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the "Substance-Field" Model of Village and Town Space

  • QU Lulu , 1 ,
  • LI Yurui 2, 3 ,
  • LIU Yansui , 1, 2, 3,
Expand
  • 1.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 2. Center for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CAS,Beijing 100101,China
  •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 100101,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7-19

  Revised date: 2019-01-07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3

Abstract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of the type of rural settlement layout optimization is conducive to guiding the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aking Yanchi County of Ningxi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ubstance-field mod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patial field of the influence index of the towns, the activity level of rural settlement and the spatial field influenced by the surrounding facilit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uses the gravitational model of spatial interaction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ural settlements; defines the different evolution direc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of rural settlements. According to its evolution direction, the optimization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typ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ype, dominant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type and settlement relocation and supporting ty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27 community-based rural settlements in Yanchi County, with an area of 11.58 km2, accounting for 34.06%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area in Yanchi County, which mainly distribute in clusters along the central towns; 27 rural settlem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otential type, covering an area of 9.45 km2, accounting for 27.79%,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eripher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boundary and the facilities with superior facilities. There are 33 rural settlements with dominant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type, covering an area of 9.28 km2, accounting for 27.29%. There are 15 settlements relocation and supporting type with an area of 3.69 km2, accounting for 10.85%. For the four optimization types, a feasible optimization scheme is propo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strategic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ite this article

QU Lulu , LI Yurui , LIU Yansui . Study on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the "Substance-Field" Model of Village and Town Spa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4) : 174 -18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4.021

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农村小城镇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桥梁,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枢纽。村镇建设格局是乡村地域系统空间重构、组织重建、产业重塑的形态表征[1]。针对当前存在的“镇弱村空”现实状况,亟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随着十九大“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发展成为当前热议的焦点,而探讨乡村发展的作用机理以及乡村聚落的布局优化是实现乡村转型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重在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极,规范建设乡村振兴域,其表征为乡村振兴圈—带—区系统[2],而在县域中心城镇与新型乡村社区(村镇区)内,重在以完善城乡基础网为抓手,凸显不同乡村发展区特色,识别村镇空间场,强化中心社区与重点村镇优势,拓展乡村振兴极,加快培育“三生”结合的村镇有机体和居业协同体,推进形成空间协调、等级合理、宜居高效的城镇—中心社区—村庄立体式、多层位“城镇村”体系[3]
乡村聚落既是乡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农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4-6]。现阶段,作为乡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方面,乡村聚落的布局优化已然成为乡村地理、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关注热点。近年来围绕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的研究成果颇丰,涵盖乡村聚落的形成、演化、发展等多方面[7-9],注重乡村聚落系统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10-11]、乡村聚落形态与类型[12-13]、空间结构[14-16]和景观格局特征[17-19]等内容,总体上,以省区县[20-21]、乡镇[11,22]等大中尺度为主;方法上多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运用邻域缓冲区分析[23]、样带分析[24]、加权Voronoi图[25]、空间引力模型[26-27]、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12]等对聚落空间布局进行评价与优化。但现有研究多以较大的行政区(县、市)为空间单元,其精度不够高,且未考虑聚落不同的演化方向。当代,乡村聚落研究应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地为目标,更应注重基础性和优化实施落地可能性,以县域为对象,以村域为单元,以一定区域乡村人居业形态为依据,采用功能落地空间化的思路,并按照“由点到面”的层次,科学识别乡村振兴极,界定村镇空间场,划分乡村发展区,配套城乡基础网。鉴于此,本文在科学研判乡村聚落地域空间的多体系统基础上,从乡镇影响力指数,设施要素发展程度和聚落本体活跃度等方面,借助物—场模型这一新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乡村聚落与周围影响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构建乡村聚落影响评价模型,对乡村聚落的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为村镇空间场的界定以及乡村振兴路径选择提供方法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村镇空间物—场模型构建与分析

物—场模型认为“所有功能都可以分解为执行体、接受体、场3个基本元素,一个存在的功能必定由这3个基本元素组成,这样的两个物质与一个场就构成了物—场模型,如图1所示。物质是物体或过程,如设施、技术系统等;场通常表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效应,用来连接物质。物质和场范围较广,物—场模型被认为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28]。村镇空间场可以看作物—场模型的一种演化,是乡镇驻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周围聚落发展的一种互促影响,本文借鉴物—场模型,阐释中心镇的发展与周围聚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图1 乡村聚落发展村镇空间影响物—场模型

Fig.1 Substance-Field model of space impact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1.1.1 物—场模型构建

乡镇作为县域之下村域之上的中观区域单元,而乡镇驻地作为其核心,将乡镇驻地发展与周围的经济社会环境看作一个系统,村镇发展对周围的影响是种系统效应。乡镇中心有着一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并以“流质”为载体,与其周围的聚落区域发生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最大辐射范围即为村镇空间场。结合物—场模型,可以将乡镇中心的发展能力理解为执行物,其周围影响对象为接受物以及之间形成的村镇空间场三要素有机综合形成系统效应。

1.1.2 物—场模型分析

相对于单一指标,乡镇的影响力指数应该是乡镇经济实力的全面测度,能够反映乡镇中心驻地与其腹地的相互关系。鉴于乡镇发展影响力指数的综合性及乡镇数据获取的可得性,主要从综合经济、乡镇市场、镇区就业、乡镇投资、镇区人口、基础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等八个方面来体现。综合经济主要是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镇区作为经济中心支撑的工业服务业产值,三产发展只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就业和市场以及投资和人口等能动指标测度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经济发展的过程,医疗、教育、市政设施则从公共服务配套上反映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村镇影响力指数是复杂多变的,不可避免会遗漏一些因素,本文尽可能地体现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信息。村镇发展对周围的影响,主要借助城乡基础设施以及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如工业园区、风景名胜区、交通网、通讯网等。工业园区是工业聚集的地方,对聚落的迁并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风景名胜区是人类观光旅游的地方,因其特殊的功能对乡镇发展联系作用也比较显著。交通网以及电网作为城乡发展的基础网,是城乡发展的基脉,通过构筑现代城乡交通、通信体系等设施,把村和镇联系起来,交通和通讯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基础性作用越发突出。村镇空间场的形成离不开中心镇和外围村的“势能差”,随着与镇中心距离的增加,这种影响呈衰减的趋势。

1.2 模型构建

村镇空间影响程度是村镇发展影响效应的一种定量评价,包括村镇之间以及通过城乡设施作用。依据村镇空间物—场模型,本文将村镇空间影响程度定义为中心镇的发展与周围村庄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程度。采用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村镇发展与周围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程度,即村镇空间的影响力程度定义为两部分之和,其一为中心镇的发展程度、乡村聚落自身活跃度、距离系数三者的合并,另一部分为设施要素发展程度、乡村聚落自身活跃度、距离系数三者的合并。因此,考虑单一设施要素的村镇空间影响程度定义为:
I i j = α i β i j γ i j
式中:Iij为只考虑j设施要素的第i乡村聚落的空间影响程度;αi为第i乡村聚落活跃程度;βij为第i乡村聚落周围j设施要素发展程度;rij为第i乡村聚落与j设施要素的距离系数。
由于乡村聚落空间发展设施要素比较多,所以乡村聚落空间影响程度是乡村活跃程度与多个设施敏感要素叠加的结果。因此,多种设施敏感要素的村镇空间影响程度可定义为:
I i = j = 1 n I i j = j = 1 n α i β i j γ i j
式中:Ii为考虑多种设施敏感要素的第i乡镇驻地的空间影响程度;n为乡镇驻地周围设施要素数量。

1.2.1 乡镇影响力指数

乡镇影响力指数是对乡镇中心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测度的定量评价,能够反映中心地和周围腹地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乡镇发展的地域特征,遵循代表性、可得性等指标选取的原则,参考相关文献[29],从综合经济、乡镇市场、镇区就业、乡镇投资、镇区人口、基础教育、医疗及基础设施等8大方面,建立乡镇综合影响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5人专家咨询会对指标进行筛选的基础上,最终确定12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乡镇综合影响力:
α i = k = 1 12 α i k ω k
式中:αi为第i乡镇的影响力指数;αik为第i乡镇驻地第k项影响力分项指标值;wk为第k项影响力分项指标权重。
表1 乡镇影响力指标测度体系

Tab.1 The influence indicator system of villages and towns

测度方面 指标权重 具体指标






综合经济 0.094 乡镇二三产业产值(α1
0.082 乡镇地均生产总值(α2
市场 0.121 乡镇商品销售总额(α3
就业 0.212 乡镇二三产业人员(α4
投资 0.079 乡镇固定资产投资(α5
0.057 乡镇项目投资总额(α6
人口 0.102 人口规模(α7
基础教育 0.063 小学个数(α8
医疗 0.052 卫生院数(α9
0.034 诊所数(α10
基础设施 0.048 道路用地面积(α11
0.056 建设用地占区域建设用地比重(α12

1.2.2 设施要素发展程度

设施要素发展程度是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的定量反映[30],由于不同设施提供的作用不同,同一设施不同级别的要素功能大小也有差异,因此,设施要素分为不同的等级类别。本文基于设施重要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选取公路、铁路、电网、风景区等设施发展要素,并根据不同要素类型分为不同等级,利用AHP法确定影响系数,并用赋值法确定设施等级数值。根据线(路网、电网)密度和区(工业园区、风景名胜)斑块占比确定设施分布密度。因此,设施要素发展程度定义为影响系数与设施等级的乘积,即:
β i j = β j δ j k
式中:βij为第i乡镇驻地周围j设施要素发展程度;βjj设施要素影响系数;δjkj设施要素第k等级值;聚落周围设施要素数量为5项,公式(2)中n取值为5。
表2 设施要素影响系数和等级

Tab.2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grade of facility

设施要素类别 影响系数 设施等级 等级赋值
工业园区(β1 0.237 一级园区 2
二级功能区 1
公路(β2 0.264 国道 4
省道 3
县道 2
乡村道路 1
铁路(β3 0.102 铁路 1
电网(β4 0.228 架空光缆 3
330KV架空线 2
110KV架空线 1
风景区(β5 0.169 国家级 4
省级 3
市级 2
县级 1

1.2.3 乡村聚落活跃度

乡村聚落活跃度主要从聚落规模、近3年变化率、年户均收入、地形位等考虑:聚落规模可以反映聚落发展程度;近3年变化率体现聚落发展状况,其中,近3年规模变化率反映聚落发展扩大或缩小的趋势,新建房率反映聚落集聚发展能力,年户均收入说明家庭的收入能力,地形位指数反映村落地形本底条件。指标中聚落规模及规模变化率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提取得到,家庭户均收入及新建房率通过进村入户实地调研获取(表3)。
表3 乡村聚落斑块活跃度指标体系

Tab.3 Activity index system of rural settlements

目标层 测度方面 指标权重 具体指标解释
乡村聚落
活跃度
聚落规模 0.16 现状规模
0.23 人口规模
近3年变化率 0.13 近3年规模变化率
0.15 近3年房屋新建率
年户均收入 0.21 反映家庭收入能力
地形位指数 0.12 反映乡村地形本底条件

1.2.4 距离系数

距离系数是村镇间及乡村聚落与周围设施要素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定量评价。由地理学第一定律,事物总是与其他事物相关,且近的事物比远的事物相关性更大,即空间相互作用随距离衰减法则。根据乡村聚落与乡镇发展影响力及周围设施要素相互作用特征,本文采用无差异带模型模拟乡村聚落与乡镇发展及周围设施的空间作用关系,本文认为在聚落周边范围内,乡村聚落对设施要素i的最近作用半径为d1,小于d1设施要素影响力相同,即设施要素的协同带动作用差异较小也或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影响力,对超出该范围影响力随距离递减,超出最大范围之后,其对设施要素无影响力。乡镇发展及设施要素活跃度及对周围影响随距离递减阶段,本文基于引力模型,设定距离系数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根据以上条件,假设乡镇发展均值影响的最近距离为d1,最大影响距离为d2,则距离系数rij的计算方法如下式:
r i j = 1 d i j d 1 1 d i j 2 d 1 d i j d 2 0 d i j d 2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概况

盐池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部,与毛乌素沙漠南缘接壤,是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全县总面积8 661 km2,海拔在1 279~1 953 m之间,平均海拔1 500 m,是宁夏滩羊的集中产区和甘草生产地,以麻黄山为界,南部为黄土丘陵区,北部大部分属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类型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光照充足。盐池县辖花马池镇、大水坑镇、惠安堡镇、高沙窝镇、王乐井乡、冯记沟乡、青山乡、麻黄山乡4镇4乡(图2),102个行政村,2017年全县总人口17.2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4.57万人,城镇化率为15.58%,同年实现GDP 85.53亿元,位于宁夏地区前列,三次产业构成为7.4∶60.4∶32.2,2017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2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8.0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6.1%;人均GDP为49 5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 615元,收入来源以牧业为主。盐池县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全县产业以畜牧业为主,依托特色品牌资源优势,推进滩羊、牧草、甘草、小杂粮、黄花“1+4”,形成了“盐池滩羊”、“盐池甘草”等特色优势产业,素有“中国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盐池县城镇化进程加快,推动着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迅速发展,2016年,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其空间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2 研究区位置图

Fig.2 Location of study area

2.2 数据来源与评价过程

本研究基础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电网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规划数据及地理图层数据等。土地利用数据主要为盐池县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2009—2016年),由盐池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盐池县交通网络数据来源于盐池县交通局;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盐池县统计年报及经济要情手册(2014—2017年)以及2017年12月的农户调研和村长访谈,规划数据来源于《盐池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盐池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等。通过ArcGIS实现空间分析及图层数据叠加。根据所选要素特征,本文将乡村聚落点视为面要素,将工业园区、风景区等设施要素视为点要素,公路、铁路、电网等视为线要素。根据乡镇驻地数据获得各乡镇的影响力指标值,由公式(3),计算出各乡镇的影响力值,根据公式(4),计算设施要素活跃程度值。根据ArcGIS空间分析中的邻近距离计算聚落点到设施活跃要素的最近距离dij,根据当地调研及结合盐池县地域实际,认为乡村聚落1 km范围之内设施要素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带动发展有很大的影响,5 km之外影响便即为微弱,可视影响为无,而乡镇影响力距离应小于两相邻中心乡镇驻地的距离,因此,1 km范围内设施要素影响是相同的,即d1取值1,d2相应取值5;乡镇影响力最大值则根据具体乡镇位置值再进行确定。根据公式(2),计算盐池县考虑乡镇影响及多种设施活跃要素的各乡村聚落发展影响程度(图3)。
图3 盐池县交通网络及服务设施区位图

Fig.3 Traffic network and loc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Yanchi County

2.3 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类型

针对靠近中心城镇,在城镇设施辐射范围内的聚落,区位条件优越,设施便利,人口规模较集聚,在未来乡镇发展过程中,因具有乡镇产业、市场、就业带动作用优势,是城镇扩张的优势地带,故确定为社区化发展类型。根据乡镇及设施影响力分值大小,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细分为三种发展类型,综合影响力值高的村落为综合发展潜力型,该种类型是乡村振兴重点关注的对象,建设过程中识别为乡村振兴极,对周边聚落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综合影响力值为中的村落为发展保持型,应通过合理规划,改善布局,同时可在设施影响值较高的区域确定为聚落迁并集中区;综合影响力值为低的聚落确定为聚落迁并扶持型,这些聚落一般是区位条件差、居业环境差,大多较为分散,通过搬迁、聚落重建等整治优化措施,实现乡村聚落居业协同(图4)。
图4 村镇体系网络联系图

Fig.4 Network map of village and town system

2.4 结果与分析

根据综合影响力评价结果,将位于综合影响力高值范围内的乡村聚落的未来演化方向确定为城镇化发展类型,该类型的聚落主要位于城镇周边或者工业园区等设施敏感地带,受城镇或者设施影响力大,集中包含乡村聚落有27个,面积为11.58 km2,占所有乡村聚落面积的34.06%;而综合影响力在高值之外的乡村区域确定为非城镇化类型,该类型聚落受设施、地形、资源等限制因素影响,村镇空间设施场力影响较弱,发展较为缓慢,其中包含的聚落个数为75个,总面积为22.42 km2,占所有乡村聚落的65.94%。
对于非城镇化型的乡村聚落,按照综合影响力大小分级统计结果,综合影响力为中值的乡村聚落有27个,面积为9.45 km2,占全县乡村聚落总面积的27.8%,主要集中在大水坑镇及高沙窝镇靠近镇中心的四围乡村聚落,这些聚落区域受中心乡镇的影响较大,且周围设施相对完善,聚落发展活跃度较大;综合影响力较弱的聚落有33个,面积为9.2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29%,分布较为分散,各乡镇均有分布,有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这些乡村聚落区域受设施影响较大,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乡村聚落发展具有自身特有的一定优势;综合影响力弱的乡村聚落有21个,总面积为3.69 km2,占非城镇化乡村聚落面积的16.46%,占全县的10.85%,主要集中在麻黄山乡和惠安堡镇,这些乡村聚落区域距城镇较远,设施基础较差,且地形起伏较大,聚落分布零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图5)。
图5 村镇空间影响力分布图

Fig.5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influence of villages and towns

总体而言,盐池县聚落分布呈小聚居大分散的分布格局。Geo-Da空间热点分析功能可用于统计空间聚集高值(热点)和低值(冷点)的显著性识别。本文借助GeoDa 095 i软件得到综合影响力下的聚落空间集聚状态,由结果可知,综合影响力的高值区集中在盐池县的四大乡镇周围,分别是花马池镇、王乐井乡、大水坑镇和惠安堡镇。这4个乡镇经济社会比较发达、交通干线密度大,同时也是盐池县“一园五区”的产业集聚地带,形成了综合影响力显著的高值聚集区域,其它区域则是不显著聚集区,呈分散状态且数量较多。结合盐池县发展实际,将盐池县乡村聚落发展划分为四种优化类型(图6)。
图6 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类型分布

Fig.6 Distribution of optimal layout of rural settlements

①社区化发展类型。盐池县社区化发展类型的乡村聚落共有27个,聚落总面积11.58 km2,该类型聚落受城镇发展影响作用大,大多集聚城镇周边,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是城镇纵深发展的延展地带,应发挥其区域优势,借助乡村优势要素集聚,形成居住和就业协同一体的村镇增长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升级,按照三产融合的理念,做实村镇经济,推进社区化管理,建设宜居宜业的社区。
②综合发展潜力型。盐池县综合发展潜力型的乡村聚落共有27个,总面积9.45 km2,该类型区域大多位于城镇发展拓展边界的外围以及设施条件较优越的边远地带,这些区域农牧产业资源丰富,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乡村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农牧基础设施配套,促进农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补齐短板,培育村域中心地,发展村域有机体。
③优势发展保持型。盐池县属于优势发展保持型的乡村聚落共33个,面积9.28 km2,该类型聚落以农牧业为主,应保持特色农牧产业的发展势头,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同时加快城乡基础网建设,满足农民农牧产品运输和通讯网络的服务需求。
④聚落迁并扶持型。盐池县属于聚落迁并扶持型的乡村聚落共15个,面积3.69 km2,该类型区域聚落条件较差,人口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改造难度较大,应坚持中心集聚、集约发展的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集中安置,探索推进迁村并居、居业同兴的建设模式,发展壮大新型社区和小城镇。

3 结论与讨论

①本文基于物—场模型构建了包含乡镇影响力指数、设施要素发展度、乡村聚落活跃度及距离系数的乡村聚落综合影响评价模型,并结合宁夏盐池县乡村聚落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村镇空间影响力,并根据村镇空间综合影响力大小,确定村落不同的发展方向,将影响力高值的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方向确定为城镇化型,将影响力在高值之下的乡村聚落确定为非城镇化型,针对不同的发展方向,分别探讨其空间布局的优化类型。
②综合考虑村镇空间的综合影响力和乡村聚落不同空间的发展方向,将盐池县乡村聚落的空间优化类型确定为社区化发展类型、综合发展潜力型、优势发展保持型和聚落迁并扶持型四类,其中,社区化发展类型的乡村聚落共27个,面积11.58 km2,占盐池县乡村聚落总面积的34.06%,主要沿中心城镇呈团块状分布;综合发展潜力型的乡村聚落共27个,面积9.45 km2,占比27.79%,主要分布于城镇发展拓展边界的外围及设施条件较优越的地带;优势发展保持型的乡村聚落有33个,面积9.28 km2,占比27.29%;聚落迁并扶持型的乡村聚落共21个,面积3.69 km2,占比为10.85%。
③基于物—场模型的乡村聚落影响评价模型充分反映了村镇空间下的乡村聚落发展与周围影响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补充和丰富了乡—城—村的影响评价研究,为新时期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实效评估提供一种方法借鉴。此外,由于乡村聚落空间的区域差异性,设施要素的多样性和区域分异性,以及乡村聚落作为乡村发展的社会经济载体,相互之间的人流、物流等的空间关联性,使得村镇系统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因此如何构建村镇空间优化指标体系及模型,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真诚感谢宁夏盐池县人民政府,以及盐池县国土局、交通局、林业局、农牧局、统计局等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实地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

[1]
刘彦随. 新型城镇化应治“乡村病”[N]. 人民日报,2013-09 - 10.

[2]
刘彦随. 新时代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461-466.

DOI

[3]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4]
金其铭. 我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J]. 地理学报, 1988, 43(4):10-11.

[5]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 11(3):1-6.

[6]
龙花楼, 刘彦随, 张小林, 等. 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J]. 地理学报, 2014, 69(8):1 145-1 158.

[7]
李红波, 张小林, 吴启焰, 等. 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理研究——以苏南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4):591-603.

[8]
屠爽爽, 龙花楼, 李婷婷, 等.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 2015, 35(12):141-147,160.

[9]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 地理学报, 2008, 63(2):115-122.

[10]
王曼曼, 吴秀芹, 吴斌, 等. 盐池北部风沙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8):260-271.

[11]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等.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空间指向性的地理要素识别——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6):1 077-1 087.

[12]
陈宗峰, 李裕瑞, 刘彦随.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与类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14):266-274,316.

[13]
Carrión-Flores C, Irwin E G.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4):889-904.

[14]
Yang Ren, Liu Yansui, Long Hualou, et al.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land use in the Bohai Rim of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5):559-572.

DOI

[15]
Thorsen I, Ubøe J. Modeling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 in an area with spatial barriers[J]. Regional Society, 2002, 36(6):13-64.

[16]
梁发超, 刘诗苑, 刘黎明. 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以厦门市灌口镇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3):193-200.

[17]
刘彦随, 陈聪, 李玉恒. 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6):1-6.

[18]
Martins P F D, Pereira T Z D. Cattle-raising and public credit in rural settlements in Eastern Amaz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20:316-323.

[19]
任国平, 刘黎明, 付永虎, 等. 都市郊区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2):220-229.

[20]
杨忍. 基于自然主控因子和道路可达性的广东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7, 72(10):1 859-1 871.

[21]
娄帆, 李小建, 陈晓燕. 平原和山区县域聚落空间演变对比分析——以河南省延津县和宝丰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4):158-166.

[22]
原野, 赵中秋, 师学义, 等. 基于乡镇地域主导功能定位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2):2 089-2 099.

[23]
Tian Guangjin, Qiao Zhi, Gao Xiaolu. Rural settlement land dynamic mod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44:237-246.

[24]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 地理学报, 2012, 67(4):516-525.

DOI

[25]
郭晓东, 李莺飞, 马利邦. 基于改进Converse断裂点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的区域城镇体系结构研究——以天水市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6):70-75.

[26]
马利邦, 田亚亚, 谢作轮, 等. 微观尺度绿洲乡村聚落质量评价及其空间重构[J].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34(5):227-234+295-296.

[27]
焦鹏飞, 张凤荣, 李灿, 等. 基于引力模型的县域中心村空间布局分析——以山西省长治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1):45-54.

[28]
孙峰华, 朱传耿, 王振波, 等. TRIZ: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J]. 地理研究, 2012, 31(10):1 737-1 748.

[29]
王丽, 邓羽, 刘盛和, 等. 基于改进场模型的城市影响范围动态演变——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2):189-198.

[30]
李裕瑞, 王婧, 刘彦随, 等.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14, 69(2):199-212.

DOI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