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读客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来源、脉络与特色——李小建等著《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读后

  • 龚胜生
展开
  •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北 武汉 430079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1

本文引用格式

龚胜生 .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来源、脉络与特色——李小建等著《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读后[J]. 经济地理, 2024 , 44(12) : 238 -24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2.024

李小建等著《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年3月版)一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力作,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内容丰富、脉络清晰、特色鲜明的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演变的历史画卷。

1 回答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顾名思义,经济地理思想史属于科学思想史范畴,而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属于国别科学思想史范畴。要想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范畴,就必须搞清楚“科学思想”和“经济地理学”两个核心概念。李小建教授认为,“科学思想”应从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两个层面来解析,理论思想是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哲学思想是理论思想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科学方法论、科学观、自然观和社会观的体现;“经济地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别,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视野下的经济地理学应采用广义的定义,即除了包括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差异等一般规律之外,还应包含地球表面经济圈层与自然地理圈层、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关系,前者是经济活动的空间侧面,后者是经济活动的人地关系。基于上述思考,李小建教授这样定位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在分析经济地理学理论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同时期经济地理思想的阶段特征、脉络梳理和变化方向”。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如何界定(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李小建教授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及其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因此,我们应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侧面和人地关系侧面去发掘、归纳、萃取蕴含在历史文献和现代成果中的经济地理学思想。在经济地理学成为学科之前,经济地理思想的来源十分丰富,但形成学科之后,经济地理思想主要来源于经济地理研究者、经济发展决策者、经济活动实践者。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大大缩小了中国经济地理学思想的搜寻范围,而且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地理学思想的脉络凝练。
第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处理(经济地理)思想史中的古今权重?李小建教授认为,中国在近代以前,尽管经济活动的空间侧面与人地关系侧面也发生了变化,但在整个古代时期,中国经济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共同特征,因此,梳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应详今略古,先将中国几千年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然后再将现代分为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发展与调整时期。
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三个基本哲学问题,它们的回答,框定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系统要素、来源范畴和发展阶段,为整个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明的框架。

2 明确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三大贡献主体

思想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经过思维活动形成的想法、观点和理论,经济地理思想作为学科思想,其来源自然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实践,但是,哪些类型的“人们”才是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贡献主体呢?以前的经济地理思想研究者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这次,李小建教授对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贡献主体进行了论证。他认为,在经济地理学成为一个学科之前,经济地理思想糅杂在哲学、地理、历史、文学等著述之中,但是,学科出现之后,经济地理思想者主要出自三大贡献主体。
第一个主体是经济地理研究者。李小建教授认为,经济地理研究者包括地理学者和经济学者,他们从各自角度对经济地理问题的研究。这些学者包括地理学如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者,经济学如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者。
第二个主体是经济发展决策者。李小建教授认为,在封建王朝时期,“王朝地理学”就具有经济活动的规划决策,到了民国以后,国家政府最高领导人,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关于区域平衡和区域发展战略,也都隐含有重要的经济地理思想。
第三个主体是经济活动实践者。李小建教授认为,经济活动的实践者主要是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如政府经济规划部门官员)和经济活动的实施者(如企业家),他们关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实践隐含着经济地理学思想。
在我看来,这三个主体为经济地理学思想来源的“三驾马车”,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决策者从战略层面谋划经济发展的未来,实践者从实施层面落实经济发展的谋划,研究者发掘经济地理的思想,揭示经济地理的规律,升华经济地理的理论。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决策必须付诸经济活动实践,“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升华理论,因此,经济地理研究者必须以经济活动实践者为依托,经济发展决策者又必须遵循经济地理研究者提出的经济地理学理论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
值得指出的是,李小建教授在《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完稿之后,在《地理学报》(2022年第8期)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走向”的论文,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来源,提出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发展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分别是:现象发现、现象解释、现实改善,并且对应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经济活动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看,李小建教授明确的中国经济地理思想的三个贡献主体就显得更有理论性和说服力。

3 理清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三条脉络主线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是在不断演进的,这种演进,必然具有一脉相承的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的创新。李小建教授认为,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地理思想演化围绕着三条脉络进行。
第一条脉络是史志与人地关系思想脉络。中国文明历史悠久,史志文献丰富,它们所记载的经济活动区域差异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积累了海量的人地关系实践经验,也积淀了海量的经济地理思想。李小建教授强调,“经济地理学发展中,人地关系思想一直作为学科命脉主线,愈来愈显示旺盛的生命力,且逐渐由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或过度利用),到对自然的可持续利用、人地和谐转变。其研究也由哲学层面的思考,逐渐深入到对两者关系的实际情况的认识,以及不同条件下两者关系演变的科学表达”。
第二条脉络是游记考察与事实获取及分析脉络。地理学研究历来既重视“读万卷书”的文献解读,也重视“行万里路”的实地考察,中国有着悠久的游记考察传统,这条脉络是与第一条脉络相伴并行的。游记是中国地理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游记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观测,形成对经济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的形态、位置、功能及其变化的感性认识;至于近现代,游记观察和科学考察、观测结合起来,构成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一支重要脉络,沿着这一脉络,经济地理研究者得以总结经济现象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规律,并借助现代计算科学和通信科学,利用多种手段快速获取海量经济空间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
第三条脉络是国外引进与多元思想本土化脉络。中国科学发展之路无外乎两条:一条是本土生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不断自我壮大和完善的发展之路;一条是吸收外来的具有世界先进性的不断消化同化实现本土化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说史志脉络和游记脉络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经济地理思想史发展脉络,那么,第三条脉络就是国外经济地理学思想同中国经济活动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多元思想本土化脉络。李小建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发展中,虽然古代就有零星的国外接触,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和商人才有明显的地理思想的传播。至于晚清民国,随着国外地理学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以及一些中国青年到欧美、日本留学接受近代地理学教育,这一脉络才得以形成,并引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经济地理学思想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间的时段,中国的经济地理思想主要受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地理学科学与教育的国际交流空前繁荣,来自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思想被广泛用于中国的经济活动实践,他们的方法、技术及科学思维,经过中国经济地理学思想的三大贡献主体的学习、消化、融合、改进、创新,逐渐本土化成具有多元性和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思想。

4 总结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三个中国特色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是世界经济地理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经济地理学思想史的一般特性,但是,“地理学发展具有深刻的国家特征”,李小建教授认为,“中国特殊国情造就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正是中国经济地理的特殊现象、经济地理的特殊形成机制、经济地理学的特殊群体,形成了中国经济地理思想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国家需求特性。地理学是一个服务社会、与时俱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尤其如此,“非常注重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及社会实际需求所产生的相应经济地理问题”,古代如此,近代如此,现代更是如此。新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脱胎而来的,70多年来,经济增长始终是发展的主线,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是如此。这就使得现代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者都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研究。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增大,对国家整体利益和不同地区人民的共同富裕构成威胁与挑战,这又使得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者必须同时肩负起解决“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的双重任务。李小建教授指出,正是这种特殊的背景条件,为中国经济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舞台”,“后发展与快速发展的时空叠加,造就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独特研究特征”,如区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兼顾、全球化与区域发展兼顾、效率与区域关怀兼顾。
第二个特色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自然科学特性。西方多数国家将经济地理学定位为人文社会科学,这种定位虽然有利于与民众社会生活的关联和扩大经济地理学的社会影响,但弱化了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思维。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则不然,“经济地理学定位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总体上侧重于自然科学,引导着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思维更加科学化”,这就使得中国经济地理学容易与自然科学结合,“能更好地适应资源条件的经济利用调查和评价,更好地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而做好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评估预测”。中国经济地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也使得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里,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社会可持续是目标,经济可持续是支撑,因而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十分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是强调兼顾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中国有着悠久的人地和谐传统,人地关系脉络是中国经济地理思想演化的主脉,自1994年中国政府宣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来,中国的经济地理学家特别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二是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既要引导市场解决“效率”问题,更要规划主导解决“公平”问题,“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就是这一特色的体现。李小建教授指出,中国古代就有政府集中资源进行大型项目建设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经济地理主体多元化,但“政府仍然十分有为”。
第三个特色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政治文化特性。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深受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政府仍然是世界上独特的有为政府,还在许多方面参与经济活动,政府调动、配置资源的能力很强,使得政府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主导作用”。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空间格局,一是国家主导经济空间总体格局,二是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格局。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经济地理研究思维,比如中国民众把政府看作父母官,把领袖视为最高权威,这种观念深入社会基层,深入企业文化,使得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遵循政府指引,生产要素随政策导向流动,民众和企业的自主决策性因此而降低。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家族网络在一些企业组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也会渗透到经济地理学思想中。
李小建教授认为,以上三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地理学不同于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特色,这三个中国特色的形成,一是思维模式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价值延续性、对家族网络的依赖性、对政府的敬畏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体的空间经济行为,也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二是形成机理的不同,中国强大的政府力量、特殊的政治制度和从中央到乡村严密的管理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力量,对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实践决策的不同,由于民众对政府的崇拜和企业对政府的服从,经济活动实践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自觉迎合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各类决策人的偏好。
以上所言,只是我拜读《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本人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虽然也写过一些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但就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而言,是地地道道的门外汉,好在《中国经济地理》丛书总主编孙久文教授的“《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述评”一文(《地理学报》2024年第10期)对这部著作的内容、价值、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述评,如果我的这篇读后感能在孙教授书评的基础上对读者有所补益,则幸甚矣!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