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te-of-the-art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9-21
Revised date: 2021-09-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4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and analyzes its research progress,key fields and the major achievements. Meanwhile,research progress regard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re evaluated. Future direc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are supposed to echo with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nd dual circulation economic strategy,and be targeted at Two Centennial Goals to promot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deepen and innovate the theory of rural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mportantly,i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that reflections on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responses to major public health security incidents are necessary,which provid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Future direction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should target on theoretical innovation,technical progress,supporting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ONG Hualou , ZHANG Yingnan , LIU Yansui , LI Yurui , WANG Jieyong . The State-of-the-art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10) : 49 -5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0.006
[1] |
周立三, 吴楚材, 张海亮. 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 人文地理, 1996(S1):11-16.
|
[2] |
刘彦随, 龙花楼. 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建所70周年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4):409-416.
|
[3] |
刘彦随, 张紫雯, 王介勇. 中国农业地域分异与现代农业区划方案[J]. 地理学报, 2018, 73(2):203-218.
|
[4] |
|
[5] |
|
[6] |
|
[7] |
陈秧分, 王介勇, 张凤荣, 等. 全球化与粮食安全新格局[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 36(6):1362-1380.
|
[8] |
王录仓, 武荣伟, 梁炳伟, 等. 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2):1-7.
|
[9] |
刘涛, 李继霞, 霍静娟.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10):1-8.
|
[10] |
魏素豪, 李晶, 李泽怡, 等. 中国农业竞争力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6):1287-1300.
|
[11] |
韩振国, 徐秀丽, 贾子钰.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对外农业合作空间格局的探索[J]. 经济问题探索, 2018(7):98-104.
|
[12] |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 地理学报, 2015, 70(2):257-270.
|
[13] |
刘建志, 房艳刚, 王如如. 山东省农业多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12):2901-2915.
|
[14] |
房艳刚, 刘本城, 刘建志. 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1349-1360.
|
[15] |
|
[16] |
丘雯文, 钟涨宝, 李兆亮, 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格局的时空特征[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26-34.
|
[17] |
王利民, 刘佳, 张有智, 等. 我国农业干旱灾害时空格局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96-105.
|
[18] |
柏会子, 攀肖登, 锋刘剑, 等. 1965—2014年华北地区极端气候事件与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格局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8, 34(5):99-105.
|
[19] |
石晓丽, 史文娇.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耕地格局变化的贡献归因综述[J]. 地理学报, 2015, 70(9):1463-1476.
|
[20] |
黄祖辉. 探寻双循环新格局下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2):161.
|
[21] |
袁彬, 郭建平, 冶明珠, 等. 气候变化下东北春玉米品种熟型分布格局及其气候生产潜力[J]. 科学通报, 2012, 57(14):1252-1262.
|
[22] |
|
[23] |
王帅, 赵荣钦, 杨青林, 等. 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及其空间格局——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调查[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9):2092-2104.
|
[24] |
陈儒, 邓悦, 姜志德. 基于修正碳计量的区域农业碳补偿时空格局[J]. 经济地理, 2018, 38(6):168-177.
|
[25] |
高星, 吴克宁, 陈学砧, 等. 土地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可实现潜力测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6):233-240.
|
[26] |
钱凤魁, 王秋兵, 李娜. 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8):225-232.
|
[27] |
刘彦随, 冯巍仑, 李裕瑞. 现代农业地理工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 75(10):2029-2046.
|
[28] |
刘耀林, 范建彬, 孔雪松, 等. 基于生产生活可达性的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及模式[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5):247-254.
|
[29] |
乔陆印, 刘彦随, 杨忍.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类型及调控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7):1-8.
|
[30] |
余洋, 张进德, 潘莉. 土地整治综合研究进展评述[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8, 35(5):34-48.
|
[31] |
|
[32] |
李玉恒, 王永生, 阎佳玉, 等. 土地工程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2):40-47.
|
[33] |
朱显谟.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8, 13(3):232-236.
|
[34] |
傅伯杰. 陕北黄土地区土地合理利用的途径与措施[J]. 水土保持学报, 1989(3):33-39.
|
[35] |
邵明安, 贾小旭, 王云强, 等.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16, 31(1):14-22.
|
[36] |
刘彦随, 靳晓燕, 胡业翠. 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特色生态经济模式探讨——以陕西绥德县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5):7438-7450.
|
[37] |
龙花楼, 李秀彬.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2):144-149.
|
[38] |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2):131-138.
|
[39] |
|
[40] |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J]. 地理研究, 2014, 33(3):403-413.
|
[41] |
|
[42] |
|
[43] |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J]. 地理学报, 2014, 69(4):435-447.
|
[44] |
|
[45] |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J]. 地理学报, 2006, 61(10):1093-1100.
|
[46] |
周国华, 贺艳华, 唐承丽, 等.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4):515-524.
|
[47] |
曲衍波, 姜广辉, 张佰林, 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梯度分异[J]. 地理学报, 2017, 72(10):1845-1858.
|
[48] |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人地关系视角下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与形成机理[J]. 资源科学, 2020, 42(4):672-684.
|
[49] |
龙花楼, 李婷婷.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2):201-210.
|
[50] |
|
[51] |
刘彦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 地理学报, 2007, 62(6):563-570.
|
[52] |
胡智超, 龙花楼.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8):1028-1036.
|
[53] |
|
[54] |
|
[55] |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 地理研究, 2008, 27(2):479-480.
|
[56] |
刘彦随.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
[57] |
周国华, 刘畅, 唐承丽, 等. 湖南乡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18, 37(12):2475-2489.
|
[58] |
周侃, 蔺雪芹. 新农村建设以来京郊农村人居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人文地理, 2011, 26(3):76-82.
|
[59] |
甄峰, 赵勇, 郑俊, 等.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唐山、秦皇岛乡村个案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4):464-470.
|
[60] |
陈国阶.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J]. 山地学报, 2006, 24(5):531-538.
|
[61] |
刘彦随, 刘玉, 翟荣新.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 地理学报, 2009, 64(10):1193-1202.
|
[62] |
龙花楼, 李裕瑞, 刘彦随.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09, 64(10):1203-1213.
|
[63] |
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等.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0, 65(6):736-744.
|
[64] |
刘彦随, 刘玉.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0, 29(1):35-42.
|
[65] |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563-576.
|
[66] |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509-517.
|
[67] |
屠爽爽, 郑瑜晗, 龙花楼, 等. 乡村发展与重构格局特征及振兴路径——以广西为例[J]. 地理学报, 2020, 75(2):365-381.
|
[68] |
焦鹏飞, 张凤荣, 李灿, 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1):45-54.
|
[69] |
张艳粉, 刘科问, 陈伟强. 基于AHP和GIS的中心村建设选址研究——以巩义市西村镇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3):149-153.
|
[70] |
吴云青, 张文静, 张再生, 等. 中心村集中居住区农民满意度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天津市21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4):69-75.
|
[71] |
曹智, 刘彦随, 李裕瑞, 等. 中国专业村镇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8):1647-1666.
|
[72] |
周爽, 吴娜琳. 中国特色种植村镇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以国家级示范性专业村镇为例[J]. 经济地理, 2021, 41(4):137-147.
|
[73] |
乔家君, 杨家伟. 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J]. 人文地理, 2013, 28(5):76-80.
|
[74] |
李二玲. 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4):617-627.
|
[75] |
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模式与实现路径[J]. 经济地理, 2019, 39(12):110-118.
|
[76] |
石金, 徐广才. 北京市蔬菜专业村产业集聚测度实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11):158-164.
|
[77] |
张英男, 龙花楼, 屠爽爽, 等. 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淘宝村”乡村重构多维度分析——以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6):947-956.
|
[78] |
朱晓哲, 刘瑞峰, 马恒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动因及效果:一个文献综述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8):90-103.
|
[79] |
乔陆印, 刘彦随.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J]. 地理研究, 2019, 38(3):655-666.
|
[80] |
高佳, 宋戈. 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农地流转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20, 40(8):172-178.
|
[81] |
黄颖敏, 薛德升, 黄耿志.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基层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与制度创新——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12):1831-1840.
|
[82] |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 经济地理, 2016, 36(7):1-8.
|
[83] |
陈明星, 周园, 汤青, 等. 新型城镇化、居民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6):1273-1287.
|
[84] |
赵奎. 新型城镇化质量测评及动力因素研究——基于安徽省地级市数据分析[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0(4):76-87.
|
[85] |
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1-6.
|
[86] |
刘彦随, 周成虎, 郭远智, 等. 国家精准扶贫评估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应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10):1235-1248.
|
[87] |
周扬, 李寻欢, 童春阳, 等. 中国村域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理[J]. 地理学报, 2021, 76(4):903-920.
|
[88] |
文琦, 施琳娜, 马彩虹, 等. 黄土高原村域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研究——以宁夏彭阳县为例[J]. 地理学报, 2018, 73(10):1850-1864.
|
[89] |
郭来喜, 姜德华. 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J]. 地理研究, 1995(2):1-7.
|
[90] |
刘艳华, 徐勇. 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J]. 地理学报, 2015, 70(6):993-1007.
|
[91] |
杨子生, 杨人懿, 刘凤莲. 基于贫困分级的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研究, 2021, 40(8):2252-2271.
|
[92] |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93] |
|
[94] |
马晓冬, 李鑫, 白现军. 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多维重构研究:苏北地区的实证[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0.
|
[95] |
房艳刚. 功能视角的乡村转型与优化调控[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6] |
龙花楼, 陈坤秋.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95-309.
|
[97] |
刘彦随.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J]. 地理学报, 2020, 75(6):1120-1133.
|
[98] |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511-2528.
|
[99] |
戈大专, 龙花楼. 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0, 75(6):1272-1286.
|
[100] |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10):1837-1849.
|
[101] |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地理研究, 2015, 34(7):1205-1212.
|
[102] |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
[103] |
龙花楼. 乡村重构专辑序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579-580.
|
[104] |
文琦, 陈秧分. “乡村振兴”专辑序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1271.
|
[105] |
杨忍, 龙花楼, 程叶青. 乡村地理学理论前沿探索专栏导读引言[J]. 地理科学, 2020, 40(4):497.
|
[106] |
|
[107] |
|
[108] |
|
[109] |
|
[110] |
|
[11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