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

  • 贾宁凤 , 1 ,
  • 白怡鸽 1 ,
  • 乔陆印 2 ,
  • 曹蓉 1 ,
  • 姚春龙 , 3,
展开
  • 1.山西大学 黄土高原研究所,中国山西 太原 030006
  • 2.山西大学 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山西 太原 030006
  • 3.山西青年职业学院,中国山西 太原 030002
※姚春龙(1966—),男,山西新绛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E-mail:

贾宁凤(1966—),女,山西原平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E-mail:

收稿日期: 2019-10-29

  修回日期: 2020-04-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4-1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701195)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01D111001)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the Rural Idle Homestead:A Case Study of Zhangzi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

  • JIA Ningfeng , 1 ,
  • BAI Yige 1 ,
  • QIAO Luyin 2 ,
  • CAO Rong 1 ,
  • YAO Chunlong , 3,
Expand
  • 1. Institute of Loess Plateau,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Shanxi,China
  • 2.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Shanxi,China
  • 3. Sh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030002,Shanxi,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0-29

  Revised date: 2020-04-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1

摘要

揭示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合理利用农村闲置用地、重构村镇空间格局、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基础性作用。文章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建立以行政村为单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数据库,构建影响宅基地闲置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宅基地闲置率从平川区到山区逐渐递增。②宅基地闲置的主要因素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级、坡度、到县城距离、到干道距离。③将各乡镇划分为平川单因素主导区、丘陵双因素主导区和山区多因素主导区。因此,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和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驱动因素具有土地指向性和区位指向性。针对不同类型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应分类推动、精准施策。

本文引用格式

贾宁凤 , 白怡鸽 , 乔陆印 , 曹蓉 , 姚春龙 . 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 40(12) : 166 -17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rural idle homestead,which plays fundamental role i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ural idle homestead,re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villages and towns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electing Zhangzi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database of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taking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 as the unit,and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influencing the idle homeste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idle homestead,and the rate of rural idle homestead gradually increases from the plain area to the mountainous area. 2) Rural idle homestead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planted area of grain crops,the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the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slope factor,the distance to county and trunk road. 3) This study divided the townships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single-factor dominant areas in the plain,two-factor dominant areas in the hill and multi-factor dominant areas in the mountain. Therefore,it ha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stro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idle homestead,the driving factors are oriented by the land and lo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vitalize the rural idle homestead by classification and make precise policies. It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s for adjusting the pattern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county area and promoting revitalization by classification.

在中国城市化和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经济的转型和农地边际化,农村宅基地在利用方式和利用形态上也发生着转变[1]。一方面,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农村生产关系的转变以及农村住宅的“建新不拆旧”等造成农村宅基地闲置,使得农村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消失,另一方面,部分宅基地衍生出了经营性功能[2-4]。因此,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规律的定量化、精确化研究是宅基地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
乡村地理学关于农村宅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地域分异特征、类型划分、空间演化及影响机制,乡村聚落空间特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乡村聚落体系的地域空间特征及其内在规律进行分析[5],包括乡村聚落的规模、空间结构、空间形态及空间分布等方面的研究[6-9]。在农村居民点的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方面,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尺度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证实了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发展态势[10-12]且具有地域差异性,呈现出“平原稠密,山区稀疏”的空间分布格局[13-14]。在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及影响机制方面,学者们运用GIS和空间统计等方法对不同尺度的区域单元进行研究,得出地形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演化的影响相互交织[15],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低海拔、低坡度、邻河流、耕地资源禀赋及环境宜居地域等指向性特征[16-17]。乡村劳动力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首先体现在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心化,包括宅基地的闲置废弃,基础设施建设空心化[18],同时还涉及人口、产业、社会、文化和景观的塌陷或空心化等,是乡村地域系统呈现退化的不良演化趋势[19-20]。关于空心村的研究,一方面立足全国尺度进行宏观研究,通过典型村庄问卷调查,以闲置和废弃宅基地数量占宅基地总量的比重对村庄空心化程度进行定量测算[21-22];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区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地域分区[23-24]。部分学者将研究尺度深入农村居民点内部,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加实地调研结合方法,针对村庄每宗宅基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测算空心村程度及整治潜力[25-27]。在此基础上,乡村空间重构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包括要素重建、结构重组、功能重塑[28-29]以及机制研究[30]
从土地利用特征的角度看,闲置宅基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其地上建筑物或附属物,无人居住或使用而导致的闲置状况[31-32],主要包括一户多宅、建新未拆旧和房屋外观破旧、坍塌的农村宅基地。本文中闲置宅基地指长期无人居住、坍塌的宅基地。目前,关于闲置宅基地的定量化研究,大多采用农户走访、问卷调查,归纳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心化特征[4,18]、程度[23-24]、空间形态[33]、影响因素[25,34]、发展阶段、形成机制[35]等等,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定性分析或统计分析的单一方法居多,而综合运用遥感、GIS、空间数学模型等多种集成方法的比较少,从研究尺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全国尺度[21-22]的宏观研究和村级小尺度[26]微观研究,针对中观尺度下的一般性农村闲置宅基地定量研究相对较少,由于闲置宅基地面积数据获取的难度较大,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市县级区域研究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布及形成机制的深入挖掘。鉴于此,本文以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GIS和实地调研,建立以行政村为单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数据库,构建影响闲置宅基地的指标体系,掌握全县399个行政村的闲置宅基地面积,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划分出农村闲置宅基地类型,揭示农村闲置宅基地的驱动因素,为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长子县地处上党盆地西侧,位于112°42′E~113°14′E,36°23′N~36°44′N,东与长治县交界,西与沁水县、安泽县为邻,南与高平市相接,北与屯留县交接。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西部发鸠山层林叠翠,巍然耸峙;中南部山形低缓,山川交错,丘陵相间;东北部地平水浅。境内山、川、滩、谷、岭、沟、坡等地貌形态俱全。全县东西长47 km,南北37 km,总面积1 029 km2,辖7镇5乡2个管理中心,399个行政村(图1)。研究区地表水以发鸠山为界,东属海河水系,浊漳河、岚河、丹河、雍河、陶清河自西向东注入漳泽水库,西属黄河水系,横水河、王峪河自东向西汇入沁河。2018年总人口36.6万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长子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6%,出现大量“有宅无房、有房无人、外实内空”的闲置宅基地,有的甚至已经闲置二十多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2017年5月,长子县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闲置宅基地整治盘活利用试点,在整治闲置农村宅基地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图1 研究区域

Fig.1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根据研究区2018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实地调查,获取长子县399个行政村居民点面积和闲置宅基地面积,以各行政村闲置宅基地面积与居民点面积之比得出各行政村宅基地闲置率。通过《长子县统计年鉴》(2018年)中得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通过《长子县2018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得出耕地质量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利用GIS空间邻域分析,分别获取各村到干道、河流、县城和最近耕地的距离;采用USGS(https://earthexplorer.usgs.gov/)的SRTM DEM数据,提取各村平均海拔和平均坡度;通过村内进城落户人口比总人口得出城镇化率。

1.3 模型方法

①空间自相关分析(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判断研究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空间分布是聚类模式、离散模式还是随机模式。根据行政村位置及其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属性使用Global Moran's I 统计量测度研究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I 值计算公式如下:
I = n S 0 × i n j n w i j x i - x ¯ x j - x ¯ i n x i - x ¯ 2
式中:n为研究区行政村数量; x i x j分别为空间单元的观测值; x ¯为观测值的均值; w i j为空间权重矩阵; S 0为空间权重矩阵之和。Moran's I 值的显著性检验通常用Z得分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
Z = 1 - E I V A R I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判断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具有集聚特征,但并不能指出集聚区的具体位置[36]。使用热点分析工具对研究区的每一个要素计算Getis-Ord G i *统计量,可以知道农村宅基地闲置率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局部区域。
②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海拔、到县城距离、到干道距离、到河流距离、到最近耕地距离和城镇化率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的影响;逐步回归分析是对所有自变量进行检验,依次对作用不大、无意义的变量进行剔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消除共线性的作用,最终得出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影响显著的因素。
③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37]。主要用于提取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决定力用q值统计量来度量,即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的影响程度,q值统计量计算公式如下:
q = 1 - h = 1 L N h σ h 2 N σ 2
式中:h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或因子X的分层;Nh σ h 2分别为层和全区的单元数和方差;N σ 2分别为研究区整体的单元数和方差。q值统计量值域范围为[0,1],值越接近1,则说明影响因素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的解释力越强。

2 结果分析

2.1 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地域差异性

2.1.1 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类型划分及特点

研究区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11.14%,最高为100%(多位于山区),最低为0(例如城中村),标准偏差14.18,呈现出从东部平川区到西部、南部丘陵山区递增的趋势(图2)。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计算399个行政村的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各村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相差很大,依据自然段断点法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将其划分为5个类型:微度闲置(闲置率≤5%)、轻度闲置(闲置率为5%~15%)、明显闲置(闲置率为15%~25%)、显著闲置(闲置率为25%~50%)和严重闲置(闲置率>50%)。
图2 研究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图

Fig.2 The rate of rural idle homestead in Zhangzi County

①微度闲置村庄。微度闲置村庄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川区,包括宋村乡、丹朱镇、鲍店镇、大堡头镇、南漳镇、岚水乡。微度闲置类型包括125个行政村,其中85个村分布在长子县东部的平川区,包括宋村乡、丹朱镇、鲍店镇、大堡头镇、南漳镇、岚水乡;其余40个行政村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包括碾张乡、常张乡、慈林镇、南陈乡、石哲镇、王峪景区、横水林区和色头镇。
②轻度闲置村庄。轻度闲置类型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川区,包括158个村,其中78个村分布在丘陵山区,包括石哲镇、王峪景区、横水林区、常张乡、慈林镇、色头镇、碾张乡、南陈乡;剩余的80个村分布在平川区,包括大堡头镇、鲍店镇、丹朱镇、岚水乡、南漳镇和宋村乡。
③明显闲置村庄。明显闲置类型包括53个村,其中40个村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包括石哲镇、王峪景区、横水林区、慈林镇、南陈乡和常张乡;剩余13个村庄分布在平川区和丘陵区的平缓区,包括宋村乡、丹朱镇、南漳镇、岚水乡、大堡头镇、碾张乡和色头镇。
④显著闲置村庄。显著闲置类型包括49个村,其中43个村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包括石哲镇、王峪景区、横水林区、南陈乡、慈林镇、常张乡和色头镇;剩余的只有6个村分布在平川区,包括岚水乡、大堡头乡。
⑤严重闲置村庄。严重闲置类型包括14个村,其中12个村分布在山区,包括南陈乡、石哲镇、王峪景区、色头镇和碾张乡;剩下的2个村分布在丘陵区。

2.1.2 闲置宅基地空间格局热点和异常值分析

运用热点分析工具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图3)。长子县农村宅基地闲置率高值主要集中在1个大热点区和3个较小的热点区,分别位于长子县南部山地区(南陈乡和石哲镇)、北部山区(王峪景区、常张乡和碾张乡),该区域地势较高,自然条件差,不适宜农户生存发展。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低值(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川区的宋村乡、岚水乡、丹朱镇、鲍店镇、碾张乡东部,该区域地势较低,耕地质量较好,农业设施齐全,适宜农户生存发展。
图3 研究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热点图

Fig.3 Hotspot analysis of the rate of rural idle homestead in Zhangzi County

采用聚类分布制图工具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进行异常值分析,识别出7个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异常值村(图4)。其中,高—低集聚为在闲置率低值区出现4个高闲置率村庄异常值,分别是丹朱镇泊里村、东鲍村、常张乡常张村和宋村乡连家庄村,这4个行政村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均较高,且周围由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低值村围绕,均处于县城周边,位于县城的两个村庄为整村搬迁,常张乡常张村为乡镇所在地,宋村乡连家庄一户多宅的较多,因此其闲置率较高。低—高集聚为在闲置率高值区出现3个低闲置率村庄异常值,为碾张乡后掌村、大堡头镇义合村和南陈乡的乡林场。其中,大堡头镇义合村近年内发展双孢菇产业,且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人均收入高,因此闲置率较低。碾张乡后掌村以发展养殖业为主,农户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因此闲置率较低。
图4 研究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聚类和异常值分布图

Fig.4 Cluster and outlier analysis of the rate of rural idle homestead in Zhangzi County

2.2 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主导因素分析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地形、交通、水源、集市、城镇化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借鉴学者已有研究成果[21,25],结合研究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选取11项指标,构建影响闲置宅基地的指标体系,分别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人均耕地面积(x2)、耕地质量等级(x3)、土壤有机质含量(x4)、坡度(x5)、海拔(x6)、到县城距离(x7)、到河流距离(x8)、到干道距离(x9)、到最近耕地距离(x10)和城镇化率(x11)。通过相关分析结果,11项指标均与宅基地闲置率呈显著相关。

2.2.1 农村闲置宅基地主导因素甄别

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模型将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和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运行结果显示(表1),有7个影响因素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1)、人均耕地面积(x2)、耕地质量等级(x3)、坡度(x5)、到县城距离(x7)、到河流距离(x8)、到干道距离(x9)与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在显著性水平0.05水平上,呈显著相关。
表1 逐步回归分析模型运算结果

Tab.1 Results of stepwise regression

变量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T 显著性
B 标准错误 Beta
常数 -30.730 13.550 -2.268 0.024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0.025 0.014 -0.091 -1.845 0.006
人均耕地面积 1.791 0.493 0.193 3.634 0.000
耕地质量等级 4.194 1.346 0.195 3.116 0.002
坡 度 0.779 0.779 0.251 3.107 0.002
到县城距离 -0.001 0.001 -0.150 -2.145 0.033
到河流距离 -0.002 0.001 -0.124 -2.557 0.011
到干道距离 0.002 0.001 0.121 3.008 0.003
②地理探测器。根据地理探测器模型,将11个影响因素分别与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进行空间探测分析,计算得到各因素的q值(表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地质量等级、海拔、坡度、到县城距离与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呈显著相关,其q值依次为0.06、0.09、0.03、0.12、0.13、0.12、0.08。
表2 农村闲置宅基地影响因素风险因子探测结果

Tab.2 Results of influence factors in the rural idle homestead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detectors

影响因素 q statistic p value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0.06 0.00
人均耕地面积 0.09 0.05
耕地质量等级 0.12 0.00
土壤有机质含量 0.03 0.00
坡度 0.12 0.00
海拔 0.13 0.00
到县城距离 0.08 0.00
到河流距离 0.02 0.66
到干道距离 0.05 0.14
到最近耕地距离 0.03 0.18
城镇化率 0.01 0.06
综合逐步回归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分析结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最终确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级、坡度、到县城距离和到干道距离6个因素作为影响长子县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2.2.2 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作用机制分析

基于影响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的6个主导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间分异的作用机制。
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村庄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基础,将研究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按照<50 hm2、50~90 hm2、90~150 hm2、>150hm2,分为4个级别,各级的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分别为14.56%、11.72%、9.59%、7.02%。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同时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越大,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越低。长子县东部平川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农民多从事农业生产,宅基地闲置率低;西部山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小,农民多选择外出打工,宅基地闲置率高。
②人均耕地面积。将研究区按照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12 hm2/人、0.12~0.16 hm2/人、0.16~0.33 hm2/人和大于0.33 hm2/人,划分为4个等级。总体来看,随着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大,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呈增加趋势。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16 hm2/人的集中分布在东部盆地区,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9.9%,表明在该区域内,闲置现象较少,农户以务农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在0.16~0.33 hm2/人,集中分布在丘陵区,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13.9%;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33 hm2/人,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区,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26.8%,说明该区域内农村闲置宅基地现象较为普遍,人均耕地面积对其影响较大。
③耕地质量等级。耕地质量等级采用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将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分为4个等级,即9等(28个村),10等(159个村),11等(204个村),12等(9个村)。随着耕地质量等级的增加,研究区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也增大,表明耕地质量越差,平均闲置率越高。研究区耕地质量最好的9等地分布在丹朱镇和宋村乡,闲置面积31.11 hm2,平均闲置率为4.94%;西部及南部乡镇的耕地多为11等地,有204个行政村,行政村个数比为51.13%,闲置面积达239.26 hm2,平均闲置率为16.35%;质量最差的12等地分布在西部山区,有9个行政村,行政村个数比为2.26%,闲置面积达8.88 hm2,平均闲置率为19.47%。
④坡度。坡度是反映区域地形地貌特征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方式的重要条件,对于区域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的分异也产生重要的影响[38]。总体来看,随着坡度的增加,研究区平均闲置率呈增加趋势,表明坡度对农村闲置宅基地有一定的影响。位于平川区地势平坦的村庄,坡度小于1°,闲置率最小,为8.91%;丘陵区坡度小于5°,平均闲置率已高于全县农村宅基地平均闲置率,为13.36%;山区坡度大于5°,闲置率达18.9%,表明该区域内农村宅基地存在普遍闲置现象。
⑤到县城距离。县城是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县域政治文化中心,具有完善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对周围农村与人口的分布有很强的吸引力。按照各村到县城的距离划分为4个等级,即<10 km、10~15 km、15~20 km、>20 km。由图5e可以看出,随着距县城距离的增大,平均闲置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距县城距离10 km下,行政村个数为180个,个数比达45%,闲置面积为152.99 hm2,而平均闲置率仅为7.74%,表明县城周边的闲置宅基地现象较少;位于丘陵区的村庄,即距县城距离在10~20 km之间,行政村个数为187个,闲置面积为203.93 hm2,而平均闲置率为14.52%;位于山区的村庄,即距县城距离>20 km,行政村个数为33个,闲置面积为38.26 hm2,但平均闲置率达18.25%,远高于全县的宅基地平均闲置率。
图5 长子县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下闲置村百分比

注:X轴:农村宅基地闲置率(%),Y轴:闲置村百分比(%)。

Fig.5 Percentage of idle villages under different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Zhangzi County

⑥到干道距离。到干道距离是反映村庄交通便利的重要指标,标志着村庄对外经济联系的范围以及与相邻地区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而影响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情况[40]。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村民的出行,也促进了物资和文化技术的交流,从而加速了生产的发展、人口的集中与村镇规模的扩大[41]。本研究主要道路包括省道、县道和乡道,按各村到主要道路距离划分为5个等级,即<500 m、500~1 000 m、1 000~1 500 m、1 500~2 000 m、>2 000 m,各等级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平均值分别为11.5%、11.9%、13.9%、15.8%、20.4%。可见,随着村庄距离主要道路距离的增加,农村闲置宅基地面积明显增加。

2.3 农村闲置宅基地驱动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农村闲置宅基地的驱动因素,以乡镇为单元,采用SPSS22.0对各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级、坡度、到县城距离和到干道距离6个主导因素进行离散化处理,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计算各乡镇因子决定力q值,q值越大,对闲置宅基地的影响力越大。各乡镇因子决定力q值最大值为0.94,最小值为0.01,按照q值大于0.15作为选取主导因素的标准,将其划分为平川单因素主导区、丘陵双因素主导区和山区多因素主导区(图6)。
图6 长子县各乡镇主要影响因素分区

Fig.6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wns and villages in Zhangzi County

①平川单因素主导区。处于平川区的丹朱镇、大堡头镇、南漳镇和宋村乡,分别受到坡度、到县城距离、人均耕地面积、到干道距离单个因素主导。丹朱镇受坡度主导,q值为0.86,坡度越大,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也随之增大;大堡头镇受到县城距离主导,其q值为0.21,大堡头镇位于县城南部,越靠近县城的乡村,越易享受发达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相应的人口及村庄也会增加,其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也会随之降低;南漳镇受人均耕地面积主导,其q值为0.64,南漳镇属于平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水利设施较好,人均耕地面积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经济来源与生活水平,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越低;宋村乡受与干道距离主导,q值为0.58,宋村乡位于县城东部,属于平原区,地势平坦,境内县级以上主要道路有2条,其中326省道穿过宋村乡南部,距离主要道路越近,其经济发展越繁荣,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越低。
②丘陵双因素主导区。处于丘陵区的鲍店镇、慈林镇、碾张乡和南陈乡,受双因素主导。鲍店镇受坡度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主导,q值分别为0.45和0.67,鲍店镇地处平川地区,耕种条件好,农民多选择纯农型生计策略,坡度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直接影响到宅基地闲置率;慈林镇受到县城距离和人均耕地面积主导,其q值分别为0.20和0.27,域内东有慈林山、翠云山,南接丹朱岭,西连仙翁山,属丘陵地带,坡度差异较大,慈林镇还是长子县的农业大镇,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升高,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农业经济收入增加,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越低;碾张乡受坡度和人均耕地面积主导,其q值分别为0.66和0.68,碾张乡三面环山,西部地势平坦,而东部、南部和北部呈山地丘陵地貌,域内坡度差异大,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差异明显;南陈乡受坡度和到县城距离主导,q值分别为0.46和0.39,南陈乡位于县城西南部,境内坡度差异大,自西南向东北地势逐渐升高,农村宅基地闲置率逐渐升高,且越靠近县城的乡村,相应的人口及村庄也会增加,其农村宅基地闲置率也会随之降低。
③山区多因素主导区。处于山区的石哲镇、横水林区、王峪景区、色头镇、岚水乡和常张乡6个乡镇,受多因素主导。石哲镇、常张乡和岚水乡受与干道距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坡度主导;横水林区受与干道距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主导;王峪景区和色头镇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坡度、人均耕地面积、到县城距离主导。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利用村庄摸底调查实测数据,探析全县闲置宅基地的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按照行政区进行分类,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各类进行探测,总结提出了农村闲置宅基地的3种类型,为调整县域村镇格局、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第一,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且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农村宅基地闲置率呈现出从平川区到山区递增的趋势,平川区地势低,距县城距离近,农村基础及公共设施齐全,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较低,山区地势高、坡度大,距离县城远,村庄分布较少,宅基地闲置率较高。同时,农村闲置宅基地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闲置率高值或低值在局部区域发生聚类。
第二,农村闲置宅基地具有明显的土地指向性、区位指向性。农村闲置宅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吸引力的降低,而研究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级、坡度、与县城距离和与干道距离因素的影响。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等级和坡度是土地指向性因素;与干道距离和与县城距离是区位指向性因素。
第三,针对不同类型闲置宅基地的盘活,应分类推动、精准施策。根据主导因素对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的影响程度,将各乡镇划分为平川单因素主导区、丘陵双因素主导区和山区多因素主导区3种类型。因此,宅基地盘活措施需要综合匹配、分类推动、精准施策,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平川区土地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灌排条件较好,地力肥沃,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方向大部分可复垦为耕地;在乡镇及县城周围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多属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区域,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地面建筑保存较好,距离主要道路较近,可用于开发建设;山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较差,坡度较大、周边被林草地包围,不利于农作物生产,应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发展林草业。
[1]
刘彦随, 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35-42.

[2]
黄琦, 王宏志, 徐新良. 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地域差异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东西湖区84个样点的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3):407-417.

DOI

[3]
Bai X, Shi P, Liu Y. 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J]. Nature, 2014, 509(7499):158-160.

[4]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09, 64(10):1203-1213.

[5]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515-524.

[6]
王传胜, 孙贵艳, 孙威, 等. 云南昭通市坡地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2):237-246.

[7]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45-51.

DOI

[8]
韩非, 蔡建明.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 地理研究, 2011, 30(7):1271-1284.

[9]
冯文兰, 周万村, 李爱农, 等.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17(1):57-61.

[10]
谭雪兰, 刘卓, 贺艳华, 等.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长沙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5(11):2144-2154.

[11]
庄至凤, 姜广辉, 何新, 等. 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9):1534-1546.

[12]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12, 31(1):144-154.

DOI

[13]
陈宗峰, 李裕瑞, 刘彦随.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与类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4):266-274.

[14]
杨忍.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7, 72(10):1859-1871.

DOI

[15]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3, 32(12):2257-2269.

DOI

[16]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空间指向性的地理要素识别——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6):1077-1087.

DOI

[17]
马利邦, 郭晓东, 张启媛. 甘谷县乡村聚落时空布局特征及格局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3):217-225.

[18]
崔卫国,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1, 33(11):2014-2021.

[19]
张佰林, 蔡为民, 张凤荣, 等.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微观尺度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9):1049-1061.

DOI

[20]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1193-1202.

[21]
宋伟, 陈百明, 张英. 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3, 32(1):20-28.

[22]
宇林军, 孙大帅, 张定祥, 等. 基于农户调研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程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7):1043-1049.

DOI

[23]
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J]. 地理研究, 2012, 31(9):1697-1706.

[24]
张秀鹏, 于立新, 张飞飞, 等. 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综合评估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1):162-167.

[25]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秧分. 农村空心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村庄调查数据[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1):10-18.

DOI

[26]
徐安琪, 高雪松, 李启权, 等. 平原村落空心化特征分析及类型识别[J]. 资源科学, 2016, 38(2):196-205.

DOI

[27]
张济, 朱晓华, 刘彦随, 等. 基于0.25m分辨率影像的村庄用地潜力调查——以山东省巨野县12个村庄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 30(10):1717-1721.

[28]
陈永林, 谢炳庚. 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1):184-194.

DOI

[29]
房艳刚, 刘继生.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4):968-978.

[30]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563-576.

DOI

[31]
陈荣清, 张凤荣, 张军连, 等. 农村宅基地闲置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以文登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7):267-272.

[32]
朱凤凯, 柯新利, 张凤荣. 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5):549-556.

DOI

[33]
李君, 李小建. 河南中收入丘陵区村庄空心化微观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18(1):170-175.

[34]
谭雪兰, 于思远, 欧阳巧玲, 等. 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4):684-694.

DOI

[35]
艾希. 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及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5):74-77.

[36]
Getis A, 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3, 25(3):276-276.

[37]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1):116-134.

DOI

[38]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优化重组解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2):170-179.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