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ban Shrinkage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 LIU Guiwen ,
  • XIE Fangyun , ,
  • HONG Jingke ,
  • CHEN Chunjiang
Expand
  •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Real Estate,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6-24

  Revised date: 2019-03-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7

Abstract

A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shrinkage has appealed for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Urban shrinkage always happen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in recent years, some cities in China are shrinking.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In order to find the features, this paper adopted retroduction method to filter 64 shrinking cities from all of 329 cities in China and defined the absolute shrinking city and relative shrinking city. Then, this paper used backtracking method to discuss the key factors caused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shrinking city. It is found that most shrinking cities in China are relative shrinkage, and labor movement pays many contributions to relative shrinking city; the formation of absolute shrinking city is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the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 The results are conduciv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ite this article

LIU Guiwen , XIE Fangyun , HONG Jingke , CHEN Chunjiang . Urban Shrinkage i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7) : 50 -57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7.007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城市收缩早已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全球已有超过25%的大城市被认为是收缩城市[1]。早在中世纪,罗马帝国的瓦解、瘟疫以及农业危机都曾导致城市收缩。19世纪工业革命爆发加快了欧洲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欧洲城市发展出现戏剧性的一幕:伴随着大型城市圈形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收缩性城市。随即而来的金融危机又加剧了英、美、德等国家人口的下降[2]。1960—1970年德国开始后工业化转型,以钢铁为主要经济支持的城市开始出现经济下滑,造成了大量的城市核心区收缩、人口老龄化以及出生率下降等问题。为了探寻解决城市衰落的方法,德国发起了“收缩城市项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同样地,早在1820—1830年美国也曾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后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大量城市出现经济衰败和人口流失[4]。近年来以底特律为代表的美国“工业锈带”城市也经历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城市收缩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我国对城市收缩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在对我国收缩的城市识别上,北京城市实验室(BCL)通过对我国五普、六普人口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654个县市中有180个存在人口收缩的情况[5],张学良从县级尺度出发识别出我国997个收缩城市样本[6]。然而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收缩城市出现人口流失下空间不断扩张的情况[7]。东北老工业地区是我国城市缩减的典型代表,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导致了城市经济的萧条,进而引起城市衰落、人口衰减。城市收缩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对我国城市收缩现象的认知和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8]
西方国家在讨论定义城市收缩时往往与城市衰退(decay)、弃置(abandonment)、城市危机(urban crisis)等词联系到一起[2],表明城市人口缩减及经济下滑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我国城市的收缩现象能否理解为西方国家认知中的城市收缩还有待商榷。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西方国家早已实现了城镇化,二者所处的阶段环境不同。我国部分城市收缩是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而导致的城市化及城镇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调整,反而有利于提高城镇品质,促进城镇化发展[9]。而部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导致资源型城市衰退与西方城市衰退存在一定差别。西方国家的收缩城市往往存在长时间尺度上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而我国的城市人口变化鲜少出现长时间的、持续性的下滑以及经济持续衰退的问题,但是也不能就此忽视我国部分城市存在城市收缩的可能性。因而,中国的城市收缩需要建立本土化的分析框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人口的持续变化趋势以及其目前的经济状态,区分出我国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的城市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加深对我国城市收缩问题的理解。

1 城市收缩的定义及成因

国外常用“urban shrinkage”和“shrinking cities”定义城市收缩,但其实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Urban shrinkage用以描述城市缩减及其相关问题的现象及过程,而Shrinking cities则强调城市收缩的范围和区域[10]
城市收缩常常与人口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人口缩减是城市收缩的直观表现[11],如日本的城市收缩表现在人口的改变包括低出生率、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美国和德国则表现为大量的城市移民现象[12]。城市收缩常发生在经济危机、战争、革命以及流行病和灾害之后,并导致人口的大量流失。而这种流失最开始可能表现为郊区化及城市空置,长远则是人口统计学上的缩减[13]。除了人口变化之外,城市收缩通常还伴随着城市经济问题。城市收缩会加剧住房空置、基础设施富余、住房市场萧条等,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12]。而人口缩减会进一步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城市多样性下降等问题[14]。韩国大邱市作为早期韩国的大型城市之一,由于城市收缩造成了城市经济停滞,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排名韩国最低且远低于平均水平[15]
因而,对城市收缩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城市收缩指代人口、经济、社会等的全面衰退;狭义城市收缩主要指人口的持续性流失并存在永久流失的可能性[16]。而城市收缩的定义也常常以人口流失的程度及经济情况进行界定。如Hoekveld认为当城市人口流失超过5年,该城市可以视为收缩城市[17]。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hrinking Ci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将“人口规模在1万以上人口面积的城市区域,面临人口流失超过2年,并经历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城市定义为收缩城市[18]。收缩城市项目(SCP)用城市人口流失超过10%或者年平均流失人口超过1%作为定义城市收缩的条件[19]。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SCIRN提出的城市收缩的界定方式。但以上经典的城市收缩定义中未能将引起城市收缩的根本因素融入,且多以短期的城市人口下降特征定义城市收缩。因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城市收缩具有长期收缩和短期波动的差异,而短期的城市收缩如人口的迁徙存在可逆性。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城市收缩,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20]
影响城市收缩的原因复杂且多样,其中被广泛认可的有经济全球化、去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衰竭等。城市收缩是全球化进程的空间表示,经济全球化以及生产过程国际化改变了产品制造、分配以及消费系统,从而导致了全球工业城市的收缩[12]。同时,全球化经济影响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重新分布,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竞争力,如韩国城市在全球化中的失去了劳动力优势,从而导致韩国城市的收缩[15,21]。城市人口的变化与经济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影响的循环作用机制[22],人口下降的城市更容易失去资本的青睐,而资本流失之后又会进一步加剧人口的流失。以黑龙江鹤岗市为例,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城市人口大规模流入大城市,导致小城市出现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的情况[23]。而加拿大查塔姆肯特区域由于城市经济下滑,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严重,扰乱了整个就业市场,又加剧了城市经济问题[24]
对于城市收缩的界定标准以及产生的原因一直未有一个系统定论,西方国家关于城市收缩的定义以及分析可以为研究我国的城市收缩现象提供一定的借鉴,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以及地理特征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无法直接引用。而且西方国家城市收缩常常与“衰退”“衰败”等词联系在一起,但相较于城市衰退的贬义性,我国城市收缩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城市的衰退,应当更客观地表现那些处于竞争弱势的城市的发展状态。因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人口的变化趋势以及目前的经济状态,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征,为理解和界定我国收缩性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收集了30个省级行政单位,329个城市2000—2016年的人口数据,以及这些城市2015年的人均GDP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个省市的统计年鉴。在数据收集的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处理的方式为:
①本文拟采用各个地级市的常住人口数据,但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省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记录常住人口数据,只有户籍人口数据,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海南、青海以及新疆;同时部分省的统计年鉴中存在2种人口数据统计方式,包括山西、内蒙古、江苏、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由于本文主要用于分析人口的变化趋势且不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数据比较,因而考虑在进行城市人口数据分析的时候同一个城市采用统一维度,即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海南、青海以及新疆的城市采用户籍人口数据,其他城市采用常住人口数据。
②329个城市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为抽样调查统计的结果。人口抽样数据虽然是推测数据,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样本充足,其对于整体人口估计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段成荣曾用其分析我国的人口流动问题,以及流动儿童的情况等[25-26]
③由于西藏统计年鉴中没有常住人口以及户籍人口的数据,因而本文未统计西藏各个城市的人口数据和人均GDP数据。

3 我国收缩城市的分析及判定

3.1 我国329个地级市人口密度变化特征

本文主要采用Excel对329个城市的人口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首先计算各个城市的人口密度,以各个城市可获得的最新的统计年鉴(2015年或2016年)中土地面积作为基准,用搜集的每一年的城市人口除以其土地面积得到该城市每一年的人口密度;其次计算各个城市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即各个城市人口密度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化率。经过计算发现,我国各个城市相对于上一年城市人口的变化率主要集中在0.95~1.05之间,以该区间为纵坐标区间共绘制出27幅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率的趋势图,部分省市人口密度变化如图1
图1 部分省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图

Fig.1 The rate change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some cities

从各个城市人口密度变化趋势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该城市的人口变化趋势,人口变化率大于1表示该城市的人口呈现上升的趋势,等于1表示城市人口维持不变,小于1则说明该城市的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在27幅城市人口密度变化图中,发现各个城市的人口均出现或大或小的波动,绝大多数城市在2011年之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因而取2011—2016年(没有2016年数据的城市至2015年)每年的人口密度变化率的平均值作为判断该城市人口变化的指标(铜陵市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删除了由于兼并其他区县导致的极端增加值),得出每个城市的平均人口密度变化率值。而后,将计算结果采用自然断裂法划分5类,分级的结果为“1.00以下、[1,1.00434]、[1.00435,1.009249]、[1.00925,1.019434]、1.019435以上”[27]。同时,将分类结果与2011—2016年人口密度变化的平均值对比,进行适度调整。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指出自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增长2.52%,年平均增长率为0.50%。综合考虑,以0.5%为梯级结合自然断裂法分类结果,将329个城市划分为5类:人口缩减型城市,人口平缓增长型城市,低速增长型城市、快速增长型城市以及高速增长型城市[28]
表1 我国329个城市人口密度变化率分类表

Tab.1 The rate change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329 cities of China

人口变化率 数量 包含城市 类型
1.00以下 64 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葫芦岛市、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鸡西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伊春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绥化市、大兴安岭地区、盐城市、淮北市、安庆市、六安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潮州市、梧州市、钦州市、贵港市、玉林市、百色市、贺州市、河池市、来宾市、崇左市、德阳市、资阳市、咸阳市、固原地区、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 人口缩减
型城市
[1.00,1.005) 126 张家口市、承德市、衡水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忻州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沈阳市、大连市、朝阳市、辽源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宁波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衢州市、台州市、铜陵市、黄山市、滁州市、宿州市、池州市、宣城市、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九江市、鹰潭市、赣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上饶市、烟台市、潍坊市、泰安市、威海市、平顶山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三门峡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常德市、益阳市、娄底市、江门市、梅州市、东莞市、南宁市、桂林市、北海市、三亚市、攀枝花市、泸州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毕节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玉溪市、普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铜川市、宝鸡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庆阳市、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 人口平缓
增长城市
[1.005,1.01) 94 上海市、重庆市、石家庄市、唐山市、秦皇岛市、邯郸市、邢台市、保定市、沧州市、廊坊市、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临汾市、吕梁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南京市、宿迁市、嘉兴市、温州市、金华市、丽水市、蚌埠市、阜阳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济宁市、日照市、莱芜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菏泽市、洛阳市、漯河市、信阳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邵阳市、岳阳市、张家界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韶关市、汕头市、佛山市、湛江市、茂名市、肇庆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中山市、揭阳市、云浮市、海口市、自贡市、绵阳市、广元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昆明市、曲靖市、保山市、昭通市、丽江市、临沧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安市、嘉峪关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宁市、海东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吐鲁番市 人口低速
增长型城市
[1.01,1.02) 31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阿拉善盟、杭州市、亳州市、福州市、南昌市、长沙市、珠海市、防城港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贵阳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阿克苏地区、北京市、厦门市、郑州市、武汉市、广州市、柳州市、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人口快速
增长型城市
1.02以上 14 天津市、合肥市、芜湖市、淮南市、马鞍山市、深圳市、成都市、果洛藏族自治州、银川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 人口高速
增长型城市
其中人口缩减型城市有64个,占所有城市的19.45%,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地区、内蒙古(5个)、江苏(1个)、安徽(3个)、河南(6个)、广东(1个)、广西(6个)、四川(2个)、陕西(1个)、宁夏(1个)、新疆(3个);人口平缓增长型城市有126个,占所有城市的38.3%,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东部地区;人口低速增长型城市有94个,占所有城市28.57%,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西南部、西北部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城市有31个,占所有城市9.42%,人口高速增长型城市14个,占比4.26%。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虽然已经有接近1/5的城市已经出现人口缩减的趋势,超过1/3的城市的人口趋于平缓,而恰恰是这1/3的城市决定了我国城市整体发展是向缩减的方向发展,还是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2 相对收缩城市与绝对收缩城市的判定

从我国城市人口数据变化的情况来看,我国64个收缩城市的人口并不全是大幅度缩减,部分城市人口下降幅度微小,即我国城市收缩存在“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两种收缩特征。本文第2节关于城市收缩的定义中不同的学者以及国家对于收缩的城市的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无论是哪一种定义必定与该城市的人口流失程度、经济发展有关,因而本文采用人口缩减的幅度、收缩时长以及城市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对该64个城市的收缩情况进行界定。将绝对收缩城市界定为:人口缩减满足大于等于5年且人均GDP低于平均水平,或人口缩减满足大于等于2年、年平均收缩幅度大于1%且人均GDP低于平均水平;其他界定为相对收缩。经过统计得到表2
表2 对我国收缩城市判定

Tab.2 Definition of shrinking cities in China

序号 城市名称 人口收缩时长 收缩
幅度
(%)
人均GDP是否低于平均水平 收缩判定 序号 城市名称 人口收缩时长 收缩
幅度
(%)
人均GDP是否低于平均水平 收缩判定
≥2年 ≥5年 ≥2年 ≥5年
1 赤峰市 0.139 绝对收缩 33 七台河市 2.409 绝对收缩
2 通辽市 0.076 相对收缩 34 牡丹江市 1.053 绝对收缩
3 呼伦贝尔市 0.142 相对收缩 35 黑河市 1.035 绝对收缩
4 兴安盟 0.123 绝对收缩 36 绥化市 1.248 绝对收缩
5 乌兰察布市 0.289 绝对收缩 37 大兴安岭地区 2.337 绝对收缩
6 鞍山市 0.332 相对收缩 38 盐城市 0.062 相对收缩
7 抚顺市 0.466 相对收缩 39 淮北市 0.225 相对收缩
8 本溪市 0.444 相对收缩 40 安庆市 2.304 绝对收缩
9 丹东市 0.275 绝对收缩 41 六安市 2.673 相对收缩
10 锦州市 0.372 绝对收缩 42 开封市 0.465 相对收缩
11 营口市 0.246 相对收缩 43 安阳市 0.127 相对收缩
12 阜新市 0.303 绝对收缩 44 南阳市 0.325 相对收缩
13 辽阳市 0.484 相对收缩 45 商丘市 0.159 相对收缩
14 盘锦市 0.273 相对收缩 46 周口市 0.223 相对收缩
15 铁岭市 0.309 绝对收缩 47 驻马店市 0.555 相对收缩
16 葫芦岛市 0.121 绝对收缩 48 潮州市 0.156 相对收缩
17 长春市 0.306 相对收缩 49 梧州市 1.245 相对收缩
18 吉林市 0.724 相对收缩 50 钦州市 2.292 相对收缩
19 四平市 0.698 绝对收缩 51 贵港市 2.210 相对收缩
20 通化市 0.920 绝对收缩 52 玉林市 2.264 相对收缩
21 白山市 1.054 相对收缩 53 百色市 0.852 相对收缩
22 松原市 0.558 相对收缩 54 贺州市 1.384 相对收缩
23 白城市 0.817 绝对收缩 55 河池市 1.978 相对收缩
24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124 绝对收缩 56 来宾市 1.895 相对收缩
25 哈尔滨市 0.504 相对收缩 57 崇左市 1.899 相对收缩
26 齐齐哈尔市 0.704 绝对收缩 58 德阳市 0.447 相对收缩
27 鸡西市 0.762 绝对收缩 59 资阳市 5.242 绝对收缩
28 鹤岗市 0.857 绝对收缩 60 咸阳市 0.350 相对收缩
29 双鸭山市 0.781 绝对收缩 61 固原地区 0.470 相对收缩
30 大庆市 0.118 相对收缩 62 克拉玛依市 4.355 相对收缩
31 伊春市 1.263 绝对收缩 63 昌吉回族自治州 0.499 相对收缩
32 佳木斯市 1.601 绝对收缩 64 塔城地区 3.253 绝对收缩
表2中可以看到,在通过对我国存在人口缩减的64个城市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有26个城市能够确定为绝对收缩城市,另有38个城市收缩的表现可以判定为相对收缩的状态。我国绝对收缩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域。而相对收缩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四川、广西以及新疆(图2),这5个省份中安徽、河南、四川以及广西均为我国人口数量排名靠前、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省份,且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安徽、河南、四川高居中国劳务输出大省前三名,广西排名第7,同时2016年百度发布的《中国故乡大数据报告》中也表明流出人口最多的城市中安徽、河南以及四川排在前五[29]。因而,经过对我国城市收缩现象的现状分析之后,认为:①我国收缩城市主要分为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且相对收缩居多;②相对收缩城市现象受城市空间集聚的影响较大,表现为人口的跨城市流动。
图2 我国绝对收缩城市和相对收缩城市分布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absolute and relative shrinking cities in China

4 我国城市收缩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4.1 人口短期流动导致城市相对收缩

4.1.1 城市吸引力影响空间人口的重新分布

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每隔50年翻一番,且这种加速增长的趋势仍在继续[30]。埃比尼泽·霍华德曾提出城市磁力的观点,说明城市相对于人、资本、物力等具有较大的吸引力[31]。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引力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引力强度也不断增加,形成了大城市吸引小城市、小城市吸引小县城、小县城吸引乡村的梯级引力。
我国相对收缩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四川以及新疆部分城市。相对收缩城市的周围往往存在人口密度增速较高的城市,如安徽省安庆市、六安市周围有近年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合肥、上海,河南省附近有北京、天津,四川的成都等,这些城市吸引着周边城市人口的集聚,使周边城市产生人口流失的相对收缩状态。同时百度地图统计的我国2017年春运期间迁入迁出数据也显示相对收缩所属的安徽、河南、四川、广西等地是春运期间迁入的高峰省份,且分布在增长快速的城市周围。

4.1.2 经济与人口的螺旋式影响

除了周边城市的吸引力,城市本身的条件对于城市的扩展与收缩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城市经济与城市人口往往会形成螺旋式影响,城市经济越发达越能够吸引劳动力,而城市劳动力增长,会对城市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32]
我国大多数相对收缩城市的人均GDP低于全国人均GDP。相对收缩城市面临着大量劳动力向外流动的情况,容易造成自身城市劳动力供应不足、城市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而影响城市的综合发展。虽然一方面各个城市的劳动力会选择前往江苏、浙江、上海、广深等地区务工来提高生活水平,导致当地劳动力短缺,生产动力不足,但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将资金带回本省又能够刺激当地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城市长期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循环机制,倘若人口外出最终变成人口迁出,城市经济将失去劳动力及资本两项资源,势必会使城市走向绝对收缩的局面。

4.2 地理劣势及结构性经济危机导致城市绝对收缩

4.2.1 自然条件导致城市收缩

自然环境条件一直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指出我国36%的国土面积上承载着96%的人口的规律,在经过80年的发展之后,我国整体的人口依然遵循着这一规律。这也说明自然条件对人口流动的深远影响。而就我国绝对收缩的东北三省而言,其极端气候也影响着人口及经济。我国东北部的气候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较为恶劣,其全年最低气温达到-30℃,最高温度在20℃左右,且低温持续半年时间,十分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人口从寒冷地区向温暖地区流动,经济从寒冷地区向温暖区域集中是全国以及全世界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交通工具的不断丰富,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以年轻人为主的东北人口开始寻求外部发展及生存的机会,人口迁出率高、老龄化严重导致东北三省人口出现持续的、彻底的人口缩减。

4.2.2 产业结构落后及经济衰退造成城市收缩

虽然绝对收缩的城市受自然环境影响导致人口缩减,但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的原因,其当地的经济衰退也是造成人口外迁及缩减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东北三省为代表的绝对收缩城市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落后的产业结构以及较强的资源依赖经济。东北地区经济长期以重工业为主,对钢铁、煤炭需求量很大。然而,尽管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开发之后,已经所剩无几。黑龙江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四大国有煤矿已经开采了70余年,33个主要矿井中已经有16个已经枯竭,森工系统可用的资源仅剩0.19亿m3,和建国初期相比下降了97.3%,省属40个林业局2/3无林可采。大庆油田可开采储量仅剩30%,预计2020年的年产量会降到2 000万t [33]。资源储量的下降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大量的国有企业倒闭、解散以及工人下岗问题,东北经济受到冲击,大量的东北人口为了谋求生存而不得不离开东北三省,迁往其他城市或地区工作和生活。人口的流失使得当地经济进一步衰退,经济衰退加剧人口迁出及出生率下降等问题,使东北三省的城市成为真正的收缩性城市。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我国329个城市人口经济数据,结合前文分析,给出本文城市收缩的定义:我国城市收缩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表明城市发展的某一时段的特定状态,并伴随着持续性的人口减少或经济衰退,根据人口下降及经济波动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可逆的相对收缩城市和短期不可逆的绝对收缩城市。该定义主要强调我国城市收缩的三点特征:①城市收缩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过程变量,代表了某一时段的城市状态,与“城市衰退”相比,城市收缩的含义更为中性;②在分析城市收缩时,应该从更长期、更连续的尺度进行判断,且要区分造成城市收缩的根本性原因;③我国区域间人口流动造成了短期可逆的城市相对收缩,而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引发的人口流失及老龄化问题等导致的城市绝对收缩短期内难以改善,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城市收缩,需采取不同的措施及解决办法。

5.1 相对收缩城市发展:发展优势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引力

相对于绝对收缩城市,相对收缩城市存在人口流失的现象但其缩减幅度和持续性不强,且城市经济也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相对收缩城市并没有绝对收缩城市情况严重,但仍要避免其向绝对收缩城市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我国相对收缩城市主要是分布在劳务输出大省,受周边经济发达区域的影响,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为了提高自身收入水平及家庭经济条件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原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大量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城市活力下降。因而,针对相对收缩城市,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吸引力。
首先,相对收缩城市可以进行相应的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城市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外来资金投资,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城市劳动力外流。如内蒙古通辽市具有天然的资源发展种植业与畜牧业,则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化农业,扩展肉牛产业链条等;河南省南阳市形成了光电、超硬材料、文旅等优势产业,则可以继续扩展,并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扩展辐射范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积极开展城市更新策略,在人口未有大量增长的趋势下着重进行老旧城区的改造,修补完善城市原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核心区、居住区等基本设施配套,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性需求,为居民提供更便捷优质的生活环境,刺激消费,带动城市人口、经济的螺旋式发展。

5.2 绝对收缩城市发展:加速产业升级,打造城市新经济增长点

绝对收缩城市的收缩的程度高,人口流失幅度大且经济下滑明显。因我国绝对收缩的城市主要为资源型城市,伴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和枯竭,原来以资源主导的产业、企业难以为继,造成人口失业率上升、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甚至出现严重的衰退问题。而经济的萧条与衰退使得城市人口不得不外出谋求出路,从而导致了大量的人口迁出及老龄化问题。因而,针对绝对收缩性城市,最重要是进行根本性的经济改革,加速原有衰落产业转型升级,且需要寻求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
以矿产型城市为例,在原有以单一资源产品开采输出产业的基础上可以开拓上下游产业链条,摒弃资源开采等在经济链条中的主导地位。发展资源矿产的二次、多次再加工技术,形成以矿产资源为中心的产业园或产业集群,降低产业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利用资源产业带来的资金、技术、人力等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企业入驻或积极开辟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及产业竞争力。再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配套、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体制等问题,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实现城市复兴。
从绝对收缩和相对收缩的角度对我国城市收缩现象进行扩展分析,能够改变对城市收缩问题认知中的消极观念,加深对城市收缩现象的理解,为以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但针对城市收缩的评判条件及规则、收缩城市的形成机制及其根本动因、城市收缩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等问题的探讨还有所欠缺。因而,在未来长远的研究中,将更侧重于对我国收缩的城市进行更大范围、更细尺度的界定,通过对收缩城市的特征、成因、现象、后果等条件进行聚类分析,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收缩城市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1]
Oswalt P, Rieniets T, Schirmel H, et al. Atlas of shrinking cities[M]. Ostfildern: Hatje Cantz Publishers, 2006.

[2]
高舒琦. 收缩城市的现象、概念与研究溯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3):50-58.

[3]
周恺, 钱芳芳. 收缩城市:逆增长情景下的城市发展路径研究进展[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 9(9):1-13.

[4]
Robert A. BeauregardAberrant Cities:Urban Population Loss in the United States,1820-1930[J]. Urban Geography, 2003, 24(8):672-690.

[5]
龙瀛, 吴康. 中国城市化的几个现实问题:空间扩张、人口收缩、低密度人类活动与城市范围界定[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 2(2):72-77.

[6]
马佐澎, 李诚固, 张婧, 等. 发达国家城市收缩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人文地理, 2016, 2(2):13-17.

[7]
杨东峰, 龙瀛, 杨文诗, 等. 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收缩悖论[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 9(9):20-25.

[8]
张学良, 刘玉博, 吕存超. 中国城市收缩的背景、识别与特征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8(4):132-139.

[9]
李郇, 吴康, 龙瀛, 等. 局部收缩:后增长时代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争鸣[J]. 地理研究, 2017, 10(10):1 997-2 016.

[10]
Haase A, Nelle A, Mallach A. Representing urban shrinkage:The importance of discourse as a frame for understanding conditions and policy[J]. Cities, 2017, 9(7):95-101.

[11]
Hattori K, Kaido K, Matsuyuki M.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hrinkage discourse and policy response in Japan[J]. Cities, 2017, 2(11):124-132.

[12]
Mallach A, Haase A, Hattori K. The shrinking c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ontrasting dynamics and responses to urban shrinkage[J]. Cities, 2017, 9(8):102-108.

[13]
Haaseab D, Kabisch N, Kabisch S, et al. Actors and factors in land-use simulation:The challenge of urban shrinkage[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12, 35(5):92-103.

[14]
Nelle A, Großmann K, Haase D, et al. Urban shrinkage in Ger-many:An entangled web of conditions,debates and policies[J]. Cities, 2017, 69:116-123.

[15]
Joo Y M, Seo B. Dual policy to fight urban shrinkage:Daegu,South Korea[J]. Cities, 2018, 73:128-137.

[16]
徐博, 庞德良. 增长与衰退:国际城市收缩问题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 经济学家, 2014, 4(4):5-13.

[17]
Hoekveld J J. Time-Space Rela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hrinking Regions[J]. Built Environment, 2012, 38(2):179-195.

[18]
Dr Thorsten WiechmannErrors Expected:Aligning Urban Strategy with Demographic Uncertainty in Shrinking Cities?[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 2008, 13(4):431-446.

[19]
Pinho P. Planning for Shrinkage:Paradox or Paradigm[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5, 23(1):12-32.

[20]
Tanvi Maheshwari. Redefining Shrinking Cities[EB/OL]. https://berkeleyplanningjournal.com/urbanfringe/2013/12/redefining-shrinking-cities.

[21]
Martinez-Fernandez C, Audirac I, Fol S, et al. Shrinking cities:urban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J]. Int J Urban Reg Res, 2012, 36(2):213-225.

PMID

[22]
Castells M, Cardoso G. The Network Society:From Knowl-edge to Policy[C]. Washington,DC: Johns Hopkins Center forTransatlantic Relations, 2005.

[23]
Hartt M D. How cities shrink:Complex pathways to population decline[J]. Cities, 2016, 12(5):38-49.

[24]
李松儒. 基于大城市扩张小城市收缩的背景下,小城市的自我救赎——以黑龙江省鹤岗市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 2(2):181-181.

[25]
段成荣, 杨舸. 中国流动人口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5(4):5-9,15.

[26]
段成荣, 杨舸. 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 2008, 25(6):23-31.

[27]
百度慧眼. 中国故乡大数据报告[EB/OL]. http://wiki.lb-syun.baidu.com/cms.

[28]
杜春萌, 焦利民, 许刚.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2006—2016年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 热带地理, 2018, 38(6):791-798.

DOI

[29]
殷江滨, 祝明明, 范虹. 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演变的空间差异与多中心模拟[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4(3):102-109.

[30]
高珮义. 城市引力场论——城市化基本原理初探[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 27(6):83-90.

[31]
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 商务印书馆, 2011.

[32]
周其仁. 城乡中国:流动、集聚与机遇[J]. 北大商业评论, 2013, 7(7):50-53.

[33]
参考消息. 东北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EB/OL]. http://news.sina.com.cn/o/2018-01-15/doc-ifyqqciz7265623.shtml, 2018-01-15.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