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ype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Comprehensiv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 YANG Ren ,
  • ZHANG Xin ,
  • LIN Yuancheng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 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6-14

  Revised date: 2021-08-03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3

Abstract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ain path choices for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Explo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ype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has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nsolidating and deepening the theory and path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uses the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and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 to reveal the region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ype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the whole province,conden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ly,according to their leading industries 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can be divided into 4 categories and 22 sub categories. Among them,the specialized villages which plant melon and fruit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uburbs and outer suburbs of the city within the province. Secondly,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ype differentiation and form scale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are affected by multipl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there is a certain historical continuity,in which resource endowment and market conditions become the core influencing factors. Thirdly,local brand building,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the integration of capital and resources,modern management and green ecological production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Taking into account local multi factors,multi subjects and multiple effects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Cite this article

YANG Ren , ZHANG Xin , LIN Yuancheng . The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ype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Comprehensive Enlightenment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8) : 34 -4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8.005

“三农”问题作为中国乡村发展转型的核心议题,涉及乡村多重空间的重塑以及乡村地域系统的有序演化及优化调控等方面,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1]。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旨在有效化解乡村发展难题,全面推进中国乡村发展转型,进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伴随乡村发展转型和多维空间重构,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规模化特征日益显著,村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产业兴旺成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议题[2-3]。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并将“资源禀赋集中、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作为“一村一品”示范村的认定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兴旺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及“一村一品”计划的深入发展,专业村日益成为我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专业化的农户在乡村这类较小尺度的地域范围内聚集,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即形成专业村[4],而专业村的发展亦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专业村作为基本构成单元、区域内小规模农户集聚生产作为表现形式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5],也是“大国小农”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一村一品”概念起源于日本,在日本乡村建设和复兴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已成为国际上乡村发展路径选择中的一种成熟模式,而国内学界针对“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实践与理论建设的综合研究发展则相对滞后。随着精准脱贫攻坚的完满收官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使命的顺利完成[6],我国进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国内乡村地理学界针对专业村的综合研究逐渐兴起,主要围绕专业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7-8]、形成条件与演化机理[9-10]、发展历程与影响因素[11-13]、空间格局与集聚效应[14-17]、时空演化与扩散规律[18-21]、发展动力与路径[22]、经营模式与组织形态[23]、存在的问题与困境[24-25]以及转型升级[26-27]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地理环境因素[4,28-29]及不同利益相关者[30-31]对专业村形成产生的影响。在专业村研究的理论基础方面,其理论基础多来源于经济学领域,并综合集成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如空间界面理论[10]、产业集聚与规模经济理论[5]、区域空间结构与多层级网络理论[32]、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及“理性小农”理论[4]、行动者网络理论[33]、距离衰减定律及邻里效应等[34]。在研究方法层面上,前期多为定性研究,近年来定量分析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中的最近邻指数[35]、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36]等多种方法来探究专业村的空间布局与集聚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16-17]、回归分析[28-29]等方法探测识别专业村形成及其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而揭示专业村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归因其形成和演化的驱动机制。
专业村按其主导产业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及服务业型这三种主要形态和类型[37]。在不断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与民计民生,其现代化问题备受关注,而农业型专业村泛指以农业生产及农产品销售为主的专业村,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关于专业村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位于传统农区的河南省,也有部分学者将研究尺度拓展至全国范围,但其研究地域类型的多样性和对比性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地处岭南地区的广东省作为全国热带农业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省域内农业型专业村的形成发展问题也日益受到政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具有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伴随“三来一补”和“前店后厂”的本地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模式兴起,前期针对广东省乡村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专业镇的产业发展和影响机制等方面。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夯实农业发展理论和乡村振兴机制的研究成为乡村地理学学者肩负的学科建设时代使命,然而针对专业村的地域类型分化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显不足,其具体类型划分及其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衔接机制还有待于深入探究。鉴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广东省第一、二批“一村一品”发展认定结果中农业型专业村的空间和类型数据为基础,参考已有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其类型进行划分,并依据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以期为农业型专业村的可持续发展及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和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核密度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对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地域类型进行定量识别和综合划分。具体来看,每个农业型专业村在空间上可抽象为一个POI点,由此可对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核密度分析作为表征空间分布的重要研究方法,可判断出农业型专业村的分布模式和集聚特征。利用最小累计阻力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表征交通可达性,各专业村到其所属地级市、县区及乡镇的可达性程度可作为体现区位差异的代表性指标,并以此科学合理地划分出专业村的地域类型。

1.1.1 核密度估计

在区域内一定尺度上,专业村的分布模式在任一点概率意义上的密度和强度可定量测度,核密度估计是常用的方法。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是一种用于估计概率密度函数的非参数方法,其原理是地理事件在空间中的任何位置都有可能发生,但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地理实体出现或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同,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 n x = 1 n h i = 1 n k x - X i h
式中: k x - X i h称为核函数;h>0,为带宽;n为研究区域内分布的专业村点数; x - X i表示估值点到事件 X i处的距离,专业村空间分布模式的核密度估计具体模型在ArcGIS 10.2软件平台上运行计算。

1.1.2 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

本文预先假设同类型的道路阻力值相同,将阻力值属性逐一添加至各种类型的道路。依据交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中汽车在路面上行驶的速度,可对不同的道路进行对应阻力值的赋值,其中将国道阻力值定为3,省道阻力值定为4,城市快速道路阻力值定为3,县级道路阻力值定为6,村镇道路与其他道路的阻力值定为8,未覆盖公路的地区阻力值定为30。在以上预设阻力值的基础上,先将广东省各类道路的矢量图层转化为栅格图层,其中栅格的大小为100 m×100 m。而后在保证各栅格阻力值最小的前提下利用Matlab合并各类交通阻力图层,最终可得到广东省100 m空间分辨率下的道路交通阻力值栅格图层。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MCR)由Knaapen等[38]于1992年首次提出,并由俞孔坚在1999年加以修改[39]。体现了物体在从出发点至目的地的运动过程中所需要耗费的最小代价,可反映出物体在运动时的潜在可能性及发展趋势,通过单元最小累积阻力的大小可以判断出该单元与原始单元的连通性及相似性,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M C R = f m i n D i j × R j
式中:MCR表示最小累积阻力值; D i j表示物种从源j到景观单元i之间的空间距离; R j表示景观单元j对某种运动的阻力系数。将地级市、县区及乡镇这三级尺度的点状矢量图层和广东省道路交通阻力图层面栅格图层一同输入ArcGIS下的Cost Distance模块,可计算出广东省域范围内每个栅格到目的地的最小累积阻力值,其中阻力值大的栅格表示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可达性较弱,阻力值小的栅格表示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可达性较强。

1.2 数据来源

本文涉及的1 323个农业型专业村来源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省级首批和第二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名单。各个专业村的经纬度坐标来源于百度坐标拾取系统,而道路交通可达性数据则来源于2012年的1∶250 000中国电子地图,并通过Mapinfo将其从tab格式转换为shp格式。

2 结果分析

2.1 基于“一村一品”的专业村类型划分及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广东省“一村一品”名录,参考多种农业产业门类及农产品划分标准,并综合考虑广东省地域特征,将省域内各专业村的特色农产品或主导性产业划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4个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大类进一步细分,共分为22个小类(图1)。根据“一村一品”所属大类数目及占比情况来看,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以种植业为主(85.11%),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12.55%),农产品加工业(1.74%)与休闲农业(0.60%)所占比重极小。从所属小类数目及占比情况来看,瓜果比重最大(34.39%),其次为蔬菜(13.76%),之后依次为粮油(13.00%)、茶叶(12.09%)、水产及其副产品(6.58%)、中药材(5.90%)、花卉苗木(3.70%)、禽类及其副产品(3.48%)等。由此可知,特色种植业是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中的主导类型,且多以瓜果种植为主,同时亦辅以其他类型。
图1 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行业门类划分

Fig.1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y categorie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为进一步刻画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的空间分布地域类型特征,针对上述划分出的4个大类及22个小类中占比相对较大的前8类进行核密度分析(图2图3)。在空间分布上,广东省种植型专业村在省域内分布最为广泛,其中粤东地区4市及梅州市、广州市北部等地专业村大量集聚,密度值相对较高;养殖型专业村在全省各地级市均有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内的肇庆市东南部、佛山市南部、中山市北部等部分区域形成高密度区,潮州市与汕头市交界处等区域密度值亦相对较高;农产品加工型专业村在省域内分布十分零散,未在某一区域内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大多分布于珠三角城市群外围地区;休闲农业类专业村则集中分布在广州市核心都市区外围的从化区、花都区与白云区,省内其他区域鲜有分布。从各小类核密度分析结果来看,瓜果类专业村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分布,在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及广州市北部等区域密度值较高;蔬菜类专业村在全省内除深圳市、珠海市外均有分布,空间集聚效应并不显著;粮油类专业村在四大地区均有分布,粤东北地区内的梅州市西部、汕头市西部及汕尾市西南部等地形成高密度区;茶叶类专业村主要分布在粤东与粤北地区,梅州市、潮州市等地专业村集聚现象尤为显著,此外,粤西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水产及其副产品村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相对较为零散;中药材村未呈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规律,在珠三角地区分布明显较少;花卉苗木村在广州市西部形成高密度区,其他地区分布则较为零散;禽类及其副产品村在四大地区均有分布,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相对较少。
图2 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行业大类空间分布格局

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categorie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图3 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行业小类空间分布格局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dustry sub categories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2 基于交通条件的农业型专业村类型组合

由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可知,阻力值越大,村庄到所属地级市相对距离越远,交通可达性越差;阻力值越小,村庄到所属地级市相对距离越近,交通状况越便利。据此计算得出广东省内所有村庄到其所属地级市的可达性阻力值,将其均值作为标准阻力值,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合理地衡量各村庄的交通可达性。鉴于其数值结果介于[0,1 195 246.63]之间,依据自然间断点法可将数值结果划分为三类,即标准阻力值水平较大、介于[548 407.28,1 195 246.63]之间的村庄为山区农业村;标准阻力值水平居中、介于[299 983.48,548 407.27]之间的村庄为城市远郊村;而标准阻力值较小、介于[0,299 983.47]之间的村庄则为城市近郊村。进一步将省域内各村庄到所属地级市可达性阻力值图层与农业型专业村空间数据相叠加统计,可得各专业村的标准阻力值介于[24 113.71,1 110 945.00]之间,同理可划分出三类基于交通条件的专业村类型,即数值介于[549 793.69,1 110 945.00]之间为山区农业村,数值介于[310 661.57,549 793.68]之间即为城市远郊村,而数值介于[24 113.71,310 661.56]之间为城市近郊村(图4)。由分类情况及核密度分析结果可知,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以城市近郊村及城市远郊村为主,辅以少量山区农业村。其中城市近郊型专业村占比最大(51.10%),在粤东地区及珠三角地区形成高密度区,在粤西地区和梅州市等区域形成了次级高密度区;城市远郊型专业村占比较大(40.97%),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城市群外围区域;而山区农业型专业村占比最小(7.94%),主要分布于清远市西北部及肇庆市北部的山区地带,河源市、梅州市、茂名市、湛江市等地亦有零星分布。
图4 基于交通条件的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空间格局

Fig.4 Spati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traffic conditions

将基于“一村一品”划分出的4大类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基于交通条件划分出的3大类型(城市近郊型、城市远郊型、山区农业型)进行叠置分析,得到3行4列共12类的复合类型网格(图5),每一格表示的专业村类型分别为城市近郊种植型、城市近郊养殖型、城市近郊农产品加工型、城市近郊休闲农业型、城市远郊种植型、城市远郊养殖型、城市远郊农产品加工型、城市远郊休闲农业型、山区农业种植型、山区农业养殖型、山区农产品加工型、山区休闲农业型。根据相交后的数目统计结果来看,其中占比较大的为城市近郊种植型(42.10%)及城市远郊种植型(36.05%),仅这两类占比总和已高达78.15%,而后依次为城市近郊养殖型(7.79%)、山区农业种植型(6.95%)、城市远郊养殖型(3.93%)等,而其余类型占比极小,此外,山区农业型专业村中无休闲农业村。综上可知,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多发展城市近郊及远郊的种植业,同时辅以其他多种类型。
图5 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复合类型网格

Fig.5 The composite type grid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2.3 农业型专业村类型分化的影响因素

一个地区专业村的地域类型分化及形成发展必然受到不同因素的多重影响,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归纳总结,可将各类因素大致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图6)。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交通状况、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种植习惯、能人/民间组织、农户个体意愿、创新能力等。外部因素则多为城乡关系、区域环境、制度政策、政府推动、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发展机遇、社会资本、媒体宣传、偶然因素等。根据其性质及重要性的不同又可将内外部因素进一步分为核心因素、基础因素与推动因素。其中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等一系列地理区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专业村的形成概率及具体类别[4,28,35,40],而生产种植习惯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也对农户专业化程度存在着显著影响,但它们对不同村庄之间的作用大小和作用方式亦存在着显著差异[12],同时也并非所有类型的资源及优势都有利于村域内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41]
图6 专业村类型分化的影响因素

Fig.6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ype differenti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广东省地处低纬度地区,兼具热带、亚热带气候,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农业的独特优势。省域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由北到南从山地过渡为平原,南北热量辐射也有所不同,地带性及非地带性因素错综复杂。加之长期以来不同地区皆延续各自特有、较为稳定的种植习惯,导致农业地域分异多种多样,各地区农产品的类型和规模差异较大。对于瓜果产业,由于其存在多年生的作物习性这一生产特点,空间布局通常表现出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往往分布于具有良好种植基础的区域,使得瓜果产业有其鲜明的特殊性,自然禀赋条件对其地理集聚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其他农业产业[21,42]。从交通条件来看,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以城市近郊型及城市远郊型为主导,山区农业村的占比较小,可见专业村大多邻近于城市,服务于都市圈的消费需求,市场因素成为专业村地域分异的又一核心影响因素。对于蔬菜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粮油种植面积日益减小,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大,“以销定产”的市场导向思路已全面覆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当前广东省已形成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销售渠道除了面向本省市场,同时还包括国内北方市场及海外出口市场。
虽然专业村的发展十分倚重自身本底的基础条件[11,43],但市场因素对于专业村的影响日益凸显[28],尤其在珠三角地区最为典型,与此同时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省范围内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比较优势的显现。外溢属性强、消费刚性大的农作物在地区内分布较为均衡,如蔬菜、粮油,而瓜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则具有一定的消费弹性,基本依照资源要素配置、区位优势等自然条件进行布局,并主动迎合市场定位及消费者需求,其在地区内产业集聚程度较强[44]。因此,在专业村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条件是其形成的客观基础,其作用逐步弱化,社会经济因素是使其发生改变的重要驱动力量,其作用日益增强[45-46]

3 基于农业型专业村建设的乡村产业振兴启示

3.1 品牌塑造与地方多因素融合

在“一村一品”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各地立足于当地资源禀赋并紧扣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相关产业,虽各有所长,但同质化现象仍较为突出,如何在与周边其他专业村生产相似农产品的环境下建构地方品牌以展现本土特色尤为重要(图7)。具体来看,首先应明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及优劣势,结合实际适时调整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具有地方显著特色和相对优势的产品及产业。其次,关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尺度下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专用品牌及地理标志产品的建设,并整合提升区域内同类别品牌,打造具有地方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的价值化。同时,需不断强化“经营乡村”这一理念,引导更多的专业村在去同质化的过程中创立本地化的品牌,推促资源产品化、产业多样化、农民多业化。“一村一品”打造出的优质农产品亦需注重高品质及有内涵、有价值的品牌营销,而非一次性爆款促销。对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农产品,可依据传统文化并模拟历史场景丰富其内涵,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化的“溢出效应”。此外,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亦是品牌传播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成为产品宣传营销的复合模式,依靠新媒介逐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地方产品拓宽消费市场和目标受众的新方式。例如名特优农产品的评选推介活动及现代农业博览会等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扩散作用,而当下的网络直播带货更是使得农产品走进大众生活。
图7 专业村建设助力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衔接路径

Fig.7 Connection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to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专业村的培育过程中,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出发点,需融入地方多种要素共同发展。例如依靠地方性景观和标识以提升地方产业发展中的美誉度;依托地方龙头企业以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的辐射面;建立本土化的生产基地以扩大生产规模;创办示范园区以提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借助电商平台以拓展乡村产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群体。此外,也应加速开展“农业+”发展模式,例如“电商+直播+助农”这一模式成为时下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有效路径,当前已在许多地区试点,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同时,需着力拓展“一村一品”功能,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休闲观光、餐饮娱乐、度假康养、文化传承、教育研学等多种功能,力求实现乡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类产业的高度融合。

3.2 流通环节提升与数字技术引入

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是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的一系列经济过程,目前专业村生产的原产品及初级加工产品大多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流向城市消费者。对于瓜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其源头大多呈现“小而散”的格局,从采摘起便需经历加工、包装、保鲜、物流运输等众多环节,中间过程的增加使得成本不断转嫁,加之流通中损耗率较高,因此实际流通效率并不高,多走“薄利多销”的传统路线。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农业型专业村产品在流通初期大量使用一次性传统包装;其次是冷链技术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体系的建设亦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在流通环节的技术提升上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促进产销高效对接。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产地市场、公益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流通主体等各类农业支持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型专业村产品的流通。在此基础上,地方专业村可在流通中采取“一基地+多节点+多廊道”的空间布局模式,其中“一基地”为专业村的生产基地,“多节点”为流通中多个不同的分销地,“多廊道”为连接专业村与各分销地之间的多条有效路径。各地需充分挖掘专业村现有的农业资源优势及物流通道优势,整合地方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并与周边流通区域建立高效连接。针对农业型专业村的冷链物流短板,可依托各地区现有的冷库业务基础,将前端的资源与技术和后端的农产品配送相整合,形成全程覆盖整个区域并贯穿重要农产品的公共型冷链配送网络,并构建起集加工、物流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疫情防控期间,广东省部分专业村通过“基地种植+初步分拣+后期包装+冷链运输”的模式大量向国外出口优质生鲜农产品,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
诚然,专业村的成长过程也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演进有效激发了专业村发展的动能与活力。通过技术创新可不断探索改良农产品品种,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包装技术的突破与优化亦可有效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中的突出问题,例如国外通过增加标准化果蔬周转筐来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未来农业型专业村的发展与数字农业密切相关,包括打造5G+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引进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综合集成RS、GPS与GIS技术以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实时监测、精准定位与动态分析等一系列具体举措,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此外,依托大数据对流通中各区域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可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对于目标市场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3.3 资本介入与土地资源的多重效应

无论是“一村一品”的地方性品牌塑造还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都离不开资金、技术、人力和资源等各类资本的介入。过去专业村的财政投入方式多为报账制,现今部分地区由县财政部门直接拨付于实施主体,下放权限使企业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项目实施进度加快,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体效率。此外,引入农业金融机构、推进农业金融服务有力推动了专业村高质量发展,也为专业村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资金来源。鉴于此,各级政府应积极与银行及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围绕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一村一品”的重点领域,并针对专业村建设中的各类主体,分别配套差异化的融资产品。对于农户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开设“银行+供销合作社+农户”等各类快捷的绿色融资通道。对于专业村农户存在的担保难问题,可采取“农担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而“特色产业+贫困农户”的带动模式亦可助力于脱贫攻坚,还能够实现农业金融服务与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
在资本有效介入的同时,还需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与盘活,过程中需秉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基本原则。土地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赖以生存的空间载体[47],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亦对专业村发展影响重大。土地整治有利于促进耕地保护、推动用地节约。对于自身拥有特色农产品,但先前人口已大量外流、土地破碎化现象严重的乡村,可通过耕地综合整治使得土地集约化经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村内的土地状况和耕作条件。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建设农业型专业村,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并建立生产基地,可逐渐将“空心村”转变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村”。此外,近年来提出的宅基地“三权分置”倡导“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合理有效盘活利用宅基地将为专业村建设创造更大机遇。通过内部有偿转让、对外租赁、自营、入股、联营、共建共享等众多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可实现农户与现代产业体系有效连接。

3.4 经营现代化与多主体有序参与

发展“一村一品”涉及多方主体,需要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并大力扶植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化的专业村经营。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应适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众多新型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组织、服务农民的中坚力量,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合理化的生产经营中起着引领性作用,同时亦是衔接内部小农户与外部大市场的纽带。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需形成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村社之间开展互动、村企之间进行对接,从而优化乡村空间组织形式[48],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在专业村发展中较为普遍,而联合村内农业大户或雇佣周边农户推行现代化订单农业、打造“公司+农户+合作伙伴”的新模式,亦可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提高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此外,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专业村进行产业对口帮扶在脱贫攻坚中最具有长效性,通常按照“政策扶持+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的综合思路开展。经济发达地区整合配置多方资源,采用“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或“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将帮扶资金注入欠发达地区,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原始资本。经济发达地区在帮扶的过程中亦发挥了社会资源的连接作用,将自身的企业资源嫁接于当地生产资源,而欠发达地区则将本地农户生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发达地区的广阔市场,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扶贫企业及贫困户等各方的利益均能从中得以保障。

3.5 生产绿色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发展“一村一品”不仅需要地方性特色,同时亦需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以“绿色经济”释放“生态红利”。当下,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大对专业村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将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着力提升并推动绿色生态技术不断创新,为专业村绿色生态化生产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亦提升了乡村的对外吸引力[49]。地方生产实践中,“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品牌化+组织化”模式及“生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等一系列综合发展路径均值得借鉴。
对于以种植业为主导的专业村,可定期邀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村内农户讲解绿色生态栽培技术的原理及操作方法。鉴于部分地区农作物的病虫害严重,还需在农户中普及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如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果园留草技术等,果农可自主搭建防虫网或使用粘虫板,同时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并尽量采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对于绿色生态农业技术试点成功的专业村,可建立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以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专业村建设过程中还需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需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追溯体系,确保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产品的“身份标识”需具备市场准入资格证、原产地、出厂商以及其他相关的各类重要信息,以便消费者可及时追踪到农产品从初始种植到中期采摘再到后期销售的一系列流程。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首批和第二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名单,运用核密度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结合不同标准及广东省实际情况对农业型专业村进行类型划分,揭示其地域空间分异规律。而后对可能影响专业村类型分化与形成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基于专业村建设得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①广东省各农业型专业村的特色农产品及主导产业可归属于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4个大类,又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瓜果、蔬菜、粮油、茶叶等22个小类。大类中以种植业为主导,小类中瓜果占比最大。而后以省域内各地级市为中心,根据各专业村至所属地级市的可达性程度,将其划分为城市近郊型、城市远郊型及山区农业型3种类型,而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中主要为城市近郊村及城市远郊村。基于“一村一品”的类型划分结果与基于交通可达性的类型划分结果进行相交,可得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多发展城市近郊及城市远郊的瓜果种植业,并同时辅以其他多种类型。
②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的类型分化与形成发展主要受到内部资源禀赋与外部市场条件的综合影响,同时亦离不开地形气候、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和交通状况等基础因素的支持,此外制度政策、科学技术、社会资本、民间组织及能人等推动因素亦起到促进作用。在农业型专业村的形成与发展中,自然资源禀赋作为自身的本底条件,是其形成的客观物质基础,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资源禀赋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有所弱化,市场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亦不断增强。
③未来农业型专业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塑造与特色化营销,并将地方发展中的各类优势适时融入其中;其次,及时补足流通环节中的短板,并引入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及智能化管理手段;第三,推动各类财政金融资本介入的同时也需大力整合土地资源,为专业村的建设与规模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四,大力推进专业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多主体合理有序参与,并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最后,还需始终秉持绿色生态化理念,实现乡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总之,“一村一品”战略具有时代性、独立性与复杂性,发展农业型专业村特色经济是新时期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及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具体举措,激发了基层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力,但依旧面临配套设施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生产规模较小、经营主体意识薄弱、参与度不足等众多现实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外“一村一品”多依赖当地原材料发展手工业及加工业;而在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主要发展种植业,其次为养殖业,加工业与休闲农业占比还很小,大多亦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尚未形成全产业价值链。未来专业村的发展建设应与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结合,有机整合独立分散的个体农户,形成区域农业产业集群,以地区特色产业及优质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推促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1]
刘彦随, 周扬, 李玉恒. 中国乡村地域系统与乡村振兴战略[J]. 地理学报, 2019, 74(12):2511-2528.

DOI

[2]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DOI

[3]
杨忍, 陈燕纯, 张菁, 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研究的主要理论演变与启示[J]. 地理科学, 2020, 40(4):544-555.

DOI

[4]
李小建, 周雄飞, 郑纯辉, 等. 欠发达区地理环境对专业村发展的影响研究[J]. 地理学报, 2012, 67(6):783-792.

DOI

[5]
杨忍. 广州市城郊典型乡村空间分化过程及机制[J]. 地理学报, 2019, 74(8):1622-1636.

DOI

[6]
刘彦随. 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J]. 地理学报, 2020, 75(6):1120-1133.

DOI

[7]
杨忍, 文琦, 王成, 等.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探索与思考——乡村地理青年学者笔谈[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4):890-910.

DOI

[8]
乔家君, 杨家伟. 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J]. 人文地理, 2013, 28(5):76-80.

[9]
李小建, 罗庆, 樊新生.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9(2):71-80.

[10]
乔家君, 李亚静. 专业村集聚的形成机理——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3):312-316.

[11]
高更和, 石磊. 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豫西南3个专业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7):1165-1170.

[12]
李小建, 罗庆, 杨慧敏. 专业村类型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7):1-8.

[13]
刘晨光. 黄河流域专业村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12):2300-2313.

DOI

[14]
乔家君, 李亚静.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表达——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6):142-148.

[15]
乔家君, 李亚静.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测度——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5):140-143.

[16]
陈国磊, 罗静, 曾菊新, 等. 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空间分异格局[J]. 经济地理, 2019, 39(6):163-171.

[17]
曹智, 刘彦随, 李裕瑞, 等. 中国专业村镇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0, 75(8):1647-1666.

DOI

[18]
刘玉振, 周灿, 乔家君. 欠发达农区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研究——以河南省大营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2):116-120.

[19]
吴娜琳, 李二玲, 李小建. 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为例[J]. 地理研究, 2013, 32(7):1303-1315.

[20]
乔家君, 张羽佳. 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的时空演化——以河南省南阳市专业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4, 34(4):131-138.

[21]
储霞玲, 黄修杰, 姚飞, 等. 农业专业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及空间集聚效应探析——以广东省种植业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194-203.

[22]
石大立, 汤钦乐, 叶玉琴. 农业专业村发展动力的理论探讨:基于分工的角度[J]. 南方农村, 2014, 30(5):21-23.

[23]
叶莉萍. 广东专业村发展典型案例分析与启示[J]. 特区经济, 2014(6):155-156.

[24]
陈建胜, 王小章. 专业村的整合困境——以浙江绍兴嵊州W村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4):35-42.

[25]
吴娜琳, 李小建. 我国农区专业村消失因素的分析——以河南省郏县前王庄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6, 36(1):127-134.

[26]
王志辉. 专业村产业电商化转型升级驱动因素与过程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9(11):98-100.

[27]
杨舒雅, 田银生. 珠三角地区专业镇的形成发展与升级转型研究[J]. 南方建筑, 2020(1):53-59.

DOI

[28]
周灿, 李小建. 河南省农业专业村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4):130-135.

[29]
胡尧, 侯雨乐. 农业专业村空间变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探析[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6):80-82.

[30]
吴娜琳, 李小建, 乔家君.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3):322-331.

DOI

[31]
林柄全, 谷人旭, 严士清, 等. 企业家行为与专业村形成及演变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红庙板材加工专业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12):17-24.

[32]
Qiao J J, Li X J, Ye X 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rur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China[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2016, 106(1):57-75.

[33]
刘婷, 李小建. 区域环境约束下的特色农业专业村发展研究——以唐僧寺葡萄产业专业村为例[J]. 河南科学, 2009, 27(4):491-496.

[34]
Li X J, Ye X Y, Zhou X F, et al.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Inland China:Spatial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J]. Sustainability, 2018, 10:2994.

[35]
邵留长, 乔家君, 乔谷阳. 中国专业村镇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6, 36(3):131-138.

[36]
马玉玲, 乔家君, 刘晨光, 等. 专业村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以河南太行山麓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11):2259-2272.

DOI

[37]
白丹丹, 乔家君. 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王公庄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3):145-153.

[38]
Knappen J P, Scheffer M, Harms B. Estimating habitat isolation in landscape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2, 23(1):1-16.

[39]
俞孔坚.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 生态学报, 1999, 19(1):8-15.

[40]
龙花楼, 陈坤秋. 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城乡融合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76(2):295-309.

DOI

[41]
吴娜琳, 李小建. 村域视角下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河南省西峡县香菇产业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9):143-151.

[42]
王伟新, 向云, 祁春节. 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研究: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3, 33(8):97-103.

[43]
万忠, 周灿芳, 柯清标, 等. 基于“钻石模型”的广东区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 30(6):51-55.

[44]
黄修杰, 钟钰. 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基于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空间布局变化的实证检验[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7):101-107.

[45]
陈伟莲, 张虹鸥, 陈凤桂. 广东省农业经营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41(16):226-231.

[46]
李二玲, 庞安超, 朱纪广.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J]. 地理研究, 2012, 31(5):885-898.

[47]
龙花楼, 屠爽爽. 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 中国土地科学, 2018, 32(7):1-6.

[48]
周国华, 张汝娇, 贺艳华, 等. 论乡村聚落优化与乡村相对贫困治理[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6):902-912.

DOI

[49]
戴柳燕, 周国华, 何兰.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J]. 经济地理, 2019, 39(8):177-184.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