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市的分类演进过程与规律分析
李一飞(1985—),男,河南镇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和行政区划。E-mail:li.yifei@foxmail.com。 |
收稿日期: 2019-04-03
修回日期: 2019-10-1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1151)
Classification Evolution Process and Law Analysis of Cities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Received date: 2019-04-03
Revised date: 2019-10-1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城市的分类进行研究,对于优化我国城市体系,分类制定调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行政区划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行政区划管理实践的视角构建了建制市分类体系。在系统梳理1978—2018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和历年城市行政区划设置情况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市分类体系和各类建制市设置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的分类体系规范化阶段、1986—1997年的大规模调整阶段、1998—2009年的停滞阶段、2010年至今的恢复调整阶段。从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关联性、逐步规范化、转向以行政级别划分为主等方面,总结了建制市分类和各类建制市发展演变规律,对改革城市行政区划体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一飞 , 王开泳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市的分类演进过程与规律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 39(11) : 49 -5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1.007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amine the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urban system and formulate regulatory policie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ities based on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management. After conduct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ll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above county lev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ies between 1978 and 201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our-stage-evolu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it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which is the stage of standardization of 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1978-1985), the stage of large-scale adjustmen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ies (1986-1997), the stagnation stag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ities (1998-2009), and the stage of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of all kinds of cities (2000-present). From the view of management practi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formed cities are elaborated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visions, the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s.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conclud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various c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levance, standardization, legalization,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rank, etc.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paper has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urba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urban governance.
表1 根据不同分类视角的建制市内涵与比较Tab.1 The meanings and comparisons of citie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
分类视角 | 类型 | 出处与内涵界定 | ||
---|---|---|---|---|
法 律 规 定 | 宪法视角下建制市的分类 | 直辖市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直辖市为中央政府直辖的省级行政建制。 | |
市 | 根据宪法规定,市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一是按照隶属关系和层级,一部分市由省、自治区管辖,与省直接管辖的县、自治县、自治州平行,另一部分市由自治州管辖,与自治州管辖的县、自治县和较大的市管辖的区、县平行。二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一部分为较大的市,管辖区、县,另一部分不是较大的市,不管辖区、县。 | |||
宪法相关法对城市建制的规定和分类 | 设区的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组织法”)第五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提出,指设立市辖区的市。 | ||
不设区的市 | 组织法第五条第一款提出,指不设立市辖区的市。 | |||
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 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六款提出,特指2015年修改立法法之前的一个时间段内为赋予部分城市立法权由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 |||
设区、县的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条第二款提出,指设立市辖区或县的市。 | |||
行 政 区 划 管 理 实 践 | 按照区域划分的建制市分类 | 设区、县的市 | 本文简称设区(县)的市。由于在管理实践中存在市代管市的情况,设区(县)的市指存在设区、设县、代管县级市三种情况中一种或一种以上情况的市。 | |
不设区、县的市 | 本文简称不设区(县)的市。不设区(县)的市指既不设区,也不设县,同时也不代管县级市的市。 | |||
按照上级管理主体和隶属关系的建制市分类 | 直辖市 | 直辖市为中央政府直辖的省级行政建制。 | ||
省、自治区辖市 | 按照宪法规定,除了直辖市和自治州辖市外,其他所有的市在法律上都由省、自治区管辖,但由于市与市之间代管关系的存在,导致省、自治区辖市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从管辖性质看,包括省、自治区直接管辖的(本文简称“省管市”),以及由省、自治区管辖,其他市代管的(本文简称“市管市”);从行政级别看,包括地级的、县级的,以及介于省级和地级之间的、介于地级和县级之间的;从下辖政区看,包括设区(县)的,以及不设区(县)的。这几种情况是互相交叉重叠的。 | |||
自治州辖市 | 指自治州人民政府管辖的县级市。 | |||
地区辖市 | 指地区行政公署管理的县级市。 | |||
按照行政级别的建制市分类 | 省级市 | 即直辖市。 | ||
副省级市 | 包括计划单列市和部分重要的省会城市。副省级市在区域划分上都属于设区(县)的市,在隶属关系上都属于省管市。但在行政区划管理实践中,此类市则被列入地级市的范畴,本文在未作特别说明时,所称地级市均包括副省级市。 | |||
地级市 | 从区域划分看,由于地级市的行政级别高于县级和乡级,因此,地级市既有设区(县)的市,也有不设区(县)的市。 | |||
副地级市 | 现行法律对城市行政级别没有具体规定,有些地方自行将一些国家层面明确的县级市确定为副地级市,这类市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些规模较大、地位比较重要的不设区(县)的市。特别是一些由省、自治区直接管辖的县级市,为了方便管理,同时也为了解决领导干部上升和交流等问题,省、自治区通常会将其提高半个级别,确定为副地级。这些市在国家层面依然归类为县级市,本文在未作特别说明时,所称县级市均包括副地级市。 | |||
县级市 | 从区域划分看,由于县级市与区、县同级,其均为不设区(县)的市。从隶属关系看,由于县级市的行政级别次于省级和地级,因此,县级市中既有省管市,也有市管市、自治州辖市、地区辖市。 |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区域划分分类的各类建制市数量变化趋势图Fig.1 The change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s of cities based on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
图2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隶属关系分类的各类建制市数量变化趋势图Fig.2 The change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s of citi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governanc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
图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增减变化图Fig.4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trend chart of the numbers of prefectural-level cities and county-level citi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
[1] |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
[2] |
周一星, R 布雷德肖 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 地理学报, 1988(4):287-298.
|
[3] |
周一星, 孙则昕. 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 地理研究, 1997(1):11-22.
|
[4] |
徐红宇, 陈忠暖, 李志勇. 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研究综述[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2):33-36.
|
[5] |
张文奎, 刘继生, 王力. 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 人文地理, 1990(3):1-7,80-88,8.
|
[6] |
张磊, 武友德, 李军, 等.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城市职能结构特征与分类研究[J]. 西北人口, 2016, 37(3):21-25.
|
[7] |
方磊, 刘宏. 我国城市分类和城市发展问题的初步研究[J]. 地理学报, 1988(1):1-10.
|
[8] |
戚伟, 刘盛和, 金浩然. 中国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的适用性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47-56.
|
[9] |
周一星. 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1):1-5.
|
[10] |
朱光磊, 何李. 从竞争到伙伴:中国市制改革的政治逻辑[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1-11.
|
[11] |
刘君德, 范今朝. 中国市制的历史演变与当代改革[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5:187-204.
|
[12] |
耿亮, 佟达宁. 市领导县体制还须完善加强[J].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89(4):38-39,44.
|
[13] |
戴均良. 中国市制[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0.
|
[14] |
徐嵩龄. 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J]. 旅游学刊, 2002(6):10-18.
|
[15] |
王娜娜. 兵团“师市合一”特殊行政管理体制的起源、功能、困境与优化[J]. 兵团党校学报, 2016(3):23-26.
|
[16] |
李晓玉. 中国市管县体制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
[17] |
李秉仁. 我国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对城市化的影响和作用[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2):26-32,3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