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dential Mobility Mode of Migrant Worker in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in Nanjing City: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Evolution Degree
Received date: 2018-09-04
Revised date: 2019-05-2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7
Focusing on the migrant workers in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in Nanjing City, this paper is to sum up their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mod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mobility. Firstly,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ample migration, this paper establishes evaluation system to measure the living spac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 evolution degree of migrant workers; Secondly, it classifies the residential mobility mod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 by the means of evaluation matrix; Eventually, it analyses and explains the evolution of residential mobility modes under "time-space" dimens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migrant workers show different evolution paths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stages, their migration behavior are still evolving towards "civilization" direction over time.
WU Xiao , NING Yuxi , QIANG Huanhuan , JI Qianyun . Residential Mobility Mode of Migrant Worker in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in Nanjing City: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Evolution Degre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7) : 39 -4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7.006
表1 研究时间阶段的划分Tab.1 Time division of the research |
阶段Ⅰ(1985—1995年) | 阶段Ⅱ(1996—2005年) | 阶段Ⅲ(2006—2010年) | 阶段Ⅳ(2011—2015年) | |||
---|---|---|---|---|---|---|
农民开始有组织涌入城市;城市住宅市场开始分化,形成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经济适用房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 | 大城市民工潮出现;国家已完全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住房商品化制度,城市住宅开发规模保持在稳定状态 | 进城农民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进入大规模开发建设时期,南京城市住宅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大量商品房出现 | 进城务工人员增长趋于稳定;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阶段,不少老旧小区、城中村和边缘村落面临着拆除再开发 |
表2 研究样本的迁居概况Tab.2 Migration survey of samples |
样本类型 | 商业服务业进城务工人员的迁居概况 |
---|---|
居住区位演变 | 迁居样本的居住区位已表现出“由内而外扩散,通勤时间增长”的迁居趋向——阶段Ⅰ,居住在核心片区与外围片区的样本比例分别为25.26%和10.72%,人均通勤时间仅为7.45 min;而到阶段Ⅳ时,这一比例倒置为12.50%和21.76%,人均通勤时间则延长为13.98 min。 |
住房权属演变 | 迁居样本的住房权属始终以“租居”为主,但是也呈现出“住房类型多样化、产权类型私有化”的演化态势——阶段Ⅰ,样本的购房比例为0%,且权属类型单一;而到阶段Ⅳ时,样本的购房(包括公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等)比例已增至12.45%,且权属类型更为多样化。 |
户型条件演变 | 迁居样本对于户型条件的选择已呈现出由“单室平房向使用空间更大、配套更完备的套房”转变的趋势——阶段Ⅰ,居住户型为单室的样本比例为44.44%,而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样本仅为18.75%,人均居住面积为12.79m2/人;而到阶段Ⅳ时,居住户型为单室的样本比例降为17.99%,拥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样本则升至58.92%,人均居住面积为16.02m2/人。 |
配套设施演变 | 迁居样本居住地周边的社区级配套拥有转型特征如下——在设施门类方面,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在设施布点方面,由集中式布局向沿街带状布局演化;在设施使用方面,整体情况不佳且使用率提升有限。其中商业设施的使用率增长最为显著(增长38.42%),而教育设施、休闲设施的使用率反而有所下降(下降7.97%和16.84%),医疗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的使用率则无明显变化和改善。 |
迁居时空特征 | 从时间维度看,刚进城不久的样本往往迁居相对频繁(总迁居频次在进城10年内,人均迁居频次在进城5年内),但是随着进城时间的增长,其居住地在迁居频次逐渐下降后而趋于稳定。从空间维度看,样本在核心片区内的总迁居频次虽不高,但就已发生的个体迁居行为而言却最为活跃,而外围片区无论是发生多次迁居的比例还是人均迁居的频次,均处于高值活跃区,边缘片区内的样本迁居情况则正好相反。从时空维度看(迁居频次),样本发生迁居行为最多的时空单元为:进城0<T≤10年间的基本片区和外围片区;样本发生迁居行为最少的时空单元为:进城时间T>15年后的核心片区。从时空维度看(迁居轨迹),样本的迁居轨迹多为“内内”迁居或是“内外”迁居;基本片区和外围片区的样本拥有最高的迁移率(迁居轨迹密度高),而位于两极的核心片区和边缘片区则迁移率较低(迁居轨迹密度低)。 |
表3 商业服务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度评价指标体系Tab.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ving space integration degree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
居 住 空 间 融 入 度 评 价 体 系 | |||
评估指标 | 指标释义及其测度 | ||
---|---|---|---|
居 住 舒 适 度 | 居住区位 | 正向 | 以城市板块发展时间、地区人口密度为标准将南京主城划分为4个片区,并由核心片区向边缘片区依次赋值4、3、2、1,并以此作为空间单元j的居住区位指数。 |
住房权属 | 正向 | 住房权属可粗略分为购房、租房、单位宿舍三类,该指标以“每个空间单元中购房样本的比例”作为空间单元j的住房权属指数。 | |
户型条件 | 正向 | 对户型条件的衡量包括人均住房面积与住房基础设施两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为空间单元j中样本a的平均居住面积; 为空间单元j中住房基础设施(包括厨房、卫生间、自来水)完备的样本比例。 | |
通勤情况 | 逆向 | 以“每个空间单元中样本的平均通勤时间”作为空间单元j的通勤情况指数。 | |
居 住 稳 定 性 | 迁居频率 | 逆向 | 迁居频率指标反映了空间单元内部样本的居住情况是否稳定,可通过各空间单元的平均迁居频率进行反映,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a为空间单元j的中样本a总迁居频次;Ta为样本a在南京居住年限。 |
迁居方向 | 正向 | 迁居方向指标反映了空间单元之间样本的流向,可通过各空间单元的迁入迁出比进行反映,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为空间单元j的迁入总次数; 为空间单元j的迁出总次数。 |
注:若在某一圈层内的各街道之间发生迁居行为,其样本数据均累计入该圈层参与测度,跨圈层迁居的样本数据则计入迁出圈层;若某一阶段内发生多次迁居行为,则将所有迁居数据累计测度。 |
表4 不同时间阶段下南京主城区各空间圈层的居住空间融入度Tab.4 Comprehensive scoring of living space evolution degree (Rj) in different stages of Nanjing's main city |
空间 | 阶段Ⅰ | 阶段Ⅱ | 阶段Ⅲ | 阶段Ⅳ |
---|---|---|---|---|
核心片区 | 0.145 | 0.457 | 0.701 | 1.077 |
基本片区 | 0.602 | 0.691 | 1.255 | 0.999 |
外围片区 | 0.518 | 0.645 | 0.852 | 0.863 |
边缘片区 | 0.165 | 0.316 | 0.512 | 0.852 |
图4 商业服务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评价模型Fig.4 Evaluation index model of migrant workers’ living conditions in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
表5 商业服务业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评价指标体系Tab.5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in commercial service industry |
居住条件评价体系 | 评估基础指标 | 指标释义及其测度 | |
---|---|---|---|
住房权属 | 购房 | 以不同住房权属类型下、样本所占的比例对权属关系进行量化。表达为: , 指空间单元中拥有各类住房权属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 | |
租房 | |||
单位分配 | |||
空间布局 | 绿地率 | 以空间单元中各类空间布局的样本占比、各类空间布局的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指标按比例累计反映,表达为: 。 指居住在不同空间布局住区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 指该类住区的建筑密度的倒数、建筑高度或绿地率(各类空间布局的指标参考值经调研确定为:高层住区的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分别取值20%、36 m、40%;多层住区分别取值30%、15 m、15%;城中村分别取值60%、9 m、0%)。 | |
建筑密度 | |||
建筑高度 | |||
户型条件 | 户型房间数 | 以空间单元中各类户型的样本占比、各类户型的房间数量、建筑面积、厨卫配套等指标按比例累计反映,表达为: 。 指空间单元中居住在不同户型的样本占总样本的比例; 指空间单元中该类户型的房间数量、建筑面积或拥有自用独立厨房、卫生间的样本比例。 | |
户型面积 | |||
厨卫配套 | |||
配套设施 | 配套设施使用率 | 以样本租居地周边各类配套设施使用率、配套设施种类等指标按使用率累计反映,表达为: 。 指居住地周边医疗、商业、教育设施的使用率; 指医疗、商业、教育设施下的细分门类数(如商业可细分为超市、菜市场、餐饮、网吧等)。 | |
配套设施种类 |
*注:若在某一圈层内的各街道之间发生迁居行为,其样本数据均累计入该圈层参与测度,跨圈层迁居的样本数据则计入迁出圈层;若某一阶段内发生多次迁居行为,则将所有迁居数据累计测度。 |
表6 不同时间阶段下南京主城各空间圈层的居住条件演变度Tab.6 Comprehensive scoring of living condition evolution degree (Yj) in different stages of Nanjing's main city |
时间 | 核心片区 | 基本片区 | 外围片区 | 边缘片区 | |||||||
---|---|---|---|---|---|---|---|---|---|---|---|
居住条件 | 演变度 | 居住条件 | 演变度 | 居住条件 | 演变度 | 居住条件 | 演变度 | ||||
阶段Ⅰ | 0.512 | 0.512 | 0.590 | 0.590 | 0.414 | 0.414 | 0.408 | 0.408 | |||
阶段Ⅱ | 0.809 | 0.297 | 0.983 | 0.393 | 0.560 | 0.146 | 0.452 | 0.044 | |||
阶段Ⅲ | 0.945 | 0.136 | 1.188 | 0.205 | 0.816 | 0.256 | 0.625 | 0.173 | |||
阶段Ⅳ | 1.222 | 0.277 | 1.482 | 0.294 | 1.171 | 0.355 | 1.009 | 0.384 |
表7 各时空单元的“居住空间融入度指数IRj”与“居住条件演变度指数IYj”示意Tab.7 The index of living space integration degree and living condition evolution degree |
时间 | 核心片区 | 基本片区 | 外围片区 | 边缘片区 | |||||||
---|---|---|---|---|---|---|---|---|---|---|---|
阶段Ⅰ | 0.218 | 1.682 | 0.671 | 1.939 | 0.778 | 1.360 | 0.248 | 1.341 | |||
阶段Ⅱ | 0.687 | 0.976 | 1.038 | 1.291 | 0.969 | 0.480 | 0.475 | 0.145 | |||
阶段Ⅲ | 1.053 | 0.447 | 1.885 | 0.674 | 1.280 | 0.841 | 0.769 | 0.568 | |||
阶段Ⅳ | 1.618 | 0.910 | 1.501 | 0.966 | 1.297 | 1.166 | 1.280 | 1.262 |
[1] |
刘望保. 国内外生命历程与居住选择研究回顾和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2):100-106.
|
[2] |
古杰, 周素红, 闫小培.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广州市居民居住迁移的时空路径[J]. 地理研究, 2013(1):157-165.
|
[3] |
王宇凡, 冯健. 基于生命历程视角的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3):34-41,50.
|
[4] |
齐心. 从北京看住房产权对居住迁移的影响[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5(4):20-26.
|
[5] |
周春山, 许学强. 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进展综述[J]. 人文地理, 1996(4):23-27.
|
[6] |
盛亦男. 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水平与迁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学刊, 2014, 36(3):71-84.
|
[7] |
柴宏博, 冯健. 基于迁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社会空间形成:以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5):77-81.
|
[8] |
贾鹏. 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驱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9] |
申明锐, 张京祥. 基于“城市性”的流动人口城市化探讨——以扬州城北拖砖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6(4):61-68,84.
|
[10] |
欧顺仙, 肖扬, 李志刚.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空间流动研究——以深圳富士康为例[J]. 城市规划, 2016(4):69-74,112.
|
[11] |
刘坤, 王建国, 唐芃. 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居住空间发展——以改革开放以来南京老城的城市更新为例[J]. 城市建筑, 2011(8):40-42.
|
[12] |
卢国显. 空间隔离与集中化生存方式: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研究[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1(3):71-76.
|
[13] |
田明, 彭宇.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空间差异——以东部沿海6个城市为例[J]. 城市规划, 2014(6):9-16.
|
[14] |
陈宏胜, 刘振东, 李志刚. 中国大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六市抽样数据[J]. 现代城市研究, 2015(6):112-119.
|
[15] |
宁昱西, 吴晓, 顾萌. 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空间融入问题及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16, 32(11):16-2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