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交通设施支撑能力评价与优化
苗毅(1992—),男,山东威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交通地理。E-mail:201831051026@mail.b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0-02-08
修回日期: 2020-09-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1
基金资助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406)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Support Capacity of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Received date: 2020-02-08
Revised date: 2020-09-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1
基于交通设施建设评价、外部可达性和内部联系紧密性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交通设施支撑能力并提出优化。结果发现:①研究区交通设施建设得分整体较低,具有东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异性,各县铁路、机场建设情况差异明显,部分县到机场的交通衔接极为不便;②主要客源地经地面交通到研究区的可达性较差,经航空运输的时间成本的县域差异明显但可达性改善效果突出,经不同交通方式的时间成本均呈自东向西递增的空间特征;③国家公园群内部联系不够紧密,但航空运输对远端国家公园的融入具有重要意义,色林错普若岗日、黄河源、海西盐湖等具有相对较好的节点潜力,基于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分别能够形成邻近、串联、飞地型的优先、潜在国家公园分组。总的来看,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既有交通设施支撑能力或难满足其发展需求,应在注重区域主体功能和生态安全的根本前提下,基于区位与需求,加快地面交通干支线建设、优化不同交通方式衔接、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增设多种通用机场及优化航线网络,发挥交通设施对其建设发展的支撑作用。
苗毅 , 戴特奇 , 宋金平 , 王成新 , 耿江南 .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交通设施支撑能力评价与优化[J]. 经济地理, 2020 , 40(12) : 22 -3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2.003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external accessibility and internal conne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pport capacity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overall score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 relevant counties is relatively low and ha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 which presents higher scores distribute in the ea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lower scores distribute in the southwes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ies in railway and airport construction,it is inconvenient from some counties to adjacent airports. 2) The accessibility of the main tourist sources to the study area through ground traffic is poor,while through the aviation to relevant counties it shows quite different and has good improvement,the time cost all increases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3) Connection within national parks is not close enough,while avi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remote national parks. Based on the road,railway and aviation,priority and potential grouping of national parks can be formed in proximity,series connection and enclave type respectively. On the whole,the support capacity of existing transport may not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Under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regional main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security,it puts forwards the construction of ground transport trunk and branch lines,the optimizaton of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 connection and airline network,the activ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aviation and airports,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orting role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表1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相关县Tab.1 Related counties of the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
公园名称 | 所在相关县 | 公园名称 | 所在相关县 |
---|---|---|---|
帕米尔 | 塔什库尔干县 | 扎日神山 | 隆子县 |
珠穆朗玛峰 | 定日、定结、吉隆、聂拉木县 | 澜沧江源 | 杂多、囊谦县 |
神山圣湖 | 普兰县 | 独龙江 | 贡山县 |
长江源 | 杂多县、治多县 | 普达措 | 香格里拉市 |
黄河源 | 曲麻莱、玛多县 | 水上雅丹 | 大柴旦行委 |
雅鲁藏布大峡谷 | 巴宜区、墨脱、米林、波密县 | 海西盐湖 | 格尔木市 |
大熊猫 | 九寨沟、平武、松潘、北川、茂县 | 昆仑山可可西里 | 曲麻莱县、格尔木市 |
色林错普若岗日 | 色尼区、申扎、尼玛、安多、班戈、双湖县 | 祁连山 | 玉门市、凉州区、肃南、民乐、祁连、天祝、祁连、门源、天峻县 |
札达土林 | 普兰、札达县 |
表2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交通设施建设评价体系Tab.2 Evaluation system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
系统 | 指标层 | 测度方法 | 计算说明或结果单位 |
---|---|---|---|
公路运输A | 建设里程 | 公路网总里程 | km |
建设密度 | 公路网总里程/面积 | Km / km² | |
运输效率 | Ei,如式(1) | i县到省会、最近机场与火车站的公路情况 | |
铁路运输B | 站点密度 | 铁路站数/县域面积 | 座/ km² |
站点功能 | 适应车型,无车站以县城50、100、200 km缓冲区计,权重递乘0.3 | {普通,K,T/Z,D,G/C}→{0.3,0.4,0.6,0.8,1} | |
运输能力 | 日通行车次,无车站以县城50、100、200 km缓冲区计,权重递乘0.3 | 辆/日 | |
民航运输C | 站点密度 | 通勤机场数量/县域面积 | 座/ km² |
站点功能 | 飞行区等级,无机场以县城50、100、200 km缓冲区计,权重递乘0.3 | {其他起降场地,其他跑道型机场,3C,4C,4D,4E}→{0.1,03,0.5,0.7,0.9,1} | |
运输能力 | 起落架次,无数据以县城50、100、200 km缓冲区计,权重递乘0.3 | 架/周 |
表3 研究区路网密度对比(m/km²)Tab.3 Comparison of road network density (m / km2) |
道路类型 | 全国 | 西部地区平均 | 青藏高原地区平均 | 相关县平均 |
---|---|---|---|---|
公路 | 306.63 | 160.41 | 71.02 | 63.96 |
高速公路 | 22.72 | 10.04 | 1.05 | 1.36 |
铁路 | 28.38 | 11.83 | 2.18 | 3.45 |
表4 各国家公园的群内联系紧密性Tab.4 The closeness within national parks group |
公园 | 紧密性 | 公园 | 紧密性 | 公园 | 紧密性 |
---|---|---|---|---|---|
帕米尔 | 0.10 | 雅鲁藏布大峡谷 | 1.51 | 普达措 | 0.56 |
珠穆朗玛峰 | 0.52 | 大熊猫 | 1.43 | 水上雅丹 | 0.78 |
神山圣湖 | 0.23 | 扎达土林 | 0.17 | 海西盐湖 | 1.82 |
色林错普若岗日 | 2.14 | 扎日神山 | 1.63 | 昆仑山可可西里 | 1.16 |
长江源 | 1.79 | 澜沧江源 | 1.60 | 祁连山 | 1.73 |
黄河源 | 2.13 | 独龙江 | 0.60 |
表5 基于交通的国家公园分组Tab.5 Grouping of national parks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ransport proximity |
类型 | 等级 | 国家公园组 |
---|---|---|
公路邻近组合 | 优先 | ①海西盐湖—水上雅丹;②昆仑山可可西里—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 |
潜在 | ①水上雅丹—祁连山—海西盐湖—长江源—黄河源—昆仑山可可西里—澜沧江源—色普—珠穆朗玛峰;②雅鲁藏布大峡谷—扎日神山;③札达土林—神山圣湖;④独龙江—普达措 | |
铁路串联组合 | 优先 | 海西盐湖—黄河源—长江源 |
潜在 | 海西盐湖—澜沧江源—扎日神山—雅鲁藏布大峡谷—色普—黄河源—长江源 | |
机场飞地组合 | 优先 | ①黄河源—祁连山;②祁连山—大熊猫;③大熊猫—普达措/独龙江 |
潜在 | ①祁连山—海西盐湖、昆仑山可可西里、长江源、澜沧江源、色普、扎日神山;②大熊猫—雅鲁藏布大峡谷、色林错普若岗日、帕米尔、长江源、扎日神山;③海西盐湖—扎日神山—独龙江/普达措 |
[1] |
张海霞, 汪宇明. 可持续自然旅游发展的国家公园模式及其启示——以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和科里国家公园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 30(1):156-161.
|
[2] |
杨锐. 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J]. 生物多样性, 2017, 25(10):1040-1041.
|
[3] |
肖练练, 钟林生, 周睿, 等. 近30年来国外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2):244-255.
|
[4] |
田世政, 杨桂华.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的路径选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1(12):6-14.
|
[5] |
王连勇, 霍伦贺斯特·斯蒂芬. 创建统一的中华国家公园体系——美国历史经验的启示[J]. 地理研究, 2014, 33(12):2407-2417.
|
[6] |
张朝枝, 曹静茵, 罗意林. 旅游还是游憩?我国国家公园的公众利用表述方式反思[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9):1797-1806.
|
[7] |
张玉钧, 薛冰洁. 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和游憩活动的适宜性探讨[J]. 旅游学刊, 2018, 33(8):14-16.
|
[8] |
胡欢, 章锦河, 刘泽华, 等. 国家公园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12):2012-2022.
|
[9] |
苏红巧, 苏杨. 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J]. 旅游学刊, 2018, 33(8):2-5.
|
[10] |
孙尚志. 论西南地区交通建设必要性与进入21世纪的路网格局[J]. 经济地理, 1994, 14(4):68-72.
|
[11] |
金凤君, 陈卓.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地理格局演变与规律[J]. 地理学报, 2019, 74(10):1941-1961.
|
[12] |
汪德根, 钱佳, 牛玉. 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J]. 地理学报, 2016, 71(10):1784-1800.
|
[13] |
宋金平. 京九铁路沿线集镇发展研究[J]. 地理研究, 1997 (4):81-87.
|
[14] |
|
[15] |
王峰, 刘安乐, 张斌丰, 等. 云南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态势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2):166-175.
|
[16] |
曹小曙, 阎小培.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3,(3):305-312.
|
[17] |
苗毅, 王成新, 吴莹, 等. 中国民航机场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优化选择[J]. 经济地理, 2017, 37(11):37-45.
|
[18] |
周宁, 郝晋珉, 邢婷婷, 等. 黄淮海平原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 经济地理, 2012, 32(8):91-96.
|
[19] |
金凤君, 王成金, 李秀伟.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8):787-798.
|
[20] |
阿荣, 陈才, 佟宝全, 等. 内蒙古地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区域差异性[J]. 经济地理, 2017, 37(9):36-46.
|
[21] |
王兆峰, 徐赛. 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效率的影响与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7):1148-1155.
|
[22] |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等. 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 地理学报, 2006, 61(10):1065-1074.
|
[23] |
陈娱, 金凤君, 陆玉麒, 等. 京津冀地区陆路交通网络发展过程及可达性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7, 72(12):2252-2264.
|
[24] |
宋正娜, 陈雯, 张桂香, 等.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1217-1224.
|
[25] |
蒋海兵, 张文忠, 祁毅, 等.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807-817.
|
[26] |
冯立新, 杨效忠, 姚慧, 等. 骨干交通设施对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2):189-194.
|
[27] |
刘军林, 尹影. 高铁交通体验对中小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涪陵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5):190-194.
|
[28] |
刘安乐, 王成, 杨承玥, 等. 边疆山区旅游城市的交通与旅游发展耦合关系——以丽江市为实证案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1):196-203.
|
[29] |
樊杰, 钟林生, 黄宝荣, 等. 地球第三极国家公园群的地域功能与可行性[J]. 科学通报, 2019, 64(27):2938-2948.
|
[30] |
高兴川, 曹小曙, 李涛, 等. 1976—2016年青藏高原地区通达性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学报, 2019, 74(6):1190-1204.
|
[31] |
|
[32] |
苗毅, 王成新, 袁玉珂, 等. 基于区域发展与出行满意度的山东省高速交通建设及优化布局[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6):106-112.
|
[33] |
崔学刚, 方创琳, 张蔷. 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J]. 地理学报, 73(6):165-177.
|
[34] |
|
[35] |
|
[36] |
戴特奇, 张玉韩, 陶卓霖. 不同可达性目标下我国民航机场总规模测算[J]. 综合运输, 2013(12):14-18.
|
[37] |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等. 旅游地快速交通优势度与旅游流强度的空间耦合分析[J]. 地理研究, 2019, 38(5):1119-1135.
|
[38] |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 54(4):357-364.
|
[39]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