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Pattern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European Union,1992-2016

  • XIE Wujie , 1, 2 ,
  • HE Jianmin 1
Expand
  • 1.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 2. School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1-03

  Revised date: 2019-03-25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8

Abstract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ourism research because it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applies ArcGIS10.3 and Stata14 to analyze spatial pattern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European Union from 1992 to 2016.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European Union's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s: Northern Europe, Western Europe, Central/Eastern Europe, and Southern/Medit. Europe, which constitute three zones: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North Sea coast, Danube Basin and Mediterranean coast. Beihai coast. Th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 and the great rivers. The EU'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enriched in all sub cultures. 2)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generally grow faster and tend to be balanced, in which the number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2002 than in 1995, the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ends to be balanced and multi-polarized. 3) The heterogeneity and integr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of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chengen visa policy promotes exploit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essibility,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e this article

XIE Wujie , HE Jianmin . Spatial Pattern and Dynam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European Union,1992-2016[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 39(10) : 193 -20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10.024

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收入、就业、出口和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世界旅游业理事会调查显示2016年旅游业为全球经济贡献了7.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0.2%,连续六年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旅游业具有强大的关联效应,提供了近2.9亿个就业机会,占全球就业近10%。根据世界银行碳金融部门测算,旅游业较制造业相对环保,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绿色经济增长。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市场实现了快速增长[1],国际旅游者由1950年2 500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12.35亿人次。
欧盟成员国旅游资源丰富,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等旅游资源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凭借统一市场、申根签证政策、单一货币等优势,成为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游游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对旅游投资者、经营者、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者产生重要影响[2-4],对旅游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5-6]。然而,国际旅游资源呈现空间不均衡分布,对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区域旅游合作等产生影响,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与演进对跨国界旅游资源开发、国际旅游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需要定量测度与解构。
国外学者从宏观视角探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与模型[7],如目的地地带理论、目的地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等[8-9],注重对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空间联系的实证分析[10-11]。国内学者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①从微观尺度分析旅游区内部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网络结构。汪德根运用最近邻比率Rβγ、紧密度指数、平均径路长定量研究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性[12];王录仓、吴清、向宝惠等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Voronoi多边形变异系数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黄河三峡景区、武陵山区、黄河源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13-15]。②中观尺度从市域和省域层面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魏少琴、李中轩、程海峰等运用最邻近系数R、网络通达度、基尼系数、紧密度等方法分析杭州市、洛阳市、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16-18];左昕昕、李亚娟对兰州市、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和交通结构特征进行分析[19-20];敬峰瑞等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21];章锦河运用最近邻指数Rβγ、通达度、平均径路长、紧密度指数对皖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性等进行分析[22];黄远水、程胜龙、吴清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福建、甘肃、湖南等省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3-25];许辉采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发现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26]。③大尺度从流域、城市群、国家层面乃至跨国层面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卞显红、王洪桥、吴春涛、王灵恩等采用最邻近指数R、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东北地区、澜沧江流域等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和时空演化过程[27-30]。在国家层面,吴必虎运用最邻近点指数R、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国家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31];熊杰采用GIS空间分析、不均衡指数、核密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32];瓦哈甫·哈力克利用旅游资源诅咒系数及ESDA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诅咒的时空分异特征[33]。国内学者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如郭鹏研究发现欧亚非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65个国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较高一致性[34];周李对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5]。基于上述分析,跨国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仍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欧盟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3、Stata 14软件进行核密度估计,解析欧盟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和动态演进过程,为“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旅游开发与合作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是独特的经济和政治联盟,成员国包括28个欧洲国家 。欧盟前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年成立,EEC),创始成员国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旨在减少国家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实现经济交流与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合作领域的拓展,纯粹的经济联盟演变为跨越气候、环境、健康以及安全、正义、移民等政策领域的国际组织,1993年实现货物、服务、人员和资金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欧洲经济共同体更名为欧洲联盟。欧盟以法治为引领,一切建立在成员国自愿、民主协商基础上,实现半个多世纪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2016年,欧盟共接待国际入境游客50 0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3 766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市场的40.5%和30.9%(表1)。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30年全球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将达18亿人次,欧盟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占全球总量的41.1%)。然而,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恐怖主义活动、难民等因素诱发欧盟各国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能否通过旅游业的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繁荣[36],需要欧盟各国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与合作开发。
表1 欧盟国际旅游到达和国际旅游收入

Tab.1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and tourism receipts by generating region

国际旅游到达
(万人次)
国际旅游收入
(亿美元)
人均收入
(美元)
(2016)
2015 2016 2015 2016
世界 118 900 123 500 11 960 12 200 990
欧洲 60 370 61 620 4 496 4 473 730
欧盟-28 47 780 50 010 3 721 3 766 750
亚洲太平洋 28 400 30 840 3 494 3 667 1 190
美洲 19 260 19 930 3 056 3 132 1 570
非洲 5 340 5 780 348 348 600
中东 5 560 5 360 576 576 1 080

资料来源: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7 edition。

2016年,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等五个欧盟国家进入以国际入境游客人数为标准的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排名(表2),占前十位国家(地区)国际入境游客总人次的53.5%[37]。同时,以国际入境旅游收入进行排序,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欧盟五国位列前茅,占前十位国家(地区)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总额的37.6%,欧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表2 国际入境游客人数和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排名(国别)

Tab.2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international tourism receipts by country

排名 国际入境游客人数 排名 国际入境旅游收入
总量(万人次) 变化率(%) 总量(亿美元) 变化率(%)
2015 2016 2015/2014 2016/2015 2015 2016 2015/2014 2016/2015
1法国 8 450 8 260 0.9 -2.2 1美国 2 054 2 059 7.0 0.3
2美国 7 750 7 560 3.3 -2.4 2西班牙 565 603 -13.3 6.9
3西班牙 6 850 7 560 5.5 10.3 3泰国 449 499 16.9 11.0
4中国 5 690 5 930 2.3 4.2 4中国 450 444 2.1 -1.2
5意大利 5 070 5 240 4.4 3.2 5法国 449 425 -22.9 -5.3
6英国 3 440 3 580 5.6 4.0 6意大利 394 402 -13.3 2.0
7德国 3 500 3 560 6.0 1.7 7英国 455 396 -2.3 -12.9
8墨西哥 3 210 3 500 9.4 8.9 8德国 369 374 -14.8 1.4
9泰国 2 990 3 260 20.6 8.9 9中国香港 362 329 -5.8 -9.1
10土耳其 3 950 -0.8 10澳大利亚 289 324 -8.2 12.3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库。

国际旅游资源是影响国际旅游需求的重要因素[38-39],欧盟是国际旅游资源的主要富集区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欧盟国际旅游资源数量排在前五位的国家是西班牙、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世界遗产数量分别为45、30、51、42、41处,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分别为48、6、14、14、15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分别为74、174、53、45、34处,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欧盟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资源分布格局与动态演进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集聚与关联、演化,以及分布密度、重心等。本文应用ArcGIS 10.3软件的核密度估计工具测算欧盟旅游资源分布密度;选取1995、2002、2009、2016年截面数据,应用Stata 14软件绘制欧盟旅游资源二维核密度曲线图,刻画与解构欧盟国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与演进过程。
给定样本集合求解随机变量分布密度函数问题是概率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解决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由于参数估计需要假定数据分布,Rosenblatt和Parzen提出了非参数估计方法——核密度估计方法,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研究数据分布特征,对数据分布不附加任何假定。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采用平滑的峰值函数(“核”)拟合观察到的数据点,对真实的概率分布曲线进行模拟,X1X2,…,Xn为独立同分布的n个样本点,设其概率密度函数为fx),则fx)的核密度估计为:
f ^ h x = 1 n i = 1 n K h x - X i = 1 n h i = 1 n K ( x - X i h )
式中: f ^ ( x )为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n表示样本数;h为窗宽;Kx)为核函数。
f ^ ( x )与样本容量n、核函数Kx)以及h的选取有关,在样本量n一定的约束下,核概率密度估计的关键是确定窗宽以逼近真实的概率密度函数。估计所得的概率密度函数 f ^ ( x )和真实的概率密度函数fx)的差异用积分均方误差(Mean Integrated Square Error,MISE)表示,根据MISE和核函数Kx)确定最优窗宽h。本文选取高斯核函数估计测算欧盟旅游资源核密度分布。高斯核函数其表达式为:
K x = 1 2 π e x p - x 2 2

1.3 数据来源

欧盟旅游资源统计选取世界级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世界级资源包括世界遗产地(UNESCO’s World Heritage site)、国际重要湿地(Ramsar Site,Wetland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UNESCO’s Man and the Biosphere Reserves)。通过收集整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资料,截至2016年,欧盟拥有366处世界遗产(去除跨国重复的22处世界遗产),占世界遗产总数的36%,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2处、世界自然遗产28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6处;拥有国际重要湿地814处,占全球总量的35.8%;拥有人与生物圈保护区176处,占全球总量的35.8%。
依据旅游资源类型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欧盟共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1 362个,占世界总量的33.8%。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共计338处,占全球文化旅游资源总量的39.8%;自然旅游资源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共计1 024处,占世界自然旅游资源总量的32.2%(表3)。
表3 欧盟国际旅游资源数量与构成(2016)

Tab.3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EU’s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in 2016

自然旅游资源 合计 文化旅游资源 合计
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EU-28数量(处) 176 814 34 1 024 338 1 362
全球数量(处) 669 2 271 238 3 178 849 4 027
占比(%) 26.3 35.8 14.3 32.2 39.8 33.8

资料来源:依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数据整理;鉴于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数量较少,重复统计对旅游资源分布影响较小,因此在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中各计数一次。

通过查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获取欧盟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名称、经纬度以及统计数据。首先,将欧盟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其次,利用ArcGIS 10.3空间分析工具集(Spatial Analyst)中的核密度工具分析欧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最后,应用Stata 14的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欧盟旅游资源分布动态演进过程。样本跨度为1992—2016年,涵盖了欧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能够较好地反映欧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趋势。

2 欧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2016年,欧盟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占全球39.8%,自然旅游资源占全球32.2%;全球前十旅游目的地中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德国五个欧盟国家(表2),虽然在国际到达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排名上存在差异,但均位于世界前十,充分体现旅游资源对国际入境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作用。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划分,欧盟28个成员国划分为北欧、西欧、中东欧、南欧—地中海欧洲四个旅游区 ,运用核密度测算欧盟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程度。

2.1 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于沿海、沿河地区,呈三区—三带分布

欧洲的音乐、文学、绘画、雕刻、建筑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欧洲的教堂、城堡、宫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40];两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留下大量历史遗迹。纷繁厚重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现代文明构筑了欧洲最负盛名的人文旅游资源,城堡、教堂、雕塑、绘画以及文学艺术作品奠定了欧洲令人向往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与格局。
核密度测算结果显示(图1),欧盟世界文化遗产资源富集于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古罗马、古希腊拉丁文化旅游区,多瑙河流域的中欧斯拉夫文化旅游区,北海沿岸西欧日耳曼文化旅游区 ,形成地中海沿岸文化旅游带、多瑙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北海沿岸文化旅游带,将欧盟历史文化遗产有机联系起来。
图1 欧盟文化旅游资源核密度分布

Fig.1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U

图2 欧盟自然旅游资源核密度分布

Fig.2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of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U

图3 欧盟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核密度分布

Fig.3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of cultural-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U

①地中海沿岸文化旅游带——文明的起源。地中海地区是欧亚非三大洲经济、文化沟通的重要区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保留了灿烂而珍贵的文物古迹。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创造出灿若繁星的艺术珍品,拥有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旅游城市,从斗兽场、庞贝古城等遗址中可以领略昔日的辉煌,被称为“露天历史博物馆”;阳光、海水、石头是希腊的三宝,“考古”旅游为主要内容,如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古遗址,古城罗德、阿波罗神庙、埃皮达鲁斯考古遗址等。
②多瑙河流域文化旅游带——文明的演化。该区是欧洲文明发展演化历程的体现,每一座城市的城堡、宫殿、娱乐场等均保留着岁月留下的个性。奥地利拥有“音乐之邦”之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李斯特等世界著名音乐家自此诞生、生活;匈牙利拥有雄浑的古城、繁华的都市,如布达佩斯、古城佩奇、刺绣和壁画城科洛乔等,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捷克享有“啤酒之国”的称号。
③北海沿岸文化旅游带——文明的扩散。该区“世界遗产”中首推以帝王和宗教为背景的文化遗产,其中以雄伟神秘的教堂、豪华典雅的宫殿,以及收藏丰富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最为典型,如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亚眠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宫、坎特伯雷大教堂,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宫殿。该区博物馆在全球首屈一指,法国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英国大英博物馆,荷兰的皇家博物馆等;一些著名的战争纪念地,如布鲁塞尔的滑铁卢战场遗址,法德边界的马奇诺防线等,吸引众多游客。

2.2 自然旅游资源高密度区呈现四区—三带空间分布

欧盟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包括不列颠群岛自然旅游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带阔叶林),日德兰半岛和荷比低地自然旅游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阔叶林),中欧多瑙河流域自然旅游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欧—地中海自然旅游区(地中海气候下的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四区”,呈现北海沿岸、多瑙河流域、地中海沿岸三带分布。欧盟凭借丰富而优良的自然旅游资源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旅游市场中生态休闲、高山滑雪、户外运动和自然观光旅游的首选。
①北海沿岸滨海、冰雪自然旅游带。包括不列颠群岛、荷比低地、日德兰半岛,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旅游带。英国拥有苏格兰湖区、约克郡溪谷、苏格兰高地等国家公园,山高林密清流碧水,环境优美。德国是欧洲大陆交通的十字路口,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有莱茵河、易北河、多瑙河、威悉河,以及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白雪、森林,莱茵河沿岸的葡萄园,田园风光优美。荷兰境内河网、堤坝、圩田密布,构成独特美丽的风光。
北欧为冰雪王国,北极圈横穿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的北部。该区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林海雪原、湖光山色、滨海胜景,加上极昼、极夜、极光等奇观,是欧洲自然风光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冰岛享有火与冰的世界、温泉之国的美誉,冰川、岩浆、海潮造就了冰岛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瑞典境内森林茂密、河湖众多;挪威是著名的渔业王国,森林密布,岛屿众多,以自然观光和冰雪体育运动著称。
②多瑙河流域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旅游带。中欧地区由南向北依次为阿尔卑斯山、巴伐利亚高原、多瑙河中游平原和中欧平原,拥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奥德河等河流,河网密布,自然景观独特。多瑙河被称作欧洲最大的生物实验室,阿尔卑斯山山脉是登山滑雪、徒步旅行、避暑、矿泉疗养的胜地。奥地利拥有高峻的雪山、湖泊和瀑布,成为世界著名的登山、滑雪运动基地和风景游览、高山疗养胜地,音乐、森林、雪山被称为旅游“三宝”。捷克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气质的建筑向世人展示一幅精彩的画卷,有“中欧花园”之称。
③地中海沿岸自然旅游带,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大部、法国地中海沿岸地区、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大部和地中海岛屿。南欧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与西欧、中欧、北欧沿海等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明显反差,凭借阳光、海水、沙滩以及丰富多彩的地中海风情,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海滨游乐、康复修养基地和冬季避寒旅游的中心。西班牙南部拥有800 km海岸线,是欧洲热量最充沛的地区之一,以阳光、海水、沙滩等闻名世界,有世界旅游王国之称;葡萄牙以滨海风光、山间避暑胜地为主;意大利主要开展观光、登山、滑雪、滨海度假等活动,被称为“欧洲的天堂和花园”。

2.3 欧盟旅游资源呈现“四区三带”的空间分布格局

欧盟文化—自然旅游资源呈现北欧、西欧、中东欧、南欧—地中海欧洲等四区,形成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海沿岸以及英吉利海峡沿岸,中部莱茵河—维斯杜拉—易北河—多瑙河流域,南部地中海沿岸三个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是跨国旅游合作的基础,欧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旅游资源差异是欧盟跨国主题旅游产品形成的基础。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波罗的海地区,冬季以滑雪旅游为主题,在平坦地区发展自行车或河流和驳船主题和文化旅游;阿尔卑斯山脉植被茂密,多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火山景观,适宜开展游览、疗养、滑雪等旅游活动;地中海地区拥有漫长的海岸线,阳光、海水、沙滩以及宜人的气候,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欧盟以其种类繁多旅游资源和便捷的可进入性,吸引了众多的国际游客。
欧盟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核密度测算显示,国际旅游资源主要富集于北欧的英国、西欧的法国和德国、南欧的西班牙、地中海的意大利以及中欧部分地区,与世界前十旅游目的地排名国家基本一致,然而旅游资源同样富集的中东欧部分地区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国际游客到来。西欧、北欧、南欧—地中海欧洲基本为经济发达国家,是欧元区的倡导者和实践先锋,而中东欧新兴国家则较多,加入欧元区时间相对较晚(表4),表明旅游资源是国际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便利程度、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表4 欧盟国家发展进程与分组

Tab.4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grouping of EU countries

国家 加入欧盟时间 加入欧元区时间 加入申根区时间 IMF分类(发达/新兴)
北欧 丹麦 1973 2001 发达
芬兰 1995 2002 2001 发达
爱尔兰 1973 2002 发达
瑞典 1995 2001 发达
英国 1973 发达
西欧 奥地利 1995 2002 1997 发达
比利时 1958 2002 1995 发达
法国 1958 2002 1995 发达
德国 1958 2002 1995 发达
卢森堡 1958 2002 1995 发达
荷兰 1958 2002 1995 发达
中/东欧 保加利亚 2007 新兴经济体
捷克 2004 2007 发达
爱沙尼亚 2004 2011 2007 发达
匈牙利 2004 2007 新兴经济体
拉脱维亚 2004 2014 2007 发达
立陶宛 2004 2015 2007 发达
波兰 2004 2007 新兴经济体
罗马尼亚 2007 新兴经济体
斯洛伐克 2004 2009 2007 发达
南/地中海欧洲 克罗地亚 2013 新兴经济体
塞浦路斯 2004 2008 发达
希腊 1981 2002 2000 发达
意大利 1958 2002 1997 发达
马耳他 2004 2008 2007 发达
葡萄牙 1986 2002 1995 发达
斯洛文尼亚 2004 2007 2007 发达
西班牙 1986 2002 1995 发达

资料来源:《European Union Tourism Trends》。

3 欧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动态演进

不同国际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与价值以及国家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等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需要从时间序列上进行定量测度与解构。选取高斯核函数测算欧盟28个成员国文化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综合旅游资源的Kernel密度估计二维图(图4图5图6)。在时间序列上,选取对欧盟经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节点:1995、2002、2009、2016年。1995年欧盟申根区正式启动 ,2002年欧元区正式启动 ,2009年签订里斯本条约 ,优化欧盟组织机构和运营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
图4 欧盟文化旅游资源密度的分布演进

注:排除马耳他,因其旅游资源密度太高而成为异常值。图5~图6同。

Fig.4 Evolution of density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U

图5 欧盟自然旅游资源密度的分布演进

Fig.5 Evolution of density of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U

图6 欧盟旅游资源密度的分布演进

Fig.6 Evolution of density of cultural-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EU

3.1 欧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稳步提升、分布趋向均衡化

欧盟文化旅游资源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图4),1995—2016年曲线峰值中心分布偏左,表明文化旅游资源密度较低国家占比大,但峰值中心随时间推移向右移动,呈阶梯状下降趋势,同时宽度拉大,存在明显的右拖,表明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不断增加,各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速度加快,人文旅游资源趋向均衡化,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存在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从曲线分布形状看,曲线峰值随时间不断下降,曲线右侧尾部随时间不断上升,且右尾不断拉长,显示文化旅游资源密度低值区域比例降低,高值区域比例扩大,均衡趋势强化。
1995年密度分布曲线呈现较为显著的宽度窄、峰值中心高、右尾薄的特征,表明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在低值国家,高值国家数量比例小。2002、2009、2016年,曲线分布形态则宽度大、峰值低、右尾厚,曲线整体上形状接近,但随时间变化,峰值向下向右平稳移动,表明各国文化旅游资源有序稳步开发,极化波动小。1995年申根签证全面生效后,旅行的便利化促进国际旅游发展,进而对就业带动作用显著,欧盟各国更加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人文旅游资源数量不断增加。

3.2 欧盟自然旅游资源分布趋向均衡化、多极化

欧盟自然旅游资源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图5),1995—2016年曲线峰值中心偏左,显示自然旅游资源密度低值占比大,峰值中心整体随时间右移,表示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不断增多,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速度较快;曲线峰值逐年呈阶梯状下降,显示自然旅游资源趋向均衡、整体增长速度较快。曲线右侧尾部不断拉长、加厚且为多峰状,揭示自然旅游资源高值国家比例扩大,且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呈多极化趋势。四个时段曲线分布均较陡,峰值处于自然旅游资源较低水平,自然旅游资源国家间差异小,大多集中在自然旅游资源密度较低的国家,自然旅游资源密度较高的国家占比较少。曲线均为多峰状,自然旅游资源密度分布出现多极化,分异明显。
1995年核密度分布曲线右侧尾部较短、厚度薄,表明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在低值国家,自然旅游资源高密度国家数量少而分散。2002、2009、2016年核密度分布曲线第二峰值依次向右移动,呈现多极化现象,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扩大,部分国家自然旅游资源增长速度较快。

3.3 欧盟旅游资源均衡趋势强化

欧盟旅游资源核密度估计显示(图6),1995—2016年曲线峰值偏左,国际旅游资源低值占比大,峰值中心随时间右移,呈阶梯下降趋势,宽度拉大,且存在明显的右拖现象,表明数量上旅游资源不断增多,各国对旅游资源重视而加快开发与保护速度,旅游资源分布趋向均衡化,但多峰状显示在样本考察期内存在部分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2002年与1995年相比,核密度分布曲线形状和下降幅度出现显著的变动:宽度大、下降快,表明旅游资源数量快速增加,具有区域均衡趋势,体现了1995年以后各国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从曲线分布形状看,曲线峰值随时间不断下降,曲线右侧尾部随时间不断上升,且右尾不断拉长,揭示旅游资源密度低值区比例降低,高值区比例扩大,趋于均衡发展。但是,1995、2002年密度分布曲线均为多峰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多极化趋势。

4 结论与建议

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探讨欧盟国际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主要结论如下:
①欧盟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具有优势。据世界教科文组织统计,2016年底,欧盟国际旅游资源总量占全球总量的33.8%,其中文化旅游资源(世界文化遗产)占全球文化旅游资源总量的39.8%,自然旅游资源(世界自然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占全球自然旅游资源总量的32.2%,丰富而灿烂的旅游资源为欧盟成为全球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
②在空间上,自然旅游资源呈现沿海沿河分布和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于各亚文化区。欧盟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衡,除北欧旅游资源较少外,中东欧、西欧、南欧—地中海等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人文旅游资源富集于多瑙河流域的中欧日耳曼斯拉夫文化旅游区,地中海沿岸的南欧古希腊古罗马(拉丁)文化旅游区,北海沿岸的西北欧日耳曼文化旅游区;自然旅游资源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北海沿岸以及多瑙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北海沿岸、多瑙河沿岸三带将欧盟璀璨的文化资源和优良的自然资源贯穿起来,有利于开展国际旅游合作。
③核密度估计显示,欧盟旅游资源峰值中心逐渐右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增速普遍较快,尤其是1995—2002年,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显著增加。曲线峰值逐年呈阶梯状下降,旅游资源分布非均衡缩小、整体增长速度较快。从旅游资源类型看,国际自然旅游资源核密度曲线呈多峰状,旅游资源密度出现多极化、分异明显;而国际文化旅游资源核密度曲线除1995年外,形态均变化不大,且向下向右平稳移动,表明各国旅游资源有序稳步开发,极化波动小。
结合上述结论和欧盟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切:
①旅游资源整体性、关联性决定旅游跨国合作、开发以及保护的必要性。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空间竞争的载体。对旅游资源开发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4]。欧洲文明发源地南欧、现代科学发祥地的西北欧以及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中东欧共同组成了欧洲光辉灿烂的现代文明,欧盟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区域经济、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良好的生态、纯净的自然、幽静的环境,成为西方文化遗产地保护、人与生物圈保护、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的重要区域。文化的区域性和异质性、自然资源的连续性是跨越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与开发的基础。
②选取对欧盟具有重要意义的四个代表性时段测算核密度二维图,随着时间推移,旅游资源数量不断增长并趋向均衡。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2002年较1995年曲线显著下降,宽度显著拉大,说明1995年申根签证实施引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推动效应,表明政策对旅游资源的正向影响。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正向影响,各国对旅游业发展给予重视,并相继出台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签证便利化、货币单一化、市场一体化等政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欧洲旅游委员会、欧盟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龙头企业应持续推进旅游便利化政策的制订与实施。
③以国际旅游到达和国际旅游收入为参考的国际旅游经济与欧盟旅游资源分布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欧盟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入境旅游收入核密度图显示,旅游经济总量在空间上呈现“三区三带”格局特征:西北欧、南欧—地中海欧洲、中东欧三区,北海沿岸旅游带、地中海旅游带、多瑙河旅游带等三带。中东欧国际旅游资源密集,但是以国际旅游到达和国际旅游收入为指标的旅游经济并没有达到相应密度。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构筑的跨国合作基础,以及临近客源市场优势和单一市场的便利性,为中东欧国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东欧旅游区2016年国际游客增长了6.6%。
④2016年,南欧—地中海旅游目的地接待入境客流增加了8%,达到1.93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 320亿欧元,占欧盟国际旅游收入总额39%;中东欧旅游目的地接待入境客流增加了7%,达到7 000万人次,带来310亿欧元收入;北欧旅游目的地接待入境客流增长了5%,达到7 200万人次,取得610亿欧元收入;西欧的增长持平(0%),入境客流为1.71亿人次,获得1 170亿欧元旅游收入。欧盟国际旅游增长并没有与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分布格局相一致,排名世界前十的法国、英国、德国所在的西欧、北欧地区,入境人数和收入增长处于末位,中东欧与南欧—地中海欧洲增长强劲。究其原因,首先,航空连通性的改善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推动了岛屿目的地入境旅游增长(如地塞浦路斯,马耳他、爱尔兰);其次,入境游客出于安全考虑,部分国际游客改变了流向,如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和2016年尼斯恐怖袭击之后,法国国际游客人数下降了2%,2016年布鲁塞尔恐怖袭击后的安全问题使得比利时入境人数减少了10%,德国入境人数增长了2%;第三,旅游投资的推动,如瑞典报告称在旅游投资推动下入境人数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增长13%,芬兰报告称酒店和餐馆的投资热潮以及来自欧盟的客源市场和中国的强劲需求推动了芬兰国际旅游的增长;第四,新兴客源市场的强劲旅游需求,俄罗斯、巴西、中国等新兴客源市场的国际旅游需求,如荷兰国际游客人数增长了5%;第五,汇率对国际旅游的影响,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导致英镑贬值,经济增长相对温和,提高了客源市场对目的地的承受能力,以英磅计算的国际旅游收入上升了3%,但以欧元计算,则下跌13%,原因是英镑贬值。
国际旅游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地理临近性等因素。南欧七国(包括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在欧盟内部具有彼此协调的传统,共同的债务国身份、移民和难民挑战,催生了彼此的认同与合作意识。近距离关注国家间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等因素,远距离注重优质旅游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奥地利的文化旅游为引擎,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开展“大国引擎、精品推介、组合推进”等方式,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构筑合作典范。
[1]
Lim C. A survey of tourism demand modeling practice:issuesand imp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tourism[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6:45-72.

[2]
Su Y W, Lin H 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worldwide:The rol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1):46-58.

[3]
Bille T, Schulze G G. Culture i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C]//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Art and Culture. Elsevier B.V., 2006:1 051-1 099.

[4]
Deng J Y, King B, Bauer T. Evaluating natural attractions for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422-438.

[5]
Herbert D. Literary places,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2):312-333.

[6]
Su Y W, Lin H 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worldwide:the role of world heritage sit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6):827-837.

[7]
Christaller W.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ourism location in Eu-rope[J]. Paper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4, 12(1):95-105.

[8]
Gunn C A. Tourism Planning[M]. New York: Crane Rusak, 1979.

[9]
Dredge D. Destination place planning and desig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9, 26(4):772-791.

[10]
Britton S. Tourism,capital,and place: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tourism[J]. Envir Plan D:Soc Space, 1991, 9(4):451-478.

[11]
Smith S L J. Region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7, 14(2):254-273.

[12]
汪德根. 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8(3):456-463.

[13]
王录仓, 杨志鹏, 武荣伟, 等. 甘肃黄河三峡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研究, 2016, 33(1):215-222.

[14]
吴清, 李细归, 吴黎, 等. 湖北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开发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7, 40(2):17-24.

[15]
向宝惠, 张爱平. 黄河源区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分析与开发对策研究[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5):121-127.

[16]
魏少琴, 贾铁飞. 杭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析及其整合[J]. 旅游科学, 2005(6):21-26.

[17]
李中轩, 吴国玺. 洛阳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模式[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31(4):107-109.

[18]
程海峰, 胡文海. 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1 275-1 280.

[19]
左昕昕, 靳鹤龄, 严江平. 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11):151-156.

[20]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J]. 资源科学, 2013, 35(4):858-867.

[21]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特征[J]. 资源科学, 2017, 39(2):303-313.

DOI

[22]
章锦河, 赵勇. 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1):99-103.

[23]
黄远水, 陈钢华, 伍弦. 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基于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统计分析[J]. 经济地理, 2010, 30(7):1 195-1 199.

[24]
程胜龙, 陈思源, 马交国, 等. 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 人文地理, 2008(4):105-111.

[25]
吴清, 李细归, 吴黎, 等. 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7, 37(2):193-200.

[26]
许辉, 杨洁明, 喻晓玲.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1):96-101.

[27]
卞显红. 长江三角洲国家AAAA级旅游区空间结构[J]. 经济地理, 2007(1):157-160.

[28]
王洪桥, 袁家冬, 孟祥君.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6):895-903.

DOI

[29]
吴春涛, 李隆杰, 何小禾, 等. 长江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演变[J]. 资源科学, 2018, 40(6):1 196-1 208.

[30]
王灵恩, 何露, 成升魁, 等.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J]. 资源科学, 2012, 34(7):1 266-1 276.

[31]
吴必虎, 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 人文地理, 2003(1):1-5.

[32]
熊杰, 章锦河, 周臖, 等. 中国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 37(2):83-88.

[33]
瓦哈甫·哈力克, 辛龙, 等. 旅游资源诅咒时空分异及驱动力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GWR模型分析[J]. 生态经济, 2019, 35(2):160-167.

[34]
郭鹏, 董锁成, 李泽红, 等.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 资源科学, 2014, 36(12):2 459-2 467.

[35]
周李, 吴殿廷, 李泽红, 等. 中蒙俄经济走廊自然旅游资源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资源科学, 2018, 40(11):2 168-2 176.

[36]
Lee J W, Brahmasrene T.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evidence from panel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8(13):69-76.

[37]
UNWTO. 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7 edition)[M]. Ma-drid:UNWTO. 2017:06-06.

[38]
Li M, Wu B, Cai L P.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Sites in China: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2):308-319.

[39]
Duncan Light. Gazing on communism:Heritage tourism andpost-communist identities in Germany,Hungary and Romania[J]. Tourism Geographies, 2000, 2(2):157-176.

[40]
李志勇. 客源国概况[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