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ndogenous Impetus and Endogenous Support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 MA Li ,
  • DAO Lingzhi ,
  • CHENG Lisha ,
  • WANG Shijun ,
Expand
  •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7-16

  Revised date: 2018-09-1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7

Abstract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ssesses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35 central cities in China in 2015 from two aspects: endogenous impetus and endogenous support by entropy method, factor analysis rating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ndogenous impetus and endogenous support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in these cities and divided into five classes: high value, relatively high value, middle value, relatively low value and low value by the natural breaks method. Endogenous impetus is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as to spatial variation degree, it is larger in the east than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and it is the smallest in the northeast. The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with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ack the manpower reserve capacity and the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with low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ack the R&D innovation and inland consumption abilities. The endogenous support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the north, natural environmental support which is high in the south and low in the north is insufficient for central cities where are located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and with developed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in the north;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upport is higher in the east than the west, which is insufficient for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n underdevelope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Endogenous impetus is consistent with endogenous support at some degree,, but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in all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Cite this article

MA Li , DAO Lingzhi , CHENG Lisha , WANG Shijun .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Endogenous Impetus and Endogenous Support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2) : 64 -7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2.008

城市的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涉及产业、人口、资源等多种要素,各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因城市发展方式不同而不同。本文认为,影响城市发展的要素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二是为其发展提供保障的支撑要素,动力要素和支撑要素均可分为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内部动力与内部支撑和源于城市外部的外源动力和外源支撑。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内部动力即内生动力,对城市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没有外源作用力下仍能对地区发展发挥作用,包括本地区的人力、创新、企业和消费等;城市自身具有的支撑能力即内生支撑力,对城市发展起保障和支撑作用,包括自然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的社会环境,为动力发挥作用提供保障。如果一个城市在内生支撑力的保障下,主要依靠内生动力实现自力更生、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即为内生发展。内生发展不是封闭式、孤立式的发展,而是城市主要通过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在建设良好的自然和人居环境基础上,培养人力资源,鼓励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内生发展的思想源于20世纪中后期。1960年代末,日本社会学者鹤见和子提出“内发的发展”理论[1],即在保护环境、注重文化的同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追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该理论在日本被称作“内发的发展论”;1975年瑞典Dag Hammarskjöld财团在一份关于“世界的未来”的联合国总会报告中正式提出“内生发展”概念,认为“如果把发展作为个人解放和人类全面发展来理解,那么事实上这个发展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来推动”[2]。随后这一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1977—1982年中期规划》官方正式文件中提出[3],内生发展为世界学者所关注并研究。19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国大学在对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中指出,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必然带来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包括“内生式发展”[4]。Garofoli、Sergio B认为内生式发展是在本地层面进行创新的能力[5-6];Vender Ploeg认为区域内生发展应充分利用当地先进知识和技术经验把当地资源转换成当地最终产品[7]。宫本宪一在环境和区域经济学领域论述了内生式发展模式并提出四点主张[8]。1990年代到21世纪初,本土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和居民参与问题成为内生发展理论的研究视角。Amin A认为内生型发展应强调本土力量以应对全球化的经济力量[9]。Vander、守友裕一认为区域内生发展是一个本地社会动员的过程[10-11]。Mark Shucksmith、Marquardt D分别指出本地居民充分参与是实现内生发展的难点和真正途径[12-13]。近年来,城市与区域的内生发展受到学者关注,John Friedman从城市内部资源和动力[14]、Theodoropoulou H从可持续利用当地资源[15]、León C J从可持续发展[16]、Zaman从研发创新活动[17]、Park从城乡环流[18]等视角分别研究了城市与区域的内生发展,Sharifzadegan M H认为区域生产力是区域内生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19]
国内对内生发展的研究从1980年代开始。已有研究一是对乡村地区内生发展的探讨,涂人猛强调地区自主权发展[20];陆学艺、张环宙、李阿琳、郭艳军等认为内生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是农村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21-24];徐志文认为农村公共投资是激发农村内生发展的重要助推剂[25]。二是与城市和区域发展相结合,景云祥提出“各经济区域要打造自身经济发展优势,必须把外生发展因素和内生发展因素结合起来[26]”;刘星赛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内涵在于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的内生发展[27]。向延平、赵东霞等认为当地政府、企业、居民和民营经济、科技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等是促进区域内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8-30];马孝先认为发挥内生性因素的作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本、R&D投入、私营经济比重等是主要的内生驱动因素[31];庄晨燕认为实现内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本地社会能否真正组织、动员起来共同致力于发展目标、行动的制定和实施[32];陈永杰、高煜分别论述了民营经济对地区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33-34]
综上,已有研究从多个视角对内生发展的内涵、发展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讨,奠定了内生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具体到一个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如何时,当前尚未形成能够表征的量化研究;且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稳定和自身发展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时期,现有研究缺乏对中国城市与区域内生发展情况的整体认识和探究。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中心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充分考虑内生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从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有所启发,为构建更完善和科学的内生发展理论体系提供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确定指标权重

为使权重更加合理准确,本文采用熵值法和因子分析定权法两种客观赋权法,以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最终权重。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X i j - m i n X j / m a x / X j - m i n X j

m a x X j - X i j / m a x X j - m i n X j

P i j = X i j / i = 1 n X i j

e j = - k i = 1 n P i j l n P i j,其中 k = 1 / l n nk>0

g j = 1 - e j

W j = g j / i = 1 n g j

式中:Xij表示第i个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maxXj和minXj分别为所有评价对象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n为评价对象数量;ej、gj、Wj分别为指标j的熵值、差异系数和权重。
因子分析定权法是以因子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的一种确定原始指标权重的方法[35]。设有P个指标X1X2,…,Xpm个因子f1,f2,…,fm,fiXj上的负荷为aij,则指标Xk的权重Wk的计算如下:

b i k = a i k / j = 1 p a i jk=1,2,…,   P j = 1,2 , P

c k = i = 1 m b i kk=1,2,…,P

w k = c k / j = 1 p c jk=1,2,…,P

1.1.2 综合评价计量模型

为准确把握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的总体情况及各要素的特征表现,本文对要素层、准则层和目标层进行分层次评价,其评价得分计算公式分别为:

A i j = X i j W j

B i j = A i j Q j

C i j = B i j U j

式中: Q j U j分别为各要素层、准则层的权重, Q j = j = 1 m W j U j = j = 1 m Q j A i j B i j C i j分别为要素层、准则层、目标层中各要素的得分。

1.1.3 构建指标体系

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研发创新能力、内资企业活力和内需消费能力四个方面,内生支撑力主要体现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本文根据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的内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构建指标体系,并计算权重结果(表1表2)。
表1 内生动力评级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endogenous impetus

目标层 准则层 要素层 指标层 权重 准则层 要素层 指标层 权重



人力
资本
人力储备能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 0.053 内资企业活力 内资企业规模 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数(个) 0.061
中小学在校人数比重(%) 0.049 规模以上内资工业企业生产总值比重(%) 0.036
人力参与能力 年末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 0.039 民营经济活力 全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量(个) 0.102
老龄化程度(%) 0.027 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 0.055
城镇登记失业率(%) 0.029 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比重(%) 0.041
研发创新能力 创新投入力度 R&D投入占GDP比重(%) 0.054 内需消费能力 相对消费能力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0.066
科研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0.043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 0.037
普通高校数量(个) 0.054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 0.043
创新产出能力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个) 0.064 绝对消费能力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0.038
2015年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个) 0.054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元) 0.056
表2 内生支撑力评级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2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endogenous support

目标层 准则层 要素层 指标层 权重 准则层 要素层 指标层 权重




自然
环境
支撑力
资源环境支撑力 人均水资源量(m3/人) 0.120 社会
环境
支撑力
城市建设支撑力 每千人医疗床位数(张/千人) 0.056
单位面积GDP(万元/km2 0.173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 0.071
万元GDP能耗(t/万元) 0.062 市辖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 0.120
生态环境支撑力 森林覆盖率(%) 0.076 社会保障支撑力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0.078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0.074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0.052
PM2.5年平均浓度 0.054 失业保险覆盖率(%) 0.063

1.2 数据来源

本文相关数据来源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商标战略年度发展报告2015》、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366座城市PM2.5浓度排名》、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16年的统计年鉴、2015年水资源公报、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报告、政府网站相关部门的公示公告、统计公报等,个别城市的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相邻年份值插值法和均值替代法补齐。

2 评价结果及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2.1 评价结果

通过Jenks自然断裂点法,将35个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的评价结果分为高值、较高值、中值、较低值、低值五个等级;准则层按此等级从高到低依次用A、B、C、D、E表示,要素层得分在高值和较高值用“+”、中值用“0”、较低值和低值用“-”分别表示,以上角标形式标在相应的准则层,最终的评价结果见表3表4
表3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评价结果

Tab.3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endogenous impetus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城市 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 城市 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 城市 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
杭州 高值 C-+A++A++B-+ 海口 中值 A++D-0E-0A+- 兰州 较低值 C0+C-0D0-E+-
北京 高值 D-+A++C00B0+ 厦门 中值 A++C00D-0B++ 南昌 较低值 B+0C0-C0-C0-
深圳 高值 A++B-+A++B0+ 济南 中值 C00B+0C+0E-0 大连 较低值 E--E-0C0+E00
广州 高值 B++A++B-+A++ 合肥 中值 B0+B+0C00E-- 南宁 较低值 B+0E--E-0D0-
上海 较高值 E--A++B++B0+ 福州 中值 B++C00C-0C00 昆明 低值 B+0D0-C0-B00
长沙 较高值 B+0B0+B+0A++ 成都 中值 D00C++C00D-0 呼和浩特 低值 C00E-0C--C++
重庆 较高值 C0-C00A++C0- 西安 中值 C00B++B0-E-0 长春 低值 E--E--E0-D+-
南京 较高值 D-+B++B-+C-+ 石家庄 中值 C+-C0-C++A-- 哈尔滨 低值 E--C00E0-C0-
宁波 较高值 D-0C-+A++C-+ 乌鲁木齐 中值 C0-E--B00C++ 银川 低值 C0-C--E-0E+0
青岛 较高值 C00C0+B++D-0 沈阳 中值 E--C00C++C00 太原 低值 C00E+-E--C--
天津 较高值 E-0B++C+0B++ 郑州 中值 A++D0-D+-B00 西宁 低值 C0+E--E--E+-
武汉 较高值 E--B+0B-+C-0 贵阳 中值 B+-D0-D0-C+0 -- -- --

注:拉萨由于缺失数据过多,本文不予研究。

表4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评价结果

Tab.4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endogenous support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城市 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 城市 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 城市 评价等级 评价结果
深圳 高值 A++-A++ 南京 较高值 C00-B+0 济南 中值 D-0-B++
杭州 高值 A0+-A0+ 北京 中值 C0--A0+ 郑州 较低值 C00-C+0
广州 高值 B++-A++ 昆明 中值 C0+-C+- 长春 较低值 C00-C+-
成都 高值 A+0-B0+ 贵阳 中值 C0+-D0- 呼和浩特 较低值 D-0-D0-
长沙 高值 A++-B+0 哈尔滨 中值 B++-D-- 天津 较低值 D0--E-0
福州 较高值 B++-C-0 大连 中值 C-+-B0+ 太原 较低值 E---C+0
南宁 较高值 B+--C00 青岛 中值 C0+-B0+ 石家庄 低值 D---E--
宁波 较高值 B+0-C-+ 武汉 中值 C00-C+0 银川 低值 E---C+0
南昌 较高值 A+0-E-- 海口 中值 C++-E0- 兰州 低值 E---E--
厦门 较高值 B++-B0+ 沈阳 中值 D-0-A++ 西宁 低值 E---D+-
上海 较高值 B+--B-+ 西安 中值 C00-C-+ 乌鲁木齐 低值 E---C00
重庆 较高值 B++-D-0 合肥 中值 C00-C00 - - -

2.2 内生动力空间分异特征

2.2.1 东部和中西部沿江地区中心城市高,中西部内陆和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低,宏观尺度上呈东高西低、严重失衡状态

图1a表5可看出,东部地区 中心城市均处于中值及以上,占高值和较高值的75%,且高值的中心城市均属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重庆处于较高值,其余均处于中值及以下;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主要集中在较低值和低值。总体来看,东部地区为高值集聚区,中心城市内生动力整体很强,中、西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内生动力较强,其余中部、广大西部内陆和东北地区的整体较弱,具有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宏观上来看,内生动力呈现东高西低、严重失衡的状态。
图1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空间分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关系示意图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level and spatial variation degree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表5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评价结果区域分布表

Tab.5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ndogenous impetus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地区 城市 高值(4) 较高值(8) 中值(12) 较低值(4) 低值(7)
东部(14) 北部沿海 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济南 29%(4) 36%(5) 36%(5) 0 0
东部沿海 上海、南京、宁波、杭州
南部沿海 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海口
中部(8) 黄河中游 西安、太原、郑州、呼和浩特 0 25%(2) 38%(3) 12%(1) 25%(2)
长江中游 合肥、南昌、武汉、长沙
西部(9) 西北地区 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0 11%(1) 33%(3) 22%(2) 33%(3)
西南地区 南宁、重庆、成都、贵阳、昆明
东北(4) 东北地区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 0 0 25%(1) 25%(1) 50%(2)

2.2.2 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空间分异显著,中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空间分异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小相吻合

标准差可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本文以内生动力和GDP的标准差分别代表城市内生动力的空间分异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小。从图1可看出,内生动力的空间分异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小相吻合,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内生动力空间分异越显著。具体来看,东部地区齐聚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中心城市内生动力的离散程度大,空间分异显著。其中,东部沿海整体内生动力最强,空间分异最显著,南、北沿海地区次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内生动力离散程度较大,空间分异较为显著。其中,长江中游整体的内生动力及其空间分异程度均大于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内生动力整体强于西北地区,但以重庆为首,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分异较西北地区更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差异较小的东北地区内生动力离散程度最小,空间分异最小。

2.2.3 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研发创新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为中西部欠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观念影响较大

表6图2b~2e可看出,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受居民生活压力和生育观的影响,这些城市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新生劳动力不足,二是低龄人口比例小,可培养的劳动力比例低;此外,上海、重庆等因老龄化程度严重,失业率相对较高,本地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程度相对较低,使得人力参与能力不足。研发创新能力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的主要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保守消费观念的影响,其创新投入较少、产出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消费支出少。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程度高,内资企业多,民营经济占比小,在人力资源和内资企业活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劣势。广州、深圳在各方面均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
表6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表现不足因素统计表

Tab.6 The insufficient factors of endogenous impetus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劣势因素 数量(比例) 要素 城市 数量(比例)
人力资源 14(7∶1∶2∶4) 人力资源储备 杭州、北京、上海、重庆、南京、宁波、青岛、天津、武汉、沈阳、成都、大连、长春、哈尔滨 14(7∶1∶2∶4)
人力资源参与 上海、重庆、武汉、沈阳、成都、大连、长春、哈尔滨 8(1∶1∶2∶4)
研发创新 11(1∶2∶6∶2) 研发创新投入 海口、乌鲁木齐、大连、南宁、呼和浩特、长春、西宁 7(1∶0∶4∶2)
研发创新产出 郑州、贵阳、南宁、昆明、长春、太原、西宁 7(0∶2∶4∶1)
内资企业 11(3∶1∶5∶2) 内资企业规模 北京、海口、厦门、南宁、银川、太原、西宁 7(3∶1∶3∶0)
民营经济活力 北京、贵阳、兰州、长春、哈尔滨、太原、西宁 7(1∶1∶3∶2)
内需消费 10(1∶1∶6∶2) 相对消费能力 济南、合肥、成都、西安、大连、南宁 6(1∶1∶3∶1)
绝对消费能力 合肥、兰州、南宁、长春、银川、西宁 6(0∶1∶4∶1)
图2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综合评价空间分布图

Fig.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ndogenous impetu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2.3 内生支撑力空间分异特征

2.3.1 东部、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等地的中心城市高,北部沿海、黄河中游等地的中心城市低,呈明显的南高北低、严重失衡特征

图3a表7可看出,东部和南部沿海、西南和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均处于中值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高值和较高值,其中,东部沿海的均处于较高值以上,属于高值集聚区。北部沿海、黄河中游、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均处于中值及以下,主要集中在较低值和低值,其中,西北地区的均处于低值,为低值集聚区。总体来看,内生支撑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等南方 地区,较弱的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黄河中游、西北等北方地区,整体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南北失衡特征。
图3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综合评价空间分布图

Fig.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ndogenous suppor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表7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评价结果区域分布表

Tab.7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ndogenous support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区域 城市 高值(5) 较高值(8) 中值(12) 较低值(5) 低值(5)
东部沿海 上海、南京、宁波、杭州 25%(1) 75%(3) 0 0 0
南部沿海 福州、厦门、广州、深圳、海口 40%(2) 40%(2) 10%(1) 0 0
长江中游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 25%(1) 25%(1) 50%(2) 0 0
西南地区 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南宁 10%(1) 40%(2) 40%(2) 0 0
东北地区 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 0 0 75%(3) 25%(1) 0
黄河中游 西安、太原、郑州、呼和浩特 0 0 25%(1) 75%(3) 0
北部沿海 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 0 0 60%(3) 20%(1) 20%(1)
西北地区 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 0 0 0 0 100%(4)

2.3.2 自然环境支撑力南高北低,与水资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较吻合;社会环境支撑力东高西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较吻合

图3b~3c可看出,自然环境支撑方面,A、B级的13个城市中有南方城市12个,占南方中心城市总数的67%;D、E级的10个均为北方城市,占北方中心城市总数的59%,自然环境支撑力整体南高北低,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支撑力方面。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单位资源产出普遍高于北方,自然环境支撑力的空间分异特征与水资源南多北少、资源利用效率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相吻合。社会环境支撑方面,A、B级的13个城市中有东部城市9个,占东部中心城市总数的64%;C~E级的22个城市有中西部城市15个,占中西部中心城市总数的88%,社会环境支撑力整体东高西低,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支撑力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普遍高于中西部,社会环境支撑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相吻合。

2.3.3 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支撑不足,社会保障多对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撑不足

表3图3可看出,自然环境支撑力不足的一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中心城市,包括银川、西宁等,主要表现为人均水资源资源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高。二是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包括天津、沈阳等,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较低,PM2.5浓度较高;哈尔滨因其特有的自然条件,其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支撑力在东北地区表现突出。社会环境支撑力不足的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覆盖率相对较低;而重庆、天津则因城市建设水平与众多人口的需求不匹配而表现为城市建设支撑力不足;沈阳、大连相对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其社会保障支撑力在东北地区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2.4 内生动力与支撑力空间组合特征

2.4.1 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匹配性,但局部有不一致现象

根据评价结果,将得分在高值和较高值用“高”表示,中值用“中”表示,较低值和低值用“低”表示,则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的空间组合有“高—高”、“高—低”等九种,分别代表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均强、内生动力强但内生支撑力弱等,组合结果如图2f。结果表明,35个中心城市中57%的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评价等级一致,43%不一致,即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匹配。说明局部有表现不一致现象,部分城市的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的强弱存在差异。

2.4.2 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均较高的主要为长江以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均较低的主要为西北、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

在评价等级一致的中心城市中,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均较强的有杭州、深圳、广州、上海等长江以南经济发达的城市,主要为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二者均较弱的一是西宁、银川、呼和浩特等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二是长春、哈尔滨等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均较低,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二者均表现一般的有济南、西安、沈阳、贵阳,在空间上分散分布,不具有集聚性。
杭州地处江浙,全国民营500强企业数量居于首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资企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积淀和长足的优势,强劲的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强了人力参与能力;近年又不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众多优质企业增添创新活力,提高了创新产出;且杭州的社会保障较为完善,覆盖率高,为城市内生发展提供较为基本的社会环境保障。广州、深圳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多年的人口流入使之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尤其深圳,老龄化程度低,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力的储备和参与能力均较为突出;二是民营经济实力较强,提高了内资企业的活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尤其深圳,以华为、中兴等企业为依托,年发明专利数量不断上升。西宁、银川等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深居内陆,科教实力、创新能力有限,民营经济薄弱,市场活力不足,制约了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虽矿产等资源丰富,但水资源长期不足,生态环境恶劣,对自身发展的支撑有所不足。东北地区因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内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一是低生育率与老龄化现象突出,且人口,尤其劳动人口的流失加剧了这一现象,削弱了人力资源;二是深受计划经济影响,过去几十年赖以发展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经济不断衰退,国有企业比例高,民营经济缺乏市场;三是研发创新投入相对较少,产出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导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成为制约其内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2.4.3 内生动力强但内生支撑力弱的中心城市主要分布于北方,内生动力弱但内生支撑力强的主要分布于南方

在空间匹配不一致的中心城市中,内生动力强但内生支撑力弱的有北京、天津、青岛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内生动力弱但内生支撑力强的有厦门、南昌、南宁、昆明等,主要为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中心城市。
北京作为首都,一是受地域环境限制,自然资源有限,且众多人口和企业为环境保护带来难度;二是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现有城市道路、医疗服务资源对居民生活需求的支撑不足。天津内生动力虽较强,但作为直辖市,其表现不够突出,且内生支撑力表现明显不足:一是依托其地理位置与发展基础,形成较为典型的外贸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内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民营经济活力低;二是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不足;三是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为核心动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提高了天津的资源能耗,为内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存在矛盾,现有的城市道路、医疗等资源对其内生发展的支撑不足。而南方的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心城市人口压力小,城市建设与社会保障投入大,且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其对内生发展的支撑,尤其自然环境的支撑整体好于北方地区中心城市。

3 结论与讨论

①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中心城市内生动力在东部和中西部沿江地区高,中西部内陆和东北地区低,宏观上呈东高西低的状态;空间分异在东部地区最明显,中西部次之,东北地区最小;人力储备能力不足的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研发创新和内需消费能力不足主要为欠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在东部、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等地高,北部沿海、黄河中游等地低,宏观上呈南高北低状态。其中,自然环境支撑力南高北低,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北方重化工业发达的中心城市支撑不足,社会环境支撑力东高西低,多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支撑不足。
②在空间组合上,二者具有一定的空间匹配性,但局部有不一致现象。长江以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内生动力与内生支撑力均较强;西部、东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整体均较低,加大科教投入,培养并吸引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北京、天津等北方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内生动力较强,但支撑力不足,缓解当前人口压力,加强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提升内生发展支撑环境的着力点,天津还应加快其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增强内生动力。厦门、南昌、南宁等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心城市内生支撑力较强,但动力不足,加大科教投入,激发创新能力,发掘地方市场潜力是提升内生动力的方向。
③如何科学测度城市的内生发展能力是本文试图探索的问题,但由于目前对城市内生发展测度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城市内生发展各构成要素之间彼此关联,互相作用,本身的运行机制、过程具有复杂性,本文虽在宏观层面从内生动力和内生支撑力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测度,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指标构建时未考虑地域文化的因素,政府的政策对内生发展的影响也仅从相关指标中浅尝辄止地体现,且由于数据的局限,本文只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做横向静态比较。
④内生发展是一个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变化性,它的研究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测度指标和测度方法,缺乏一定数据支撑详细的分析,很多研究具有局限性。在长时间序列上的中国城市内生发展的演变情况、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城市内生发展肌理的异同、影响内生发展的各要素间的相关作用与关系、内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等问题仍未被认识清楚,缺乏实证研究,尚待进一步探索。

[1]
鶴見和子. われらのうちなる原始人——柳田国男を軸にして近代化論を考え直す(日本の心とその記号)[J]. 思想の科学,第5次,1969,别册1号.

[2]
Nerfin M. Another Development.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M]. Uppsala: Dag Hammarskjöld Foundation, 1977.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内源发展战略[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

[4]
Kazuko Tsurumi, Tadashi Kawata. Endogenous DevelopmentTheory[M]. Tokyo: Tokyo University Press, 1989.

[5]
Garofoli G.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Southern Europe[M]. Avebury:Aldershot,1992.

[6]
Sergio B. Is There Room For Loc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ized World[J]. Cepal Review, 2005,86:45-60.

[7]
Ploeg J. D Var 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Locality:Technologyand Labor in Modern Agriculture[C]// Marsden T,Lowe P,Whatmore S. Labor and Locality:Uneven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Labor Process. London: David Fulton, 1992:19-43.

[8]
宫本宪一. 环境经济学[M].朴玉,译. 北京: 三联书店,2004:327-337.

[9]
Amin A. The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Informal Economy to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J]. Area, 1994, 26(1):13-24.

[10]
Vender Ploeg J.D, LONG A. Born from Within:Practice andPerspectives of Endogenous Rural Development[M]. Assen: Van Gorcum, 1994.

[11]
守友, 裕一. 地域農業の再構成と内発的発展論[J]. Journal of Rural Economics, 2000,72:60-70.

[12]
Mark Shucksmith. Endogenous development,social capitaland social inclusion:perspectives from LEADER,in the UK[J]. Sociologia Ruralis, 2000, 40(2):208-218.

[13]
Marquardt D, Wegener S, Möllers J. Does the EU LEADER instrument support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new modes of governance in Romania?:Experiences from elaborating an MCDA based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Management, 2010, 6(2):193-241.

[14]
John Friedman. 规划全球城市:内生式发展模式[J]. 城市规划汇刊, 2004(4):3-7,95.

[15]
Theodoropoulou H, Mitoula R, Astara O, et al. Applied issuesof agritourism cooperation and sustainable endogenous develop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08, 5(11):1 588-1 594.

[16]
León C.J, González M, Araña,J.E, et al. An evaluation of endogen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e ruralurban environment in Gran Canaria.[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4, 22(2):229-245.

[17]
Zaman, Gheorghe, Georgescu, et al. Financing the endogenousdevelopment at regional and county levels. Particularities,trends and challenges[R]. Mpra Paper, 2015.

[18]
Park, SangWoo, Haejin L. A Study of the Regional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rough Rural-Urban Circulation[J]. Journal of Regional Studies, 2017, 25(4):131-160.

[19]
Sharifzadegan M.H, Malekpourasl B, Stough R. Regional Endogenous Development Based on Conceptualizing a Regional Productivity Model for Application in Iran[J].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 Policy, 2017, 10(1):43-75.

[20]
涂人猛. 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的渊源及发展[J]. 经济评论, 1993(4):21-25.

[21]
陆学艺. 内发的村庄[M].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2]
张环宙, 黄超超, 周永广. 内生式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61-68.

[23]
李阿琳. 河北农村内生型发展的区域格局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12):2 013-2 020.

[24]
郭艳军, 刘彦随, 李裕瑞. 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9):114-119,125.

[25]
徐志文, 王礼力, 谢方. 农村公共投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基于农村内生发展视角的实证分析[J]. 农村经济, 2016(1):63-68.

[26]
景云祥. 注重内生发展打造区域优势[J]. 兰州学刊, 2003(4):106-107,95.

[27]
刘兴赛. 主体自生、结构优化与市场深化——论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内生发展能力构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2):128-134.

[28]
向延平, 林彰平. 区域内生发展:基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解释[J]. 经济地理, 2013, 33(4):36-39,8.

[29]
向延平. 区域内生发展研究:一个理论框架[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6):86-91.

[30]
赵东霞, 李赖志. 城市经济内生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6, 38(4):68-73.

[31]
马孝先.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生驱动因素与多重耦合机制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 2017(5):118-124.

[32]
庄晨燕, 阿梅尔·余埃特.“价值共同体”与“内生发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4(5):124-133.

[33]
陈永杰. 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2):100-112.

[34]
高煜. 从产业抑制到内生发展——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及其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6):166-170.

[35]
马庆国. 管理统计[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