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rritorial Space in Hu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Received date: 2020-11-30
Revised date: 2021-06-28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3
The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is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and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to plan objectives,spatial pattern and governance strategy. Based on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f spatial planning reconstruction,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unan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and puts forward its strategic conception under the four scenarios which are efficiency orientation,balance orientation,ec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life quality ori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rritorial space should highlight the orien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shape the high-quality territorial space centered on people in Hunan Province. The phased strategic plan guided by the life quality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Province. It can meet the needs of people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to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and pursue a better life.
WEN Ning , TU Lei , PENG Jiajie , TANG Kai .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erritorial Space in Hu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construction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8) : 73 -80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09
表1 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省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演变Tab.1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unan Provinc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
规划名称 | 规划期限 | 主要空间发展战略或措施 |
---|---|---|
“六五”计划 | 1981—1985 | 强调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 |
“七五”计划 | 1986—1990 | 发挥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中心作用,逐步建立洞庭湖滨、湘南、湘西、娄邵经济区;重视边远山区开发;扩大与毗邻省市的联合 |
“八五”计划 | 1991—1995 | 协调发展湘东、湘北、湘南、湘中、湘西五大经济区;拟定和实行西线开发计划,从工业布局上考虑枝柳线战略地位 |
“九五”计划 | 1996—2000 | 沿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建设优先发展区域带;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迎接广东、长江开发开放带经济辐射;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 |
“十五”计划 | 2001—2005 | 优先发展“一点一线”地区,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加大湘西地区开发力度 |
“十一五”规划 | 2006—2010 | 重点开发长株潭及一点一线地区;湘西地区主攻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依托洛湛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构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4大主体功能区 |
“十二五”规划 | 2011—2015 | 推动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板块协调发展;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圈、环洞庭湖适水农业区、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地生态农业带等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 |
“十三五”规划 | 2016—2020 | 推进长株潭、大湘西、湘南、洞庭湖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建设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形成以“一核两带三组团”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以“一圈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以“一湖三山四水”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
表2 四种情景模式定义Tab.2 Introduction of four scenarios |
情景编号 | 发展模式 | 描述 |
---|---|---|
1 | 效率导向的发展模式 | 以经济快速发展为主要目标,最大程度满足人口、产业布局需求,通过推动湖南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在经济水平上的赶超,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效率 |
2 | 平衡导向的发展模式 | 以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重点关注多个增长极、增长轴的培育,注重内部经济联系通道建设,注重区域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协调统一的国土空间格局 |
3 | 生态导向的发展模式 | 以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突出强调“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国土空间管制,最少占用生态用地,形成绿色生态的国土空间格局 |
4 | 生活质量导向的发展模式 |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导向,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形成能够满足人民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
表3 4种情景战略方案Tab.3 Strategy introduction of four scenarios |
战略方案 | 效率导向 | 平衡导向 | 生态导向 |
---|---|---|---|
发展战略 | 明确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地位;突出岳阳、郴州、怀化的区域增长极作用,形成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城市群等优势区域的区域门户城市;突出京广线、湘黔线、长张线轴线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形成“一核三极三轴”发展格局 | 协同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地区、大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四大经济板块;培育岳阳、怀化、郴州、永州、常德、张家界、娄底、衡阳八大中心城市,形成辐射环洞庭湖、大湘南、大湘西地区的区域增长极;大力发展京广线、湘黔线、张长线轴线,培育枝柳、常永、衡永发展轴,增加国土发展轴线密度,带动沿线发展。形成“四大板块+一核八极六轴”多中心网络式格局 | 突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加快发展岳阳、郴州两大增长极和京广、湘黔两大发展轴带;重点保护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水体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幕阜—罗霄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加快发展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形成“一核两极两轴”格局 |
发展示意图 | ![]() | ![]() | ![]() |
生活质量导向 | |||
发展战略 | 近期:到2025年,四大板块错位发展态势良好,长株潭城市群核心作用增强,岳阳、郴州两大区域增长极作用开始显现,京广、沪昆、渝长厦发展轴带动作用明显;“一圈三区”为重点的农业空间保护和“一湖三山四水”为重点的生态空间保护加快推进。初步形成“四大板块+一核两极三轴”格局 | 中期:到2035年,四大板块错位协同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发展优势凸显,岳阳成长为辐射带动洞庭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郴州依托外向型经济成长为辐射带动湘南地区发展的区域性增长极,怀化凭借交通和生态优势成为湘西地区增长中心;京广、沪昆、渝长厦发展成熟,张吉怀、呼南、兴永郴赣城镇发展轴初步形成。形成“四大板块+一核三极四轴”国土开发格局 | 远期:到2050年,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全面优化,在原有开发框架的基础上,张吉怀、呼南、兴永郴赣城镇发展轴发展轴线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四大板块协同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稳步提升,岳阳、郴州、怀化三大增长极区域带动作用增强,六大发展轴带发展壮大、辐射全省。基本形成“四大板块+一核三极六轴”多中心网络式格局 |
发展示意图 | ![]() | ![]() | ![]() |
表4 基于“5D+2H”框架的湖南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战略方案评价Tab.4 Evaluation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5D+2H” |
分类 | 要点 | 效率导向 | 生态导向 | 质量导向 |
---|---|---|---|---|
提高密度(Density) | 坚持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强化省域增长极和发展轴的带动作用 | +++ | + | ++ |
缩短距离(Distance) | 坚持开放互联,加强省域内部和对外交通通讯网络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 + | + | +++ |
减少分割(Division) | 坚持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推进对外开放和内部协作,加强内外部联系,破解行政分割,通过空间整合实现共同发展 | + | + | +++ |
降低损害(Damage) | 坚持生态优先,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积极化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 + | +++ | ++ |
弘扬特色(Difference) | 坚持特色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原有发展基础,合理定位空间主体功能,彰显空间特色 | + | ++ | +++ |
高质量发展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 坚持集约节约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 ++ | ++ | +++ |
高品质生活(High quality life) |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高品质国土空间 | ++ | ++ | +++ |
注:+++、++、+分别表示满足程度高、满足程度一般、满足程度低。 |
[1] |
杨保军, 陈鹏, 董珂, 等.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4):16-23.
|
[2] |
罗彦, 蒋国翔, 邱凯付. 机构改革背景下我国空间规划的改革趋势与行业应对[J]. 规划师, 2019, 35(1):11-18.
|
[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N]. 人民日报, 2019-05-24(01).
|
[4] |
刘洁敏, 蔡高明. 前沿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1):26-33,43.
|
[5] |
郭锐, 陈东, 樊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不同层级规划间的衔接[J]. 地理研究, 2019, 38(10):2518-2526.
|
[6] |
谢英挺, 王伟. 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体系重构[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3):15-21.
|
[7] |
卢庆强, 尚嫣然, 崔音.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空间格局构建逻辑与技术体系[J]. 规划师, 2021, 37(6):11-18.
|
[8] |
段进, 赵民, 赵燕菁, 等.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的关系”学术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2):6-14.
|
[9] |
王开泳, 陈田.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建与制度环境改革[J]. 地理研究, 2019, 38(10):2541-2551.
|
[10] |
赵民.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逻辑及运作策略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4):8-15.
|
[11] |
孟鹏, 王庆日, 郎海鸥, 等. 空间治理现代化下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导向——基于国土空间治理重点问题系列研讨的思考[J].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11):8-14.
|
[12] |
黄征学, 王丽. 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及重点[J]. 中国土地, 2020(8):16-18.
|
[13] |
易园菊, 汤艳丽: 邵阳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82-86.
|
[14] |
朱翔. 湖南空间发展新谋略[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
|
[15] |
朱翔. 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新谋略[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9.
|
[16] |
胡鞍钢, 周绍杰, 鲁钰锋, 等. 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从1.0版到4.0版[J]. 经济地理, 2015, 35(12):1-10.
|
[17] |
王学义, 熊升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2):220-228.
|
[18] |
赵立平, 张亨溢, 蒋淑玲, 等. 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8):29-35,43.
|
[19] |
朱阿兴, 朱良君, 史亚星, 等. 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新范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8):1111-1122.
|
[20] |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重塑世界经济地理(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概述)[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09, 2(3):135-168.
|
[21] |
中国自然资源报. 空间规划的“未来观”——展望2050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研讨会侧记[J]. 国土资源, 2019(2):24-25.
|
[22] |
胡天新, 杜澍, 李壮. 生活质量导向的城市规划:意义与特征[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1):7-1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