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p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Settlement Form Based on CSSCI

  • XIAO Luo ,
  • WEI Chunyu
Expand
  • College of Architectur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4-24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5

Abstract

The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 in China is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597 relevant articles in CSSCI database from 1998 to 2019, and draws the knowledge maps from the aspects of key words,authors,institutions and journals,and the results are visual. On this basis,the development process,research focus and research subject composi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 The study of settlement form has been divided into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in geography,planning,architecture and history.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macro distribution,composition,spatial evolution,regional culture,prehistoric and historical settlement form. 2) As a whole,the amount of journal articles issued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ime,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Before 2003,the amount of journal articles was relatively small,and mainly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prehistoric settlement patterns; from 2004 to 2013,the amount of journal articles experienced certain iterations,and the journal articles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creased day by day; since 2013,the amount of documents issued has maintained a high growth trend,authors refine the research field and gradually use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3)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ubjects to study the rural settlement form,namely,geographical resources,historical archaeology and planning architecture. The cooperations between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geographical resources,and there is a few cooperations among 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ions. 4) Th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shing authors is characterized by overall decentralization and partial concentration,which means that the forms of coorperation are mainly small-scale teams,independent authors instead of large-scale academic teams. In the future,relevant researches can be carried ou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at home and abroad,authors should improve the research system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 2) It'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3) Authors should do more quantitative research. 4)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social emergencies is drawn from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yout and applied to the planning,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ite this article

XIAO Luo , WEI Chunyu . Knowledge Map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Rural Settlement Form Based on CSSCI[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4) : 148 -157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4.018

聚落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和利用,包括城镇聚落和乡村聚落[1]。“乡村”概念的广义外延和内涵随着城乡产业的演变有所调整[2]。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农业在我国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乡村”一词使用并不普遍,“农村”被广泛用于指代除城市之外的居民聚居区域[3];1980、1990年代之后,小城镇迅速繁荣,“乡村”一词作为包含了农村和以农业为主的小乡镇区域的概念被逐渐普及[4];21世纪以来,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村民兼业现象日益普遍[5],农村出现了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的局面[6],“乡村”由于其不仅仅包含了农业生产,还包括了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生活方式[7],被广泛用于指代原有的农村地区[8],我国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与城镇的区别
聚落形态最初是人文地理学概念[9],多用于考古学领域,随着现代学科交叉发展,逐渐扩展到地理、建筑、规划、社会经济等学科领域。在我国相关的研究中,金其铭将聚落形态的研究限定在物质层面 ,吴传钧对聚落等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市镇度”概念[10]。目前也有学者采用村落空间、农村形态、聚落结构等词来对应这一概念,但本文认为,相较于村落、农村等词,“聚落”更强调“物质聚集”的状态,因此本文使用的是“聚落形态”这一表述方式,并将其界定为聚落的物质表现形态及与物质表现形态相关的影响因素(④引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三篇第七章第三节。)。
乡村聚落形态是各种因素在所有历史时期叠加的结果,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传统、产业构成模式等社会条件最终都会通过一定方式物化成聚落形态的一部分。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时期,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乡村建设要“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划、集聚特点和现状分布……合理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通过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可以增进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理解,对于村镇的规划和建设有参考作用,有助于缓解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矛盾,同时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规划工作的调整挖掘传统经验。
国外在19世纪开始了乡村聚落形态方面的研究,最早德国地理学家J G Kohl在1841年出版的《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之关系》一书中[11],对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态进行了比较;1920年代后,国外的乡村聚落研究逐渐兴盛,A Memangeon对法国乡村聚落类型和形态进行了系统性研究[12];1960年代后,乡村聚落的研究方法出现了重大转变,定量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同时人的决策行为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被强调[13];1980年代后,随着社会风潮的变化,研究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并逐渐向文化与社会学方向转变[14];近年来随着社会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内容的重点转向了乡村中社会经济与产业模式的重构[15]
国内对于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从1930年代开始起步,最早林超[16]、陈述彭[17]等地理学家主要采用定性方式研究聚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50年代后吴传钧提出“市镇度”概念,对聚落等级进行了研究[10];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研究内容逐渐多样化,金其铭在1988年出版的《农村聚落地理》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4];进入21世纪后,研究内容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趋势愈发明显,定量研究方法得到全面推广[18]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对于我国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发展进行综述,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对该主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屠爽爽等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了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并对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进行展望[19];朱晓翔等对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分析了研究存在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与方向,认为国内乡村聚落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区位、规模、类型与分类、体系、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演变等方面,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为乡村聚落体系与职能的研究、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乡村聚落演变趋势预测研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不同地形下的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聚落转型与重构研究、乡村聚落理论研究和跨学科多元化交叉研究[17];浦欣成等对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的量化研究进行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概括为数理方法、空间句法、3S技术以及非线性方法等几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述评与展望[20];丁雯娟等对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国内外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类型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挖掘其背后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影响因素[21];刘华蓉等对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乡村聚落研究相关理论[22];何仁伟等对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行了回顾,从乡村聚落生态、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演化、乡村聚落发展问题、乡村聚落综合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并对相关研究的趋向进行了判断[23]
尽管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但都是采用传统的综述方法,通过人工阅读论文的方式进行定性的分析,在文献选择、分类标准、热点解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主观性,同时效率较低,文献覆盖量有一定限制。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作为工具,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对全时间跨度内所有文献进行全景式的定量分析,梳理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热点、前沿和演化规律,绘制出直观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为后续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又称为科学知识图谱,是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引文分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可视化的技术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是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相互联系[24]的一种图示表达方式。目前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主要有CiteSpace、SPSS、Uciet、VOSviewer等软件,本文采用较为常用的CiteSpace软件作为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团队研发,可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文献来源期刊、基金项目等内容进行共现、共引、共被引、耦合等方面的定量分析,通过差异化的图标、连线、色彩、文字等可视化的形式,得到直观的分析结果,目前已有其他学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在乡村功能[25]、乡村空间[26]、乡村旅游[27]和传统村落[28]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果。本文采用的CiteSpace软件版本为2019年8月11日更新的5.5.R2(64-bit)。

1.2 数据来源

目前在知识图谱研究方面采用的国内数据库来源一般有两种:CNKI数据库和CSSCI数据库。CNKI数据库数据规模更大,但文献类型更为庞杂;而CSSCI数据库的文献类型控制在期刊类,相对学术水平更高、影响更大、时效性更强、对论文的筛选更为严格、编辑出版更为规范,各文献基本统一的数据类型和学术水准形成了更强的可对比性,因此本文采用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
在CSSCI数据库中对“乡村聚落”和“形态”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对部分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检索时间为1998—2019年,然后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查重,剔除掉简讯、书评、会议介绍、校正等类型文献,以及乡村政策、社会、经济等与本文定义的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共筛选出597篇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 发文数量与研究热点时间分布

发文数量体现了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乡村聚落形态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年度分布统计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发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前年均在20篇以下,增长较为缓慢,且有一定反复,2010年之后增幅明显变大,其中2014和2017年增幅最大,年度发文量翻倍增长。另由于本文写作时2019年度部分刊物尚未刊发完毕,因此发文量较上年有所减少。通过CiteSpace软件将CSSCI上1998—2019年所有关于乡村聚落形态的论文进行文本分析,软件将文中的重要概念提取出来,按照频次、时间等提取出来生成图谱,以此让人快速、直观地通过读图理解该领域以往研究者的关注热点和热点的变化情况。这些热点关键词揭示了以往研究者在研究聚落形态的过程中关注的研究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涉及的相关理论。
图1 发文数量年度分布统计图

Fig.1 Annual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从研究热点时间分布图可以看出研究热点的转移情况(图2),关键词对应的时间轴的位置表明该词最早出现的时间 ,关键词和十字叉标志的尺寸大小表明关键词出现频次,尺寸越大说明频次越高。
图2 研究热点时间分布图

Fig.2 Time zone chart of keywords

乡村聚落形态研究包含了历史发展和当代特征两个角度,从研究热点可以看出,聚落考古、传统聚落、聚落演变过程等研究表达了对聚落历史形态发展脉络的重视,而聚落空间格局、聚落分布等研究则反映了对于当代聚落形态特征的关注。
社会热点和政策聚焦对发文量和研究热点转移有较大影响。1998—2003年出现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考古学领域,主要对史前聚落的单体形态和聚落群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2000年之后,社会对古村镇保护的关注持续走高,2003年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005年城市规划学会发布《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宣言》。从2006年开始,使用GIS软件对传统聚落进行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成为学术热点。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掀起了国内乡村研究的热潮。2010年之后,乡村聚落形态各方面、各层级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涉及时空演变、文化保护、地域特征、发展重构等内容,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进一步拓展,空间句法等量化研究方法逐渐被采用。2013年住建部发布《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出具体方案,进一步促进了学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201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让乡村建设有了明确标准。2018年之后政府对乡村持续聚焦,国务院在2018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9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6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乡村成为学界目前最大研究热点。

3 关键词及关键词聚类分析

CiteSpace软件根据输入文献中词组的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 提取关键词,并选取每年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进行一定规则的计算,然后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关键词文字下方十字图标的大小表明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关键词之间连线的粗细表明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粗表明联系越紧密。本文共现关键词105个,连线118条,连接密度(衡量关键词与连线数量关系的指标)为0.0216。
图3 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3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从图谱(图3)可以看出:本文关键词数量相对合理,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具有较为明显的结构关系,以几个重要关键词为中心向周围辐射,散落的关键词较少;关键词含义明确,词与词之间具有较为清晰的逻辑联系。从高频关键词表格(表1)可以看出,传统聚落的聚落形态和空间分布是研究的重点内容,GIS和空间句法等可视化和量化技术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手段。
表1 高频关键词

Tab.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频次 中介中心性 出现年份 关键词 频次 中介中心性 出现年份 关键词 频次 中介中心性 出现年份 关键词
106 0.21 1998 乡村聚落 8 0.03 2013 空间结构 4 0.42 2003 演变
61 0.26 1999 聚落形态 7 0.03 2017 驱动机制 4 0.00 2017 景观基因
57 0.15 2003 聚落 6 0.09 2013 景观格局 4 0.06 2011 空间布局
37 0.44 2006 传统村落 6 0.00 1999 遗址 4 0.00 2002 聚落群
32 0.26 2006 传统聚落 6 0.03 2015 农村居民点 4 0.00 2005 村落
31 0.20 2000 空间分布 6 0.00 2014 文化景观 4 0.09 2018 乡村振兴
29 0.32 2006 GIS 6 0.00 2015 时空演变 4 0.12 2017 城镇化
25 0.61 2010 影响因素 6 0.56 2003 东北 4 0.15 2018 古徽州
19 0.37 2001 聚落考古 5 0.20 2003 环壕聚落 4 0.00 2010 城市化
17 0.28 2006 空间格局 5 0.03 2017 空间演变 4 0.00 2015 乡村规划
15 0.00 2017 空间形态 5 0.00 2013 乡村性 4 0.34 2015 湖南省
8 0.09 2017 空间句法
CiteSpace软件经过计算,将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分组,这一过程称为关键词聚类。通过对聚类中关键词的整理可以对研究领域内的多条主要研究线索进行解读。软件中衡量聚类计算的指标是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一般而言Q>0.3说明聚类划分的结构显著;S>0.5说明聚类划分合理。本文选取的文献数据通过软件计算后Q=0.8049,S=0.5447,表明此次聚类计算完全符合科学聚类的标准。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文献进行计算后形成了9个不同的关键词聚类(图4),依次是:聚落形态、城市化、空间格局、传统聚落、聚落、城镇化、空间布局、景观基因和分形。对聚类中关键词的分析不应孤立地看待,而是应置于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语境之下。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Fig.4 Cluster map of keywords

3.1 聚落形态

“聚落形态”一词作为本文的核心概念,在作为分析对象的论文中出现的频次极高,因此在软件输出的统计结果中处于最靠前的位置,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史前聚落—聚落形态—聚落考古”。“聚落形态”研究最早源于考古学,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G.R.Willey发表的《秘鲁威鲁河河谷史前聚落》首开聚落考古研究先河[29],主要从宏观角度考察古代聚落遗址的类型、形态、结构、规模、位置等问题[30]。此后考古学领域对聚落形态一词的使用日益频繁,因此在“聚落形态”聚类中出现了较多的考古学相关内容,但实际上该词目前使用场景较为广泛,包含了历史聚落和当代聚落。史前聚落的考古研究是对当代聚落进行研究的基础,只有对乡村聚落的起源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把握住聚落中恒长留存的核心功能,从而理清乡村聚落形态的关键性内容。

3.2 城市化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多由乡村发展而来,许多城市问题可以在乡村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窥见其起点,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可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助力,同时城市化是目前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在资源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乡村却逐渐衰落,出现了空废化等问题[31-32]。为了遏制这个势头,2017年10月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策略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功能转型[33],乡村旅游和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成为重要手段[34-35],乡村规划的技术策略受到重视[36]。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部分区域的乡村聚落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聚类图谱(图3)中能够看到,老工业基地东北、改革先锋广东省和中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省份湖南作为独立的关键词被提及,被更多地选为研究样本。

3.3 空间格局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美丽乡村—整体性保护—空间演变—空间重构—优化”。空间格局指聚落在空间相对静止情况下的分布形式,涉及到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等内容[37-39],目前对乡村空间格局的研究多采用GIS和RS等技术手段对聚集密度、空间关联特征、空间变异性等指标进行量化研究[40]。对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研究是美丽乡村 建设政策落实的前置基础,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而乡村中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每一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演变历程,聚落的演变与发展是重要的相关研究内容[41-44],只有在对乡村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后,采用整体性保护策略和建设方式,将乡村的文化形式及其存在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45],才能更好地对乡村空间进行系统性的重构[46]和优化[47]

3.4 传统聚落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传统聚落—民族文化—空间句法—聚落景观—保护”。目前存留的传统聚落的经济、地理环境一般相对封闭独立,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独特性[48-49]。“聚落景观”即聚居地的自然、经济、人文方面的综合特征[50],是地方性知识的反映和表达[51]。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是学界目前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保护行为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对当地聚落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并采用了空间句法等量化工具。“空间句法(Space Syntax)”是1970年代由Bill Hillier提出的描述空间结构模式的理论,将原本用自然语言描述的抽象的空间关系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表达,研究重点是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乡村、建筑、园林景观等领域的研究[52]

3.5 聚落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喀斯特—贵州—聚落”。贵州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复杂、类型最齐全的区域[53],崎岖的山地使得当地居民与外界联通困难,封闭的环境形成了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聚落[54]。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大,形成了较为独立的研究体系。

3.6 城镇化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城镇化—聚落体系—位序—规模法则”。“城镇化”与“城市化”的英文都是Urbanization,国际上更偏向“城市化”的释义,但中国目前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城镇化”一词在政府政策文件和学界文献中的使用都更为普遍[55],城镇化是结合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的客观情况,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途径,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可以为城镇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聚落体系”是指一定区域环境内由多个聚落形成的具有内部联系和相似性的多元结构[56],在城镇化进程中,对聚落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建构区域性的产业模式。“位序—规模法则”最早是研究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的理论[57],目前学者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村落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58]

3.7 空间布局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空间布局—空间分异—驱动机制—GIS”。“空间布局”是对生活环境的全面规划与安排,乡村空间布局对聚落形态具有直接影响,相比前文提及的“空间格局”,“空间布局”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影响,相关的文章多涉及产业和经济模式分布。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异[59]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是空间布局的前提,包含了聚落形态分异等内容[60],目前相关研究多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3.8 景观基因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景观基因—空间演化—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景观基因”是一个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所特有的、存在于景观之内的影响因子,是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对于一个聚落而言,景观基因的识别大致可以从民居特征、图腾标志、主体性公共建筑、环境因子、布局形态等五个方面进行表征[61]。目前对景观基因的研究涉及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化与保护开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

3.9 分形

该聚类的研究线索是“分形—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分形”是指局部与整体形态的相似性[62],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聚落形态特征的分级和比对研究。由于该理论的应用涉及多层次的空间尺度,因此与聚落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研究联系紧密。
从对各聚类中关键词的解读可以看出,聚落形态是本研究的基础性内容,城市化是时代背景。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领域:传统聚落形态演化和聚落宏观空间格局。对传统聚落的研究涉及当地的民族文化,贵州等地聚落保留了更多地方性的原生态特色,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研究体系;聚落空间格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乡村空间的保护和重构,从城镇化的视角对乡村的宏观布局进行探索。

4 来源期刊、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分析

4.1 来源期刊分析

通过统计本文选取的597篇样本文献在来源期刊上的发文数量(图5),发表乡村聚落形态相关研究文献在3篇以上的期刊共35家,可分为地理资源、历史考古和规划建筑三类,在这三类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共445篇,占比74.54%,其他152篇论文散布于高校学报、文化、旅游等100多家刊物上。
图5 文献来源期刊发文数量统计

Fig.5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papers issued by journals of literature source

在地理资源类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最大,共222篇,占据总量的37.19%,以《人文地理》(48篇)和《经济地理》(46篇)为最;历史考古类刊物上相关论文共150篇,占比25.13%;规划建筑类刊物上相关论文共73篇,占比12.23%。从发文内容上看,地理资源类刊物上的相关论文多是从区域地理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历史考古类刊物主要对史前聚落和古代聚落的形态与居民生活方式进行研究,而规划建筑类刊物上文章的研究范围则包括聚落区域形态和单体形态,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角度。

4.2 发文作者分析

文献的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通过分析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可以发掘研究领域的中重要的研究团队和处于核心位置的科研人员。通过CiteSpace软件得到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6),图谱中共有节点79个,链接70条,网络密度为0.0227,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共现频次最高(表2)的是张小林(12次)、刘沛林(8次)、李小建(5次)、戴亚哲(5次)、吴江国(5次)。
图6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Fig.6 Cooperative network map of authors

表2 高频共现发文作者

Tab.2 High-frequency authors

发文作者 频次 发文作者 频次 发文作者 频次
张小林 12 周政旭 4 佟宝全 3
刘沛林 8 李久林 4 席建超 3
李小建 5 储金龙 4 李红波 3
冀亚哲 5 马新 4 邓运员 3
吴江国 5 李巍 3
张小林和刘沛林分别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较大的学术团队,团队内部合作强度大。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张小林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是乡村地理学,在乡村聚落形态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乡村地理学演化[63],以及县域乡村聚落的分形特征[64]、空间格局[65]、体系演化[66]等。衡阳师范学院刘沛林团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乡村聚落景观基因[67]、分布特征[68]、形态[69]等。
其他较为重要的研究团队和个人包括: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久林和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储金龙,二人之间形成了跨机构的合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化[70];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小建,主要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对乡村聚落形态进行研究[71];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新,主要对史前聚落和古代村落形态进行研究[72];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政旭,研究方向集中在贵州地区乡村聚落形态方面[73],在聚落地域文化领域有一定研究深度。

4.3 发文机构分析

科研机构的发文数量表明其在该研究领域的积累和投入,以第一作者所在机构为统计指标,数量大于5篇的发文机构见表3,排名靠前的发文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6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篇)和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11篇),发文数量最大的是历史考古类科研机构,其他发文数量大于10篇的科研机构均为地理资源类机构,规划建筑类机构的发文数量均为6篇。这说明在乡村聚落形态研究方面,历史考古类机构的科研资源非常集中,地理资源类机构的研究力度最大,规划建筑类机构的科研资源分布较为均匀。
表3 研究机构发文数量

Tab.3 Number of documents issued by research institutions

发文机构 发文数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16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2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11
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7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7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6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6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6
CiteSpace软件通过计算绘制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7),表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和频率。从图谱中可以看出:①地理资源类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相对较多,历史考古和规划建筑类学科机构以独立研究为主,跨学科机构合作较少;②机构合作以同地域为主,跨地域的机构合作较少。
图7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Fig.7 Cooperation network map of institutions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以CSSCI数据库的文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对乡村聚落形态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①从关键词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目前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社会背景。从实践上看,聚落形态研究已经在地理、规划、建筑和历史等学科细分成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包括乡村聚落宏观分布、聚落形态构成、空间演变、地域文化、史前和历史聚落形态。研究方法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有实地调研、档案查阅、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定量方法包括GIS、数据挖掘、空间句法等。②结合发文量和关键词分析来看,2003年之前发文量相对较少,增长平稳而缓慢,以史前聚落形态研究为主;2004—2013年发文量经历了一定的反复,总体保持向上趋势,对传统聚落分布格局研究日益增多;2013年至今发文量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研究领域发生细化,量化研究方式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政策支持、学科建设、高校扩招等因素都对发文量产生了影响。③从发文机构和文献来源期刊来看,对乡村聚落形态进行研究的学科主要有地理资源类、历史考古类和规划建筑类三种。地理资源类学科发文量最大,主要从区域地理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历史考古类学科主要对史前聚落和古代聚落的形态与居民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研究模式相对独立;规划建筑类学科的研究范围则涵盖了聚落的区域形态和单体形态,研究方法较为丰富。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集中在地理资源类科研机构,跨学科机构合作极少。④从发文作者来看,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大规模学术团队较少,小规模团队和独立作者较多。
由于本文的研究限制在CSSCI数据库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于乡村实践研究较多但是发文量相对较少的学者的文献引用不足的问题,因此在行文过程中对重要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查验和补充。

5.2 展望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入、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目前已经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2020年年初以来,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经历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考验,对社会经济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挑战,对乡村规划建设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目前规划工作对于防疫乃至各种社会突发事件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这将成为未来各界工作任务转变的重要契机。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向以下几个方面深入:①国内对于乡村聚落形态相关研究从1980年代已经开始,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目前的科研运作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较当时已经有了极大变化,研究体系可以进一步梳理,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经验,以当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完善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框架。②乡村聚落形态研究内容涉及地理、规划、建筑、历史等学科,但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研究相对独立,没有形成足够的学科交叉助力,研究中对交叉理论的应用可进一步深入。③目前相关研究虽然井喷式地增加,但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对已有理论的验证,较少提出新理念,且定量研究不足,结论主观性较大。未来可更多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更多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④乡村聚落形态研究是乡村规划工作的基础,规划与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2020年的疫情成为社会环境变化的转折点。通过对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梳理,可以从传统聚落形态布局中吸取针对防疫的宝贵经验,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的交通、通风、布控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入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设计内容,从疫情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在我国目前城镇化的关键进程中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助力,因此未来研究应该从实践角度出发,针对我国乡村的客观实际情况,综合各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1]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许家伟.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与驱动机理[D]. 开封: 河南大学, 2013.

[3]
文峰. 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4.

[4]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

[5]
郭紫虹. 农民兼职与兼职农民劳动力研究[J]. 社会科学, 2000(1):59-63.

[6]
罗仁福, 张林秀, Scott Rozelle.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9):18-24,110.

[7]
张京祥, 申明锐, 赵晨. 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5):1-7.

[8]
关中美, 杨贵庆, 王祯, 等. 我国乡村空间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9):2-9.

[9]
郭伟民. 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J]. 华夏考古, 2008(4):143.

[10]
吴传钧.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C]// 吴传钧文集. 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8.

[11]
赵思敏.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聚落体系重构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3.

[12]
阿·德芒戎, 葛以德. 人文地理学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3.

[13]
陈宗兴, 陈晓键.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 世界地理研究, 1994, 3(1):72-79.

[14]
石田宽, 马广志. 日本的乡村聚落[J]. 人文地理, 1995, 10(4):53-59.

[15]
李红波, 张小林.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J]. 人文地理, 2012, 27(4):103-108.

[16]
林超. 聚落分类之讨论[J]. 地理, 1938, 6(1):17-18.

[17]
陈述彭, 杨利普. 遵义附近之聚落[J]. 地理学报, 1943, 17(1):69-81.

[18]
朱晓翔, 朱纪广, 乔家君.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16, 147(1):33-41.

[19]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等. 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9, 39(11):142-149.

DOI

[20]
浦欣成, 董一帆. 国内传统乡村聚落形态量化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8, 173(8):59-61.

[21]
丁雯娟, 周剑云, 魏开. 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J]. 小城镇建设, 2013, 291(9):90-93.

[22]
刘华蓉, 王洁, 王雨婷, 等. 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 289(8):37-38.

[23]
何仁伟, 陈国阶, 刘邵权, 等. 中国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趋向[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1055-1062.

[24]
侯海燕. 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25]
谭雪兰, 欧阳巧玲, 于思远, 等. 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10):181-187.

[26]
关中美, 杨贵庆, 王祯, 等. 我国乡村空间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9):2-9.

[27]
韩禹文, 唐承财, 杨春玉, 等.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9, 28(5):200-209.

DOI

[28]
李伯华, 罗琴, 刘沛林, 等.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9):207-214,232.

[29]
Willey G R. Prehistoric Settlement Pattern in the Vim Valley,Peru[M]. Bureau of American Ethnolog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1953.

[30]
张光直, 胡鸿保, 周燕.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J]. 华夏考古, 2002, 59(1):61-84.

[31]
雷振东. 乡村聚落空废化概念及量化分析模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421-424.

[32]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1193-1202.

[33]
王勇, 李广斌. 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J]. 城市规划, 2011, 35(7):54-60.

[34]
冯淑华.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1):69-71.

[35]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等.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9, 38(1):102-118.

DOI

[36]
葛丹东, 华晨.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 城市规划, 2010, 34(6):55-59,92.

[37]
郭晓东, 张启媛, 马利邦.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2, 32(10):114-120.

[38]
汤国安, 赵牡丹.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00, 20(5):1-4.

[39]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等.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8):1525-1534.

DOI

[40]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12, 31(1):144-154.

DOI

[41]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515-524.

[42]
王路. 村落的未来景象——传统村落的经验与当代聚落规划[J] .建筑学报, 2000(11):16-22.

[43]
范少言.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4):295-298,304.

[44]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等.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4):531-540.

DOI

[45]
王小明. 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2):156-160.

[46]
李兴军. 关于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思考[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 11(5):70-76.

[47]
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等.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10):1459-1472.

DOI

[48]
靳亦冰, 令宜凡. 撒拉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解析[J]. 建筑学报, 2018, 594(3):107-112.

[49]
胡彬彬, 王安安. 传统村落人文物象体现的造物文化思想解读[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9(4):121-126.

[50]
张中华.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的构成及其应用——以陕西为例[J]. 社会科学家, 2017, 243(7):112-117.

[51]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J]. 时代建筑, 2002, 5(1):14-17.

[52]
段进, 比尔·希列尔. 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53]
周晓芳, 周永章, 欧阳军. 基于地貌空间格局的喀斯特聚落风水空间差异——以贵州省三个典型地貌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11):1930-1936.

[54]
周晓芳, 周永章, 欧阳军. 贵州喀斯特地貌区聚落的垂直分异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2):158-162.

[55]
张奎燕.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 城市问题, 1995, 63(1):36-38.

[56]
佟宝全, 包玉龙, 杨兵兵, 等. 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J]. 地理科学, 2018, 38(3):410-418.

DOI

[57]
程开明, 庄燕杰.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8):905-912.

DOI

[58]
卫春江, 朱纪广, 李小建, 等. 传统农区村落位序—规模法则的实证研究——以周口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3):158-165.

[59]
何小芊, 龚胜生, 胡娟, 等. 基于不同尺度的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12):2857-2866.

[60]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 地理学报, 2012, 67(4):516-525.

DOI

[61]
刘沛林, 刘春腊, 邓运员, 等. 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J]. 经济地理, 2009, 29(10):1731-1736.

[62]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苏南和皖北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形特征对比分析——以镇江丹阳市和宿州埇桥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2):161-169.

[63]
张小林. 乡村概念辨析[J]. 地理学报, 1998, 53(4):79-85.

[64]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等. 江苏镇江地区聚落体系的空间集聚性多级分形特征——以团聚状聚落体系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6):763-772.

[65]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镇江市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3):272-278.

[66]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县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以江苏省张家港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1):140-152.

DOI

[67]
祁剑青, 邓运员, 郑文武, 等. 窑洞建筑景观基因的识别及其变异[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6):84-89.

[68]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2):189-194.

[69]
霍耀中, 刘沛林. 流失中的黄土高原村镇形态[J]. 城市规划, 2006, 30(2):46-48,78.

[70]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保护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0):101-109.

[71]
段小薇, 李小建. 山区县域聚落演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豫西山地嵩县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12):2459-2474.

DOI

[72]
马新. 文明起源视野下的中国早期村落形态[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 294(8):166-186,208.

[73]
周政旭, 李敬婷, 钱云.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文化景观的特征与价值分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40(5):56-61.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