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vision

  • JIAO Shitai , 1, 2 ,
  • WANG Peng 1 ,
  • CHEN Jingxin 1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Guangdong,China
  • 2.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 533000,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7-14

  Revised date: 2018-11-2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5

Abstract

To buil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en giv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of the 28 counties (cities or district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in 2014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Meanwhile, the typ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in depth, and it is to validate and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y applying the system cluster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1)Th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most counties (cities or districts) of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which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 that the level of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urgently needs to be improved. 2)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level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showing an unbalance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3) According to the three typ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cross-regional or agglomer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spatial division.

Cite this article

JIAO Shitai , WANG Peng , CHEN Jingxin .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gional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vis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1) : 172 -18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1.021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向土地资源研究领域的逐步延伸,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合理利用日益成为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的《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国外学者较早地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运用到土地检测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中[2],随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评价与模式探讨逐渐受到热议[3-7]。譬如,Rega为了分析生态补偿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对意大利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考察;Hosono、Rocha等借助卫星图像详细分析了巴西塞拉多土地利用情况,并对其如何实现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进行了探讨。在中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8-9],其中我国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价是研究的重点。一般地,土地资源评价重视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10-11]。从指标体系和研究对象来看,比较典型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班茂盛等根据其所构建的土地利用绩效理论模型从土地效应、土地利用效率和创新功能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土地利用水平[12];吴一洲等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四个维度(4E)构成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进行了评价[13];陈士银等以土地的集约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为准则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湛江市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绩效[14];瞿忠琼等从土地结构配置效率、经济效应及公平配置效应三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评价了南京市的土地供给制度绩效[15];刘庆等基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集约化、生态化和社会和谐化四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对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16];赵艳等构建了评价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三角模型并从自然、经济、社会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无锡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17];另外,孙雁等基于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五大评价准则层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了江西省分宜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18],等等。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12]、空间相关分析[13]、层次分析法[14,18]、加权综合评价法[15,17]、因子分析法[16]等等。在研究区域尺度上,多数集中在地级市(县)、城市群等中、小区域尺度上,但较大区域尺度(如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则十分匮乏。然而,对于提倡区域协同发展的今天来说,更大区域范围的国土资源利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共66条,总长5.2万km,分布了849个县级行政区,蕴藏有丰富的资源,但省际边界区域更多地表现出边缘性的板块地域空间特征[19]。目前,国内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涉及省际边界区域的较少,对于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作为省际边界区域的特例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边疆地区、边远高寒山区和生态保护区,其中有的是革命老区腹地,有的还是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在国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大多数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省际边界多民族聚居的生态脆弱区域,这些区域贫困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地域空间结构的边缘性和分割性复杂和突出。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分布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多民族聚居区,是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的典型案例。基于此,本文选取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属性的广义土地资源定义出发,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框架,重点考察和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范围内县市(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状况,并通过聚类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刻画出可持续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以期为该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制定提供信息参考和决策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是滇黔桂三省的接壤区域,也是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20]特征明显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研究区域定位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个县级市、7个县),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个县级市、7个县)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1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10个县)(图1)。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自古就是以壮族、苗族、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民族地区内部产业之间关联互补、民俗相近、文化互通、自然资源相依相连[21],然而经济发展落后、行政分割、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等社会和自然原因,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图1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

Fig.1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2 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云南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相关县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官方网站数据、实地调研资料等。
为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将上述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差标准化法处理,并考虑了指标的逆向性和适度性问题[22]。具体处理说明如下:
①正向型指标标准差标准化法,即
x i j ' = x i j - x j ¯ σ j : σ j = x i j - x j ¯ 2 n
式中: x i j '为第i个县市(区)第j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x i j为第i县(市)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 x j ¯ x i j的均值; σ j为样本标准差。
②逆向型指标和适度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首先,逆向型指标直接取其倒数转化为正向指标,即 x i j * = 1 / x i j;适度型指标转化为正向指标,即 x i j ^ = 1 x i j - kk为适度值),然后,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对转正后的指标进行二次标准化处理。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广义的土地资源系统是以人文、社会、环境、经济技术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以及自然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层,以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为准则层,再由14个细化指标进行具体描述的指标体系(表1),以期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
表1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指标计算(单位) 指标性质








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 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产值/GDP(%) +
GDP年增长率 GDP增长量/基期GDP(%) +
人均GDP GDP/总人口数(元/人) +
城镇化率 城镇常住人口数/总人口数(%) +
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 人均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量/总人口数(kg/人) +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 -
人口自然增长率 (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 000‰(‰) +/-
社会基本需求满足度 人均粮食/202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 +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 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国土面积(%) +
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总人口数(hm2/人) +
石漠化面积比重 石漠化面积/国土面积(%) -
人口密度 总人口/国土面积(人/km2) +/-
地均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kg/hm2 +
城镇污水处理率 污水处理量/污水排放总量(城镇)(%) +

注:指标性质中“+”即正向型指标,代表该指标值越大越好;“-”即逆向型指标,代表该指标值越小越好;“+/-”即适度型指标,表示该指标值临近适度值(a)为理想状态。

2.2.1 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社会和谐、环境资源生态化的根本保障。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是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关键。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准则层由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GDP年增长率、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共4个指标构成。根据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GDP增长率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人均GDP和城镇率反映区域经济的运行状态,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真实面貌。

2.2.2 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

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在经济领域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然而,对于土地资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状况也需高度关注,即需要考虑到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问题,诸如:城乡收入分配公平度、人地关系和谐度等。所以,从社会层面来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赖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管理。在此选取人均粮食产量、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口自然增长率和社会基本需求满足度来综合反映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程度。

2.2.3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程度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经济资源效益化和社会资源和谐化考察的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属性,而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把握还在于其自然属性,即自然资源生态化。该准则层下的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石漠化面积比重、人口密度、地均粮食产量、城镇污水处理率。其中,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石漠化面积比重、城镇污水处理率4大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生态建设(或改善)效果和环境保护力度。人口密度间接反映出人口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压力,正如李瑞玲等认为人口密度大小会对岩溶地区石漠化产生不同的危险性,即轻度危险性(143人/km2)、中度危险性(205人/km2)和极度危险性(267人/km2[23]。地均粮食产量直接反映耕地粮食生产力水平,《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强调,加强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原则[24],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不低于395 kg。所以,地均粮食产量是考察耕地资源保护力度和粮食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区域评价

本文主要以2015年各县市(区)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分别得出特征值、公因子贡献率及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表2表3)。首先,根据因子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提取了前5个公因子,累计贡献方差为79.922%,符合分析的基本要求,从而进一步得出公因子载荷矩阵。公因子载荷表示公因子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采用回归法估计出各公因子得分,进而以各因子的贡献度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综合评价得分。
表3中载荷系数反映公因子对变量的影响程度,载荷系数的绝对值越大(接近1),则公因子对变量的解释程度越大,反之越小。根据最大方差法(Varimax)正交旋转,经7次迭代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结果表明,公因子1在社会粮食需求满足度、人均粮食产量、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方面的载荷值比较大,说明该公因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基本状况;公因子2在城镇化率、人均GDP等方面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经济资源的发展情况;公因子3在城镇污水处理率、石漠化占国土比例、森林覆盖率上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状况;公因子4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GDP年增长率等方面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区域经济产值的变化情况;公因子5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上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及其变化情况。同时,结合表1指标体系可知,公因子2和4、公因子1和5、公因子3分别归属于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配置和谐化、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的范畴。
进一步来说,明确每个公因子性质及赋予其合理的解释后,进而以回归法的思想为指导,利用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4)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便可得到每个公因子的得分[25],计算公式为:
表2 公因子提取及方差分解

Tab.2 Common factors extra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公因子序号 初始因子 提取的公因子
特征值 方差百分比 累积方差百分比 特征值 方差百分比 累积方差百分比
1 3.732 26.659 26.659 3.732 26.659 26.659
2 2.575 18.394 45.053 2.575 18.394 45.053
3 2.347 16.761 61.814 2.347 16.761 61.814
4 1.426 10.184 71.998 1.426 10.184 71.998
5 1.109 7.924 79.922 1.109 7.924 79.922
6 0.820 5.855 85.777
7 0.759 5.419 91.196
8 0.438 3.130 94.327
9 0.274 1.957 96.283
10 0.212 1.512 97.795
11 0.135 0.967 98.762
12 0.126 0.899 99.661
13 0.047 0.339 100.000
14 2.792E-009 1.994E-008 100.000
表3 旋转后的公因子载荷矩阵

Tab.3 Load matrix of rotated common factors

指标层 公因子
1 2 3 4 5
社会粮食需求满足度 0.946 -0.102 -0.085 0.064 0.032
人均粮食产量 0.946 -0.102 -0.085 0.064 0.032
地均粮食产量 0.849 -0.113 -0.059 -0.184 -0.037
人均耕地面积 -0.594 -0.166 -0.132 0.533 0.415
城镇化率 0.047 0.896 -0.100 -0.189 -0.211
人均GDP -0.204 0.827 -0.368 -0.092 0.005
城镇污水处理率 -0.228 0.616 0.489 0.117 0.062
石漠化占国土比例 0.083 -0.051 0.831 0.095 -0.044
森林覆盖率 -0.248 -0.148 0.772 -0.184 0.017
城乡居民收入比 0.531 0.255 -0.538 0.310 -0.014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0.130 -0.040 0.140 0.792 -0.132
GDP年增长率 -0.138 -0.117 -0.350 0.767 0.194
人口自然增长率 -0.063 -0.178 0.034 0.064 0.885
人口密度 0.375 0.364 -0.127 -0.463 0.568

F j = β j 1 x 1 + β j 2 x 2 + + β j p x p   ( j = 1,2 , 3 , m )

式中: F j为各公因子得分; β j p为相应的因子得分系数; x p为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m为公因子个数;p为原始变量个数。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Tab.4 Coefficient matrix of common factor score

指标层 公因子
1 2 3 4 5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0.110 0.107 0.169 0.478 -0.087
GDP年增长率 -0.017 0.013 -0.108 0.371 0.100
人均GDP -0.064 0.356 -0.125 0.005 0.032
人均粮食产量 0.290 0.002 0.052 0.087 0.053
城乡居民收入比 0.149 0.138 -0.163 0.192 -0.008
人口自然增长率 0.020 -0.012 0.066 0.009 0.645
城镇化率 0.030 0.408 0.024 0.012 -0.091
社会粮食需求满足度 0.290 0.002 0.052 0.087 0.053
森林覆盖率 -0.019 -0.019 0.347 -0.053 0.050
人均耕地面积 -0.149 -0.026 -0.057 0.219 0.257
石漠化占国土比例 0.117 0.092 0.454 0.155 0.031
人口密度 0.115 0.172 0.005 -0.201 0.461
地均粮食产量 0.239 -0.047 0.019 -0.062 -0.002
城镇污水处理率 0.027 0.387 0.333 0.197 0.122
在此基础上,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公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从而得出每个县市(区)的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 F = j = 1 m ω j F j(其中, ω j为权重)。本文借鉴有关专家对资源利用的划分标准,分为可持续起步阶段(F≤0,表示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偏低)、可持续发展阶段(0<F≤0.5,表示资源可持续利用属于中等水平)、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0.5<F≤1,表示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可持续利用阶段(F>1,表示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很高)4个等级[26]
通过对上述研究过程(原则、方法、标准等)的解释,结合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各项指标原始数据,可深入探讨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状态,亦即通过三大准则层下的公因子得分、综合评价水平及相应排名来展开讨论(表5)。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还采用了GIS空间分析法辅助比较分析每个区域公因子得分和综合评价水平(图2),即通过地图来形象反映区域之间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相近性或差异性关系。从公因子得分及排名来看,绝大多数县(市、区)普遍存在经济资源配置、生产总值增长、社会资源利用、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发展。针对此现象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的石漠化片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该区大部分县区土地贫瘠、水资源短缺,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仅有部分县区水土资源条件较好,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依附于贫瘠脆弱的土地,人口的不断增长、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矛盾,多数地区处于人口和经济超载状态之中,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瓶颈难以突破。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行政区分割的影响,区域之间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区域空间相互作用较弱,导致该区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统一的战略布局。所以,行政区界线的分割也是导致区域之间各维度的资源利用水平出现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结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级划分标准及其相应阶段,从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情况来看,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等级划分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特征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①云南省所辖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水平要高于贵州、广西所辖区域。由表5图2f可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较高水平的6个县域(文山市、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田林县、西林县)中,云南省就占了4个。这些县域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有一个或多个维度的资源利用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且其他资源的利用水平基本保持在中等水平,这些县域绿色发展的潜力较大。②最高得分的县域与最低得分的县域,两者综合评价得分相差悬殊。之所以产生如此差距,与它们差异化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有关,靖西县各维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普遍偏低,相反,田林县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水平名列榜首,而且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的排序基本保持在中等或以上水平,土地资源利用已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综上所述,促进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整体提高,各地方政府部门必须重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平衡发展和统筹协调,仅仅偏重某一方面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会制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的提高。
图2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得分空间分区

Fig.2 Spatial divis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3.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空间区划

3.2.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空间区划

表5中对每个区域的公因子得分和综合评价水平进行了排序比较,反映了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县市(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在此,为了深入探讨不同省(区)评价单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共性和异质性,进一步划分其可持续利用类型和明确各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表6)。下面将研究区域逐一归类到相对均衡型、相对滞后型和相对不均衡型这3大类型中,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①相对均衡型与相对滞后型。根据表6中准则层(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和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的排名和综合评价均值情况,在此,坚持三大准则得分排名基本为中等以上(15名以内)和综合评价均值为正的原则来划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对均衡型区域,这些区域包括: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文山州4个),安龙县、册亨县(黔西南州2个),田东县田林县、西林县(百色市3个)。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按照三大准则层得分排名都比较靠后(19名以上)且综合评价均值为负的标准来划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对滞后型区域,结果发现,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属于此类型范围。
表5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Tab.5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 Guizhou and Guangxi

区域 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 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 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 综合评价
F2 F4 F1 F5 F3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文山市 1.8818 3 0.1370 14 1.1301 6 -0.0121 10 -0.4017 19 0.7421 3
砚山县 0.4082 8 0.1733 12 2.2125 1 -0.2907 15 -0.3704 18 0.7475 2
西畴县 -0.7153 22 0.7020 9 1.5212 3 1.2064 3 -0.0879 10 0.5334 6
麻栗坡县 -0.4000 17 0.0604 16 1.2045 4 -0.2868 14 -0.1263 11 0.2625 9
马关县 0.4013 9 -0.3467 18 1.5505 2 0.9962 4 -0.2376 12 0.6143 5
丘北县 -0.9038 24 0.7947 6 0.9312 7 -0.2463 12 -0.5589 21 0.0622 12
广南县 -2.1476 28 -0.4645 21 1.1613 5 -0.7782 26 -1.3539 28 -0.5272 24
富宁县 -0.6852 21 0.0210 17 0.6174 9 -0.5977 21 -0.2417 13 -0.0590 15
兴义市 2.0386 2 1.9993 1 -0.2869 16 -0.7224 24 -0.5800 22 0.4350 7
普安县 -0.7188 23 0.0766 15 -1.2181 26 -0.5951 19 -0.9546 24 -0.8212 27
晴隆县 -0.4259 19 0.7572 7 -1.0686 25 -0.4982 17 -0.9606 25 -0.6088 26
兴仁县 -0.0862 13 1.0791 5 -0.5085 18 -0.7103 22 -0.6495 23 -0.2586 19
贞丰县 0.1905 11 0.2527 11 -0.9153 22 0.0741 9 -1.0037 26 -0.4324 23
安龙县 0.4868 7 1.3018 3 0.1556 12 -0.2614 13 -0.3358 15 0.2335 10
册亨县 -0.9103 25 1.5968 2 -1.6241 28 3.3229 1 0.2213 8 -0.1719 18
望谟县 -0.5369 20 1.0913 4 -1.5165 27 0.0882 8 -0.2419 14 -0.5323 25
右江区 2.1330 1 -0.3812 19 -0.7905 21 -1.1663 28 -0.4090 20 -0.0228 14
靖西市 -1.4433 27 -1.8223 28 -0.2278 15 -0.3814 16 -1.3211 27 -0.9552 28
田阳县 1.2145 4 -1.7668 27 0.2575 11 2.5550 2 -0.3580 17 0.3185 8
田东县 1.0377 5 -0.8816 23 0.0353 13 0.6457 6 -0.3572 16 0.1274 11
平果县 0.8904 6 -1.5665 26 -0.9233 23 -0.5035 18 -0.0327 9 -0.3594 22
德保县 0.2431 10 -1.4587 25 -0.5104 19 0.8270 5 0.3401 7 -0.1469 17
那坡县 -0.9617 26 -0.4018 20 -0.2049 14 -0.0351 11 1.0691 6 -0.1202 16
凌云县 -0.4135 18 -1.3304 24 -0.7435 20 -0.7690 25 1.1536 5 -0.3470 21
乐业县 -0.3432 16 0.1710 13 -0.4059 17 -0.7168 23 1.4711 3 0.0449 13
田林县 -0.2048 15 0.7397 8 0.6576 8 0.2718 7 2.7353 1 0.8671 1
隆林县 -0.1087 14 -0.8495 22 -1.0078 24 -0.5965 20 1.1680 4 -0.2836 20
西林县 0.0645 12 0.3359 10 0.5135 10 -0.8344 27 2.4135 2 0.6524 4

注:F2表示经济资源配置利用因子(公因子2),F4表示生产总值因子(公因子4),F1表示社会资源利用因子(公因子1),F5表示人口自然增长因子(公因子5),F3表示生态资源利用因子(公因子3)。

②相对不均衡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对不均衡型区域的划分,被细分为六种类型。经过观察,共有18个县市(区)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其中,第Ⅰ类为经济资源效益较低的不均衡型区域,包括富宁县(文山州1个);田阳县、德保县、那坡县(百色市3个),它们的社会资源配置和谐化和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的排名都相对靠前,但经济资源发展效益水平相对较低,综合评价也属于偏低水平(除田阳县外),综合评价均值分别为:-0.2954、0.6341、-0.1863、-0.1781。换言之,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社会资源分配合理且社会和谐度较高,然而,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则成为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第Ⅱ类为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区域,分别为黔西南州的望谟县和百色市的乐业县,这类区域的经济资源效益和自然资源利用度较高,但社会资源分配的和谐度偏低,其综评均值分别为-0.3719、0.0587,属于偏低或中等水平。第Ⅲ类为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区域,分别有文山市、丘北县(文山州),贞丰县(黔西南州),其综评均值分别为0.9117、0.0056、-0.4672。同样地,第Ⅳ类和第Ⅴ类分别是经济资源效益与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区域、经济资源效益与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区域,它们包括百色市的平果县、凌云县、隆林县(第Ⅳ类),广南县、靖西市(第Ⅴ类),其综评均值偏低,分别为:-0.7119、-0.7009、-0.4648、-1.1943、-1.7320。第Ⅵ类为社会资源和谐度与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区域,分别是兴义市、晴隆县、兴仁县(黔西南州3个)和右江区(百色市1个),其综评均值分别为:0.8162、-0.7320、-0.2918、-0.2047,可见,除兴义市外,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也属偏低水平。这些区域与第Ⅰ类区域恰好相反,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较高,但却忽略了社会资源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各项排名和综合评价均值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进行空间区划发现,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的区域性和集聚性特征并存。其中,相对均衡型区域的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涉及9个县(市)。相反,经济资源效益较低的不均衡型、经济资源效益与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以及社会资源和谐度与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这三种类型区域的分布则主要体现出空间集聚性。
表6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空间区划

Tab.6 Spatial division by different typ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 区域 经济资源发展
效益化排名
社会资源分配
和谐化排名
自然资源利用
生态化排名
综合评
价均值
相对均衡型 砚山县 7 4 18 0.7110
西畴县 15 2 10 0.8755
麻栗坡县 18 8 11 0.1506
马关县 14 3 12 0.7879
安龙县 3 14 15 0.4490
册亨县 6 5 8 0.8689
田东县 13 10 16 0.1600
田林县 9 7 1 1.3999
西林县 11 16 2 0.8310
相对滞后型 普安县 20 27 24 -1.1367
相对不均衡型 经济资源效益较低的不均衡型 富宁县 21 13 13 -0.2954
田阳县 19 1 17 0.6341
德保县 24 12 7 -0.1863
那坡县 25 15 6 -0.1781
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 望谟县 8 23 14 -0.3719
乐业县 17 20 3 0.0587
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 文山市 2 6 19 0.9117
丘北县 16 9 21 0.0056
贞丰县 10 18 26 -0.4672
经济资源效益与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 平果县 22 22 9 -0.7119
凌云县 26 24 5 -0.7009
隆林县 23 26 4 -0.4648
经济资源效益与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 广南县 27 11 28 -1.1943
靖西市 28 17 27 -1.7320
社会资源和谐度与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 兴义市 1 19 22 0.8162
晴隆县 12 25 25 -0.7320
兴仁县 5 21 23 -0.2918
右江区 4 28 20 -0.2047

注: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排名分别是其下公因子求和得分后的排名,综合评价均值是三大准则层得分的平均值。

3.2.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区域的聚类验证与比较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区域划分的可靠性,在此,以2015年该区28个县(市、区)的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和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的得分及其综合评价均值为基础进行聚类验证,以便更有效地反映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的空间格局,同时也消除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观影响。
根据适度打破行政区划、便于区际协调管理、减少政府刚性约束等原则,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区域具体划分如下:西畴县、马关县、田阳县、砚山县、册亨县、丘北县、田东县、麻栗坡县、富宁县、德保县、那坡县为第1组,凌云县、隆林县、乐业县为第2组,普安县、平果县、兴仁县、望谟县、晴隆县、贞丰县、右江区为第3组,文山市、安龙县、兴义市、田林县、西林县为第4组,广南县、靖西市为第5组(图3)。从聚类结果与前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空间区划(图4)对比分析来看,第1组包括了相对均衡型的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等6个县,经济资源效益较低的不均衡型的全部县(5个县),以及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分类中的丘北县。可见,聚类结果包含的区域范围比较广泛,而空间区划分类是对以上聚类结果的细分,所以,很大程度上验证了空间区划的合理性。对于两种划分结果的差异,由于空间聚类主要依赖于三大准则排名(18名以下)来确定区域的类型归属,而聚类分析还比较重视综合考察,所以,聚类结果把经济资源效益相对靠后,但社会资源和谐度、自然资源生态化程度具有相对优势的县域也包括在内。第2组是经济资源效益化与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分类中的凌云县、隆林县,以及属于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类型的乐业县;第3组都是属于综合评价均值为负且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度排名靠后的县域(表6),聚类分析的区域范围集中在相对滞后型、相对不均衡型的分类当中。第4组主要是相对均衡型中的安龙县、田林县、西林县,相对不均衡型中的文山市和兴义市也被包括在内,从其较高的综合评价值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聚类过程中考虑了综合评价水平。第5组是广南县和靖西市,与空间区划结果完全一致。综上所述,聚类分析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空间区划,两者的差异,主要由于聚类分析中还更多地考虑到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水平。
图3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聚类分析

Fig.3 Cluster analysis on spatial division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图4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区域分布

Fig.4 Regional distribution by different types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ndresourc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inter-provincial boundary of Yunnan,Guizhou and Guangxi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作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地域系统。本文以体现区域差异性的县域为基本评价单位,从广义土地资源的内在属性出发,构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年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多维度评价;根据每一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和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的排名及其综合评价水平对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各县(市、区)进行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划分和空间分区。

4.1 研究结论

①基于多指标综合的因子分析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可持续利用属于偏低或中等水平,少数县(市)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较好。总之,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普遍属于中等偏下,亟需大力提高。
②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类型的空间区划来看,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区域性和空间差异性明显。根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大类型对所有县市(区)进行归类发现,相对均衡型区域的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相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资源效益较低的不均衡型、经济资源效益与社会资源和谐度较低的不均衡型,以及社会资源和谐度与自然资源生态化较低的不均衡型,以上三种类型区域的分布则体现出空间集聚性。
③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与国土空间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分析是研究其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才能有目的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4.2 政策建议

第一,从石漠化治理的角度,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调整石漠化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改善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改变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居民的收入是石漠化治理的中心任务。所以,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应当进一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下山进城”,缓解人口超载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促进人口和生产力的优化配置,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第二,从国土空间整合发展的角度,相对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积淀、我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合作的深化以及跨省区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为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据新时期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指向,破除制约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本位思想,以创建开放合作的跨省合作示范区为突破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缘战略优势,通过开展边境贸易、跨境投资、产能合作和金融开放,加快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从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的角度,区域人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从经济资源发展效益化、社会资源分配和谐化和自然资源利用生态化入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布局,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格局,是关系到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
FAO.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R]. World Soil Resources Reports 73, 1993.

[2]
Dewan A. M, Yamaguchi 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o detect and monitor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Dhaka Metropolitan of Bangladesh during 1960-2005[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9, 150(1):237-249.

[3]
Paassen A. V, Roetter R. P, Keulen H. V, et al. Can computer models stimulate learning about sustainable land use?Experience with LUPAS in the humid (sub-) tropics of Asia[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7, 94(3):874-887.

[4]
Jankauskas B, Tiknius A.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land use systems for undulating reliefs of the temperate climate zone[J]. Ecosystem Supply, 2004, 42(5):50-59.

[5]
Geneletti D, Bagli S, Napolitano P, et al.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for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lans:A case study in southern Italy[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07, 27(7):408-423.

[6]
Rega C, SEA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land use plans[J]. IEEE Journal of Quantum Electronics, 2011, 35(6):970-976.

[7]
Hosono A, Rocha C M C, Hongo Y. Environment-Friendly Land Use of the Cerrado[M].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6.

[8]
周立三.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J]. 地理学报, 1990, 45(2):146-153.

[9]
郭焕成, 靖学青. 土地利用研究的背景、任务及发展趋势[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6, 12(3):6-11.

[10]
倪绍祥. 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6):672-683.

[11]
Pytrik R, Hammes K, Feng S Y, et al. Methods and tools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land use polici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Land Use Policy, 2011(28):604-617.

[12]
班茂盛, 方创琳, 刘晓丽, 等.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 63(2):175-184.

[13]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等. 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格局及其机理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10):41-46.

[14]
陈士银, 周飞, 吴学彪. 基于绩效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6):249-253.

[15]
瞿忠琼, 濮励杰, 黄贤金. 中国城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2):51-57.

[16]
刘庆, 陈利根. 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6):245-253.

[17]
赵艳, 濮励杰, 张健, 等. 基于三角模型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1, 31(5):810-815,838.

[18]
孙雁, 刘友兆. 基于细碎化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江西分宜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5):802-810.

[19]
孙久文. 《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简评[J]. 地理学报, 2012, 67(10):1 438.

[20]
魏后凯. 《行政区边缘经济论》评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11):112.

[21]
焦世泰. 滇黔桂省际边界民族地区整合发展研究[J]. 广西民族研究, 2014(4):164-169.

[22]
陈景信, 代明, 洪业应. 西南地区人口现代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 生产力研究, 2014(10):85-87.

[23]
李瑞玲, 王世杰, 熊康宁, 等. 喀斯特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热带地理, 2004(2):145-149.

[24]
宋小青, 欧阳竹. 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2, 67(6):793-803.

[25]
何晓群.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6]
杨星, 蔡彦, 郭璐. 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3):65-68.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