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碳赤字型省份碳中和模式选择与生态成本比较——以辽宁省为例

  • 胡剑锋 , 1 ,
  • 杨宜男 , 2, ,
  • 路世昌 3
展开
  • 1.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中国福建 福州 350300
  • 2.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安徽 芜湖 241000
  • 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中国辽宁 葫芦岛 125000
※杨宜男(1996—),男,福建屏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碳排放与生态系统服务。E-mail:

胡剑锋(1982—),男,福建长汀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碳治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1-01-21

  修回日期: 2021-08-3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L17DJL003)

Carbon Neutrality Models and Their Ecological Cost in Carbon Deficit Provinces: The Case of Liaoning Province

  • HU Jianfeng , 1 ,
  • YANG Yinan , 2, ,
  • LU Shichang 3
Expand
  • 1. School of Education,Fujian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300,Fujian,China
  •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China
  •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Huludao 125000,Liaoning,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1-21

  Revised date: 2021-08-3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摘要

基于碳会计理论,模拟比较购置碳排放权、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以及综合权衡使用两种模式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生态成本,为碳赤字型省份选择碳中和实现路径提供参考借鉴。研究发现:①购置碳排放权实现碳中和付出的生态成本较小,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②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付出的生态成本较大,但碳汇林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③由于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的碳中和模式需要较大的国土面积,对于国土面积不足的省份不适用,因此需要权衡利用营造碳汇林与碳交易方式综合解决碳中和达标问题。由此提出碳赤字型省份一方面要积极通过营造碳汇林方式增加碳汇;另一方面要通过碳交易提高生产成本倒逼企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降低单位碳排放量等建议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

胡剑锋 , 杨宜男 , 路世昌 . 碳赤字型省份碳中和模式选择与生态成本比较——以辽宁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 41(11) : 193 -19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1.021

Abstract

Based on the carbon accounting theory,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ecological costs of carbon neut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rchasing carbon emission rights,building carbon sink forests to increase carbon sink and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odes above,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arbon deficit provinces to choose the path of carbon neutrality.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that: 1) It takes less ecological cost by the mean of purchasing carbon credits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but that can cause greater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2) It takes more ecological cost by the mean of building carbon sink forests to increase carbon sinks,but the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of carbon sink forests can generate large ecological benefits. 3) Building carbon sink forests to increase carbon sinks requires large land area and it is not applicable to provinces with insufficient land area. Therefore,there is a need to balance the use of building carbon sink forests and carbon trad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Consequently,it should,on the one hand,increase carbon sinks actively by building carbon sink forests in carbon deficit provinces;on the other hand,it should improve production costs through carbon trading to force enterprises to upgrade their technology and transform their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reduce unit carbon emissions and other proposed measures.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国际气候治理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着实现“双碳目标”,诸多学者纷纷提出多种实现路径。如王灿等从理论层面出发,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排放路径、技术路径和社会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体系[1]。蔡博峰等则基于IPCC-SSPs排放情景和CAEP-CP1.1排放情景专门模拟碳排放量变化情况,得出中国在2027年左右碳达峰等结论[2]。余碧莹等则基于自研的C3IAM/NET模型模拟中国碳排放路径,得出到2060年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尚未能达到碳中和目标,并基于此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3]。既有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更多从全国角度关注如何按期达成目标,但是从地方角度考虑,既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也要关注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尽量付出最小的成本达成“双碳目标”。在这过程中碳会计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寻求到以相对最优成本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
碳会计起源于环境会计,197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联的日益加深,基于经济—环境—社会综合系统考虑的环境会计开始出现[4]。而在《京都协议书》发布后,碳会计成为环境会计的重要研究分支,涉及生态、经济、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5]。为了实现碳交易活动的标准化会计,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于1993年颁布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文件[6];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针对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发布了《IFRIC3排放权》碳会计准则[7]。2007年IASB联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共同开展碳会计准则相关研究,并于2010年发布《决议概括》[8]。2015年中国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相关碳会计准则的发布为碳会计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刺激了国际碳会计的研究。国外学者从碳交易会计处理[9]、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10]、碳管理会计[11]、产品碳成本核算[12]等多个方面开展对碳会计的研究。在碳会计研究视阈上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视阈、外部性视阈和环境成本管理视阈切入。可持续发展视阈注重探究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核算体系[13];外部性视阈则更多关注碳排放交易制度本身,探究碳交易过程中的会计问题[14];环境成本管理视阈则注重对碳交易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15]。国内关于碳会计的研究相对较晚,在2011年我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后,碳会计研究才逐渐增多。由于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不成熟,缺乏相应的研究数据支持,碳会计研究尚停留在理论论述[16]与体制构建[17]上。少数学者开始探究企业碳会计体系建设[17]、碳会计确认与核算[18]、碳会计准则制定[19]、碳会计信息披露[20]等问题。
碳会计的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碳治理模式选择和政策方针制定奠定了基础。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DM)是目前国际较为知名碳治理机制,其在衡量发达国家历史减排责任的基础上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用于支持碳减排活动。如张鹏就在CDM机制下对我国的碳减排量进行了会计确认和计量[21]。此外涂建明等基于碳会计探究碳排放权分配问题[22]。张宇等在“双碳目标”下分析碳减排潜力和碳减排成本[23]。龙飞等则着重探究碳减排背景下的碳汇定价问题[24]。综上,目前碳会计和“双碳目标”的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几点不足:①“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研究缺乏对生态成本的考虑,忽略了碳赤字型省份对碳治理生态成本的承受能力。②目前碳会计研究主要考虑单一经济因素,忽略了对生态因素的考量,对“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环境成本研究要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要素。③碳赤字型省份的“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相对复杂,需要权衡使用多种解决方式。
碳赤字型省份是指碳汇总量低于碳排放总量的省份,该类省域的碳治理决定了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根据卢俊宇等[25]的研究发现,我国碳赤字省份数量达到16个,其中辽宁省是典型的碳赤字型省份。这些碳赤字型省份为达到碳中和目标,既可通过购置碳排放权也可通过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来实现目标,两者均符合政策要求,而何种治理模式付出的生态成本最低或能够产生更高的生态效益是碳赤字型省份选择碳中和模式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碳会计理论,从生态成本与限制因子角度出发模拟购置碳排放权碳中和模式、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碳中和模式,以及权衡利用两种方式的综合模式的减排效果,为碳赤字型省份选择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碳赤字型省份碳中和模式与生态成本核算思路

在基于总量控制的全国碳排放权强制交易背景下[26],碳赤字型省份为了实现碳中和目的,一则可以通过购入碳排放权满足政策要求;二则可以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以弥补碳赤字额度。如图1,为具体分析两种碳中和模式的生态成本,假设碳赤字型省份分别采用模式1:全部通过购入碳排放权实现碳中和;模式2:全部通过营造碳汇林提高区域碳汇实现碳中和。由于模式2营造碳汇林需要一定的土地面积,存在部分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的省份难以提供足额的土地面积用以营造碳汇林,需要同时权衡利用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与购置碳排放权两种碳中和模式。故此假设权衡模式3:以未利用土地面积为碳汇林营造最大面积,分别计算该模式下营造碳汇林与购置额外碳排放权所需的生态成本或产生的生态效益。
图1 技术线路图

Fig.1 Technical route diagram

1.2 研究方法

1.2.1 生态成本核算方法

本研究结合不同碳赤字型省份治理模式的特征、结构和过程的特点,基于生态过程模拟,选择生态成本核算方法,详见表1
表1 生态成本核算方法

Tab.1 Methods of ecological cost accounting

模式 计算指标 公式 变量
基准年碳赤字(CR
(即基准年碳排放
权购置额度CCQ
基准年碳赤字(CR CR=CCQ=CE-CCC (1) CR为基准年碳赤字;CCQ为基准年碳排放权跨区域购置额度;CE为基准年碳排放量;CCC为区域碳汇
基准年碳排放量[27]CE C E = E i · N C V i · E F i (2) Ei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NCVi为原煤净发热值20 908 kJ/kg[27]EFi为原煤的CO2排放因子98 300 kg/TJ[27]
基准年碳汇(CCC C C C = C C C + C C C (3)
C C C = i = 1 i S i · N E P i · 44 / 12 (4)
C C C = A × A C (5)
CCC为植被固碳能力;CCC为土壤固碳能力;i分别代表森林、耕地、果园、其他农业用地、草地、水域、城市绿地和滩涂湿地植被生态系统;S为面积;NEPii种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取值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28-33]A为土壤面积;AC为土壤单位面积固碳能力,参考韩冰等[34]的研究,取371.77kg·hm-2·a-1
模式1 生态成本(C C = C C Q × C P (6) CP为碳排放权单价,选择北京碳交易所2019年平均碳汇单价69.94元/t为标准值
模式2 生态环境效益(V V = F E S V - E C N (7) FESV为碳汇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N为第N年碳排放生态成本
碳汇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5]
FESV
F E S V = A i × D × X i (8) Ai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覆盖面积;D为标准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格,并且根据谢高地等[36]的研究取3 406.5元/hm2Xi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当量[36]
碳排放生态成本(ECN E C N = C F C N + C E C N (9) CFCN为第N年碳汇林营造投入成本;CECN为第N年碳排放权跨区域购置成本
碳汇林营造投入成本
CFCN
N=1: C F C N = A × B C + M C (10)
N>1: C F C N = A × M C (11)
N代表从开始营造碳汇林始的第几年;A为碳汇林营造面积;BC表示营造成本;MC表示维护成本,以马尾松为例[37]
碳排放权跨区域购置成本
CECN
C E C N = ( C R N - C S N ) × C P (12)
C S N = A × 0.47 B (13)
B = 0.6840   e 5.8789 - 11.2616 A (14)
采用IPCC含碳率缺省值0.47计算单位面积碳贮量[38]B为树木生物量生产曲线[37]

1.2.2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为了预测分析碳赤字型省份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生态成本损益情况,选择二次指数平滑法与基于生物生长过程曲线的预测方法。
模式1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主要受终端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此使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时间序列进行跨期预测分析。二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公式[39]为:
S t 1为一次指数平滑值,即
S t 1 = α y t + 1 - α ) S t - 1 1
对一次指数平滑值再做一次指数平滑,可得到二次指数平滑值 S t 2
S t 2 = α S t 1 + 1 - α ) S t - 1 2
二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公式为:
y ^ t + k = a t + b t k
a t = 2 S t 1 - S t 2
b t = α 1 - α S t 1 - S t 2
式中:k代表从基期t到预测期的期数;α为权系数。
模式2中各值主要依托碳汇林(马尾松)的生物生长曲线规律(公式14)进行预测。

1.3 案例地介绍与数据来源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部,长期以来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能源消费量(22 103.00万t标准煤,以2019年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 725.42万t标准煤,以2019年计)。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业结构使辽宁省碳赤字状况严重,卢俊宇等[25]研究发现辽宁省碳赤字规模排名全国第五位,且碳赤字仍呈现扩大趋势,是典型的碳赤字型省份。
本文以2004—2019年为研究期,该研究期是辽宁省从碳盈余转变为碳赤字的关键阶段。不同模式假设下的生态成本与效益评估均以2019年为研究基准年份,由于碳汇林生长至发挥正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周期为5年(参考公式14的马尾松生长曲线),故预测周期为5年。研究所需的辽宁省终端能源消费量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辽宁省森林、耕地、果园、其他农业用地、草地、水域、城市绿地、滩涂、湿地、土壤、未利用地面积等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平均碳汇单价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碳排放权电子交易平台(https://www.bjets.com.cn/article/jyxx/#)。

2 结果分析

2.1 辽宁省碳赤字时间变化特征

2004—2019年辽宁省碳赤字变化经历了由负到正,再迅速增加的过程(表2)。2004—2005年间辽宁省碳赤字为负,其省域内碳汇量能够满足碳排放量的抵消需求,并有一定碳盈余。但自2006年辽宁省碳赤字转正后,其碳赤字程度不断深化,到2019年碳赤字量达到19 360.10万t,对辽宁省生态保护造成严重压力。辽宁省碳赤字程度不断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耗需求快速扩大,加之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2004—2019年碳排放量年均增长量高达1 468.21万t,同期碳汇年均增长量仅为158.45万t,由此造成碳赤字以每年11 309.77万t的速度增长。
表2 辽宁省碳赤字时间变化

Tab.2 Changes of carbon deficit in Liaoning Province

年份 碳排放量
(万t)
碳汇
(万t)
碳赤字
(万t)
碳赤字率
(%)
2004 16 284.00 17 880.14 -1 596.14 -8.93
2005 17 889.79 18 093.12 -203.32 -1.12
2006 19 872.29 18 419.38 1 452.92 7.89
2007 23 151.60 18 438.29 4 713.31 25.56
2008 25 280.62 18 446.37 6 834.25 37.05
2009 27 555.89 18 931.93 8 623.97 45.55
2010 31 149.01 18 939.22 12 209.80 64.47
2011 34 610.62 18 949.54 15 661.08 82.65
2012 36 654.59 19 739.54 16 915.05 85.69
2013 35 728.95 20 550.28 15 178.67 73.86
2014 36 760.48 20 554.85 16 205.63 78.84
2015 36 710.83 20 564.88 16 145.95 78.51
2016 35 788.28 20 511.46 15 276.82 74.48
2017 36 836.40 20 496.22 16 340.18 79.72
2018 37 469.38 20 411.79 17 057.59 83.57
2019 39 775.38 20 415.28 19 360.10 94.83
年均变化量 1 468.21 158.45 1 309.77

2.2 模式1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损益表

基于碳交易市场碳汇单价并结合二次指数平滑法模拟核算预测周期内辽宁省碳排放生态成本(表3)。在生态成本方面,模式1假设下生态成本主要涵盖碳排放购置成本和环保税,其中辽宁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2018修正)》确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征税额度为每当量1.2~1.4元,本研究取每当量1.4元。在预测周期内,辽宁省生态成本呈现逐年增长状态,但由于中国碳汇交易价格较低,因此使得模式1假设下付出的生态成本也相对较低,以2019年辽宁省GDP为准,预测周期内的生态成本均未超过GDP的2%。在生态收入方面,植被生态系统碳汇与土壤碳汇产生的碳汇收入是主要生态收入来源。但由于陆域国土面积有限,模式1假设下以碳汇收入为主的生态收入相对较低,在预测期内生态收入介于142.84~142.17亿元之间。总体而言,模式1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大于生态收入,预测第1~5年其生态环境净效益均为亏损状态,且亏损规模持续增大由134.36亿元扩大到189.62亿元。表明辽宁省采取通过碳交易市场购置碳排放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模式无法获取生态效益且需支付相对较大的生态成本。
表3 模式1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损益表

Tab.3 Ecological cost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based on model 1 in Liaoning Province

项目(亿元)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一、生态成本
1.碳排放权购置成本 271.76 289.60 301.50 313.39 325.28
2.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中:环保税 5.44 5.80 6.04 6.27 6.51
3.生态总成本 277.20 295.40 307.53 319.66 331.79
二、生态收入
碳汇收入
其中:植被固碳收入 112.87 112.64 112.49 112.35 112.20
森林 58.69 58.85 58.96 59.07 59.18
耕地 28.29 28.28 28.27 28.26 28.26
城市绿地 0.53 0.55 0.57 0.59 0.60
草地 8.24 8.24 8.24 8.24 8.24
果园 2.07 1.67 1.40 1.14 0.87
湿地 6.30 6.30 6.30 6.30 6.30
水域 1.20 1.20 1.20 1.20 1.20
滩涂 5.55 5.55 5.55 5.55 5.55
其他农业用地 2.00 2.00 2.00 2.00 2.00
土壤固碳收入 29.98 29.98 29.98 29.98 29.98
三、生态效益 142.84 142.62 142.47 142.32 142.17
四、生态净效益 -134.36 -152.78 -165.06 -177.34 -189.62

2.3 模式2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损益表

模式2假设下(表4):在生态成本方面,需要承担碳汇林营造成本以及由于碳汇林处于成长周期未能达到全部碳汇供给能力而产生的碳排放权购置成本和相应的环保税。在预测第1年由于需要集中投入造林成本676.52亿元,由此造成该年度支出的生态成本较高。从预测第2年起碳汇林营造成本仅需支出维护成本201.26亿元/年,故使整体生态总成本开始下降。此后随着碳汇林的生长成熟,其所能发挥的固碳能力也逐渐完善,因此额外支出的碳排放权购置成本也从预测第1年的135.39亿元逐渐降低至预测第5年的26.04亿元,环保税也相应下降。因此至预测第5年辽宁省生态总成本降至227.83亿元。在生态收入方面,碳汇林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最主要的生态收入。在预测周期内,随着碳汇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成熟完善,生态收入也从1.06亿元上涨至8 683.51亿元。总体而言。在预测第1~2年辽宁省生态净效益均处于亏损状态,但从预测第3年起开始盈利,至预测第5年生态净效益达到了8 455.69亿元。若仅考虑气候调节功能价值,则在预测第1年至第3年辽宁省生态净效益均为亏损状态,但从预测第4年开始也实现盈利(203.00亿元),至预测第5年生态净效益也可达到了613.08亿元。
表4 模型2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损益表

Tab.4 Ecological cost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based on model 2 in Liaoning Province

项目(亿元)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一、生态成本
1.碳汇林营造成本 877.78 201.26 201.26 201.26 201.26
其中:造林成本 676.52 - - - -
炼山 97.06 - - - -
清山 23.29 - - - -
整地 116.47 - - - -
定植 90.28 - - - -
抚育 349.41 - - - -
维护成本 201.26 201.26 201.26 201.26 201.26
2.碳排放权购置成本 135.39 131.68 111.04 73.13 26.04
3.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中:环保税 2.71 2.64 2.22 1.46 0.52
4.生态总成本 1 015.88 335.57 314.53 275.86 227.83
二、生态收入
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食物生产 0.01 3.80 24.80 63.39 111.31
原料生产 0.03 8.72 56.96 145.60 255.69
水资源供给 0.02 4.51 29.46 75.31 132.25
气体调节 0.10 28.67 187.34 478.86 840.91
气候调节 0.31 85.80 560.55 1432.81 2516.11
净化环境 0.09 25.14 164.26 419.86 737.31
水文调节 0.20 56.15 366.83 937.63 1 646.55
土壤保持 0.13 34.91 228.10 583.04 1 023.86
维持养分循环 0.01 2.67 17.43 44.56 78.25
生物多样性 0.11 31.79 207.72 530.95 932.38
美学景观 0.05 13.94 91.09 232.84 408.88
三、生态效益 1.06 296.10 1 934.56 4 944.85 8 683.51
其中:仅考虑气候调节功能 0.31 85.80 560.55 1 432.81 2 516.11
四、生态净效益 -1 014.82 -39.47 1 620.03 4 668.99 8 455.69
其中:仅考虑气候调节功能 -1 015.57 -249.78 246.03 1 156.95 2 288.29

2.4 权衡模式3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损益表

在模式2假设模拟中,为实现碳中和需要营造碳汇林1 294.12万hm2,但辽宁省陆域国土面积仅为1 468万hm2,在实际情况中难以实现。为此需要权衡利用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和跨区域购置碳排放权两种模式用以解决辽宁省碳赤字问题。以辽宁省未利用土地面积(167.79万hm2)为最大碳汇林营造面积核算营造碳汇林产生的生态成本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出的生态效益,以及额外购置碳排放权所需的生态成本及其环保税收成本。
表5显示,在生态成本方面,碳汇林营造成本从预测第1年的113.91亿元下降至预测第5年的26.12亿元,其中造林成本为87.79亿元,每年的维护成本为26.12亿元。碳排放权购置成本从预测第1年的135.40亿元下降至预测第5年的121.23亿元,环保税也相应从2.71亿元下降至2.43亿元。在生态收入方面,随着碳汇林生长成熟,生态收入呈现指数性增长,从预测第1年的0.14亿元增长到预测第5年达到1 126.94亿元。总体而言,在权衡模式3假设下辽宁省生态净效益在预测第1年与第2年呈现亏损状态,自预测第3年起由于碳汇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生态净效益扭亏为盈,至预测第5年达到977.17亿元。而当仅考虑碳汇林气候调节功能价值时,在预测第1年至第3年,生态净效益均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额度逐年下降,到预测第4年开始实现盈利,预测第5年实现生态净效益176.77亿元。
表5 权衡模式3假设下辽宁省生态成本损益表

Tab.5 Ecological cost profit and loss statement based on model 3 Liaoning Province

项目(亿元)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一、生态成本
1.碳汇林营造成本 113.91 26.12 26.12 26.12 26.12
其中:造林成本 87.79 - - - -
炼山 12.60 - - - -
清山 3.02 - - - -
整地 15.12 - - - -
定植 11.71 - - - -
抚育 45.35 - - - -
维护成本 26.12 26.12 26.12 26.12 26.12
2.碳排放权购置成本 135.40 134.92 132.25 127.33 121.23
3.营业税金及附加
其中:环保税 2.71 2.70 2.65 2.55 2.43
4.生态总成本 252.02 163.74 161.01 156.00 149.77
二、生态收入
其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食物生产 0.0018 0.49 3.22 8.23 14.45
原料生产 0.0041 1.13 7.39 18.90 33.18
水资源供给 0.0021 0.59 3.82 9.77 17.16
气体调节 0.0133 3.72 24.31 62.15 109.13
气候调节 0.0399 11.13 72.75 185.95 326.54
净化环境 0.0117 3.26 21.32 54.49 95.69
水文调节 0.0261 7.29 47.61 121.68 213.69
土壤保持 0.0162 4.53 29.60 75.67 132.88
维持养分循环 0.0012 0.35 2.26 5.78 10.16
生物多样性 0.0148 4.13 26.96 68.91 121.00
美学景观 0.0065 1.81 11.82 30.22 53.06
三、生态效益 0.14 38.43 251.06 641.74 1 126.94
其中:仅考虑气候调节功能 0.04 11.13 72.75 185.95 326.54
四、生态净效益 -251.88 -125.31 90.05 485.74 977.17
其中:仅考虑气候调节功能 -251.98 -152.61 -88.26 29.95 176.77

3 研究结论

①受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影响,2004—2019年辽宁省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造成严重的高碳赤字情况,对实现辽宁省碳中和目标造成了较大阻碍。
②由于我国碳汇价格较低,因此在模式1假设下通过购置碳排放权实现碳中和目标付出的生态成本较低。但是该种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通过购置碳排放权虽然满足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政策要求,获得产业生产碳排放的许可,但是排放出的碳污染物仍未得到消解,只会加重辽宁省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由于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较不完善,碳汇价格较低,但存在未来碳汇涨价的风险,会加重辽宁省的生态成本负担。因此单纯采用模式1治理辽宁省碳赤字问题不太可取。
③在模式2假设下通过营造碳汇林治理辽宁省碳赤字问题不仅可以实现碳中和,而且碳汇林所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即使在仅考虑碳汇林气候调节功能的条件下,在预测第4年生态收入依旧大于生态成本可以产生较大的生态净效益。但该模式的缺点是受制于辽宁省国土面积,难以提供足额的碳汇林营造面积,无法完全使用该模式治理辽宁省碳赤字问题。
④在权衡模式3假设下,综合使用营造碳汇林和购置碳排放权的模式不仅可以达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还可以产生较大的生态效益。

4 讨论与对策

①碳赤字型省份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在选择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同时还要着重考虑生态成本问题。本研究基于碳会计理论分析不同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的生态成本问题,为碳赤字型省份选择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提供政策参考,也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②基于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考量,单纯通过购置碳排放权治理碳赤字问题的模式虽然当下付出的生态成本较低,但持续增加的碳排放量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目标,同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因此应坚持通过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来实现碳中和。
③基于2060碳中和目标的考量,通过营造碳汇林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的模式虽相对较优,但是存在部分碳赤字型省份可利用国土面积不足以满足营造碳汇林所需土地面积的现实问题。因此,一方面仍要积极借助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跨区域购置碳排放权,通过生态补偿支付实现全国2060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在碳交易过程中适当提高碳汇价格增加高碳排放企业生产成本可以倒逼企业采取技术升级、排污设施改良、产业转型等方式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减少碳赤字。
④本研究也存在着局限之处:首先碳汇类型多样,包括陆域生态系统碳汇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等多种类型,由于陆域生态系统碳汇是碳汇的主要贡献者,因此目前的“双碳”研究中多数仅考虑陆域生态系统碳汇,本文的碳汇核算也仅考虑陆域生态系统碳汇,因此碳汇总量相对偏低。其次,碳交易市场中的碳汇价格变动较大,也会对研究的最终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1]
王灿, 张雅欣.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6):58-64.

[2]
蔡博峰, 曹丽斌, 雷宇, 等.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 31(1):7-14.

[3]
余碧莹, 赵光普, 安润颖, 等.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17-24.

[4]
朱学义. 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 会计研究, 1999(4):27-31.

[5]
Stechemesser K, Guenther E. Carbon account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2,36:17-38.

[6]
何春. 世界各国主要国家排污权交易会计处理综述[J]. 财会通讯, 2011, 1(31):134-135.

[7]
IASB. IFRIC3 Emission Rights[S]. 2004.

[8]
FASB. Minutes of Board Meeting:Emission Trading Schemes[S]. 2010.

[9]
Blujdea V, Bird D N, Robledo C. Consistency and comparability of estimation and accounting of removal by sinks in afforestation/reforestation activities[J].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10, 15(1):1-18.

[10]
Depoers F, Jeanjean T, Jerome T.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Contrasting 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andcorporate report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6,134:445-461.

[11]
Mahmoudian F, Lu J, Yu D, et al. Inter-And Intra-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 arrangements in carbon management accounting[J].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2020,20:1-49.

[12]
Zhao Hui L, Wei-Min Z, Zhong-Yue X, et al. Research on extended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J]. Procedia Manufacturing, 2020,43:175-182.

[13]
Albers A, Collet P, Benoist A, et al. Framework for dynamic carbon accounting:development of complete carbon balances in LCA[C]// SETAC Europe 30th Annual Meeting, 2020.

[14]
Nentjes A, Boom J T, Dijkstra B T, et 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for greenhouse gases[R]. National Inst.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2002.

[15]
Herbohn K. A full cos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experiment[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 Society, 2005, 30(6):519-536.

[16]
徐爱玲. 企业碳会计研究述评[J]. 当代财经, 2014(8):111-120.

[17]
肖序, 郑玲. 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8):55-60.

[18]
苑泽明, 李元祯. 总量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11):8-15,95.

[19]
张彩平, 谭德明, 刘梅娟. 碳会计定义重构及碳排放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J].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5, 29(3):32-40.

[20]
顾署生. 低碳经济下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技术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22):239-245.

[21]
张鹏. 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 财会研究, 2010(1):39-41.

[22]
涂建明, 迟颖颖, 石羽珊, 等. 基于法定碳排放权配额经济实质的碳会计构想[J]. 会计研究, 2019(9):87-94.

[23]
张宁, 赵玉. 中国能顺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吗?——基于效率与减排成本视角的城市层面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9(4):13-22.

[24]
龙飞, 沈月琴, 祁慧博, 等. 基于企业减排需求的森林碳汇定价机制[J]. 林业科学, 2020, 56(2):164-173.

[25]
卢俊宇, 黄贤金, 陈逸, 等. 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研究, 2013, 32(2):326-336.

[2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通知[EB/OL].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xwj/201712/t20171220_960930.html

[27]
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Japan: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28]
方精云, 刘国华, 朱彪, 等. 北京东灵山三种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36(6):533-543.

[29]
林秀群, 葛颍, 唐向阳. 基于NEP纬度变异规律的省域尺度碳承载力研究——以云南为例[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1(5):127-133.

[30]
陈文婧, 李春义, 何桂梅, 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 生态学报, 2013, 33(20):6712-6720.

[31]
Wang X K, Feng Z W, Ouyang Z Y.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and density of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App lied Ecology, 2001, 12(1):13-16.

[32]
许凤娇, 周德民, 张翼然, 等. 中国湖泊、沼泽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14, 33(6):1606-1614.

[33]
闫明, 潘根兴, 李恋卿, 等. 中国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探讨[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8):320-323.

[34]
韩冰, 王效科, 逯非, 等.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 生态学报, 2008(2):612-619.

[35]
Costanza R, D`arge R,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15):253-260.

[36]
谢高地, 张彩霞, 张雷明, 等.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1243-1254.

[37]
张治军, 张小全, 朱建华, 等. 广西主要人工林类型固碳成本核算[J]. 林业科学, 2010, 46(3):16-22.

[38]
IPCC. Pre-publication draft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agriculture,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R].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9]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