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olicy Thinking on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CHEN Yangfen ,
  • WANG Guogang ,
Expand
  •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CAAS,Beijing 100081,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0-23

  Revised date: 2020-06-1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3

Abstract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currently received plentiful attention from many disciplines because of its high comprehensiveness.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 of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primary focuse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at include economics,sociology and geography and their pathways to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study result reveals that different disciplines attach a different degree of importance on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re specifically,economics pays much attention on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sociology thinks highly of human relations in society and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system,while geography emphasizes on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ural development. Studies that aim to explore rural industry need attention and perspective that are able to cross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refore,the practical issues regarding to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such as the subject (who will promote),the object (what to develop),the way (how to develop),the effect (how to influence),the scale (how to coordinate),etc. should be analyzed and solved through three paradigms i.e. positivism,humanism and structuralism. Among which,geography can play a unique role in scale transformation,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The policies of rural industry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optimiz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ncepts,spatial layout and arrangement,the approaches and ways to development,and so on. Especially policy support in the public sphe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s a consequenc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it is reasonable and necessary to take different scales,dimensions and subjects that are considered by different disciplines into the same account.

Cite this article

CHEN Yangfen , WANG Guogang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Policy Thinking on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9) : 145 -151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9.015

振兴乡村是世界性的重大任务[1]。产业兴旺,则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基础前提[2]。在传统农耕社会,农业是农村的主导产业,乡村产业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农业发展问题。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与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域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农耕社会逐步瓦解,农业领域取得了粮食连年增产、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等显著成效,也面临着粮食供求紧平衡、农业竞争力偏弱、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等现实难题。乡村非农产业蓬勃发展,从早期的乡镇企业到现在的农村三产融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多类型多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乡镇企业衰退、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等诸多问题[3-7]。乡村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产业,均面临现实困境,亟待探寻兴旺路径。
乡村产业如何发展呢?各界对此予以了高度关注和讨论,观点与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农业产业,促进小农与市场对接[8]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9],逻辑出发点与政策建议明显不一。对于乡村非农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产业园区[2-3]等对策途径,分析视角与政策重点同样存在一定分歧。一些学者尝试从多功能农业与乡村理论、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社会化小农思想、产业集群理论等学理层面阐述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10-11],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借鉴OECD、日本、欧盟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12-13]。面对如此众多且出发点不一的“药方”,追根溯源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或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涉及产业选择、结构优化、区位布局、支持政策等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多学科视角解析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尝试分析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及其协同耦合途径,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参考依据。

1 经济学视野下的乡村产业发展

1.1 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相关理论

经济学研究人类如何选择和使用各种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产品并对其进行分配和消费,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相关核心观点包括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农产品属于典型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的特殊产品,容易发生蛛网型波动;农业本身具有外部性,容易导致供给不足或“道德风险”,需要通过优化产业链条以及转移支付、公共投入等途径加以解决[14]。经济学涉及门类较广,其中,农业经济学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相关,侧重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尺度分别关注农业生产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农产品供求均衡以及农业发展与食物安全问题[15-16],相关学科则包括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对当前农业农村政策与发展实践均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表1)。
表1 乡村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其政策影响

Tab.1 Economics related theories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ts policy influence

理论名称 主要相关观点 主要政策影响
经济增长理论 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现代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农村社会由“自给自足”转向商品经济;强调引入人力资本、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趋于下降;传统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主导产业通过扩散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城市偏向、非农产业偏向的发展政策;农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非农产业的不对称流动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可以实现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 乡村非农产业向园区、城市集中;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园区
需求演进理论 居民需求层次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居民食品开支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增长而下降 乡村产业发展由保障食物供给转向保障食物安全以及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通过转移支付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问题
外部性理论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通常存在外部性;需要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政府加大对农业乡村基础设施、市场监管等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支持与保护
产业组织理论 垄断可以起到降低市场竞争活力与实现规模经济的双向效果;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相互作用;交易成本决定厂商的组织模式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尤为重视小农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

1.2 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

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以公平和效率为价值导向,涉及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行为决策等众多领域,尤其强调生产效率。针对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竞争力偏弱、发展效益偏低、分配不公平等现实问题,主要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技术推广等途径来提高农业竞争力,借由乡村非农产业集中布局、打造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等手段来提高空间效率,采取农业品牌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渠道来挖掘乡村产业价值,通过“城市支持乡村、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保护、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等途径来保障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民利益。

2 社会学视野下的乡村产业发展

2.1 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学相关理论

社会学研究人类群体与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阶级等诸多研究对象,其中,经济社会学、农村(农业)社会学这两个分支学科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前者研究利益和社会关系如何共同影响经济行为,强调社会性和制度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各种不同利益的社会力及其后果,比如《江村经济》基于经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来研究农村社区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易等诸多问题,认为经济体系或经济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还得考虑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经济现象。后者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发展及农村社会建设,侧重描绘和解释农村现象并就农村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嵌入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乡土社会、过密化、内卷化、底层社会、二元发展、后乡土性等诸多社会学理论视角[17-21],其中乡土社会论强调乡村社会尤其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影响,避免了对乡村社会简单的理性化组织形态分析[22-24],“小农境地”融合了结构与行动的双向视角,关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交互影响过程[25-26],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社会性(表2)。
表2 乡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学相关理论及其政策影响

Tab.2 Sociology related theories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ts policy influence

理论名称 主要相关观点 主要政策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种制度和规章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社会功能既受子系统结构影响,也与该系统所属的大系统有着显著关联;社会结构分化带来的系统内部冲突会引致社会变革 强调农业的社会属性;承认小农家庭的基础地位;更加关注农民就业、社区治理、土地权属等社会问题
社会嵌入理论 经济活动深受社会结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社会生活和结构;个体是理性的,嵌入到所在的社会关系,既非完全的“经济人”,也非完全的“社会人” 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发挥乡村能人的带动作用
乡土社会论 乡土社会有着特殊的行动伦理;乡村社会行为受到传统因素影响,需要吻合乡土价值体系方可实现内生运转 强调考虑乡土环境尤其是乡村特有的行动逻辑;重视乡村发展的多主体、广维度与再生产
“小农境地” 农民在高度依附、被边缘化和被剥夺的情况下会为了改善自身处境而斗争;宏观权力影响微观生活,微观主体也会塑造与反制宏观权力 需要尽量考虑农民的处境和诉求,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落不了地”

2.2 社会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

社会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关注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环境,尤为强调现代市场机制与传统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凸显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在市场组织、资源整合、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21,27-28]。从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乡村工业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到小农生计、农村人口流动、农民分层、农村社会分化、农民社会保障、乡村治理、家庭农场、农业变迁、城乡关系等诸多社会问题,都强调产业发展的乡土社会基础。除了关注农业乃至乡村产业,更多地关注农村与农民、国家与农民、市场与农民。乡村产业构成的多样性、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产业要素的整体性,表明乡村产业发展除了需要人力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外,更需要充分协调制度、文化和市场关系,考虑现代性、小农生产方式和乡村社会关系的交织作用,依托和调动各种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方可真正激发乡土社会的内生动力,形成壮大乡村产业的社会机制,助推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23-24,28-30]

3 地理学视野下的乡村产业发展

3.1 乡村产业发展的地理学相关理论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要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尤为强调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31]。其中,以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为代表的区位理论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关系最为紧密,是推动农业专业化生产、优化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具体到乡村产业发展本身,经历了从外生式乡村发展理论、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到综合式乡村发展理论的逻辑演进过程,其中外生式乡村发展理论强调外部因素的带动作用,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突出当地价值并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展范式,综合式乡村发展理论则重视发展过程中当地要素与外部驱动力的相互作用,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战略[16]。随着全球尤其是欧美国家农产品大幅增长乃至出现大量盈余,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对农业农村的向往、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乡村地理学者日益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向的转变,生产主义乡村、后生产主义乡村、多功能乡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另一种范式与发展依据(表3[20,32]
表3 乡村产业发展的地理学相关理论及其政策影响

Tab.3 Geography related theories of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its policy influence

理论名称 主要相关观点 主要政策影响
区位论 农业以城市为中心呈现圈层分布;产业布局受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集聚等因素影响;聚落分布和市场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包括多级市场区的六边形网络体系 因地制宜确定农地利用与作物种植格局;城乡基础设施按中心性进行配置;乡村产业向园区、城镇集中
均衡与非均
衡发展理论
个别地区或主导部门构成增长极,辐射带动总体发展;各种因素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呈现循环累积 乡村产业向园区、城镇集中;城市与非农产业发展优先;加大农业农村投入
后生产主义/
多功能理论
农业由高产增产转向更加关注生态景观、文化传承、社会稳定等多种功能 发展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综合考虑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等因素的影响

3.2 地理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

地理学具有经世致用的学科传统。随着行为主体由传统的“经济人理性”向“社会转向”“文化转向”,乡村产业由纯粹的农业生产型转向包括农业以及非农产业的多功能型。因而,地理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更加强调乡村发展的综合性,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出发点和落脚地,在不同区域、尺度空间下思考乡村发展问题,研究提出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2];更加凸显地理因素的约束作用,提出空间贫困、资源诅咒、地理资本等核心概念和理论[33];更加强调区域差异性,强调根据区位条件、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因素,对特色村、中心村、空心村、贫困村等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施策[2,7]

4 跨越学科的乡村产业发展思考

4.1 理论思考

4.1.1 各学科关注视角与关注重点不一

乡村产业发展涉及不同尺度、多个维度与众多主体,因其综合性而受到了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的关注与重视。其中,经济学一般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以定量化、模型化为基础,基于严格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农村“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重点问题,理论化、模型化是其主要优势,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农村社会经济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模型设置随机性较大、机制分析不足等问题。社会学强调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在市场组织、资源整合、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擅长通过解剖微观案例来研究实际的农村问题,可以较好地描绘农村产业发展现实,但在定量论证、大尺度比较研究等方面相对欠缺。地理学以农村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视角,强调农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凸显地理环境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落地”,但地理学研究农村问题欠缺较为统一的学科研究范式,在分析机制机理时一定程度上仍需要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式(表4)。
表4 主要学科的乡村产业发展研究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Studies in regard to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major disciplines

主要学科 关注重点 主要特点
经济学 乡村产品供给与需求;乡村经济增长及其来源;主体行为及其决策;产业链及其组织方式;外部性及其调控等 理性经济人假设;特别关注农村生产力及其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重视定量模型分析
社会学 个人与社会关系;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社区治理;农村组织;农村社会流动等 社会人假设;特别强调社会性和制度的重要作用;重视典型案例解剖
地理学 乡村产业发展类型划分;城乡关系;空间组织;乡村发展模式等 以农村人地关系为主要对象;强调综合性与差异性;突出区位、资源禀赋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引入3S技术

4.1.2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跨学科的关注

乡村产业发展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在经济属性维度,涉及到产品、市场、消费、分配等众多领域;在社会属性维度,涉及到社会稳定、粮食安全、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在生态属性维度,涉及到资源环境、公共物品、生态保护等相关领域。农村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加之乡村产业发展的多重属性,意味着需要跨越学科的关注和思考,用多元主义替代主观主义,切实避免因个人经验、学术背景与研究立场,陷入仅专注于自身学科、忽略其他学科并对研究对象基于自身学科特性而进行刻意专业化处理的“专业化诱导盲区”,因信息不足以及对信息进行刻意“裁剪”与处理而导致的“信息诱导盲区”,因研究兴趣或价值观而导致的“兴趣诱导盲区”,尽量更加客观地描绘乡村产业发展现象的本来面貌[11]。各个学科研究乡村产业发展问题各有所长,跨学科研究乡村产业发展问题,既是研究必要,也是客观趋势。

4.1.3 乡村产业发展的跨学科分析范式

当前,经济社会学、新经济地理学等交叉学科正在蓬勃兴起,多学科融合成为研究农村产业问题的重要趋势。根据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式,乡村产业发展研究可以沿着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三个分析范式进行继承、整合与超越[34-35]。其中:①实证主义范式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事物,探寻事物的本原与规律。对于乡村产业,实证主义研究侧重立足观察数据与技术手段,研究乡村产业发展的时空格局与演化规律,籍此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②人本主义范式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将人性、利益尤其是人的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相应地,人本主义的乡村研究,侧重评估乡村产业发展感知,阐明乡村产业发展过程,探寻乡村产业发展诉求,籍此实现以人为本的乡村产业发展。③结构主义范式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各个组成部分均需放在总体网络中进行理解、阐释,具体到乡村产业,结构主义范式侧重于对乡村系统构成及其决定要素的结构分析,包括功能结构、产业结构与组织结构,例如,探讨资本下乡在乡村主体重构与产业发展关系中的作用。

4.1.4 跨学科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乡村产业发展根植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乡土社会与市场空间,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以及不同尺度、多个维度与众多主体等客观特征。科学理解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跨越学科的研究视角,本着中立与科学的研究立场,整合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分析范式及其相应研究方法,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主体(谁来推进)、客体(发展什么)、方式(怎么发展)、效果(有何影响)、尺度(如何分工)等重点方向,加强研究乡村产业发展的外来主体本地化与当地小农能力提升、乡村地域多功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地域分工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产业转型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协同途径、乡村产业发展影响评价与村庄治理、小农与全球化市场连接、城乡要素优化配置与资源保障、产业支持政策效果评估与改进途径等关键科学问题。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各个学科的边界将逐步模糊,但仍可通过主要立足自身学科视野与科学范式,形成鲜明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4.1.5 地理科学的学科优势与深化领域

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应用学科。以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见长的乡村地理学,以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主要对象的经济地理学,因其交叉学科属性,在研究自然与人文交叉耦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时具有天然优势。面对跨越学科的研究趋势,地理科学既需要避免过于人本主义而出现简单“西化”,也需要避免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而出现以偏概全、“孤芳自赏”。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31],相应地,经济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相关分支学科,可将多元主体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作为研究切入点,加强分析乡村产业发展过程、格局、类型、机理、规律与模式研究,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耦合,助推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内嵌入社会网络,呈现多功能发展趋势[10],由此,地理学不仅可以发挥综合研究优势,还可以在尺度转化、空间差异与人地关系互动中,进一步细分乡村生产空间、消费空间、市场空间、生活空间、社会空间等专业领域,研究微观、中观、宏观等多尺度的乡村产业发展问题,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转型发展。

4.2 政策思考

4.2.1 乡村产业发展目标

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体要求,产业兴旺是前提,生活富裕是落脚点。乡村产业发展的话语体系,首先需要明确“为了谁”“谁来做”“做成什么样”的问题。借鉴OECD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居民的终极目标是生活富裕,是较高的幸福感[12]。对比产业兴旺的竞争力目标,两者相关但远非充要条件。考虑到乡村个体乃至乡村产业发展均内嵌于乡村社会、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差异、乡村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的现实情况,乡村产业发展尤需协调好生活富裕与产业兴旺的关系,依托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手段,因地制宜选取产业致富、转移致富等发展途径,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农村生活富裕与幸福的终极目标。

4.2.2 乡村产业发展尺度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作为壮大乡村产业的实施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深度融合也需要因地制宜,尤需在地方、国家乃至全球尺度上思考乡村产业发展问题,避免一窝蜂地打造“杭州莫干山”“特色有机农业”等所谓的高端和优质业态,最终因供求不匹配而导致“特色不特”“优势不优”,以及粮食不安全、“农民离农”等社会问题;需要放眼于全球、根植于当地,在多尺度分析人地关系及其互动影响的基础上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真正实现地方与全球联结、小农与市场连接。

4.2.3 乡村产业发展重点

乡村产业发展依托于特定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产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乡村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制度等因素紧密相关,既非简单的农业产业问题,也非单纯的发展主体问题。在发展理念方面,需要在统计、考核等方面突出大农业、多功能农业理念,呼应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在空间布局方面,需要推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三产融合,切合乡村产业内嵌于乡土社会的客观现实;在发展途径方面,需要根据市场规律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政策环境,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能力薄弱、现代要素缺乏等核心瓶颈。

4.2.4 乡村产业政策创新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同样需要政府支持。面对颇为复杂的乡土社会与乡村地域系统,乡村产业政策尤需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市场与政府、经济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切实尊重地方的创造性,发挥市场的能动作用,扎根乡村独特的社会网络,提升个体的发展能力,真正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仅关注经济收入”等现实困境,以及农业低效、社会排斥、市场波动、负外部性、商业不可持续等重点难点问题。为此,在政策层面需要更好地立足资源禀赋、乡土社会与经济市场,加强乡村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服务供给、市场信息发布、保险配套支持、机会能力提升等公共物品供给,在体制机制层面,参与式的政策设计、第三方的科学评估、服务型的政府建设,将有助于确保产业政策更好地满足地方与农民主体诉求和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5 结论与讨论

第一,乡村产业发展涉及不同尺度、多个维度与众多主体,因其综合性而受到了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的关注与重视。其中,经济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以公平和效率为价值导向,涉及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行为决策等众多领域,尤其强调生产效率。社会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关注经济行为如何“嵌入”社会环境,尤为强调现代市场机制与传统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凸显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在市场组织、资源整合、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地理学视角的乡村产业发展,突出乡村发展的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致力于在不同尺度研究不同类型的乡村产业发展问题。
第二,不同学科关注的乡村产业发展存在显著差异。乡村产业研究需要跨越学科视角的关注和思考,避免因单一学术背景而陷入“专业化诱导盲区”“信息诱导盲区”和“兴趣诱导盲区”,并按照科学哲学的研究范式,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主体(谁来推进)、客体(发展什么)、方式(怎么发展)、效果(有何影响)、尺度(如何分工)等重点方向,从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三个范式来研究实际的乡村产业发展问题,还原乡村产业的本来面貌,探寻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地理学以综合性与区域差异性见长,可在尺度转化、空间差异与人地关系互动中发挥独特优势,助推乡村空间重构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考虑乡村主体的经济理性、乡村产业发展内嵌于乡土社会、乡村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等现实情况,乡村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凝聚发展目标、响应不同尺度情景,在发展理念方面突出大农业与多功能农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重视产镇融合、产村融合、三产融合,在发展途径上强调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的体制机制,并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物品供给,推进参与式的政策设计、第三方的科学评估与服务型的政府建设,可较好地兼顾不同学科强调的不同尺度、多个维度与众多主体,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第四,根据相关性与重要性,本文仅关注了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三个主要学科,后续可进一步总结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观点及其政策建议。本文研究侧重理论探讨,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来解剖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格局、类型、机理、规律、模式等相关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1]
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7667):275-277.

[2]
陈秧分, 刘玉, 李裕瑞. 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发展状态与产业兴旺途径[J]. 地理研究, 2019, 38(3):632-642.

DOI

[3]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4]
Long H L, Liu Y S. Rur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7:387-391.

[5]
李裕瑞, 尹旭. 镇域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9, 39(7):1-8.

[6]
Qi X X, Dang H P. Addressing the dual challenges of food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during rural livelihood transition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8, 77:199-208.

[7]
杨忍, 文琦, 王成, 等.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890-910.

DOI

[8]
Andreas G, Batt P J, Victor A S, et al. Linking smallholder vege-table producers to markets-A comparison of a vegetable producer group and a contract-farming arrangement in the Lushoto District of Tanzania[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8, 63:168-179.

[9]
吴振方.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缘由、路径与前景[J]. 农村经济, 2019(1):29-36.

[10]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J]. 地理学报, 2015, 70(2):257-270.

DOI

[11]
樊凡. 农村社会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2):132-146.

[12]
陈秧分, 姜小鱼, 李先德. OECD乡村政策及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迪[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40(3):64-70.

[13]
芦千文, 姜长云. 欧盟农业农村政策的演变及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0):119-135.

[14]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七版)[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15]
黄季焜. 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J]. 农业技术经济, 2018(3):4-15.

[16]
陈秧分, 王国刚, 孙炜琳.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 2018(1):20-26.

[17]
沈费伟, 刘祖云. 海外“乡村复兴”研究——脉络走向与理论反思[J]. 人文地理, 2018, 33(1):16-23.

[18]
斯威德伯格·理查德. 经济社会学原理[M]. 周长城,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9]
陆益龙. 中国农村社会学40年的重建与发展[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6(3):42-51.

[20]
陆益龙. 后乡土性: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理论框架[J]. 人文杂志, 2016(11):106-114.

[21]
艾云. 农产品“市场链”:一个经济社会学的分析[J]. 社会发展研究, 2016, 3(1):80-101,243.

[22]
付伟. 乡土社会与产业扎根——脱贫攻坚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的社会学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16-24.

[23]
朱启臻.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3):89-95.

[24]
李小云, 徐进, 于乐荣. 中国减贫四十年:基于历史与社会学的尝试性解释[J]. 社会学研究, 2018, 33(6):35-61,242-243.

[25]
王春光, 单丽卿. 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小农境地”与国家困局——基于西部某贫困村产业扶贫实践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5(3):38-47.

[26]
范德普勒格. 新小农阶级:世界农业的趋势与模式[M]. 潘璐, 叶敬忠, 等,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27]
陆学艺.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4):42-48.

[28]
付伟.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乡村产业及其社会基础——以浙江省L市偏远乡村来料加工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270(6):72-91,206-207.

[29]
陆益龙. 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J]. 社会科学研究, 2015(1):116-123.

[30]
贺雪峰. 行政还是自治:村级治理向何处去[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6):1-5,159.

[31]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 11(3):1-4.

[32]
刘祖云, 刘传俊. 后生产主义乡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理论视角[J]. 中国农村观察, 2018(5):2-13.

[33]
丁建军, 冷志明. 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J]. 地理学报, 2018, 73(2):232-247.

DOI

[34]
约翰斯顿.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5]
郭华, 王灵恩, 马恩朴. 食物系统认知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范式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7):1 034-1 044.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