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王兆峰 ,
  • 刘庆芳 ,
展开
  •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81
※刘庆芳(1994—),女,安徽天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王兆峰(1965—),男,白族,湖南桑植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管理。E-mail:

收稿日期: 2019-01-28

  修回日期: 2019-09-16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88)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 WANG Zhaofeng ,
  • LIU Qingfang ,
Expand
  • Tourism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1-28

  Revised date: 2019-09-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7

摘要

选取2014和2017年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指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集聚分布态势,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高达63.58%;在省区层面上,贵州、云南等较为集中,总体呈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②热点区大部分位于西南地区,冷点区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次冷点区和次热点区呈大幅扩展趋势。③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辐射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南部地区,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形成次密集绵延带。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整体作用力较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上趋向于长江中上游、地形起伏度较小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本文引用格式

王兆峰 , 刘庆芳 .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9 , 39(11) : 150 -15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1.018

Abstract

The exploration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thnic villa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protec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Two groups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in 2014 and 2017 are selected,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disequilibrium index, G index and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reveal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thnic villages, then software Geodetector, superposition analysis and neighborhood analysis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shows a tendency of agglomeration. The number of ethnic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ccounts for 63.58%.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ethnic villages in Guizhou and Yunnan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which shows a trend of gradual decrease from Southwest to Northwest and coastal areas. Most of the hot spots are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and the cold spots are in the East and Northeast. The sub-cold areas and sub-hot areas show a large expansion trend. The high-density core area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Hunan, Guangxi and Guizhou. The radiation are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Yunnan and the Southern areas of Sichuan. The micro core areas connect into a line to form a sub-dense stretch zone.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ecology, and the overall force of national culture is relatively strong. On the whole, ethnic villages tend to be located in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zone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th less topographic relief and far away from the central city.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设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作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和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构筑少数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始风貌逐渐消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3],这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在历史演进中遗存下来的聚落,其景观特色、独特文化、空间分布和演化机制等均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聚落。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地域空间单元,其空间异质性特征识别不仅对完善聚落地理学研究框架和深化聚落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事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科学评定、有效保护和联动开发,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传承利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受国内外学界重视,国外学者多以民族聚落或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民族聚落建筑保护[4-5]、民族社区旅游开发与规划[6-7]、民族社区旅游运营与管理[8-9]、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传承[10]等方面。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保护与传承备受国内学界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①少数民族村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李忠斌等以文化为核心,从民族文化存量、民族文化价值、民族文化转化条件、民族文化主体受益构建少数民族村寨遴选指标体系[11];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是少数民族村寨传承的重要方式,李杰等在总结少数民族村寨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一般项目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投入水平、产业选择和建设进度等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与76个三级指标的表征体系[12]。②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探讨。朱详贵认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利用的立法和实施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刘俊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基因传承可通过发挥优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和化解威胁因素来实现[13]。③少数民族村寨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分析。鄢慧丽等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对其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14];钟君认为少数民族村寨扶贫开发必须加大教育与基础建设投入,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扶贫参与能力[15]。④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矛盾化解。崔露从社会交际调适、精神文化调适、利益分配调适三个维度论述了如何防范和化解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矛盾[16]。部分学者也探讨了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空间重构[17]、少数民族村寨生态保护[18-19]和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20-21]等方面内容。
上述研究为本文研究内容深化和研究方法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鲜有学者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对于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社会经济因素的具象化表达也较少见诸文献。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判少数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厘清影响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因素,以期为我国系统评定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供科学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2014年(第一批)和2017年(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seac.gov.cn/col/col144/index.html)所公布的数据。中国各省地图矢量数据、中国各省会城市地图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分辨率为90 m的中国DEM数字高程数据、河流水系、气候区划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中心(http://www.geodata.cn);各省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2]、各省统计年鉴以及对应年份的国民经济社会和发展统计公报。囿于数据可得性,本文研究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2 研究方法

基于2014和201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利用Google Earth地名搜索功能,确定所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理坐标。结合中国各省矢量边界数据、中国各省会城市、DEM数字高程数据、河流水系和气候区划数据,使用ArcGIS 10.2软件,统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属性信息后,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etis-Ord Gi*系数、核密度测算对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邻域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方法,探析中国少数民族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影响因素。

2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

2.1 区际差异

图1可以看出,各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从第一批到第二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最为集中,其次为云南和广西。①总体分布上,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明显空间聚集特征,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我国华北地区分布较少。②在南北分布上(采用“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其分界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极不均衡,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我国南方地区共布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76个(占全国比重73%),北方地区共布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1个(占全国比重27%)。
图1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2.2 集聚格局

2.2.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衡量不同区域研究对象的集中程度,本文依据八大分区的区域划分标准,分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八大分区上的分布特征,公式如下:
G = 100 % × i = 1 t X i T 2
式中: G为地理集中指数; X i为各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量;n为区域数量;T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总数。
假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平均分布于全国各省区,此时地理集中指数为18.90。而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5.03,远远大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平均分布于全国各省区时的地理集中指数,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集中分布态势。

2.2.2 不均衡指数

采用不均衡指数测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八大分区的分布均衡情况,其计算公式如下:
S = 100 i = 1 n Y i - 50 n + 1 100 n - 50 n + 1
式中: S为不均衡指数;n为区域数量;Yi为八大分区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中的比重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若S=0,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各区域中均匀分布;若S=1,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可能出现局部区域聚集的现象。
本文根据公式(2)进行计算,得出不均衡指数S=0.564,说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八大分区上分布不均衡。由图2可知,仅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就高达63.58%。
图2 中国八大分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洛伦兹曲线

Fig.2 Lorentz curve of the number of ethnic villages in eight regions of China

2.3 分布特征

Getis-Ord G i *系数即冷热点分析方法,用于测算某一点在距离d范围内与其他点之间的空间依赖强度[24],其计算公式为:
G i = i W i j x i / j x j
式中:xixj分别表示i省区和j省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量;Wij表示空间权重函数,如果空间位置ji的距离d以内,则Wij=1,否则,Wij=0。为区分空间上的冷点和热点地区,本文将Gi值进行标准化,其标准化公式为:
Z = G i - E G i / V a r G i
式中: E G i为期望值; V a r G i为变异系数,当 G i的观察值大于期望值且有统计学意义时,该区域即为“热点区”,说明该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高度集聚分布;当Gi的观察值小于期望值时,该区域即为“冷点区”,则该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分散分布。依据区域Z值,运用自然断点法,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划分为冷点、次冷点、次热点和热点四种类型(图3)。
图3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冷热点分布

Fig.3 Cold and hot spot distribu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第一批和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热点区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渝桂粵琼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从热点分布情况来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热点区域始终为川滇黔渝桂粵琼七省,这主要是因为川滇黔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空间上易于形成高度集聚状态。广西境内分布包括壮族、瑶族、苗族等在内共11个少数民族;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多达300余万人,形成了包括瑶族、壮族、回族、满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3个民族自治县和7个民族乡;海南省少数民族则主要体现为黎族、苗族和回族聚落。
第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冷点地区出现在以苏皖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山东半岛、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以辽吉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辽宁、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跃迁为次冷点区域。从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量来看,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山东半岛、华北平原。

2.4 空间形态

核密度估计是利用移动单元格对整体点和线密度进行估计[25],其估计形式为:
g x = 1 n h i = 1 n k x - x i h
式中: x i表示点i的坐标位置,i=1,2,3…,nn表示坐标点的数量;h表示带宽;k为权函数,用以估计数据点的数量和利用程度。搜索半径越大,密度栅格越大,概化程度越高,搜索值越小,栅格显示信息越详细,按照最佳自然断点法(Jenks)将各密度值由高至低分为高值区、较高值区、中值区、较低值区和低值区(图4)。
图4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密度分布图

Fig.4 The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图4显示:第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高密度核心区,一个核心辐射区和五个微型核心区。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核心辐射区主要位于云南境内和川南地区,五个微型核心区依次为以吉黑为代表的东北地区,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华北平原地区,以甘宁青三省为代表的黄河上游地区,藏南地区和以浙粤闽赣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高密度核心区和核心辐射区与第一批基本保持一致,次密集核心区出现在浙闽交界地带,此外,此前的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形成两个次密集绵延带,分别为由吉林和辽东半岛的东北地区、京津冀地区及部分内蒙古地区组成的环渤海绵延带和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甘宁川三省组成的黄河上游绵延带。
从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密度分布的总体特征来看,主要形成一个高密度核心区和一个核心辐射区,且在空间上形成了由内向外密度值不断递减的圈层结构。核心区位于黔湘桂3省交界处,核心辐射区涉及云南省全境和川南地区。高密度核心区为密度高值区,随着密度值由内向外圈层递减,最外层密度值较低,覆盖范围广,与核心区形成鲜明对比,整体空间密度特征较为显著。

3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形成因素分析

本文在参考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价指标体系[11-12],充分吸收陈国磊等学者的研究成果[26],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关联性与科学性,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四个维度出发,建立涵盖人口、经济、交通、文化等7个二级指标的表征体系,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的成因,同时,运用叠加分析、邻域分析及缓冲区分析,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的自然因素。

3.1 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成因探测

地理探测器由王劲峰等[27]学者提出,是一种基于地理学角度,探测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力的一种统计学方法,通过检验单变量或2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影响力大小,来寻求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解释力大小用q值表示,其模型如下:
q = 1 - 1 N σ 2 h = 1 L σ h 2
式中:L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数量分区;Nh σ h 2分别表示层h的单元和方差;N σ 2分别表示整体的单元数和方差;q为各因子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力大小,值域范围为[0,1],值越大,其对于少数民族空间分布影响的解释力越大。
表1可知,首先,少数民族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初中在校学生数和森林覆盖率均是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的主要因素,其解释力大小分别为0.561、0.412、0.346、0.270、0.214、0.210和0.205;其次,年末人口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道路密度、公路里程、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居民消费水平、铁路里程、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单位数和实地面积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解释力大小依次为0.174、0.143、0.141、0.124、0.102、0.102、0.099、0.080和0.034。从影响因素的一级指标层来看,文化环境因子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整体作用力较大。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类特色聚落形成发展的实际来看:
表1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影响因子地理探测器分析

Tab.1 Geodetector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q
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 人均GDP 0.346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0.102
生活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 0.102
人均可支配收入 0.270
社会发展 人口数量 年末人口数 0.174
人口素质 初中在校学生数 0.210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 0.143
交通设施 公路里程 0.124
铁路里程 0.099
道路密度 0.141
文化环境 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数量 0.561
民族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0.412
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 0.214
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单位数 0.080
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 森林覆盖率 0.205
湿地面积 0.034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特色产业的振兴和特色文化的传承有赖于区域经济的有力驱动。在经济发展因素中,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解释力大小分别为0.346和0.270。浙闽沿海以及京津冀等地区均分布较多数量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与上述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能充分发挥融资渠道多与开发资金充足等比较优势,整合不同类别民族村寨资源、加强民族村寨与域内其它旅游资源联系、最大化旅游资源交互效应,提高区域整体旅游发展水平,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发展指标层中,年末人口数、初中在校学生数、公路里程和道路密度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分别为0.174、0.210、0.124和0.141。西南地区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聚集区,尤其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区域,人口密布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有利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村寨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繁荣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交通线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在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川滇黔渝桂琼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区,前述地区闭塞的交通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真性,但随着时代发展,落后的交通条件并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传承缺乏相应的资金,从而引致少数民族村寨在历史演进中消逝。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的“肥沃土壤”。在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文化环境中,少数民族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的q值分别为0.561、0.412和0.214。不难发现,民族分布对民族村寨的影响最大,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世居于此。不均衡指数分析得出,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数量占比高达63.58%,西南地区为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而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了荆楚文化、客家文化等民族文化区,如土家族吊脚楼被称为巴楚文化“活化石”,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少数民族建筑景观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独特的语言和习俗等等都是西南少数民族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独特的民族文化空间离不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表3表明,在生态环境因素中,森林覆盖率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解释力较为显著,其解释力大小为0.205,从少数民族聚落的起源来看,早期的聚落往往以狩猎为生,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丛林茂密,物种丰富,能为聚落生存与发展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从少数民族聚落的发展来看,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可促进聚落生产方式变革,有利于聚落由分散走向聚居,从而促进聚落持续稳定发展。西南地区植被繁茂、物种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内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少数民族聚居,从而为少数民族村寨的形成提供先决条件,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促进少数民族村寨代代相传。

3.2 自然成因分析

本文运用叠加分析、邻域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方法,甄选河流水系、地形起伏度、气候、区位因素与中心城市的距离4个自然因子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3.2.1 河流水系

水源是民族聚落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聚落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往往起源于大河流域,河流水系在民族聚落发展过程中既可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也是对外联系的重要交通方式。运用叠置分析法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中国各级河流进行空间叠加(图5)可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在上游,主要布局于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在中游地区,主要集中于湘江、沅江、乌江和红水河四大支流。由此可见,河流成为早期民族村寨选址和定居的重要影响因子。
图5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区河流水系图

Fig.5 River system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3.2.2 地形起伏度

地形是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受垂直地带性影响,地形海拔高程不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处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也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村落结构。另外,海拔高程越高,地势起伏变化越大,交通越不方便,与外界联系的阻碍越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原始面貌越容易完整保存下来。
地形起伏度主要是指研究区内海拔高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用以表征研究区地形与地表上的宏观特征[23]。本文选取分辨率为90m的中国DEM数字高程数据,借助邻域分析和栅格计算器工具,生成相应的地形起伏度文件(表2)和地形起伏度专题图(图6)。
表2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附近地形起伏度统计

Tab.2 The statistics of the topographic fluctuations near the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等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7级
地形起伏度(m) 0~86 86~206 206~346 346~512 512~721 721~1013 1013~2357
第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个) 71 87 94 46 30 9 3
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个) 181 145 189 99 59 31 13
图6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区地形起伏度

Fig.6 Classification of topographic fluctuat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表2可知:共有767个少数民族村寨分布于起伏度0~346 m之间,占总数的72.6%,即72.6%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周围1 km内地形的高差值在346 m内。具体来看,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有252个在此范围内,而第二批共有515个。不难看出,地形起伏度较小的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密集,而地形起伏度大的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布局稀疏。地形起伏度越小的区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方便,生活成本较低,越有利于特色村寨人口的集中与居住。

3.2.3 气候

气候的差异往往决定区域内气温和降水的不同,而气温和降水是民族村寨选址和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因此,本文运用叠置分析方法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中国气候区划进行空间叠加(图7),由图7可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区主要位于我国重庆、贵州、云南等西南省区。结合我国气候区划可知,云贵地区既受东南季风影响,也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四川盆地受地形影响则形成湿润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降雨量充沛,雨热同期,为人类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因而成为少数民族聚落的主要分布区。
图7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气候区划图

Fig.7 Climate division of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3.2.4 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因而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距离的大小直接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在规模和方向[28]。本文选取各省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区内的中心城市,运用ArcGIS 10.2中的缓冲区分析工具,建立3个级别的缓冲区,缓冲区半径每50 km为一个级别,获取各省会城市的缓冲区。叠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各省会城市进行相交分析[28],统计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缓冲区内的数量,生成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各省省会城市距离图(图8),以求出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各省会城市的空间距离关系[29]
图8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各中心城市距离图

Fig.8 The distance between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and each central city

表3可知,不足5%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位于距离中心城市50 km范围内,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远,受城市文化渗透与辐射效应小,同时相对落后的交通网络致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外界联系偏弱,受外界干扰较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始风貌与独特的文化品位得以延续与留存。
表3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距离各中心城市距离统计

Tab.3 The statistics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ethnic villages in China and each central city

等级 1级 2级 3级
距离(km) 0~50 50~100 100~150
2014年第一批(个) 18 42 38
2017年第二批(个) 33 65 134
合计(个) 51 107 172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邻域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厘清其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就高达63.58%。在省域层面上,贵州、云南、广西3省区分布最为集中。在南北分布上,南方地区明显多于北方地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八大分区上的地理集中指数为55.03,呈集中分布态势。不均衡指数为0.564,分布较不均衡,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热点区为川滇黔渝桂粤琼七省,大部分位于我国大西南地区,而冷点区主要为经济发达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相互交织形成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上的冷热点分布格局;从两大批次角度来看,热点区和冷点区分布范围基本不变,而次冷点和次热点区呈大幅扩展的趋势。
③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高密度核心区为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辐射区主要为云南和四川南部地区,从两大批次的视角来看,高密度核心区及其辐射区较为稳定。随着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不断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的微型核心区范围不断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从而形成次密集绵延带。
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分布受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和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文化环境的整体作用力较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初中在校学生数和森林覆盖率7个主要文化、经济、社会和生态因子;在自然因素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上趋向于长江中上游、地形起伏度较小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基因库中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应将“保护优先、传承为主”作为贯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利用的主线,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法律制度约束各项开发行为;坚持“共同保护、共同发展”的原则,如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研究院,设立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基金,增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识,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着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尤其是区域交通路网建设,提高区域可进入性;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内涵与文化意蕴,整合域内自然风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旅游资源,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元化旅游需求,以旅游发展带动“精准扶贫”和民族文化传播传承,以民族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共享地区旅游发展红利。
[1]
刘志宏, 李钟国.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规划建设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9):31-34.

[2]
李忠斌, 郑甘甜. 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J]. 广西社会科学, 2014(11):185-189.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2).

[4]
莫娜, 刘勇, 张伶伶. 朴素自然观在韩国传统建筑与景观中的践行[J]. 中外建筑, 2013(1):86-88.

[5]
Risatti H. A Theory of Craft:Funtion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M].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

[6]
Theerapappisit P. The Bottom-up Approach of Community-based Ethnic Tourism:A Case Study in Chiang Rai[C]//Murat Kasimoglu(Ed.). Strategies for Tourism Industry-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 Rigeka:InTech, 2012:267-294.

[7]
Burusphat S, Deepadung S, Suraratdecha S, et al. Languagevitality and the ethnic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Lao ethnic group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ailand[J]. The Journal of Lao Studies, 2010, 2(2):23-46.

[8]
Li Y P, Ethnic tourism. A Canadian experience[J].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2000, 27(1):115-131.

[9]
Mbaiwa J E. Cultural commodification and tourism:The Goo-moremi community central Bowstawana[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11, 102(3):290-301.

[10]
Nichols J M. A major urban earthquake:Planning for Arma-gedd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 73(2-3):136-154.

[11]
李忠斌, 李军, 文晓国. 以文化为内核的特色村寨遴选指标体系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5(5):136-144.

[12]
李杰, 苏丹丹, 李忠斌.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6(5):23-31.

[13]
刘俊, 胡显斌. 刍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基因与保护[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3):132-135,210.

[14]
鄢慧丽, 余军, 熊浩, 等.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网络关系研究[J]. 软科学, 2019, 33(3):80-85.

[15]
钟君.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村寨贫困问题研究[J]. 求索, 2016(5):47-51.

[16]
崔露.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冲突与调适[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 37(10):170-173.

[17]
吴忠军, 代猛, 吴思睿. 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变迁与空间重构——基于平等侗寨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7(3):133-140.

[18]
李杰, 苏丹丹, 李忠斌. 生态资本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作用机理与政策选择[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7):145-148.

[19]
杨柳薏, 廖柏明, 罗锋懋. 西南地区民族村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7(5):44-49.

[20]
文冬妮.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J]. 文化遗产, 2018(4):17-23.

[21]
吴忠军, 张瑾.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8, 28(5):891-896.

[22]
国家统计局.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23]
关中美, 王同文, 职晓晓. 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J]. 经济地理, 2017, 37(9):226-232.

[24]
武鹏, 李同昇, 李卫民. 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山阳县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3):593-606.

DOI

[25]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等.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8):1 525-1 534.

[26]
陈国磊, 罗静, 曾菊新, 等.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9):1 422-1 429.

[27]
Wang J F, Zhang T L, Fu B J. A measure of spatial stratifiedheterogeneity[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6, 67:250-256.

[28]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 29(4):44-51

[29]
佟玉权. 龙花楼.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J]. 经济地理, 2015, 35(3):134-13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