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与新型城镇化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空间耦合特征

  • 李勇辉 , 1, 2 ,
  • 粟焕德 , 1, ,
  • 沈波澜 3 ,
  • 王羡妮 1
展开
  • 1.湘潭大学 商学院,中国湖南 湘潭 411105
  • 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205
  • 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工程管理学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205
※粟焕德(199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治理。E-mail:

李勇辉(196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房地产经济。E-mail:

收稿日期: 2024-04-06

  修回日期: 2024-12-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1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2BJL086)

湖南省社学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A022)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JJ30068)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22B0916)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XSP2023JJZ007)

湘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XDCX2024Y019)

Dynamic Evol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ir Spati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 LI Yonghui , 1, 2 ,
  • SU Huande , 1, ,
  • SHEN Bolan 3 ,
  • WANG Xianni 1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Hunan, China
  • 2. School of Economics,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Hunan, China
  • 3. Schoo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Huna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4-06

  Revised date: 2024-12-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1

摘要

建设用地的配置牵引着人力、资本和产业的时空聚集,对于培塑城市经济韧性和推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25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敏感性指标法,系统分析了建设用地配置总量及其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①中国建设用地配置水平和城市经济韧性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②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分化,其中商业、物流仓储、居住以及绿地与广场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而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用地与之耦合协调度则呈下降趋势;③东部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现出高耦合协调度集聚效应,中西部地区以重庆为核心形成辐射带动格局,而东北地区则面临低位徘徊的挑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区域用地配置、提升土地配置效率与精准性、加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

本文引用格式

李勇辉 , 粟焕德 , 沈波澜 , 王羡妮 .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空间耦合特征[J]. 经济地理, 2024 , 44(12) : 91 -10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12.010

Abstract

The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pulls the time-space aggregation of manpower, capital and industry, which is crucial to shape the resilience of urban economy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54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allocation and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sensitivity index method. It’s found that:1) China’s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level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both show an upward trend an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 in the east of China and low in the west of China”. 2)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tia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s between commercial land use, logistics and warehousing land use, residential land use, green space and square land use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continue to increase, whil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ublic service and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shows a downward trend. 3) It demonstrates a high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gglomeration effec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It forms a radiation-driven pattern with Chongqing as the cor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faces the challenge of lingering at a low level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optimizing regional land allocatio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land allo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urban renewal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如何通过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布局从而提升城市应对经济波动的韧性,已成为当前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的关键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调应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与集约高效利用;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也进一步指出,要“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一系列政策突显了在应对经济波动和多重风险中,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战略重要性。
然而,当前城市建设用地配置与经济韧性提升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一方面,建设用地配置作为塑造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性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土地,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抗风险能力,更有助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不同阶段发展目标的调整以及面对风险冲击产生的动态效应,也将反向指导建设用地重新配置。因此,深入探讨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不仅对提升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韧性的经济体在面对冲击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并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开辟新的增长路径[1]。城市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①概念内涵。当前学界已基本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即城市经济韧性是指面对冲击和风险过程中,城市经济系统表现出的抵御力、恢复力、适应力和更新力[2-5]。②指标测度。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指标体系法,通过构建一篮子指标体系来测度[6-7];二是敏感性指标法,采用就业人数或GDP与基准状态的差值来衡量[8-9];三是反事实测度法,基于凡登定律(Verdoorn's Law)中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利用GMM-SL-SAR-RE模型得到真实经济条件下的估计,用与反事实无外部冲击下的差值来衡量[5,10]。③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产业和商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安排、政府治理安排等方面[7]。④积极影响。相关研究认为经济韧性越强,越有可能抵御外部环境的冲击,从而建设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3]。同时,强劲的经济韧性有助于摆脱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羁绊,为开辟新发展路径等方面提供较大腾挪空间,也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5,11]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不仅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还决定了城市应对外部冲击的恢复能力。当前建设用地配置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建设用地配置的效率研究。涉及产业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的空间效应[12]、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时空演变[13-14]、建设用地错配测度及其损失[15-16]、建设用地最优流转指标配置策略的福利效应及对住房市场的影响[17-18]。②建设用地配置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政府推动因素和市场拉动因素[19],前者包括财政赤字率、经济政策执行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后者包括经济增长和人口城镇化速度。③建设用地配置的经济效应,如城乡建设用地对县域经济增长[20]、人口空间分布[21]、减污降碳[22]、区域协调发展[23]等的影响。
上述研究为理解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提供了参考。然而,现有文献多聚焦于城市经济韧性或建设用地配置的单维度研究,鲜有文献系统地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尤其缺乏对二者内在机理的阐释。基于此,本文利用2012—2021年中国25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敏感性指标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分析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时空演进关系。同时,在关注建设用地总量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用途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的时空差异,以期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参考。

1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机制

建设用地的合理有效配置主导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布、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住房和商业市场的整体格局,这些因素直接参与塑造城市经济韧性。同时,城市经济韧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目标、功能调整和应对风险冲击动态效应的反映,因而将反向指导建设用地配置。二者之间内嵌着深度耦合协调的关系(图1)。
图1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机制

Fig.1 Coupl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land use allocation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1.1 建设用地的合理有效配置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建设用地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配置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尤为重要。从合理性视角看,其核心是通过科学的土地资源布局和功能优化,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同时,科学布局的建设用地直接影响产业空间分布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多样化发展[24-25],这不仅增强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还通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整体城市韧性[26-27]。此外,合理的土地配置还可通过稳定住房价格、扩大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供给,吸引人口集聚,从而强化城市的人力资本基础,增强城市的适应力与恢复力[28-29]。从有效性视角看,其注重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利用,以最大化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模式不仅可直接提升效率,实现更高的土地效益,而且可在促进产业集聚的同时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30-31],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此外,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还可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32-33],为城市应对外部冲击提供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动能。
更为重要的是,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配置还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这种效应,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多样化和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集约利用与绿色高效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产率,最终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1.2 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重塑指导建设用地配置

城市经济韧性本质上是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会随着城市发展阶段、功能调整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进[2],这意味着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塑会反过来影响和指导城市的建设用地配置。在功能调整层面,城市经济韧性的重塑将促使城市重新评估和优化土地区划,以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如深圳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34],从而提升城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承载力,同时通过引入创新产业集群,减少对传统制造业的过度依赖,从而增强产业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在环境发展层面,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得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内在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城市在建设用地配置上需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并对土地的用途做出约束性规定[35]。如北京市通过增加城市绿地,提升了气候适应力,有效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36]。在资源配置层面,城市经济韧性的增强促使城市重新审视其资源的管理和配置方式[37],这意味着城市将更加注重资源分配的平衡性。如上海市通过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政策,将有限的建设用地优先配置给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同时鼓励老旧工业区进行改造升级,以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率[38]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12—2021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港澳台)为研究样本,剔除缺失值后,最终得到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下文统称“城市”)数据。其中,城市经济韧性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城市建设用地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2.2 研究方法

2.2.1 城市经济韧性

本文利用敏感性指标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测度[1],该方法用实际经济产出变化量和预期经济产出变化量之间的差值衡量的经济韧性。在式(1)中,U E R i表示i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Δ R i表示城市i的实际经济产出变化量,Δ R i ) e x p e c t e d表示城市i的预期经济产出变化量。其中,城市i的预期经济产出变化量由R i tg t + k所决定,R i t表示城市it时期的实际经济产出,g t + k表示实际的全国经济增长变化率。
U E R i = Δ R i - ( Δ R i ) e x p e c t e d Δ R i ) e x p e c t e d
( Δ R i t + k ) e x p e c t e d = R i t g t + k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协调度模型刻画了两个或以上系统之间相关作用和协调性,模型由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组成。本文首先对数据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参考相关文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39],用以衡量建设用地供给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水平。如理论分析所述,建设用地的合理有效配置将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同时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重塑也将对建设用地重新配置提出新诉求,故本文认为二者同等重要,因此两系统权重均取0.5。参考相关研究的做法[40-41],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分为5个等级(表1),这样处理的考虑是:①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涉及多个因素和层次,5个等级能够有效捕捉这种复杂性,同时避免了划分过于细化,便于分析。②耦合协调度区间将指引政策制定者识别需要干预的领域。5个等级的划分使得数据分析结果更直观,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决策。例如,严重失调的耦合协调区间可能需要加强政策干预,而初级协调的耦合协调区间则可以考虑优化现有政策。相比之下,过于细化的划分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模糊性,降低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表1 耦合协调度等级

Tab.1 Classifica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数值区间 耦合协调度等级
耦合协调度水平 0≤D<0.2 严重失调
0.2≤D<0.4 濒临失调
0.4≤D<0.6 初级协调
0.6≤D<0.8 中级协调
0.8≤D<1.0 高级协调

2.2.3 核密度函数

本文采用Matlab软件对核密度函数进行绘制。其中,核函数采用默认的Epanechnikov核函数形式[42]

3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

3.1 建设用地配置的时空格局分析

3.1.1 建设用地配置的时序格局

图2呈现了建设用地的时序演化趋势。峰值特征方面,样本期内尖峰特征突出且并未出现向宽峰转变的趋势,这意味着建设用地配置在各城市间离散程度大,差距并未缩减。分布位置方面,研究期内曲线重心变化不明显,但自2016年后重心整体出现右移趋势,说明各城市建设用地配置量总体得到提升。极化特征方面,建设用地呈现出低配置量集聚的“单峰”特征,但随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出“1主峰+2侧峰”的多极化趋势,侧峰幅度较小,这表明样本期内存在较弱的极化趋势。分布形态方面,右拖尾特征明显,尤其体现在100以上的区间。总体上,2012—2021年,城市建设用地配置集中在低区间,差异大。
图2 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演化趋势

Fig.2 Evolution trend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3.1.2 建设用地配置的空间演化格局

本文选取2012、2015、2018和2021年4个代表年份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演化特征分析(图4)。由图4可知,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部分中部城市。随着年份的推移,东部地区保持着较高的建设用地配置(橙色和红色区域),同时中部地区逐步增加。沿海地区如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许多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水平较高,可能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活跃、城镇化进程快、人口流入量较大等因素,因而对建设用地需求较大。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始终呈现较高的建设用地供给量,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如南京、苏州和杭州。中部地区2012年建设用地配置较低,随时间的推移,郑州、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的建设用地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扩展到更多的中部城市,反映出中部崛起战略带来了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进而带动了土地需求的扩张。此外,重庆的建设用地长期供给稳定且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重庆市2016年实施的“地票”制度。东北地区建设用地配置的变动相对稳定,部分城市(如沈阳和长春)随时间推移建设用地配置有小幅增长。

3.2 城市经济韧性的时空格局分析

3.2.1 城市经济韧性的时序格局

图3所示,峰值特征方面,随时间的推移,核密度曲线峰度降低、宽度加大,这意味着部分城市经济韧性出现抬升现象,城市间经济韧性的差异扩大。分布位置方面,样本期间曲线的重心呈左右小幅震荡趋势,但从曲线重心的始末状态来看,城市经济韧性较基准年份有所下降。极化特征方面,所有年份的曲线呈现单峰特征,表明各年份城市的经济韧性在相似区间内保持相对一致,并未出现严重分化。分布形态方面,右侧拖尾现象自2016年始逐渐显现,说明少数城市的经济韧性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区域间经济韧性的差异逐步扩大。
图3 城市经济韧性演化趋势

Fig.3 Evolution trend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图4 城市建设用地配置的空间分布演化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6050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图5图7同。

Fig.4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3.2.2 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演化格局

本文选取2012、2015、2018和2021年4个代表年份进行城市经济韧性空间演化特征分析(图5)。由图5可知,2012—2021年各城市经济韧性起伏波动分化明显。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韧性随时间推移持续走高,截至2021年,东部地区整体上城市经济韧性保持在较高的区间,如南通、宁德和福州等地,说明这些地区在面临经济波动时具备更强的抗冲击能力;中部地区在2015和2018年经济韧性逐渐增强,河南、湖北等地的部分城市经济韧性提升显著,但与东部的差距依然存在;西部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分化现象明显,除广西大部分地区外,其他城市经济韧性逐步提高,长期处于较高的韧性区间,西部地区中西南和西北边缘地区(如重庆、云南、四川、甘肃)经济韧性较强;东北地区呈现出持续“陷落”的特征,主要城市(如长春、沈阳和哈尔滨等)依然处于低韧性水平,部分地区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反映出这些城市在应对经济冲击和推动经济复苏方面面临的较大挑战。
图5 城市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演化

Fig.5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3.3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3.3.1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特征

图6为研究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核密度图。峰值特征方面,2012—2021年曲线由尖峰逐渐过渡至宽峰形态,说明耦合协调度水平离散程度逐年上升,各城市间二者耦合协调度水平的相对差距逐渐扩大。分布位置方面,研究期内曲线重心整体以2016年为界限呈现出左右侧倾的波浪形态势,自2016年后曲线重心右倾趋势较为明显,但幅度较小,表明研究期内二者耦合协调度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极化特征方面,不同年份之间耦合协调度未出现明显的分层或两极分化现象,表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一个相对平滑的过渡趋势。分布形态方面,曲线存在明显的拖尾特征,左右两侧均存在拖尾现象,且呈现左偏态分布特征,这意味着城市间空间差异明显,部分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低水平集聚。
图6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演化趋势

Fig.6 Evolutionary trend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3.3.2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特征

本文选取2012、2015、2018和2021年4个代表年份进行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特征分析(图7)。由图7可知,2012—2021年各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演变趋势,整体上体现了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的空间格局,但中部地区和少数西部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在时间维度上逐步提升。具体来说:①东部地区在研究期内保持较高的耦合协调度,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以上海、苏州、广州等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在2012年就处于“中级协调”或“高级协调”状态,并在样本期内维持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这些城市经济基础雄厚,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开发与经济韧性形成了良性互动。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凭借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建设用地得到充分利用,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韧性。同时,在政策支持下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经济,进一步提升了建设用地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水平。②中部地区从2012年起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早期如武汉、郑州、长沙等城市多处于“初级协调”或“中度协调”状态,从2015年起逐渐进入“高级协调”层级;到2021年,多个中部城市已从“中级协调”跃升至“高级协调”。这是由于,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中部地区逐步发展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更加多样化。武汉在2015年后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金融产业,提升其经济韧性。郑州和长沙也因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增长加快,逐步进入了“高级协调”水平。③西部和东北地区以低耦合协调度为主。样本期内,这些区域的大部分城市(如兰州、呼和浩特、沈阳等)始终保持在“濒临失调”或“初级协调”状态。尽管在个别年份(如2015和2018年),部分西部城市略有提升,但整体上这些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在2021年仍处于较低水平。原因在于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型产业,土地开发利用未能有效带动经济韧性的提升。例如,兰州和呼和浩特由于对资源性产业的依赖,缺乏经济多样性,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东北地区的沈阳等城市则面临人口外流和产业结构固化的问题,导致建设用地的开发难以显著提升经济韧性。
图7 建设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演化

Fig.7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4 建设用地配置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

4.1 建设用地配置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本文根据住建部2012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建设用地分为八大类(图8)。通过分析八类建设用地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以反映建设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配置。由图8可知,2012—2022年整体上八类建设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趋势,于2016年达峰值后逐渐分化。
图8 建设用地配置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均值时序变化

Fig.8 Average value evolution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construction land allocation structure 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具体而言,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年份保持在0.40以上,说明其对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有重要支撑作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相对平稳,维持在0.35~0.40之间。公共设施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2016年显著提升,随后保持在较高水平。居住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较为平稳,稳定在0.35左右,说明其在满足居民需求、保障城市稳定方面的贡献相对有限。工业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在所有类别中相对较低,于2016年后出现显著下滑。这表明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业用地在提升经济韧性的有效性逐步减弱。绿地与广场用地方面,其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稳定且略高于平均水平,表明生态用地在提升城市环境适应力和抗风险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物流仓储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在2015年前后波动明显,自2015年后物流仓储用地配置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说明其配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增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2016年后趋于稳定,说明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适配度增强。

4.2 建设用地配置结构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征

本部分的分析主要聚焦于东部、中西部、东北三大区域,这是基于以下考虑:①这三大区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较高,依托产业集群和创新资源优势,对全国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丰富,处于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阶段;而东北部地区则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流失等挑战,正积极寻求经济振兴。因此,从上述区域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各区域在建设用地开发与城市经济韧性提升中的差异化路径。②区域内部的城市在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上具有相似性。同时,考虑到数据复杂性和一致性问题,对所有城市逐一分析可能会导致结论过于分散,难以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东部地区,除公共设施用地外,其他类型的建设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均得到显著提升。从区域内部来看,长三角地区普遍高于珠三角地区。其主要原因如下:①长三角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土地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这有助于促进土地利用效率与城市经济韧性的适配性的同向提升。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了各类用地的合理性配置,而珠三角尽管产业基础雄厚,但受限于土地资源紧张,公共设施用地的提升空间相对有限。③大量人口流入带动了居住、商业设施和绿地等用地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东部城市的经济韧性。
中西部地区,整体呈现出以重庆为核心的“众星拱月”格局。重庆各类建设用地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方面均处于高位,除居住、工业以及公用设施用地,其余建设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稳步提升,且辐射区域逐步扩张。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地理优势与产业带动。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重庆凭借其交通枢纽和物流优势,推动物流仓储和商业服务用地的高效开发,从而增强了区域经济韧性。②政策推动与基础设施投入。在“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推动下,重庆加大了公共管理、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了对周边区域的良好辐射效应,提高了整体用地效率。
东北地区总体上各类建设用地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长期处于“低位徘徊”,少数建设用地(如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在研究期内有小幅提升,而其他类别用地(如工业、绿地、道路)则震荡下滑。这种现象的产生缘于: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东北地区长期依赖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土地利用灵活性较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导致工业用地和绿地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②人口流失与需求萎缩。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就业机会不足,大量人口外流,导致居住和商业用地的需求减少,进一步削弱了这些用地对经济韧性的支撑作用。③政策资金和资源的实际配置效率不高,未能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限制了建设用地的优化利用,难以有效提升经济韧性。

5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运用敏感性指数方法测算城市经济韧性,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2012—2021年全国254个城市建设用地配置总量及其结构与经济韧性之间的动态演进及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配置水平和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区域差异明显。②商业、物流、居住、绿地和道路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不断提升,尤其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明显。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用地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则呈下降趋势。③建设用地配置水平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在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现高度集聚的态势,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提升相对缓慢。特别地,重庆在中西部地区展现出“众星拱月”的格局,对周边城市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东北地区则长期徘徊在“低位失调”状态,反映出该区域在应对经济冲击和产业调整方面的困难。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得出政策启示如下:①实施差别化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东部地区应继续深化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重点优化公共设施用地的配置,以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中西部地区应加强对核心城市的支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引导其他城市加快产业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北地区应重点解决产业结构单一和人口流失问题,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新兴产业和人口回流,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重点提高商业、物流和绿地用地的配置效率,尤其是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推动其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针对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下降的问题,应加大投入,提高公共基础设施覆盖率,以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和经济韧性。③强化政策支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政策制定中,建议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实施精准的土地规划政策,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尤其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吸引产业投资,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加强跨区域协同,尤其在长三角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应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建设用地与城市经济韧性的整体耦合协调度。④加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对老旧工业城市和人口流失严重的区域,应实施城市更新计划,优先配置保障性住房和生态绿地,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要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物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效率,以促进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经济韧性的提升。
[1]
Capello R, Caragliu A, Fratesi U.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cost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in Europe:Are cities sources of regional resilience?[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15(5):951-972.

[2]
Martin R, Sunley P. 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15(1):1-42.

[3]
Nyström K. Regional resilience to displacements[J]. Regional Studies, 2018, 52(1):4-22.

[4]
孙久文, 孙翔宇. 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J]. 经济地理, 2017, 37(10):1-9.

[5]
徐圆, 邓胡艳. 多样化、创新能力与城市经济韧性[J]. 经济学动态, 2020(8):88-104.

[6]
Cheng X, Ge F, Xu M, et al. The heat island effect,digital technology,an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Evidence from Chin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4,209:123802.

[7]
郑威, 陈辉.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23, 43(12):78-92.

[8]
Martin R.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1):1-32.

[9]
陈安平. 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韧性[J]. 世界经济, 2022, 45(1):158-181.

[10]
Fingleton B, Palombi S. Spatial panel data estimation,counterfactual predictions,and local economic resilience among British towns in the Victorian era[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3, 43(4):649-660.

[11]
Simmie J, Martin R.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regions:Towards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 2010, 3(1):27-43.

[12]
章屹祯, 曹卫东. 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对城市建设用地绿色效率的空间效应[J]. 地理科学, 2023, 43(10):1729-1739.

DOI

[13]
周敏, 匡兵, 饶映雪. 极化理论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异质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3):46-52.

[14]
瞿诗进, 胡守庚, 李全峰.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转型阶段及其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20, 75(7):1539-1553.

DOI

[15]
冯雨豪, 邵子南, 严思齐, 等.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其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9):54-62,124.

[16]
金晓雨. 城市建设用地错配与潜在产出损失——基于非参数的核算方法[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6):8-14.

[17]
余吉祥, 沈坤荣.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逻辑及其对住房市场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9, 54(4):116-132.

[18]
尹兴民, 臧浩洁, 纪建悦, 等. 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流转最优策略及福利效应研究——基于量化空间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 2024, 32(1):75-85.

[19]
刘永健, 耿弘, 孙文华, 等.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8):122-127.

[20]
吴雨恒, 覃莉, 姚树荣, 等. 土地要素空间配置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县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4(9):3-19.

[21]
程开明, 高东东, 洪真奕. 土地配置如何影响城市人口空间分布[J]. 中国工业经济, 2024(9):24-42.

[22]
钟顺昌, 焦怡萌, 闫程莉, 等. 建设用地资源空间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 2024, 79(3):688-711.

DOI

[23]
赵扶扬, 刘睿智. 土地空间配置、地方政府债务分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4, 41(4):26-47.

[24]
Martin R, Sunley P, Gardiner B, et al. How regions react to recessions:Resilience and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Regional Studies, 2016, 50(4):561-585.

[25]
Rocchetta S, Mina A. Technological coherence and the adaptive resilience of regional economies[J]. Regional Studies, 2019, 53(10):1421-1434.

DOI

[26]
米旭明. 工业用地制度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兼论新发展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理论逻辑[J]. 经济学动态, 2022(11):107-125.

[27]
王媛, 姜博, 初楠臣, 等. 基于建设用地变化的城市边缘区提取方法与扩张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5):26-32.

[28]
皮亚彬, 李超. 地区竞争、土地供给结构与中国城市住房价格[J]. 财贸经济, 2020, 41(5):116-130.

[29]
赵伟, 诸培新, 余杰.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融合发展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改革试点的经验证据[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7):42-52.

[30]
方创琳, 李广东, 张蔷.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态势与调控[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3):363-376.

DOI

[31]
文博, 徐聪, 孟霖, 等. 苏南地区生态用地破碎度时空演变及其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响应——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视角[J]. 资源科学, 2023, 45(8):1676-1691.

DOI

[32]
程开明, 于静涵. 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特征事实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8):43-54.

[33]
邓楚雄, 赵浩, 谢炳庚, 等. 土地资源错配对中国城市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1, 76(8):1865-1881.

DOI

[34]
林辰芳, 杜雁, 岳隽, 等.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城市更新机制研究——以深圳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6):56-62.

[35]
张昌顺, 谢高地, 鲁春霞, 等. 北京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J]. 资源科学, 2015, 37(6):1156-1165.

[36]
何芳, 胡意翕, 范华. 绿色政绩考核对城市土地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改进政绩考核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2):73-83.

[37]
万娟娟, 陈璇. 土地发展权视域下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J]. 经济地理, 2018, 38(6):160-167.

DOI

[38]
Wolfe D A.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core cities:Path dependence and economic adjustment in resilient regions[J].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 2010, 3(1):139-152.

[39]
王淑佳, 孔伟, 任亮, 等. 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3):793-810.

DOI

[40]
李俊蓉, 冯惠敏, 林荣日, 等. 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44(5):86-95.

DOI

[41]
张荣天, 焦华富.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5):719-727.

[42]
尹碧波, 邝萍, 欧阳昕彤, 等. 中国减污降碳与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J]. 经济地理, 2024, 44(11):122-131.

DOI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