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宋永永(1990—),男,甘肃平凉人,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产业与城市社会。E-mail:syy2016@sn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0-12-30
修回日期: 2021-08-31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GK202103139)
Res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Received date: 2020-12-30
Revised date: 2021-08-3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宋永永 , 薛东前 , 马蓓蓓 , 马艳艳 , 袁鑫 , 王怡婕 . 地理学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21 , 41(11) : 129 -14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1.014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aking 3904 journal papers from 1993 to 2020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using CiteSpace and other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ergy distribution,evolution,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inspirations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and puts forward the key areas tha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re are four findings. 1)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The predominant research team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conomic and geographical journals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2)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five aspects: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urban development,and the policy mechanisms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3) Researches on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mostly follow the pattern of describing phenomena,summarizing rules,explaining causes and exploring paths. However,the research on key scientific issues, such as the innovation of theoretical methods based on interdisciplines,cultural industry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ultural space shaping and urban renewal, is still weak. 4) In the new er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theoretical method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will be an important area of the innov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serving national strategies of China's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Specifically, it will help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reveal the spac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cluster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industry, explore the cross-border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alyze the pro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ath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ultural space and urban renewal, and establish a long-term talent cultivating mechanism for 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表1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统计Tab.1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ural industry spatial distribution |
研究尺度 | 分析维度 | 影响因素 | 核心指标 |
---|---|---|---|
区域 | 要素禀赋 | 劳动力条件、地理区位、文化环境 | 人口受教育程度、科技人员数、地理位置和交通密度、文化基础设施数、地区创新能力 |
集聚经济 | 产业集聚、经济水平、城镇化水平 | 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文化产业区位熵、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城镇化率、人均GDP | |
市场需求 | 人口规模、文化市场、消费水平 | 人口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工资水平、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文化产业多样性、文化市场经营机构数 | |
政府政策 | 政策法规、产业策划、财税和金融政策 | 文化及相关产业财政拨款额、各地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 |
城市 | 基础设施 | 交通要素、公共设施 | 距离主干道和轨道交通的距离、城市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 |
科技资源 |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 高等院校与大型科研机构数量、城市每万人中的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 |
经济水平 | 产业规模、市场活力 | 文化产业产值占比、文化娱乐消费水平、城市地价水平 | |
政策因素 | 产业园区、财税政策 | 产业园区规模、科学和教育支出占城市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 | |
文化氛围 | 历史文化、工业遗产 |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工业遗产地数量和分布 | |
街区 | 建筑布局 | 建筑特色、建筑分布 | 街区建筑风格、街区建筑面积、街区建筑结构、街区建筑物历史 |
区位条件 | 交通条件、公共设施 | 街区路网密度、到地铁站点的距离、到主要公共设施的距离 | |
人口特征 | 人口分布、人口结构 |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 |
政策规划 | 功能格局、产业定位 | 街区建设用地功能属性、街区产业功能属性、街区产业发展定位 |
[1] |
钱紫华, 闫小培. 西方地理学界关于文化产业研究述评[J]. 人文地理, 2010(1):13-19.
|
[2] |
|
[3] |
|
[4] |
胡惠林.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 东岳论丛, 2009(2):5-12.
|
[5] |
国家统计局. 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J]. 调研世界, 2014(10):3-6,9.
|
[6] |
范周, 杨矞.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成就[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1):115-117.
|
[7] |
汪永臻, 曾刚. 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20, 40(3):234-240.
|
[8] |
石颖. 新时代我国消费结构趋势判断与对策建议[J]. 中国物价, 2019(2):33-36.
|
[9] |
蔡晓梅, 朱竑. 新时代面向美好生活的日常生活地理与城乡休闲——“生活地理与城乡休闲”专栏解读[J]. 地理研究, 2019, 38(7):1557-1565.
|
[10] |
薛东前, 马蓓蓓. 文化产业的时空集散:西安的案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
李培峰. 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效用和路径研究[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12):113-123.
|
[12] |
朱媛媛, 甘依霖, 李星明, 等. 中国文化消费水平的地域分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0, 40(3):110-118.
|
[13] |
胡惠林. 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理论·政策·战略[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4] |
韩晗. 文化产业研究要加强理论建设[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21(4).
|
[15] |
周尚意, 姜苗苗, 吴莉萍. 北京城区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27-133.
|
[16] |
朱竑, 戴光全. 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理念·原则·目标[J]. 旅游学刊, 2010, 25(6):6-7.
|
[17] |
滕堂伟, 翁玲玲, 韦素琼.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J]. 经济地理, 2014, 34(7):97-102.
|
[18] |
薛东前. 文化集聚·文化产业·文化街区:重塑丝绸之路的新起点[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9] |
王元伦, 袁连升. 中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一个理论述评[J]. 管理现代化, 2020, 40(4):124-129.
|
[20] |
王骏飞. 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 社会科学研究, 2011(4):189-192.
|
[21] |
马健. 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 改革与战略, 2017, 33(2):99-102,106.
|
[22] |
李先跃. 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39(12):212-229.
|
[23] |
|
[24] |
|
[25] |
方永恒, 王睿华. 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5(1):31-36.
|
[26] |
何江, 闫淑敏, 关娇. 中国新型城镇化:十年研究全景图谱——演进脉络、热点前沿与未来趋势[J]. 经济地理, 2020, 40(9):70-81.
|
[27] |
|
[28] |
胡惠林. 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策论[J]. 学术月刊, 2000(2):10-18.
|
[29] |
戴俊骋, 孙东琪, 张欣亮. 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J]. 经济地理, 2018(9):122-129.
|
[30] |
渠爱雪, 孟召宜, 杜霖, 等. 中国城市动画产业时空格局及其成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2):1961-1969.
|
[31] |
胡慧源. 江苏文化产业空间演化:分布与演进[J]. 中国科技论坛, 2016(5):103-108.
|
[32] |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等. 江苏文化产业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2):1850-1859.
|
[33] |
辛晓睿, 曾刚. 基于网络结构的中国电影制片业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5):119-127.
|
[34] |
张旭, 余方正, 徐良佳. 基于文化产业企业网络视角的中国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78-90.
|
[35] |
张波, 王兴中. 国外对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系研究的流派、阶段与趋势[J]. 人文地理, 2005(5):1-7.
|
[36] |
胡俊修, 钟爱平. 近代汉口大众文化娱乐空间的聚散与城市发展[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 65(4):25-32.
|
[37] |
薛东前, 黄晶, 马蓓蓓, 等. 西安市文化娱乐业的空间格局及热点区模式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4):541-552.
|
[38] |
毛小岗, 宋金平, 杨鸿雁, 等. 2000—2010年北京城市公园空间格局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1295-1306.
|
[39] |
伍钟洁, 芮一康, 郏建, 等. 城市KTV娱乐休闲场所空间分布及扩散规律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 17(5):590-597.
|
[40] |
杨晓俊, 朱凯凯, 陈朋艳, 等. 城市电影院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以西安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6):85-93.
|
[41] |
梅国平, 刘珊. 中国文化产业链与空间集聚的评估[J]. 统计与决策, 2014(19):133-136.
|
[42] |
陶金, 罗守贵. 基于不同区域层级的文化产业集聚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9):2239-2253.
|
[43] |
李蕾蕾, 张晓东, 胡灵玲. 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05, 60(2):257-265.
|
[44] |
钱紫华, 闫小培, 王爱民. 城市文化产业集聚体:深圳大芬油画[J]. 热带地理, 2006, 26(3):269-274.
|
[45] |
杨槿, 陈雯, 袁丰. 苏州老城区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2):1551-1559.
|
[46] |
罗蕾, 田玲, 罗静. 武汉市中心城区创意产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J]. 经济地理, 2015, 35(2):114-119.
|
[47] |
薛东前, 刘虹, 马蓓蓓. 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 2011, 31(7):775-780.
|
[48] |
薛东前, 石宁, 公晓晓. 西安市生产者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与集聚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10):1195-1201.
|
[49] |
薛东前, 郭瑞斌, 才超, 等.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时空格局与布局模式演化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2):77-82.
|
[50] |
李佩玉, 马蓓蓓. 西安市文化艺术产业空间格局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5):518-523.
|
[51] |
赵宏波, 余涤非, 苗长虹, 等. 基于POI数据的郑州市文化设施的区位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9):1525-1534.
|
[52] |
殷小菡, 曹芳洁, 孙希华. 基于POI数据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34(2):210-219.
|
[53] |
袁文华, 李建春, 秦晓楠, 等. 基于FCS框架的城市文化产业景观生态特征及网络关联[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3):474-487.
|
[54] |
袁海. 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 2010(3):65-67.
|
[55] |
贾晓朋, 吕拉昌. 中国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核心文化产品出口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1145-1150.
|
[56] |
喻莎莎. 互联网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变化趋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4):175-177.
|
[57] |
薛东前, 樊婷, 赵少敏.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与交通网络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4):82-88.
|
[57] |
褚劲风. 上海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29(2):170-174.
|
[58] |
江瑶, 高长春, 陈旭.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形成:知识溢出与互利共生[J]. 科研管理, 2020, 41(3):119-129.
|
[59] |
于绍璐, 张景秋. 北京城区文化设施利用的空间分异研究——以博物馆、体育馆、展览馆为例[J]. 北京社会科学, 2010(3):73-77.
|
[60] |
王猛, 王有鑫. 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5(1):12-20.
|
[61] |
马蓓蓓, 江军, 薛东前, 等. 主客体融合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特征——以西安书院门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3):102-109.
|
[62] |
朱竑, 郭婷, 南英. 历史街区型购物场所顾客满意度研究——广州状元坊案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5):48-53.
|
[63] |
孔翔, 许杨博文. 历史文化街区餐饮业态与地方营造策略的空间分异——以黄山市屯溪老街街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6):147-155.
|
[64] |
吕怡琦. 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力——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 2014(24):134-135.
|
[65] |
唐燕, 克劳斯·昆兹曼.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
[66] |
李留通, 张森森, 赵新正, 等. 文化产业成长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以西安市核心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2):431-445.
|
[67] |
薛飏. 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驱动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人文地理, 2016(6):148-154.
|
[68] |
钟雅琴. 文化产业升级与城市文化创新——以深圳为个案的研究[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33(6):42-47.
|
[69] |
赵继敏, 刘卫东. 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8(4):503-510.
|
[70] |
魏伟, 刘畅, 张帅权, 等. 城市文化空间塑造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以伦敦、纽约、巴黎、东京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20, 35(3):77-87.
|
[71] |
梁学成. 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 城市观察, 2014 (2):123-129.
|
[72] |
刘晨, 蔡晓梅. “噪”起来:广州音乐现场的文化地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871-878.
|
[73] |
浩飞龙, 王士君. 基于网络口碑的长春市文化娱乐场所空间布局研究[J]. 人文地理, 2016, 31(6):66-72,108.
|
[74] |
司洁, 李欣鹏, 薛靖裕, 等. 基于地方性视角的历史街区商业化程度量化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26(7):107-113.
|
[75] |
李明超. 创意城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府导向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 管理学刊, 2013, 26(6):31-36.
|
[76] |
王长松, 何雨, 杨矞.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演进研究(2002-2016)[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7):133-142.
|
[77] |
范玉刚. 论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意识[J]. 学习与探索, 2012(12):102-105.
|
[78] |
祁述裕, 孙博, 曹伟, 等. 2000—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 东岳论丛, 2015(5):57-64.
|
[79] |
贺达, 顾江.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类型与区域差异的交互视角[J]. 江海学刊, 2019(1):240-245,255.
|
[80] |
蒋述卓, 宗祖盼. 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嬗变及其启示[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4):5-13.
|
[81] |
陈政, 胡吉, 洪敏, 等.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8, 38(3):129-134.
|
[82] |
薛东前, 万斯斯, 马蓓蓓, 等. 基于城市功能格局的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5):750-760.
|
[83] |
朱竑, 吕祖宜, 钱俊希. 文化经济地理学:概念、理论和实践[J]. 经济地理, 2019, 39(9):1-11.
|
[84] |
孔翔, 钱俊杰. 浅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上海田子坊地区的空间重塑[J]. 人文地理, 2011, 26(3):46-50.
|
[85] |
刘振锋, 薛东前, 庄元, 等. 文化产业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10):1963-1972.
|
[86] |
周成虎.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129-131.
|
[87] |
吴志峰, 柴彦威, 党安荣, 等. 地理学碰上“大数据”:热反应与冷思考[J]. 地理研究, 2015, 34(12):2207-2221.
|
[88] |
吴丹丹, 马仁锋, 张悦, 等.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特征与时空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8, 38(10):127-135.
|
[89] |
申玉铭, 邓秀丽, 任旺兵, 等.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评价及空间发展战略[J]. 地理研究, 2012, 31(7):1269-1279.
|
[90] |
曾燕萍, 刘霞. 政府公共文化支出对家庭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分析[J]. 消费经济, 2020, 36(2):29-39.
|
[91] |
侯兵, 周晓倩.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 2015, 35(11):211-217.
|
[92] |
耿达.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界定、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J].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0(1):225-238.
|
[93] |
向勇. 阐释、批判与建构主义: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范式的立场解释[J]. 探索与争鸣, 2020(6):127-134.
|
[94] |
范周.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 中国国情国力, 2018(12):12-15.
|
[95] |
|
[96] |
|
[97] |
|
[98] |
|
[99] |
李炎, 王佳. 城市更新与文化策略调适[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34(6):54-59.
|
[10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