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Networks:A Perspective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 ZHOU Can , 1 ,
  • ZENG Gang , 2, ,
  • SHANG Yongmin 3
Expand
  • 1. 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Zhejiang, China
  • 2.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China
  • 3.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020, China

Received date: 2018-06-04

  Revised date: 2018-11-10

  Online published: 2025-04-20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from "space of places" to "space of flows" and from "factor-driven" to "innovation-driven", multi-subject and multi-scale network model becomes the dominant model of innovation.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effective way of the flowing and sharing of innovation elements,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innovation actor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novation result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network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within the economic geography. The analytical thinking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such as dynamic, path dependence and proximit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Using CiteSpace V and based on the review of extensive literatur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generaliz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knowledge base, academic debate and research frontier of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on innovation network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from Web of Science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 from 1991 to 2016.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eek a breakthrough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domestic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foreign research hotspots focus on evolution pattern, evolution path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networks. Following the western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research paradigm, a large and growing body of scholarly research in domestic economic geography has focused on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t enterprise, industry and regional level. 2) The knowledge base involves the multiple proximity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multi-scale coupling of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 innovation network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3) Whether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presents path dependence, it remains to be solved. The importance of multiple proximities at different evolution stag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Focusing on multi-clusters is becoming the frontier area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Cite this article

ZHOU Can , ZENG Gang , SHANG Yongmin .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Innovation Networks:A Perspective from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5) : 27 -3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5.004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作为可持续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创新空间尺度、空间组织等科学问题受到经济地理学者关注[1-2]。环境的不确定性、创新的风险性和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创新日益被视为系统性工程,而非“单打独斗”行为,网络模式成为继技术推动模式、需求拉动模式、交互模式、综合模式之后的第五代创新模式[3]。正如美国科技政策领域学者Rycroft和Kash所言,21世纪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并维持有效的网络[4]。可见,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化,“流动空间”逐渐取代“地方空间”,创新网络成为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协同合作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有必要基于网络视角来全新审视创新问题。此外,为解决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强调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鉴于创新呈现网络化范式,追踪国内外创新网络研究成果,对于推进中国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侧重经济景观的空间分析,缺乏对历史在经济景观中重要性的探讨。直至1990年代,经济地理学者在吸收“有限理性、非均衡、新奇、不可逆、多样性”等演化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将时间和空间要素结合起来,主张以演化视角理解新产业的空间锁定、地理邻近和集体学习、技术和区域发展路径等问题,重视动态性、历史传承性、协同性分析,带来了经济地理学的“演化转向”[5]。1999年,Boschma和Lambooy在《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上发表“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一文,标志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诞生[6];2006年,英国剑桥大学主办的“演化经济学和经济景观演化”研讨会,将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推向新高度;2010年,Boschma和Martin主编的《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Geography》出版,演化经济地理学发展成为经济地理学领域最具前景的研究范式之一[7]。创新网络演化作为经济地理学者探讨的重要议题[8],是指在内外部创新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稀缺”,提升技术创新竞争力,节点及节点间关系不断调整所导致的创新网络组织形态的变化,在微观上表现为网络节点及节点间联结关系的演化,在宏观上表现为网络空间尺度及网络结构的演化[9]。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新奇、惯例、路径依赖与共同演化等思想,为创新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挖掘创新网络的演化规律及动力机制。
鉴于此,本文在明晰创新网络科学内涵、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构建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创新网络分析框架,进而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客观审视国内外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据此归纳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学术争议和前沿领域,以期为国内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理论创新寻求突破口。

1 创新网络概念内涵及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1.1 创新网络概念内涵

Freeman于1991年在《Research Policy》发文最早提出了创新网络概念,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系统性创新而形成的制度安排[10]。Cooke进一步将创新网络关系界定为互惠、互信、学习、伙伴和分权[11]。此后,学者们从企业、区域、开放度以及空间尺度等层面,形成了对创新网络的不同理解。企业层面,沈必扬等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各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交互作用中建立的相对稳定、能够激发或促进创新、具有本地根植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12];区域层面,童昕等认为创新网络是地方行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组织、个人)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3];开放度层面,Chesbrough最早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与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交互,拓展了创新网络的边界[14];空间尺度层面,经济地理学界形成了三大创新网络研究学派,其中,新区域主义学派重视区域创新系统中基于本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全球创新网络学派重视跨界网络对于全球知识获取的重要性,关系经济地理学派则强调“地方—全球”不同空间尺度知识网络的耦合[15]
综上,创新网络内涵包含创新网络主体、创新合作关系、创新网络尺度、创新网络结构四个维度。其中,创新网络主体涉及知识生产和扩散机构(高校、研究机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知识应用和开发机构(供应商、客户、同行合作者和竞争者等)、创新环境优化机构(政府、孵化器、劳动组织等);创新合作关系涉及通过所有权、战略联盟、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实体等正式或非正式方式所形成的垂直合作、水平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创新网络尺度涉及本地、区域、国家、全球等不同空间尺度以及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涉及从个体网络(中心性、结构洞)、整体网络(密度、最短路径、聚集系数)、网络复杂性(同配型、异配型)等层面解析网络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形态与特征。

1.2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分析框架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广义达尔文主义、复杂性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以及多维邻近性。广义达尔文主义源于演化生物学,其多样性(variety)、选择(selection)和保留(retention)等思想被经济地理学者应用于解释为何产业在特定区域形成和发展、作为选择环境的区域有何影响、区域种群竞争如何塑造区域演化路径差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动态变化等空间经济演化问题[16]。复杂性理论源于系统动力学,经济地理学者引入其自组织(self-organisation)、突现(emergence)和适应(adaptation)等概念,将集群、城市、区域视为复杂适应系统,强调关注知识和经济景观的协同演化[17]。路径依赖思想源于古生物学,经济史学家David、经济学家Arthur和新制度学派代表者North基于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in)、动态报酬递增(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以及制度迟滞(institutional hysteresis)等机制,系统地发展了路径依赖理论[18];经济地理学者汲取了路径依赖思想,用以探讨技术创新、产业与区域发展、集群演化、制度变迁等问题;Martin等则提出了区域经济中的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概念,认为路径依赖机制具有强烈的地方性[19]。邻近性概念起源于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意指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共位(co-located)关系,即地理邻近性;“新产业区”现象的出现则使得地理邻近性受到高度关注;随后,由于单一维度的地理邻近性分析视角难以对主体间交互学习、互动创新作出合理解释,邻近性概念由一维向多维拓展;新世纪以来,演化经济地理学代表者Boschma在整合法国邻近动力学派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认知、组织、社会、制度和地理等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20]
基于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础的梳理,本文立足于路径依赖和多维邻近性理论,提出创新网络演化分析框架(图1)。创新网络是“主体—关系—尺度—结构”动态演变的协同创新体系。受演化经济地理学第一定律(路径依赖)的影响,创新伙伴、空间尺度、合作关系的选择是路径依赖、路径锁定和路径创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复杂自适应过程。邻近性是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驱动力,由于技术创新生命周期阶段和演化路径的异质性,创新结网对认知、组织、社会、制度和地理等维度邻近性具有差异化、动态性需求。
图1 创新网络演化理论分析框架

Fig.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2 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其中,WoS是全球最广泛、最权威、最完整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了一万余种国际性、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共计十亿余篇包含题目、作者、摘要、刊物和引文等重要信息的学术文献;CNKI是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中国数字图书馆,收录了八千余种学术期刊、一亿余篇学术文献。本文以1991年最早系统化提出创新网络概念为起始时间点,基于“Web of Science分类”、“中图分类”,筛选国外、国内经济地理学领域与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相关的文献。在WoS核心数据库中,设置检索表达式如下:主题=(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 OR dynamic of innovation network)AND Web of Science类别=(Economics OR Geography OR Area Studies OR Urban Studies OR Planning Development)AND文献类型=(Article OR Proceedings Paper OR Review)AND语种=(English)AND时间跨度=(1991 to 2016),删除消息(news)、会议摘要(meeting abstract)、读者来信(letter)等记录,共获取822篇文献,总被引频次26 912次,施引文献19 535篇;在CNKI数据库中设置检索条件如下:主题 OR 关键词OR篇名OR摘要=(创新网络演化 OR 创新网络动态)AND中图分类号=(FORK)AND发表时间=(1991to2016),删除书评、新闻报道、会议通知等记录,共获取446篇文献,总被引频次3587次,施引文献33538篇(图2)。从国外文献来看,1980、1990年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界的“关系转向”和“演化转向”促使国外学者开启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尤其是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建立,为该领域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奠定了理论基石,自1991年以来,无论是年度发文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受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都有显著提升。从国内文献来看,在借鉴西方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自2003年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创新网络演化议题开展了诸多探讨,但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尚且不足,要实现从“理论追随”到“理论创新”的质变任重道远。
图2 1991—2016年国内外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数量与被引频次

Fig.2 Annu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s and citations on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1991-2016

2.2 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热点领域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基于关键词的共词分析(co-word analysis)能够识别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的热点领域。借助CiteSpace V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设置如下参数:国外、国内文献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991—2016、2003—2016年,时间切片分别为2年、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阈值选择前10%关键词,网络裁剪选择寻径网络,其他为默认,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3)。
图3 1991—2016年国内外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注:节点越大表示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红色外环节点为共现频次突变的突发性关键词,节点间连线表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为简化网络,未显示共现频次较低的节点。

Fig.3 Keyword co-occurrence network of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s on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1991-2016

国外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热点涉及三个方面:①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创新网络研究带来了方法论革命,经济地理学者从企业、产业、集群等不同层面,关注创新网络拓扑结构变化、创新网络空间组织形态及演化轨迹,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高频关键词包括网络(network)、动态(dynamics)、产业(industry)、企业(firm)、集群(cluster)、知识(knowledge)、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共同演化(co-evolution)、集群生命周期(cluster life cycle)、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小世界网络(small world network)等。②创新网络演化路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成为理解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机制。高频关键词为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演化(evolution)、演化经济地理(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路径创造(path creation)、锁定(lock-in)、社区(community)、模式(pattern)等。③创新网络演化机理。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机理是探讨的热点领域。高频关键词涉及创新(innovation)、网络(network)、邻近性(proximity)、根植性(embeddedness)、距离(distance)、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认知邻近性(cognitive proximity)、模型(model)、地理(geography)等。
国内学者则是在借鉴西方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从“格局—过程—机理”等层面,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仿真等方法,展开集群、区域、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创新网络演化实证研究,关注焦点企业、核心企业、跨国公司等创新主体。其中,创新网络、网络演化、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网络、复杂网络、网络结构、演化过程、演化机理、演化路径、协同创新等为突变(Burst)关键词,代表了国内研究的热点领域和新兴趋势。

2.3 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知识基础

文献的被引频次反映了其受关注程度和学术影响力,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辨识高被引文献,有助于追踪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知识基础。由于CNKI数据库不包含参考文献信息,且国内创新网络演化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进的,故本文仅进行国外文献共被引分析。运用CiteSpace V软件,设置时间跨度为1991—2016年,时间切片为2年,节点类型为共引文献,阈值选择前100篇文献,网络裁剪选择最小树法,其他为默认,绘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时区视图(图4),并重点梳理前20篇高被引文献的学术贡献(表1),结果显示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知识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层面:
图4 1991—2016年国际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共被引时区图

注:节点越大表示文献被引频次越高,节点间连线表示高被引文献之间的共被引关系,为简化网络,未显示共引频次较低的节点。

Fig.4 Timezone view of co-cited referenc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s on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1991-2016

表1 1991—2016年国际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高被引文献

Tab.1 Top 20 cited referenc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s on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1991-2016

第一作者 年份 刊物 被引频次 主要贡献
Boschma RA 2005 Regional Studies 55 构建了认知、组织、社会、制度和地理等多维邻近性与创新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并探讨了其内在机制
Bathelt H 2004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52 质疑隐性知识本地化和编码知识非本地化单一尺度流动的观点,构建了知识流动的“本地蜂鸣—全球管道”模型
Torre A 2008 Regional Studies 34 强调临时性地理邻近对于知识传播的重要作用
Morrison A 2008 Regional Studies 31 强调外部知识对产业区创新的影响,识别了产业区中的知识守门员角色,并探究了其互动过程
Martin R 2006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30 探讨了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演化之间的关系
Ter Wal A 2009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8 倡导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指出该方法在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Giuliani E 2007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8 集群中的知识扩散具有目的性和高度选择性,并非弥漫的和随机的
Breschi S 2009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8 阐述了移动发明者和发明者网络对于跨企业、城市内、国家内知识传播的影响
Storper M 2004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6 强调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归纳了面对面交流的特性,构建了面对面交流促进经济主体协同的分析模型
Martin R 2003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5 对波特的集群理论提出质疑,主张谨慎使用集群概念,尤其是在制定政策时
Boschma RA 2007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3 从产业区企业层面探讨了本地和非本地知识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
Menzel MP 2010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3 探讨了集群演化的核心驱动力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核心驱动力的动态变化
Giuliani E 2005 Research Policy 23 分析了集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集群内部知识系统和跨集群知识联系的影响
Powell WW 2005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2 探讨了偏好依附、同质性、多层次网络等机制对于网络演化的影响
Owen-Smith J 2004 Organization Science 21 分析了地理邻近、组织邻近对基于网络的知识溢出的影响
Malmberg A 2002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1 从知识创造和互动学习的视角解读集群的本质
Balland PA 2012 Regional Studies 19 探讨了地理、组织、制度、认知和社会邻近性对研发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Ter Wal A 2011 Regional Studies 18 构建了企业、产业、网络等层面的共同演化分析框架
Broekel T 2012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7 验证了认知、社会、组织、地理邻近对知识网络的重要作用,但过度邻近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
Maskell P 1999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5 强调集体学习和企业隐性知识对维持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①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多维邻近性机制。自马歇尔提出“产业区”理论以来,地理邻近性一直是区域创新、知识溢出的重要分析视角。伴随研究的深入,单一维度邻近性分析的局限日益显露,源于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的差异,学界形成了多种维度的邻近性概念。2005年Boshma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的研究构建了由认知、组织、社会、制度和地理等五个维度邻近性所组成的创新网络分析框架[20]。2012年Balland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的研究探讨了多维邻近性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发合作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发现地理、组织和制度邻近性能够促进网络形成与演化,而认知和社会邻近性的影响则不显著[21]。2012年Broekel等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的研究指出认知、社会、组织和地理等维度邻近性在荷兰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过度邻近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22]
②创新结网的多空间尺度耦合。围绕知识联系和创新网络的地理空间问题,经济地理学界形成了新区域主义、全球创新网络、关系经济地理等三大学派,研究尺度逐渐从本地、全球二分的单一尺度到全球—地方联结的多尺度耦合。2004年Bathelt等发表在《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的研究质疑了单一尺度知识流动的观点,将本地视角和跨界视角结合起来,构建了知识流动、创新合作的“本地蜂鸣—全球管道”(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模型[23]。Morrison于2008年发表在《Regional Studies》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多尺度创新互动的探讨,识别了“本地—跨界”网络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即知识守门员(knowledge gatekeeper)[24]
③以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创新网络研究。西方经济地理学“演化转向”助推了学者从企业异质性、企业惯例、生命周期、网络结构、路径依赖、区域情境和共同演化等视角深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研究。2005年Giuliani等发表在《Research Policy》的研究分析了智利葡萄酒集群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多空间尺度知识联系[25]。2007年Boschma等发表在《Industry and Innovation》的研究探讨了意大利制鞋集群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结果显示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和地理开放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26]。2009年Menzel等在《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发文,构建了集群生命周期模型,解析了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集群演化的驱动力[27]

3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内容与争论

3.1 创新网络结构演化

早期经济地理学者的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研究多以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剖析集群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网络结构特征的动态性。Saxenian对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区域合作网络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28],Pyke等刻画了“第三意大利”的供求网络和非正式网络形态[29],王缉慈领衔的集群研究团队对中关村、东莞、温州等区域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研究[30],曾刚领衔的创新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浦东生物医药、东营石油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演化过程[31-32]
伴随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创新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组织间互动关系得以量化,弥补了早期研究中缺乏规范性及对网络关系演化过程探究不足的缺陷。Gay等对法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的研究发现,网络具有择优连接性,趋向于小世界网络[33];Ter Wal基于1980—2000年EPO和USPTO的合作专利数据,测算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网络连通性和网络凝聚系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区信息技术和生命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演化[34]。国内经济地理学者基于合作专利、合作论文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数据,依据中心度、结构洞等个体网络指标,识别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创新网络主体及演变,并运用平均路径长度、群集系数、凝聚子群等指标刻画了不同产业整体创新网络演化过程[35-37]
经济地理学者更为关注创新网络的空间组织形态及演化轨迹,侧重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上网络空间格局变化。Li等基于WoS中2000—2014年合作论文数据,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知识多中心的多尺度动态演化,研究发现区域、国内和国际尺度上的多中心动态性具有显著差异[38];李丹丹等基于2000—2009年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和重庆维普数据库中的合作论文数据,以国家、省、城市为空间单元,研究发现知识溢出网络在全球和国家尺度上趋向于小世界网络,区域尺度上趋向于随机网络[39]
集群研究由地方观向网络观的转变则使得多集群网络演化研究逐渐兴起[40]。Turkina等运用社区发现方法分析了2002—2014年北美和欧洲地区52个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内和集群间网络,发现全球集群网络呈现由地理上的本地结构向沿着价值链分层的跨越本地的层级结构演化,该研究为探究经济现象的空间组织与驱动力提供了新的范本[41];Nomaler等运用主导路径方法,分析了1986—2006年美国35个集群内和集群间专利引用的空间格局,评估了地理因素在技术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暗示了技术网络趋于集群间而非集群内的演化趋势[42]

3.2 创新网络演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

路径依赖被认为是经济景观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演化经济学的第一定律[43]。路径依赖思想重视历史对现行和未来经济社会系统运行轨迹的影响,强调路径产生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路径产生之后的自我强化和自我积累机制以及路径锁定的风险。Grabher最早引入路径依赖概念,从政治锁定、认知锁定和功能锁定等层面解释了鲁尔区缺乏更新的原因。此后,路径依赖理论被经济地理学者广泛应用于老工业基地衰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以及新兴产业产生等问题的探讨[18]。Martin等研究认为区域经济演化过程均可视为路径依赖,而真正的演化应是能够实现创新和新路径创造的路径依赖机制[19];尹贻梅等研究则指出区域经济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路径依赖效应:一是以企业衍生、集聚经济为驱动力的路径依赖(积极锁定),二是过度专业化、忽视外部联系导致的路径依赖(消极锁定)[18];贺灿飞等研究发现基于认知邻近性的路径依赖式发展会导致“弱者恒弱”的现象,不利于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的区域实现产品升级和演化[44]。为避免区域经济因过度路径依赖而失去弹性和敏感性、陷入僵化锁定,演化经济地理学者提出了路径创造、路径突破和路径重构等概念。路径创造关注路径自身变化和路径转变的可能性,强调创新主体之间、创新主体与区域情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路径演化的重要性,是打破区域锁定、实现创新升级的重要选择[45]
网络化社会背景下,路径依赖、路径锁定和路径创造等理论被经济地理学者应用于集群网络演化研究。相关议题涉及三个方面:①路径依赖与集群企业知识网络地理边界的互动关系。徐蕾等研究梳理了集群企业受路径依赖报酬递增效应和消极锁定效应的影响,知识网络地理边界由本地根植到跨界拓展的动态过程[46]。②集群网络演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机制。陈肖飞等探讨了奇瑞汽车集群网络演化过程中驱动机制的变化,研究发现松散型网络、紧凑型网络、开放型网络的核心驱动机制分别为路径依赖机制、关系选择机制、学习创新机制[47]。③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视角下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路径分异。周灿刻画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呈现网络位置升级、网络边缘位置锁定、网络位置降级等差异化演化路径,并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等理论层面,解析了集群创新网络演化路径分异的成因[37]。总体上,如何基于创新主体的进入、成长、衰落和退出,合作关系的建立、强化、锁定和解散等动态过程,阐释创新网络演化是路径依赖抑或是路径创造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3.3 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演化机理

邻近性是经济地理学分析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视角,但由于研究对象、研究尺度、研究时段以及研究方法等存在差异,有关邻近性与网络动态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图5)。地理邻近具有增加面对面交流机会、强化集体学习的优势,从而促进隐性知识溢出,成为创新合作的重要驱动力。Hoekman等基于2000—2007年欧洲国家313个区域的合作论文数据,研究发现尽管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削弱了领土边界的作用,但创新合作依旧具有地理距离敏感性[48]。认知邻近有助于创新主体对技能、技巧、诀窍等非编码化和复杂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提高知识溢出效率,是创新主体以新观念、新方法整合异质性和互补性知识的必要条件。Balland等基于花名册回忆法获取了西班牙玩具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和商业知识网络演化数据,研究表明较之商业知识网络,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对于技术知识网络演化更为重要[49]。组织邻近则是整合多方主体的信息、知识、技术,促使其在未知和不确定性环境中转移交换的重要保障。D’Este等通过分析1999—2003年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支持的合作研究项目发现,组织邻近和地理邻近对于促进高校和企业合作具有显著正向影响[50]。社会邻近能够提供可靠的潜在创新合作伙伴、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敏感性知识交流、优化知识传播通道。Agrawal等研究发现发明者的工作经历与知识流动模式具有内在关联,社会关系强化了创新合作的路径依赖[51]。制度邻近是保护创新主体利益、避免机会主义行为、激励创新合作的重要力量。Broekel等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分析了荷兰航空工业知识网络演化,结果显示若考虑节点属性和网络结构内生性,仅地理邻近和制度邻近对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显著影响[52]
图5 多维邻近性对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的影响机制

Fig.5 The mechanism of proximity dimension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s

然而,邻近性因素对创新合作的影响并非静态的,不同维度邻近性的重要程度因产业知识基础和生命周期而异。对于技术知识复杂度高、技术生命周期萌芽阶段的产业而言,由于知识隐性程度高,基于地理邻近的面对面交流仍然至关重要[53];伴随技术生命周期的成熟,行业知识基础逐渐被编码化,网络关系的地理距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27]。Ter Wal对德国生物医药产业发明者网络演化的研究发现,三元关系促进远距离协作关系的形成,地理邻近的本地网络对集群创新的重要性减弱,远距离的外部网络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4]。另外,过度邻近则会致使关系锁定,妨碍创新网络演化。诸多实证研究证实了过度的地理、认知、组织、社会、制度等邻近会造成恶性竞争与空间锁定、知识异质性降低、封闭内向锁定网络、机会主义风险低估、新成员被排挤等消极后果[55]。Li等构建了基于“情境—网络—行动”的网络动态与集群演化分析框架,通过广东大沥挤压铝型材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发现,伴随新一代企业家的形成,早期依托亲缘关系过度邻近的学习网络逐渐消失,成为网络演化的首要驱动因素[56]
此外,多维邻近性并非相互独立,认知、组织、社会、制度等维度邻近性基于临时性地理邻近、成本机制、关系资本、信任机制等,对地理邻近性具有替代效应。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编码化程度的提高,地理邻近性对于创新合作的重要性受到质疑。Bunnell等认为,认知和组织等邻近性对于交互学习与合作创新更为关键,由此提出了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ed)邻近性概念[57]。Torre等则认为创新合作过程中的面对面交流需求可通过个体流动的方式,以博览会、研讨会、商务旅行等形式构建的临时性地理邻近来满足[58]。创新主体通过松耦合网络组织,依托社会邻近与外部知识源建立联系,促进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合作,暗含“关系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或替代实体“地理空间”的作用,推动远距离主体间开展创新合作[37,59]

4 研究展望

受益于演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转向”和“演化转向”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引入,演化经济地理学在企业、产业、集群、区域乃至全球等层面的创新网络演化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争议和不足,还需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第一,解析发展中国家和多集群创新网络及其动态性的特质。创新网络涉及创新网络主体、创新合作关系、创新网络尺度、创新网络结构四方面内涵。中国的创新阶段、创新政策以及创新基础等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创新网络“主体—关系—尺度—结构”维度上有何独特性有待揭示。同时,中国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阶段差异、区域创新模式各具特色,有必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创新网络动态性比较研究。此外,集群作为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创新主体融入创新网络的重要平台,是经济地理学者探讨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空间单元。流空间时代,不同空间尺度创新结网的“超越集群”研究兴起,关系经济地理学者则前瞻性地提出了“全球集群网络”理论。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涉及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制度与文化等区域情境的多集群协同创新的更为复杂的创新生态系统,传统单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结论对其解释力不足,多集群创新网络如何耦合、演化路径、演化机理有何特质还需深入论证。
第二,探讨创新网络演化的路径依赖抑或路径创造机制。路径依赖被誉为演化经济学的第一定律,技术创新、区域发展以及集群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已被众多实证研究所证实。然而,纵观创新网络演化路径研究,有关创新网络演化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路径依赖的过程,路径依赖的形成机制是否具有显著的地方尺度,如何实现创新合作的路径创造等问题的探讨还较为少见,有必要基于关系视角来探讨创新主体的网络位置及位置演化轨迹。
第三,揭示创新网络演化邻近性机制的阶段性及交互作用。邻近性被认为是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创新网络发展阶段的差异,现有研究对不同维度邻近性重要程度的认知存在争议。应立足于动态演化视角解析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核心驱动力的变化,寻求创新网络不同发展阶段促使主体互动学习、合作创新绩效最大化的最佳邻近距离。
[1]
吕拉昌, 黄茹, 廖倩. 创新地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 地理科学, 2016, 36(5):653-661.

DOI

[2]
曾刚, 王秋玉, 曹贤忠. 创新经济地理研究述评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8, 38(4):19-25.

DOI

[3]
Rothwell R. 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J]. R&D Management, 1992, 22(3):221-240.

[4]
Rycroft R W, Kash D E. The Complexity Challeng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M]. New York: Casse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5]
Boschma R A, Frenken K. Why is economic geography not an evolutionary science?Towards a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3):273-302.

[6]
Boschma R A, Lambooy J G.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1999, 9(4):411-429.

[7]
Boschma R A, Martin R.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10.

[8]
Glückler J, Doreian P. Editorial: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eco-nomic geography-positional,evolutionary and multi-level approach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16(6):1123-1134.

[9]
刘晓燕, 阮平南, 李非凡. 基于专利的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挖掘[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3):136-141.

[10]
Freeman 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5):499-514.

[11]
Cooke P. The new wa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anal-ysis,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6, 8(2):159-171.

[12]
沈必扬, 池仁勇. 企业创新网络: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范式[J]. 科研管理, 2005, 26(3):84-91.

[13]
童昕, 王缉慈.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J]. 中国软科学, 2000(9):80-83.

[14]
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3.

[15]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等. 区域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7):795-805.

DOI

[16]
Essletzbichler J, Rigby D L. Exploring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5):549-571.

[17]
Martin R, Sunley P. Complexity thinking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5):573-601.

[18]
尹贻梅, 刘志高, 刘卫东. 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J]. 地理研究, 2012, 31(5):782-791.

[19]
Martin R, Sunley P.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6):395-437.

[20]
Boschma R A. Proximity and innovation:a critical assess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05, 39(1):61-74.

[21]
Balland P A. Proxim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llaboration net-works:evidence fro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within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industry[J]. Regional Studies, 2012, 46(6):741-756.

[22]
Broekel T, Boschma R A. Knowledge networks in the Dutch aviation industry:the proximity paradox[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2):409-433.

[23]
Bathelt H, Malmberg A, Maskell P. Clusters and knowledge:lo-cal buzz,global pipelines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4, 28(1):31-56.

[24]
Morrison A. Gatekeepers of knowledge within industrial dis-tricts:who they are, how they interact[J]. Regional Studies, 2008, 42(6):817-835.

[25]
Giuliani E, Bell M. The micro-determinants of meso-leve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a Chilean wine cluster[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1):47-68.

[26]
Boschma R, Ter Wal A L J. Knowledge network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an industrial district:the case of a footwear district in the south of Italy[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7, 14(2):177-199.

[27]
Menzel M P, Fornahl D. Cluster life cycles-dimensions and ra-tionales of cluster evolu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7, 19(1):205-238.

[28]
Saxenian A L. 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9]
Pyke F, Becattini G, Sengenberger W. 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M]. Genev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 1990.

[30]
王缉慈. 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31]
毛睿奕, 曾刚. 基于集体学习机制的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为例[J]. 经济地理, 2010, 30(9):1478-1483.

[32]
吕国庆, 曾刚, 马双, 等.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以东营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为例[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9):1423-1430.

[33]
Gay B Dousset B. Innova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al dynam-ics:study of the alliance network of a major sector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2005, 34(10):1457-1475.

[34]
Ter Wal A L J. Cluster emergence and network evolution: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inventor network in Sophia-Antipolis[J]. Regional Studies, 2013, 47(5):651-668.

[35]
汪涛, Hennemann S, Liefner I, 等. 知识网络空间结构演化及对NIS建设的启示——以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 30(10):1861-1872.

[36]
顾娜娜.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5.

[37]
周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格局、路径、机理[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38]
Li Y, Phelps N A. Knowledge polycentricity and the evolving Yangtze River Delta megalopolis[J]. Regional Studies, 2017, 51(7):1-13.

[39]
李丹丹, 汪涛, 周辉. 基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0):1180-1187.

DOI

[40]
Cassi L, Wal A L J T. The evolution of trade and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 in the global wine sector:a longitudinal study using network analysi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88(3):311-334.

[41]
Turkina E, Assche A V, Kali 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global cluster networks:evidence from the aerospace industry[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16(6):1211-1234.

[42]
Nomaler Ö, Verspagen B. 2016. River deep,mountain high:of long run knowledge trajectories within and between innovation clus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6(6):1259-1278.

[43]
Hall P. Innovation,Economics and Evolution: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Changing Technology in Economic Systems[M]. London: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

[44]
贺灿飞, 金璐璐, 刘颖. 多维邻近性对中国出口产品空间演化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7, 36(9):1613-1626.

DOI

[45]
张伟峰, 慕继丰, 万威武. 基于企业创新网络的技术路径创造[J]. 科学学研究, 2003, 21(6):657-661.

[46]
徐蕾, 魏江. 网络地理边界拓展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路径依赖的解释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5):767-776.

[47]
陈肖飞, 郭建峰, 胡志强, 等. 汽车产业集群网络演化与驱动机制研究——以奇瑞汽车集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3):467-476.

DOI

[48]
Hoekman J, Frenken K, Tijssen R J W. Research collaboration at a distance:changing spatial patterns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within Europe[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5):662-673.

[49]
Balland P A, Belso-Martínez J A, Morrison A. The dynamics of technical and business networks in industrial clusters:embeddedness,status or proxim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92(1):35-60.

[50]
D'Este P, Guy F, Iammarino S. Shaping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s:what type of proximity does really matter?[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13(4):537-558.

[51]
Agrawal A, Cockburn I, Mchale J. Gone but not forgotten: knowledge flows,labor mobility,and enduring social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5):571-591.

[52]
Broekel T, Hartog M. Explaining the structur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using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3, 20(3):277-295.

[53]
Balland P A, De Vaan M, Boschma R A. The dynamics of inter-firm networks along the industry life cycle:the case of the global video game industry,1987-2007[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13(5):741-765.

[54]
Ter Wal A L J. The dynamics of the inventor network in Ger-man biotechnology:geographic proximity versus triadic clos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14(3):589-620.

[55]
李琳, 雒道政.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西方研究回顾与展望[J]. 经济地理, 2013, 33(6):1-7.

[56]
Li P F, Bathelt H, Wang J. Network dynamics and cluster evo-lution:changing trajectories of the aluminium extrusion industry in Dali,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1):127-155.

[57]
Bunnell T G, Coe N M. Spaces and scales of innovation[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1, 25(4):569-589.

[58]
Torre A, Rallet A. Proximity and localization[J]. Regional Studies, 2005, 39(1):47-59.

[59]
Asheim B T, Isakse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sticky" and global "ubiquitous" 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27(1):77-86.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