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mpact and Spatial Effects of Urban-rural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72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Cities

  • ZHU Jian , 1 ,
  • LI Wei 1 ,
  • WANG Hui , 1, ,
  • YI Jinbiao 2
Expand
  • 1. School Business,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Hunan,China
  • 2.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Received date: 2024-10-19

  Revised date: 2025-05-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8-28

Abstract

Promo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 key pathway to enhanc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boos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advanc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72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2,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for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nd empirically examines its impact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spatial effect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1)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both exhibit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ing from a dispersed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to a more clustered "grouped" configuration.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such as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engdu-Chongqing, and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ave become the primary high-agglomeration regions. 2)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significantly promotes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generates strong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3) Mechanism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boosts consumption through income and expectation effects. 4) Heterogeneity 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consumption-promoting effects of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in regions with high spatial clustering and in cities with lower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suggests accelerating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enhancing cross-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fully leveraging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and continuously unlocking household consumption potential.

Cite this article

ZHU Jian , LI Wei , WANG Hui , YI Jinbiao . The Impact and Spatial Effects of Urban-rural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272 Prefecture-level and above Citi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25 , 45(7) : 118 -12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7.012

在我国经济增长逐步转向需求驱动的新阶段,提振消费信心、创新消费场景、扩大消费市场的重要性愈加突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合理增加公共服务消费,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在全国范围内享有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1]。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有助于保障全体人民不受户籍、地域等制度性因素掣肘,公平可及地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2],也有助于打破地区保护壁垒,促进人力资本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然而,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仍存在显著的城乡与区域差距,其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可达性问题尤为突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居民消费提升作为我国两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实现路径以及空间效应,有助于充分发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优化收入分配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断推进,其影响效应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其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两个方面:在经济效应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增强人力资本积累[3]、激发创业活力[4]等路径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提升家庭整体收入水平[5-6]。例如,Amara等发现医疗服务均等化可提升儿童成年后的收入能力[7];同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可提振农村经济,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性[8],降低农村相对贫困程度[9],并改善就业质量[10]。在社会效益方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能通过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福利[11],还能通过降低机会不平等、缩小区域差距[12],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6,13]。与此同时,关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学界从早期关注家庭关系[14]、家庭收入[15]、家庭信贷[16]等家庭内部因素,逐步扩展至城镇化建设[17]、社保减负[18]、财政政策[19]等宏观外部因素。此外,也有部分研究论证了基本公共服务对居民消费的正向影响[20],如姚健等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家庭消费能力越强[21]
尽管已有研究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济与社会效应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但从居民消费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仍较有限。一方面,相关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实证研究较少。定性研究如龚世俊等从消费需求层次探讨了公共服务促进消费的理论机制[22],陈昌盛等认为服务不均等将在理论上抑制中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23],袁志刚等指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兼顾效率与公平[24];少数实证研究如葛立宇等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2],许坤等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发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提高居民最终消费率[25]等。另一方面,现有实证研究构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内容较单一,缺乏对城乡差异的细致刻画,作用机制探讨也不够深入,且尚缺乏对其空间效应的系统分析。
基于此,本文采用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构建体现城乡差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系统分析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特征,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重点探讨其空间效应,以期为我国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激活内需潜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 理论分析

1.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居民消费的收入效应

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核心因素,收入增长将显著推动消费扩张[26]。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均衡公共服务资源为核心,不仅能提升农村和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消费空间,还能增强居民收入预期与稳定性,提升消费倾向[27]。一方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结构性失衡,增强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能力。例如,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可使更多人享有均等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并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工资性收入[28]。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服务供给模式,造成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获取上的制度性排斥,限制了其收入增长和消费意愿[29]。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和提升服务可及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缓解收入分化,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与收入持续性,降低突发风险对收入的冲击[30]

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居民消费的预期效应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当居民对未来收入或支出存在不确定预期时,倾向于增加储蓄而非当前消费[2]。农村户籍人口因收入来源与技能限制,通常对就业与养老存在更悲观的风险预期[9]。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提供公平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不仅在客观上降低风险,也在主观上改善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减少储蓄动机,提升消费意愿[22]。首先,教育均等化降低了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长期支出预期,能减少因教育诱发的预防性储蓄,有助于释放即期消费潜力。其次,医疗均等化提升了服务可及性,能降低个人负担,提高居民对健康风险的应对能力,缓解因病致贫等顾虑[31]。最后,社会保障均等化提供了更稳定的收入补偿机制,可有效缓解个体对失业和养老风险的焦虑,从而减少储蓄动因,增加消费支出比例[32]

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完善,地区间要素流动和政策互动日益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提升本地消费,也可能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有助于缓解人口与资源在核心区域的过度集聚,推动空间结构趋于均衡高效[3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可能通过地理扩散影响邻近地区,也可能以政策示范和制度引导方式带动经济相似地区协同发展。一方面,邻近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接近性,更易形成人口流动、信息交流和服务共享的联动机制。如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在相邻区域的同步提升,可提升居民对区域整体生活环境的信心,增强其就业与定居意愿,推动区域间消费需求的联动增长[34]。另一方面,经济结构相似、发展水平接近的地区易产生政策模仿和制度跟进效应。基于“经济同质性”的溢出机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一地的推进,可能促使经济相似地区在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上协同响应,进而形成结构性消费扩散路径[35]图1)。
图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

Fig.1 The mechanism by which equalization of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affects resident consumption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构建

2.1.1 基准模型构建

为检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本文构建基准模型如下:
C O N S i t = α 0 + α 1 E P S i t + α 2 X i t + μ i + γ i + ε i t
式中:CONSit表示居民消费;EPSit表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Xit表示控制变量矩阵,下标it分别表示地级及以上城市和时间;μi表示城市固定效应;γi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1.2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为检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参考杨芳、张建平等的研究[35-36],本文采用LM、Wald、LR和Hausman检验识别并构建合适的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此处适用于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 。具体如下:
C O N S i t = β 0 + β 1 E P S i t + β 2 X i t + ρ i = 1 N ω i t C O N S i t + λ i = 1 N ω i t E P S i t + δ i = 1 N ω i t X i t + μ i + γ i + ε i
式中:CONSit表示居民消费;EPSit表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Xit表示控制变量矩阵;ωij为空间权重矩阵;下标it分别表示地级及以上城市和时间;μi表示城市固定效应;γi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 表示随机误差项。

2.2 变量说明

①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CONS)。参考王文姬等的做法[37],选取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对数作为居民消费的代理变量。
②核心解释变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EPS)。首先,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国家标准为基础,结合张明等构建的指标体系[13],从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5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鉴于地级市层面的大部分统计数据未区分城镇与农村,参考王丽莉等[38]的处理方法,将地级市的市辖区定义为城市地区,将除市辖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定义为农村地区,并采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指标权重(表1)。
表1 区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s

维 度 指 标 指标单位 功效 城市 农村
公共教育 普通小学学校数 所/万人 正向 0.015 0.018
普通中学学校数 所/万人 正向 0.017 0.019
普通小学师生比 人/万人 正向 0.023 0.031
普通中学师生比 人/万人 正向 0.021 0.028
医疗卫生 每万人医院卫生院数 个/万人 正向 0.033 0.022
每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张/万人 正向 0.036 0.041
每万人医生拥有量 人/万人 正向 0.035 0.061
社会保障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正向 0.049 0.018
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正向 0.046 0.034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正向 0.042 0.023
基础设施 每万人城市道路面积 m2/万人 正向 0.093 0.068
每万人公路里程 km/万人 正向 0.120 0.098
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 辆/万人 正向 0.118 0.137
每万人排水管道长度 km/万人 正向 0.121 0.115
生态绿化 人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正向 0.102 0.157
每万人公园绿地面积 m2/万人 正向 0.128 0.130
最后,参考韩增林等的研究[29],采用信息熵来测算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E S = - F c F c l n F c F c + F s F s l n F s F s
E P S = E s / l n 2
式中:ES为实际熵;FcFs分别为城市和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EPS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
③控制变量。参考张明等的做法[13],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以下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lnPGDP)、人力资本(HC)、产业结构(MANU)、科学支出(lnTech)、教育支出(lnEdu)。

2.3 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22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市域为研究样本(因数据缺失,暂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主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统计公报和EPS中国宏观数据库,少数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填补。数据处理方面,对于货币衡量单位数据均以2012年为基期进行平减,并进行上下1%的缩尾处理

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特征

3.1 时空演变特征

为刻画272个市域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居民消费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其2012、2017和2022年3个年份的空间分布图。具体来看,图2显示2012—2022年我国大多数市域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基本服务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滞后地区加快追赶,区域差距有所缩小。然而,受要素禀赋、区位条件及发展基础制约,中西部地区整体水平仍落后于东部地区。在空间格局方面,均等化高水平区域由“多点式”零散分布向“组团式”聚集演化,逐步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粤港澳等城市群为核心的多中心发展格局,尤以长三角区域集聚趋势最为显著。图3显示研究期间大多数市域居民消费水平均有明显增长,且呈现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其中高消费水平城市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并通过“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城市消费水平提升,形成由核心城市向周边辐射的梯度格局。
图2 市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24)065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图3同。

Fig.2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图3 市域居民消费水平空间分布演变

Fig.3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3.2 空间聚集特征

鉴于市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周边的邻近市域,本文采用0-1空间邻接权重矩阵进行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结果显示,2012—2022年EPSCONS的Moran's I指数均为正,并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居民消费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自相关关系。其中,EPS的全局Moran's I指数范围在[0.187,0.353]内,并呈逐渐下降趋势,表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虽表现出正向集聚性,但相邻地理空间的发展相似性正在减弱。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表2展示了基于模型(1)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其中,列(1)为未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列(2)~(6)为依次引入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科学支出及教育支出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EPSCONS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以列(6)纳入全部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为基准,EPSCONS的回归系数为0.419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2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Tab.2 Baseline model regression results

变量 (1) (2) (3) (4) (5) (6)
EPS 0.282*** 0.332*** 0.321*** 0.298*** 0.282*** 0.419***
lnPGDP 0.275*** 0.275*** 0.238*** 0.211*** 0.179***
HC 1.377*** 1.705*** 1.330*** 1.113***
MANU 0.006*** 0.005*** 0.005***
lnTech 0.039*** 0.028***
lnEdu 0.155***

注:为节省版面,标准误t值省略;***、**、*分别表示在1%、5%和10%统计水平上显著。表3~表5同。

4.2 稳健性检验

4.2.1 改变自变量指标

本文采用对数标准差的倒数方法构造社会保障均等化(Social)和基础设施均等化(Build)2个指标体系,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替代性测量。其中,Social包括基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项指标,Build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用水量、人均公交车辆数、人均排水管道长度4项指标。结果显示,两指标的回归系数(0.004和0.086)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4.2.2 剔除直辖市样本

考虑到直辖市在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本文进一步剔除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的数据样本,并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剔除直辖市后,EPSCONS的回归系数为0.336且在1%水平上显著,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4.2.3 新增控制变量

为尽可能排除其他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本文在基准模型基础上,新增政府自给能力、政府干预程度、社会消费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财政投资力度6个控制变量。结果显示,新增控制变量后,EPSCONS的回归系数为0.385且在1%水平上显著,研究结果仍然稳健。

4.2.4 其他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针对数据样本与模型设定进行如下检验:①排除特殊时期影响。剔除2020—2022年疫情期间样本,并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EPSCONS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②改变聚类层级。将聚类标准误从城市层面改为省级层面,并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EPSCONS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③排除极端值影响。将所有变量的上下1%缩尾调整为上下5%,并重新回归检验。结果显示,EPSCONS的回归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④调整模型设定。在控制城市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省份固定效应,并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EPSCONS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4.3 内生性检验

为缓解研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考张明等[13]的研究思路,选取同省内其他地级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均指数作为工具变量。原因如下:①同一省份内的地级市普遍受到相似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安排、上级政府政策导向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影响,因此在制度基础和演进趋势上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相似性,满足相关性要求。②该工具变量主要反映省域范围内其他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整体趋势,难以直接影响本地居民的消费行为或消费结构选择,满足外生性要求。回归结果显示,第一阶段工具变量与EPS显著相关,且F统计量为196.214,远大于临界值10,表明选取的工具变量具有较强解释力。第二阶段EPSCONS的回归系数仍在1%水平上正向显著,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

4.4 空间效应检验

考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的空间影响,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实证分析(表3)。结果显示,空间滞后项系数ρ在空间地理矩阵与经济地理矩阵下分别为0.475和0.254,均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消费行为具有地理和经济上的空间溢出性。在控制空间相关性后,EPSCONS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为正,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对本地居民消费有直接推动效应,也对周边地区具有间接正向影响。进一步地,效应分解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何种空间权重矩阵,EPSCONS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显著为正,印证了其空间溢出效应。原因可能是,从地理邻近性视角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交通网络、物流协作、信息传播等渠道带动周边地区服务改善与消费扩张。从经济相似性视角看,经济结构接近地区具有较强的制度模仿能力,公共服务政策在一地形成良好经验后,易被相似城市采纳,从而产生“跟进效应”。
表3 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

Tab.3 Spatial durbin model test results

变量 系数类别 空间地理矩阵 经济地理矩阵
系数 P 系数 P
CONS 空间自回归系数ρ 0.475*** 0.000 0.254*** 0.000
EPS 估计系数β1 0.186*** 0.000 0.319*** 0.001
EPS 直接效应 0.158* 0.075 0.242* 0.089
EPS 间接效应 0.557*** 0.008 0.019* 0.061
EPS 总效应 0.715** 0.048 0.261** 0.024

4.5 异质性分析

4.5.1 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

为探讨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影响,本文按各城市人均GDP划分为<5万元、5万~10万元和>10万元3组,并进行分组回归检验。表6列(1)~(3)结果显示,仅在人均GDP<5万元的城市组中EPSCONS的系数在1%水平显著为正,而高收入组不显著。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低收入地区的边际效应更强。可能的原因是,低收入城市长期服务供给不足,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政策推进提升了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感,增强消费信心与预期,进而更有效地激发了消费潜力。

4.5.2 空间聚集区域异质性

基于全局Moran's I指数识别的空间聚集性,本文进一步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将样本分为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并进行分组回归检验。表4列(4)(5)结果显示,在高—高聚集区城市中,EPSCONS的回归系数为0.785,且在1%水平显著;而低—低聚集区不显著。说明在高聚集区域内,政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可能的原因是,高空间聚集区的城市财政能力较强、制度执行效率高,政策实施更顺畅;而低空间聚集区的城市则面临资源瓶颈与联动不足,难以有效释放政策效应。
表4 异质性检验结果

Tab.4 Results of heterogeneity test

(1) (2) (3) (4) (5)
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万元) 空间聚集区域异质性
<5 5~10 >10 高—高聚集区 低—低聚集区
EPS 0.098*** 0.144 0.138 0.785*** 0.143

5 影响机制检验

5.1 收入效应检验

本文借鉴江艇的研究思路[39],采用两步法识别收入效应的机制作用。具体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数(lnINC)为代理变量,分别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检验,控制变量与基准回归保持一致,结果见表5列(1)(2)。从中看出,EPS对lnINC的回归系数为0.253且在1%水平上显著,lnINCCONS的回归系数为1.365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可达性和公平性的提升增强了居民就业能力和收入预期,从而推动收入增长和消费提升。
表5 影响机制检验回归结果

Tab.5 Regression results of mechanism test

(1) (2) (3) (4)
lnINC CONS lnSAV CONS
EPS 0.253*** -1.331***
lnINC 1.365***
lnSAV -0.110***

5.2 预期效应检验

为识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预期改善释放消费潜力的路径,本文引入预防性储蓄以反映居民对未来支出与保障的信心,具体以年末人均储蓄余额对数(lnSAV)为代理变量,结果见表5列(3)(4)。从中看出,EPS对lnSAV的回归系数为-1.331且在1%水平上显著,lnSAVCONS的回归系数为-0.110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担忧,显著削弱其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提高即时消费倾向。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评估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居民消费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实证检验其影响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从时间演变看,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居民消费水平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从空间格局看,二者均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发展形态由“多点分散”向“组团集聚”演进。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发挥收入效应与预期效应促进居民消费。④在高空间聚集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居民消费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①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协同共享机制,放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应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在区域内互认共享,建立跨市域教育联合体、医疗协作网络和信息互联平台,促进服务资源有序流动与人口合理迁徙,带动区域消费联动增长;鼓励经济结构相似地区在供给机制上实现标准共建、制度互通与平台共用,通过财政共担、运营共管和绩效共评等机制,培育互补共赢的区域消费增长带。
②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构建以消费促进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供给侧,强化财政统筹与绩效导向,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基层及欠发达区域精准配置,提高服务的普惠性与可及性;在需求侧,聚焦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推动服务内容与消费结构深度融合,注重差异化供给,回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多层次的服务诉求,推动形成“以需促供”的良性循环。
③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与适配性。针对区域发展基础差异,应分类施策、梯度推进。高聚集区可重点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质公共服务示范;低聚集区应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夯实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经济发达地区应推动内部资源均衡化,拓展低收入群体发展空间;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应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制度供给,发展绿色经济、生态服务等特色公共产品,提升公共服务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1]
王文琪. 地方财政依赖与消费扩容升级——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8):104-108.

[2]
葛立宇, 蔡欣荣, 黄念兵.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激励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吗?[J]. 商业研究, 2023(4):75-84.

[3]
高春亮, 李善同. 人力资本流动、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均等化[J]. 南开管理评论, 2021, 24(2):162-172.

[4]
戴芸, 王永钦.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促进了个人创业——来自医保改革的证据[J]. 财贸经济, 2022, 43(2):39-53.

[5]
郭露, 王峰, 肖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流动性——来自中国家庭的证据[J]. 南方经济, 2023(11):19-37,160.

DOI

[6]
伏润民, 缪小林, 张彰,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改革:基于广义国民收入的分析[J]. 经济研究, 2024, 59(1):36-52.

[7]
Amara M, Jemmali H. Do tunisian young children have equal chances in access to basic services?A special focus on opportunities in healthcare and nutrition[J].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2018, 11(2):383-403.

[8]
佟大建, 郭飞. 走向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工社会性流动的影响[J]. 人口与发展, 2025, 31(2):63-73.

[9]
杨迎亚, 汪为.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减贫效应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4(2):75-82,140.

[10]
王楠, 盛旻, 蒋天朝.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吗?——来自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经验证据[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3):114-127.

[11]
梅正午, 孙玉栋, 刘文璋.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公民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 2013的分析[J]. 财贸研究, 2020, 31(4):63-74.

[12]
李华, 董艳玲.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缩小了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距?[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0, 37(7):48-70.

[13]
张明, 张兴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来自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经济学家, 2023(6):110-119.

[14]
田子方, 李涛, 伏霖. 家庭关系与居民消费[J]. 经济研究, 2022, 57(6):173-190.

[15]
李禛临, 岳希明. 如何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基于居民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与测算[J]. 世界社会科学, 2023(5):66-86,242-243.

[16]
姚健, 臧旭恒, 周博文.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异质性与消费潜力释放——基于家庭信贷和资产配置视角的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22(8):45-60.

[17]
易行健, 周利, 张浩. 城镇化为何没有推动居民消费倾向的提升?——基于半城镇化率视角的解释[J]. 经济学动态, 2020(8):119-130.

[18]
徐舒, 魏文博, 王茹. 企业社保减负的就业结构优化与居民消费提振效应[J]. 管理世界, 2024, 40(7):121-144.

[19]
梅建明, 刘丰睿. 公共服务、 居住证制度与农业转移人口消费[J]. 财政科学, 2023(2):41-57.

[20]
Xiong X, Yu X, Wang Y. The impact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n residents' consumption in China[J].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2, 9(1):1-8.

[21]
姚健, 董艳玲. 从“能消费”到“愿消费”: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提振家庭消费[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5, 47(3):1-11.

[22]
龚世俊, 李宁.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农村改革实践探研[J]. 青海社会科学, 2010(6):59-62.

[23]
陈昌盛, 许伟, 兰宗敏, 等. 我国消费倾向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与提升策略[J]. 管理世界, 2021, 37(8):46-58.

[24]
袁志刚, 朱笑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内需与共同富裕[J]. 社会科学战线, 2024(10):64-71.

[25]
许坤, 卢倩倩, 许光建.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消费扩容升级——基于面板模型和面板分位回归数模型的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6):28-42.

[26]
刘成, 杨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以川西北牧区为例[J]. 软科学, 2024, 38(10):55-62.

[27]
Li Z, He S, Su S, et al. Public services equalization in urbanizing China:Indicators,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20, 152:1-65.

[28]
宋佳莹, 王雅楠, 高传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本视角[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126-140.

[29]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研究, 2015, 34(11):2035-2048.

DOI

[30]
Liang H. Examining urban-rural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china:A data-driven study on regional disparity[J]. Journal of Electrical Systems, 2024, 20(3):87-99.

[31]
Su B, Wu Y, Yihao Z, et al. The effect of equ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services on the health China's migrant population:Evidence from 2018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 10:1043072.

[32]
臧旭恒, 李晓飞. 养老保险发展、制度并轨改革与城乡居民消费——基于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的差异性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12):73-83,116.

[33]
欧定余, 侯思瑶. 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影响市域创新水平的空间效应[J]. 经济地理, 2024, 44(8):106-115.

DOI

[34]
董秀良, 刘佳宁, 王轶群. 中国农村金融集聚对农民消费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9(2):64-83.

[35]
杨芳, 张海, 刘晓荣. 数字经济驱动居民消费: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5):837-851.

DOI

[36]
张建平, 许润达, 孙爱军, 等. 数字基础设施对区域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J]. 经济地理, 2025, 45(2):192-202.

DOI

[37]
王文姬, 夏杰长. 数字金融、居民消费与地区经济增长[J]. 求索, 2023(4):96-105.

[38]
王丽莉, 乔雪. 我国人口迁移成本、城市规模与生产率[J]. 经济学(季刊), 2020, 19(1):165-188.

[39]
江艇. 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5):100-120.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