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探索性分析
张利国(1977—),男,湖南南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农产品安全。E-mail:njlgzhang@163.com。 |
收稿日期: 2019-03-14
修回日期: 2019-09-2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63025)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JD17030)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60442)
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项目(17ZK2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9M652271)
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18-B070)
2019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XSP19YBZ141)
Spatial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3-14
Revised date: 2019-09-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文章采用2004—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年际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呈先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变化态势,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年均值为0.3515,且年均增长率为0.0609%;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递减分布态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主要处于高—高和低—低地区,处于高—高地区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处于低—低地区的省(市、区)均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张利国 , 鲍丙飞 , 杨胜苏 .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探索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 , 39(11) : 159 -16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1.019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for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panel data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15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ntropy method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in China has a tendency to fluctuate first, then continue to rise and continue to decline at last. Among them, the annual average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is 0.3515, an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is 0.0609%. The index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low as a whole, and the index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ecreasing from east to west.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mainly in high-high and low-low regions. The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high-high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and the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low-low areas are all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表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Tab.1 Constru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属性 |
---|---|---|---|
人口系统可持续能力 | 乡村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 | % | 正向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逆向 | |
区域人口密度 | % | 逆向 | |
社会系统可持续能力 | 农村人均用电量 | kW·h/人 | 正向 |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 | m2/人 | 正向 |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 | 逆向 | |
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 | 人均农业生产总值 | 元/人 | 正向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人 | 正向 | |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正向 | |
单位播种面积农业产值 | 元/hm2 | 正向 | |
资源系统可持续能力 | 人均耕地面积 | hm2/人 | 正向 |
农业土地生产率 | kg/hm2 | 正向 | |
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 | kW/hm2 | 正向 | |
农业用水量 | 亿m3 | 正向 | |
有效灌溉率 | % | 正向 | |
环境系统可持续能力 | 化肥使用强度 | kg/hm2 | 逆向 |
农药使用强度 | kg/hm2 | 逆向 | |
地膜使用强度 | kg/hm2 | 逆向 | |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 1 000 hm2 | 正向 | |
森林覆盖率 | % | 正向 | |
农业成灾率 | % | 逆向 |
表2 2004—2015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演变Tab.2 Evolu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from 2004 to 2015 |
年份 | 发展指数 | 变异系数 |
---|---|---|
2004 | 0.3454 | 0.2637 |
2005 | 0.3477 | 0.2496 |
2006 | 0.3292 | 0.2759 |
2007 | 0.3513 | 0.2412 |
2008 | 0.3428 | 0.2524 |
2009 | 0.3478 | 0.2795 |
2010 | 0.3538 | 0.2692 |
2011 | 0.3582 | 0.2644 |
2012 | 0.3614 | 0.2489 |
2013 | 0.3652 | 0.2366 |
2014 | 0.3633 | 0.2298 |
2015 | 0.3521 | 0.2399 |
均值 | 0.3515 | 0.2543 |
表3 2004—2015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LISA聚集结果Tab.3 Results of LISA aggreg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from 2004 to 2015 |
年份 | H-H | H-L | L-H | L-L |
---|---|---|---|---|
2004 | 天津、江苏、上海、浙江 | 安徽 | 新疆、西藏、四川、云南 | |
2008 | 江苏、上海、浙江 | 安徽 | 新疆、西藏、四川、青海 | |
2012 | 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 | 安徽 | 新疆、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甘肃 | |
2015 | 江苏、上海、浙江、江西 | 四川 | 安徽 | 新疆、西藏、云南、青海、甘肃 |
[1] |
王幼奇, 白一茹, 展秀丽. 在不同尺度下宁夏引黄灌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J]. 干旱区研究, 2014, 31(2):209-215.
|
[2] |
张丽, 刘越.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7(4):31-36.
|
[3] |
韩俊龙, 韩珂, 梁保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7(6):757-761.
|
[4] |
王爽英, 李立辉, 戴向洋.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湖南省农业区域经济评价及发展方向[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2):241-244.
|
[5] |
宋彦蓉, 张宝元. 基于地区现代化评价的客观赋权法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15(11):82-86.
|
[6] |
汤建尧, 曾福生, 刘辉.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两型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4(4):24-29.
|
[7] |
肖庆业, 陈建成. 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13, 33(4):69-73.
|
[8] |
袁久和, 祁春节.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2):152-157.
|
[9] |
柯健, 汪燕敏. 安徽省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8):688-691.
|
[10] |
邱立新. 青岛市现代农业优先发展领域评价与选择[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3(3):32-36,79.
|
[11] |
王晓红, 郭翔宇, 申玉军, 等. 黑龙江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3(1):119-122.
|
[12] |
程智强. 上海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 1999(1):40-44.
|
[13] |
刘慧.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1997(2):23-27.
|
[14] |
罗其友, 唐曲, 刘洋, 等.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27):158-164.
|
[15] |
孙炜琳, 王瑞波, 黄圣男, 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1-7.
|
[16] |
段妍磊. 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6):169-173,183.
|
[17] |
郭显光. 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财贸研究, 1994(6):56-60.
|
[18] |
魏后凯. 现代区域经济学[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
[19] |
|
[20] |
|
[21] |
曾庆泳, 陈忠暖. 基于GIS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 经济地理, 2007, 27(4):558-561,574.
|
[22] |
张利国, 鲍丙飞, 董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探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2):154-161.
|
[23] |
袁久和. 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3, 10(1):14-21.
|
[24] |
关伟, 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 地理研究, 2011, 30(11):2 008-2 01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