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in China

  • LI Lei , 1 ,
  • HUANG Zhihong 2 ,
  • WANG Zhen 3 ,
  • HUANG Baocong 4
Expand
  • 1. School of Govern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China
  • 2. School of Accounting,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Hunan,China
  • 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6,Hunan,China
  • 4. 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Sichu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4-06-26

  Revised date: 2025-01-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5-1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from 2006 to 2022,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Dagum Gini coefficient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o decompose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in eight major regions of China, and relies 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and spatial panel data model to reveal their σ and β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It's found that: 1) During the sampl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continued to rise, but exhibite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instability and regional imbalances. 2) The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 was the main source of overall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the largest source of structural difference wa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riendly environment dimension. 3) The σ convergenc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showed σ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in eight major regions of China. Except for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which did not have absolute β convergence or conditional β convergence, and the southern coastal region which did not have conditional β convergenc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showed gradually diminishing trend after considering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government policy orient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ultimately converges to the same steady-state level.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factual basis for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and provide policy insights on how to promote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actively responding to population aging in a gradient manner and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aging industry.

Cite this article

LI Lei , HUANG Zhihong , WANG Zhen , HUANG Baocong .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5 , 45(2) : 123 -13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5.02.012

“积极老龄化”作为“健康老龄化”的升级版,其基本含义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创造健康、参与、保障的最佳环境与机会”[1]。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积极老龄化水平,既可从微观层面测度个体的健康、参与、保障水平与能力,也可从宏观视角测度整体人群的积极老龄化水平,以及社会为个体提供健康、参与、保障的资源、环境、机会等外部支持状况。目前,理论与实践层面大多基于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保障”的核心框架,从个人、家庭、社会整体扩展指标体系,来衡量该国(地区)的积极老龄化事业与产业发展概况[2-4]。例如:世界卫生组织(2007)建立的年龄友好城市与社区指数、经合组织(2017)发布的老年幸福感指数以及由EU和UNECE(2012)共同提出的积极老龄化指数,以测评各国(地区)在老年就业、社会融合、安全独立健康生活、年龄友好环境与外部支持等方面的积极老龄化水平,为老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3-8];其他影响较大的积极老龄化指数还包括乐龄国际组织(2016)开发的全球老龄观察指数、斯坦福长寿研究中心和美国人口咨询局联合开发的老年人口幸福指数、英国晚年福利指数、老龄社会指数、全球退休指数以及米尔肯研究所发布的最佳健康老龄化城市指数等[4-11]。国内有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2017)发布的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与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政策进步指数(2016),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2018),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2023)[5],以及索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浦江银龄指数”(2024)等。纵观这些测度指标体系,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积极老龄化标准原则的测量工具仍然偏少,对社会参与、年龄友好环境维度关注不够,同时存在变量可操作性不强,统一性与区分度不高等缺陷,影响了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中国自2006年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到2020年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10余年的发展演变,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要求建立完善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做好老龄事业发展评估工作,为持续深入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助力。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非同步性发展趋势[6],老龄事业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特性。既有文献大多从微观层面研究影响个体积极老龄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组群效应[7],或从地区层面对影响人口老龄化水平、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因素、人口结构因素、政府政策因素、科技创新要素等展开研究[8-13]。近年来,有学者利用全国微观调查、人口普查、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考察中国老年群体社会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9],分析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10]、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现状与区域系统协调程度等[11];还有部分学者从产业视角关注某一地区的智慧康养与银发经济发展水平,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耦合发展状况等[12-14]。上述成果为测度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参考,但仍缺少整体性视角下对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的跟踪研究。鉴于此,本文从健康、保障、社会参与、友好环境4个维度重构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基于动态差异视角呈现2006—2022年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最新的八大区域 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在时间、空间纵横2个维度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特性及其σβ收敛趋势,以期准确分析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的动态发展轨迹与时空分异格局,为更好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老龄事业均衡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1.1 测度指标与权重设计

本文基于WHO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从健康、保障、社会参与、友好环境4个方面构建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各指标数据来源于2007—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和各省市区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部门官方网站。为解决不同省份人口规模差异造成的指标数据不可比性问题,更好反映各地区真实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状况,本文部分数据指标按人均指标处理。同时,针对个别数据缺失的情形,采取“外延法”或“均值法”进行了补齐。为更好地捕捉指标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本文进一步利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设计,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及权重

Tab.1 Indicators and weights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健康维度(0.2088) 健康水平(0.0428) 人均预期寿命(岁) 0.0079
人均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诊疗人数(次) 0.0193
居民年住院率(%) 0.0156
健康支出(0.0580) 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 0.0175
人均卫生总费用(元) 0.0336
个人卫生支出占总费用比重(%) 0.0069
健康资源(0.1080)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 0.0186
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0.0173
每千人拥有基层医疗机构数(个) 0.0249
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机构数(个) 0.0472
保障维度(0.3011) 养老保障(0.0639) 养老保险覆盖率(%) 0.0172
人均养老金水平(元) 0.0276
养老基金财政占比(%) 0.0191
医疗保障(0.0732) 医疗保险覆盖率(%) 0.0249
人均医保基金支出水平(元) 0.0261
医保基金财政占比(%) 0.0222
养老服务(0.1640) 每万人拥有养老机构单位数(个) 0.0179
每万人拥有养老机构年末职工人数(人) 0.0293
每万人拥有养老机构年末床位数(张) 0.0242
养老机构老人人数(人) 0.0492
人均养老产业增加值(元) 0.0434
社会参
与维度
(0.1699)
经济参与(0.0089) 老年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
支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0.0089
活动参与(0.0522) 每万人拥有老年活动站/中心/室数(个) 0.0251
每万人拥有老年人协会数(个) 0.0271
社会参与
投入
(0.1088)
人均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元) 0.0334
人均地方财政教育支出(元) 0.0291
人均地方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元) 0.0463
友好环
境维度
(0.3202)
绿色空间(0.0577) 森林覆盖率(%) 0.0259
每万人拥有公园数(个) 0.0318
交通出行(0.0641) 每万人拥有城市道路照明灯(盏) 0.0212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台) 0.0137
人均客运量(人次) 0.0292
生活服务(0.1984) 人均天然气供气量(m3/年) 0.0747
人均供水综合生产能力(m3/日) 0.0429
人均拥有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个) 0.0378
每万人拥有邮政营业网点(处) 0.0430

1.2 地区差异测算与分解方法

Dagum基尼系数有效弥补了传统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对解决样本数据间交叉重叠以及区域差异来源问题的局限,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区差异问题研究中[13-14]
根据Dagum对基尼系数差异来源的分解,总体基尼系数 G = G w + G n b + G t

1.3 结构差异测算与分解方法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得分可以分解为健康维度( I 1)、保障维度( I 2)、社会参与维度( I 3)与友好环境维度( I 4)得分,即 I = I 1 + I 2 + I 3 + I 4。为了厘清中国不同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结构差异来源,本文运用方差分解法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将总体得分的方差分解为各个维度得分与总体得分的协方差,计算各个维度得分对总体得分变化的相对贡献程度。其中,贡献度越高,该维度导致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程度越大[14]

1.4 地区差异收敛趋势检验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σβ收敛检验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收敛性质,σ收敛主要根据各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差分布状况来判断其收敛趋势,如果随着时间推移,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准差逐渐下降,则说明存在σ收敛。方法上主要通过变异系数的分解来实现,即计算各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来衡量其差异化程度。
条件β收敛假设不同地区和省份发展积极老龄化事业的基础条件与特征有所差异,考察条件β收敛的模型是在绝对β收敛检验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影响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控制变量,这不仅会使估计结果更稳健,而且也符合理论假设与现实情境,即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收敛趋势可能会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2.1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可视化

根据前述方法,计算得到2006—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及分区域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表2表3)。分析发现,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表2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统计

Tab.2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年均增
长率(%)
全国 11.92 12.28 13.38 16.22 17.68 19.10 21.19 23.32 23.77 25.66 25.94 27.67 29.12 30.51 31.57 33.27 33.91 6.75
东部地区 15.50 15.67 16.71 19.25 20.58 22.08 24.38 26.42 27.31 29.98 30.23 32.20 33.55 35.06 35.30 37.30 37.94 5.75
中部地区 10.44 10.69 12.13 15.18 16.62 17.65 19.42 21.33 21.15 22.32 22.17 24.30 25.68 26.83 29.36 31.11 31.72 7.19
西部地区 9.63 10.22 11.16 14.13 15.73 17.33 19.46 21.81 22.26 23.94 24.53 25.76 27.36 28.79 29.62 31.03 31.68 7.72
健康维度 2.49 2.59 2.74 4.45 4.79 4.97 5.47 6.49 6.89 7.03 7.08 7.19 7.43 7.52 8.08 8.37 8.46 7.93
保障维度 3.96 3.74 4.23 4.94 5.77 6.30 6.95 7.56 7.12 7.70 6.98 7.81 8.37 8.91 9.35 9.96 9.96 5.93
参与维度 2.05 2.26 2.41 2.50 2.58 2.90 3.22 3.35 3.54 3.85 4.11 4.37 4.57 4.91 5.12 5.12 5.33 6.16
环境维度 3.42 3.68 4.00 4.33 4.55 4.92 5.55 5.92 6.22 7.09 7.77 8.30 8.75 9.17 9.01 9.83 10.17 7.04
表3 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统计

Tab.3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 eight major regions

区域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年均增长率(%)
东北 12.53 12.68 14.10 16.13 17.61 18.76 20.56 22.74 22.88 24.58 25.27 27.15 28.44 29.73 32.73 34.32 34.86 6.60
北部沿海 16.83 16.99 17.87 21.05 21.93 23.21 25.80 27.65 28.43 30.92 31.60 33.18 34.98 36.46 37.33 39.63 40.08 5.57
东部沿海 17.36 18.21 19.17 21.59 23.19 24.90 27.67 29.62 31.10 35.02 34.57 38.51 38.93 40.74 40.33 42.36 43.14 5.85
南部沿海 12.27 11.80 12.95 14.73 16.32 17.89 19.55 21.68 22.16 24.15 24.50 25.33 27.11 28.56 28.31 30.15 30.87 5.94
黄河中游 8.96 9.50 10.73 14.45 16.02 17.42 19.32 21.62 21.66 23.45 22.88 24.51 25.97 26.84 28.64 30.44 30.91 8.05
长江中游 10.88 11.03 12.40 15.48 17.00 17.93 19.67 21.81 21.58 22.42 22.15 24.19 25.48 26.61 28.77 30.43 31.11 6.79
西南 9.23 9.70 10.73 13.44 14.75 16.62 18.82 21.32 21.20 22.37 22.43 24.39 26.14 27.57 28.38 30.01 30.87 7.83
西北 10.06 10.78 11.70 14.85 16.65 18.02 20.10 22.01 23.14 25.07 26.51 27.06 28.58 30.24 30.73 31.80 32.39 7.58
①全国和各地区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上升,总体得分由2006年的11.92上升到2022年的33.91,年均增长率为6.75%。所有省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5%以上,但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省份只有2个,总体得分仍然偏低,说明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积极老龄化事业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②分维度看,各维度得分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低到高分别为社会参与、健康、保障、友好环境维度。其中,保障维度呈波动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5.93%,为4个维度中增速最低的;健康维度、社会参与维度与友好环境维度发展水平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93%、6.16%、7.04%,这与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持续推进和老龄社会需求的变动较为一致,显示出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在结构层面的非稳定性与非均衡性。
③从三大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与全国整体表现基本一致,即东中西部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均呈稳定上升态势。除东部地区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中西部地区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不同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从东向西依次递增,分别为5.15%、7.19%、7.72%,说明中西部地区发展积极老龄化事业的后劲较足。分时段来看,2012年以前,中部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略高于西部地区;2015年以后被西部地区反超,呈现为显著的“西部崛起”“中部塌陷”特征,直至近两年差距逐渐拉平。
④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西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区域。其中,西南与黄河中游区域年均增长率较高,分别为7.83%和8.05%,表现出较强的追赶态势。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较为一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北区域2012年以来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而其他区域之间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虽有一定差距,但随着2016年《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2019年《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出台,政策投入加大,发展水平显著加快,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反映了我国积极老龄化政策纵向层级上“吸纳—辐射”与横向维度上“竞争—学习”的创新扩散模式。
为更直观地反映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采用Jenks自然断点分级法将31个省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得分划分为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中等水平区、较低水平区、低水平区5种类型,并纳入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由图1可知,观测期内不同省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在不同时间维度表现出以下特征:①中等发展水平省份数量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省份占比仍然偏低。2006年,除北京、天津、上海、浙江4个省份为中等水平外,其他省份均处于较低水平与低水平区,占比超90%;2012年,低水平省份数量锐减,中等水平与较高水平省份增加到7个,占比由2006年的12.9%增长到22.6%;到2022年,中等水平省份由2018年的10个减少到7个,较高水平、高水平省份由2018年的10个增加到24个,占比由32.3%提升至77.4%。②低水平省份以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为代表,高水平省份以东部、北部沿海的上海、北京、浙江为代表,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空间维度上具有较强的锁定性,并以此为中心向外局部蔓延、扩散,溢出效应明显,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化特征在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过程中表现突出。
图1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异空间演变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23)2767号的标准地图绘制,底图边界无修改。

Fig.1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2.2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来源及分解

2.2.1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来源

①总体区域差异。观测期内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基尼系数G表现出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再“稳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具体来看,2006—2013年快速下降,2014—2017年出现微弱上升,2018年以后又稳步下降,表明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态势在波动中回落。相应地,基尼系数值整体由2006年的0.1789降至2022年的0.0894。这表明“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随着人口老龄化基本国情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地先后响应中央号召加快了出台老龄政策的步伐,老龄社会治理成效不断提升,使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特性不断缩小。
②区域内差异。八大区域对应的基尼系数值演变趋势如图2。分析发现,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在八大区域内部具有如下特征:2006—2022年,八大区域基尼系数均值分别为0.0412、0.1615、0.0615、0.0543、0.0325、0.0453、0.0885、0.0457,各地区基尼系数变化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96.35%、35.63%、54.43%、56.90%、55.87%、83.86%、45.03%、39.44%,表明各区域内部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差异在逐步缩小。具体而言,东北区域2006—2022年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整体降幅在八大区域中最大;北部沿海区域的基尼系数值最大,2006—2022年呈“L”型下降趋势,降幅为八大区域中最小,这说明即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内部,积极老龄化事业的非均衡发展特性也比较明显。此外,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西北区域近年来基尼系数呈现出短暂的逆势上扬态势,表明局部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内部差异又有所扩大。
图2 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基尼系数演变趋势

Fig.2 Evolution trend of Gini coefficient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 eight major regions

③区域间差异。由图3可知,观察期内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在八大区域之间的差异特征如下:区域之间基尼系数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降幅在14.52%~83.93%,其中黄河中游与长江中游区域之间基尼系数下降幅度最大,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区域之间基尼系数下降幅度最小。从各区域之间基尼系数均值来看,东部沿海与西南区域之间的基尼系数均值最大为0.2146,长江中游与黄河中游区域间基尼系数均值最小为0.0519。从图形来看,东部沿海与黄河中游、东部沿海与西南、北部沿海与西南、北部沿海与黄河中游这4组区域之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均呈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的波动变化特征,其中2013和2017年是比较明显的2个转折点。具体地,2006—2012年上述区域之间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差异不断缩小,2013—2017年差异逆势抬升,2018年后差异再次缩小。
图3 八大区域间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基尼系数演变趋势

注:图中序号1~8对应的区域分别为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西北区域。

Fig.3 Gini coefficient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among the eight major regions

2.2.2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分解

分析表4图4可知,考察期内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的年均贡献值与贡献率分别为0.0092、0.0814、0.0254和7.99%、69.60%、22.42%,表明区域间差异是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超变密度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最小。具体来看,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变化整体较为平稳,保持在均值7.99%左右小幅波动;而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在57.40%~75.19%震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趋势,其中2006—2013年降幅为17.48%,2014—2022年增幅为12.2%;超变密度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的变化态势相反,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倒“V”型变化趋势,前期增幅16.63%,后期降幅11.39%。
表4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分解结果

Tab.4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年份 总体基尼系数 区域内贡献 贡献率(%) 区域间贡献 贡献率(%) 超变密度贡献 贡献率(%)
2006 0.1789 0.0142 7.94 0.1339 74.88 0.0307 17.18
2007 0.1677 0.0128 7.62 0.1261 75.19 0.0288 17.19
2008 0.1555 0.0121 7.77 0.1144 73.57 0.0290 18.66
2009 0.1221 0.0095 7.76 0.0881 72.16 0.0245 20.08
2010 0.1077 0.0086 8.03 0.0790 73.37 0.0200 18.60
2011 0.1076 0.0092 8.59 0.0694 64.43 0.0290 26.98
2012 0.1075 0.0090 8.41 0.0675 62.83 0.0309 28.76
2013 0.0989 0.0087 8.79 0.0568 57.40 0.0334 33.81
2014 0.1060 0.0086 8.08 0.0669 63.12 0.0305 28.80
2015 0.1115 0.0086 7.71 0.0777 69.71 0.0252 22.57
2016 0.1173 0.0097 8.30 0.0830 70.76 0.0246 20.94
2017 0.1127 0.0087 7.70 0.0802 71.19 0.0238 21.12
2018 0.1037 0.0082 7.88 0.0739 71.32 0.0216 20.80
2019 0.1037 0.0082 7.88 0.0748 72.11 0.0207 20.01
2020 0.0922 0.0071 7.75 0.0658 71.45 0.0192 20.80
2021 0.0908 0.0071 7.77 0.0640 70.53 0.0197 21.70
2022 0.0894 0.0070 7.79 0.0618 69.10 0.0207 23.11
均值 0.1161 0.0092 7.99 0.0814 69.60 0.0254 22.42
图4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来源演变趋势

Fig.4 Evolution trend of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active aging industry

2.2.3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结构差异的分解

①全样本考察。从全国层面来看,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在结构层面的最大差异来源是友好环境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30.94%;其次是健康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27.03%;再次是保障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26.99%;最后是社会参与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15.03%(表5)。这突出说明老年群体对年龄友好环境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为老龄事业在这两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根据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4个维度最大差异贡献值排序,八大区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友好环境建设滞后型区域,包括西北、西南、黄河中游、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区域;第二类是保障不足型区域,包括东北和北部沿海区域,该维度的差异贡献率分别为33.61%、31.87%,这与上述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排名全国前列的基本现实相符。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人们对经济、照料、精神慰藉的养老保障需求急剧增加,凸显了事业发展的滞后性。
表5 中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结构差异的分解结果

Tab.5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eight major regions

区域 健康维度(%) 保障维度(%) 参与维度(%) 环境维度(%)
全国 27.03 26.99 15.03 30.94
东北 25.53 33.61 12.99 27.87
北部沿海 23.72 31.87 13.14 31.28
东部沿海 22.18 31.98 13.43 32.41
南部沿海 26.14 23.80 13.96 36.10
黄河中游 27.74 27.16 16.45 28.65
长江中游 30.26 28.05 12.71 28.98
西南 29.52 24.34 13.94 32.20
西北 29.49 19.52 20.85 30.14
②分时期考察。为进一步考察八大区域在不同时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结构变化和影响,本文将观测期划分为2006—2012、2013—2022年2个时间段对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结构差异贡献程度进行分析。由图5可知,2006—2012年健康维度在八大区域中差异贡献率最高,为34.84%;其次是保障、友好环境与社会参与维度,贡献率分别为34.36%、20.21%、10.60%。从八大区域内部来看,南部沿海、西南和西北区域为健康维度贡献率最高,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区域则以保障维度贡献率最高。其中,2013—2022年友好环境维度在八大区域中差异贡献率最高,为37.23%;其次是保障、社会参与与健康维度,贡献率分别为27.81%、18.16%、16.80%。从区域内部来看,除了东北和长江中游区域为保障维度贡献率最高,其他区域均为友好环境维度的贡献率最高。这突出说明观测期内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养老、医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代表的养老保障体系快速建立健全,显著提升了积极老龄化事业在保障与健康维度的水平。与此同时,新时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群体希望能够继续参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年龄友好型环境建设与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问题不断凸显,成为结构差异贡献率上涨最快的2个维度。
图5 分时期中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结构差异演变趋势

Fig.5 Evolution trend of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 China and eight major reg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3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收敛分析

3.1 σ收敛检验结果

观测期内全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变异系数的具体数值见表6。从演变趋势来看,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变异系数总体表现为“快速下降—小幅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快速下降阶段为2011年之前,降幅42.23%;小幅上升阶段为2012—2016年,增幅8.67%;此后进入稳步下降阶段,降幅7.38%,表明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整体在缩小。同时,各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变异系数演变趋势表现各异。在数值方面,除北部沿海区域变异系数均值(0.3124)大于全国整体均值(0.2362)以外,其他区域均小于全国整体均值,其中均值最小的黄河中游区域为0.0601;在变化趋势上,北部沿海、西南、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区域的表现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全程保持以下降趋势为主,平均降幅分别为36.85%、44.48%、84.25%、59.05%。东北区域变异系数表现为“波动上扬—快速下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2006—2014年为波动上扬期,涨幅29.22%;2014年以后为快速下降期,降幅97.17%,该区域也是八大区域中变异系数整体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说明东北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收敛态势最盛。东部沿海区域变异系数表现为“大幅下降—波动上升”的偏“W”型变化趋势。南部沿海区域变异系数除个别年份有点波动,整体保持平稳下降态势,2006—2022年变异系数数值从0.1780下降到0.0775,平均降幅为56.46%。西北区域变异系数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短周期波动变化,变异系数数值从2006年的0.1441下降到2022年的0.0928,平均降幅为35.6%,也是八大区域中下降幅度最小的区域。
表6 中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变异系数结果

Tab.6 Results of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ctive aging industry in China and eight major regions

年份 全国 东北 北部
沿海
东部
沿海
南部
沿海
黄河
中游
长江
中游
西南 西北
2006 0.3670 0.1013 0.4250 0.2223 0.1780 0.0950 0.1778 0.2019 0.1441
2007 0.3372 0.0955 0.3583 0.2144 0.1581 0.1025 0.1717 0.2039 0.1135
2008 0.3105 0.0979 0.3631 0.1798 0.0853 0.0329 0.1742 0.2215 0.1197
2009 0.2467 0.1056 0.2913 0.1349 0.1329 0.0443 0.1387 0.1739 0.0527
2010 0.2164 0.1045 0.2661 0.1220 0.1124 0.0419 0.0857 0.1538 0.0745
2011 0.2120 0.1088 0.2705 0.1062 0.1120 0.0388 0.0540 0.1981 0.1071
2012 0.2179 0.0951 0.2977 0.1070 0.1045 0.0272 0.0409 0.2013 0.1046
2013 0.1993 0.1117 0.2938 0.0750 0.1126 0.0662 0.0365 0.1778 0.0894
2014 0.2100 0.1309 0.2975 0.0548 0.1163 0.0694 0.0414 0.1865 0.0615
2015 0.2244 0.1212 0.3023 0.0695 0.1043 0.0708 0.0673 0.1861 0.0498
2016 0.2368 0.1051 0.3374 0.0828 0.1093 0.0976 0.0937 0.1602 0.0913
2017 0.2302 0.0731 0.3078 0.1107 0.0924 0.0667 0.1129 0.1546 0.0542
2018 0.2232 0.0639 0.3426 0.0812 0.0688 0.0646 0.0778 0.1338 0.0678
2019 0.2190 0.0532 0.3289 0.0836 0.0795 0.0629 0.0724 0.1328 0.0825
2020 0.1921 0.0105 0.2893 0.0919 0.0571 0.0526 0.0285 0.1236 0.0823
2021 0.1879 0.0019 0.2713 0.1018 0.0635 0.0503 0.0383 0.1221 0.0779
2022 0.1846 0.0037 0.2684 0.1011 0.0775 0.0389 0.0280 0.1121 0.0928
总体而言,基于变异系数测算的全国和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均表现为 σ收敛的特征。从发展速度来看,东北、长江中游、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和南部沿海区域位于前列,其中中部和东北区域具有明显的赶超优势,如果依照这一演变态势,不难预测,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中部塌陷”的区域分异特征将会不断改善。此外,还要更多关注西北区域的发展态势,警惕其陷入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内部差异持续扩大的风险。

3.2 绝对β收敛结果

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分异格局的形成及演化是受各地区经济、社会、人口、文化、政策、技术变革等多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相关因素可归纳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创新4个层面。本文通过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与经济活力对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维度主要考虑老龄化系数、老年人口抚养比、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政府政策导向维度通过人均社会福利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总人口]、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GDP]、财政分权程度(省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省本级预算内财政总支出)来衡量。科学技术创新维度主要通过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专利申请数、人均专利授权数来分析科技投入、创新活力与科技产出对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通过将因变量设定为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增长率rAAI,自变量设定为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lnsAAI,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创新4个维度的指标构建平衡面板数据,并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后,纳入模型回归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各变量数据基本满足回归分析的条件。
观测期内全国和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分析发现,全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β收敛回归系数均小于0,除东北区域不显著外,其他区域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除东北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均存在绝对β收敛现象。也就是说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相似的情形下,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差异变化会随着时间推移最终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和区域相比于水平较高的省份和区域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与后发优势,区域差距会逐渐缩小。

3.3 条件β收敛结果

因现实中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实证估计忽视这些差异化因素往往会降低估计结果的精确性,因此本文进一步检验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条件β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类似,全国及八大区域条件β收敛检验系数均为负,除东北和南部沿海区域外,其他区域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表明,在考虑了除初始值以外的其他异质性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除东北和南部沿海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均存在条件β收敛现象。这也意味着上述区域内各省份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都将朝着各自稳态水平变化。进一步分析控制变量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素是导致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分异格局的基础性因素,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过时间积累与循环反复,对其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产生影响;人口结构老化是倒逼各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的现实因素,通过出生率的调节为各地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提供差异化的时间窗口;政府政策导向是驱动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的外生动力,各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制度、投入方面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其老龄社会的治理水平与治理成效;科技创新是发展积极老龄化事业的内在引擎,然而当前科技创新缩小区域老龄事业发展差距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这可能与养老领域科技创新水平仍不高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Dagum基尼系数与方差分解法对中国及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并依托变异系数法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其σβ收敛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①从动态演进轨迹来看,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以下特征:2006—2022年全国及八大区域的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各维度水平得分从低到高分别为社会参与、健康、保障、友好环境维度,显示出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具有结构上的非稳定性与非均衡性;东中西部地区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除东部地区一直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外,中西部地区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在2015年以后表现出鲜明的“西部崛起”“中部塌陷”特征;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西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不均衡属性突出呈现在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过程中。
②从差异分解情况来看,区域差异来源的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超变密度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7.99%、69.60%、22.4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超变密度贡献,区域内差异贡献最小。结构差异的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结构差异的最大来源是友好环境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30.94%;其次是健康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27.03%;再次是保障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26.99%;最后是社会参与维度的差异,平均贡献率为15.03%。
③从收敛趋势来看,基于变异系数测算结果显示,全国和八大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均具有σ收敛的特征趋势。中国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σ收敛演变趋势全国层面总体表现为“快速下降—小幅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过程,各区域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变异系数演变趋势表现各异。在数值方面,除北部沿海区域变异系数均值大于全国均值以外,其他区域均小于全国均值。其中东北区域变异系数表现为“波动上扬—快速下降”的倒“V”型变化趋势,是八大区域中变异系数整体下降幅度最大的区域;西北区域变异系数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短周期波动变化,是八大区域中下降幅度最小的区域。从发展速度来看,中部地区和东北区域具有明显的赶超优势,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中部塌陷”的区域分异特征将会逐步改善。同时,基于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的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除东北区域不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南部沿海区域不存在条件β收敛外,其他区域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学技术创新等影响因素后,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将逐渐缩小,最终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

4.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得出以下政策启示:①要清晰认识并充分重视区域间、省域间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造成区域间差异显著存在的内在影响因素,比如本文涉及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政府政策导向、科技创新力度等。②要强化中央到地方的统筹协调,梯次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国老龄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助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不断取得新进展,切实提升广大老年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各省份要因势利导,强化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变革,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如东部地区可重点加强银发经济发展与智能养老技术应用,而中西部地区则仍要大力发展养老保障与医疗卫生事业,加强适老化改造等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③由于地区总体差异形成的最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结构差异的最大来源是友好环境维度的差异,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塌陷特征”需要引起重视。未来应强化尊老、敬老的老年友好环境建设,坚持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通过内外联动、空间互动构建多元治理格局,形成强大政策合力,为老年群体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提供机会,最大限度激发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15]。④有效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应注重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收敛趋势。既要坚持以缩小区域间、省域间老龄事业发展差距为主导方向,又要兼顾区域间老龄事业发展速度的协调性。对不满足收敛检验的东北和南部沿海区域,要警惕其陷入积极老龄化事业发展水平差异持续扩大的风险。通过进一步引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人口年龄结构有效改善,不断提升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的综合绩效。
[1]
艾伦·沃克, 朱火云. 从概念到政策:积极老龄化再认识[J]. 社会保障评论, 2023, 7(3):49-61.

[2]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M]. 北京: 华龄出版社, 2014.

[3]
De São José J M, Timonen V, Amado C A F, et al. A critique of the active ageing index[J].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2017,40:49-56.

[4]
Walker A. A strategy for active aging[J].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2002, 55(1):121-139.

[5]
杨一帆, 张雪永, 陈杰, 等. 中国大中城市健康老龄化指数报告(2019—2020)[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6]
周泽玄, 韩会然, 杨成凤. 县域尺度下长三角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J]. 经济地理, 2024, 44(2):90-101.

DOI

[7]
Marsillas S, De Donder L, Kardol T, et al. Does active ageing contribute to life satisfaction for older people?Testing a new model of active age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17, 14(3):295-310.

DOI PMID

[8]
刘文, 杨馥萍. 中国积极老龄化水平测度——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和28个省市的数据研究[J]. 人口学刊, 2019, 41(2):100-112.

[9]
张文娟, 薛诗睿. 中国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脆弱性分析——基于CLASS2020数据的实证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24(2):61-74.

[10]
穆滢潭, 龙飞, 原新. 中国老年人健康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及其变迁趋势——基于生命历程和健康公平视角的分析[J]. 人口研究, 2023, 47(4):82-97.

[11]
边恕, 王钰杰. 中国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的区域系统协调水平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3(5):35-47.

[12]
李磊, 王震, 李连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6(5):49-61.

[13]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531.

[14]
辛冲冲, 陈志勇.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分布动态、地区差异及收敛性[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9, 36(8):52-71.

[15]
李连友, 李磊. 构建积极老龄化政策体系释放中国老年人口红利[J]. 中国行政管理, 2020(8):21-25.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