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lihood Characteristics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Its Sustainability:The Survey Data of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Municipality

  • YANG Qingyuan , 1, 2, 3 ,
  • HUANG Ya 1, 2 ,
  • SU Kangchuan 1, 2 ,
  • YANG Renhao 1, 2 ,
  • LI Yao 1, 2 ,
  • LIU Jiaxin 1, 2
Expand
  • 1. Chongqing Jinfo Mountain Karst Ecosystem National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 2. New Liberal Arts Laboratory for Western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 3. Key Laboratory of Monitoring,Evalua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mplementation,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Chongqing 401147,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8-05

  Revised date: 2024-12-06

  Online published: 2025-07-07

Abstract

The returning rural population is a key force in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realiz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Municipality,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nd introduces the spatial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elihoods of mountainous households. It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in terms of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y choices, livelihood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livelihood outcomes, and explores the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have obvious tendency of non-agricultural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selection of livelihood types, their priority orders from high to low are non-agricultural type, non-agricultural dominant type, pure agricultural type, part-time type, and agricultural dominant type. 2)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have more flexible and diversified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the level of their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the whole village. 3) I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ivelihood capital portfolio status and capital endowment among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with different livelihood types. The accumulation of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financial capital of purely agricultural type and agriculture-dominated type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ame types of farmers in the whole village, part-time type of farmers has more advantages in spatial capital. 4) According to the livelihood capital endowment and livelihood diversity index,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updated type, enterprising type, lost type, and autonomous type. Among them, the updated type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has the strongest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livelihood development, followed by the autonomous type, the enterprising type has a certain capacity for livelihood development, and the lost type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has a poorer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livelihood development.

Cite this article

YANG Qingyuan , HUANG Ya , SU Kangchuan , YANG Renhao , LI Yao , LIU Jiaxin . Livelihood Characteristics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Its Sustainability:The Survey Data of Fengjie County, Chongqing Municipal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25 , 45(5) : 142 -15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5.015

如何协调庞大的返乡人口生计可持续问题并激发其内生动力,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1-3]。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镇化促使大量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国乡村常住人口减少了1.6亿人。然而,近年来人口迁移呈现新趋势:《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显示,2022年全国农民工 总量达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 12372万人,比上年增长2.4%;外出农民工 17190万人,比上年增长0.1%。本地农民工增速高于外出农民工和农民工总量增速,意味着农民工回流态势增强。可见,中国乡村同时存在“离乡流”与“返乡流”两种人口流向,青壮年劳动力的析出与中老年劳动力的回流并存,表明乡村面临人口流失及其伴生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返乡人口就业与生计可持续性的双重挑战。因此,返乡人口作为乡村劳动力的重要增长点能否成长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当前破解上述双重问题的关键。尤其在资源环境受限的山区,农户往往通过外出务工拓展生计[4-6],而返乡则意味着[7]家庭生计来源、生产生活方式及职业结构的再次转型。
目前,学界关于返乡人口的研究主要从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和动力机制[8-9]、返乡后的就业创业行为[10-11]以及人口回流对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机制[12]3个主题切入,其研究本质是围绕生计展开,但未系统引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13]。已有研究[14-15]表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财富积累、代际关系等个体特征,以及家庭结构、耕地拥有量等家庭因素,显著影响返乡决策。此外,就业机会、社会保障、交通设施等社会环境因素亦对决策过程具有调节作用[16]。与此同时,返乡后的就业与创业行为研究作为另一重要领域,主要聚焦劳动力在农业、非农就业及创业中的选择倾向,并探讨政策激励、技能培训等外部干预因素的作用[17-18],也有研究指出返乡人口对乡村产业转型与治理提升的积极作用[12]。然而,现有研究普遍将返乡者视为一个相对同质化的群体,忽视其在个体经历、家庭状况、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导致研究结论在面对复杂多样的返乡农户时适用性不充分,难以真实反映返乡者在不同地域下的生计现实与适应过程。在地理学领域,“返乡”与“回流”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区分与拓展。“回流”是指流动人口向迁出地的靠近,包括回省、回省会城市或者回户籍所在地的城市或村镇,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迁移现象[19],“返乡”作为其具体形式,特指外出务工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的村镇或县城。在此基础上,地理学研究更加强调返乡人口的空间流动特征与城乡互动模式[20-21],但相关成果多停留于迁移行为和空间分布的描述层面,缺乏对不同地域环境中个体生计特征及其对乡村发展影响的深入剖析。
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已从反贫困问题逐步拓展至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22]、气候变化对生计的影响[23]、政策影响与农户生计转型[24-25]、乡村旅游对农户生计的影响[26]以及生计脆弱性评估[27]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也从农村贫困人口扩展到乡村多元群体,但对山区返乡农户 这一独特群体的关注仍显不足,亟需基于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进行系统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持续修正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部分研究已引入“心理资本[28]”“信息资本[29]”作为第六种生计资本,以适配特定情境。研究表明[30-31],生计资本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交通区位、海拔、耕作半径等要素深刻影响农户生计转型,然而,“空间性”生计要素在生计理论的建构中仍较为薄弱。为此,本文在框架中纳入“空间资本”[32],以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山区农户的生计状况,拓展理论的分析维度和适用性。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返乡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问题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议题。本文从3个维度构建山区返乡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框架(图1):①将返乡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问题置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离乡—返乡双向流动的宏观场景中进行研究;②结合山区地理环境特征,引入“空间资本”概念以拓展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③基于奉节县山区4个典型村农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返乡农户与样本农户的生计配置与策略差异,评估不同类型返乡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水平。本研究旨在为政府制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1 返乡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框架

Fig.1 Research framework of livelihood sustainability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取重庆市奉节县为研究区域,该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人地关系变迁剧烈,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本研究以安坪镇三沱村、兴隆镇回龙村、康坪乡光辉村、竹园镇九龙村为案例村(图2),通过分析4个村庄的返乡农户的生计现状与需求,反映山区返乡农户的普遍特征。案例村选取理由如下:①地形特征多样,涵盖了河谷低山、中低山、中山等不同地貌类型;②村庄发展类型丰富,包括集聚发展型、特色保护型、暂不明确型、整治提升型等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
图2 研究区概况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4)0650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2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

作者团队于2022年10月、2023年6月前往奉节县开展了为期30余天的实地调研。在县级相关部门和案例村所在乡镇收集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自然、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由村干部或村民小组组长协助开展农户调查,重点收集农户家庭人口情况、收入结构、耕作情况以及生活需求等数据。调查以户主为主要访谈对象(因户主在家庭决策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如若户主不在,则选择家庭其他成员作为受访者。
首先,对4个案例村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表1),共发放问卷699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问卷有效率为98.42%。然后,在有效问卷中筛选出返乡农户的问卷112份(占有效问卷的16.28%),所得数据可反映山区返乡农户的基本特征(表2)。“样本农户”是指所有有效参与受访的农户个体。样本总体特征显示:男性受访者与女性受访者的比例分别为63.13%和36.87%,问卷中受访者为户主的占比为88.95%,中年(41~60岁)、老年(61岁以上)、40岁及以下受访者的占比分别为53.37%、42.47%、4.16%。
表1 典型村落问卷样本量统计

Tab.1 Statistics of the sample size of questionnaires in typical villages

村名 调查时间 受访农户数量(户) 有效问卷数量(份) 返乡农户数量(户)
三沱村 2022.10.8—2022.10.14 246 242 57
回龙村 2022.10.15—2022.10.21 178 174 21
光辉村 2023.6.4—2023.6.10 152 150 12
九龙村 2023.6.11—2023.6.17 123 122 22
合计 - 699 688 112
表2 样本农户基本构成

Tab. 2 Basic composition of sample rural households

指标 类别 均值 指标 类别 均值
家庭规模(人/户) 样本农户 3.600 家庭在校学生(人/户) 样本农户 0.619
返乡农户 3.667 返乡农户 0.598
实际劳动力数量(人/户) 样本农户 2.677 家庭高(职)中以上学历人数(人/户) 样本农户 0.609
返乡农户 2.759 返乡农户 0.661
务农数量(人/户) 样本农户 1.419 家庭在村委会或政府部门任职人数(人/户) 样本农户 0.041
返乡农户 1.643 返乡农户 0.071
外出务工人数(人/户) 样本农户 1.253 家庭收入(元/户) 样本农户 99391.189
返乡农户 1.107 返乡农户 94833.206

1.3 研究方法

1.3.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基于乡镇和村提供的数据及入户调查信息,将农户家庭劳动力的生计活动划分为农业活动(种植、养殖)和非农业活动(务工、个体经营、企事业单位任职等)。在此基础上,参考现有研究[33-34],依据家庭生计活动的“非农化”程度,进一步将农户生计类型细分为以下5类(表3):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兼业型、非农业主导型、非农业型。
表3 农户职业类型与划分标准

Tab.3 Types and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of farmers' occupations

农户类型 兼业程度 农业收入比重(%) 农户生计方式
纯农业型 低度兼业 [90,100] 养殖、种植
农业主导型 [60,90) 养殖、种植、季节性务工
兼业型 中度兼业 [30,60) 中短期务工、少量种植、养殖
非农业主导型 高度兼业 [10,30) 建筑工、船员、经营、服务
非农业型 [0,10) 长期务工,公司或单位职员、个体经营等

1.3.2 生计多样性指数测算

本文采用Shannon-Wienner指数,参考已有研究[35],将农户的实际收入划分4个类别: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经营性收入包括种植、养殖和采集加工等生产所得的纯收入;工资性收入来自受雇所得的薪资、奖金、劳动分红等;财产性收入包括村集体组织入股分红以及土地流转收益;转移性收入主要是国家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和家庭间的收入转移,主要包括养老金、赡养费等。计算公式如下:
D i = i = 1 n P i l n P i
式中: D i为生计多样性指数; n为农户收入来源的类型数; i为某一收入来源; P i为某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1.3.3 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

生计资本是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13]的核心。结合研究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30-32],本文在DFID生计资本“五边形”基础上加入“空间资本”,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空间资本6个维度选取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赋予指标权重(表4)。
表4 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说明

Tab.4 Indicator system and descrip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of mountain farmers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综合权重
自然资本(N 水田面积(N1 农户人均水田面积 0.073
旱地面积(N2 农户人均旱地面积 0.056
物质资本(P 房屋情况(P1 房屋类型:土房和木房=0.25;砖瓦或砖木房=0.50;砖混房=0.75;钢混房=1 0.037
房屋面积(m²):(0,70]=0.25;(70,140]=0.50;(140,210]=0.75;210 m²以上=1 0.032
牲畜价值(P2 以一头猪为标准单位,猪=1,牛=2,羊=0.8,鸡鸭=0.025 0.097
固定资产(P3 城镇住房和交通工具、农机具等固定资产的折现总值(单位:万元) 0.069
人力资本(H 家庭劳动力(H1 适龄劳动人口数(男:16~60岁;女:16~50岁) 0.051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H2 高(职)中以上学历人数 0.056
金融资本(F 家庭年收入(F1 家庭年人均现金收入(万元) 0.075
信贷能力(F2 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能=1,较大=0.75,一般=0.50,较小=0.25,不能=0 0.059
社会资本(S1 家属是否有村干部(S11 三代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乡镇、村干部:有=1,无=0 0.121
邻里关系融洽程度(S12 关系和谐,经常来往=1;关系一般,偶尔来往=0.5;有矛盾,不来往=0.2 0.027
人情往来(S13 农户人情往来总支出(万元/年) 0.071
空间资本(S2 宅基地海拔(S21 宅基地海拔(m) 0.057
距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S22 步行到乡镇政府所在地所用的平均时间距离(min) 0.059
耕作距离(S23 步行前往耕作点的平均时间距离(min) 0.060

1.3.4 生计可持续能力测算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各项生计资本指标进行加权求和,用综合得分表示农户生计可持续能力,得分越高,表明生计可持续性越强。计算公式如下:
L i j = j = 1 n i = 1 m W j I i j
式中: L i j为生计可持续能力; m为样本数量; n为生计资本指标数; I i j为归一化后的值; W j为第 j项指标的综合权重。

1.3.5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返乡农户生计模式划分

农户生计多样化指数和生计资本积累越高,其可持续生计水平越好[36]。本文采用塑造农户生计的两个关键变量,即“生计资本禀赋”与“生计多样性指数”作为划分标准,构建2×2矩阵(图3)。结合现实原型抽象概括出返乡农户的4种典型类型,分别为“更新型农户”“进取型农户[37]”“失落型农户”“自主型农户”。
图3 返乡农户生计模式划分矩阵

Fig.3 Matrix for delineating livelihood patterns of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户生计特征分析

生计特征是反映农户维持和发展生计的模式与特性的重要维度。为了更好地理解返乡农户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中扮演的角色,本文对返乡农户与样本农户生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类农户在生计类型选择、生计资本及生计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

2.1.1 农户生计结构特征分析

图4可知,返乡农户的生计类型分布呈现如下显著特征:①生计类型选择呈现非农业型>非农业主导型>纯农业型>兼业型>农业主导型的序列特征。与样本农户相比,返乡农户在各村庄(尤以光辉村和九龙村为主)表现出更突出的非农就业倾向,其非农业型和非农业主导型合计占比显著较高,反映出明显的生计策略非农化趋势。②纯农业型和农业主导型返乡农户的比例普遍低于样本农户,表明其对传统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但调研发现,有超过半数的返乡农户仍保留农业生产活动,农业耕作与养殖作为辅助生计持续存在。在访谈中,多位农户谈道:“回家可以种地,饮食花销就减少了”“我自己种地,有零工就去做”。虽然耕地资源等自然资本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但农业仍发挥降低生活成本的作用。
图4 样本农户与返乡农户生计结构对比

Fig.4 Comparison of the livelihood structure of the sample farmers with that of the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进一步分析发现,山区返乡农户在生计结构、策略及资本配置方面呈现差异化特征。其生计选择深受乡村地域特色影响。以三沱村为例,返乡农户中纯农业型占比30.00%,显著高于非农业型(<2.00%),这一分布特征与全村农户的总体生计结构保持一致。究其原因,该村的农户在生计结构上以农业型为主,村内脐橙种植面积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62.26%,脐橙种植具有较高的农业收益。在脐橙采摘季节,部分外出青壮年选择请假或辞工回村采收脐橙,反映出特色农业对生计策略的主导作用。

2.1.2 农户生计多样性水平特征分析

生计多样性指数用于衡量家庭收入多样化程度,数值越高表明生计结构越稳定[35]。结果显示(表5):①生计多样性指数测算结果在区间[0,1.245]内,平均值为0.462,按自然断裂法可划分为5级[8]:单一[0,0.275)、较单一[0.275,0.550)、一般[0.550,0.825)、较多样[0.825,1.100)、多样[1.100,1.375)。其中,较多样、多样的返乡农户比例为6.25%,同等级中的样本农户比例为6.01%,两者相差不大;单一、较单一水平的返乡农户比例为38.39%,低于同等级中的样本农户比例56.37%;一般水平的返乡农户比例为55.36%,高于同等级中的样本农户比例39.63%。②返乡农户的生计多样性水平普遍高于全村的平均值,这个现象在地处偏远的传统农业型村庄九龙村中更为突出。反映出返乡农户在生计策略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③返乡人口在外务工期间积累的经验、技能、信息、资本的积累成为其自身及家庭发展的核心基础。这也表明,返乡农户对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积极响应,其更倾向于开展新的经济活动,并以此丰富家庭收入来源。
表5 样本农户与返乡农户生计多样性指数

Tab.5 Diversity index of livelihood of sample farmers and returning rural households

样本村 要素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上四分位 中位数 下四分位 标准差
三沱村 样本农户 1.095 0.000 0.510 0.697 0.612 0.302 0.271
返乡农户 1.095 0.004 0.547 0.701 0.643 0.483 0.261
回龙村 样本农户 1.080 0.000 0.406 0.601 0.417 0.171 0.269
返乡农户 0.777 0.004 0.477 0.603 0.487 0.351 0.226
光辉村 样本农户 1.138 0.000 0.360 0.621 0.322 0.098 0.293
返乡农户 0.933 0.000 0.425 0.583 0.388 0.296 0.253
九龙村 样本农户 1.245 0.000 0.378 0.635 0.361 0.101 0.304
返乡农户 0.968 0.115 0.593 0.774 0.623 0.456 0.254

2.1.3 农户生计资本的多维度分析

基于山区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测算结果(图5),多个维度对比分析返乡农户与样本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具体如下:
图5 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

注:图中误差棒上的字母(a、b、c、ab等)表示组间均值的显著性差异,相同字母(如a与a、ab)代表组内均值之间在统计上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字母(如a与b,a与bc)则表示组内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Fig.5 Livelihood capital statu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households

①自然资本。在自然资本维度,返乡农户与样本农户的差异较小。自然资本中如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在农村地区往往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无论是返乡农户还是样本农户都面临着相似的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条件。因此,在自然资本方面,返乡农户与样本农户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非农业型返乡农户在自然资本方面的表现相对较低。由于这部分农户长期从事非农型生计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投入农业生产或土地管理,进而影响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物质资本。在物质资本方面,纯农业型返乡农户较样本农户展现出明显优势,其外出务工经历带来的资金积累显著改善了住房条件(结构和面积)、牲畜养殖及固定资产数量。值得注意的是,农业主导型返乡农户的物质资本优势最为突出:一方面,其长期乡村居留促进了农宅的持续修缮;另一方面,专注农业生产的特点使其在农机具等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上更为充分。这表明,返乡行为对于依赖农业活动的农户具有显著的物质资本增值效应。
③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水平与生计活动兼业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纯农业型返乡农户的人力资本优势显著。可能原因是,返乡农户在外务工期间,通过职业培训积累了较丰富的技能,同时其务工收入也为家庭成员的教育和个人提升提供了经济支持,促进了人力资本的进一步积累。相比之下,长期留守乡村的纯农业型样本农户因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有限,人力资本积累相对不足;非农业型返乡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数量不足和受教育程度有限两方面,这种劳动力资源和家庭人口结构存在劣势,面临潜在的生计风险。
④金融资本。农业主导型返乡农户具有较高的金融资本积累,原因在于这类农户返乡后积极将外出务工期间积累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生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相反,非农型返乡农户的金融资本积累低于未返乡的同类型农户,究其原因是后者在城市就业,而返乡者在本村或本乡镇就近就业,受限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其收入较低,导致资本积累不足。城乡间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放大了相同生计策略下因就业地点不同而产生的金融资本差异。
⑤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方面,返乡农户与未返乡农户的整体差异并不明显。乡村传统社会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的强维系性,使得返乡农户在血缘、地缘的维护上与后者基本一致,传统的乡村关系网得以延续。同时,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社交网络局限于工友、同乡等同质群体,高度内倾化的社会交往模式限制了他们社会关系的拓展程度。因此,尽管返乡农户在城市期间建立了以同质群体为主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其结构和功能相对单一,其社会资本水平整体上未能显著提升。
⑥空间资本。返乡农户在空间资本方面的表现略高于未返乡农户,原因在于其通过搬迁、建造住宅等方式积极改善家庭生计空间,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总体来看,两类农户的空间资本水平均呈现从高到低依次为:兼业型>农业主导型>纯农业型>非农主导型和非农业型空间的分布特征。其中,兼业化型农户(中低程度兼业化)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活动,家庭空间需求更为复杂多样,因此更倾向于优化生计空间,从而表现出更高的空间资本水平。

2.2 不同类型返乡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能力分析

调研发现,返乡农户的总体生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为综合反映宏观结构与微观个体的作用,本文依托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将返乡农户划分为“更新型农户”“进取型农户”“失落型农户”“自主型农户”,其中生计多样且生计资本丰富的农户为更新型农户(24.11%);生计类型多样但生计资产相对薄弱的农户为进取型农户(37.50%);生计类型相对单一(专业)且生计资产丰富的农户为自主型农户(13.39%);生计类型相对单一且生计资产薄弱的农户为失落型农户(25.00%)。

2.2.1 更新型农户

更新型农户共有27户。这类返乡农户凭借较高的生计多样性指数和生计资本禀赋,在返乡后能够灵活应对多种生计挑战,保持较高的可持续生计水平。这得益于其充足的人力资本,使他们能够从事多样化生产活动,并通过均衡的收入来源实现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这类农户家庭成员拥有较多发展机会和潜力,家庭代际之间的资源传递与关系更新也保持良好状态。
更新型农户的返乡决策主要受乡土情感和家庭责任驱使。其中,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联系和乡村社会凝聚力是他们决定返乡的核心因素。在家庭层面,返乡者的角色往往会发生重要转变,即从家庭经济支柱转变为家庭后勤保障的主要承担者,负责照顾老人、照料后代以及管理家庭生活等事务。在乡村发展层面,更新型返乡农户对村庄建设表现出较强的参与意愿与责任意识,这类农户在城市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具备资金和精力在乡村创业,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思路和动力,有望成为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与推动力量。调研中一位返乡的退休工人说到:“我们组(村组)前两年没有通自来水,回来之后自己出钱安装了自来水管,隔壁老太太一个人住,平时用水都来我这接”,另一位返乡的退休工人针对乡村建设提出:“我门前的这条路是联通两个乡镇的镇道,破损严重,我也一直在跟村干部反映这个问题”。可见,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此类返乡农户参与乡村治理及村集体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在村庄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2.2 自主型农户

自主型农户(共15户)在生计方面展现了较高的自主性。相较于其他类型农户,他们的生计资本积累优势明显,但生计多样性水平较低。返乡后,这类农户多选择创业或自主经营,成为经营性专业户或大田种植专业户。作为村内的高收入群体,虽然其生计活动创造了种植工、短期服务工等就业岗位,但由于经营模式多为小规模夫妻店,在村内就业带动作用相对有限,例如农家乐经营户表示:“旅游淡季自己管理,旅游旺季聘用短期工”;返乡从事中药种植的大户谈到:“中药种下去几年才能采收,只有采收期才会请工人帮忙”。自主型农户对当前的生计状况整体满意度较高,但这部分农户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和生计担忧,由于缺乏生计多样性,一旦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例如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收入骤减,农户家庭可能面临较大的生计风险。相较于“普惠式”政策,自主型返乡农户更需要与其实际经营路径相契合的“配套式”支持。例如,民宿经营者需要政府在宣传推广、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给予支持;种植专业户需要政府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等环节健全服务体系。

2.2.3 进取型农户

进取型农户(共42户)在样本中占比较高,他们在生计多样性方面表现突出,但生计资本相对不足。这类农户虽然从事多种生计活动,但主要依赖个人技能和劳动力投入,而非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由于家庭基础较为薄弱,各类生计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稳定性较差。调研发现,这类农户普遍具有较强的进取心,长期来看他们有机会更进一步实现“生计资本的跃迁”,即从当前较低水平的生计资本积累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进取型农户在生计改善的过程中,可能会倾向于进行高占比的物质资本投资,如修建新住房或在城市购买商品房等。一位农户表示:“我们家有7口人,都住在这个房子里,计划等条件好了就重建一个住宅”。然而,这样大规模的家庭资金支出会增加农户的经济压力,进而使其面临财务风险和债务问题。进取型农户多依赖劳动力投入开展多元化生计活动,因此,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其生计活动“由多向强”的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可在牲畜养殖、农用设备购置等功能性投资方面提供定向补贴,引导进取型农户合理配置生计资本,逐步实现阶梯式发展。

2.2.4 失落型农户

失落型农户(共28户)是返乡农户中生计资本最为匮乏的群体,其生计多样性指数较低。这类农户最突出的特征是生计资本各维度均处于偏低水平。外出务工期间,他们多从事低效的体力劳动,工资收入大多已用于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日常开销,导致家庭物质资本积累薄弱,发展潜力有限。返乡后他们的生计活动以务农为主,非农收入主要来源于临时性低技能工作(如蔬菜种植工、临时建筑工等),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由于人力资本不足(包括年龄偏大、劳动能力有限、学历和技能欠缺),这类农户难以开展多样化或专业化的生计活动。此外,山区耕地多以坡耕地为主,且破碎化程度高,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低效益作物,这进一步制约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计可持续性。因此,失落型农户对返乡后的生活状态存在诸多担忧,一位农户谈到:“年纪大了不好外出找工作,回来种地又挣不到钱”。另一户农户谈到:“我们未来的生活该怎么办,现在根本不好找工作。”由于生计可持续性的不稳定性,失落型返乡农户表现出再次进城务工的可能性,但再次进城务工所面临的生计难题仍然存在,例如年龄限制和技能限制使就业机会受限,使得失落型农户陷入“城”与“乡”之间进退两难的困境,这种往复的生计困境表明失落型农户在实现可持续生计方面面临着重大挑战。引导失落型农户实现生计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具体包括基础保障和产业带动双重支持路径。一方面,加强对这类返乡农户的普惠性政策支持,比如临时性技能培训补贴、农业小额信贷、提供低门槛的创业指导等,以减轻其在返乡后面临的资金压力和发展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本地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引导这类农户通过融入农村产业链,实现就近稳定就业,使其能够重新扎根乡村,从而实现返乡人口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促进。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城镇化进程中,山区返乡农户生计状况与可持续性研究是对劳动力返乡问题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本文基于重庆市奉节县4个案例村的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比较返乡农户与样本农户在生计水平及生计策略方面的差异,系统考察了返乡农户的生计多样性水平特征和资本积累状况,并引入“空间资本”作为第六维度生计资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更全面地评估了山区农户生计状况。研究结论如下:
①返乡农户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催生出的新兴群体,相较于传统留守农户和外出工人,具有独特的群体特性。山区返乡农户在生计类型选择上呈现显著的非农化趋势,其偏好顺序依次为非农业型、非农业主导型、纯农业型、兼业型、农业主导型。同时,返乡农户的生计策略更为多样灵活,其生计多样性水平普遍高于全村平均值。
②不同生计类型返乡农户的生计资本禀赋存在显著差异。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返乡农户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同类型农户,而非农业型返乡农户在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上的积累低于同类型样本农户。此外,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和兼业型(中低兼业化程度)返乡农户在空间资本积累上更具优势,并具有较高的生计空间改进意愿。这意味着数量足够多的返乡农户能够给乡村发展带来活力。
③山区返乡农户的生计模式可分为四类:更新型、进取型、自主型、失落型。其中,更新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指数最高,生计资本积累优势显著,在返乡后能够灵活应对多种生计挑战;进取型农户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生计策略维持生计稳定,具备较高的资本提升潜力;自主型农户是村内的“精英群体”,倾向于从事专业化生产或经营,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失落型农户则表现出生计资本匮乏且生计选择的单一性的特征,亟需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以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返乡农户的特征给予引导、鼓励和政策支持。

3.2 讨论

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重庆市奉节县山区4个代表村庄农户调查数据,对山区返乡农民工及其家庭的生计特征及可持续性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返乡农户生计活动具有明显的非农化倾向,这一发现与国内其他研究结论基本一致[9,12],但本文进一步揭示了其生计类型选择的优先级顺序与生计资本组合特征,这在现有文献中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已有研究普遍认为[17,38],返乡农户由于拥有较为优越的物质资本(如房屋、农机设备)以及一定的资金积累,因此通常被视为家庭收入较高且生计状况较为稳定的群体。但本文研究发现,返乡农户并非均质化的群体,其内部生计特征和可持续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首先,返乡农户的生计优势并非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特定类型返乡农户之中。研究表明,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返乡农户在生计资本积累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尤其在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方面,显著高于村内其他同类型农户。相较之下,非农业型返乡农户则在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等维度上表现相对薄弱。其次,返乡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存在显著的内部差异,呈现出多元的分化路径和复杂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更新型返乡农户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但其生计多样性和资本积累仍显不足,面临养老和医疗等长期风险;自主型返乡农户则具有较高的生计自主性,但生计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生计的稳定性相对较低;进取型返乡农户虽展现出较强的进取性,但在生计改善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投资和债务问题;失落型农户则面临着严重的生计困境,需要重点关注。综上说明,返乡农户并非具有统一特征的“优势群体”,其内部生计策略和发展路径呈现显著的异质性。
本文的另一重要创新在于将“空间资本”纳入生计资本分析框架,补充了DFID生计资本“五边形”的局限性。已有研究证实,海拔、耕作半径、交通便利程度等空间要素对山区农户生计具有重要影响[30-32],但多集中于单一空间要素的作用。本文通过引入“空间资本”这一综合指标强调空间要素对农户生计策略与结果的独立作用或与其他生计资本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中低兼业化程度的农户空间资本更具优势,空间资本对农户生计的影响路径因农户类型和兼业化程度而异,这一结论在已有研究中尚未被充分讨论,具有一定创新性。
尽管本文在返乡农户生计特征及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一些发现,仍存在局限性。第一,由于样本仅限于重庆市奉节县山区乡村,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涵盖更广的地理区域和农户类型。第二,将空间资本引入生计资本量化框架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但其具体指标设定和测量方法仍需进一步优化与验证。第三,外出人口回归乡村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存在风险,未来政策制定需结合返乡农户的生计类型特征与发展需求多样性,通过差异化、精准化的扶持政策,充分释放其在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中的潜力,从而推动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
[1]
钱宏胜, 朱宇, 林李月, 等. 中国流动人口的区域性回流及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3, 42(8):2089-2103.

[2]
Hu Y, Wang Y, Zhang P. Anti-urbaniz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return migra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3,103:191-203.

[3]
Chunyu M D, Liang Z, Wu Y. Interprovincial return migration in China:Individual and contextual determinant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the 1990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conomy and Space, 2013, 45(12):2939-2958.

[4]
王伟军, 赵雪雁, 李花. 易地扶贫搬迁对贫困山区农户生计空间的影响机理——以陇南山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5):165-174.

[5]
苏康传, 杨庆媛, 张忠训, 等. 中国耕地差异化休耕模式及技术措施探讨[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9):283-291.

[6]
刘燕, 杨庆媛. 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进展[J]. 经济地理, 2019, 39(1):164-171.

[7]
Zhou J, Tang S. Attitudes towards rural migra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eturn migration in China[J]. 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 2022, 28(3):e2509.

[8]
白萌, 郭锦, 悦中山. 城乡生计资本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返乡意愿的代际比较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23, 29(2):29-40.

[9]
陈政, 王燕荣, 李海波, 等. 农民工返乡创业驱动因素及其地区差异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22, 42(10):186-192.

[10]
Junge V, Diez J R, Schaetzl L.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nal return migration in Thailand and Vietnam[J]. World Development, 2015,71:94-106.

[11]
殷江滨, 黄晓燕, 李尚谦. 回流创业研究进展及基于空间嵌入的研究框架[J]. 地理研究, 2021, 40(10):2856-2870.

[12]
殷江滨. 劳动力回流的驱动因素与就业行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9):1084-1095.

[13]
DIFD.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R].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IFD,1999.

[14]
王心蕊, 孙九霞. 旅游发展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回流迁移研究——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J]. 旅游学刊, 2021, 36(4):58-69.

[15]
张家宸, 汤爽爽, 黄耿志. 拼装理论视角下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回流决策生成机制——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4, 43(7):1750-1768.

[16]
张耀军, 陈芸, 巫锡炜, 等. 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人口流动格局及其解释——基于流向别的考察[J]. 人口研究, 2024, 48(2):118-132.

[17]
Bao A, Pang G, Zeng G. Entrepreneurial effect of rural return migrants:Evidence from China[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13:1078199.

[18]
王利伟, 冯长春, 许顺才. 传统农区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与规划响应——基于河南周口市问卷调查数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990-999.

[19]
李雪峰, 高远卓, 卢海阳. 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 2023(4):70-88.

[20]
高更和, 曾文凤, 刘明月. 省际流动农民工回流区位及影响因素——以河南省12个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6):151-155,170.

[21]
何田, 郎雨, 青丽波, 等. 乡村振兴视角下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回流多维特征及形成机理——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J]. 人文地理, 2024, 39(3):132-141.

[22]
罗万云, 周杨, 王福博. 生计资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23, 43(10):3971-3983.

[23]
Guo A, Wei Y, Zhong F, et al. How do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 and value cognition affect farmers'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ac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an improved DFID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J].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2022,33:636-650.

[24]
刘倩, 雷洋洋, 喻忠磊, 等. 生计可持续性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策效应评估及其分异研究——以武陵山区石柱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4):670-686.

[25]
赵雪雁, 刘江华, 王伟军, 等. 贫困山区脱贫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及生计干预——以陇南山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982-995.

[26]
吴吉林, 肖玉春, 刘水良, 等. 民族旅游乡村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以湘鄂武陵山片区10个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24, 44(1):174-184.

[27]
石若晗, 陈佳, 唐红林, 等. 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测度及致脆机理[J]. 水土保持研究, 2023, 30(6):386-395,405.

[28]
Li H, Zhao X, Wang W. Evalu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social vulnerability under natural hazard:A case study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3,138:102871.

[29]
Odero K K. Information capital:6th asset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J].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2006, 18(2):83-91.

[30]
王保盛, 黄学渊, 贺新军, 等. 城乡二元差异视角下横断山区县域尺度居民生计水平测度[J]. 生态学报, 2024, 44(6):2351-2363.

[31]
Gallemore C, Nielsen K R, Jespersen K. The uneven geography of crowdfunding success:Spatial capital on Indiegogo[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conomy and Space, 2019, 51(6):1389-1406.

[32]
苏伟锋, 马晓龙, 贾文通, 等. 共同富裕目标下旅游发展对乡村居民生计类型及特征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2):474-489.

[33]
刘小波, 王玉宽, 李明, 等. 典型山区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J]. 山地学报, 2020, 38(4):596-607.

[34]
王亚男, 吕晓, 张学波. 农户视角下乡村感知韧性的作用机制及提升路径——以山东省曲阜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24, 79(2):321-336.

[35]
夏兴, 乔家君, 徐洋, 等. 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与生计多样性的耦合关系——以安徽省阜南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23, 43(4):164-173.

[36]
项慧燕, 何峰, 周国华, 等. 传统村落旅游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评价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4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5):884-897.

[37]
王晗, 房艳刚. 山区农户生计转型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河北围场县腰站镇的案例[J]. 经济地理, 2021, 41(3):152-160.

[38]
李俊蓉, 林荣日. 政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效应研究——基于返乡创业试点政策的双重差分检验[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4, 45(1):150-16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