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pping of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or 10 Years :Evolution,Hotspots,Frontiers and Future Trend

  • HE Jiang , 1 ,
  • YAN Shumin , 1, ,
  • GUAN Jiao 2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 2. 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9-29

  Revised date: 2020-06-1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3

Abstract

In order to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progress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1 561 CSSCI journal papers in 2009-2018 were taken as research samples.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uses knowledge mapping tools,such as CiteSpace and VOSviewer,to explore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from time distribution,journal distribution and author distribution,and to explore the distribu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topics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 evolution,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has mainly started in 2009,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namely,the initial start-up stage (2012 and before),the outbreak growth stage (2013-2016),and the steady deepening stage (2017-present);The overall history of research is relatively short,the energy of the core authors is weak,the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and the research topics still need to be deepened and innovated. 2)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include eight aspects,such as new urbanization'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research,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impact effect research,coupling coordination research,research on people-centered urbanization and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research on "three rural issues" in China,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and the summary of regional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ypical regional modes research. 3) There are five main aspects of research frontiers,which include research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new urbanization in ethnic are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characteristic towns constr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land intensive use. On this basis,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are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classific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urban garbage,the new intelligent city,the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urbanization and metropolitan area,and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ounty and town areas.

Cite this article

HE Jiang , YAN Shumin , GUAN Jiao . Knowledge Mapping of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in China for 10 Years :Evolution,Hotspots,Frontiers and Future Trend[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9) : 70 -8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9.008

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驱动力。由图1所示新型城镇化网络关注热度来看,我国虽早在2002年就提出新型城镇化理念,但相关概念主要从2009年逐渐升温并在2013—2016年间达到媒体报道和网络用户关注高潮阶段。尤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正式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理念也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共识和关注热点议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带动作用”,标志我国已迈向重点关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下半场。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调整和探索,也是中国特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和理论探究的新起点。2020年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攻坚执行和下一轮规划制定的关键转折之年,适时回顾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总结经验成果并展望未来趋势,已成当前实践发展和理论探究的重要议题。
图1 基于百度指数的新型城镇化网络关注热度演化历程(2006—2019年)

注:数据源于百度指数大数据分享平台,并设定样本数据时间单位为天、时间范围为全部、地理范围为全国、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9月26日。

Fig.1 Evolu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ternet attention heat based on Baidu Index (2006-2019)

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学术界已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大量探究并取得较丰硕成果。适时总结回顾既有研究成果,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科领域发展指明方向并引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活动开展。虽然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从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综合定性梳理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1-3],也有学者运用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手段对我国城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量化和可视化分析[4-6],但总体而言专门针对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系统而科学性量化述评类成果较少,且相关研究样本数量、时间跨度范围、研究内容视角、研究方法和趋势展望等均有待创新改进。基于此,本研究以CSSCI数据库中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作为样本,并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多种文献计量工具将学术界海量研究文献数据信息进行计量分析并转化成可视化图像,拟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概貌有较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本研究拟尝试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等3方面探究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能量分布,从研究演进脉络、热点内容、前沿趋势等3方面综合梳理新型城镇化研究主题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结论且提出未来趋势展望。
相较于既有文献,本研究的贡献之处主要在于:①研究方法来看:相比于既有研究的内容定性综述分析,本研究基于CSSCI数据库并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方法综合性梳理了我国学界对于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同时引入百度指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等相关平台数据综合探究新型城镇化社会各界关注热度趋势,研究样本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研究方法和所得结论也更具科学说服力。②研究工具来看:现有知识图谱相关研究成果多为使用单一工具,本研究则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多种文献计量工具,实现多种工具方法之间取长补短并能有效克服单一工具的弊端。③研究内容和视角来看:本研究从研究能量分布、研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前沿趋势等多维度、多视角综合梳理探究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研究所得成果结论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方向引导,并可为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以及相关科学理论完善提供指导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为确保研究样本文献来源可靠性,本研究选取国内社科领域较有权威与代表性的CSSCI 来源期刊论文(不含扩展版),并利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 。基于表1所示的样本数据检索条件,初步得到1 665篇研究样本文献。在此基础上,经逐篇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等方式对初始文献样本数据进行人工筛查和清洗,手动剔除会议综述、书评、访谈、笔谈、学术争鸣、公告、编者按等非研究类论文以及重复、无效、明显不相关的样本文献,最终得到共计1 561篇样本文献。
表1 研究样本数据检索条件

Tab.1 Retrieval conditions of research sample data

检索条件类目 检索条件设定
检索日期 2019年6月25日
时间跨度 2009—2018年
数据库 CSSCI数据库
检索策略1 “篇名(词)=新型城镇化”或“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共计检索到1 585篇文献)
检索策略2 “篇名(词)=新型城市化”或“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共计检索到70篇文献)
检索策略3 “篇名(词)=新城镇化”或“关键词=新城镇化”(共计检索到10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作为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的新兴热门研究方法,常被应用于挖掘探究一个学科领域的能量分布特征、学科知识演化态势、研究热点主题以及潜在前沿趋势等。当前,国内外常见的文献可视化工具主要有CiteSpace、VOSviewer、NetDraw、HistCite、Pajek、Sci2、BibExcel、Bicomb、Ucinet等诸多种,这些方法各具优缺点。相较之下,CiteSpace和VOSviewer以其可视化效果好、数据分析量大等优点著称[7-8],也是当前功能较为先进、适用范围广且最适配于中文文献计量分析的软件工具。VOSviewer在作者、机构、期刊等能量分布方面以及文献共被引的分析结果精确程度总体更高于CiteSpace,且通过密度视图表征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9];但CiteSpace则可较好地通过时区视图、时间线视图等展示研究领域的演进脉络和全景概况,并能通过突发性探测进行研究前沿趋势分析。因此,可结合内容分析需要合理综合运用两种可视化软件并进行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真实揭示大量文献数据背后的“真相”。本研究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视角,利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多种文献计量工具,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与内容分析等方法,探究近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能量分布与热点前沿内容,以期能够较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概貌。

2 研究能量分布

2.1 时间分布

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能较好地揭示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且对分析其现阶段概况和未来演变态势起到重要指导作用[10]。本研究在1 561篇研究样本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2009—2018年我国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相关统计数据,深入剖析中国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演化历程。由图2可知,2009—2018年近10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且在2014年达到峰值(351篇);国家层面总体基金项目数量和经费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表明我国国家层面和学术界也都高度关注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研究;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领域研究成果及相应基金资助主要集中于2013—2016年,表明国家层面基金项目大力支持对新型城镇化理论探究起到极大助推作用。总体来看,可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历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图2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样本文献与国家基金项目时间分布(2009—2018年)

Fig.2 Time distribu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samples and national funding projects (2009-2018)

数据来源:以上基金项目数据均以“新型城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得。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据来源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查询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且以上两类项目均不作项目细分类别区分。
①第1阶段(2012年及以前):该阶段属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初始起步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最早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也正式标志着我国由传统城镇化迈入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再次重申该理念,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探索实践。如江西省早在2005年就率先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规划工作,并于2007年印发《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并旨在通过城镇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新一轮增长,故而新型城镇化相关理念和研究也随之升温。结合图1图2分析可知,伴随社会各界关注热度和国家层面基金项目数量逐年上升,我国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始萌芽。
②第2阶段(2013—2016年):该阶段属于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爆发增长阶段,4年间成果占据1 561篇样本总量的73.41%。2012年“十八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尤其是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理念开始逐渐被广大百姓熟知,并且次年其媒体报道、网民关注度和研究成果等均呈现“井喷式”爆发增长。此外,伴随着系列重大热点事件频发,诸如2013年3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12月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3月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2014年12月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2015年12月召开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新型城镇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在此阶段呈现爆发性增长。
③第3阶段(2017年至今):伴随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步入稳步深化阶段。从该阶段来看,无论研究成果总体数量还是国家层面基金项目立项数量,都呈现逐步放缓趋势,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探究开始逐渐进入深化、沉淀乃至瓶颈期。尤其伴随2014以来系列重大事件爆发,研究成果数量却从2014年的峰值351篇持续降低至2018年的133篇。这可能一方面由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步入新阶段,研究难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近年来国家层面基金项目资助减少,导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热情和投入降低。总体来看,在新型城镇化研究逐步深化和放缓背景下,系统性总结相关研究脉络并探究前沿热点趋势,将为未来探究提供引导并助推其深化发展。

2.2 期刊分布

载文期刊分布可较好地揭示新型城镇化领域的主流期刊分布特征,而共被引期刊分布则表征其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由图3a所示的载文期刊耦合分布图谱可知,1 561篇样本文献共计分布于280个来源期刊。其中,载文数量在30篇以上的期刊分别为《城市发展研究》(75篇)、《经济地理》(56篇)、《经济纵横》(39篇)、《统计与决策》(34篇)、《河南社会科学》(33篇),载文量20篇以上的期刊为13个,载文量居于10~20篇的期刊为29个,载文量5~9篇的期刊为64个。由图3b所示的共被引期刊分布图谱可知,1 561篇样本文献的共被引文献多达5 357个来源期刊。其中,共被引频次达到200次以上的期刊为《经济研究》(405次)、《经济地理》(379次)、《城市发展研究》(277次)、《中国社会科学》(261次)、《城市规划》(230次)、《地理学报》(220次)、《地理研究》(208次)。总的来看,当前已有不少国内期刊关注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持续性关注的期刊不多且顶尖水平期刊相关发文较少。其中,《城市发展研究》《经济地理》《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期刊载文量和共被引综合影响相对最大,表明其对近十年间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产出起着重要支撑和关键引领性作用。
图3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期刊分布知识图谱

Fig.3 Knowledge mapping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journals distribution

2.3 作者分布

作者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主体能量分布概况,且可由作者耦合分布、共被引作者分布等揭示该领域高影响力、高产量作者群体及其合作互动关系。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作者分布处理,可得如图4a图4b所示的作者分布知识图谱。由图4a所示的高产作者耦合图谱可知,1 561篇样本文献共计涉及2 318位作者,其中发文量前3的作者依次为郑建明(14篇)、刘国斌(11篇)、张明斗(9篇);发文量5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20位,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324位。由图4b所示的共被引作者分布图谱可知,共计涉及共被引作者9 202位,其中共被引频次居于前3的作者依次为辜胜阻(125次)、费孝通(113次)、李强(103次);共被引频次20次及以上的达到59位,10次及以上的为165位。同时,由图4(b)所示的共被引作者时区视图来看,仇保兴(2010)、牛文元(2011)、简新华(2012)、李克强(2013)、蔡昉(2013)、倪鹏飞(2013)、辜胜阻(2013)、张占斌(2013)、李强(2013)、方创琳(2013)以及魏后凯(2014)等作者出现时间较早且共被引频次较高,可将他们视作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者。总的来看,以上作者均为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者,他们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产出起到了重要的“领头羊”和方向引领作用。
图4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

Fig.4 Knowledge mapping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authors distribution

3 研究演进脉络与热点前沿

3.1 研究演进脉络

研究演进脉络能较好地揭示一个领域的发展演化历程。由图5所示的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演进脉络图谱可知,我国新型城镇化领域虽早在2009年及以前就已有相关成果,但学界研究主要盛行于2013年及以后。结合图2的3阶段划分方法,本研究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演化历程梳理如下。
图5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演进脉络图谱

Fig.5 Evolution knowledge mapping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①初始起步阶段(2012年及以前):该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相关理念和发展道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而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样本文献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新型城市化、城市化、城乡统筹、城市群、经济转型、新型工业化等,表明该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主要侧重于相关理论内涵和发展框架的探索完善。
②爆发增长阶段(2013—2016年):该阶段为新型城镇化研究爆发性增长阶段,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研究成果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研究内容领域和范围也都呈“遍地开花”状态。研究成果关键词主要涉及城乡一体化、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土地财政、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信息化、新生代农民工、空间格局、区域差异、耦合协调度、可持续发展、农业转移人口、人的城镇化、户籍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等,这些研究主题一定程度反映了该阶段新型城镇化研究重点,也凸显了相关研究内容体系在该时期得到快速丰富并已引起各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探讨。
③稳步深化阶段(2017年至今):该阶段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相对成熟和进一步深化阶段,相关研究热度逐步“降温”、成果数量增速放缓、新兴内容选题已呈稳步深化发展态势。相关研究内容关键词主要涉及国家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乡村振兴、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城镇体系、发展质量、城市转型等,这些研究选题既是当前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点内容,也表征了该领域的最新前沿趋势。
总体来看,伴随着2009—2018年10年间我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经验和样本数据的逐渐丰富,新型城镇化领域更为系统性的深化探究“时机”已逐渐成熟,并总体呈现以下演进特征:研究内容视角逐渐从定性向定量探究转变、个案剖析向区域实证探讨转变、单学科向跨学科综合视角转变、大城市等发达地区优先发展逐步深化至区域协调和均等化发展;研究样本范围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散;研究层面向下从省市逐渐深化至县域和镇域层面、向上从区域局部拓展至全国范围面板数据;研究选题从人口城镇化到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再到土地等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协调关系探究。

3.2 研究热点内容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频和共现网络分析有助于揭示新型城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而时间线视图则可反映出该研究领域各聚类热点议题时间跨度及其演化历程[10]。由图6a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结合VOSviewer软件统计结果可知,1 561篇样本文献共计涉及2 946个关键词,图中所示节点均为共现频次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计139个),且VOSviewer软件将这些主要关键词划分为18个聚类(不同颜色标签表征不同聚类)。其中,共现频次达到20次及以上的关键词主要有新型城镇化(1 286次)、城镇化(114次)、新型城市化(52次)、农民工(36次)、城市化(30次)、农民工市民化(27次)、市民化(24次)、农业现代化(22次)、城乡一体化(21次)、民族地区(21次)、以人为本(21次)、城乡统筹(20次)等。由图6b所示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视图可知,当前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为10个类,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城镇化”“路径”“以人为本”“区域差异”“市民化”“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体制改革”“农村”“产业发展”等。总体来看,新型城镇化研究内容呈现选题离散、关键词聚类少、高频关键词较少等特点。同时,关键词网络中的周边凸显点表征了新兴选题,包括生态文明、土地城镇化、产业集聚、人口流动、长江经济带等。根据图6a图6b分析并结合新型城镇化研究重点文献内容解读,可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热点内容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图6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Fig.6 Knowledge mapping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hotspots

①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及发展框架研究,具体涉及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发展模式、演化历程、必要性、动力机制、驱动机理、空间布局、协同策略、制度安排、融资体系、经验借鉴、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以及“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维关系等研究。如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总结剖析了新型城镇化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系列配套改革措施[11];陈雨露从金融支持角度剖析了新型城镇化的融资挑战、目标原则及其策略建议[12]
②新型城镇化的监测评估体系研究,包括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质量监测评估、区域差异比较、市民化成本测算等。如王弓和叶蜀君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并运用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探究了金融集聚对城镇化水平影响及其作用路径[13]
③新型城镇化影响效应研究,包括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政策协同效应、协调耦合互动效应、时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集聚效应、信息消费效应、地方政府规模膨胀效应以及对教育公平、结构调整、内需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等。如丛海彬等运用中国252个地级市2003—2014年间面板数据,证实了新型城镇化中产城融合的门槛效应[14]
④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包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四化”协同(即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互动)以及新型城镇化与科技创新、经济金融发展、粮价波动、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文化旅游产业、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社区教育、城乡统筹一体化、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振兴融合等的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如李小建等从城乡协调、内部协调、市场协调、上下协调等4方面剖析了新型城镇化协调思想[15]
⑤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重点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并推动从“人口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现有相关研究围绕“以人为本”理念,探究了诸如人口特征、空间布局、就业、流动与迁移机制、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人的城镇化相关议题;同时,人的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保障、住房、养老、教育、交通、医疗设施、市政设施、金融、文化体育、公共信息与服务设施配置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共享与均等化发展等议题也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如尹鹏等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脱钩模型,实证探究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16]
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问题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和决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点,因而“三农”问题也成为新型城镇化研究热点议题。相关内容具体涉及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城乡统筹一体化、城乡经济与收入差距、农村土地制度、农业产业链、土地城镇化、农民工定居偏好与入户意愿、乡村养老服务、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人口劳动力转移与结构变迁、农民权益保障、农村教育与文化体育、农村社会治理、乡村旅游、农户生计、农村空心化、农民财产权益、乡村公共空间、农民工就业、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道德建设、农村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如刘燕等从关键作用和增加途经等方面梳理了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进展[17]
⑦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最早从党的十六大开始酝酿起步,并在此后“十七大”“十八大”中其战略定位持续攀升,直至“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千年大计。故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一度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议题,具体包括生态化城镇建设、生态化转型、低碳发展、碳排放、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可持续交通、区域生态效率以及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协同关系、互动效应、协调度、协同机理与路径等。如谢锐等从四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并运用2003—201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18]
⑧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实践经验总结及典型区域模式分析,包括四川、河南、新疆、重庆、海南、湖南、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方政府及中原经济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如唐未兵等运用中部六省市2005—2014年新型城镇化和金融发展样本数据实证探究二者耦合关系,结果发现六省省会城市耦合情况均处于中强度中协调度及以上水平[19]
此外,相关研究还涉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行为与政府治理、住房保障、棚户区改造、民族地区城镇体系优化及生活方式变迁、流动(外来)人口、土地流转、产能过剩、社区建设、金融与投融资支持、保险服务、区域协调、产城融合协调关系(包括林业、旅游业、服务业、房地产、旅游、体育、物流、流通与科技创新产业等)等。同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资源空间配置、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文化维度构建、乡镇政权、城郊村协同共治、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发展与改革、土地财政代偿机制等系列议题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热点。

3.3 研究前沿趋势

研究前沿可表征新型城镇化领域科研学者的焦点议题和思想现状,揭示该领域最新前沿趋势并有助于预判未来演进动向。从前沿趋势探究方法来看,主要有引用关系分析、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将前两种方法结合的复合关系分析[20],其中复合关系分析法可有效结合前两者优势并被学界更广泛认可[10]。同时,突发性探测有助于发现短期内出现频次有较大突变的关键词,进而也常用于探究热点前沿趋势。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复合关系分析与关键词引用突变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新兴理论趋势与演进动态,利用CiteSpace软件构建共被引文献与关键词术语的复合网络并进行文献关键词突变分析,进而可得如图7所示的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其中,图7a中左侧共被引文献构成相应知识基础,右侧关键词术语聚类标签则表征新型城镇化领域研究前沿;图7b中关键词出现时间越往右则表明出现越晚,即表征其可能为近年来的研究前沿选题。
图7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前沿趋势图谱

Fig.7 Knowledge mapping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research frontiers

图7a所示的共被引文献网络分析可知,共计涉及共被引文献16 181篇。从文献引用频次突变来看,突变文献主要有牛文元(2009)、彭红碧(2010)、贾康和孙洁(2011)、李克强(2012)、程骅(2012)、仇保兴(2012),研究内容涉及新型城镇化战略设计与选择、科学内涵框架、投融资与公私合作等方面。同时,由共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来看,可划分为17个聚类,包括“路径”“发展模式”“乡村振兴”“以人为本”“系统动力学仿真”“城镇化概念”“农民工市民化”“土地集约利用”“代偿机制”“农业现代化”“产城融合”“服务业集聚”“农民工”“不充分城镇化”“科技创新”“信息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由图7b可知,近年来的突变关键词主要有“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中国”“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信息化”“人口流动”“新生代农民工”“人工城镇化”“公共服务供给”“金融支持”“土地制度”“经济增长”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表明以上关键词均为近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前沿主题。同时,突变强度最强的突现词包括“新型城市化”“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经济增长”“信息化”“农民”“中国”“可持续发展”等,表明这些主题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短期内爆发的前沿热点选题。
基于图7a图7b分析并进一步结合精读相关重点样本文献内容,可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前沿选题概括为以下几方面:①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具体包括理论依据、耦合机制、互动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等。如卓玛草从时代背景、政策动因、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等多方面综合探究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关系[21]。②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具体涉及政府治理转型、乡村养老服务、非农化及治理、生活方式变迁、模式选择、发展困境、发展路径等。如宋才发等探究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面临主要问题及其转型重大举措[22]。③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研究,包括“两化”互动、耦合、协调等关系及其融合现状、制约因素、影响效应、机理和路径等方面,同时涉及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相关内容。如严昕等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构建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耦合度进行了实证分析[23]。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特色小城镇于2017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因而也一度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热点议题,具体涉及农业、体育、旅游等特色小镇建设及其理论机制、经济效益、发展模式、演化机理、道路选择等。如周文静等从耦合机理、演化模式、发展路径等维度综合探究了新型城镇化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耦合发展关系[24]。⑤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包括格局、机理、认知、评价、时空演变和耦合协调关系等。如王秀等基于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研究样本,实证探究了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问题[25]。此外,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相关前沿选题还包括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都市圈与城市群、“一带一路”、空间治理与规划、农民工议题、“四化”协同、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城乡养老、产城融合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创新等。

4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2009—2018年1 561篇CSSCI文献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知识图谱工具,系统性梳理探究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能量分布、演进脉络与热点前沿议题,所得主要研究结论可归纳如下:
①研究能量分布层面。从时间分布看,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09年,并可划分为初始起步阶段(2012年及以前)、爆发增长阶段(2013—2016年)和稳步深化阶段(2017年至今)等3阶段。从期刊分布看,《经济地理》和《城市发展研究》的发文量、共被引频次等指标均处于前列,表明其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核心地位,同时近10年新型城镇化相关研究成果已得到《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级期刊关注和认可。从作者分布看,1 561篇样本文献共计涉及2 318位作者和9 202位共被引作者,郑建明、刘国斌等作者发文量虽相对最高,但其发文期刊等级、成果影响力、被引频次等仍有待提升;辜胜阻、费孝通、李强等作者共被引次数最多,仇保兴、牛文元、李克强、魏后凯等作者是出现时间较早且共被引频次较高的重要奠基者。
②研究脉络与热点前沿层面。从研究演进脉络看,新型城镇化领域更为系统性的深化探究“时机”逐渐成熟,研究内容视角、研究样本范围、研究层面、研究选题等也都在逐步深化完善。从研究热点内容看,中国近10年间新型城镇化研究热点选题可主要分为8方面: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及发展框架、新型城镇化的监测评估体系研究、新型城镇化影响效应研究、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人的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实践经验总结及典型区域模式分析。从研究前沿趋势看,可主要分为5方面: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关系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4.2 研究启示

基于上述新型城镇化研究能量分布与研究主题内容梳理,本研究将中国近10年新型城镇化研究成果特点及启示总结为如下三方面:①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式推广实践时间较晚,相关研究反应时间短、学术积淀薄弱、持续关注的专业期刊较少且仍面临实践发展经验欠缺和样本数据证据支撑不足等困境;同时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力度仍待加强,尤其近年来相关立项数量和学界研究热情总体呈现“疲软”下滑趋势,未来持续加强国家层面基金项目资助以及各类高水平期刊和重大会议引领关注,对于深化阶段的新型城镇化研究尤为重要。②研究作者群体分布离散、高产作者少且影响力较小、专业研究机构群体不多,研究主力军大都集中分布于“双一流”高校等少数研究机构,表明未来相关研究仍有待普及推广并引起更广泛重视。③目前新型城镇化研究主要关注宏观、中观层面影响,而对县域、镇域、个体等相对微观层面影响相对较少,研究选题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路径探索等层面。虽近年来开始逐渐深化探究其影响效应,但研究深度、样本覆盖面以及研究内容、方法、视角等亟待进一步深化,未来研究可通过大数据与实地走访等方式丰富多维度数据样本体系。同时,新型城镇化本就是一个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未来应当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发展、综合借鉴发展多学科优势、摸索交叉学科研究并引入大数据、摄像视频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兴方法拓展研究视角,进一步深化完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理论框架体系和研究范式,打造新型城镇化研究专家智库,进而推动实现“以实践应用引领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反哺实践应用”的共赢局面。

4.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已取得较丰硕成果并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相关成果也为未来更深化探究奠定了良好理论基础。同时,伴随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经验逐渐丰富,相关数据样本也已逐渐成熟并可为理论深化完善提供更多素材。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科学理论完善并为未来研究选题探寻方向,本研究结合梳理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国家政府部门重大政策文件、重大热点事件、国家自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近年课题指南与立项数据库等相关资料,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①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随后我国先后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系列文件,因而乡村振兴的研究热度也于近年呈现爆发趋势。从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来看,共7个新型城镇化相关立项课题中就有6个选题探究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如何从科学理论上正确认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融合、联动、耦合、协调、协同等关系将成未来学术研究重大议题。具体研究方向可涉及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机制完善、耦合度测算、耦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耦合质量与效应评估、实践经验总结、实现路径等诸多方面。
②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垃圾分类与产业化问题研究。我国住建部等于2019年6月明确发文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上海市于2019年7月1日率先试点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北京、深圳、广州等多地城市也相继立法,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因而如何从理论上科学引导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合理分类、“城市矿山”资源生态化利用乃至产业化运作将成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具体包括垃圾分类立法完善、垃圾产业化与循环经济探索、垃圾分类催生的新职业和新商业模式探究、垃圾分类教育、发达国家经验借鉴、试点经验总结及全国推广措施、垃圾收运处理技术创新、垃圾管理部门职责划分、垃圾废物回收定价引导机制完善等系列问题研究。
③新型智慧城市研究。新基建、工业互联网、5G、“智能+”、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国家战略和信息化趋势下,新型城镇化与数字化、智能化融合而成的新型智慧城市已成必然趋势,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更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尤其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理念、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提“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等新时代背景下,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能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定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重点研究议题。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智慧+共享”化城市、智慧城镇化、智慧(数字化)社区、数字(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城市数据平台、城市大脑、县域新型智慧城市等相关选题,具体包括智慧城市分级分类推进建设机制和成效、智慧化水平和成熟度评估、发达国家经验借鉴等诸多方面。
④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一带一路”、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融合关系研究。我国近年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江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以及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系列国家战略,2019年又先后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重大文件,同时《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且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因而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等系列国家战略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已成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后续研究可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速度和水平预测、都市圈试点机制与推广路径、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圈等战略融合框架体系、都市圈发展标准体系健全与效应监测评估、城市群最优规模测算、城市功能布局优化以及都市圈等战略下的广大劳动群体利益保障机制、城市—产业共生和“产城人”共生体系构建等。
⑤撤县设市、撤镇设市背景下的县域和镇域新型城镇化研究。我国虽早在1983年就已施行撤县设市改革,但自1996年后国家政策收紧20年,直至2017年才有“解冻”迹象并开启新一轮大规模撤县设市;而我国“镇级市”改革虽最早可溯源至1996年,但随后因各种权益冲突导致无果而终,直至2019年9月25日浙江龙港撤镇设市并正式成立,标志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突破和城市格局大变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未来学界可尝试探究如何从科学论据上引导撤县设市、撤镇设市并提防“虚假城市化”,具体可包括效应评估、试点经验总结、政策完善与推广实现路径研究等诸多方面。
⑥此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形态优化、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产城融合等既是《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的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也亟待未来进一步深化理论探究。同时,后疫情时代下的新型城镇化治理反思和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首轮新型城镇化规划经验总结和新一轮规划制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枢纽经济效应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单户城镇化”模式探索、特色小镇建设、城市更新、土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入市、新型城镇化与逆城镇化融合、渐进式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健康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转型与长效机制建设、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人口生育率与“全面二孩”政策、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性研究等议题也有待后续研究深入探讨。
[1]
陈明星, 叶超, 陆大道, 等.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与建构[J]. 地理学报, 2019, 74(4):633-647.

DOI

[2]
胡杰, 李庆云, 韦颜秋. 我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演进动力研究综述[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25-30.

[3]
单卓然, 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2):16-22.

[4]
许皓, 李百浩. Urbanization在中国——从都市化到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 2019, 43(2):22-28.

[5]
王云, 马丽, 刘毅. 城镇化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HistCite的图谱量化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2):239-254

DOI

[6]
王梓懿, 沈正平, 杜明伟. 基于CiteSpace Ⅲ的国内新型城镇化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1):32-39.

[7]
van Eck N J, Waltman L, Dekker R, et al. A comparison of two techniques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VO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12):2 405-2 416.

[8]
Chen C M. 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 2(2):1-40.

DOI

[9]
宋秀芳, 迟培娟. VOSviewer与Citespace应用比较研究[J]. 情报科学, 2016, 34(7):108-112,146.

[10]
关娇, 何江, 吴忠. 中国最低工资研究(1998—2017年):能量分布、热点前沿与未来趋势[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3(1):102-112.

[11]
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 周诚君.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对若干重大体制改革问题的认识与政策建议[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7):59-76,205-206.

[12]
陈雨露.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J]. 经济研究, 2013, 48(2):10-12.

[13]
王弓, 叶蜀君. 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1):174-175.

[14]
丛海彬, 段巍, 吴福象. 新型城镇化中的产城融合及其福利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1):62-80.

[15]
李小建, 罗庆.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2):47-53.

[16]
尹鹏, 李诚固, 陈才, 等. 新型城镇化情境下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1):61-67.

[17]
刘燕, 杨庆媛. 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研究进展[J]. 经济地理, 2019, 39(1):164-171.

[18]
谢锐, 陈严, 韩峰, 等.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空效应[J]. 管理评论, 2018, 30(1):230-241.

[19]
唐未兵, 唐谭岭.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金融支持的耦合作用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7(3):140-151.

[20]
许晓阳, 郑彦宁, 赵筱媛, 等. 研究前沿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6):139-144.

[21]
卓玛草.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现路径[J]. 经济学家, 2019(1):104-112.

[22]
宋才发, 郭婧.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治理转型问题探讨[J]. 广西民族研究, 2018(4):34-39.

[23]
严昕, 郑建明. 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度分析[J]. 图书馆论坛, 2017, 37(5):10-17.

[24]
周文静, 李凌, 张瑞林, 等.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机理、演化模式与发展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 53(2):33-39.

[25]
王秀, 姚玲玲, 李阳, 等.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性及其时空分异——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5):173-180.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