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历史演变
胡赛强(1983—),男,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乡村人居环境。E-mail:79245293@qq.com |
收稿日期: 2024-05-11
修回日期: 2024-09-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0-31
基金资助
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资助项目(SDYY2303)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01936)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3B100)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24B214)
Spatial Patter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
Received date: 2024-05-11
Revised date: 2024-09-10
Online published: 2024-10-31
胡赛强 , 杨迪 , 刘淑虎 . 福建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历史演变[J]. 经济地理, 2024 , 44(9) : 211 -22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22
Taking 1177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nearest neighbor index,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case study and so 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 Province wa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mountain range, river system and residential cultural division in Fujian,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dispersion,small concentr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Fujian and less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Fujian. It forms four high-density areas in the east and south of Fujian. 2) The aggregation degree and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 Province in different period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and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s the largest and the most intensive,showing an overall expansion trend of inland-coastal-inland,which was highly coupled with the process of im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ujian. This paper reveal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Fujian traditional village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mmigration development in Fujian,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rural geography and a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Fujian.
表1 数据来源Tab.1 Data sources |
数据名称 | 数据来源 |
---|---|
第1~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https://www.dmctv.cn/directories.aspx) |
第1~4批福建省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https://zjt.fujian.gov.cn/) |
福建省12.5 m DEM数据 | 美国地质勘探局(http://earthexplorer.usgs.gov) |
传统村落形成年代及概况 |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https://www.dmctv.cn/),田野调查 |
福建省行政区划图 | 福建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ttps://bzdt.fjmap.net/index.html) |
福建省水系流域图 | 《福建省自然地图集》[9] |
福建民居区划图 |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10] |
表2 福建省传统村落与史前古人类遗址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rehistoric human sites in Fujian Province |
村落名称 | 古人类遗址 | 所属文化层 | 所处流域 | 海拔(m) | 所处民居文化区 | 备注 |
---|---|---|---|---|---|---|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村 | 万寿岩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闽江上游沙溪流域 | 348 | 闽中区 | 内陆 |
三明市宁化县湖村镇黎坊村 | 老虎岩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闽江上游沙溪流域 | 400 | 闽西北区 | 内陆 |
南平市光泽县崇仁镇崇仁村 | 马岭遗址 | 青铜时代 | 闽江上游富屯溪流域 | 300 | 闽西北区 | 内陆 |
福州市闽侯县竹岐乡半岭村 | 庄边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闽江下游流域 | 310 | 闽东区 | 滨海 |
宁德蕉城区霍童镇邑坂村 | 芦坪岗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交溪上游霍童溪流域 | 392 | 闽东区 | 内陆 |
宁德市福鼎市巽城村 | 马栏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交溪流域 | 100 | 闽东区 | 滨海 |
宁德市福鼎市翁江村 | 潭头下遗址 | 青铜时代 | 交溪流域 | 110 | 闽东区 | 滨海 |
宁德市霞浦县小马村 | 黄瓜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交溪流域 | 123 | 闽东区 | 滨海 |
平潭综合实验区东占村 | 壳丘头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东南诸河 | 34 | 闽东区 | 滨海 |
龙岩市漳平市象湖镇灶头村 | 奇和洞遗址 | 旧石器时代 | 九龙江流域上游 | 674 | 闽南区 | 内陆 |
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冬古村 | 大帽山遗址 | 新石器时代 | 东南诸河 | 15 | 闽南区 | 滨海 |
泉州市德化县号班镇三班村 | 辽田尖窑址 | 青铜时代 | 晋江流域 | 569 | 闽南区 | 内陆 |
[1] |
方叶林, 陆海云, 黄震方, 等. 中国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3, 43(9):187-196.
|
[2] |
邱族周, 胡希军, 钱惠, 等. 福建省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3, 43(6):211-219.
|
[3] |
李孜沫. 汾河流域古村落的时空演化与形成机理[J]. 经济地理, 2019, 39(2):207-214,231.
|
[4] |
李江苏, 王晓蕊, 李小建.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40(2):143-153.
|
[5] |
邹秋雨, 孙建伟, 杨丹丽, 等. 中国典型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4种村落的考察[J]. 地理科学, 2023, 43(4):638-648.
|
[6] |
|
[7] |
黄卉洁, 苗红, 李爽, 等. 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成因[J]. 经济地理, 2021, 41(12):233-240.
|
[8] |
赵思文, 胡希军, 陈琳, 等. “因航而兴”的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2, 42(6):72-82.
|
[9] |
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 福建省自然地图集[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10] |
戴志坚. 地域文化与福建传统民居分类法[J]. 新建筑, 2000(2):21-23.
|
[11] |
唐文基. 福建古代经济史[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
[12] |
林国平, 邱季端, 张贵明. 福建移民史[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5.
|
[13] |
刘湘南, 黄方, 王平.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138.
|
[14] |
张文军. 生态学研究方法[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45.
|
[15] |
戴志坚. 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3-14.
|
[16] |
林拓. 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及其机制[J]. 人文地理, 2001(3):57-61.
|
[17] |
王宜强, 赵媛. 封建社会福建外省移民开发时空演进与特征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76-82.
|
[18] |
曾凡. 关于福建史前文化遗存的探讨[J]. 考古学报, 1980(3):263-284.
|
[19] |
林忠干. 崇安汉城遗址年代与性质初探[J]. 考古, 1990(12):1107-1115.
|
[20] |
蒋炳钊. 百越文化研究[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
[21] |
福建博物馆. 福建北部古村落调查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
[22] |
薛贤根. 平潭任薛通志[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6.
|
[23] |
陈衍德. 唐代福建的经济开发[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7(5):42-47.
|
[24] |
郑振满. 民间历史文献论丛(第二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25] |
郑振满. 明清时期的林业经济与山区社会——福建永泰契约文书研究[J]. 学术月刊, 2020, 52(2):148-158.
|
[26] |
廖春潮. 明初福建倭寇研究[J]. 黑龙江史志, 2012(3):3-4.
|
[27] |
张金奎. 明代卫所军户研究[M].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
|
[28] |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511-2528.
|
[29] |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 11(3):1-6.
|
[30] |
于希贤. 走向世界,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J]. 人文地理, 1998(3):5-12.
|
[31] |
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J]. 东南学术, 2002(4):31-39.
|
[32] |
朱士光. 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J]. 史学集刊, 2015(1):47-51,104.
|
[33] |
杨忍, 陈燕纯.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601-616.
|
[34] |
何仁伟, 陈国阶, 刘邵权, 等. 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1055-106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