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空间解构与模拟评估

  • 徐晓亮 , 1, 2 ,
  • 王明辰 1, 2 ,
  • 关靖云 , 1, 2, ,
  • 孙之阳 1, 2 ,
  • 崔明月 1, 2
展开
  • 1.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 2.新疆旅游舆情分析中心,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关靖云(1991—),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徐晓亮(1980—),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区域旅游。E-mail:

收稿日期: 2024-06-21

  修回日期: 2024-10-31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XMZ06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VZX019)

Multi-scale Spatial Deconstruction and Simulation Eval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 XU Xiaoliang , 1, 2 ,
  • WANG Mingchen 1, 2 ,
  • GUAN Jingyun , 1, 2, ,
  • SUN Zhiyang 1, 2 ,
  • CUI Mingyue 1, 2
Expand
  • 1. College of Tourism,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Urumqi 830012,Xinjiang, China
  • 2. Xinjiang Tourism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Center,Urumqi 830012,Xinjiang,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6-21

  Revised date: 2024-10-31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1

摘要

文章参照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设置“生态建设优先型、产业协调配置型、质量规模驱动型和成效共享导向型”4种模拟情境,从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尺度开展模拟评估研究。研究发现:①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稳中有进,各省份相对发展状况呈现出产业重心梯度转移、比较优势随时间轮替的特征。②中国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政策红利的落地有助于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③对比4种模拟情境,发现其均能在部分省份展现出比较优势。其中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更适用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和西部大部分省份;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适用范围最广,但边际优势逐渐减弱;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在模拟仿真初期适用性较差,但相对优势持续增强,在模拟仿真末期产生了较好成效。

本文引用格式

徐晓亮 , 王明辰 , 关靖云 , 孙之阳 , 崔明月 .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空间解构与模拟评估[J]. 经济地理, 2024 , 44(12) : 196 -20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2.0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30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2, it uses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d sets up four types of simulation scenario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iority type, industry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 type, quality and scale-driven type, and result-sharing oriented type. It carries out the simulation evaluation research at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s. It's found that: 1) The overal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is stable and improving, and the relativ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arious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shows a gradient shift in industrial focus and a rota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ver time. 2)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strong policy orient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dividends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 3) Comparing four simulation scenarios, it demonstrat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some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The result-sharing oriented scenario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eastern and most western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with higher development levels. The scenario of industry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 has the widest applicability, but the marginal advantage shows a decreasing stat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iority scenario has poor applicabili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imulation, but its relative advantag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resulting in good results in the late stage of simulation.

伴随改革开放深入与国民消费转型升级,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从旅游政策制定的理念和目标来看,我国已经完成了由政治接待、旅游创汇、大众旅游向品质旅游的过渡。2013年3月,原国家旅游局颁布《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强调“实施质量强旅战略、建设旅游质量强国,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党的十八大以后,旅游发展宏观政策逐渐转向以综合改革为主。2024年5月17日,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国旅游业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尽管2020年遭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中国旅游年收入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96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91万亿元,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间中国游客出游半径不断扩大,对高质量和深度旅游体验需求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传统旅游业仍然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松散、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困境[2],发展成效对比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差距,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已成为相关业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理念,是新时代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全局定位,也是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和研究的重要方向[3]。从内容来看,国外研究倾向于从游客或旅游资源等角度分析旅游业发展模式,涉及旅游可持续发展[4]、旅游吸引力[5]等主题,但普遍存在发展理念难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契合的问题,亦缺乏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整体解析;国内研究从时空相关与差异性、发展驱动与障碍机制、发展成效评价等方向出发,试图厘清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影响因素[6-8]。总体上看,现有研究阐明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并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和障碍因子展开探讨[8]。但在涉及发展水平对比分析时,既有研究惯于依据绝对发展水平,讨论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区别。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均有所区别,面积、地理区位等客观条件也有显著差异,上述对比分析方法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因此,锚定发展水平变化率展开探讨,对区域内发展有更翔实的参考价值,可为区域间对比提供更为开阔的视角[6]
从方法来看,既有研究通过主客观综合评价法[7]、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空间计量模型[9]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这些方法有助于鉴别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变量,也能直观反映产业发展的动态时空演变过程[10]。但上述方法主要依托数据推算当年旅游业发展状况,而相关数据多来自统计部门,在时间上往往有一年以上的滞后性[11],容易导致研究结论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即时需求脱节。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依托计算机仿真技术,形成了解决量化研究非线性、高阶次、多重反馈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12],可用于模拟预测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和周期性系统问题[13]。同时,系统动力学模型还可通过调节参数对比多种发展情境,帮助决策者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变化,使决策更谨慎与科学[14]。但是,在目前面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却鲜少涉及该方法的应用。
基于此,本文立足新发展理念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多种模拟情境,分别从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尺度入手,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多尺度空间解构与模拟评估。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将系统动力学等学理知识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相结合,对比在现行政策下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质量的时空差异特征,以及未来各地区在不同情境下的发展状况,以期把握未来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规律,为不同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导。

1 研究设计

1.1 建模原则与系统边界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日益系统化和有针对性[15],但其概念与内涵仍然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伴随指标体系的持续丰富,指标堆砌、混乱、分解依据不足等问题相继产生,条件变量间可替代性强、整体系统繁杂臃肿等状况逐渐显现,测度效果有待商榷。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开展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空间解构与模拟评估研究,需先行明确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模原则和边界:
①契合实际原则。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模型设计既应契合产业架构,也要反映产业发展的具体状况。既需根植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特征与运行机制,如新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文旅融合等,又不能脱离旅游发展原有的逻辑关系。本文参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内涵,初步筛选指标体系。
②模型简化原则。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层次多、功能全的朝阳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产业各方面和全过程,涉及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社会、文化与生态等诸多因素[16]。如果模型囊括全部子系统与要素,将难以突出产业主体结构,不利于探索和把握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因此,本文遵循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简化建模与契合实际原则,提取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变量。
③模型边界界定。本文在参照既有研究成果[2,7,15,17-19]的基础上,坚持契合实际、模型简化、可量化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则,构建涵盖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生态建设、产业开放与民生共享5个维度共40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表1),模拟评估各区域、省份旅游业发展进程与趋势。设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模拟基准年为2011年,模拟仿真时段为2024—2035年,时间步长为1年,其中有原始数据的历史时段为2011—2022年。
表1 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属性)
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A A1旅游R&D经费(+);A2旅游发明专利授权量(+)
环境支持(B B1旅游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B2每万人旅游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人力资本(C C1旅游劳动生产率(+);C2旅游院校学生数(+);C3旅游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C4高等旅游院校数(+)
结构升级 产业规模(D D1居民旅游消费价格指数(+);D2游客数量(+);D3旅游业增长弹性系数(+)
城乡协调(E E1城乡旅游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
产业协调(F F1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F2旅游恩格尔系数(+)
协调成效(G G1旅游产业聚集度(+);G2三A级以上景区数量(+)
生态建设 绿色资源(H H1森林覆盖率(+);H2公园绿地面积(+);H3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环境治理(I I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量(+);I2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I3生活垃圾清运量(-);I4生活垃圾处理率(+)
污染排放(J J1旅游活动碳排放量(-);J2废水排放量(-)
产业开放 文旅传播(K K1图书出版种数(+);K2文化事业费(+);K3文物藏品数(+);K4旅行社数(+);K5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与文化馆数总和(+)
国际贸易(L L1入境游客占比(+);L2旅游收入外汇占比(+);L3入境游客人均花费(+)
民生共享 公共服务(M M1客运量(+);M2一般共服务支出(+);M3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
生活水平(N N1每万人三类以上公共厕所数量(+);N2人均旅游收入(+);N3艺术表演场馆演出场次(+);N4每万人公共安全财政支出(+)

1.2 数据收集

囿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研究样本为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考虑到“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进入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的全新阶段[20],且2010年以前旅游业相关数据暂未得到全面统计,故本文选取2011—2022年为历史模拟期,进行数据收集。本文所需要的主要数据来自2011—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相近年份平均值、增长率和回归法进行替代[21],限于篇幅,指标数据测算方法详见相关文献[2,7,15,17-19]。为消除主观评价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本文采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

1.3 SD模型建立

在系统动力学中研究对象被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以阐明内部要素间系统动力学作用机制。首先要定性分析要素间关系,明确界定内外部环境和分系统间界限,绘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存量流量图(图1)。而后设计模型方程进行数据仿真实验,展开定量模拟评估。在存量流量图中,一般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辅助常量、源与汇等系统变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个高阶复杂系统,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因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反映系统变量变化幅度以及相互影响关系。由于高质量发展并无固定的计量单位,且囿于经济基础、产业规模与资源禀赋,各省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在仿真模拟研究中借鉴国内外既有成果,以各省份发展水平的变化率来替代发展水平绝对值,使得分析结果更具时间维度的参考价值[6]
图1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

注:符号 代表流量起点、终点的存量,符号 代表水平流量受其他因素影响。

Fig.1 System dynamics model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1.4 情境设置

系统动力学模型设置模拟情境的原理,是通过改变部分条件变量的参数,使不同模拟情境下发展结果与基准情境产生差异[6]。现有研究常使用模拟情境直接与基准情境对比,甚至有研究对照单一参数的不同变化量,形成多种模拟情境。但根据投入产出理论,改变条件变量的参数在实践中意味着改变投入,不考虑投入的产出水平对比在现实应用中可能欠妥。本文试图对比资源投入趋同时不同模拟情境下的发展成效,因此将14个二级指标参数均增加5%作为基准情境(无投入侧重点型情境)。各种模拟情境参照既有政策与文献,选取6~8个指标参数增加5%~15%。根据边际效益递减原则,一个动因的增加会产生对应效果,但资源刻意向某些方面倾斜时,效果的变化率会越来越低。因此本研究设定4种模拟情境,指标参数增长量总和均为60%(表2)。
表2 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情境设置

Tab.2 Scenario setting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情境模拟 调整指标 调整量(%)
无投入侧重点型 所有二级指标 5
生态建设优先型 产业协调、协调成效 5
科技赋能、污染排放 10
绿色资源、环境治理 15
质量规模驱动型 城乡协调、产业协调、协调成效 5
科技赋能、人力资本、产业规模 15
成效共享导向型 人力资本、产业协调、环境治理、文旅传播、国际贸易 5
协调成效、公共服务 10
生活水平 15
产业协调配置型 科技赋能、环境治理、生活水平 5
人力资本、城乡协调、产业协调 10
协调成效 15

1.4.1 生态建设优先型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亮的底色。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旅游业虽被冠以绿色产业,但其配套业态仍面临大量环境问题。既有研究在探讨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中,提出全面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引领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环境治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加速形成旅游业绿色发展新动能;调整能源、产业以及生产与消费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实践方案[22]。本文据此设置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

1.4.2 质量规模驱动型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以质量之“稳”与规模之“进”互为抓手,科学规划促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应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另一方面要根据实体经济有形性、载体性与下降性等特点,强化产融协同,重视旅游目的地承载力。通过明确目标导向、提效率、调结构、稳规模等举措联合发力,探索旅游业新发展模式[23]。本文据此设置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

1.4.3 成效共享导向型

旅游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人民生活品质改善是发展成效共享的直观表现。旅游业发展成果为百姓共享,需充分发挥其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构建三次分配协调制度体系,形成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旅游业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以民生问题为统领,促进旅游业发展与民生福祉协同共进,兼具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既有研究,旅游业成效共享涵盖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和客源地旅游者两类人群,物质和精神两种层面,生产、消费和生存3个层次,社会融入与思想传播两大领域、发展与保护等多方面因素[24]。本文据此设置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

1.4.4 产业协调配置型

展望2035年,旅游区域协调化、成果共享化特征更加明显。产业间日益模糊的物理界限与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而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发展形势以产业分立为主,存在产业间有机互动匮乏、产业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对接困难等问题[2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重塑了旅游业组织模式,信息和生产要素平台共享使整个产业体系去中心化,产业内部互联互通,整体形态产生了无边界、自组织的特征,产业结构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产业、城乡互联互通,人力资本匹配成为产业资源协调配置的趋势,多要素兼顾成为旅游业协调配置的必由之路。本文据此设置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

2 数据分析

2.1 模型可靠性验证

本文参照相关研究验证模型可靠性[6]。①模型拟合度:在SD模型中输出结果需要持续可靠,表现为历史时段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差异不大。由于2017年第四季度提出高质量发展,而2020—2022年数据难以反映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本研究使用2018和2019年的实际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比对,发现各省份数据误差均维持在(-10%,10%)以内,SD模型准确有效[12]。②模型灵敏度:随机选取“科技赋能”和“环境治理”2个二级指标作为检验变量,将它们的参数上调10%,发现调整前后高质量发展水平模拟结果差异明显,模型对条件变量变化较为敏感。

2.2 发展成效模拟

本研究以2024年为基期,对比分析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以下简称“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在研究期内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东部空间有限,且自身发展基数较大,容易遇到各种瓶颈,发展水平增速相对较慢。东北、中部和西部发展水平增速相对较快,其中2024—2029年,中部发展态势略优于西部,随后西部发展成效逐渐超越中部。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往年发展态势变化,并对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展开模拟评估,提取2015、2019、2025、2030和2035年5个时间截面(一般为五年计划末年,但2020年数据难以代表未来趋势,故改为2019年)对比分析。为了客观对比各省份发展状况相对变化,使用分位数法进行分级,将每一时间截面高质量发展速度均分为高、较高、中、较低和低5个梯队(图2)。从省级尺度比较分析来看,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异与演化趋势存在3个显著特征:
图2 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演变与比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GS(2023)2767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图4同。

Fig.2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①产业梯度转移。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会为周边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对比分析初期(2015年),4个直辖市相对发展较快,其中天津、重庆位于第一梯队。至2025年,所有直辖市的比较优势全部消失,而与之相邻的省份发展水平增速则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自2015年以来均处于第三梯队及以上。究其原因,早在2010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劳动密集型、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随即呈现出梯度转型趋势。旅游业属于规模型产业,对土地和劳动力的依赖度较高,直辖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经济根基和交通优势,但受制于土地使用、资源开发空间等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而直辖市周边省份空间广阔,可塑性强,旅游业规模和质量均有可观的发展前景,产业梯度转移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②比较优势随时间轮替。在产业发展中,依靠劳动力与自然资源密集性要素产生的比较优势往往难以持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两种变化态势。其一,比较优势的时间循环,部分省份的比较发展优势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以广东和湖南为例,其发展成效均经历了波动式的变化:广东发展速度变化为中→较高→高→较高;湖南发展速度变化为中→高→较高,而后趋于稳定(图2)。但这一特征在西部和国内较发达省份相对不明显,受一系列政策引导,西部大开发稳步推进,引致西部旅游业发展优势期更长。其二,比较优势的空间传递,旅游业发展涉及大量跨区域合作联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早期比较优势明显的省份会将该优势传递至周边。如2015年川渝黔地区比较优势随时间逐渐向四周扩散,北至甘肃,南至云南、广东、广西。江苏、安徽比较优势随时间向西南方转移,逐渐顺延至江西、广东,而2030年江西又将比较优势传递回安徽。贵州被重庆、云南等旅游强区环绕,研究期内一直拥有可观的比较优势。
③西部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对照整个研究期,西部各省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比较优势大多有所提升,发展速度第五梯队的省份从2015年的3个减少至2035年的1个,第三梯队及以上的省份从2015年的5个增加至2035年的7个,其中以甘肃成效最为明显。甘肃覆盖河西走廊全线,包含多个旅游交通枢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一跃成为旅游业开放的前沿。可见这一突出特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旅游业的定位和要求,推动形成了富有活力、大开放、高质量的西部旅游业发展格局。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再次强调了西部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为西部旅游业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提供了战略引导。

2.3 发展情境对比

本文对照基准情境,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设置4种模拟情境,分析各模拟情境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变化状况。为辨识不同空间尺度上可能存在的差异,分别从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尺度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模拟评估分析。

2.3.1 国家级尺度对比

模拟评估期内,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4种模拟情境发展状况均优于基准情境(图3a)。其中,产业协调配置与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相对优势在模拟初期更为明显,但曲线斜率均小于零,说明其比较优势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在可分配资源量既定情况下,协调各产业或共享成果,虽然能在短期内依托产业转型获取优势,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其优势难以持久。5条模拟仿真曲线中,仅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斜率为正,表明该情境相对优势产生了持续蠕变。由于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发展成效起初不佳,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旅游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该情境展现出可持续发展潜质,于2028和2034年分别超越了质量规模驱动型和成效共享导向型。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与基准情境发展曲线近似平行,究其原因是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更贴近于产业规模扩张,而非供给侧改革,无投入侧重点型情境亦是一种产业规模扩张,但资源分配欠科学,导致其发展成果相对较差。
图3 2024—2035年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仿真对比

Fig.3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in China from 2024 to 2035

2.3.2 区域级尺度对比

对照各经济分区不同情境模拟发展状况(图3b~图3e),发现中部与西部模拟评估趋势大致相仿,但亦呈现出部分差别。模拟仿真末期,中部相对增长率最高的3条曲线相距更近且有相交趋势,说明这些情境发展速度差异更小。中部崛起的全方位战略要求使其旅游业发展模式选择趋于多样。模拟仿真初期,西部产业协调配置和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发展成效相似,但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优势趋于明显。究其原因,西部收入差异相对较大,产业协调发展存在困境[25],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有赖于产业通力协作,产业协调发展和收入分配合理化均为紧迫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西部收入差异逐渐缩小,但旅游业发展仍需秉承西部大开发“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的战略部署。
由于各模拟情境与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以人为本、旅游为民,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统筹、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高度一致,东北各模拟情境对比基准情境平均增长率最高,其中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成效最佳,一直处于12%以上。东北旅游业发展一度存在共享机制不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不完善、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全季旅游运营不佳、产业综合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短板弱项,有效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紧迫性。值得注意的是,模拟仿真初期,东北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相较无投入侧重点型情境并无优势。可见在旅游业整体相对落后的区域,过早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重心,可能会对产业整体造成负担。随着时间推移,东北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其他模拟情境逐渐面临瓶颈,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的比较优势逐渐显露。
东部各模拟情境在模拟仿真初期无显著优势,但相对增长速度最快的模拟情境在12年内多次轮换,变化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2030年以前,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优势最明显,说明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旅游业发展成果分配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2030—2033和2034—2035年2个时间段,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与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比较优势相继显现。可见东部旅游业发展应迫切需要解决资源分配的问题,推动共同富裕,而后把侧重点转向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东部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的模拟情境更多变,政策驱动因素也更为复杂。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先行先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到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为全国共同富裕探路等,东部率先发展对我国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聚焦于旅游产业,北京提出2025年率先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山东提出率先实现文旅行业由全面复苏向高质量发展跃升,广东提出奋力建设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省的定位……东部往往发挥着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田和领头羊的作用,这需要不断尝试更新发展策略,发挥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加快在创新引领上实现突破,推动东部旅游业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2.3.3 省级尺度对比

进一步分析省级尺度下各情境的发展状况,并对2035年各情境发展状况展开对比(图4)。结果显示,各情境呈现出如下特点:①无投入侧重点型情境在所有省份表现均较差,科学的资源配置是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刚需”。②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在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和直辖市周围均有明显比较优势,由于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常伴随着更多污染,旅游业生态发展的效益更容易体现;而产业梯度转型政策的落地,使得直辖市将高能耗产业与其附带的污染转移至周边地区。③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相对优势随时间推移递减(图3),但至2035年,该情境在全国仍有较好的适用性。实体经济是构建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最大优势,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会进一步放大旅游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尤其是在已经具备一定发展水平、但相对优势不突出的省份(如胡焕庸线经过的大部分省份,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均处于第一位)。④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比较优势并不明显。旅游业属于服务业,产业发展质量更多情况下取决于游客需求和供给侧改革,而非规模扩张,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政府机构亦将旅游综合效益作为旅游发展衡量的重要指标。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虽然能促使旅游业规模扩大,但常缺乏对需求侧的综合考量。⑤省级尺度的分析结果相较区域层面更为细致,呈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区域尺度分析中,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在东部效果最好,而在省级尺度分析中,该情境在东部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和西部均有一定优势。东部发展水平高的省份(如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对旅游业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更为迫切;西部收入差异明显,城乡收入差别相较东部更大[25],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发展效果普遍较好,成果共享成为产业协调发展之外最重要的需求。
图4 中国各省份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仿真空间分布演变与对比

注:图a~e为不同情境在各省份的发展状况,图f为各种情境发展状况对比。

Fig.4 Evolution and comparis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tourism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simulation in various provincial-level regions of China

3 结论与讨论

3.1 主要结论

本文以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样本,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多尺度空间变化分析;同时,对照无投入侧重点的基准情境,设计了生态建设优先型、质量规模驱动型、产业协调配置型和成效共享导向型4种模拟情境展开对比。得出主要结论如下:①2024—2035年,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将整体显著提升;从省级尺度来看,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由多种政策共同引导,发展水平相对变化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比较优势随时间轮替、西部大部分省份发展优势逐渐显现3个特征。②无投入侧重点型情境在全国表现均相对较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③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的比较优势随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向,但其在模拟仿真期内仍具有最好的适用性。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在模拟仿真初期无显著优势,但在末期逐渐超越部分其他情境,产生了较好的发展成效。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在各省份表现均不突出,单一的供给侧规模扩张往往难以促成旅游业提质增效。由于共同富裕目标和收入差异,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在东部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和西部均有较强比较优势,但该情境在适用性上比产业协调配置型情境弱。

3.2 讨论

本文以系统动力学为切入视角,分别从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尺度入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设定4种情境对未来发展状况进行模拟,为旅游业发展模式选择提供了若干参考。研究结论表明:产业协调配置在未来一段时间是旅游业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尤其在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的省份,更要予以足够的关注。对生态建设的重视应随旅游业发展水平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不宜过早针对生态建设进行过多投资,而是应考虑旅游业与生态并行,或以旅游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在部分省份可以将成果共享作为旅游业发展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成果共享在其他地区应当被轻视,而是要考虑这一因素带来的综合外部性,协调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民生福祉间的关系。
本文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舒小林等“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动态增长”[1]、贺正楚等“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形成服务业发展高效追赶态势”[26]的结论含义相同;模拟评估中各种情境的发展状况与Wang等“优先发展经济有利于西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东部省份必须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27]的论断高度一致。对比既有研究成果[2],本文一方面基于发展水平变化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为区域间对比提供了更开阔的视角;另一方面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各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展开模拟,分析各省份未来发展态势,有助于形成时效性更强的发展策略;根据国家政策,设置4种模拟情境与现行发展模式展开分析,能够对比在总资源投入接近的状况下,不同发展情境在各地的应用效果。从省级尺度对比发现,旅游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不仅要动态观测当地经济状况,亦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协调、根据周边地区发展趋势做出判断,综合权衡各发展模式的效果,动态观测以便及时调整发展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依托现行政策设置4种模拟情境,虽能大致概括国家发展战略对旅游业资源配置的要求,但参考的政策仅停留于宏观尺度。由图3可知,中部、西部和东北各种模拟情境与基准情境的差异多为逐年递减,情境设置缺乏地域差异可能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因此,后续研究可在宏观战略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空间尺度更精细、因地制宜的政策,同时结合研究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目标任务等,展开针对性更强的研究。此外,本研究试图讨论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关注点主要聚焦于产业本身,并未强调模拟情境的溢出效应,如生态建设优先型情境对整体社会的环境优化、成效共享导向型情境对民生福祉的利好、质量规模驱动型情境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等。因此,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旅游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
[1]
舒小林, 闵浙思, 郭向阳, 等. 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44(1):197-208.

DOI

[2]
田红, 刘呈庆. 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估[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1):37-53.

[3]
徐晓亮, 刘旭义, 关靖云, 等. 中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24, 47(9):1596-1605.

DOI

[4]
Streimikiene D, Svagzdiene B, Jasinskas E, et al.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The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1, 29(1):259-271.

DOI

[5]
Kim G, Duffy L N, Moore D W. Importance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of tourists in establishing a reciprocal resident-tourist relationship:An applic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 2023, 94:1-13.

[6]
Wang J A, Huang X B, Gong Z A, et al. Dynamic assessment of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impacts on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in urban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hina[J].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 Management, 2020, 15:1-15.

[7]
郭强, 李秋哲. 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与时空演化[J/OL]. 旅游科学, 2024,1-29[2024-04-24]. DOI:10.16323/j.cnki.lykx.20240319.001.

[8]
时朋飞, 曹钰晗, 龙荟冰, 等. 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空间分异及障碍因子诊断[J]. 经济地理, 2023, 43(2):201-210.

DOI

[9]
王金伟, 王启翔, 冯凌. 旅游业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J]. 地理学报, 2024, 79(4):1045-1067.

DOI

[10]
王兆峰, 谢佳亮. 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时空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 旅游学刊, 2024, 39(1):34-51.

[11]
苏敬勤, 刘静. 案例研究数据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基于不同数据源案例研究样本论文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0):1522-1531.

[12]
Li G, Kou C, Wang Y, et al. System dynamics modelling for improving urban resilience in Beijing,China[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20, 161:1-10.

[13]
孙轩. 系统性公共风险的数字化防控: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为例[J]. 行政论坛, 2023, 30(6):133-141.

[14]
杨振山, 杨航, 孙东琪.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估模拟——以京津冀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9):1515-1524.

DOI

[15]
阎友兵, 胡欢欢. 中国东部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评与障碍因子分析[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54-69.

[16]
张来明, 李建伟. 促进共同富裕的内涵、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J]. 改革, 2021(9):16-33.

[17]
刘雨婧, 唐健雄. 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5):91-96.

[18]
喻蕾.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政策意义[J]. 经济地理, 2021, 41(6):147-153.

DOI

[19]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动态空间收敛性[J]. 经济问题探索, 2024(1):15-37.

[20]
朱鹤, 张圆刚, 林明水, 等. 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J]. 经济地理, 2021, 41(3):1-15.

[21]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动态空间收敛性[J]. 经济问题探索, 2024(1):15-37.

[22]
任保平, 李培伟.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大路径[J]. 经济纵横, 2023(7):55-67.

[23]
曲衍波, 王霞, 王世磊, 等. 环渤海地区城市规模扩张与质量增长的时空演变及耦合特征[J]. 地理研究, 2021, 40(3):762-778.

DOI

[24]
陈燕. 论旅游民生:概念界定与解析[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5(4):123-128.

[25]
王德青, 田思华, 朱建平, 等.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时空差异及其收敛性[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21, 40(3):475-489.

[26]
贺正楚, 蔡湘杰, 潘为华. 数字经济、科技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及区域协同效应[J]. 科研管理, 2024, 45(3):133-142.

[27]
Wang Y C, Lu Y L, He G Z, et 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China:A provincial level evaluation[J].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2020, 35:1-1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