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土地与生态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典型模式

  • 谢花林 , 1, 3, 4 ,
  • 刘琼 1, 2 ,
  • 陈彬 , 1, 3, ,
  • 陈倩茹 1, 3, 4 ,
  • 曾宏琛 1, 3
展开
  • 1.江西财经大学 应用经济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中国江西 南昌 330013
  • 2.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中国江西 南昌 330100
  • 3.自然资源部 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江西 南昌 330025
  • 4.江西财经大学 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江西 南昌 330013
陈彬(199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E-mail:

谢花林(1979—),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E-mail:

收稿日期: 2024-03-04

  修回日期: 2024-05-23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9-23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18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VRC017)

江西智库研究项目成果——江西全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研究(24ZK08)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Basic Logic,Core Mechanism and Typical Model

  • XIE Hualin , 1, 3, 4 ,
  • LIU Qiong 1, 2 ,
  • CHEN Bin , 1, 3, ,
  • CHEN Qianru 1, 3, 4 ,
  • ZENG Hongchen 1, 3
Expand
  • 1. School of Applied Economics(School of Digital Economics),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Jiangxi,China
  •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Tourism and Commerce Vocational College,Nanchang 330100,Jiangxi,China
  • 3.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for Land Spati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n Great Lakes Basin,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Nanchang 330025,Jiangxi,China
  • 4.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Jiangxi,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3-04

  Revised date: 2024-05-23

  Online published: 2024-09-23

摘要

文章在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炼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研究发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主要包括价值补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包括特许经营模式、品牌增值模式、生态补偿模式、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和碳汇交易模式;旨在以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丰富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业态,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手段等实现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以差异化补偿、制度化保障等推动生态补偿,以地役权抵质押等完善国家公园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项目开发、指标认证等促进碳汇价值转化。据此,提出应从分类补偿、利益共享、要素流动、数字赋能等方面完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形成系统完整的国家公园价值补偿和委托代理体系,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多维价值的实现。

本文引用格式

谢花林 , 刘琼 , 陈彬 , 陈倩茹 , 曾宏琛 .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典型模式[J]. 经济地理, 2024 , 44(8) : 158 -16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8.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logic and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echanism and model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product type-core mechanism-implementation method-goal orientation". The valu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mainly includes valu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agency mechanism, the value realization models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mainly include franchise model,brand value-added model,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odel,mortgage loan model for easement income, and carbon sink trading model,which is to enrich the franchise business models of national parks through ecotourism,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other means, achieve national park brand value-added through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mot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rough differentiated compens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improve the green financial product system of national parks through mortgage and pledge of servitude rights,and promote the conversion of carbon sink value through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indicator certification. Therefore,it should improve the mechanisms and models for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park ecological products from the aspects of classification compensation,benefit sharing, factor flow,and digital empowerment, in order to form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national park value compensation and agency system,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assets,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value of national park ecological products.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拥有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自然生态空间特别治理区,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教育科研、旅游休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高质量供给生态产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存在实现方式单一、补偿制度不合理、交易市场发展缓慢、实现程度整体偏低等问题[1]。目前,国内对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价值核算[2-4]、实现机制[5-8]、实现模式[9-12]、实现路径[13-15]等方面。①在价值核算方面,相关研究主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分别采用统计调查法、水量平衡法、释氧机理模型、固碳机理模型、植物净化模型等进行生态系统实物量核算,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模拟市场法等进行生态系统价值量核算。②在实现机制方面,部分学者基于系统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等分析生态补偿机制、制度支撑机制、市场运行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③在实现模式方面,实践中主要探索特许经营、品牌增值、生态补偿等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④在实现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探索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由此可见,当前关于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架构研究略显不足,对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的研究也相对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鉴于此,本文拟对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做出学理阐释,从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品牌增值、生态补偿、地役权融资、碳汇交易等实践案例中提炼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机制和模式,以有助于平衡当下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实践操作较多而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继而丰富和完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层次与内容,并为国家公园所在区域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匹配相应的价值实现模式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这对于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

1.1 理论逻辑: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任何组织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多个利益相关主体投入与参与,通过对利益相关主体的多重安排,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16]。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是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家公园管理局、特许经营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原住居民等[7]。其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公园政策制定、规划设计、监督管理等,追求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保护、修复和管理等工作,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机制,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高质量供给;特许经营企业利用国家公园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生态产品开发活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经济效益;科研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以宣传教育、监督评估等方式提高公众生态认知水平,通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等活动参与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管理和保护;原住居民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保护与开发工作,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亦可丰富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价值。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满足自身目标的同时,根据自身的角色职责构成国家公园多中心治理局面,不断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17]

1.2 制度逻辑: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改革任务,持续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基础保障。具体而言:①持续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编制试点地区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指导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的战略性规划,对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体系、监测监管平台、科技支撑平台、保护措施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划,推进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解决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以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供给能力。③完善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财政资金运行机制,构建投入保障到位、资金统筹到位、引导带动到位、绩效管理到位的财政保障制度,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和生态产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④明确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合理规划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立科研、教育平台,开展国际合作和科普宣教活动,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指导和扶持国家公园内居民生产生活转型发展,完善生态管护岗位选聘机制,规范国家公园标志使用和管理等内容,为全社会提供了优质生态产品,以及科研、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等公众服务(图1)。
图1 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制度演进

Fig.1 Evolution of national park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1.3 技术逻辑:技术规范与应用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印发了《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行业标准,明确了国家公园基本情况、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游憩资源4个方面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数据库建立提供技术指导;明确了国家公园资源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如科学与保护价值评价、教育价值评价、游憩价值评价等,为国家公园生态文化服务产品价值评估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出版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明确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荒漠、城市、海洋等生态系统中物质供给产品、调节服务产品以及文化服务产品的核算流程、核算指标和核算方法[18],为国家公园资源资产界定、核查、估价提供了技术指导,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交易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国家公园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有助于指导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建设等工作。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制定了《国家公园监测技术指南(试行)》,明确了监测内容与指标、监测技术与方法等,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气象监测、无人机监测、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环境要素监测、可持续利用活动监测、扰动和威胁监测、保护管理活动监测等,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信息支撑、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
此外,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服务支撑,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3S一体化调查、空间数据分析等技术,摸清国家公园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等底数,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量和价值量,推进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建设,绘制“生态产品价值地图”。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的思路,如数字技术与生态监测融合,依托物联感知平台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全面提升调查精细化、监测智能化和保护高效化水平;数字技术与生态旅游融合,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推进智慧旅游场景化建设,丰富智慧旅游产品供给。

1.4 现实逻辑:地方实践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操作案例

近年来,国内试点地区在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特许经营、品牌增值、生态补偿、质押贷款、碳汇交易等价值实现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和经验。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因地制宜开展特许经营项目,探索开展自然体验,创新开展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熊猫国家公园利用大熊猫超级IP,培育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品牌,良好生态环境和国家公园品牌影响力持续输出,陆续吸引生态农业、生态体验、多元文旅等项目入驻,带动区域发展和农民增收;武夷山国家公园确定以资金补偿为主,技术、实物、安排就业岗位等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机制,设定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林权所有者补偿、商品林赎买、退茶还林补偿等11项补偿项目,为破解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问题提供路径借鉴;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根据不同片区、面对不同的需求,实施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创新地役权收益质押贷款机制,保障权利人享受地役权改革带来的红利,推动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生态效益、公共利益最大化。特别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拓展的“碳汇+”模式,推出了“碳汇+电力”“碳汇+旅游”“碳汇+金融”等多种模式,创新“碳汇+保险”模式,以及“林业碳汇贷款”“竹林碳汇贷”“售碳+远期碳汇”组合质押模式等碳汇金融产品,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了碳汇损失风险,保障了林业碳汇项目稳定发展。

1.5 基本逻辑关系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之间并非割裂、各自发挥作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图2)。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制度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支持,三者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了理论框架。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进步和实践应用;国家公园资源调查与价值核算技术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清查与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撑,并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与理论体系;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地区实践探索可以检验理论和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促进制度发展和技术进步。因此,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和现实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9],共同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图2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关系

Fig.2 Basic logic relationship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按照自然资源资产的利用方式,划分为以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为主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等国家公园调节服务产品,以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为主的农业产品、林业产品、畜牧业产品、渔业产品等国家公园物质供给产品和休闲旅游、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国家公园文化服务产品[3,20],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剖析地方实践案例,按照“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提炼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两个核心机制:以保护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为主的价值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科学保护;以开发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为主的委托代理机制实现自然资源资产合理利用(图3)。
图3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机制框架

Fig.3 Core mechanism framework for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①建立以保护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为主的价值补偿机制。国家公园建设应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内部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实现国家公园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21],在保护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园区内各方的利益,导致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保护与开发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不当等问题[22],此时可通过生态补偿、碳汇交易和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等形式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补偿,调整利益分配关系。首先,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则,明确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和补偿保障等要素内容,让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保护者和提供者获取资金补偿收益和额外发展机会,并让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受益者和使用者支付相应费用,通过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制度协调政府、企业、个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供给者得到合理回报,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可持续利用[23]。例如,南平市依据《关于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生态项目补偿标准,对生态公益林保护等项目实施资金补偿,对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等项目实施就业培训、安排公益性岗位等补偿,对绿色产业发展等项目实施技术指导支持,有效保障林农权益,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赢共荣。其次,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中国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来源[24],通过保护和修复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增加国家公园碳汇量,并通过碳汇交易市场间接补偿保护(修复)主体,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例如,南平市立足《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方案》,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工作和碳汇交易机制研究,创新提出林业碳票、“一元碳汇”等模式,与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协作成立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南平服务中心,为碳汇交易提供相关服务,使“碳库”变“金库”,实现碳汇产品增量提质。最后,国家公园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是建立在国家公园地役权补偿的基础上,国家公园地役权补偿是国家公园管理单位为获得地役权证行使管理权对国家公园原住居民(村集体)土地资源的补偿,促进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系统性保护,提供更多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例如,丽水市推进钱江源—百祖山国家公园地役权改革,将农民地役权证盘活为资产,通过经济生态补偿限制资产所有者权属行为,实现土地资源统一保护管理;创新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机制,地役权补偿收益作为质押贷款条件,保障了农民享受地役权改革带来的红利。
②建立以开发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为主的委托代理机制。国家公园包含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性自然资源,既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等不同类别,还可能含有原住居民的集体所有资产[25],而国家公园资源管理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存在利益取向不同、信息流通不通畅,这些都给国家公园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的管理带来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公园资源资产的有效配置和价值的充分发挥[26]。因此,探索国家公园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机制,实现权利下放与分级代理,探索国家公园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等权属分离的管理方式,实现“全民—国务院—自然资源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使用(占有)权主体”的多级委托代理机制[27],可为促进国家公园资源资产合理利用和保值增值提供支撑。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和品牌授权是国家公园委托代理机制实现的两种典型市场化方式,是政府委托给企业单位进行代理的一种委托代理模式,企业单位通常负责开发、经营和管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而政府负责必要的支持和协调工作,提高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开发运营的主动性,具有资产价值市场化、交易规范化的优势。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作为授权主体,园区管委会作为管理主体,授权有关企业进行休闲旅游、科学研究等特许经营活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价值转化;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授权竹笋、青梅等产品使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标识,严格要求备案企业执行原生态产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3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模式

参考相关文献和地方实践经验,结合前文基本逻辑和核心机制分析,归纳总结出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国家公园品牌增值、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国家公园碳汇交易5类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模式(表1)。
表1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模式

Tab.1 Typical models of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n national parks

实现模式 逻辑支撑 机制选择 参与主体 实施客体 关键环节 实现目标 典型案例
国家公园
特许经营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建设财政政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公园管理办法、数字技术等 委托
代理
机制
国家公园管理局、特许经营机构(个人)、第三方监督机构、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等 服务设施类产品、销售商品类产品、文体活动类产品、生态旅游类产品、科普教育类产品、低碳交通类产品等 获取特许经营权,付费从事特许经营活动 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合理开发利用 三江源国家公园特许经营
国家公园
品牌增值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公园管理办法、数字技术等 委托
代理
机制
国家公园管理局、特许经营机构(个人)、第三方评估机构、品牌认证机构等 有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旅游业等 塑造品牌增值体系,加施品牌标识 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大熊猫国家公园品牌增值
国家公园
生态补偿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财政建设政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调查评价规范、核算规范等 价值
补偿
机制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营利性组织、利益受损企业、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等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草原生态系统服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特地土地利用行为等 明确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课题、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资金来源 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科学保护 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
国家公园
地役权收
益抵押贷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建设财政政策、国家公园管理办法、核算规范、数字技术等 价值
补偿
机制
国家公园管理单位、金融机构、公益组织、国家公园村集体、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等 国家公园地役权(所有者权利、承包者权利、经营者权利、使用者权利) 地役权补偿收益质押担保 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管理 钱江源—百祖山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收益质押贷款
国家公园
碳汇交易
利益相关者理论、国家公园建设财政政策、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调查评价规范、核算规范、监测技术指南、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 价值
补偿
机制
政府、特许机构(个人)、碳汇认证机构、社会组织、碳排放企业(个人)等 林业碳汇项目、草原碳汇项目、湿地碳汇项目、海洋碳汇项目、地质碳汇项目、矿物碳汇项目等 碳汇资源监测、认证和交易 实现国家公园碳汇价值转化 武夷山国家公园碳汇交易

3.1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是在国家管控的国家公园范围内,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前置要件,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根本,政府管理主体通过招投标等竞争型程序转让项目经营许可权利,依法授权经营主体在政府监管下开展规定期限、性质、范围和规模的国家公园全民所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活动,促进社会参与和全民共建,高质量供给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合理利用[28]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主要是政府管理主体、特许经营主体、第三方监督主体和原住居民等良性互动[9,29]图4),在政府主导下多元共治,通过“设定准入机制、规范管理流程、建立监督机制、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反哺机制”等形式健全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体制、机制、理念等,解决因业态锁定、规划与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陷入的困局,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政府管理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明细项目规划、开发、审批、授权等权责的情况下,负责国家公园规划、监管、执法等工作,确保特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为高质量、可持续供给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其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从长远角度完善国家公园规划体制和实施管理机制,从全域统筹中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同时监督管理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特许经营主体,保障国家公园生态产品高质量供给;地方国家公园管理局主要负责明确特许经营项目清单、管控方式、质量服务管理、项目运营、监督管理等。特许经营主体主要是具有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开发经营能力的营利性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监督下被允许在特定区域开展特许经营活动,以付费经营方式向社会提供可市场化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其中,国家公园特许经营项目主要覆盖服务设施类、销售商品类、文体活动类、生态旅游类、科普教育类、低碳交通类等经营类型[30]。第三方监督主体主要由环保组织、非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等组成,对特许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管理能力、潜在影响、获利机会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能够合法、有效地开展特许经营活动,同时向政府管理主体提供相关评估结论和咨询建议,与特许经营主体、原住居民等利益相关者沟通协调,确保各方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原住居民以巡护员、环保志愿者等身份参与国家公园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特许经营区域生态农产品、生态体验服务等特色生态产品,参与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活动,为国家公园带来经济收益。
图4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

Fig.4 Franchise model of national park

生态旅游是国家公园最主要的特许经营项目,以国家公园为载体,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凸显产品特色、深挖文化内涵”为开发原则,根据国家公园内不同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市场的发展潜力,制定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分区利用管控[10],为满足客源个性化需求,高质量开发观光游览、环境教育、拓展探索、文化体验等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31],实现经济、文化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旅游活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国家公园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产品;带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等相关生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品牌价值,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最大化。

3.2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模式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模式是依托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优势,挖掘国家公园历史、生态、文化等特色,凝聚国家公园核心力量,塑造国家公园品牌,推动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生态产品品牌增值体系共建,开发具有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促使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生态产品的价格优势,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保护地友好和社区友好的情况下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溢价[15]。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由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发展指导、品牌认证标准、品牌管理推广、品牌年检制度、品牌清退制度、第三方评估制度等组成[32]。国家公园品牌日常管理由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组织生态产品品牌认定审核、专家评审、颁发证书,制定生态产品品牌发展规划、政策制度、标准规范。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国家公园品牌及国家公园IP使用权授予特许经营企业,获得国家公园品牌认证的许可单位可以在证书规定产品及其包装、标签、说明书上加施或印刷国家公园品牌标识;在证书规定产品的媒体介质、广告宣传、展览展销等市场营销活动中使用国家公园品牌标识。通过品牌体系标准化生产和信息化手段实现生态资源变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变生态商品,提高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品质和市场认可度[33];通过国家公园品牌赋能农林牧渔等产业,使得生态产品的价值产生乘数效应,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增值[34]。同时,在不对国家公园生态功能造成破坏,遵守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符合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管控要求等情况下,允许适度开展自然教育研学、生态旅游服务等活动,通过国家公园品牌加持,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市场认可度更高,拓展企业销路,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图5)。
图5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模式

Fig.5 Brand value-added model of national parks

3.3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模式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是依据国家公园的生态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要求,综合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以及自身条件因素,对保护开发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资金和发展机会等补偿,是国家公园提供的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13]。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是由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保障体系等中心要素基于一定关系或结构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6]图6)。其中,补偿主体主要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开发营利性组织;受偿主体主要是为保护和提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地方政府、利益受损企业和原住居民[35]。补偿客体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草原生态系统服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等,以及保障该服务产生的特定土地利用行为,如国家公园集体林地地役权补偿。补偿标准根据受偿主体的利益损失程度,可分为基于生态保护成本的补偿、基于机会成本的补偿、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补偿、基于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补偿等。依据不同受偿主体,采取不同补偿方式,对于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中央对地方、地方对辖区内下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和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对于利益受损企业,列入特许经营企业白名单,优先享有特许经营资格,直接给予环境补贴或税收优惠补贴,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绩效;对于原住居民,采取差异化补偿标准,提高低收入人群补偿比例,提供生态公益性岗位,弥补原住居民发展机会。国家公园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国家公园环境保护专项、旅游发展专项等省级专项资金,用于节能环保、交通能源等市县财政资金,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特许经营机构所缴纳的特许经营费,国家公园公益性组织或基金组织的捐赠资金。同时,应从体制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制度三方面保障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工作高质量、高效率、高操作性。在体制制度层面,从政策制度、资金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拓展生态补偿工作路径;在社会保障层面,从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工作,通过科研教学基地、志愿服务平台等推动生态补偿工作深入开展;在法制制度层面,制定专门的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权利责任义务关系,完善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激励和惩戒制度,探索国家公园生态补偿项目监管机制和争议解决机制,确保生态补偿工作顺利实施。
图6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模式

Fig.6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odel of national park

3.4 国家公园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

国家公园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是建立在国家公园地役权补偿的基础上,国家公园原住居民和村集体凭借地役权补偿收益及其未来的收益申请质押贷款,国家公园管理单位凭借地役权证行使管理权,禁止对林地、草地等进行开荒、开挖、流转等行为,促进了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保护,提升国家公园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功能,提供更多国家公园生态产品[36]。国家公园地役权补偿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公益目的,由国家公园管理局或公益组织(需役方)与国家公园原住居民或村集体(供役方)签订协议,取得国家公园地役权,对因土地资源权属不一而造成的生态和景观的破碎化进行再统筹,即在不改变林地、草地等权属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生态补偿,将其管理权通过决议和合同形式授权国家公园管理局,限制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利,采取赎买、租赁、签订保护协议等方式,向持有地役权的居民或村集体支付一定的费用,供役方在收取资金收益的同时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平衡了社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37]。在此基础上,银行等金融部门推出与国家公园地役权相关联的普惠金融产品,将地役权补偿收益权等作为质押担保,对依法设立地役权的供役地居住居民和村集体实施授信贷款,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住居民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图7)。
图7 国家公园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

Fig.7 Mortgage loan model of easement income of national parks

3.5 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模式

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是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交易机制实现国家公园碳汇产品及其衍生品货币化的过程,以提升自然生态本底质量和自恢复力,促进碳汇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实现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促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图8)。国家公园蕴含着丰富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方式提升自然资源有机碳储量,以光合作用、海水溶解等方式储碳,以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吸收CO2,为碳汇功能发挥提供了基础。类同于森林碳汇交易市场[30],国家公园碳汇功能通过国家公园碳汇项目形成碳汇生态产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国家公园所有者或特许经营者(碳汇供给方)通过国家公园碳汇项目等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供碳汇及相关衍生品,供政府、社会组织、温室气体排放单位或个人(碳汇需求方)在平台上购买所需产品,获取碳汇收益以抵消碳汇生产成本,实现国家公园碳汇价值转化[1],同时政府作为监管者保证交易的有序进行。其中,国家公园碳汇项目主要包括林业碳汇、草原碳汇、湿地碳汇、海洋碳汇、地质碳汇和矿物碳汇等。
图8 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模式

Fig.8 Carbon sink trading model of national park

国家公园碳汇交易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交易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前提下通过碳汇项目确定、碳排放量监测、碳排放指标核证、平台交易协商、交易合同签署、指标交付结算等实现。具体而言,国家公园所有者或特许经营者在国家公园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碳汇项目;碳汇监测机构通过卫星遥感、监测设备等装备技术测量项目碳汇量,提供项目碳汇数据报告;碳汇认证机构核证国家公园碳汇生态产品及其衍生品,确定其碳汇量并转换为可交易的碳汇指标,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碳汇供需双方在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上进行碳汇指标的协商和溢价,确定碳汇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碳汇供需双方签署交易合同,明确具体的交易细节和条款;碳汇供给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方式,向碳汇需求方交付经核证的碳汇指标,结算碳汇交易款项。国家公园碳汇供给方通过碳汇交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再将获得的经济效益反作用于生态保护和开发,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实现良性循环;企业也可通过付费购买国家公园的碳汇产品,来抵消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实现降低碳排放水平甚至碳中和,共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多维价值。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首先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从国家公园技术规范与应用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逻辑,从国家公园地方实践经验梳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逻辑;继而分析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机制,提出以保护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为主的价值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以开发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为主的委托代理机制实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最后,结合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地方实践,提炼出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模式、国家公园品牌增值模式、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模式、国家公园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模式、国家公园碳汇交易模式5类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旨在以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丰富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业态,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手段等实现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以差异化补偿、制度化保障等推动生态补偿,以地役权抵质押等完善国家公园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以项目开发、指标认证等促进碳汇价值转化。

4.2 讨论

我国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补偿和委托代理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相关试点工作不断推进,但仍未建立起系统的、完整的国家公园价值补偿和委托代理体系。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实践中,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主要集中在特许经营、品牌增值、生态补偿、地役权收益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方面,价值实现模式仍比较单一。因此,在未来的实践和研究中,国家公园价值补偿机制应健全分类补偿制度,推进统筹治理;完善综合补偿机制,促进利益共享;协调社会各领域力量,推进补偿主体多元化。国家公园委托代理机制应围绕“主张所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落实权益”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38],探索切实可行的国家公园资源资产委托代理方案,健全国家公园资源资产委托代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保障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权益,推动资源合理优化配置[26]。同时,加强数字技术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应用,打破行业壁垒和时空限制,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并盘活各类生产要素[39];从产业开发、保护补偿、权益交易、权益融资等方面深入探索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拓展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
本文从学理方面阐释了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关系,按照“产品类型—核心机制—实现方式—目标导向”的逻辑思路,从价值补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引申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类型,为制定生态补偿、特许经营等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地方实践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有效推动了国家公园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但仍存在以下局限:①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理论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对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定性研究,缺乏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还需以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形式探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因地制宜提出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②本文针对不同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类型提出相对应的核心机制,但是各机制是相互交融的,如国家公园物质供给产品不仅可以通过委托代理机制实现,部分产品也可通过价值补偿机制实现,国家公园调节服务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同理,因此,需进一步细化国家公园生态产品类型,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模式。
[1]
李志军. 关于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关建议[J]. 甘肃金融, 2023(6):10-12.

[2]
杜傲, 沈钰仟, 肖燚, 等. 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核算[J]. 生态学报, 2023, 43(1):208-218.

[3]
陈宗铸, 雷金睿, 吴庭天, 等.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1):3883-3892.

DOI

[4]
张颖, 张子璇, 刘海鸥.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GEP核算及分析[J]. 环境保护, 2023, 51(Z2):27-32.

[5]
张丛林, 车晓旭, 郑诗豪, 等.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J]. 国土资源情报, 2020(6):15-19.

[6]
丘水林, 黄茂兴. 系统观视域下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构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 37(1):20-28.

[7]
马国勇, 刘欣.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析——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J]. 世界林业研究, 2023, 36(4):87-93.

[8]
樊轶侠, 覃凤琴, 王正早. 我国国家公园资金保障机制研究[J]. 财政科学, 2021(9):91-98.

[9]
陈雅如, 刘阳, 张多, 等.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的探索与实践[J]. 环境保护, 2019, 47(21):57-60.

[10]
杨琛. 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价值的实现——以三江源为例[J]. 中国土地, 2020(1):42-44.

[11]
滕琳曦, 廖凌云, 傅田琪, 等. 法国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建设过程及特征分析[J]. 世界林业研究, 2022, 35(5):101-106.

[12]
童昀, 何彪, 马勇.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银行”:关注焦点与模式构建[J/OL]. 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https://doi.org/10.15886/j.cnki.hnus.202109.2613,2023-04-23.

[13]
张海英, 窦亚权, 刘志博, 等. 新时代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析[J]. 环境保护, 2023, 51(15):41-45.

[14]
张壮, 孙忠悦. 基于供求机理分析下的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J]. 社科纵横, 2020, 35(12):49-53.

[15]
臧振华, 徐卫华, 欧阳志云.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J]. 生物多样性, 2021, 29(3):275-277.

DOI

[16]
马国勇, 陈红.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 2014, 30(4):33-36,49.

[17]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中心治理体系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9):17-27.

[18]
张林波, 陈鑫, 梁田, 等. 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 环境科学研究, 2023, 36(4):743-756.

[19]
陈倩茹, 吴曼玉, 谢花林. 湿地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核心机制与模式[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0):2490-2503.

DOI

[20]
蔡华杰. 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基于公有制的实现理路解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1):58-70.

[21]
黄涛, 刘晶岚. 长城国家公园游客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1(5):70-75.

[22]
苏杨. 国家公园建设:先补齐生态补偿制度短板并体现国家事权[J]. 中国发展观察, 2016(11):47-49.

[23]
苏婷婷, 陈吉利. 论我国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3(4):8-13,25.

[24]
曹辉, 吴慧珍, 沈珊珊, 等. “国家的碳源”抑或“国家的碳汇”?——基于武夷山国家公园碳均衡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4):934-950.

DOI

[25]
谭荣.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解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5):1-10,130.

[26]
张帆, 宣鑫, 李晨晨, 等.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委托代理初探——机制解析、模式总结与考核评价[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3, 36(10):35-44.

[27]
马永欢, 吴初国, 林慧, 等. 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1):60-70.

[28]
刘伯恩, 宋猛. 碳汇生态产品基本构架及其价值实现[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 35(4):4-11.

[29]
谢花林, 李致远.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与路径[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12):2933-2949.

DOI

[30]
张琪静.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功能及其实现[J]. 环境保护, 2021, 49(23):46-50.

[31]
雷霄, 陈丹, 张全洲. 基于风景区功能分区规划的旅游产品体系构架——以福建漳州乌山天池景区为例[J]. 林产工业, 2016, 43(9):58-61.

[32]
邱胜荣, 赵晓迪, 何友均, 等. 我国国家公园管理资金保障机制问题探讨[J]. 世界林业研究, 2020, 33(3):107-110.

[33]
潘智文, 王宇飞. 以国家公园试点为抓手,全面实现生态产品价值[N]. 中国经济时报,2018-11-16(05).

[34]
谢花林, 陈倩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目标与模式[J]. 经济地理, 2022, 42(9):147-154.

DOI

[35]
张瑞萍, 曾雨.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以利益相关者均衡为视角[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9):118-123.

[36]
汪家军, 崔晓伟, 李云, 等. 钱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路径探索[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1, 34(2):22-28.

[37]
邹土春, 宋小友, 姜舒君, 等. 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管理和评估技术体系构建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23(4):18-26.

[38]
吕宾.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 35(5):1.

[39]
陈倩茹, 陈彬, 谢花林, 等. 数字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本逻辑与典型路径[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11):116-127.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