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cal Centra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 JIANG Lili , 1 ,
  • YUAN Jiadong , 1, ,
  • HAN Gang 2 ,
  • LU Lu 1
Expand
  • 1.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China
  • 2.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i'an 223001,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7-09

  Revised date: 2018-11-1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9

Abstract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 with the "space correlation degree-hinterland" method and combining with the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06, 2010 and 2015,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define the local central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ocal central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defined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re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 and ea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ern regions lack local central cities, nevertheless, the "space correlation degree-hinterland" method fully consider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cal central cities and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finition of centra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Finally, this paper selects Harbin, Daqing, Qiqihar, Mudanjiang, Jiamusi, Heihe, Suifenhe and Bei'an as local central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By comparing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ranking of cities (counties),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Heihe and Bei'an is relatively weak among them. Although the eight local central cities have the strongest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their hinterland, except for Harbin, Daqing and Qiqihar,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other central cities in their hinterland is not prominent. On the whole, the local central citi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ve various city types and its existing problem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Local centra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hould further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nhance the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cit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ite this article

JIANG Lili , YUAN Jiadong , HAN Gang , LU Lu .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cal Centra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3) : 67 -75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3.008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在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集聚和扩散作用,是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05年,原国家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时,首次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具有引领、辐射、集聚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区域中心城市是具有重要区际意义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中最高的两个城市层级,但是对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依然有限[1-2]。为了促进我国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同周边地区协调均衡发展,应当在重点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作为地方中心城市。目前关于地方中心城市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认为,地方中心城市是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对周围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地级市或发展较好的县及县级市,同时地方中心城市能够协调好周边地区与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关系,并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明确的分工合作关系。目前关于地方中心城市的研究较少,研究尺度以市域为主,研究角度多为定性研究,而定量分析较少。颜亚玉等人从旅游资源、市场和产品三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特征,提出要发挥地方中心城市的协调带动作用,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3]。袁中许提出地方中心城市是在市域内有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的城市,多为中等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应当壮大城市规模,发展成为大城市[4]。修春亮、李伯华等提出地方中心城市多为地级市[5-6]
地方中心城市界定的传统方法,是先确定中心城市,后划分影响范围[7]。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计算研究区域内城市的综合实力,根据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对城市进行等级划分,选出地方中心城市。然后运用经济联系度、场强模型、断裂点模型等方法来计算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8-10]。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保证综合实力强的城市进入到较高等级的中心城市层级,缺点是缺少对空间均衡性的考虑。地方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发展极,空间分布要均衡,区位要适宜,与腹地内城镇间的距离要适当,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聚与扩散[11]。“空间关联度—腹地”法,充分考虑了地方中心城市空间的均衡性,先计算城市腹地,再界定地方中心城市。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部分实力较强的城市,进不了更高等级中心城市的行列中来。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76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突破以往单一的研究方法,采用两种方法对比研究,结合黑龙江省城市空间分布特征,选择更为适合的方法来界定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并提出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黑龙江省城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 研究区域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发展基础好。同时黑龙江省也是我国农业大省,2017年粮食总产量为6 018.8万t,位居全国首位,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实现8.64亿美元。从全省的角度来看,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省会哈尔滨是副省级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层面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哈尔滨具有地方中心城市的全部职能。但是由于哈尔滨的空间位置偏于黑龙江省的西南地区[12],对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导致哈尔滨在全省范围内发挥其中心性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响。目前,黑龙江省形成了西南部、东部、北部三个地区的发展格局[13]。西南地区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和绥化3个地级市,尚志、讷河、安达等7个县级市,及依兰、龙江、肇州、望奎等25个县。西南地区共36个市(县),占全省的47%,2015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5%,城市密度大,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强。东部地区多为资源型城市,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和牡丹江6个地级市,虎林、同江、绥芬河等8个县级市,鸡东、萝北、桦南等14个县。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以煤炭产业为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较低,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北部地区包括伊春和黑河2个地级市,铁力、北安和五大连池3个县级市,嘉荫、嫩江、呼玛等7个县。城市密度低、规模小,且多为林业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人口流失、产业转型等问题。黑龙江省主要城市多集中在西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缺少发展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本文以黑龙江省76个市(县)为研究对象,包括1个副省级城市(市辖区)、11个地级市(市辖区)、18个县级市及46个县(自治县),考虑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服务水平等方面,选取2006、2010和2015年黑龙江省各市(县)的GDP、人均GDP、二三产占GDP比重、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非农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从业人员、地方财政支出、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12个指标建立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 20软件,对数据进行变量间KMO相关性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验。2006、2010和2015年,KMO的检验值分别为0.867、0.851、0.859,Bartlett球体检验P值均小于0.001,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将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比重作为各主成分的权重,权重分别乘以各市(县)在两个主成分上的得分,最后得到各市(县)的综合实力得分。

2.2 场强模型

确定城市腹地范围的传统方法包括场强模型、断裂点模型、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本文选择场强来计算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场强模型来源于物理学概念,地方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即为场强[14],地方中心城市的场强与城市综合规模成正比,与两城市间的距离成反比,公式如下:
E i k = Z i / D i k b
式中:Eik为城市ik点上的场强;Zii城市的综合规模,本文用城市的综合实力得分来代替;Diki城市到k点的距离,这里用城市间最短交通时间来计算;b为摩擦系数,一般取值为2。

2.3 城市空间关联度计算

城市空间关联度用来衡量城市间联系程度的大小,既反映了地方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反映了周围地区对地方中心城市辐射潜能的接受能力。公式如下:
F i j = α × M i M j D i j β
式中:Fij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Mi、Mj为城市i和城市j的城市经济社会规模的度量指标,本文用各市(县)的综合实力得分来代替;α为常数,通常取1;β为摩擦系数,通常取2;Dij为两城市之间的最短交通时间。将综合实力得分与两城市间最短交通时间代入公式可以得出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度。

2.4 数据来源

GDP、人均GDP、二三产占GDP比重、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非农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从业人员、地方财政支出、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指标,地级以上城市的指标数据来源于2007、2012、2017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县及县级市的指标数据来源于2007、2011、201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及各市(县)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统计公报,并对个别缺失和异常数据进行插补和修正。最短交通时间数据是根据谷歌地图历年的历史影像,及黑龙江省相应年份的《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册》整理所得。各级公路时速设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2003)和已有的研究[15-16],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设定高速公路时速为100 km/h,国道时速为80 km/h,省道时速为60 km/h,县道及其他道路时速为40 km/h。

3 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的界定

3.1 地方中心城市应具备的条件

①地方中心城市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一个城市各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既能将周边地区的资源、人口、产业、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集中[17],同时又可以将这些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②地方中心城市应具备区位优势。良好的区位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利于地方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协调区域内部发展。③地方中心城市应具备完善的交通设施。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城市发挥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基础,同时交通方式越多样,客、货流通越便捷。④地方中心城市应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18]。发展环境分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又包括市场、投资等环境,还包括地方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及当地的民风等方面。⑤地方中心城市要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地方中心城市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人口的集聚和驻留提供条件[19]。同时在产业、经济、环境等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才能够更好地、持续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2 基于场强模型的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界定

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计算了各市(县)的综合实力得分,运用K型聚类方法,将黑龙江省3个年份的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分级,界定出2006和2010年黑龙江省的地方中心城市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和绥芬河,2015年的地方中心城市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鸡西、佳木斯、牡丹江、双城 和绥芬河(表1)。
表1 基于综合实力得分黑龙江省各市(县)等级划分

Tab.1 Classification of cities (countie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cor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等级 2006 2010 2015
一级 哈尔滨 哈尔滨 哈尔滨
二级 大庆 大庆 大庆
三级 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绥芬河 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绥芬河 齐齐哈尔、鸡西、佳木斯、牡丹江、双城、绥芬河
四级 其余市(县) 其余市(县) 其余市(县)
场强模型是测度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模型,运用场强模型计算各中心城市对其他市(县)的场强值,每个地方中心城市的影响区涵盖所有的市(县),本文采用取场强最大值的原则来判定各个市(县)的归属,从而确定各地方中心城市的影响腹地范围(图1)。
图1 基于场强模型黑龙江省的中心城市及其腹地范围的划分

Fig.1 The division of central city and its hinterlan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field strength model

3.3 基于“空间关联度—腹地”法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的界定

本文考虑到黑龙江省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借鉴钟业喜提出的“空间关联度—腹地”方法,确定黑龙江省的地方中心城市。“空间关联度—腹地”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将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划的属性赋值于一点,在理论上,每个点都会与区域中所有的点之间发生空间联系,可得到每个点之间关联度的值,但关联度的最大值只有一个,以这个最大值所形成的城市对作为互相隶属关系,则可以得出最低一级的中心城市及其影响的腹地范围。再计算最低一级的中心城市间的关联度,以最大值形成的城市对为互相隶属关系,可得到高一级的中心城市及其影响区范围。逐级合并后便可得到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及其腹地,最后全部市(县)隶属于最高等级的中心城市[20]。具体的划分过程及结果如下:
首先,计算每个市(县)之间的空间关联度,得出各个市(县)间最大空间关联度值,运用Arc Map 10.2生成黑龙江省76个市(县)的最大空间关联度网络分布图(图2)。
图2 黑龙江省各市(县)间最大空间关联度

Fig.2 The largest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ities(countie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其次,对这些有最大关联的区域进行一次合并,在合并过程中如有连续隶属关系存在,只考虑到第二级,其余市(县)则保留到更高层级考虑。合并后得到中心城市及其腹地,中心城市是合并后区域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市(县)。
第三,将一次合并后得到的中心城市,两两市(县)再进行关联度计算,得到各市(县)的最大空间关联度网络分布图(图3),然后进行二次合并。合并原则是若有新的区域纳入,则进行合并,重新选择合并区域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二次合并较一次合并得出的中心城市的等级高一级;若没有新的区域纳入,则直接将一次合并的中心城市提升一个等级。同时遵循在合并过程中如有连续隶属关系存在,只考虑到第二级的原则。最后得到二次合并的结果(图4)。
图3 基于黑龙江省各市(县)最大关联度一次合并结果

Fig.3 The result of the first merger based on the largest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ities(countie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图4 一次合并后中心城市间最大空间关联度

Fig.4 The largest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ities(counties)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fter the first merger

3.4 结果分析

本文将界定地方中心城市的传统方法与“空间关联度—腹地”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比图1图5可得,传统方法所界定的地方城市多集中在黑龙江省的西南和东部地区,北部地区没有地方中心城市,所选出的地方中心城市均为黑龙江省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得出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黑龙省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北部地区的市(县)的综合实力较弱。按照传统方法来计算,不能选出北部地区的地方中心城市。而北部地区多为林业资源型城市,需要地方中心城市对北部地区进行资源整合,带动北部地区的发展。与传统方法所得的结果不同,基于“空间关联度—腹地”方法界定的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有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芬河和北安。虽然在空间上分布更为均匀,增强了黑龙江省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但有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没有纳入到地方中心城市的行列中来。如鸡西2006年综合实力排名位于第9位,2010年位于第7位,2015年位于第8位,虽然3个年份的综合实力排名皆位于黑河和北安之前,但其与牡丹江的空间关联度较高,综合实力排名位于牡丹江之后。因此,将鸡西作为牡丹江的城市腹地。黑河2006和2010年排名第13位,2015年则下降到第22位。北安3个年份的综合实力排名分别为第24、29和25位。虽然黑河和北安的综合实力排名较低,但在各自的腹地内,综合实力最强,因此黑河和北安可以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地方中心城市。综上,从黑龙江省区域协调发展来考虑,本文最终采用“空间关联度—腹地”法界定出来的结果。
图5 基于一次合并后中心城市间最大空间关联度的二次合并结果

Fig.5 The result of the second merger of the largest spatial correlation between cities(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fter the first merger

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是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城市,属于较强的综合性城市。大庆是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实力强,靠近省会城市哈尔滨,具有区位优势。黑河和绥芬河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口岸城市,北安为黑河下辖的县级市,非地级行政单元,但依靠较好的地理区位和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因此,选择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芬河和北安作为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符合实际发展情况。

4 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战略

4.1 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

4.1.1 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

由黑龙江各地方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名(表2)可知:哈尔滨的综合实力最强,其次为大庆,2006、2010和2015年分别位于第1位和第2位。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和绥芬河在2010、2015年排名分别为第3、4、5、6位,3年整体来看,均位于全省前列。但就具体综合实力得分来看,以2015年为例,排名第2位的大庆得分仅为哈尔滨的68.27%,排名第3位的齐齐哈尔得分仅为哈尔滨的42.02%,地方中心城市间的综合实力差距较大。黑河的综合实力在下降,2006和2010年综合实力排名位于第13位,2015年则下降到了第22位。3个年份北安的综合实力排名分别为第24、29、25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虽然高于其腹地的其他市(县),但是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以及与黑龙江省西南部、东部的经济强市(县)有着明显的差距。
表2 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名

Tab.2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core and ranking of Heilongjiang's local central cities

城市 2006 2010 2015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哈尔滨 8.1090 1 8.8419 1 8.9872 1
大庆 6.5014 2 6.1155 2 6.1360 2
齐齐哈尔 3.7950 4 3.9687 3 3.7765 3
牡丹江 3.8638 3 3.8991 4 3.3521 4
佳木斯 3.2920 6 3.4082 5 3.3255 5
黑河 2.7597 13 2.8225 13 2.6848 22
绥芬河 3.5393 5 3.3230 6 3.2494 6
北安 2.5053 24 2.5207 29 2.6252 25

4.1.2 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产业结构

从2015年黑龙江省各地方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表3)来看,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芬河基本实现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一产比重保持较低的水平,由于第二产业多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存在发展缓慢、占比相对较低的现象,第三产业占比较大,均达到59%以上。大庆的三产结构为“二三一”,工业发达,一产占比较低。而黑河、北安与其他地方中心城市相比,一产占比较高,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一二”,虽然一产占比不断下降,但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二产占比始终较低,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表3 2015年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ocal central ci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15

地区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哈尔滨 6.32 33.84 59.84
大庆 2.44 68.50 29.06
齐齐哈尔 4.09 31.24 64.67
牡丹江 4.85 35.69 59.46
佳木斯 6.36 27.68 65.96
黑河 31.07 28.18 40.75
绥芬河 0.76 11.18 88.06
北安 33.07 20.87 46.06

4.1.3 地方中心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现状

哈尔滨腹地包括绥化和伊春2个地级市,尚志、铁力、肇东等6个县级市,通河、兰西、青冈等11个县。哈尔滨城市腹地的个数在8个地方中心城市中最多,腹地城市产业类型以第三产业为主,总体经济实力较强。大庆腹地包括安达、肇源、肇州、杜尔伯特和林甸5个市(县),5个市(县)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其中安达、肇源、肇州和杜尔伯特经济实力较强,林甸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齐齐哈尔腹地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共包含讷河、泰来、龙江、甘南、嫩江和富裕6个市(县),其中4个是农业县。就产业结构来看,腹地内所有市(县)的第一产业占比均达到了30%以上,占比最低的讷河也达到了33.93%,而占比最高的嫩江县则高达50.79%,腹地城市缺乏大型工业支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牡丹江腹地有宁安、海林、鸡西、密山、虎林、林口和鸡东7个市(县),包含了资源、农业、口岸等类型的城市,经济实力表现为明显的空间失衡,并面临产业转型、经济开放度不够、经济发展粗放等问题。佳木斯腹地以三江平原为主体,包括佳木斯、鹤岗、双鸭山、同江、富锦、嘉荫等18个市(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等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资源枯竭、经济发展缓慢、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占68%以上。其中同江和饶河一产比重大于70%,二产占比不足10%。黑河的腹地包括孙吴、逊克、呼玛、塔河和漠河5个县,其中2个为农业县,2个为林业县,一产比重较大,三产比重较低,二产比重均不超过15%,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绥芬河腹地城市仅有穆棱和东宁2个市(县),二、三产所占比重较高,综合实力较强。北安腹地包括五大连池、克东、克山、依安、拜泉和明水6个市(县),其中5个以第一产为主导产业,区域发展缺乏动力。

4.2 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

4.2.1 增强地方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优化产业结构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西南部的地方中心城市。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路、铁路系统发达,是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地方中心城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职能,在协调好腹地内部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北部和东部地区的联系。齐齐哈尔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庆相邻,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齐齐哈尔应依托已有的工业基础,在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以工促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庆位于哈尔滨西侧,是石油资源型城市,黑龙江省的经济强市,石油化工业基础雄厚。大广和哈大高速,及滨州铁路提高了大庆与外界的联系程度。大庆应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延伸石化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实现石油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第一产业的发展,2015年畜牧业的生产总值约占第一产业的51.5%,大庆及其腹地内的自然条件较好,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将科学化、现代化融入到第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打破原有的生产方式,将旅游产业和第一产业相结合,实现产业灵活发展。
牡丹江、佳木斯和绥芬河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地方中心城市。牡丹江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畅通,绥滨和图佳铁路,及绥满和鹤大高速交汇于此。绥芬河是牡丹江下辖的县级市,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口岸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独特的口岸优势。目前,牡丹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待提高,其腹地内部煤炭资源型城市较多,产业转型是牡丹江及腹地城市的首要发展任务,牡丹江应从调整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统筹和协调腹地内部各个市(县)之间的合作关系来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同时,加强与绥芬河的联系,实现互利互助的发展模式。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改善旅游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监督,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绥芬河则应充分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佳木斯作为三江平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国家粮食主产区,腹地内农业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特别是机电、造纸、食品加工、轻工业较为发达。佳木斯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和比罗比詹隔江相望,有利于边境贸易的发展。佳木斯应大力发展农、林、矿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改变依靠原材料、原材料初加工等产业模式,转向产品深加工的产业模式,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与以上六个地方中心城市相比,黑河和北安作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地方中心城市,其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黑河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对俄贸易城市之一,经济发展受到国内和国外两方面的影响,2015年较2010年黑河进出口贸易总额缩小了3.6倍,影响了黑河的社会经济发展。北安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黑河之间有吉黑高速相连。黑河、北安应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解放劳动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黑河腹地的北部地区,多为林业县,人口密度低,北安腹地内的城市为农业型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应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2.2 促进地方中心城市与腹地统筹发展

地方中心城市具有协调、统一和带动作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芬河、北安八个地方中心城市,虽然是腹地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市(县),但是除了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其余地方中心城市在其腹地内的核心地位还不够突出。地方中心城市在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发展极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避免产业单一化、产业链过短等问题。腹地内部应有所分工,互补短板,各市(县)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从更大范围的地域分工中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计划。以各地方中心城市为发展核心,形成本地区内部的产业链,同时加强内部与外部的合作关系,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避免“各自为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避免恶性竞争、相互牵制。

4.2.3 加强地方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地方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不断推进地方中心城市由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黑龙江省的人口流失较为严重。2011—2015年,黑龙江省年均人口外流数为6.9万人,2015年黑龙江省外流人口中30~39岁这一年龄段最多,占总数的32.6%[21],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到医院、学校、商场等服务设施的分布和使用效率。地方中心城市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集聚与扩散功能,增强城市的对外服务功能。在城市规划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腹地内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人口的空间分布,合理布局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养老设施的增建和完善。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第一,界定地方中心城市的传统方法与“空间关联度—腹地”方法相比,后者更适合黑龙江省的实际发展情况。最终选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绥芬河和北安等8个地方中心城市。
第二,总体来看8个地方中心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且空间分布均衡。但是各地方中心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除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以外,其余地方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有待提升,应进一步提高辐射带动作用。黑河和北安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和交通枢纽,应在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资源整合等方面发挥其核心带动作用,促进北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腹地内,城市类型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问题,在分析地方中心城市及其腹地市(县)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地方中心城市应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强地方中心城市与腹地内各市(县)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地方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各地方中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黑龙江省城镇体系的合理发展。

5.2 讨论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从全省范围来看城市发展水平差距大,资源型城市数量多,且多数面临资源枯竭、人口流失等问题,城市发展面临挑战。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助于全省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有利各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地方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目前关于地方中心城市的研究关注度不高,有待加强。虽然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界定出黑龙江省的地方中心城市并提出了发展策略,但是,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特别是县级的统计数据类型相对较少,建立更加客观的、完善的指标体系,选取更科学的评价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工作;②地方中心城市的界定与发展研究应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基于更大的地域范围,研究范围应进一步扩大到东北、华北、中部等大区域,在区域内部形成发展网络,统筹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消除内部竞争,促进区域内部的良性发展。
[1]
赵娴, 林楠.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分析与评价[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3(12):106-113.

[2]
陈鸿彬, 王兢, 陈娟. 河南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评价及提高对策[J]. 经济地理, 2010, 30(4):591-595.

[3]
颜亚玉, 董菁. 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J]. 改革与战略, 2011, 27(2):114-116.

[4]
袁中许. 均势型地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的战略协整[J]. 社会科学研究, 2014(4):7-13.

[5]
修春亮, 祝翔凌. 地方性中心城市空间扩张的多元动力——基于葫芦岛市的调查和分析[J]. 人文地理, 2005, 20(2):9-12,123.

[6]
李伯华, 窦银娣, 彭珊珊, 等. 地方性中心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匹配问题研究——以衡阳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10):94-101.

[7]
姜海宁, 陆玉麒, 吕国庆. 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6):82-89.

DOI

[8]
丁小燕, 王福军, 张伟, 等. 河北省次中心城市的选择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 29(5):83-87,93.

[9]
涂建军, 朱月, 李琪, 等. 基于网络空间结构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影响区划定[J]. 经济地理, 2017, 37(12):65-73.

[10]
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6, 26(3):266-272.

[11]
Parr J B. Growth-pole strategies in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a retrospective view. Part 1. Origins and advocacy[J]. Urban Studies, 1999, 36(7):1195-1 215.

[12]
俞勇军, 陆玉麒.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J]. 经济地理, 2005, 25(3):352-357.

[13]
王颖, 李诚固, 黄晓军, 等.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J]. 经济地理, 2009, 29(11):1822-1 826.

[14]
潘竟虎, 石培基, 董晓峰.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腹地的测度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 63(6):635-645.

[15]
韩增林, 尚颜颜, 郭建科, 等. 东北地区港口内陆空间可达性综合测度[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 32(5):502-512.

DOI

[16]
郭建科, 王绍博, 李博, 等. 哈大高铁对东北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4):521-529.

DOI

[17]
袁家冬, 赵哲, 孙振杰, 等.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方中心城市的响应[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7(1):118-124.

[18]
谭泰乾. 我国地方中心城市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J]. 财会研究, 2004(1):9-11.

[19]
Cameron G C. Growth areas,growth centres and regional con-version[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0, 17(1):19-38.

[20]
钟业喜, 陆玉麒. 基于空间联系的城市腹地范围划分——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536-543.

[21]
谢宝禄. 黑龙江社会发展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