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in Private Economic-dominated Towns: Taking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Jinjiang,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 HUANG Jingtao , 1, 2, 3 ,
  • KOU Xinzhuo 1 ,
  • CHEN Yinghuang 4 ,
  • XU Zhuyun 5 ,
  • LI Yue 4, 6 ,
  • LIAN Yufeng 6 ,
  • SHENG Mingjie , 1, 2, 3,
Expand
  •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 2. The Jinjia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Jinjiang Experience" Urban Space Joint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Jinjiang 362200,Fujian,China
  • 3. International Joint Istitute of Tianjin University,Fuzhou,Fuzhou 350207,Fujian,China
  • 4. The Committee of Chendai,Jinjiang,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injiang 362200,Fujian,China
  • 5.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Chendai,Jinjiang,Jinjiang 362200,Fujian,China
  • 6. Jinjia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Jinjiang 362200,Fuji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0-11

  Revised date: 2025-02-27

  Online published: 2025-08-28

Abstract

Private economic-dominated towns serve as a special type of towns which achiev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ominated by private enterprises "from the bottom up"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quantitative studie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in private economic-dominated towns. This article takes Chendai, Jinjiang,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lace where Sociologist Fei Xiaotong put forward the "Jinjiang Model" and where there is a world-class footwear and clothing production bases. Based on data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 as well as built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ata of Chendai in 2023,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by adopting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ncluding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present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oint agglomeration with some zonal distribution", while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industrial chain links show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Built environment mainly affects the manufacturing links, social economy and facility conditions mainly affect the upstream design-and-development link, the downstream packaging-sales link and other links, while business environment mainly affects the upstream design-and-development link and the midstream finished-product-manufacturing link. The influences of above factors show obvious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ptimizing industrial layout and maintaining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ic-dominated towns.

Cite this article

HUANG Jingtao , KOU Xinzhuo , CHEN Yinghuang , XU Zhuyun , LI Yue , LIAN Yufeng , SHENG Mingjie .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s in Private Economic-dominated Towns: Taking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Jinjiang,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Economic geography, 2025 , 45(7) : 148 -15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7.015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地区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一批东南沿海小城镇利用自身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优势和充足的本地资金,自下而上地组织工业生产,推动城镇化进程[1],塑造了一批民营经济强镇,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晋江模式为代表[2-3]。民营经济强镇通常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中小型民企为主体,自筹资金,以某类工业为主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4],如江苏省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浙江省柳市镇的电气制造产业、广东省北滘镇的家电制造产业等。2023年,我国“百强镇”平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0亿元,平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67家 ,经济体量已超过一般中小城市水平。202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提到“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要通过健全保障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培育特色集群等手段激励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民营经济强镇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起步、发展壮大的重要阵地,是小城镇发展的排头兵、新型城镇化重要的人口蓄水池,对民营经济强镇的企业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城市内部企业空间选址已有一定积累,相关研究不断揭示出制造类企业[5-6]、物流类企业[7-8]、文创类企业[9-10]、零售类企业[11-12]等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乡镇企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大多关注其集聚水平[13]、集聚特征与形成机制[14],然而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强镇企业的研究较少。民营经济强镇企业具有企业规模小、劳动力密集程度高、技术水平低、用地产权复杂等特点[15-16],其选址考虑因素与空间格局可能与既有规律不同,迫切需要相关研究揭示。
基于此,本文以“晋江模式” 为例,选取晋江市陈埭镇为研究范围,分析其鞋服企业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陈埭镇是我国最大的鞋服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鞋都”,在2023年全国“百强镇”中位列第25名,是安踏、特步、361°等鞋服企业的发迹地。本文基于陈埭镇鞋服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大样本和定量分析方法,系统解析民营经济强镇企业分布格局与选址逻辑,分析民营经济强镇企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民营经济强镇产业空间优化、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综述

企业空间分布是进入工业社会后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主要受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因素的影响[17-18]。国内相关研究始于1980年代末,主要分为3种类型:①分析某类企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既有研究多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聚类分析等方法揭示其聚集特征与分布格局。例如,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呈圈层分布,具有向心、向商务区、向工业区集聚的特征[19];南京市“盒马鲜生”零售企业分布表现为点状门店和不规则面状服务区,呈现“南—北”走向的主城区与近郊区“5+7三组团”格局[11]。②研究企业分布的时空演化情况。例如,2004—2013年乌鲁木齐市制造企业集聚程度加强,中心性减弱,逐渐形成多核心的空间结构[5];2011—2022年西安市数字文旅企业分布态势从“东—西”到“东北—西南”演进,分布密度由主城区向郊区外围扩散递减[20]。③探讨企业分布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通常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开展。例如,交通、地价和人口因素显著影响南京市零售企业空间分布,其中交通因素对传统零售企业影响程度更强,地价因素对新型零售企业影响程度更强[12];乌鲁木齐市物流企业分布受物流企业数、地区GDP、人口密度、距物流园区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物流企业数和距物流园区距离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21]
2000年前后,国内乡镇企业空间分布研究开始涌现。相比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具有如下特征:①因户籍制度、生产条件等原因造成空间分布高度分散[22]。②外部交易成本较高,在发展中难以避免盲目粗放扩张[23]。③随着时间推移,在建制镇、县城呈现一定集中趋势,但县城以下区域仍高度分散[24]。这些特征引起了各级政府重视,也激发了学界对乡镇企业空间分布格局、发展演变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例如,薛德升等通过对北滘镇工业企业抽样调查,认为乡镇民营企业分散分布特征与企业所有制形式、规模等自身因素相关[25];叶露等发现村镇工业企业分布受到企业创办时间、产业类型等内部因素和所属镇区位、当地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14];羌静根据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民营中小企业问卷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5要素制约了乡镇民营企业发展[26]。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但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强镇的研究较少。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强镇处于“规划缺位”状态,企业往往并非集聚于政府规划选址的产业园区或工业用地,而更多是利用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自下而上选择的结果[25]
鉴于此,本文基于2023年陈埭镇全域7623条鞋服企业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法描述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空间分布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其空间分布显著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将为理解民营经济强镇产业空间提供新的支撑。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范围为陈埭镇全域。陈埭镇隶属于福建省晋江市,镇域面积38.63 km2;下辖26个行政村/社区,146个二级网格 ;二级网格平均面积26.47 hm2。2023年,镇域常住人口33.18万人,人口密度0.86万人/km2;工业总产值692.50亿元,平均开发建设强度71.66% ,集体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60.91%,呈现出开发饱和、连片蔓延的特征。

2.1.1 企业信息

鞋服企业信息来自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2023年鞋服企业名录,包含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企业位置等信息,原始数据共7919条。数据处理步骤和方法如下:①进行数据筛选和校核,剔除经营范围不符、分类错误或重复的企业296条。②将筛选后的企业位置坐标转为WGS1948坐标系,导入ArcGIS软件并进行坐标校准。③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2021年中国运动鞋行业研究报告》 《2023年中国服装行业研究报告》 等文件,将鞋服企业按产业链分为5类,包括上游设计研发(包含产品设计和生产研发2个亚类),上游加工制造(包含原料制造、鞋材加工、鞋机制造、布带织造、模具制造和其他制造6个亚类),中游成品制造(包含成鞋制造、服装包袋制造和综合制造3个亚类),下游包装销售(包含包装印刷、贸易电商、修理检测3个亚类)和补链(包含物流仓储、废料回收、经营管理3个亚类)。其中补链企业是指产业链中涉及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延伸主导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链网的企业[27],是确保整个产业链顺畅运行的“支持型企业”及“服务型企业”[28]。在鞋服产业链中,物流仓储、废料回收、经营管理具有鲜明的补链特征,也体现出民营经济强镇特色 ,因此单独归类。最终得到7623家鞋服企业的位置信息,其中包括上游设计研发企业186家、上游加工制造企业4093家、中游成品制造企业1713家、下游包装销售企业847家和补链企业784家(图1表1)。
图1 陈埭镇各环节鞋服企业点位分布

Fig.1 The point bitmap of each link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表1 陈埭镇各环节鞋服企业分类信息及统计

Tab.1 Information of each link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鞋服产业链环节 亚类 经营内容 企业数量(家) 合计(家)
上游(设计研发) 产品设计 新品设计、样品打稿 117 186
生产研发 新型材料研发、生产技术研发 69
上游(加工制造) 原料制造 塑料、海绵、布线、皮革、钢材、合金等 156 4093
鞋材加工 帮面加工、高频印花、材料改色、材料复合、飞织生产 3199
鞋机制造 裁断机、针车机、成型机、压胶机等制造 82
布带织造 鞋带、织品、飘带等 315
模具制造 上模具、下模具、合页、上锁扣、下锁扣等 349
其他制造 鞋扣、鞋饰、商标、配件、色膏、反光材料、胶水等 96
中游(成品制造) 成鞋制造 成品鞋制造 1576 1713
服装包袋制造 成品服装、箱包等制造 76
综合制造 成鞋、服装包袋、体育用品等综合制造 61
下游(包装销售) 包装印刷 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 315 847
贸易电商 批发零售、电商销售、直播传媒 509
修理检测 鞋服修补、鞋机维修、质量检测 23
补链 物流仓储 快递物流、企业仓库、个人仓库 629 784
废料回收 废弃原料、鞋材、成鞋成衣等 80
经营管理 企业办公、品牌经营、广告宣传、管理咨询 75
总计 7623

2.1.2 其他建成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

既有研究中,涉及企业选址的解释变量主要包括4个维度:一是建成环境,其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代表了产业发展物质环境的供给及其空间均衡性的差异[29-30]。二是社会经济,较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让企业在竞争中各自发挥优势、彼此竞争,产生自由流动[31]。三是营商环境,体现市场主体在进入至退出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务、市场、法治等环境和条件的总和,通过实施土地税收、工业园区建设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有助于形成自组织的中小微企业集群[32-33]。四是设施条件,用于衡量生产服务设施的供给情况与从业者生活服务品质,完善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流动[33-34]
本文基于上述4个维度,结合民营经济强镇特征因地制宜地选取解释变量,具体包括:①建成环境维度选取建筑密度、路网密度、厂房比例3项指标,旨在衡量建设强度、建筑体量构成情况对企业选址的影响;②社会经济维度采用扩张阶段、人口密度、集体收入3项指标,试图回答发展时序、人口聚集程度和村财富裕程度对企业选址的影响;③营商环境维度选取规上企业数量、有产权证建筑比例2项指标,周边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越多,有正规产权证件的房屋比例越多,则营商环境越好;④设施条件维度采用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公交覆盖率2项指标,其中公共服务设施越充足、公共交通越便利,则越有利于吸引产业人口。被解释变量为鞋服企业密度(个/km2)。上述11项指标均以二级网格为单元进行汇总。
涉及的数据来源包括:①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建成环境矢量数据,包括镇域现状建筑轮廓数据、道路红线数据;②陈埭镇镇政府和各村委会、居委会提供的社会经济数据,包括2023年12月各村社集体经济收入情况、2023年各村社规模以上企业数量、2023年各村社房屋产权情况;③基于百度地图爬取的2023年陈埭镇公共服务设施POI位点,共计21060条;④公开获取的陈埭镇1990、2000、2010和2020年卫星影像数据,从中提取各阶段建设用地总量;⑤从晋江市智慧网格系统获取的2023年全体常住人口数据,共计331772条,所有人口信息均精确到楼栋。指标解释和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指标解释和描述性统计

Tab.2 Indicator explanation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指标名称 指标描述 单位 均值 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
鞋服企业密度 鞋服企业数量与二级网格面积的比值 个/ km² 289.44 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2023年鞋服企业名录
解释变量
建成环境 S1.建筑密度 建筑物覆盖面积与二级网格面积的比值 % 39.49 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建筑轮廓矢量数据shp
S2.路网密度1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长度之和与二级网格面积的比值 km/km² 9.23 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道路数据shp
S3.厂房比例 二级网格内厂房覆盖面积与建筑物覆盖面积的比值 % 8.27 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的建筑轮廓和建筑性质矢量数据shp
社会经济 S4.扩张阶段 二级网格主要扩张阶段2 - 0.41 根据镇域1990、2000、2010、2020年高清卫星影像分析得出
S5.人口密度 人口数量与二级网格面积的比值 人/km² 12839.94 晋江智慧网格人口数据爬取得到
S6.集体经济 二级网格所在行政村/社区2023年12月集体经济收入 万元 92.92 陈埭镇12月份各村社集体经济收入情况表
营商环境 S7.规上企业
数量
2023年各二级网格内规上企业数量 2.10 陈埭镇2023年各村社规模以上企业列表
S8.有产权证
建筑比例3
二级网格内有产权证建筑数量占总建筑数量的比值 % 43.45 陈埭镇2023年各村社房屋产权数据
设施条件 S9.公共服务
设施密度
教育、医疗、体育休闲、文化宗教、养老、行政管理、组织商会、消防、交通、零售生活、餐饮住宿、金融等14类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与二级网格面积的比值 个/km² 524.38 由百度地图开源数据爬取得到,共计21060条
S10.公交覆盖率 以公交站为圆心,500 m欧式距离半径覆盖面积与二级网格面积的比值 % 84.24 由百度地图开源数据爬取处理得出,共计97条

注:1.路网密度:陈埭镇历史发展的无序蔓延皆以宅基地为单元,导致其路网除鞋都路、双龙路、晋新路等几条市政道路外,大多由村民建设自发形成、以建筑院墙为边界进行界定。本文以二级网格为分析单元,在此尺度下进行路网密度的计算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巷弄为主而非市政道路。据此,本文把路网密度作为建成环境而非设施条件维度的重要指标。2.二级网格主要扩张阶段:提取陈埭镇1990、2000、2010和2020年高清卫星影像,识别各二级网格内建设用地总量,计算各二级网格每10年建设用地增长率,进而比较1990—2000、2000—2010与2010—2020年3个阶段各二级网格建设用地增长情况,选择增长率最大的时间阶段定义为该二级网格的主要扩张阶段。对其进行赋值:其中,0=1990—2000年,0.5=2000—2010年,1=2010—2020年。3.全镇集体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60.91%,大多数都为历史上无序扩张的宅基地,并且为“实际占有”(村民自建和加建的没有产权证的建筑),全镇有产权证建筑比例仅为43.45%。用本指标来衡量这种特殊的用地背景下,产权对鞋服企业选址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

本文通过核密度估计(KDE)和标准差椭圆(SDE)探究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核密度估计计算公式如下:
f n X = 1 n h d i = 1 n k X - X i h
式中: k X - X i h为核函数; X - X i为估值点 X到要素 X i的距离; h为带宽; n为要素总数; d为数据维度。
标准差椭圆面积可表示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点位分布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说明点的分布越接近数据重心,椭圆面积也更小;椭圆越圆表示数据在两个方向上的分异性越相似。

2.2.2 空间自相关

针对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本文首先采用全局自相关(Global Moran's I)检验其空间自相关性,进而对各环节鞋服企业采用局部自相关(Local Moran's I)分析其以二级网格为单元的空间集聚特征。Local Moran's I指数若大于0,则表示各二级网格间鞋服企业数量相似值趋于空间集聚;若小于0,则表示各二级网格间鞋服企业数量相似值趋于分散。

2.2.3 回归模型

本文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两类模型,揭示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显著性与空间异质性。其中,OLS是地理分析中常用技术之一,其中参数在全局空间是恒定的,跨地理空间的变化可能会被丢失,结果会缺乏对影响因素空间异质性的考虑。而GWR模型则将点数据的位置信息嵌入到回归参数中,涵盖了全局空间参数的变化,可以较好地描述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随空间变化而变化的关系。GWR模型的一般表示形式为:
y i = β 0 u i + v i + k = 1 n β k u i , v i x i k + ε i
式中: y i为响应变量; x i k为第 i个样本第 k个自变量; u i , v i为空间位置坐标; β k u i , v i为随空间位置变化的回归系数,是每个数据点的局部估计值,依赖于数据点的地理位置; ε i为误差项,通常假设服从正态分布 ε i ~ N 0 , σ 2

3 陈埭镇鞋服企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

3.1 空间集聚程度

本文用核密度分析和全局莫兰(Global Moran's I)指数分析全体鞋服企业空间集聚程度,主要集聚在陈埭镇的岸兜村工业区、嘉华产业园、鞋都路两侧等片区(图2),产业链5个环节企业的通过量化指标对企业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评判,用标准化统计量Z检验空间自相关的显著水平,各环节的同类企业相对集聚在一起(图3)。用局部莫兰(Local Moran's I)指数分析得到各环节鞋服企业空间聚集情况及差异程度,采用LISA集聚图进行可视化呈现(图略)。
图2 陈埭镇全体鞋服企业分布核密度图

Fig.2 Nuclear density map of all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图3 陈埭镇各环节鞋服企业分布核密度空间分布

Fig.3 Nuclear density map of each link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3.1.1 全体鞋服企业空间集聚特征

图2可知,陈埭镇鞋服企业分布呈现出“多点集聚、少量带状分布”的特征。首先,核密度中高值点位遍布陈埭镇全域,几乎每个行政村和社区都存在。其中,最明显的高值核心位于岸兜村工业区,该工业区是陈埭镇最早起步发展家户合办制鞋作坊的片区之一,安踏等知名品牌均发迹于此。其次,核密度高值带主要为从四境社区到嘉华产业园的企业连绵带。其中,四境社区是陈埭镇镇政府所在地,嘉华产业园是一个集工业生产、技术研发、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此区域带具有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加之邻近陈埭镇主要道路鞋都路,从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鞋服企业。
与此同时,Global Moran's I指数值均在0~1,说明无论是全体还是分环节,鞋服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均呈正相关性;Z值均大于2.58,p值均小于0.01,说明鞋服企业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集聚性,适合进行局部自相关分析。

3.1.2 分环节鞋服企业空间集聚特征

图3可知,不同环节鞋服企业在镇域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呈现出“研发、销售沿道路多点集聚,制造环节多中心分布,补链单中心集聚”的特点。①上游设计研发企业有4处明显的核密度高值点位,均分布于鞋都路和鹏青路两侧,道路交叉口分布尤其明显。②下游包装销售企业有4处明显的高值点位,分布于鞋都路上的吾悦广场、润安科创园等处。上述2个环节的企业选择均体现出对交通环境、商业设施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的青睐,与较高的租金承担能力有关。③上游加工制造企业和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分布体现出相似性:核密度高值多且分散,和其他环节高值区呈空间错位,体现出制造环节企业数量多、平均规模小,对交通、商业等外部环境不敏感的特性。④补链企业的核密度高值单中心位于鞋都路四境社区段,邻近镇政府。鞋服产业链中对补链环节的需求较小,故而布局在镇域中心,有利于服务全镇。
上游设计研发企业的高—高聚类区离散分布于陈埭镇东部、西部,低—低聚类区离散分布于陈埭镇南部、北部;异常值主要为低—高离群值,主要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周边地区。上游加工制造企业的高—高聚类区主要分布于陈埭镇东部的岸兜、鹏头新发展区,低—低聚类区分布于陈埭镇最北部的江浦社区及周边;异常值较少,均离散分布于岸兜村周边。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的高—高聚类区主要分布于陈埭镇东南部的江头村,低—低聚类区主要分布于镇政府所在地周边地区和最北部的江浦社区;异常值主要为低—高离群值,分布于陈埭镇东北部。下游包装销售企业的高—高聚类区和异常值(主要为低—高离群值)都分布在四境社区北侧,是陈埭镇建成时间最早的地区;另外在陈埭镇北部还零星分布有少量低—低聚类区。补链企业的高—高聚类区分布于陈埭镇主要道路(鞋都路)两侧,低—低聚类区离散分布于陈埭镇南部、北部和中部;异常值较少,低—高离群值均分布于陈埭镇西部的高—高聚类区周边,说明补链企业在聚类区外呈断崖式减少。
上述结果与核密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总体来看,上游加工制造企业和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的聚类区数量远超于其他环节,即二者的空间自相关性更强。

3.2 空间离散程度

本文对陈埭镇全体鞋服企业和5个环节的鞋服企业分别进行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鞋服企业大都分布在陈埭镇西中部,这与陈埭镇建设用地自西向东扩张相关。不同环节分布范围的集中程度排序为:上游加工制造>上游设计研发>中游成品制造>下游包装销售>补链。在空间发展方向上,上游设计研发企业呈西北—东南方向分布,其余所有企业均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的扁率最大,体现其空间分布方向性更强,呈现南—北方向数量多、东—西方向数量少的特点;上游设计研发企业和补链企业的扁率较小,方向性较弱。
图4 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标准差椭圆图

Fig.4 Ellipse chart of 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and each link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in Chendai

4 陈埭镇鞋服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

首先对表2中被解释变量鞋服企业密度和10项解释变量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继而对解释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VIF值均小于5,说明其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回归系数的计算在ArcGIS10.1软件中应用GWR工具实现,其中模型带宽的计算运用AICc的方法,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GWR模型的修正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较OLS回归模型除上游设计研发外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且GWR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Adjusted R²)较全局回归模型均有所提升,表明整体上GWR模型中丢失信息更少。回归系数的数值变化进一步验证了各局部因素对鞋服企业空间分布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
表3 陈埭镇全体及分环节鞋服企业GWR模型回归估计结果

Tab.3 GWR model regression estimation results of all and each link of footwear and clothing enterprises

解释变量 全体鞋服企业 上游(设计研发) 上游(加工制造) 中游(成品制造) 下游(包装销售) 补链
回归系数 t - 回归系数 t - 回归系数 t - 回归系数 t - 回归系数 t - 回归系数 t -
建成环境 S1.建筑密度 0.623*** 5.110 -0.021 0.251 0.583*** 4.801 0.692*** 4.830 0.114 0.900 0.202 1.305
S2.路网密度 0.277*** 3.351 -0.013 0.148 0.333*** 4.025 0.230** 2.401 -0.042 0.415 0.088 0.851
S3.厂房比例 -0.078 0.833 -0.053 0.439 -0.029 0.484 -0.089 0.781 -0.078 0.677 -0.114 0.971
社会经济 S4.扩张阶段 0.086 0.935 -0.306** 2.589 0.131 1.450 0.171 1.521 -0.067 0.719 -0.095 0.859
S5.人口密度 -0.022 0.203 -0.106 0.744 0.156 1.438 0.027 1.229 -0.429*** 3.157 -0.298** 2.191
S6.集体经济 0.044 0.661 -0.022 0.260 0.014 0.291 -0.137 1.439 -0.066 0.792 0.332*** 3.981
营商环境 S7.规上企业数量 0.134 1.566 0.194* 1.718 0.078 0.911 0.159 1.481 0.072 0.674 0.122 1.141
S8.有产权证建筑比例 0.126 1.466 0.166 1.448 0.088 1.097 0.255*** 2.620 0.031 0.414 -0.019 1.024
设施条件 S9.公共服务设施密度 -0.065 0.666 0.066 0.511 -0.161 1.642 -0.125 1.170 0.443*** 3.651 -0.003 0.406
S10.公交覆盖率 0.102 1.331 0.186* 1.803 0.060 0.942 -0.033 1.237 0.201** 2.078 0.132 1.347

注:全体鞋服样本数量(二级网格数量)143个,上游设计研发65个,上游加工制造140个,中游成品制造134个,下游包装销售119个,补链118个;*、**、***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显著。

4.1 鞋服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在GWR模型中的每个空间单元都有特定的系数,对各系数值进行统计,得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上四分位值、下四分位值和中位值。通过t检验判断GWR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表3)。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有较大波动,说明选取因子对鞋服企业密度的影响不稳定,存在空间异质性。

4.1.1 建成环境因素显著影响制造环节

建成环境因素中,建筑密度、路网密度与上游加工制造、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分环节无显著相关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造环节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资源,生产规模与土地资源规模一定程度上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建成环境的另一指标(厂房比例)在上述制造环节中均未体现出显著相关性,说明大体量厂房对陈埭镇鞋服制造企业选址无显著影响。事实上,一方面陈埭镇占地面积300 m²以下、建设于宅基地上的小建筑占全域建筑数量的比例高达74.76%,而1000 m²以上的厂房仅占5.54%。另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陈埭镇鞋服企业中3人及以下小微企业占比达40.90% ,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在实地访谈中,一位在自家自建房内加工鞋底纹样的受访者说,“我家几年前就搬到青莲街道(晋江市中心城区)去了,但我很闲嘛,时不时还回来做做工,这里的房子最适合做这个。”“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依托小颗粒宅基地自建房发展起来的生产作坊很大程度上支撑了陈埭镇鞋服企业的制造环节。

4.1.2 社会经济因素显著影响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和补链环节

社会经济因素中的扩张阶段与上游设计研发企业密度显著负相关,即扩张阶段越早,上游设计研发企业密度越高。发展较早的地区主要位于四境社区、花厅口村、坊脚村周边,交通条件便利,人员信息往来密切,利于设计研发企业辐射周边企业。人口密度与下游包装销售、补链企业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这是由于下游包装销售企业主要包括包装印刷、贸易电商、修理检测等细分亚类,补链企业主要包括物流仓储、废料回收、经营管理等细分亚类,二者对土地资源要求较高而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少。集体经济与补链企业密度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较富裕的地区更倾向于建立完善的鞋服产业链。

4.1.3 营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上游设计研发、中游成品制造环节

规上企业数量与上游设计研发企业密度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比起其他环节,设计研发环节更受企业龙头效应影响,易于聚集在大企业周边。有产权证建筑比例越高,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密度显著越大。如上所述,小颗粒的宅基地自建房是上游加工制造和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空间,而其中超过半数(约58.37%)的宅基地自建房没有完整的产权证明。相比于上游加工制造企业,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的利润更高,更需要清晰界定的空间产权来保证其权益。

4.1.4 设施条件因素显著影响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环节

公交覆盖率与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企业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密度与下游包装销售企业密度显著正相关。在实地调研中,位处商业街、餐饮街的鞋服包装销售企业大都对选址附近的消费活力大加称赞,一位在陈埭从事鞋服销售8年的外地商户表示,“他们做工的人不太在乎,但我们卖东西当然要扎在方便地段儿,否则不是自讨苦吃吗?”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这两个环节都是生产附加值较高、劳动力素质较高和消费水平较高的环节,因而其选址对周边生活的便利程度、人流量体现出一定依赖。

4.2 各环节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异质性

对上述显著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进行可视化呈现,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其分为7级,结果如图5~图8所示。
图5 陈埭镇上游设计研发企业GWR模型显著变量回归系数空间格局

Fig.5 Spatial pattern of significant variab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GWR model for upstream design-and-development enterprises

图6 陈埭镇中游成品制造企业GWR模型显著变量回归系数空间格局

Fig.6 Spatial pattern of significant variab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GWR model for midstream finished-product-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图7 陈埭镇下游包装销售企业GWR模型显著变量回归系数空间格局

Fig.7 Spatial pattern of significant variab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GWR model for downstream packaging-and-sales enterprises

图8 陈埭镇补链企业GWR模型显著变量回归系数空间格局

Fig.8 Spatial pattern of significant variab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GWR model for supplementary enterprises

①上游设计研发企业空间分布受所在地区的扩张阶段、规上企业数量和公交覆盖率影响(图5)。其中,扩张阶段的影响从西北到东南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位于西北部的涵口村,这里是陈埭镇1990年代随鞋服企业发展而率先建设的地区之一。规上企业数量和公交覆盖率的影响异质性较为一致,皆从西向东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位于陈埭镇对外联系更频繁、生活出行更便利的西部地区。
②上游加工制造企业空间分布受所在地区的建筑密度和路网密度影响。二者的影响异质性类似,由东—西向主干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为双龙路两侧,这里肌理密集,小颗粒宅基地自建房更受上游加工制造企业青睐。
③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空间分布受所在地区的建筑密度、路网密度和有产权证建筑比例影响(图6)。其中,建筑密度的影响在陈埭镇西北、东南部达到峰值并向周边衰减扩散;路网密度的影响从北到南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位于洋埭村;有产权证建筑比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80.82%的区域与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密度呈正相关,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位于镇政府所在地,说明越邻近镇中心,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对于空间产权越注重;19.18%的区域呈负相关,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位于陈埭镇北部的江浦社区,江浦社区是陈埭镇中为数不多的新建设的城市居住区,管控严格,即使拥有正规产权证明,也很难为中游成品制造企业提供生产空间。
④下游包装销售企业空间分布受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和公交覆盖率影响(图7)。其中,人口密度的影响从西到东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邻近陈埭镇主要生活中心,过多的劳动力会挤占下游包装销售企业所需求的土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密度和公交覆盖率的影响异质性类似,由西北向东南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为横坂村。
⑤补链企业空间分布受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和集体经济影响,二者影响异质性均由西向东衰减,影响力最强的地区位于苏厝村,同样体现了劳动力资源对补链环节所需土地资源的挤占效应(图8)。另外,村财更多的地区补链企业更为完善,更能辐射其他企业。
纵观各环节企业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异质性,存在由东向西、由西北向东南两个主要衰减方向,这跟镇域建设用地扩张方向、与晋江中心城区的距离衰减和陈埭镇主要交通道路走向相关。陈埭镇从西部的涵口村、湖中村、花厅口村等早期村庄聚落向东扩张,建筑密度与路网密度逐渐增加,为上游加工制造、中游成品制造环节提供了便于利用的小颗粒生产空间。晋江中心城区位于陈埭镇西侧2 km处,与陈埭镇通过双龙路这一东—西向主要道路联通交流,有利于上游设计研发和下游包装销售企业对外联系。在这一过程中,陈埭镇不断扩大的辐射能力也促进了补链企业的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陈埭镇鞋服企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民营经济强镇鞋服企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和讨论如下:
①陈埭镇全体鞋服企业呈现“多点集聚、少量带状分布”特征。其中,上游设计研发企业、下游包装销售企业呈现“沿道路多点集聚”特征,上游加工制造企业、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呈现“多中心分布”特征,补链企业呈现“单中心集聚”特征。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空间分布方向性更强,上游设计研发企业和补链企业方向性较弱。陈埭镇各环节鞋服企业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上游加工制造企业、中游成品制造企业的空间自相关性更强。
②民营经济强镇企业空间选址影响因素呈现出独特性,不同环节选址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其中,建成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上游加工制造、中游成品制造环节,社会经济因素显著影响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和补链环节,营商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上游设计研发、中游成品制造环节,设施条件因素显著影响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环节。同时,对陈埭镇全体鞋服企业而言,建筑密度和路网密度是两项显著影响因素。其中,路网密度是交通运输条件的表征指标,这与既往研究表现一致,而建筑密度则体现出对于低成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的利益最大化。此外,陈埭镇鞋服企业具有典型的民营经济强镇企业特点:中小企业主导(3人及以下小微企业占比接近四成)、产居空间高度融合(利用宅基地发展家庭作坊),镇域呈“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半城半乡”的空间特征。规划管控缺位导致开发建设无序蔓延,这种灰色用地权属地带反而滋生了大量的鞋服企业。相比大体量厂房,小颗粒的宅基地单元提供了更灵活的生产空间,降低了空间使用成本,小规模的企业体量也可以随市场变化更灵活地应对。从这一点来说,民营经济强镇企业具有竞争优势。
③在同一镇域内,不同产业链环节企业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分异逻辑主要遵循市场力量。其中,附加值较高的上游设计研发、下游包装销售和补链环节倾向于在扩张阶段较早、村财较富裕、营商条件较好、交通和设施便利的片区选址;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则青睐于成本较低的产居融合宅基地。由此看来,民营经济强镇企业选址主要遵循市场逻辑。不仅于此,在产业链环节上,受市场影响,全镇7623家鞋服企业自发形成了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合理配比。同时,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单一企业无法覆盖多个环节,因此存在以物料仓储、废料回收、经营管理为主的补链环节企业,它们能同时服务于上中下游各环节的中小企业,是确保陈埭作为“世界鞋都”产业链顺畅运行的“支持器”。未来需要针对各细分环节制定精细化的政策,以优化民营经济强镇产业链,培育更加优渥的产业生态土壤。
④制造环节对民营经济强镇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本文对鞋服企业各环节进行了梳理,其中上游加工制造、中游成品制造企业占绝大多数(76.16%),二者选址均青睐由小颗粒宅基地发展起来的小微生产单元,因为这类生产单元数量多、成本低,但是二者选址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并不敏感。这样的企业选址逻辑造成了全镇产居混杂、消防隐患突出、防灾疏散空间不足、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等问题。如何在保留低成本生产空间的同时提升空间安全和品质,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⑤通过最大限度利用低成本土地资源、充分灵活发挥市场机制,民营经济强镇在乡镇的小尺度下,自发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专业化分工,这与一般乡镇显著不同。于陈埭镇而言,从起步中的家庭小作坊,到安踏这样的国际型企业,它为各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土壤。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低效用地整治的逐步推进,陈埭镇同时存在大、中、小3种建筑用地形态:全镇400 m2以下建筑基底占89.27%,400~2000 m2建筑基底占10.11%,2000 m2以上建筑基底占0.62%。不同颗粒度的空间可对标民营企业成长路径的不同阶段,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可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提供低成本的适配空间,因地制宜、依时而动地推动民营企业全周期、高质量发展。

感谢陈埭镇工作人员对本文社会调查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研究小组成员张梦薇、杨雨晴、郑越、苏琪、罗静宜的帮助。

[1]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 地理学报, 1999(2):12-21.

[2]
费孝通, 罗涵先. 乡镇经济比较模式[M]. 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8.

[3]
费孝通. 行行重行行:中国城乡及区域发展调查[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4.

[4]
单东. 金融危机条件下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J]. 特区经济, 2009(4):123-127.

[5]
王舒馨, 杨永春, 史坤博, 等. 乌鲁木齐市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4):93-106.

[6]
周敏, 黄亚平, 林凯旋. 制度影响下大城市制造业空间演化机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 城市问题, 2020(11):58-67.

[7]
王东方, 张华荣, 李金峰, 等. 上海市物流企业时空格局演化及区位选择[J]. 经济地理, 2023, 43(11):135-144.

DOI

[8]
熊建勇, 陈典, 王立朋, 等. 基于POI视角的辽宁省物流速递点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物流科技, 2024, 47(14):1-4,9.

[9]
栾峰, 何瑛, 张引.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园区布局规划导引策略——基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企业选址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1):40-49.

[10]
王婷, 刘培学, 吴国平, 等. 南京市文化企业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异质性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22, 31(6):1310-1320.

[11]
金安楠, 李钢, 王建坡, 等. 社区化新零售的布局选址与优化发展研究——以南京市盒马鲜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2):2013-2027.

DOI

[12]
原榕, 石飞. 从地理中心到无界零售:新零售的布局选址及影响机制——以南京市三类便利店为例[J]. 城市问题, 2021(8):72-82.

[13]
徐志仓, 钱美琴, 余雷. 农产品加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乡镇企业的数据[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8):116-122.

[14]
叶露, 王婷, 杜昱璇. 苏南村镇工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中国名城, 2022, 36(4):65-72.

[15]
谢健.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比较[J]. 中国工业经济, 2002(10):76-82.

[16]
黄世界. 乡镇民营企业的崛起与乡镇治理的转型[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7]
吕卫国, 陈雯.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 地理学报, 2009, 64(2):142-152.

[18]
刘修岩, 张学良. 集聚经济与企业区位选择——基于中国地级区域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 财经研究, 2010, 36(11):83-92.

[19]
王瑞, 蒋天颖, 王帅.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J]. 地理科学, 2018, 38(5):691-698.

DOI

[20]
刘丹, 马斌斌, 喻敏, 等. 数字文旅企业时空格局演化及区位选择影响机理——以西安市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4, 38(2):190-199.

[21]
林秋平, 李松芮, 杨上广, 等. 乌鲁木齐市物流企业区位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和发展策略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24, 47(7):1252-1262.

DOI

[22]
陶然. 论乡镇企业的分散与集聚机制[J]. 中国农村经济, 1995(4):37-41.

[23]
许青萍. 略论乡镇企业集中布局与小城镇建设[J]. 创造, 1999(8):12-13.

[24]
王玉华. 中国乡镇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1):26-30,43.

[25]
薛德升, 李川, 陈浩光, 等. 珠江三角洲乡镇工业空间分布的分散性研究——以顺德市北滘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01(3):31-36,56.

[26]
羌静. 镇域经济中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要素实证研究[J]. 经营与管理, 2024(3):136-142.

[27]
郭凤云, 杜丽娟, 朱苏加, 等. 产业集群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产业生态网络理论研究[J].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08(2):63-68.

[28]
许培源. 民营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策略研究——以晋江市六大产业集群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4):624-630.

[29]
袁海红, 吴丹丹, 马仁锋, 等.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城市建成环境场耦合性[J]. 经济地理, 2018, 38(11):123-132.

DOI

[30]
王娜, 吴健生, 李胜, 等.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活力空间特征及建成环境对其影响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21, 41(6):1280-1291.

DOI

[31]
王春光. 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文化主体性——以40年农村发展和减贫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11):86-103,206.

[32]
王文刚, 崔承润, 李汝资. 中国头部民营企业总部区位空间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3, 39(5):57-65.

[33]
王兵, 刘志彪, 孔令池. 中国省域营商环境的测度、评估与区域分异[J]. 经济地理, 2023, 43(4):1-9.

DOI

[34]
赵学伟, 张志斌, 冯斌, 等. 老工业城市批发企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形成机理——以兰州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12):92-103.

DOI

[35]
何雄浪, 王诗语.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有利于工业企业新建吗——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证据[J]. 南开经济研究, 2023(2):83-101.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