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ition on Rural Peri-Urbaniz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pace Evolution: A Case Study of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Shantou City

  • DING Weifeng ,
  • LUO Xiaolong , ,
  • GU Zongni
Expand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20-03-30

  Revised date: 2020-09-17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1

Abstract

To study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space in rural peri-urbanized areas by collecting network open data,this paper summarizes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spatial expansion chang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spatial evolution on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peri-urbanized areas of the middle areas of Chenghai District,Shantou Cit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presents a trend of accelerated growth,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forms of flexibilit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ationalization.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ial space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point-layer expansion,linear-axial development and polycentric reinforcement with block infilling. Industrial space has experienced changes from family workshops to industrial parks and emerging industrial space,it puts forward the functional transi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peri-urbanized areas by promoting urbanization of population,capital,land and other elements,Connotative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peri-urbanized areas.

Cite this article

DING Weifeng , LUO Xiaolong , GU Zongni . Transition on Rural Peri-Urbaniz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pace Evolution: A Case Study of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Shantou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12) : 147 -15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2.017

世界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发了全球城镇化发展的深刻变化,作为城镇化过程的特殊产物,半城镇化现象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不断出现,备受学界关注[1-2]。传统的半城镇化地区指从严格的农村向完全意义的城市转型区域,表现为城乡景观结构的高度混合[3]。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城市发展因素影响,半城镇化研究出现两大分支,即城市偏向(urban bias)的半城镇化与区域偏向(regional bias)的半城镇化,产生了城市边缘区[4]、乡村都市带[5]、都市扩展区[6]、城乡融合区[7]等相似概念。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在城乡互动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乡村自身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城镇的影响使得半城镇化研究呈现出从城市主导到城乡统筹的空间转向。
我国的“半城镇化”是在城市数量与规模急剧增加过程中,在原乡村地区出现的不完全城镇化功能和地域转化现象[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1980年代乡村工业化推动的半城镇化、1990年代市场体制改革与开发区建设的半城镇化,以及21世纪以来空间认知社会化转型的半城镇化三个阶段[9]。我国的半城镇化地区拥有大都市辐射扩散与乡村工业化驱动的双重特征,形成了城市型与乡村型[10]两大类型的半城镇化地区,其中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是指由于农民非农化与兼业水平的提高,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乡村地域的城镇化发展,非农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空间扩展的重要驱动力[11]。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半城镇化过程受到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其演化过程与影响机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探讨产业空间演化视角下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转型过程与机制,对于引导我国半城镇化地区空间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对我国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空间扩展特征、空间演化机制与空间优化路径。在空间扩展特征上,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大城市辐射型半城镇化地区的空间扩展过程,认为其空间扩展呈现出点轴廊道、同心圆环线和扇面区块等模式特征[12],对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局限于孤立的村庄与小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与聚落格局变迁,认为乡村聚落呈现出功能区块式布局的发展态势[13]。在空间演化机制上,我国的演化机制从影响类型上通常划分为政府力、市场力、社会力与其他力,其中来自于乡村内部的市场力是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主导驱动力,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在特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下凭借革新意识与企业家精神推动了乡村—城镇转型,促进了非农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与城镇景观雏形的形成[14-15]。在空间优化路径上,城乡统筹发展是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主要的空间优化路径,相关学者从规划引领与制度创新上,提出了从蓝图规划向行动规划的范式转型、结构性渐进更新策略等优化建议[16-17]
我国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研究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需要完善和提升。首先,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周边的半城镇化地区[18],对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空间关注不足;其次,以往对半城镇化地区空间发展的机理研究多为宏观性的从人口、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中总结提炼驱动机制[19],缺乏从产业空间演化视角剖析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时空发展过程与作用机制。基于此,本文以典型的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产业发展的时空过程,总结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产业空间扩展阶段特征,分析产业空间演化对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发展转型的影响,以期为其他的半城镇化地区提供政策启示。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汕头市澄海区位于广东省汕头市东北部,西南紧邻汕头中心城区,是汕头市产业发展的领跑区,素有“粤东门户”之称。其中澄海区中部地区是汕头市重点轻工业卫星镇片区,包括莲上镇、莲下镇、溪南镇和隆都镇,总面积约160 km2,总人口约33.24万人,人口密度高达2 077人/km2图1)。近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1990—2017年,工农业总产值从5.62亿元增加到333.35亿元,建设用地面积从14.7 km2增加到42 km2,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图1 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地区行政区划图

Fig.1 Administration map of the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Shantou City

研究区域是由乡村工业引领的城镇化发展,因此该区域在经济产业、人口结构、空间景观等方面表现出典型的半城镇化特征。在产业结构上,该地区工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的90%,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32.67亿元,二产优势显著,表现出以轻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型经济特征。尽管产业非农化程度较高,但是人口城镇化程度较低,非农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约8%左右。同时在空间景观上,该地区形成了亦城亦乡的带状高密度聚集区,工业、居住与农业等用地犬牙交错,存在大量“生产、销售、居住”三合一的自组织布局现象,空间形态更多地呈现出现代化的城镇景观。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采取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文献资料收集,总体把握研究区域的演化过程,利用网络开放数据定量描述半城镇化地区产业空间扩展特征。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访谈以及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文本和统计报告的收集,如澄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澄海年鉴、澄海区战略研究规划、各镇村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地方志等。此外,通过对主要村镇地区、重点工业园区进行实地踏勘,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部分企业业主、普通村民等进行访谈,总体考察并掌握澄海区中部地区的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历程。
产业空间数据源于企查查网站采集下载的企业数据,采集时间是2020年1月8日,采集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注册资本、成立日期(1990—2020年)、企业类型、所属行业、企业地址等信息。对部分异常与重复数据进行筛选、剔除与校正后,通过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获得企业空间位置的经纬度信息,并对空间坐标进行纠偏修正。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与空间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利用ArcGIS软件建立研究区域企业的空间数据库,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及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用核密度工具分析描绘不同时期的产业空间扩展特征。本文的企业核密度值指的是不同注册资本值的企业分布密度,因此对核密度分析中的Population值字段赋以注册资本值作为权重,考虑到乡镇民营经济的经营模式与空间表征,利用五分量表法进行标准化赋值,其中5万以下资本=1,5万~10万=2,10万~50万=3,50万~100万=4,100万以上=5,带宽(搜索半径)采用ArcGIS依据数据图层最小宽度除以30得出的默认值。

2 半城镇化地区的产业发展

半城镇化通常是“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其中乡镇企业是早期的主要驱动力[11]。东南沿海地区作为乡镇企业崛起的前沿地带,在19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与开发区建设推动下,形成了大量的“拟城化”区域[20]。2000年后的城乡统筹与2010年后新型城镇化等新理念,加快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转型。因此本文按照1990、2000、2010年3个时间节点对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划分。
从企业视角看,澄海区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表现出企业数量的加速增长,小型资本企业发展占据主导优势。1990—2020年中部地区的注册企业总数约为20 259家,其中5万以下小型资本企业增势迅猛,占比从50%上升至88%,100万以上大型资本企业比重则从21%下降至3.5%。由图2可以看出,2000年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分水岭,此后小型资本企业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
图2 中部地区1990—2020年企业注册资本占比分布图

Fig.2 Proportion of registered capital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 from 1990 to 2020

在企业数量激增的同时,企业形式的灵活化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趋势日趋显著。一方面在企业形式上,为方便分析,本文将企业形式划分为个体户、合作社/集体组织、有限/股份责任公司与普通企业,同时考虑到该地区作为侨乡,存在外商投资区,因此进一步划分出外资型企业进行统计分析。总体来看,中部地区企业个体户型与公司型占比上升,合作社与集体组织占比下降。分时段看,1990—2000年各类型企业占比相对均衡约为20%,外资型企业占比15.6%;2000—2010年个体户占比平均增幅达到40%,其他类型企业占比下降至10%~15%以下;2010—2020年,莲下镇和溪南镇个体户占比持续上涨,增幅约为10.5%,莲上镇与隆都镇的公司型占比则有所回升,增幅约为45%(图3)。结合企业的注册资本值考量,这反映出企业组织形式的灵活化趋势。在城乡要素加速流通的背景下,中小微型企业能够迅速利用网络化资源实现产业集聚与专业化整合,个体经济迎来新一轮繁荣。
图3 中部地区1990—2020年企业形式占比分布图

Fig.3 Proportion of the enterprise form in the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 from 1990 to 2020

另一方面,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发现半城镇化地区呈现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本研究依据城镇职能与产业定位,将产业划分为玩具塑胶、南金造纸、毛织服装、零售批发等类型进行分析。总体来看,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增长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玩具塑胶、零售批发与餐饮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具体来看,莲下镇作为传统玩具重镇,玩具塑胶业发展平稳,占比稳定在30%~40%,其他制造业则在2000年后出现下滑,而现代服务业同期占比上升至35%;莲上镇与莲下镇产业结构类似,但总体水平偏低;隆都镇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与文物保护单位,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相对突出,占比近65%;溪南镇是传统的农业先进镇,在澄海区玩具产业导向影响下,玩具塑胶业占比从9.6%上升至20%,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图4)。这说明以特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的多元化产业模式正在成为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服务业的发展更是表明半城镇化地区的城镇服务职能不断完善提升。
图4 中部地区1990—2020年企业产业类型占比分布图

Fig.4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types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 from 1990 to 2020

3 半城镇化地区的产业空间扩展

乡村工业发展是半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澄海区中部地区企业发展的时空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产业空间的扩展过程。通过分析发现自1990年以来,产业空间格局经历了点式圈层扩展、带状轴向延伸以及多中心强化与块状切入三个阶段,形成了目前多中心区域协调的空间结构。

3.1 点式圈层扩展阶段(1990—2000)

19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分权化与市场化的深入,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市场力驱动下,以小城镇为载体自下而上发展的就地城镇化,乡镇工业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日趋规模化,产业发展以各镇中心镇区为核心,进入点式圈层扩展阶段(图5a)。由于政权下移与资本空间化影响,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的开发向外围迅速拓展,广大的乡镇地区建设也持续增加,城市性活动与农村性活动在这一地域高度混合,加强了乡镇中心密度。同时随着乡镇企业的产权改制与工业小区建设的兴起,政府通过出台“以征带用”等政策征用大量土地进行工业区开发,放开小型企业经营,吸引大中型企业落户,建立了一批以莲南工业区为代表的重点发展区,促进了多点式圈层加速扩展的发展趋势。其中,莲下镇作为省级中心镇与工业重镇,拥有多个集中工业区,企业分布密度在城镇境内较为集中,在中心镇区与重点工业区,如南洋工业区、槐东工业区与上村工业区周边呈现出多点扩展态势;相对而言,其他三镇的企业分布密度较低,产业空间扩展多位于重点发展村与特殊政策区,例如隆都镇的台商投资区等。这一时期产业空间扩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行政区划界限,以中心镇区或重点发展区为扩展中心,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联系较弱,发展呈现出零散的片状分布状态。
图5 1990—2020年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地区企业热点变化情况

Fig.5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middle area of Chenghai District from 1990 to 2020

3.2 带状轴向延伸阶段(2000—2010)

这一阶段区域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理念的兴起推进了全域城镇化的扩展,具体表现为,区域性交通网络与设施配置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在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联系增强,呈现出带状轴向延伸的发展态势(图5b)。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之外的边缘地区,特别是城乡混杂的半城镇化地区逐渐成为发展重点,为产业和城镇扩展提供了充足的用地保障。在这些地区,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的私营小型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现代商贸服务业开始兴起,企业在中心镇区与重点工业区进一步集聚,加强了各集聚片区的空间分布密度。同时,汕头市总体规划提出澄海区中部片区以区域性干道沿线作为城乡建设的战略重点,集中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建设制造业核心园区。这一战略有力地引导了产业发展的轴向延伸,特别是国省道沿线布局的集中工业区,例如省道沿线的湾头工业区、永新工业区等。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城镇镇区和工业区均布局于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形成了显著的轴向空间联系。虽然在这种全域城镇化政策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突破规划的无序扩张现象,但是产业空间在带状轴向延伸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以玩具塑胶业为主要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为该地区下一阶段的多中心强化空间格局发展奠定基础。

3.3 多中心强化与块状切入阶段(2010—2020)

在新时期,中心镇区、重点工业区与带状走廊地带的产业空间扩展进一步提速,核心区分布密度持续强化,同时由于空间指标不断收紧,在高密度带状连绵区外也出现了随机分布的块状扩展形态,逐渐形成了不断强化的区域多中心与块状切入并存的空间格局(图5c)。随着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汕头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项目有力推动了乡村地区旅游业发展与配套设施升级,实现了产业空间分布密度的原位强化。再加上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普及,淘宝村等新型产业空间不断涌现,压缩了空间联系的时空距离,一定程度遏制了空间无序扩展,特别是中部地区作为重要的淘宝村集群地区,产业空间的多中心集聚现象更加突出。其中,莲下镇产业空间通过合并与重组,形成了以中心镇区为核心,莲南工业区与莲下工业区的两个次中心格局;莲上镇与溪南镇加强了国道沿线的产业分布密度,与莲下镇共同形成带状产业中心;隆都镇产业发展较为分散,尽管尚未出现明确的次中心,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产业空间分布密度持续强化。
在多中心强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块状增长点,既包括以宝奥城为代表的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也存在零星分布的“插空填充式”违法乱建现象。未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汕头市对城镇开发边界、集中工业区等区域进行明确的控制线划定,将对产业空间扩展进一步规范与管控。因此,半城镇化地区“似城似乡”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中部地区多中心强化与块状切入的产业空间将进一步引发空间升级和质量提升。

4 产业发展引领的半城镇化地区成长

4.1 产业空间演化与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转型

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极速城镇化”政策下的特殊产物[21],产业发展引领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成长。在空间结构上,产业空间出现了由中心圈层式向区域协调式转变,其本质上是产业空间载体从家庭作坊、集中工业区到新兴产业空间的转变过程,澄海区的产业空间演化通过促进人口、资本与土地等要素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发展转型过程。
首先,产业空间演化带动了人口的增长与流动,促进了人的城镇化。早期乡镇个体工业的觉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不仅解决了乡镇地区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公服设施需求的增长,继而对土地的需求也持续增加,不断加剧着人地矛盾。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人口增速有所放缓,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从业人员中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增长到52.6%和18.4%。同时新兴产业空间的兴起吸引了乡村精英的回归,通过建立电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龙头企业+职业培训机构”模式,不断培育村民融入精英网络,推进了人的城镇化。
其次,资本在产业空间演化过程中不断积累与集聚。乡村工业化驱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转型,村镇单元是早期资本地域化的主要尺度,大量外资企业到乡镇地区投资建厂,并陆续开发了一批规模不等的工业小区,为乡镇发展提供了早期的资本积累。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热潮的兴起,政府依托园区建立优质投融资平台,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要素聚集,形成了以玩具礼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格局。近年来原有产业空间通过资源整合与扩容增效,吸引新兴项目投资,促进了产城融合发展;新兴产业空间通过构建互联网营销载体,拓宽区域合作平台,实现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社会经济的跃迁。
最后,产业空间演化促进了土地的城镇化扩张。在城镇化发展初期,村民多利用宅基地自发改造,形成了以家庭作坊为代表的散点式空间布局形态,奠定了半城镇化地区早期的破碎化用地格局。随着工业化进入结构调整期,集中工业园区带动城镇发展沿区域性道路蔓延,形成了带状高密度的“村镇连绵带”,在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镇用地的无序扩张。在新时期,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园区发展空间,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推进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城镇发展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向。同时依托互联网的新兴产业空间通过创造“虚拟空间集聚”[22],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间压力,促进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形成了转型新路径。
因此,产业空间的变迁促进了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城镇化进程,带动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功能转型与品质提升,产业引领是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成长的重要原因。

4.2 半城镇化地区的成长:城市型与乡村型的比较

半城镇化地区是城镇化过程中最活跃且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在不同的空间作用机制下,产生了城市型与乡村型两种典型的半城镇化地区。本文的研究表明产业空间演化引领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转型发展,但相较于城市型半城镇化地区,尽管两者均存在经济产出低效、土地利用粗放等共性问题,却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演化动力、扩展特征、主体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首先,在演化动力上,城市型多位于大城市边缘地区,受到大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影响,呈现向大城市中心聚拢的倾向;乡村型多位于远郊乡镇地区,乡村工业化与外资驱动在自组织的路径依赖下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城镇化转型。第二,在扩展特征上,城市型大致经历了中心城市功能外迁、轨道交通廊道蔓延、建设用地高密填充的过程,呈现从中心蔓延、点轴廊道到填充扩展式的结构变化,边缘尺度不断更新,逐渐与中心城融合;乡村型则经历了乡村个体工业的散点布局、公路沿线的密集城镇带与新兴产业空间的形成过程,呈现从点式圈层、带状轴向延伸到多中心强化的区域结构特征。第三,在主体行为上,城市型的演化过程体现了自上而下的调控属性,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受到高度关注,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与战略指导,引导其逐渐成为中心城的战略部分;乡村型的演化过程却更多地体现出自下而上的自发属性,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乡镇企业、村集体、村民等自组织力量成为主导,通过以村镇为单位吸引外资、建设工业区、打造新兴产业空间,拓宽了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路径,引导其成为新型城镇化功能单元的重要补充。总体而言,半城镇化地区正呈现出从扩张蔓延向集约提升转化的趋势,内涵式发展将成为半城镇化地区空间转型的重要方向。

5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半城镇化地区——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时空过程,总结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产业空间扩展的阶段特征,探讨了产业空间演化对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发展转型的作用机制。本文有如下结论:
第一,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组织形式灵活化趋势。一方面,在产业类型上,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特色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转变,第二产业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发展显著。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以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特征正在被中小型企业与个体经济的再度繁荣所取代。在城乡要素流通加速的背景下,它们能够利用网络化资源实现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快速整合,形成新的网络和专业化经济空间。
第二,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产业空间扩展大致经历了点式圈层扩展、带状轴向延伸和多中心强化与块状切入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改革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乡镇企业布局以点式圈层状向外扩散,区域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空间扩展的带状延伸。在新型城镇化等政策的影响下,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原有产业空间在不断集聚强化形成多中心的同时,外围地区也出现了少量新的“正规/非正规”增长空间,多中心强化与多块切入并存成为扩展新特征。
第三,产业空间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工业园区到新业态空间的不断演化,通过促进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城镇化进程,引领了乡村型半城镇化地区的功能转型与品质提升。尽管相较于城市型,两者的城镇化过程在演化动力、扩展特征与主体行为上表现出差异性,但是半城镇化地区正呈现从扩张蔓延向集约提升转化,内涵式发展将成为半城镇化地区转型的重要方向。
然而半城镇化地区作为空间扩展的前沿和城乡问题冲突的焦点地区,仍然面临着土地利用低效、体制机制落后等问题,为引导这类地区的城镇化转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明确半城镇化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分区。半城镇化地区作为承载城乡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政策指导,明确对接中心城市的职能分工与经济联系,调整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引导产业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空间管控,引导半城镇化地区发展成为未来城镇化空间形态的重要补充。
第二,加强空间管控体系,完善治理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背景下,利用规划传导与制度创新,落实刚性管控要求,完善治理法规与考核机制建立,构建全域全要素的空间治理体系,拓宽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新路径,塑造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新空间”,最终实现半城镇化地区的发展转型。
[1]
乔·拉韦茨, 克里斯提安·费尔纳, 托马斯·西克·尼尔森, 等. 半城市化的动力[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6, 8(1):174-198.

[2]
Shaw B J, van Vliet J, Verburg P H. The peri-urbanization of Europe:a systematic review of a multifaceted proces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20, 196:103733.

[3]
Webster D, Muller L. Challenges of Peri-urbanization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the Case of the Hangzhou-Ningbo Corridor[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周婕, 谢波. 中外城市边缘区相关概念辨析与学科发展趋势[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4):14-20.

[5]
Qadeer M A. Ruralopolises:The spatial organisation and residential land economy of high-density rural regions in South Asia[J]. Urban Studies, 2000, 37(9):1583-1603.

[6]
徐永健, 许学强, 阎小培. 中国典型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例[J]. 人文地理, 2000(2):24-28.

[7]
McGee T 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J].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1991:3-25.

[8]
张敏, 甄峰, 张晓明. 中国沿海欠发达地区半城市化特征与机制——以福建莆田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4):205-215.

[9]
田莉. 工业化与土地资本化驱动下的土地利用变迁——以2001—2010年江阴和顺德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为例[J]. 城市规划, 2014, 38(9):15-21.

[10]
何为, 黄贤金. 半城市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两类异化现象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2):32-40.

[11]
李玉红. 乡村半城市化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3):89-94,101.

[12]
袁弘, 陈田, 谢婷. 半城市化地区非农土地利用及整合研究进展[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1):90-95.

[13]
马恩朴, 李同昇, 卫倩茹.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816-828.

DOI

[14]
田莉, 戈壁青. 转型经济中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1(3):70-77.

[15]
杨忍, 陈燕纯, 徐茜. 基于政府力和社会力交互作用视角的半城市化地区工业用地演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以佛山市顺德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511-521.

DOI

[16]
Chen Y, Wen Y, Li Z. From blueprint to actio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lanning paradigm for desakota in China[J]. Cities, 2017, 60:454-465.

[17]
陈易, 袁雯. Desakota地区的结构性渐进更新——以汕头市潮南区为例[J]. 北京规划建设, 2014(4):76-80.

[18]
张欣炜. 中国的大都市区化进程—格局与机制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19]
Tao Z, Guanghui J, Ruijuan Z, et al. Addressing the rural in situ urbanization (RISU)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driving mechanism[J]. Cities, 2018, 75(5):59-71.

[20]
折晓叶. 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1]
黄小黎. 关于“极速”城市化的理性思考——以汕头市为例[J]. 热带地理, 2006(4):40-44.

[22]
罗震东. 新兴田园城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城镇化理论重构[J]. 城市规划, 2020, 44(3):9-16,8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