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与管理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对文旅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区域实践——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

  • 赵玉青 , 1, 2 ,
  • 韩增林 2, 3 ,
  • 张常仁 1, 2 ,
  • 钟敬秋 , 2, 3, 4,
展开
  • 1.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辽宁 大连 116029
  • 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辽宁 大连 116029
  • 3.辽宁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辽宁 大连 116029
  • 4.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 北京 100101
钟敬秋(1987—),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滨海旅游。E-mail:

赵玉青(1995—),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地理。E-mail:

收稿日期: 2024-01-18

  修回日期: 2024-07-10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23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111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YJCZH19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90031)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委托课题(2024lslqnbjrckt-14)

辽宁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24)

Mechanism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on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Its Regional Practice:Taking Lyushunkou District of Dalian City as an Example

  • ZHAO Yuqing , 1, 2 ,
  • HAN Zenglin 2, 3 ,
  • ZHANG Changren 1, 2 ,
  • ZHONG Jingqiu , 2, 3, 4,
Expand
  • 1.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 2. Institute of Mari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 3.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arine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Dalian 116029,Liaoning,China
  • 4.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a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1-18

  Revised date: 2024-07-10

  Online published: 2024-09-23

摘要

文章在厘清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促进文旅融合机理的基础上,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案例区,基于POI数据和社交媒体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分析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并结合网络评论数据的形象、情感分析,探究环境要素改善下文旅融合空间格局变化和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管理建议。结果表明:①区域内游憩服务覆盖比例明显高于文化遗产服务,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文旅融合水平较高,面积占整体的16.06%;②游客对旅顺口区的主要感知内容集中在景观质量、游憩行为、情感体验和景区管理4个方面,其中导致消极情感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便利程度较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较差等内容;③开通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对旅顺口区文旅融合水平提升作用明显,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的覆盖范围与服务量均有明显增加,其中高高协同区的面积增加4.11%。此外,从CESs入手揭示公众感知与文旅融合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为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本文引用格式

赵玉青 , 韩增林 , 张常仁 , 钟敬秋 .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对文旅融合的作用机理与区域实践——以大连市旅顺口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 44(8) : 211 -22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8.02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s) promoting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this article takes Lyushunkou District of Dalian City as a case area,based on the POI data and social media data,and applies MaxEnt model and bivariat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the image and sentiment analysis of online review data,it explores the spatial change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and proposes management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verage ratio of recreational services in the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 It has a higher lev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regions,accounting for 16.06% of the total area. 2) The main perceptions of tourists in Lyushunkou District are four aspects: landscape quality,recreational behavior,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scenic spot management,the main factors leading to negative emotions include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low transportation convenience,and poor professionalism of staff. 3) The road traffic opening between Dalian and Lyushunkou Distric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Lyushunkou District. The coverage and volume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area of areas with a high level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has increased by 4.11%. Reveal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ES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享受生态系统惠益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升[1],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旅游成为国民的“幸福必需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逐步成为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动机和体验组成部分,旅游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媒介和载体[2]。然而,面向新时代民众文旅消费的现实诉求,以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文旅融合发展仍存在原理不明、路径不通等待解难题,亟需厘清人地互动关系下文旅融合发展的科学机制及内在逻辑[3-4],以确保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作为个体主观体验的表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s)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具有文化和精神价值的非物质受益,包括休闲娱乐、美学体验、科教人文等[5-6],开展CESs研究有利于明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7-8]。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基于CESs进行文旅融合评价,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载体,既是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方式,也是旅游业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途径,同时也对促进地域人地协调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文旅融合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①产业视角下文旅融合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被视为是资源要素的动态重组过程[9-10]。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加深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扩展外延,同时还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过程相结合,其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11-12]。如洪学婷等在探究文旅耦合协调关系时,建构了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发现旅游开发消费利用了地区的文化资源,并提出应实施文化补偿策略[13];王镜等从发展要素、发展效应和发展环境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区进行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并发现了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障碍因素[14]。然而,上述研究多从宏观尺度关注产业层面的量化与融合分析,未考虑到微观尺度下旅游活动层面的文旅融合,忽略了公众体验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重要性。②情感体验视角下文旅融合研究,是指以情感体验为切入视角,探讨文旅融合的关系本质及发展现状[15]。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在旅游活动中的情感体验、认知过程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16],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影响他们对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元素的认知、评价和记忆,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具备区域特色和吸引力的文旅产品,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旅消费需求[17-18]。如Wang等对游客进行访谈以探索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游客游览后形成的印象对旅游目的地总体感知形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目的地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启示[19];柯健等基于旅游网站游记文本,分析了上海市文化地标、居民生活等5个旅游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维度及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20]。事实上,旅游活动是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一种形式,人地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互感互动与和谐共存,是推进文旅融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然而,上述研究着眼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强调情感共鸣对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忽略了旅游过程中人地互动关系的考量。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文旅融合研究或从客观视角下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水平进行测度,或从主观视角着重描述文旅融合发展与个体层面情感体验的关系。然而实际情况是,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消费过程,其本质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认同,涉及认知层面、精神层面等多种非物质层面服务[21],是人们享受美好生活、感悟优秀文化、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载体[22]。CESs通常涉及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抽象受益,其价值多取决于主观意愿和个人感受,重视CESs有助于理解旅游活动下的环境和福利效益[23],可为文旅融合空间格局优化提供重要依据[24-25]。鉴于此,本文基于CESs研究框架,增加对旅游者文化体验的考量,识别旅顺口区域内旅游体验、文化感知的空间格局,以期实现文旅重点化布局与全域化发展有机结合,为促进地域性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CESs视角下文旅融合机理分析

作为文化大国,中华文化资源总量巨大、类型繁杂,其中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可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需要的功能与价值,归纳起来大致有6个方面: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环境功能与生态价值、使用功能与物质价值、经济功能与再生价值。CESs研究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功能与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共享利益[26]图1)。
图1 CESs促进文旅融合机理分析框架

Fig.1 Mechanism of CESs promoting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ESs在人类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对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游客体验和推进资源空间整合2个方面。具体来看,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之间复杂关系的审视,可以更全面、立体化理解游客的精神需求,从而推动内容创新,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悟。游客通过参观学习,加强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保护传统建筑、民俗风情等独特的文化元素,确保其得到持续发展和传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自然和文化体验,会对旅游目的地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基于实地体验的社交媒体内容分享也会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前来体验,进一步推动区域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CESs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将生态系统和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自然的旅游环境。旅游作为高层次精神消费活动,可以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是人们获取独特精神体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通过对文旅融合空间资源的整合,结合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设计多样化的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提供一种与自然环境融合的独特体验,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深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感知,满足游客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需求。

2 研究区、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旅顺口区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隶属辽宁省大连市。其境内属长白山余脉构成的沿海丘陵,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40m;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岸地貌千姿百态、复杂多样。旅顺口是驰名中外的军港,由于其历史和地理上的特殊地位,成为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和军事战争的发生地,历史文化遗产垄断性强、品质高,具有极高的保护与利用价值,目前拥有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1月,辽宁旅顺口军民融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获国家文物局命名授牌,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本文以旅顺口区为研究案例区,分析刻画其环境要素改善前后文化遗产、游憩服务空间分布特征,探究文旅融合分布特征和优化路径,对于创造旅游新业态新场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2 研究数据

2.2.1 CESs类别选取

目前,学者们主要采用2005年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综合报告中CESs类型,包括文化多样性、精神与宗教、知识系统、教育、灵感、美学、社会关系、地方感、文化遗产、游憩等10类[27]。其中,“文化遗产服务”被定义为从历史重要景观、人文景观或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物种获取的非物质受益;“游憩服务”被定义为人类依据特定地区自然或人工景观特征进行休闲放松而获取的精神受益。因此,本文选取文化遗产服务作为历史文化感知的量化指标,选取游憩服务作为旅游活动体验的量化指标,探寻旅游体验深化、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图2)。
图2 游憩服务和文化遗产服务对文旅融合的作用过程

Fig.2 The effect of the recreation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2.2.2 CESs兴趣点

本文首先通过高德地图应用程序接口获取旅顺口区2020年POI数据,并对体育休闲服务、风景名胜、科技服务三大类POI数据中按照标签分类,再按“度假、山庄、遗址、旧居”等关键词进行筛选、清洗。在此基础上结合携程和马蜂窝网站的游客评论,将包括“战争、历史、侵略、爱国主义”等评论内容的发布者认定为在该处感知到了文化遗产服务,将包括“有趣、好玩、休闲”等评论内容的发布者认定为在该处感知到了游憩服务,最终确定旅顺口区内共有29个POI为游客提供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并以此作为输入MaxEnt模型的基础数据(表1)。
表1 CESs兴趣点名称、类型及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的感知人数

Tab.1 Name and type of CESs POI, perceived number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 services

兴趣点名称 兴趣点类型 文化遗产服务感知人数(人) 游憩服务感知人数(人) 总评
论数
(条)
白玉山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 241 333 473
闯关东影视基地 景点 114 112 248
旅顺樱花园 风景名胜区 4 30 48
狮虎园 动物园 0 30 104
英歌石植物园 植物园 0 254 417
军港之夜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 2 1 2
老铁山温泉 温泉 0 77 84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25 96 111
龙王塘樱花园 风景名胜区 0 81 113
旅顺口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 187 166 348
横山寺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 21 43 56
神龙仙岛海上主题公园 森林公园 0 7 37
世界和平公园 主题公园 3 35 81
太阳沟 景点 32 56 70
小黑石海滨浴场 沙滩浴场 0 2 2
俄清银行旧址 名人故居与历
史纪念建筑
7 4 9
古乐楼留声机博物馆 博物馆 65 72 98
旅顺潜艇博物馆 博物馆 100 195 317
旅顺博物馆 博物馆 192 102 271
旅顺工科大学校长旧居 名人故居与历
史纪念建筑
2 3 3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 博物馆 81 22 102
旅顺师范学堂旧址 名人故居与历
史纪念建筑
5 0 6
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纪念馆 22 0 25
胜利塔 军事遗迹 57 23 91
肃亲王府 名人故居与历
史纪念建筑
16 0 18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博物馆 2 0 5
东鸡冠山景区 军事遗迹 129 58 183
清代南子弹库大型火炮阵地 军事遗迹 13 0 31
二〇三景区 风景名胜区 31 68 95

2.2.3 环境图层数据

本文采用的环境图层数据包括自然要素数据:土地利用数据(Land Use and Land Cover,LULC)、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坡度(Slope)、距水体距离(Distance to Water,DTW)、距道路距离(Distance to Road,DTR)、距文物保护单位距离(Distance to Protected Cultural Relics Site,DTPCRS)、距4A级旅游景区距离(Distance to 4A Scenic Area,DT4A);社会要素数据:人口空间分布(POP)、受欢迎程度(Popularity)。其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见表2
表2 环境图层数据类型、来源和处理方式

Tab.2 Types, source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layer data

数据名称 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
LULC Shapefile & raster 30 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
DEM Raster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研究中心
Slope Raster 根据DEM数据由ArcGIS“坡度”工具计算所得
DTW Raster 根据LULC由ArcGIS“欧氏距离”工具计算所得
DTR Raster 根据路网数据由ArcGIS“欧氏距离”工具计算所得
DTPCRS Raster 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点数据由ArcGIS“欧氏距离”工具计算所得
DT4A Raster 根据4A级旅游景区点数据由ArcGIS“欧氏距离”工具计算所得
POP Raster WorldPop Open Population Repository[28]
Popularity Raster 根据POI点访问频率由ArcGIS“反距离权重法”计算所得

2.2.4 网络文本数据

选取携程网和马蜂窝网相关评论数据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以POI名称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并按以下原则筛选:①文本内容详实,剔除同一用户发布的多条内容相似评论;②剔除科普式、复制内容较多的文本;③剔除广告部分,避免对实验数据准确性造成较大误差。经处理共获得3308条网络评论,字数约20万。

2.3 研究方法

2.3.1 MaxEnt模型

本文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以下简称MaxEnt模型)量化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的空间格局。ManEnt模型在不完整信息的基础上推断未知信息概率分布,在生态学领域的预测物种生态位和分布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在于满足已知约束的前提下,使未知区域的分布信息熵达到最大[29]。假设未知区域x的概率分布为 P ( x ),研究区域内x的有限集合为X,则在MaxEnt模型运算中,其熵的计算公式为:
H ( P ) = - x X P ( x ) l n P ( x )
在每次模拟中,MaxEnt模型会绘制一条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横轴是伪阳性率,纵轴是真阳性率。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作为判定模拟效果优劣的指标。AUC值越接近1,表示模拟效果越佳。

2.3.2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本文运用GeoDa软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计算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以此表征文旅融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空间统计方法,广泛用于分析空间数据的分布规律,识别地理位置相关数据间的空间关联特征[30]。经分析共得到高—高、低—低、高—低、低—高以及不显著5种关系。其中,高—高表示文旅高度融合;低—低表示文旅低度融合;高—低表示旅游拉动文旅融合;低—高表示文化拉动文旅融合。

2.3.3 文本内容分析

本文以ROST Content Mining6.0文本分析软件为依托,首先收集携程和马蜂窝网站对各POI点的相关评论,其次利用软件对其进行分词处理,处理后利用词频统计模块和情感分析模块得出高频特征词表和情感分析表等结果,通过统计高频词了解游客对旅顺口区的大致印象、主要感知内容和重点关注内容,探究旅游者对旅顺口区的情感形象,以此为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31-32]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CESs的文旅融合分布特征

3.1.1 MaxEnt模型模拟结果

①模型性能评估。由图3可知,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的统计模型均具有良好的评估结果,AUC值分别为0.962和0.847,评估结果可信度较高。
图3 文化遗产和游憩服务统计模型ROC曲线

Fig.3 ROC curve of statistical model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②各服务类型与环境要素的关系。从要素结果来看,不同环境要素对不同服务类型的重要性与贡献率有明显差别(表3)。在文化遗产服务模型模拟中,从重要性来看,DTPCRSDTR所占比例最高,二者占整体85.2%,DTWDEM紧随其后,分别为3.7%和3.6%;从贡献率来看,DTPCRSPOP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0%和15.5%,对文化遗产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在游憩服务模型模拟中,就重要性来看,DTPCRSDTR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9.6%和17.2%,POPPopularity分别位于第三和第四,均在10%以上,位列前四的环境变量重要性占74%,基本决定了游憩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就贡献率来看,DTRLULCDTPCRS位居前三,分别为22.2%、19.4%和16.4%。整体来看,文化遗产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少,反而取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位置。
表3 各环境变量的重要性和贡献率

Tab.3 Importance and contribution rate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环境变量 文化遗产服务 游憩服务
重要性(%) 贡献率(%) 重要性(%) 贡献率(%)
LULC 0.3 0.5 8.5 19.4
DEM 3.6 1.1 3.5 9.1
Slope 0.7 1.3 5.0 3.4
DTW 3.7 1.9 6.4 11.8
DTR 15.7 8.5 17.2 22.2
DTPCRS 69.5 60.0 29.6 16.4
DT4A 2.3 5.9 2.9 0.9
POP 1.2 15.5 15.8 5.0
Popularity 3.0 5.9 11.1 11.8
结合各环境变量与服务类型的响应曲线,发现对文化遗产服务影响较大的是DTPRCSPOPDTR 3个环境变量,对游憩服务影响较大的是DTRLULCDTPRCS 3个环境变量。由图4a图4f可知,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与DTPRCS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旅顺口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提供文化遗产和游憩服务的必要环境要素。由图4b可知,文化遗产服务与POP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密度在低于55人/km2时,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所提供的文化遗产服务也在不断丰富。由图4c图4d可知,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与DTR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距离道路越近,可提供的服务越多。其中DTR大于800 m后,区域可提供的文化遗产服务归于零;而DTR大于1400 m时,区域仍可提供少量游憩服务,这说明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的实现均需要便捷的交通条件,公众对于游憩服务的感知能力大于对文化遗产服务的感知能力。由图4e可知,对游憩服务影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这说明旅顺口区除了自然生态系统,现存的建筑、文物遗址也是游客放松身心的选择之一。
图4 文化遗产和游憩服务对环境变量的响应曲线

Fig.4 Response curve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al services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③各服务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由图5a图5b可以看出,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文化遗产服务分布范围较小,仅覆盖了24.08%的区域,说明公众对文化遗产服务的感知能力不强,且提供文化遗产服务的POI点比较集中,多位于旅顺口区中部与西南区域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游憩服务分布范围较广,区域内覆盖比例达到86.4%,与文化遗产服务分布相似,高服务点出现在旅顺口区中部地区与西南地区,不同的是在东北区域也有明显的游憩服务高值点。结合环境要素可以看出,该区域草地、林地较多,交通便利,公众在与大自然交互过程中能够欣赏美景、缓解精神压力。
图5 文化遗产和游憩服务及文旅融合空间分布

Fig.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ervices,recreational services,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3.1.2 文旅融合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表征文旅融合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图5c),莫兰指数(P≤0.05)为0.729,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在空间关联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整体来看,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关联性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①高高协同区:该区域面积占总体16.06%,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中部集聚区主要在白玉山、太阳沟、旅顺博物馆周围,西南地区则以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和留声机博物馆为主。②高低权衡区:该区域面积占总体的9.02%,零散分布在北部地区。③低高权衡区:该区域所占面积较小,仅占总体0.17%,说明在该区域相比于游憩服务,公众对文化遗产服务的感知能力更强。④低低协同区:在该区域公众对于游憩和文化遗产的感知能力较为一致。该区域面积占总体40.58%,主要分布在旅顺北部地区,文旅融合程度低,尚处于开发阶段。⑤不显著区:该区域面积占总体33.83%,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较为平均,不存在明显的高值和低值中心。

3.2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文旅融合评价

3.2.1 高频特征词统计分析

根据词频可以初步了解游客对旅顺口区的大致印象、主要感知内容和重点关注内容,通过归纳整理得到前50个高频特征词(表4)。旅顺口区整体形象认知的高频词主要可以分为景观质量、游憩行为、情感体验和景区管理4个类型。
表4 旅顺口区整体形象认知高频特征词统计

Tab.4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words in overall image cognition of Lyushunkou District

高频词名称 频次(次) 高频词名称 频次(次) 高频词名称 频次(次) 高频词名称 频次(次) 高频词名称 频次(次)
旅顺 1701 战争 296 值得一去 181 漂亮 141 拍照 107
博物馆 635 白玉山 268 孩子 165 免费 138 文物 107
大连 594 参观 257 位于 164 旅游 135 渤海 103
历史 435 值得 238 中国 162 教育 132 炮台 101
地方 433 日本 237 适合 154 基地 125 小时 100
潜艇 408 体验 234 山顶 150 游客 120 环境 99
景点 346 门票 226 导游 148 老铁山 119 讲解 96
樱花 326 风景 216 时间 146 留声机 117 山上 96
景区 321 军港 202 公园 142 植物园 111 整个 96
景色 319 建筑 186 胜利 142 太阳沟 108 好玩 93
从景观质量来看,人文底蕴类内容占据了最大比重,这是旅游者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意象元素,排名靠前的高频词包括“博物馆”“历史”“战争”“日本”等,这是由于旅顺口区战略地位特殊,拥有悠久的战争历史。此外,“樱花”“山顶”“渤海”等自然风光类景观也是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游憩行为方面,“参观”和“体验”被提及次数最多,在活动的交互中,游客获得积极游憩体验。在游憩、文化遗产服务的POI中,旅顺口区博物馆、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和军事遗迹等类型占比较多,从而产生博物馆群、历史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集聚,集聚区也是文旅融合高高协同关系的主要分布区域。就情感体验而言,“值得”“漂亮”“好玩”的使用频率较高。在景区管理方面,“门票”“导游”“讲解”是旅游者关注度较高的元素,说明这些要素对游客的旅游体验起到关键作用。

3.2.2 情感形象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对各POI点进行统计,设置计分标准:积极情感加1分、消极情感减1分、中性情感无影响,利用各类情感所占比重统计得到最终评分(表5)。结果表明,总体上游客对于旅顺口区旅游表现出积极情感,中性情感和消极情感较少。
表5 游客对不同POI点的情感分析

Tab.5 Analysis of tourists' emotions towards different POI

POI点名称 积极情感 中性情感 消极情感 最终评分 融合类型
评论数量(条) 占比(%) 评论数量(条) 占比(%) 评论数量(条) 占比(%)
白玉山风景名胜区 364 76.79 40 8.44 70 14.77 0.62 GG
闯关东影视基地 51 69.86 9 12.33 13 17.81 0.52 NS
旅顺樱花园 40 83.33 4 8.33 4 8.33 0.75 NS
狮虎园 52 49.06 7 6.60 47 44.34 0.04 GG
英歌石植物园 338 81.06 30 7.19 49 11.75 0.69 NS
军港之夜主题公园 12 60.00 8 40.00 0 0.00 0.60 GG
老铁山温泉 69 83.13 5 6.02 9 10.84 0.72 GG
老铁山自然保护区 83 74.77 21 18.92 7 6.31 0.68 LG
龙王塘樱花园 91 80.53 10 8.85 12 10.62 0.69 LL
旅顺口风景名胜区 275 79.02 23 6.61 50 14.37 0.64 GG
旅顺口森林公园 49 87.50 1 1.79 6 10.71 0.76 GG
神龙仙岛海上主题公园 6 60.00 4 40.00 0 0.00 0.60 LL
世界和平公园 62 76.54 6 7.41 13 16.05 0.60 NS
太阳沟 65 92.86 3 4.29 2 2.86 0.90 GG
二〇三景区 81 79.41 6 5.88 15 14.71 0.64 NS
小黑石海滨浴场 1 33.33 1 33.33 1 33.33 0.00 LL
俄清银行旧址 8 88.89 0 0.00 1 11.11 0.77 GG
古乐楼留声机博物馆 92 93.88 2 2.04 4 4.08 0.89 GG
旅顺潜艇博物馆 212 80.00 23 8.68 30 11.32 0.68 GG
旅顺博物馆 232 85.61 15 5.54 24 8.86 0.76 GG
旅顺工科大学校长旧居 12 60.00 8 40.00 0 0.00 0.60 GG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 57 55.88 16 15.69 29 28.43 0.27 GG
旅顺师范学堂旧址 6 85.71 0 0.00 1 14.29 0.71 GG
旅顺万忠墓纪念馆 16 64.00 1 4.00 8 32.00 0.32 GG
胜利塔 76 83.52 11 12.09 4 4.40 0.79 GG
肃亲王府 14 77.78 0 0.00 4 22.22 0.55 GG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3 60.00 2 40.00 0 0.00 0.60 GG
东鸡冠山景区 136 74.32 11 6.01 36 19.67 0.60 NS
清代南子弹库大型火炮阵地 23 74.19 4 12.90 4 12.90 0.54 GG

注:GG表示高高协同区,GL表示高低权衡区,LG表示低高权衡区,LL表示低低协同区,NS表示不显著区。

结合各点所处的文旅融合类型来看(表5),共有20个POI位于高高协同区,6个POI位于不显著区,仅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低高权衡区,龙王塘樱花园、神龙仙岛海上主题公园、小黑石海滨浴场3个POI位于低低协同区。其中,最终评分最高的是太阳沟和古乐楼留声机博物馆,分别为0.90和0.89,二者均位于文旅融合空间分布的高高协同区。太阳沟的正面情感词主要是“漂亮、绽放、春意盎然、明媚、独特”,古乐楼留声机博物馆的正面情感词主要是“优美、欣赏、栩栩如生、珍藏、鲜活”,游客在这2个兴趣点所感知的主要服务类型是游憩服务,参观游览过程中得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狮虎园和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尽管位于高高协同区,但情感最终评分最低,分别为0.04和0.27。狮虎园负面评论多为“被导游骗了、门票很贵、不值得去、交通不方便、破破烂烂”,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培训方面亟需改善。老铁山自然保护区情感最终评分为0.68,处于中等水平,但由于其位于旅顺口区西南角,地理位置偏远,受道路、距离等环境要素的影响,文旅融合类型为低高权衡区。其他POI点的评论中均有一定数量的负面评论,如“保护管理有待加强、体验和科普性都差、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路途不太便捷、遗址保存情况一般”。一座旅顺口、半部近代史,旅顺口区资源禀赋突出,文化积淀厚重,文物资源极其丰富,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游玩。在此基础上,需要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文物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旅顺口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

3.3 基于环境要素改善的文旅融合分布特征

3.3.1 环境要素改善

前文分析中发现,与文化遗产和游憩服务关系密切的环境要素是DTRPOP,然而POP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因此,本文基于DTR进行环境要素改善下的文旅融合分布特征变化。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以下简称中部通道)是交通重点民生工程,是连接中心城区和旅顺口区的一条城市快速主干道,于2014年开工,于2023年下半年全面开通。本文参考中部通道规划方案,绘制了新的路网分布图(图6)。
图6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示意图

Fig.6 The important road traffic between Dalian and Lyushunkou District

3.3.2 各服务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7a图7b可以看出,中部通道开通对CESs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
图7 环境要素改善后文化遗产、游憩服务以及文旅融合空间分布

Fig.7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recreation services,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的覆盖范围与服务量均有明显增加。其中,文化遗产服务覆盖率由24.08%增加至26.23%,游憩服务覆盖率由86.41%增加至94.51%。此外,2种服务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中部通道开通之前相似。

3.3.3 文旅融合空间分布特征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图7c),莫兰指数(P≤0.05)为0.721,中部通道的开通对强化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在空间上的相关关系作用不明显,但对于文旅融合空间格局塑造影响较大。整体来看,与中部通道开通前不同,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关联性显著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在类型上包括高高协同、高低权衡、低高权衡、低低协同和不显著5种类型区。其中,高高协同区面积占比20.17%,对比中部通道开通增加4.11%,空间分布仍以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为主,有明显的高值集聚;高低权衡区面积由9.02%减少至0.31%,交通改善对该区域文旅融合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减缓了文化遗产服务与游憩服务之间的制约作用;低高权衡区面积占比由0.17%增加至5.77%,主要分布在中部偏北地区,二者相关关系由不显著转变为低高权衡,交通改善对文化遗产服务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游憩服务;低低协同区面积占比仅次于不显著区域,由原来占比40.58%减少至32.13%,空间上则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域和西北区域;与中部通道开通前类似,不显著区面积占比最大,由原来占比33.83%增加至41.61%,但在空间分布上发生明显变化,区域变化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由低低协同转变为不显著,该区域的低值区明显减少,说明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均得到改善,文旅融合水平提高。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基于POI数据、社交媒体数据与环境图层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刻画了旅顺口区文旅融合分布特征;同时结合旅游网站评论内容识别关键性因子,预测了环境要素改善后的文旅融合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①旅顺口区域内游憩服务覆盖比例达86.4%,明显高于文化遗产服务覆盖比例;整体文旅融合水平较低,但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两种服务之间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文旅融合水平较高,面积占整体的16.06%。
②游客对旅顺口区的主要感知内容集中在景观质量、游憩行为、情感体验和景区管理4个方面。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受道路、距离等影响,是唯一位于低高权衡区的POI点;狮虎园和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位于高高协同区,但情感评分最低,导致消极情感的主要因素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便利程度较低、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较差等方面。
③中部通道开通对CESs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大,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的覆盖范围与服务量均有明显增加。对旅顺口区文旅融合水平提升作用明显,高高协同区域面积占比20.17%,比中部通道开通前增加4.11%;北部地区的低值区明显减少,说明道路基础设施改善后文化遗产服务和游憩服务均得到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提高。

4.2 讨论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质是体现“旅游的文化性”和推进“文化的旅游化”,通过深化文化和旅游的多角度、多层次融合,提供更多元、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公众对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精神产品的需求[33-34]。文旅融合引导人们更多关注地域的文化与历史,改变了人地关系的互动方式,促进了人地之间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连接。CESs不单是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类的单向流动,而是通过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多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抽象惠益[35],其价值多取决于人类的主观意愿和感受。如Zhang等结合生态文化功能和主观意愿体验,探究CESs与游客主观幸福感的互动关系,并将成果应用于决策制定和可持续性管理领域[36]。对旅游者主体来说,文旅融合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地域的认知和态度,还塑造了人地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因此,要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构建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承的良好格局,确保文旅融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进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实现社会公平、区域和谐。
CESs沿着“格局—过程—机制”脉络通过明确民众需求在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路径上助推文旅融合发展[24]。识别区域内CESs权衡协同关系有助于寻找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真正的契合点,使管理者和当地政府了解普通民众对历史、旅游产品的审美及偏好,明确公众的具体需求和未来期望,挖掘公众的文化服务共识,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37]。同时,CESs可以满足规划中空间布局、空间统筹的需求,从地方文化入手,将当地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彰显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打造差异化产品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对文旅融合发展进行自下而上的有益补充。
了解文化价值点空间分布,将文化服务价值和公众感知结合起来,有利于精细化区域规划与景观管理,提高决策规划的可行性和民主性[38-39]。为优化功能服务的区域布局,解决各服务之间权衡配置,按CESs主导类型形成2种特色发展区域:①以文化感知服务为主的历史风貌区,主要集中在旅顺口中部地区,以旅顺博物馆和太阳沟景区为首,应在充分保护文物的基础上活化文物资源,包括历史遗迹的保护利用、设施完善与场景演绎,通过提升空间感知增加旅游活动空间的文化属性;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文物在线资源、激活文化体验新场景,为历史空间注入主题场景化的沉浸感,让历史文化可观可感可知,提高游客参与感,为其提供更丰富、沉浸式的文旅体验。②以游憩服务为主的自然观赏路线,该线路由北部英歌石植物园通往南部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途经历史风貌区,可以提高以历史为原始吸引力游客的游憩感知,同时也使得历史风貌区的诸多要素沿着该线路有序展开,探寻其中的故事与记忆。总体上,应将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整合文物与非文物景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进旅游观光及采摘体验等项目,以保留原有文化元素为基础,同时结合当代人对功能、美学和情感的综合需求,通过活化改造,形成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以历史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多功能文化旅游发展区。

4.3 不足与展望

本文提出基于CESs探究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但仅利用文旅目的地游客对CESs的感知来引领二者交互关系研究,尚未从更多利益相关者视角探讨公众感知对文旅融合的推动作用,亟需强化多目标反馈、多尺度转换下二者交互关系的内生演化研究,深化CESs与文旅融合的传导机制与动态反馈。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的新兴技术正在引领全球进入全新的数智时代,数智赋能CESs优化的作用机制还未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究,以协调CESs可持续供给与人类福祉多层次提升,科学指导生态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等应用。
[1]
黄震方, 黄睿, 葛军莲.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角的旅游地理研究——科学问题与学术使命[J]. 经济地理, 2023, 43(5):16-25.

DOI

[2]
张环宙, 应舜, 吴茂英. 文化型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意象的主题识别与非对称性效应——以运河城市绍兴为例[J]. 地理科学, 2022, 42(12):2131-2140.

DOI

[3]
张朝枝, 朱敏敏. 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3):62-71.

[4]
黄震方, 黄睿.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J]. 地理研究, 2015, 34(1):15-26.

DOI

[5]
Gould R K, Bremer L L, Pascua P, et al. Frontiers in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Toward greater equity and justice in ecosystem services research and practice[J]. Bioscience, 2020, 70(12):1093-1107.

[6]
Kosanic A, Petzold J.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J]. Ecosystem Services, 2020,https://doi.org/10.1016/j.ecoser.2020.101168.

[7]
彭建, 胡晓旭, 赵明月, 等.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研究进展:从认知到决策[J]. 地理学报, 2017, 72(6):960-973.

DOI

[8]
Gaetano G, Emmanouil T, Tiziana L, et al. Prospective tourist preference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21,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20.104178.

[9]
Andrew N M, Ko K, Licia C. The institutional anteceden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3, 31(4):2196-2211.

[10]
Liang F, Pan Y, Gu M, et al. Research on the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urban historical blocks[J]. Frontiers Public Health, 2022,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2.1016801

[11]
朱媛媛, 周笑琦, 顾江,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及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5):785-796.

DOI

[12]
张圆刚, 张宏梅, 何杨媚, 等. 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福祉效应研究:逻辑诠释、测度与机制框架[J]. 经济地理, 2022, 42(5):233-240.

DOI

[13]
洪学婷, 黄震方, 于逢荷, 等. 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机制[J]. 经济地理, 2020, 40(9):222-232.

DOI

[14]
王镜, 邱爽, 张又萍, 等. 基于要素、效应、环境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评价与类型划分——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44(4):201-209.

DOI

[15]
宋瑞, 宋昌耀, 胥英伟.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五重逻辑与重要议题[J]. 旅游学刊, 2024, 39(1):19-33.

[16]
徐翠蓉, 赵玉宗. 文旅融合:建构旅游者国家认同的新路径[J]. 旅游学刊, 2020, 35(11):11-12.

[17]
厉新建, 宋昌耀, 殷婷婷. 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的学术再思考:难点和路径[J]. 旅游学刊, 2022, 37(2):5-6.

[18]
粟路军, 叶成志, 何学欢. 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经济地理, 2023, 43(11):198-207.

DOI

[19]
Wang Q, Ch’ng E, Xu X, et al. Perception and gaze of diaspora:Analysis of affective,cognitive,&cultural factors in tourism[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23,https://doi.org/10.1177/13567667231161843

[20]
柯健, 华哲铭, 许鑫. 基于网络游记挖掘的城市旅游文化元素识别——以上海为例[J]. 资源科学, 2022, 44(1):127-142.

DOI

[21]
黄剑锋, 陆林, 宋玉. 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的理论与经验[J]. 地理学报, 2021, 76(10):2360-2378.

DOI

[22]
Liburd J, Menke B, Tomej K. Activating socio-cultural value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atural protected area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23, 32(6):1182-1200.

[23]
钟敬秋, 高梦凡, 赵玉青, 等. 中国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空间分异归因研究[J]. 地理学报, 2024, 79(1):76-96.

DOI

[24]
钟敬秋, 高梦凡, 韩增林, 等. 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人地关系空间重构[J/OL]. 地理学报. 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56.P.20240416.1431.002

[25]
朱鹤, 张圆刚, 林明水, 等. 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J]. 经济地理, 2021, 41(3):1-15.

[26]
Yuno T, Shizuka H, Rajarshi D, et al. 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Ishigaki Island of Japan:A comparison between residents and tourists[J]. Ecosystem Services, 2023,https://doi.org/10.1016/j.ecoser.2023.101520

[27]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R].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5.

[28]
Thomson D R, Rhoda D A, Tatem AJ, et al. Gridded population survey sampling: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of the field and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 2020, 19:34,https://doi.org/10.1186/s12942-020-00230-4.

DOI PMID

[29]
Clemente P, Calvache M, Antunes P, et al. Combining social media photographs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to map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The case of a Natural Park in Portugal[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9, 96(1):59-68.

[30]
Liu Y, Wan C Y, Xu G L, et a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e-off/synergy[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3,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3.110171.

[31]
毛太田, 吴宇豪, 黄文佳. 自治区民族博物馆的游客在线点评内容挖掘与情感分析[J]. 经济地理, 2023, 43(8):229-236.

DOI

[32]
陆保一, 韦俊峰, 明庆忠, 等.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旅游大数据应用研究进展[J]. 经济地理, 2022, 42(1):230-240.

DOI

[33]
邱坚坚, 刘毅华, 袁利, 等. 人地系统耦合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6):1060-1072.

DOI

[34]
赵静, 谈国新. 滇西北文旅融合业态开发潜力评价与谱系识别[J]. 经济地理, 2023, 43(11):208-219.

DOI

[35]
Nie X, Wang Q L, Wu J X, et al. Effectively enhancing perceptions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A case study of a karst cultural ecosyste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15:115189.

[36]
Zhang H M, Zhang J H, Cai L P. Effects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on visitors' subjective well-being:Evidences from China's national park and flower expo[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2,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2.115189.

[37]
Lea J G, Joel S, Recca S, et al. Cultural valu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coastal marine areas:Case of Taytay Bay,Palawan,Philippin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23,https://doi.org/10.1016/j.envsci.2023.01.004.

[38]
刘迪, 陈海, 马羽赫, 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户生态系统服务依赖度及多层次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23, 43(8):3079-3089.

[39]
Kong I, Sarmiento F O, Mu L. Crowdsourced text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US National Parks based on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3,https://doi.org/10.1016/j.landurbplan.2023.104692.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