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王钊(1991—),男,湖南衡阳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等。E-mail:wangzhao_njnu@163.com |
收稿日期: 2021-03-17
修回日期: 2021-09-22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A08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21012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20YJCZH174)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8B042)
The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in Long March
Received date: 2021-03-17
Revised date: 2021-09-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全局视角下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及跨区域协同路径提炼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在长征红色旅游景区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以2005—2020年118个长征红色旅游景区为样本,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析其时空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①2005年以来,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经历了基础开发阶段(2005—2012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7年)及内涵深化阶段(2018年至今),不同阶段表现为景区增长速度及发展质量的显著性差异。②长征红色旅游景区整体为集聚分布态势,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两省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省,景区发展具有“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梯度差异格局。③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演化态势表现为由“单核主导型”向“双核引领型”转变,联核成轴的空间演化趋势明显。④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受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重大事件与资源禀赋、政策支持与交通条件、旅游形象与市场需求等内外生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后,据此为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跨区域协同及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王钊 , 黄文杰 . 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经济地理, 2021 , 41(11) : 209 -217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1.023
Reveal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law of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in Long March and refining the cross regional collaborative path is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park in Long March. This paper defines the 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takes 118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in Long March as samples from 2005 to 2020,and analyzes their temporal-spatial patter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use of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Since 2005,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has experienced three significant stages: basic development stage (2005 to 2012),rapid growth stage (2013 to 2017) and the stage of deeper connotation (2018 to present). The different stag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rate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2) In terms of space,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show a trend of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as a whole,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concentration and small dispersion",and the gradi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is more in the west and south of China than in the east and north of China. The scenic spots concentrate in Sichuan,Guizhou and Gansu.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changes from "single core leading " to "double core leading ",and shows a trend of 'cores connected to axis'. 4)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is affect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landform and river system,major events and resource endowment,policy support and traffic conditions,tourism image and market demand. Finally,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cross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表1 部分长征红色旅游景区界定结果Tab.1 Part of definition results of 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t attractions |
省份 | 县市 | 景区 | 类别 | 历史年份 | 历史事件 | 资源点详情 |
---|---|---|---|---|---|---|
江西 | 赣州市 |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 3A | 1934.10 | 夜渡于都河,开始长征 | 长征出发纪念碑、纪念馆,主题雕塑、长征第一渡口 |
河南 | 信阳市 |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纪念园 | 3A | 1934.11 | 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 | 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长征出发集结地标志——银杏树 |
湖南 | 怀化市 | 通道转兵纪念馆 | 4A | 1934.12 | 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转兵通道召开通道会议 | 通道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宝庆会馆、红军浮桥 |
贵州 | 遵义市 | 红花岗遵义会议会址旅游景区 | 4A | 1935.01 | 遵义会议召开 | 遵义会议会议室,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 |
四川 | 甘孜州 | 甘孜州泸定桥旅游景区 | 4A | 1935.05 | 飞夺泸定桥 | 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飞夺泸定桥战前动员会旧址 |
云南 | 昭通市 | 威信扎西会议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 | 3A | 1935.02 | 扎西会议 | 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扎西会议会址、陈列馆 |
甘肃 | 白银市 | 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 4A | 1936.10 |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 | 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 |
宁夏 | 固原市 | 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 | 3A | 1936.10 | 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 红军长征纪念馆,长征会师纪念碑 |
青海 | 果洛州 | 班玛县红军沟革命遗址 | 全国爱国主义 教育示范基地 | 1936.06 | 红二、红四方面军,长征入青海 | 红军亭、红军长征标语 |
表2 长征红色旅游景区在五大分区中的分布Tab.2 Distribution of Long March-themed red tourism attractions in five major regions |
区域 | 5A(个) | 4A(个) | 3A(个) | 2A(个) |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个) |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个) | 总计(个) | 所占比重(%) |
---|---|---|---|---|---|---|---|---|
西南 | 3 | 22 | 14 | 2 | 22 | 3 | 66 | 55.93 |
西北 | 1 | 5 | 10 | 2 | 9 | 1 | 28 | 23.73 |
华东 | 2 | 3 | 8 | 0 | 1 | 0 | 14 | 11.86 |
华中 | 0 | 2 | 2 | 0 | 1 | 1 | 6 | 5.08 |
华南 | 0 | 3 | 1 | 0 | 0 | 0 | 4 | 3.39 |
总计 | 6 | 35 | 35 | 4 | 33 | 5 | 118 | 100.00 |
表3 相关部门政策文件Tab.3 Policy documents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
年份 | 政府机构 | 行政层级 | 政策、提案 |
---|---|---|---|
2017 | 国家文物局 | 部级 | 《长征文化遗产线路总体保护规划》 |
《长征文化线路总体保护策略研究报告》 | |||
2019 | 国家文物局 | 部级 | 《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 |
2017 | 交通运输部 | 部级 | 《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2017—2020年)》 |
2019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省级 | 《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方案》 |
2020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省级 | 《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草案)》 |
2020 |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 厅级 | 《福建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
2017 | 遵义市人民政府 | 市级 | 《遵义市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
2018 | 赣州市人民政府 | 市级 | 《红色旅游区专项规划》 |
2019 | 于都县政府 | 县级 | 《于都县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要节点专项规划》 |
2020 | 桑植县人民政府 | 县级 | 《桑植县2020年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
[1] |
张凌云. 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
[2] |
|
[3] |
|
[4] |
|
[5] |
朱竑, 陈晓亮.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5):607-615.
|
[6] |
吴清, 李细归, 吴黎, 等. 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2):193-200.
|
[7] |
程海峰, 胡文海. 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1275-1280.
|
[8] |
吴春涛, 李隆杰, 何小禾, 等.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J]. 资源科学, 2018, 40(6):1196-1208.
|
[9] |
麻学锋, 杨雪. 大湘西高级别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9):1902-1916.
|
[10] |
刘敏, 郝炜. 山西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4):878-888.
|
[11] |
王洪桥, 袁家冬, 孟祥君.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6):895-903.
|
[12] |
熊杰, 章锦河, 周臖, 等. 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2):83-88.
|
[13] |
陈国磊, 张春燕, 罗静, 等. 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9):196-202.
|
[14] |
梁旺兵, 秦旭. 甘肃省红色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 36(9):1001-1007.
|
[15] |
杨倩, 吴雷. 安徽省红色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4(10):101-107.
|
[16] |
林雅情, 甘萌雨, 卢嘉新. 福建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台湾农业探索, 2020(2):70-75.
|
[17] |
唐健雄, 李莜蓓, 肖林. 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9, 35(2):74-82.
|
[18] |
左冰. 红色旅游与政党认同——基于井冈山景区的实证研究[J]. 旅游学刊, 2014, 29(9):60-72.
|
[19] |
杨洪, 邹家红, 朱湖英. 湖南省红色旅游优化升级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12):2109-2115.
|
[20] |
吴丽敏, 黄震方, 周玮, 等. 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 2013, 33(8):158-164.
|
[21] |
张广瑞. 全球视野下的“红色旅游”[J]. 旅游科学, 2008, 22(5):1-6.
|
[22] |
李冬花, 张晓瑶, 陆林, 等. 黄河流域高级别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5):70-80.
|
[23] |
余凤龙, 陆林. 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 旅游学刊, 2005(4):56-6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