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Identification and Pattern Evolution of Cultural Memory in Gansu Province
Received date: 2020-04-16
Revised date: 2020-09-2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3
Cultural memory is a specific carrier,which can explain historical space and local emo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memory,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spatial recognition pattern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ultural memory in Gansu Province and explores its evolution patter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Gansu Province applying field energy model,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grey correlation model and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ultural memory space system of Gansu Province presents two types of memory representation,eight types of memory field type and four types of memory space structure. 2)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memory in different periods,it undergoes three processes which are generation,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volution of cultural memory,it shows two dominant types of memory space which are production-life and funtion-representation. From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direction of cultural memory,it has great spatial differences o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al memory in Gansu Province,and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cultural memory mainly is in the direction of north-west and gradually mov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LI Wei , QI Jianwu , ZHANG Kai . Spatial Identification and Pattern Evolution of Cultural Memory in Gansu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1) : 74 -8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1.009
表1 文化记忆表征、文化记忆场及文化记忆空间类型Tab.1 Cultural memory representation,cultural memory site and cultural memory space type |
表征 | 记忆场型 | 记忆场 | 内涵解读 | 记忆空间 | 内涵解读 |
---|---|---|---|---|---|
物质 记忆 | 功能场、 实在场 | 纪念性场所(RP) | 表征纪念性的场地,能够在空间范围内对文化、精神起到引导作用;外在表征形式多以实体建筑、城堡、遗址、庙宇、祠堂等形式存在 | 生产生活型(PLMS) | 承载人类生产生活功能的场所空间 |
生活性场所(LP) | 表征具有生产生活功能的文化场所,能够对于公众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地域性场所;外在表征形式多以古村落、古民居等形式存在 | ||||
象征场、 实在场 | 标志性场所(MP) | 表征区域地域功能、文化特征的重要场所,且亦可为非实体性的空间场所;外在形式多以民俗、图腾标志、服饰、舞蹈等形式存在 | 功能表征型 (FCMS) | 体现特定功能和地方特色的自然类或人文类场所空间 | |
功能场 | 关联性场所(CP) | 表征场所功能内容多样,通常与其他记忆场所联系密切,在功能表征上难以界定,是多元、复杂的场所;外在表征多以古墓葬、遗迹等形式存在 | |||
精神 记忆 | 象征场 | 文学文本 (TP) | 表征地域文学文化发展的文本作品、叙事资料等,外在表征多以史诗档案、神话传说、书画作品、诗词碑刻等形式存在 | 社会感知型(SPMS) | 反映一定时期和阶段内社会形态变化、关系演进的约束性场所空间 |
史学艺术(HP) | 表征历史演进规律的实体和非实体文化场所,叙述和描绘历史演进方向,政权更迭的文化载体;外在表征以历史事件、古城址演变等形式存在 | ||||
宗族信仰(NP) | 表征地方宗族变化、民族变迁及宗教信仰的文化场所;外在表征以纪念性的节日、祭祀活动、宗祠寺庙、特色节庆等形式存在 | 精神意志型(SWMS) | 体现地方性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俗话等的精神象征空间 | ||
军戎文化 (SP) | 表征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军事政治活动、历史性战役,以及对国家危亡、区域生存产生重大影响的军事活动场所;外在表征以古长城、军事旧址、纪念馆等形式存在 |
表2 文化记忆力评价指标体系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ural memory |
目标层 | 要素层 | 指标层 | 指标释义 | 权重 |
---|---|---|---|---|
文 化 记 忆 力 评 价 | 历史发展 | 文保单位等级 | 按照文物遗存的发展现状及在特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影响力,从重要性程度上划分为六级六类体系,以对文保单位进行差异化保护 | 0.059 |
历史久远程度 | 历史文化遗存的时间价值,最早挖掘或被发现的时间,是历经时间长河冲洗后遗留的历史再现 | 0.121 | ||
文化传承 | 历史传承度 | 文保单位在空间范围内其历史传统、精神、文化价值的可传承性,反映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 0.098 | |
精神价值 | 文保单位所反映出的民族情感、地方认同、艺术形式、信仰等,给群体带来的精神利益 | 0.088 | ||
文化影响力 | 文保单位蕴含的文化价值的高低,反映文保单位对现今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 0.089 | ||
公众参与 | 公众参与保护意愿 | 公众对于文保单位保护的意愿,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侧面反映了文化记忆的储存能力 | 0.086 | |
公众了解程度 | 公众对文保单位的认知情况,一般说来,广为人知的文保单位说明其文化记忆力高,历史价值的巨大且功能多元 | 0.087 | ||
人群到访度 | 公众实地到访的空间场所,解释文化记忆的时间性,用热力指数进行测算 | 0.084 | ||
文化保护 | 遗迹完整度 | 文物保护单位的完整情况,反映特定场域下文化记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0.087 | |
保护资金投入 | 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反映文化记忆在物质层面上的重要程度,文化记忆的经济重要性 | 0.088 |
表3 甘肃省文化记忆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Tab.3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aliency test of cultural memory in Gansu Province |
空间类型 | Moran's I | E[I] | mean | sd | p-value | Z-value |
---|---|---|---|---|---|---|
功能表征型(FCMS) | 0.0480 | -0.0028 | -0.0025 | 0.0304 | 0.0530 | 1.6578 |
生产生活型(PLMS) | 0.1029 | -0.0026 | -0.0021 | 0.0295 | 0.0020 | 3.5635 |
社会感知型(SPMS) | 0.0199 | -0.0061 | -0.0072 | 0.0476 | 0.2890 | 0.5684 |
精神意志型(SWMS) | 0.0420 | -0.0060 | -0.0057 | 0.0447 | 0.1360 | 1.0664 |
[1] |
|
[2] |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017-10-27.
|
[3] |
|
[4] |
皮埃尔·维尔南. 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历史心理分析研究[M]. 黄艳红,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5] |
|
[6] |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M]. 苗力田,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
[7] |
|
[8] |
莫里斯·哈布拓赫. 论集体记忆[M]. 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9] |
|
[10] |
保罗·康纳顿. 社会如何记忆[M]. 纳日碧力戈,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11] |
扬·阿斯曼, 陈国战. 什么是文化记忆[J]. 国外理论动态, 2016(6):21.
|
[12] |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3] |
|
[14] |
|
[15] |
王霄冰.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2):237-244.
|
[16] |
黄晓晨. 文化记忆[J]. 国外理论动态, 2006(6):11.
|
[17] |
孔翔, 卓方勇. 文化景观对建构地方集体记忆的影响——以徽州呈坎古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1):110-117.
|
[18] |
王云才, 韩丽莹. 基于景观孤岛化分析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保护模式——以江苏苏州市甪直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14, 33(1):143-156.
|
[19] |
李星明, 朱媛媛, 胡娟, 等. 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J]. 经济地理, 2015, 35(5):174-179.
|
[20] |
路幸福, 陆林. 基于旅游者凝视的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J]. 人文地理, 2014, 29(6):117-124.
|
[21] |
周文. 传统节日: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5):84-89.
|
[22] |
文彤, 刘璐. 博物馆文化展演与城市记忆活化传承——基于旅游留言档案的文本分析[J]. 热带地理, 2019, 39(2):267-277.
|
[23] |
黄维, 梁璐, 李凡. 文本、冲突与展演视角下的西方记忆地理研究评述[J]. 人文地理, 2016, 31(4):17-25.
|
[24] |
李娇. 城市记忆的内涵及建构路径研究[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
|
[25] |
谢欣然. 城市空间演变与文化记忆的互构关系[J]. 人文杂志, 2018(6):79-85.
|
[26] |
蓝江. 从记忆之场到仪式——现代装置之下文化记忆的可能性[J]. 国外理论动态, 2017(12):78-86.
|
[27] |
李凡, 朱竑, 黄维.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J]. 人文地理, 2010, 25(4):60-66.
|
[28] |
汪芳, 孙瑞敏. 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研究——对纪录片《记住乡愁》进行内容分析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 34(12):2368-2380.
|
[29] |
周玮, 朱云峰. 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 2015(3):2-10.
|
[30] |
李彦辉, 朱竑. 地方传奇、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以黄埔军校旧址及其参观者为中心的研究[J]. 人文地理, 2013, 28(6):17-21.
|
[31] |
杨美洁. 基于地理想象的广州市骑楼文化记忆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
[32] |
吕龙, 黄震方, 陈晓艳. 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类型、格局及影响因素——以苏州金庭镇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6):1142-1158.
|
[33] |
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1):102-106.
|
[34] |
朱蓉, 吴尧. 城市·记忆·形态:心理学与社会学视维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
[35] |
扬·阿斯曼. 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 潘璐,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6] |
胡娟, 朱琳, 唐昭沛, 等. 武汉市文化遗产的社会记忆演化特征——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 经济地理, 2019, 39(7):225-232.
|
[37] |
徐一超. 论文化记忆—文化想象的“共生环”——基于南京民歌、“新民歌”的研究[J]. 文化研究, 2013(5):308-326.
|
[38] |
吕龙, 吴悠, 黄睿, 等. “主客”对乡村文化记忆空间的感知维度及影响效应——以苏州金庭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19, 34(5):69-77,84.
|
[39] |
何思源, 闵庆文, 李禾尧, 等.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及评估(Ⅰ):价值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 28(9):1 314-1 329.
|
[40] |
王新民, 漆建武, 李晓鸿, 等.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的天水市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2):188-193.
|
[41] |
赵彪, 庄汝龙, 王世晨. 基于空间场能的江苏省行政区划变迁与优化策略[J]. 经济地理, 2016, 36(6):8-17.
|
[42] |
皮埃尔·诺拉.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M]. 黄艳红,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3] |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
[44] |
李丁, 冶小梅, 汪胜兰, 等. 基于ESDA-GIS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5):31-36,2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