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and Trend of China's Petroleum Import Trade

  • CHENG Zhonghai , 1 ,
  • NAN Nan , 1, ,
  • ZHANG Yaru 2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 2. School of Scienc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6-13

  Revised date: 2018-08-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7

Abstract

The constant conflicts in geopolitics and economy of oil trade direc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nd 2025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s oil import trade from 1996 to 2016,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upply and demand conditions of China's oil 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 trad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oil import trade, the current plight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oil import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oint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oil import trade, its scale and proportion increase year by year, the import dependency constantly rises and the import prices fluctuates frequently.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it continuously expands the scope of the geographical supply and changes the pattern from the local geographical supply to the "multivariate coexistence" and "fragmentation association".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China's oil import still faces many dilemmas, such as large fluctuations in oil prices, the single way of settlement, the high cost, complex and changeable geopolitical factor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hat it needs to improve China's oil futures market, dominate the right on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ing,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energy corridor,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layout of oil transportation, and strengthen political mutual trust and policy communication with oil trading countries.

Cite this article

CHENG Zhonghai , NAN Nan , ZHANG Yaru .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and Trend of China's Petroleum Import Trad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2) : 1 -1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2.001

世界石油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禀赋差异下的供需错位导致石油供需矛盾长期存在,引发了石油主产区与匮乏区之间的大规模贸易往来。石油贸易战略已经成为各国借以平衡世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能源安全的重心。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演变和科学技术创新,世界能源领域的新革命正在构筑新的能源秩序[1],但石油进出口贸易中大国、强国主导下的石油供需博弈从未间断,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其中,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石油战略既是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角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安排的重要决策参考[2]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进口的区域来源从周边国家扩展到西亚、非洲、拉美地区,石油合作方式和合作项目延伸至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但从国际视角看,世界经济回暖缓慢,经济保护主义升温,石油地缘政治倾向趋于明显;美国页岩油革命、俄罗斯石油战略变革亦将带动国际能源平衡战略的深度调整。从中国国内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导致石油消费逐年攀升,产需缺口不断增大,石油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石油价格暴涨暴跌对国内经济的冲击风险不断叠加,石油进口贸易面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形势日趋严峻,这些新变化对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3月26日,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原油期货(SC)在上海成功上市,为国际石油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必将影响中国石油进口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已有石油进口贸易的研究主要包括:①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发展现状、石油运输和石油安全战略研究。有学者将中国石油安全与军事战略结合在一起分析中国石油安全措施,指出继续寻求海外石油供应不会增加国内的石油产量[3]。部分学者回顾了世界石油分布格局[4]、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5]。基于石油安全威胁,有关文献从石油运输通道开发、石油运输等角度分析了石油进口安全并提出了应对策略[6-8],为近年来中国石油进口战略制定提供了依据。从中国石油进口的战略及政策选择方面考虑,学者提出了“两大重点,八项战略”主要措施 [9]。②油价与汇率、人民币国际化与石油定价、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Wu等通过改进的投资组合理论,建立了原油进口投资组合理论的风险多元化指数模型,探究了中国原油进口风险在1996—2004年之间的变化[10]。通过定量方法对中国石油进口风险进行量化,评价进口风险对出口的影响[11]。以中国和印度为例验证油价和汇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发现油价并不是引起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12]。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部分学者将人民币与中国石油进口联系起来,就中国石油进口实行人民币定价结算问题进行了探讨[13-14]。也有学者分析了石油期货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15]。③关于石油进口的稳定性、石油进口风险等方面的实证研究。通过测定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稳定性[16]、安全度[17]、需求弹性[18]和进口风险[19]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持续性和安全系数有待提升。
综上所述,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石油进口的风险与影响因素、价格冲击、石油安全发展战略选择等方面,基于进口贸易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的研究鲜有文献涉及。基于此,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新时期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供需现状及其时空格局将发生何种变化?影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格局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中国石油进口贸易走向与趋势如何?厘清这些问题对优化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格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战略,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推进能源合作保障中国石油安全以及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 中国国内石油供需状况及进口贸易的动态特征

1.1 国内石油供需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石油供需变化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供需差距明显(1949—1958年),国内石油探明储量少,石油需求严重依赖进口。第二阶段石油供需基本平衡(1959—1970年),进入从石油进口国向出口国地位转变的关键时期。第三阶段石油产需两旺并大量出口(1971—1992年)。国内石油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量大增。同时,石油需求明显增长且速率加快,存余量逐渐下降。1992年,中国石油产需基本平衡。第四阶段石油供需出现缺口并持续扩大,进口依存度再度迈上历史高位,石油贸易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至今)。由图1可知,1996—2016年,国内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生产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的区间,中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比重长期低于2%;2016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至12 381千桶/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2.8%,居世界第2位;产量为3 999千桶/日,居世界第8位。中国石油产需差额快速拉大,进口依存度超过70%。
图1 1996—2016年中国石油产量、储量、消费量及各自占世界的比重

注:由《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和UN Comtrade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来。图2~图5表1同。

Fig.1 China's oil production,reserves,consumption and respective share of the world from 1996 to 2016

1.2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动态特征

1.2.1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规模变化的特征

就总体规模而言,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波动上升(图2)。1993—2002年在调整中增加,2002—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其增长速率来看,2001年之前波动较大,经过几年的调整,从2005年开始增长速率在3%~20%的区间波动。2014—2016年,石油进口量稳步增加。从OPEC、非OPEC两大供应主体看,2005年是中国从OPEC和非OPEC石油进口格局转变的分水岭,而减产措施并未对中国当期的石油进口产生显著影响。21世纪初期,OPEC多次发布了减产协议,然而,中国的进口量均未下降。即使在OPEC和非OPEC国家联合减产的情况下,中国石油进口依然保持上升,增长率为10.6%。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海外石油战略调整带来的能源合作多元化。中国通过建立外交关系,经济上创建互利共赢的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石油持续进口,短期内不会明显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20]
图2 1996—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贸易规模及其增长率

Fig.2 China's oil import trade volume and its growth rate from 1996 to 2016

1.2.2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变化的特征

石油进口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安全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反映了该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本文用当年石油进口量与消费量的百分比表示,得出1996—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及其增长率(图3)。由于这种根据进口量的计算方法消除了石油价格差异带来的偏误,衡量结果更加可靠。一般而言,石油进口依存度越高,则石油安全风险越大。石油进口依存度高于50%说明该国一半以上的石油靠国外供给,本国对石油供给的自主性较小。
图3 1996—2016年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进口依存度

Fig.3 The import dependence of the world's major oil importers from 1996 to 2016

可见,第一,中国石油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依存度攀升。1993年开始中国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依存度增长迅速,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经高达74.43%。但与建国初期的区别在于石油进口来源国数量大大增加,中国不会仅依靠数个国家的石油供给来维持国内石油需求。第二,石油进口依存度呈阶梯演进状态。2000年之前保持30%以下;2000—2008年在30%~60%的区间运行;2009年突破了60%的高位,近两年明显增大。就增长率来看,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波浪式反复变化,周期特征差异大。第三,石油进口依存度与国际油价、进口贸易规模同向变动。因为在国内产量不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石油依存度与国内消费量呈正相关,石油进口存在“买涨不买跌”的现象[21]

1.2.3 中国石油进口价格变化的特征

国际国内价格的联动效应是世界各国石油贸易中非常关注的因素。因此,本文计算了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的进口价格,以及中国从OPEC和非OPEC国家的进口价格(图4)。石油进口价格为石油进口金额与进口数量的比值。将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的进口数量转化成桶,进口金额换算为美元,于是进口价格的单位为美元/桶。
图4 国际油价和主要进口国的石油进口价格

Fig.4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and oil import price of major importers

可以发现:①中国的进口价格高于印度进口价格和国际油价,低于美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波动频繁,表现为明显的“N”形特征。2014年国际石油价格一路下跌到2016年的43.34美元/桶,而中国石油进口价格为41.77美元/桶。②中国石油进口价格与国际油价长期保持同步状态,在石油定价方面,中国长期是国际油价的追随者,中国尚未掌握石油定价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油价高涨时进口价格一路上扬超过国际油价,下跌时直线下滑低于国际油价,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当大,自身调节能力差。中国石油进口经常受国际油价的摆布,国际大油商经常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不衔接的空子,于装船前两天采用作价方式突然改变油价,致使中国付出沉重的代价。众多的亚洲国家同样无法通过石油期货与英美国家竞争,才出现了“亚洲溢价”的现象,使得石油进口贸易成本居高不下[22]
图5 1996—2016年世界石油进口情况

注:其他为世界除欧盟、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之外的其他所有进口石油国家。

Fig.5 World oil imports from 1996 to 2016

2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时空分异格局

2.1 中国在世界石油进口贸易中的地位演变

世界石油进口格局出现新变化。2016年,美国占世界石油总进口的15.4%;中国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占比为14.1%;印度以7.5%的比例名列第三;日本为第四大石油进口国。排前15名的主要国家为加拿大、中国、美国、英国、印度、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泰国等。中、印石油需求势头非常强劲且进口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并未受金融危机、战争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正在不断重塑着世界石油进口版图[23-24]
中国在世界石油进口格局中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为1996—2001年,进口量的次序大致为欧盟、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中间略有所调整。第二阶段是2002—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进口格局呈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次序分布。期间各经济体的石油进口大致呈上升态势(日本例外)。第三阶段为2009年至今,世界石油进口态势进一步调整。欧盟、美国和日本均为下降,中国和印度的石油进口仍保持上扬,呈现为欧洲、美国、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格局。2016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已经非常接近美国。

2.2 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1996—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市场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明显。中国逐渐向“海陆联动、东西互济、贯通南北”的石油进口战略转变。1996、2006和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市场格局分别见表1。为使空间特征变化更加直观化,本文运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可视化地图,通过地图刻画了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图6~图8)。
表1 1996、2006和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市场格局

Tab.1 The market pattern of Chinese petroleum import in1996,2006 and 2016

进口依存度区间 1996年 2006年 2016年
[25%~30%) IDN - -
[20%~25%) OMN - -
[15%~20%) YEM AGO、SAU -
[10%~15%) IRN IRN、RUS AGO、RUS、SAU
[5%~10%) AGO OMN BRA、IRN、IRQ、OMN、VEN
[1%~5%) VNM、PNG、RUS、SAU ARG、BRA、COG、GNQ、IDN、KAZ、KWT、LBY、SDN、ARE、VEN、YEM COL、COG、KWT、VNM、SSD、ARE、GBR
[0,1%) MYS、AUS、LBY、COG、USA、CAN、SGP、KOR、JPN、GBR DZA、AUS、BRN、CAN、TCD、COL、CUB、ECU、GAB、GTM、IRQ、CIV、MYS、MRT、MNG、NLD、NGA、NOR、PER、PHL、QAT、VNM、ZAF、SYR、THA、EGY、GBR ALB、AZE、ARG、AUS、BHS、BRN、CMR、CAN、TCD、COD、ECU、GNQ、GAB、GHA、IDN、KAZ、LBY、MYS、MEX、MNG、NLD、NGA、NOR、PHL、QAT、SGP、ZAF、SDN、THA、EGY、USA、YEM

注:表中的国家代码同样为国际统一代码,代码分别如下:AGO安哥拉、ALB阿尔巴尼亚、AZE阿塞拜疆、ARG阿根廷、AUS澳大利亚、BHS巴哈马群岛、BRN文莱、BRA巴西、CMR喀麦隆、CAN加拿大、COD刚果民主共和国、COG刚果、CIV科特迪瓦、CUB古巴、DZA阿尔及利亚、DEU德国、ECU厄瓜多尔、EGY埃及、GBR英国、GNQ赤道几内亚、GAB加蓬、GHA加纳、GTM危地马拉、IDN印度尼西亚、IND印度、IRN伊朗、IRQ伊拉克、RUS俄罗斯、JPN日本、KAZ哈萨克斯坦、KOR韩国、LBY利比亚、MYS马来西亚、MEX墨西哥、MNG蒙古、MRT毛利塔尼亚、NLD荷兰、NGA尼日利亚、NOR挪威、OMN阿曼、PER秘鲁、PHL菲律宾、PNG巴布新几内亚、QAT卡塔尔、TCD乍得、SAU沙特阿拉伯、SGP新加坡、SYR叙利亚、SDN苏丹、THA泰国、USA美国、VNM越南、VEN委内瑞拉、YEM也门、ZAF南非。

图6 199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

Fig.6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petroleum import in 1996

图7 200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

Fig.7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petroleum import in 2006

图8 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

Fig.8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petroleum import in 2016

1996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非常集中,石油进口贸易伙伴仅19个。印度尼西亚是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27.83%,其次为阿曼(25%)、也门(16.65%)、伊拉克(10.22%),中国从上述四国的进口比例高达80%。另外,来自安哥拉、越南、巴布新几内亚三国约14%,俄罗斯仅1.41%,其他国家占5.10%。可见,1990年代末期,中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北亚(俄罗斯)和西亚等亚洲国家,也包括少数非洲、北美的大中型石油国家。从空间结构和地理分布特征来看,中国石油进口国以洲为单位呈较为独立的片区分布,进口市场结构并未紧密衔接。
2006年中国石油进口开始转向,进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印度尼西亚在中国石油进口格局中的地位陡然下降,中国加强了与OPEC国家的石油合作。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位列中国前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非OPEC国家的石油进口增多。2006年俄罗斯成为中国第四大石油进口贸易伙伴(11%),比1996年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哈萨克斯坦、蒙古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合作伙伴,形成了“东北亚—中亚—西亚”弧形石油进口带。其次,从阿联酋(2.10%)、委内瑞拉(2.89%)、科威特(1.93%)、利比亚(2.33%)、刚果(3.73%)、赤道几内亚(3.63%)、苏丹(3.34%)的进口明显增大,基本组成了以北非为主、非洲南部为辅的非洲片区。从地理方位来看,非洲片区与“东北亚—中亚—西亚”带状区呈现出空间对接趋势。此外,从其他国家的石油进口比例增加约20%,占进口总量的25%。
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新的特征,进口贸易伙伴不仅包括传统的核心产油国,也涵盖新兴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首先,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深化,进口国数量近50个。中国调整从OPEC的进口来源,加强与非OPEC的石油贸易联系,俄罗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占石油总进口的13.77%。其次,OPEC国家仍然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体,沙特(13.39%)、安哥拉(11.48%)、阿曼(9.20%)、伊拉克(9.50%)、伊朗(8.22%)、委内瑞拉(5.29%)六国的供给量占中国石油总进口的57.08%。同时,中国石油进口的地理方向还扩展到了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地区。在产油国更替的过程中,中国石油进口的空间格局不断调整,从苏丹(0.27%)、刚果(1.82%)等的进口有所下降,但进口范围依然保持扩大趋势。中国与阿塞拜疆、柬埔寨、巴哈马等部分新兴产油国也展开了石油贸易,非洲在中国石油进口格局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但均起辅助作用[25]。中国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石油进口有回升迹象。
综上,中国石油进口国的地理分布状况从“局部分散、总体集中”向“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格局转变。总体特征:①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趋势明显。1996—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的集中度高,但是进口贸易主体增多,进口区域逐渐扩展,多元化程度加深,贸易市场格局逐步优化。②中国石油进口来源逐渐从单一地区向“多区域、多层次、全方位”格局发展,从OPEC国家向OPEC和非OPEC共存的方向转变,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向中亚区域、非洲和美洲等地区延伸。③中国从大多数贸易伙伴国的进口比例逐渐降低,石油供给区域分散化,降低了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石油依赖,石油进口正在向“碎片化关联”模式转变。④根据地理学中的场理论,石油贸易格局的空间流动是不同地区存在石油位势差,中国石油进口的源流场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扩散和转移现象,中国石油进口呈由世界中部向东西两侧分流的格局[26]

3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发展困境与实践探索

3.1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发展的困境

3.1.1 石油对外高度依赖下的“油价波动困境”

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与国际石油定价权和话语权不匹配,尽管石油进口依存度较高,但中国无法左右国际油价的波动,缺乏石油定价权的传统安全风险仍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主要由以美国为首的OECD国家长期掌控,反映的是欧洲、美洲地区的石油供需情况[27],亚太石油市场的供需问题并不能完全由英美期货价格体现。欧美国家的石油市场政治色彩较为浓烈,石油期货与政治干扰下的油价波动使中国石油进口遭受双重压力。中国石油进口价格的国际国内联动关系紧密,而石油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国际大油商经常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不衔接的空隙联合控制油价,中国由于缺乏定价权受国际油价波动的冲击较大,致使中国进口石油代价沉重[22]。由此引起中国每年的福利损失在75.8~1 682.4亿美元之间,相当于中国GDP的0.57%~3.93%[28]

3.1.2 国际石油期货价格主导下的“支付结算困境”

国际石油贸易主要采用“石油美元”结算,美元汇率波动直接引起石油价格变化,从而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价格,美国长期借助期货市场操纵石油价格。中国原油期货和人民币国际化均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人民币结算刚迈出第一步,无法通过人民币汇率摆脱石油进口中的结算困境,结算方式单一使得石油进口贸易成本居高不下。在石油市场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中国长期是国际油价的追随者。石油结算方式的多元化逐渐成为石油贸易中的新需求,但短期内难以解决的价格主导体系造成了石油结算的新困境。众多的亚洲国家同样无法通过石油期货与英美国家竞争,才出现了“亚洲溢价”的现象。

3.1.3 石油多元化趋势要求下的“通道成本困境”

中国石油进口的“大规模、空间格局多元化”趋势明显,对石油进口的运输通道和途中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运输通道网络需满足“运输量大、通道多、风险可控”等条件。但是,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需经过运输任务繁重的“马六甲海峡”,日渐增长的石油进口规模和依存度等加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运输通道困境,长期遏制着中国石油进口和能源安全的命脉。为打破“马六甲困局”,中国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建设石油运输通道。但其中面临着两大难题:①涉及多国主权和政治军事战略,协调难度大;②中国石油运输通道与管网建设初具规模,却受分担成本和降低风险等方面的制约。运输通道建设周期长、耗费财力大,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使用权与使用期限的谈判、成本公平分担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因资金和利益分配问题而被搁置。

3.1.4 石油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的“地缘博弈困境”

石油资源的“空间错位”和石油的重要性使得产油区历来战争频发,政治稳定性较差。地缘政治因素导致中国石油进口承担着较大的风险。部分产油区传统热点高温不退、石油贸易格局深度调整,需求的持续性与供给国的不确定性之间矛盾尚存。中国一直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强调能源可持续并加强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合作,但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石油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美国等地缘经济主体的石油战略转向及贸易地位转变,国际石油贸易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着风险。

3.2 新时期推进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实践与探索

3.2.1 参与石油远期市场交易,减小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进口风险

1980年代以来,石油贸易日益膨胀,石油价格逐渐转变为原油期货市场主导的定价体系。2010年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现货交易,是国际第三大期权品种,这是中国石油市场交易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举措。2018年3月,以人民币为报价货币的中国原油期货正式上市,前期的市场反应与国际原油市场的联动效应较为突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意味着代表“中国价格”的原油期货成为国际石油计价基准指日可待。石油远期交易和原油期货上市为中国跻身国际石油市场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争取石油定价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3.2.2 通过开展新时期全方位的外交战略,促进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和合作模式多样化

21 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型能源安全观,将外交战略与能源发展有效对接,进行“全方位”外交加强能源等重要领域合作。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在顶层设计上将石油安全战略与相关国家政策有效对接,扩大了多方石油合作空间。中国巩固与OPEC国家的能源合作,同时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拉美和非洲等非OPEC国家的合作,推进能源格局转变。2005年以来,由中国牵头、企业主导推进国际油气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捕捉发展机遇造福各国,取得了较多互惠共赢的成果(主要石油合作协议见表2),大体形成了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运输通道和三大海外油气运营中心,为石油等多种能源的产炼运销储贸和石油贸易降本增效提供了优化方案。
表2 主要石油合约一览表列表

Tab.2 List of major oil contracts

签约时间 合作方 合约名称
2005年1月 中国—俄罗斯 《关于进口4840万吨俄罗斯原油的长期贸易合同》
2005年7月 中国—俄罗斯 《长期合作协议》
2006年3月 中国—俄罗斯 《俄罗斯境内开展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在中国境内开展炼油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作的原则协议》
2006年12月 中国—哈萨克斯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关于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协议》
2006年1月 中国—沙特 《关于石油、天然气和矿产领域合作的议定书》
2006年1月 中国—沙特 《关于石油、天然气、矿产领域开展合作的议定书的补充谅解备忘录》
2008年10月 中国—俄罗斯 《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2年6月 中国—巴西 《十年合作规划》
2013年6月 中国—俄罗斯 《预付款条件下俄罗斯向中国增供原油的购销合同》
2013年10月 中国—俄罗斯 《预付款出口合同备忘录》
2014年5月 中国—俄罗斯 《天津石油厂投产及向该厂供应原油的工作进度表》
2014年5月 中国—哈萨克斯坦 《中哈管道出口原油统一管输费计算方法及各段所有者管费收入分配方法协议》
2016年5月 中国—莫桑比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莫桑比克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框架协议》
2017年5月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石油和乌兹别克国家石油公司购销合同的补充协议》
2017年5月 中国—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乌兹别克国家石油公司关于新丝绸之路项目融资贷款的协议》
2017年5月 中国—俄罗斯 《中国石油与俄石油成立联合协调委员会协议》
2017年11月 中国—阿联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合作谅解备忘录》

3.2.3 积极参与并引领国际能源大通道建设,构建立体能源进口格局

打造“6+2”经济走廊。为打破“马六甲困局”,掌握自身石油运输的主动权,缩短中国石油进口的距离,降低贸易成本,中国从政策方面与其他国家展开多项合作,着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六大经济走廊”项目为中国石油进口开辟新通道;同时,北极航道开通为中国石油进口开辟了两条新航线: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本文称之“6+2”经济走廊,如图9)。各经济走廊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能源方面的合作,成为中国推进石油进口战略合作纵深发展的新举措,也是掌握石油贸易自主权,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创造共同经济利益的保障。如果“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能够与北极航道顺利对接,成功打造油气黄金链,“马六甲海峡”将不再是中国石油贸易的生命线,各国石油贸易成本将大大降低,石油进口的自主权也将显著提高。
图9 “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大经济走廊”及北极航道示意图

Fig.9 The map of “six economic corridors” and the Arctic passag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framework

构建航空、海运、铁路、公路、管道并举的石油进口立体布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中亚和亚太等地区开展了多个体现各国智慧的油气运输合作项目,正在织就一张巨大的石油运输网。中哈石油管道开通运营将中、俄、土、哈的石油管道全部接通,至此,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三角管网建设基本完成。北极航道开通缓解海运渠道单一的约束,节约贸易成本。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巴经济走廊的铁路、公路、机场和管道项目正在建设中,运营后可以负责经过波斯湾的石油运输。中亚国家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地带的重要枢纽,中国利用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扩展石油进口渠道,中亚内部的石油管网延伸至中东、西亚、地中海等地区,可以将中国、俄罗斯、里海和中东地区连接起来,成为中国从OPEC等国家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国以海运、管道为主的合作模式正在形成,多渠道并举、南北中互补贯通的全方位石油运输格局正在全面展开。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首先统计分析了中国石油进口贸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石油进口规模大且进口比重逐年增高,进口依存度快速提升,进口价格频繁波动。其次,从石油进口的时空格局演化方面来看,中国石油进口的地理方向不断扩展,进口来源逐渐向“多元并存”的“碎片化关联”模式转变。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在石油市场中的话语权不够,石油进口的结算方式较为单一,通道建设成本高昂,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复杂等是当前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发展的难点,并对中国石油进口贸易方面的新探索进行了经验总结。结合以上研究结论可得,石油进口贸易仍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故做出以下四点展望:
一是建立健全中国原油期货市场和“石油人民币”支付体系,保持中国石油进口稳定且适度增长,通过国内外价格衔接、构建能源安全价格体系等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公平竞争,打破石油地缘政治垄断,改变国际油价由英美国家大财团掌握的局面。虽然中国原油期货的市场运营在体制机制建设、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但从2018年3月上市以来,中国原油期货交易量仅次于WTI和Brent原油期货,位列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为“石油人民币”走向世界提供了诸多利好因素。未来中国可以通过减免交易手续费、进行技术创新等具体措施降低交易成本,完善中国原油期货市场机制和“石油人民币”结算体系。
二是基于“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博弈”和贸易转向视角,降低中国对部分国家的石油依赖,加强石油贸易通道建设及其成本协调。①继续遵循中国石油进口“总体分散、碎片关联”的基本思路,系统掌控石油输出国的风险和安全指标,巩固与政治风险相对较低的传统核心产油国的石油贸易关系,适度降低从相对高政治风险地区的进口,开拓非洲国家等新兴石油输出市场。②针对产油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多元化,合理应对多方地缘博弈和石油贸易战略转向,建立一套满足主要利益方诉求的保障体系,健全运营成本及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全方位的“能源互联网”和石油贸易网络,从多重视角与石油出口国、过境国、进口国等进行更深层次、更加务实的合作。③完善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石油安全预防机制,合理考量地缘政治博弈给中国石油进口带来的冲击。例如,委内瑞拉、伊朗、俄罗斯等国均为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但美国与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土耳其的地缘政治关系出现恶化倾向,这些国家若遭受经济制裁和政治打击将很有可能影响中国石油进口。因此应提前谋划布局,建立评估体系,预测并规避主要石油来源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给中国石油进口贸易安全带来的影响。
三是调整中国能源进口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合理应对中美贸易争端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影响。中美“贸易战”涉及产品门类多、规模大,中国共发布了两个对美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其中第二个清单公布的114项商品中108项涉及“油气”产品,不仅包括原油、柴油等油品,也涵盖上下游化工产品等。虽然中国自美进口原油整体上较为有限,但不排除更大范围内爆发“能源战”的可能。因此,中国应根据各类石油产品进口贸易的空间格局,主动调整石油进口的地理方向和产品结构,促进石油贸易与投资的关联融合发展。
四是推进中国“新能源革命”,调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能源领域的深度变革促进能源结构向绿色、共享方向转型,“新能源革命”是新时期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应强化非石化类能源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清洁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的地位由替补逐渐转向替代,降低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关注美国能源政策转向及其对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石油贸易的影响,促进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主要石油出口国展开全产业链合作,支持中国能源技术走出去,构建“能源创新应用海外发展联盟”,全方位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1]
Bilgin M. The New Energy Order,FAST principles and energyfutures in the 21st century[J]. Futures, 2011, 43(10):1 041-1 043.

[2]
邱研, 郭谦, 吴殿廷. 我国石油进口海陆统筹战略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2, 21(3):77-83.

[3]
Erickson A S, Collins G B. China's Oil Security Pipe Dream:The Reality,and Strategic Consequences,of Seaborne Imports[J].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2010, 63(2):89-102.

[4]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1):19-28.

[5]
冯磊. 石油进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3(10):59-60,71.

[6]
汪玲玲, 赵媛. 中国石油进口运输通道安全态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3):33-43.

[7]
李振福, 汤晓雯, 姚丽丽, 等. 北极通道开发与中国石油进口通道格局变化[J]. 资源科学, 2015, 37(8):1 639-1 649.

[8]
李嘉. 石油运输安全与远洋运输保障分析[J]. 中国石油石化, 2017(2):138-139.

[9]
李春顶, 马荣, 赵美英. “后危机时代”我国石油进口战略及政策选择[J]. 太平洋学报, 2011, 19(3):54-64.

[10]
Wu G, Wei Y M, Fan Y,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iskof crude oil imports in China using improved portfolio approach[J]. Energy Policy, 2007, 35(8):4 190-4 199.

[11]
Sun M, Gao C, Shen B. Quantifying China's oil import risksand the impact on the national economy[J]. Energy Policy, 2014, 67(C):605-611.

[12]
Bal D P, Rath B N. Nonlinear causality between crude oilprice and exchange rat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India[J]. Energy Economics, 2015,51:149-156.

[13]
唐衍伟, 黄运成, 杨婕. 中国石油进口参与国际定价的现状、趋势及策略分析[J]. 资源科学, 2007(1):184-189.

[14]
王炜瀚, 杨良敏, 徐铮. 人民币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石油进口的人民币结算探讨[J]. 财贸经济, 2011(1):108-115,137.

[15]
林建, 王安建, 于汶加, 等. 石油期货市场机制及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J]. 地球学报, 2010, 31(5):693-698.

[16]
李永, 付智博, 李海英. 中国石油进口贸易联系稳定性测度——对1992—2012年经验数据的考察[J]. 管理评论, 2016, 28(9):17-30.

[17]
王正明, 杨阳. 我国石油进口来源结构的安全度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5, 34(9):99-105.

[18]
李坤望, 孙玮. 我国石油进口需求弹性分析[J]. 当代财经, 2008(4):89-94.

[19]
王强, 陈俊华. 基于供给安全的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风险评价[J]. 世界地理研究, 2014, 23(1):37-44.

[20]
杨洋, 董锁成, 李泽红. 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进展、驱动力、挑战及对策[J]. 资源科学, 2018, 40(2):237-249.

DOI

[21]
周申, 刘辰, 杨超. 中国石油进口“买涨不买落”的经验研究和博弈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9):16-21.

[22]
蔡玲. 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夺石油定价权[J]. 中国对外贸易, 2008(7):86-87.

[23]
Hamilton J D.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Oil Shock of 2007-08[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009(1-Spring):262-283.

[24]
Kesicki F. The third oil price surge-What’s different this time ?[J]. Energy Policy, 2010, 38(3):1 596-1 606.

[25]
郝丽莎, 赵媛. 非洲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演变[J]. 地理研究, 2012, 31(3):507-520.

[26]
赵冰, 王诺. 21世纪初期世界石油流动的空间格局与流场特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6):886-892.

[27]
陈志建, 王铮. 全球石油供应下新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5, 24(3):1-13.

[28]
Hong L, Lin S X. Do emerging markets matter in the world oilpricing system? Evidence of imported crude by China and India[J]. Energy Policy, 2011, 39(8):4 624-4 630.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