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 LU Pei ,
  • ZHANG Jinhe ,
  • WANG Chang ,
  • ZHAO Lin
Expand
  •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Ocean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7-03

  Revised date: 2020-02-0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1

Abstract

As a new form of industrial spatia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 town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new-type urbanization,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y. Based on the root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and method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403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which are officially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and explores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ased on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resource root and social capital root,combin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eight sub-categories and 15 basic types. 2) The number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ladder. There are more tertiary industry-oriented characteristic towns than secondary industry-oriented ones,more secondary industry-oriented ones than first industry-oriented ones,fourth industry-oriented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the least. Moreover,their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isting industrial base in each region,with obvious rooted characteristics. 3)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aggregated as a whole,and the trend of aggregation is obvious. The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balanced in all provinces,and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the central region has the highest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Currently,high-density aggregation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ub-density aggregation areas in Beijing-Tianjin and Pearl River Delta have been formed in space. 4)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eatur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needs to be excavated,the fourth industry is developing,the type of towns can be improved,the rationality of layout and spatial structure need to be optimized.

Cite this article

LU Pei , ZHANG Jinhe , WANG Chang , ZHAO Lin . 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3) : 52 -6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3.007

早在20世纪末,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国家竞争力》里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是由地理上不起眼分布的“马赛克”决定的[1],这里的“马赛克”即指产业集聚效应下形成的不同小镇。在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大量小城镇逐渐显现出产业萎缩、转型困难、升级缓慢、科技支撑滞后等诸多问题,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国家当前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三生融合”的新探索。2016年2月,国务院提倡加快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10月,国家发改委提出《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至此,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一批批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培育过程中也出现了特色小镇定义不清、定位不准、房地产化等问题,甚至面临叫停危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的缺失。
当前各领域学者针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特色小镇的内涵研究。何为特色?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是历史的构成,是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的凝结[2];既是地域特性[3],也是地方根源[4]。而何谓特色小镇?一方面,它是一种产业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5],另一方面,它也承载着文化与社会功能[6],但产业仍是其培育和发展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的本质并不就是产业或者功能的简单叠加,小镇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才是其基本要求。②特色小镇的价值研究。波特提出一个国际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是由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决定的[1],此处马赛克即指产业集聚效应下形成的各个小镇。国内学者也从特色小镇破解供给不足、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新型城镇化等角度展开研究[7-9],提出培育特色小镇是发展小城镇产业的有效方式。研究同样发现,旅游小镇在弘扬传统文化[10]、提高经济效益、统筹城乡发展[11-12]等方面的作用突出。③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路径研究。不同领域学者分别从原则提出[13]、实例分析[14]、方法探索[15]的角度开展研究;还有的从文化建设的视角剖析[16],从产业升级的高度叙述[17],总之“千镇有千样”,建设与发展路径也大相径庭。④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研究。通过科学的空间组织构建的空间结构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18]。特色小镇被视作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的同时,研究其产业分布差异和空间分布特征也迫在眉睫。当前已有研究聚焦于特色小镇在不同要素上的分布差异[19]、影响分布的因素[20-21]等,但其分析内容都未涉及到不同类型的分布特征,也缺少对全国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空间分布密度的系统研究。因此本文将以40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根植性理论,综合运用GIS等方法,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特色小镇如何分类,分类体系如何构建?二是各类特色小镇空间分布有何特征?三是未来特色小镇的类型与空间分布结构如何完善与优化?以期引导中国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促进中国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特色小镇名单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官网(http://www.mohurd.gov.cn),住建部于2016和2017年分别公布了第一批共127个和第二批共276个特色小镇,总计403个。各特色小镇具体的主导产业定位来源于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主办的特色小镇培育网(http://www.charmingtown.cn/)、各建制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各建制镇统计年鉴产业数据。基于百度地图(https://map.baidu.com/)获取所有特色小镇的空间坐标数据,底图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1∶400万的全国矢量地图,以上数据基于ArcGIS10.2平台处理分析并制图。
图1 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特色小镇抽象为空间范围上的点状要素,而针对点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研究通常包括: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均衡性、密度分析等[22]。本文通过计算最近邻指数判断特色小镇的分布类型,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分析特色小镇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均衡程度,计算核密度分析其集聚区域。
①最近邻指数。利用AcrGIS10.2中的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ANN)工具计算最近邻指数R,并进行Z值检验,据此对中国特色小镇的分布类型进行测定。若R=1,则点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随机型;若R<1,则为凝聚型分布;若R>1,则趋于均匀分布[23]Z得分通常用来表示分布模式随机的可能性,其值为负且越小,集聚分布的可能性就越大。
②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与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两者均是用来描述区域规模集散程度的重要方法,基尼系数可以对不均等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洛伦兹曲线则可直观表示空间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两者相辅相成,该方法用来测定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24]
G i n i = 1 - 1 n 2 i = 1 n - 1 W i + 1
C = 1 - G i n i
式中: G i n i是基尼系数; W i指第1分区到第i分区的特色小镇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n为分区数; C指分布均衡度。 G i n i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 G i n i越大,该区域内的地理空间要素越集中,即分布均衡度 C越小,反之则反。
③核密度(Kernel Density)估计法。该方法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常常用来描述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与结构,通过对搜索区内的点赋予不同权重而使结果分布更为平滑,通过密度估算可以获得未知区域的密度属性[25]。总的来说,点密集的区域地理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地方发生的概率低。
核密度估算表达式为:
f ^ x = 1 n h d i = 1 n K 1 h x - x i
式中: x i表示ii=1,2,…,n)点的位置坐标;( x- x i)为估计特色小镇点 x到样本特色小镇 x i处的距离;n是空间上的点数;h是带宽。核密度的估计依赖核函数和带宽h的选取。

2 中国特色小镇的类型划分

2.1 特色小镇类型划分的原则

小镇是“城之尾、村之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中国历来重视小镇建设。2003年,从文化保护视角,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历史文化名镇(村)”;2009年,从资源利用的视角,住建部和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的示范工作;2016年,又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起“中国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文件中强调了特色小镇需具备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却并未对特色小镇给予明确的分类标准,无法探究各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分布及差异情况。走在特色小镇培育前列的浙江省和江苏省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分类方法,但以上两种分类方法省域针对性强,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情况不尽相同,上述两省的分类方案并不适用于国家级特色小镇类型划分,亟需一套适用于全国尺度的特色小镇的分类标准(表1)。
表1 当前中国特色小镇的分类情况

Tab.1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分类主体 分类依据 分类
住建部等三部(2016) 功能 商贸流通型、工业发展型、农业服务型、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民族聚居型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5) 产业 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历史经典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6) 产业 高端制造小镇、新一代信息技术小镇、创意创业小镇、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和历史经典产业
特色小镇以产业立镇,但已有研究表明,很多地区选择主导产业时过分强调技术先进性,忽视产业的根植性[3],导致主导产业趋同,新兴产业难以扎根。而根植性恰恰是产生特色的重要源泉[19],是扎根于本地性质中的发展惯性[4],也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动力[26],一旦形成,便具有难以复制的特征。该理论最早诞生于经济学,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强调了经济社会中“根植”的重要性,“人类社会根植于经济或非经济的制度当中”[27]。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将这一概念具体化,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并将其分成关系根植性和嵌入根植性,开始用于经济行为分析[28],后又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29]、产业集群研究[30]等方面。根植性是当地长期积累的地域属性和地方特性,其与特色小镇对“特色”的要求不谋而合,是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等要素的地方化的表现,但当前该理论在特色小镇的研究上仍较少涉及。找到产业生长与所在地域的天然联系,便找到了根植性,也找到了特色小镇的特色。本文将“根植性”作为特色小镇分类的总体原则。

2.2 特色小镇类型体系的构建

克鲁格曼(Krugman)曾提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共同影响空间分异和城市发展,其中气候、地貌、自然等自然特征是第一自然,人文环境、技术基础等由人的活动产生的特征是第二自然[31]。以此分类方式为借鉴,将特色小镇发展所需根植性具体划分为自然资源根植性和社会资本根植性。一方面,特色小镇需承接城市的辐射,也要引领乡村产业结构转型,这需要以资源为支撑,将特色小镇自身的属性和资源作为衔接两者的桥梁。另一方面,加强特色小镇的“特色”培育也强调以人为主体,运用知识、技术、金融、市场等对各类资源进行创意性的处理和利用,强调市场原则,以人类为主体而存在。本文将根据上述原则,结合产业部门划分,构建特色小镇类型体系。
产业部门的划分便于分析各产业部门间经济活动的比例关系,利于剖析社会产业结构。特色小镇以产业奠定发展基础,以此立镇,划分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部门,构建特色小镇分类体系,宏观上利于丰富特色小镇研究内容,也利于政府分析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的结构,实行宏观政策调控,微观上为各小镇在历史属性和地域特性基础上选择培育类型提供参考方向。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将广义的农业称为第一产业,广义的工业称为第二产业,除此之外的其他行业均称为第三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的诞生,第三产业的内容愈显庞杂,第三产业的定位和特征越发模糊,弊端凸显,传统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冲突[32]。于是第四产业、第五产业、第六产业的提法相继出现[33-36],形成对不同阶段产业划分的探索,这些划分方式或是为了凸显新时代下某个产业的重要性,或是预言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欠缺划分逻辑和体系。因此本文参考王树林的观点,即认为第四产业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各个行业,该分类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的划分,将知识形态产品的再生产称为第四产业,具体包括科学研究行业、教育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咨询服务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广播电视电影行业、文化行业和民间公证行业[37]。由此将特色小镇分为四个基本类型:一产导向型、二产导向型、三产导向型和四产导向型,再依据各产业部门的定位和特征、与特色小镇培育的合理性和相关性,将其分为8个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图2)。
图2 特色小镇类型体系

Fig.2 Type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一产导向型即以农林牧渔业等传统农业为支撑的农业依托型,具体分为基础农业主导型和农旅结合主导型。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既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也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对立,城乡差距不断加大,而小城镇既是“城之尾”,也是“村之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农业依托型小城镇既可吸附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又可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宜居宜游宜业的培育要求也将使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生态转型,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二产导向型指依靠广义工业发展的类型,在特色小镇的培育和建设中主要涉及制造业依托型和采矿业依托型,前者的经济支撑主要是经过动力机械制造或是手工制作生产新的产品,以此作为主导产业和发展核心,具体包括传统制造业主导型小镇和高端制造业主导型小镇;采矿业依托型小镇可依托小镇的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依托先进技术和手段,科学合理开采,实现就地城镇化,具体包括煤炭开采主导型小镇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主导型小镇。
三产导向型是以物质产品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为发展基础的类型,结合特色小镇培育的合理性和相关性,主要指旅游发展依托型、交通仓储依托型和货币金融依托型。“旅游下乡”既可促进城乡统筹,又可发展旅游[38],且旅游建构了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城市对乡村的依恋,乡村对城市的润泽[11],因此旅游开发已成为特色小镇培育的首要方向,是最受欢迎的发展模式之一。生态资源型、历史文化型、康养健康型,均以旅游为产业导向。交通仓储依托型和货币金融依托型,将传统产业与物流、金融等新兴产业结合,衍生出了商贸流通主导型和金融服务主导型特色小镇。
四产导向型指涉及精神产品再生产的过程并以此为发展基础的类型,特色小镇可培育信息技术依托型和教育行业依托型,前者是依靠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等电子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类型,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储存,为用户提供经加工、分析、整理的信息资源的类型,后者指提供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并以此为小镇发展基础的类型。各特色小镇基本类型释义表见表2
表2 特色小镇基本类型释义表

Tab.2 Interpretation table of basic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主类 亚类 基本类型 简要说明 实例
A一产
导向型
AA
农业依
托型
AAA
基础农业主导型
指依托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对林业的培育、对动物的饲养和捕捉、对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和捕捞支撑当地经济的特色小镇的类型 虾田小镇、稻蟹小镇、海参小镇、渔业小镇等
AAB
农旅结合主导型
指将农林牧渔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特色小镇类型,具体包括度假、观光、休闲等形式 葡萄酒小镇、茉莉小镇、玫瑰小镇、水蜜桃小镇、沙棘小镇、渔港小镇、园艺小镇、农艺小镇、湘莲小镇、茶谷小镇、稻田小镇等
B二产
导向型
BA
制造业
依托型
BAA
传统制造业
主导型
指经过传统动力机械制造或手工制作生产新的产品来支撑当地经济的小镇,具体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制造,烟草制造,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金属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方式产生经济收益,形成发展优势的类型 食品特色小镇、拉面小镇、蓝印花布非遗小镇、陶瓷小镇、石雕小镇、佛珠小镇、灯饰小镇、纺织小镇、皮革小镇、丝绸小镇、五金小镇、红木小镇等
BAB
高端制造业
主导型
指经过新型动力系统,依靠新型能源、新型技术和手段来制造生产新产品,以此为发展优势的小镇,具体包括汽车制造,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航空航天小镇、汽车小镇、智能装备小镇、机器人小镇等
BB
采矿业
依托型
BBA
煤炭开采主导型
指对不同类型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级等生产活动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发展优势的类型 煤炭小镇等
BBB
石油天然气开采主导型
指在陆地或海洋,对天然原油、液态或气态 天然气的开采,对煤矿瓦斯气(煤层气)的开采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发展优势的类型 石油小镇、天然气小镇等
C三产
导向型
CA
旅游发展
依托型
CAA
生态资源主导型
指自身拥有禀赋的自然资源,坐拥秀丽山/水/林/田/湖的小镇,以此为发展基础 江豚小镇、水乡小镇、森林小镇、海洋小镇、农垦风情小镇等
CAB
历史文化主导型
指具备厚重历史脉络、深厚文化内涵的小镇,该类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也能尊重历史与传统,延续历史文脉 侗乡小镇、禅意小镇、戏曲文化小镇、太极文化小镇、民族风情小镇、休闲古城古镇、文化名城小镇、红色旅游小镇、桥乡文化小镇、南越文化小镇、客家文化小镇、广府古村落文化小镇
CAC
康养健康主导型
以养生休闲、健康生活为目的培育的特色小镇 体育小镇、滑雪小镇、中医药小镇、康复小镇、医疗小镇、药谷小镇等
CAD
综合旅游主导型
兼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悠久的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区位等旅游开发要素的小镇,用来开发打造综合性的旅游小镇的类型 温泉小镇、避暑小镇、画乡小镇、西北风情小镇、氧吧小镇等
CB
交通仓储
依托型
CBA
商贸流通主导型
指依托商品流通支撑当地经济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小镇 电商小镇、物流小镇、商贸小镇、淘宝小镇等
CC
货币金融
依托型
CCA
金融服务主导型
提供货币金融、资本市场、保险等服务类型的小镇,以此为发展优势 基金小镇、金融小镇、保险小镇等
D四产
导向型
DA
信息技术
依托型
DAA
信息技术主导型
以科技与软件开发、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主要特色,依靠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小镇 互联网小镇、物联网小镇、大数据小镇、智慧小镇、绿色循环小镇、新能源小镇、循环经济小镇等
DAB
创意创业主导型
以企业孵化和经营为主要特色,着重创新发展 梦想小镇、时尚小镇、云栖小镇等
DB
教育行业
依托型
DBA
教育资源主导型
指提供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并以此为小镇发展基础的类型 教育小镇、研学小镇等

2.3 特色小镇的产业结构特点

2.3.1 三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分布最多,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重点在现代服务业

当前403个特色小镇里,自然资源根植类特色小镇与社会资本根植类特色小镇的数量大致相同,分别占51.1%和48.9%;三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共计190个,占比47.14%;二产导向型、一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分别占比26.1%、23.6%;四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占比3.2%,是最少的一类,合计13个。可见三产导向型特色小镇最多,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重点仍将在现代服务业,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批次的特色小镇的类型分布

Fig.3 Type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different batches

2.3.2 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就地城镇化效果明显,培育热度持高不下

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的崛起是其表现之一,由现代服务型特色小镇的数量优势可见一斑,旅游发展型小镇在三产导向型中占比90%,培育热度持高不下,其中历史文化主导型特色小镇最多,生态资源主导型和综合旅游发展主导型紧随其后。第一批占比最低的是康养健康主导型,第二批是信息技术主导型,这两类特色小镇均较少;制造业依托型小镇分布稳定,在第一批、第二批中占比没有明显变化;一产导向型小镇以农旅发展型为主,农业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功能与价值,产业融合越发密切,如图4所示。
图4 403个特色小镇的类型分布

Fig.4 Type distribution of 403 characteristic towns

2.3.3 当前特色小镇类型覆盖不全面且分布不均,未来有待继续完善。

当前特色小镇覆盖了基础农业依托型、农旅结合主导型等10个类型,但仍有尚未培育的小镇类型等待开拓,如采矿业依托型、创新创意主导型等。对于现代服务业中分布较少的商贸流通主导型、金融服务主导型、信息技术主导型等也应在地域特性的基础上,着重培育。

3 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从空间分布的类型、空间分布的均衡性、空间分布密度三方面衡量。

3.1 中国特色小镇在空间上整体呈凝聚型分布,且集聚趋势明显

通过计算所得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的平均最近邻指数分别为R1=0.65,R2=0.66,全部批次的平均最近邻指数R=0.63,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p<0.01,即中国特色小镇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凝聚型分布。同时由Z值越小,集聚程度越高可知,第二批特色小镇的集聚程度大于第一批特色小镇,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
表3 最邻近距离指数统计表

Tab.3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index statistics table

指标 第一批 第二批 前两批
实际最邻近距离
理论最邻近距离
R
Z
1.1486Degrees
1.7609Degrees
0.65
-7.50
0.7656Degrees
1.1611Degrees
0.66
-10.82
0.6430Degress
1.0258Degrees
0.63
-14.33

3.2 空间分布均衡性

3.2.1 特色小镇在各省域分布相对均衡,各省分布数量差距不大

由式(1)计算基尼系数(表4),均在0.2左右,表明我国特色小镇在省域分布较均衡,由此可见政策导向下的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在各省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作洛伦茨曲线如图5所示,在全国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中,安徽、贵州、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江苏、山东、浙江9个省区的特色小镇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各省分布数量差距不大。
表4 基尼系数统计表

Tab.4 Gini coefficient statistical table

区域 第一批 第二批 前两批
全国 0.216 0.208 0.207
东部 0.246 0.267 0.259
中部 0.117 0.101 0.085
西部 0.212 0.174 0.181
图5 中国特色小镇分布洛伦茨曲线

Fig.5 Lorentz curve of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s towns in China

3.2.2 特色小镇在三大地带数量分布呈阶梯化特征,类型分布差异显著

在三大地带分布数量上呈现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的阶梯化特征,如今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发展应体现国家战略部署,但由基尼系数可知,中部地区分布相较东部和西部而言更均匀(表5)。就类型而言,制造业依托型、信息技术主导型特色小镇在东部分布最多,而中部和西部分布较少,生态资源主导型、综合旅游主导型特色小镇分布情况相反,在内蒙、陕等西部地区分布最多。其他类型分布都较为均匀,各小镇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
表5 中国特色小镇的省域及地带分布情况

Tab.5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provinces and regions

省份 数量/个 所占百分比/% 省份 数量/个 所占百分比 省份 数量/个 所占百分比/%
北京 7 1.74 陕西 12 2.98 内蒙古 12 2.98
天津 5 1.24 吉林 9 2.23 广西 14 3.47
河北 12 2.98 黑龙江 11 2.73 重庆 13 3.23
辽宁 13 3.23 安徽 15 3.72 四川 20 4.96
上海 9 2.23 江西 12 2.98 贵州 15 3.72
江苏 22 5.46 河南 15 3.72 云南 13 3.23
浙江 23 5.71 湖北 16 3.97 西藏 7 1.74
福建 14 3.47 湖南 16 3.97 陕西 14 3.47
山东 22 5.46 甘肃 8 1.99
广东 20 4.96 青海 6 1.49
海南 7 1.74 宁夏 7 1.74
新疆 14 3.47
东部 154 38.21 中部 106 26.30 西部 143 35.48
图6 三大地区内部各类型特色小镇比重分布图

Fig.6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ree areas

3.3 空间分布密度分析

为分析中国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密度,聚焦空间分布聚集区域,本文利用ArcGIS技术与方法分别对两批特色小镇进行核密度分析,为获取具有平滑边缘的核密度分析图,反复实践最终将带宽确定为150 km,面积单位选择平方公里。借此分析其分布密度在时间上的变化,再针对全部特色小镇名单制作全部特色小镇核密度图,分析分布密度特征。

3.3.1 两批特色小镇密集区域相似,第二批较第一批分布范围更广

为第一批、第二批特色小镇分别制作核密度分布图(图7),从时间变化来看,分布特征稳中有变。两批特色小镇的密集区域相似,第二批特色小镇的评选结果强化了川贵渝交界处的核密度,弱化了关中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核密度。但第二批相较第一批而言,分布范围更广,尤其是新疆与黑龙江等较偏远地区。
图7 特色小镇核密度图

Fig.7 Nuclear density map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3.3.2 空间上聚集区域显著,不同产业类型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与已有产业基础关联密切

①中国特色小镇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由图8(a)可知,中国特色小镇总体分布基本符合胡焕庸线,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在空间上形成了一个高密度聚集区和两个次级聚集区。
图8 全国特色小镇核密度图

Fig.8 Nuclear density map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高密度聚集区指长三角聚集区,尤其是最早着手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苏浙两省,该区域山岳、湖泊资源禀赋,旅游资源丰富;是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实力雄厚,高质量发展。因此该区聚集着南京高淳桠溪镇、泰州溱潼镇、浙江莫干山镇等旅游发展依托型小镇,也坐拥东台安丰镇、龙泉上垟镇这样的制造业依托型小镇,南通栟茶镇、无锡市阳山镇等农业依托型小镇。次级聚集区主要包括京津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两地均在吸纳创新、优化改革方面表现突出。作为我国众多政策的先行者,京津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也培育了北京古北口镇、天津下营镇等旅游发展依托型特色小镇,天津中塘镇等制造业依托型小镇和北京魏善庄镇等农业依托型小镇。以上聚集区基于当地现有禀赋资源与特色产业,聚焦产城融合下的产业集聚、升级和培育问题,有效整合高端要素,延长了产业链,打通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②不同省市的特色小镇的类型分布特征。基于表2制作不同类型的核密度图,如图8(b)、(c)、(d)所示,分别为一产、二产、三产和四产导向型特色小镇。
一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呈现“一带一块”的分布特征,高密度聚集于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在赣湘鄂贵地区形成密集团块状,与我国农业区中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云贵高原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相对应,直观体现了该分布特征与我国农业现有资源密切相关,侧面反映了农业型小镇遵循了“根植性”的培育原则。
二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具沿海集聚指向,在长三角地区的分布密度最高,据此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在安徽、河北、河南、山东也形成了次级聚集区。这主要源于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对外开放程度高,通过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传统制造业发展迅速,为制造业依托型特色小镇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三产和四产导向型特色小镇仍以长三角为高密度聚集区,此外珠三角、京津地区、川渝地区、琼东北地区为次级聚集区。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交通区位等对该类特色小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川渝和闽南等地历史文化深厚,众多历史文化类的旅游发展依托型特色小镇便脱颖而出。
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以产业引导和培育为导向,涉及到多主体、多要素,导致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多元化。国家政策和地方法规是各地特色小镇培育与申报的重要支撑;地方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其发展基础;培育新的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建设是其内在需求;区域平衡发展、市场化运作等社会发展规律是其重要发展路径。尽管如此,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在省域尺度上呈现的不同分布特征仍可显示,其分布密度与已有的产业基础关联密切。长三角地区由于发展机遇、生态资源、技术创新等优势,三类特色小镇均密集分布于此。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地区紧随其后,赣湘鄂贵地区第一产业型特色小镇分布密度较高,川渝和闽南等地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历史文化型小镇分布较多。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以全国40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根植性理论对其分类,对特色小镇构建分类体系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完善类型,优化结构,引导特色小镇的类型选择和培育工作。同时受限于数据,本文主要聚焦于特色小镇的整体分布特征,欠缺对局部分布特征的考察和分析,也欠缺对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未来会尝试结合更多批次的特色小镇名单,搜集更加详细的信息,探索局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充分认识到以上利弊后,结论如下:
①以根植性为原则,从自然资源根植和社会资本根植两个视角将特色小镇划分为4个主类、8个亚类、15个基本类型。4个主类包括一产导向型、二产导向型、三产导向型和四产导向型;8个亚类包括农业依托型、制造业依托型、采矿业依托型、旅游发展依托型、交通仓储依托型、货币金融依托型、信息技术依托型、教育行业依托型。
②不同产业类型特色小镇数量分布、地区分布均呈阶梯化特征:三产导向型特色小镇多于二产导向型,二产导向型多于一产导向型,四产导向型数量最少。其中旅游发展依托型小镇最多,未来特色小镇培育仍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东部多于西部、西部多于中部,但东部分布最均衡。不同产业类型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与各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关联密切:信息技术主导型和制造业依托型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生态资源主导型、综合旅游主导型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他类型分布相对均匀。
③中国特色小镇整体上属凝聚型分布,且集聚趋势明显;在各省域分布相对均匀,各省数量分布差距不大,但小镇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当前国家级特色小镇在空间形成了长三角高密度聚集区和京津地区、珠三角次密度聚集区。

4.2 讨论

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有效促进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助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建设已得到各省的积极响应,但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兼具复杂性与风险性,为避免盲目开发,也为实现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议如下:
①特色小镇的“特色”多样化待挖掘,小镇类型可完善。当前小镇类型尚不全面,本文列出的15个基本类型尚没有全覆盖,仍有培育和拓展的空间:传统产业有待转型,经典产业期望复兴,新型产业亟待培育。应当始终把“根植性”作为培育原则,对支柱产业优势明显的小镇强化优势,继续发展;产业多而全、综合实力强、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的小镇应制定一个切合实际且具体的目标,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鼓励小镇逐渐淘汰落后产业产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当前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的崛起是其表现之一,由现代服务型特色小镇的数量优势可见一斑。但针对占比较少的农业和制造业依托型的小镇而言,仍需对其主导产业上下延伸,加强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提高特色小镇的开发、再生产水平。在地方特性和地域根源的基础上,实现千镇千样。
②特色小镇的覆盖合理性需提升,空间结构待优化。为顺应“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时代背景,为伸张空间正义,也为协调区域发展,面对当前特色小镇在中西部分布数量较少的事实,宏观上可给予政策倾斜,给予资金、人才支持,微观上可加快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区位劣势,拯救中西部的“孤点式小镇”,将“产业+运营”作为未来发展模式,对于自然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丰富的地区可着重培育旅游发展型小镇;对于密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可重点培育现代服务型小镇,鼓励其从集聚向扩散转变,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各路支持,增强对周边的辐射作用,形成“溢出效应”,同时进一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发挥产业集聚效益。
[1]
Porter E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
吴良镛.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 建筑学报, 2002, 49(2):6-8.

[3]
付晓东, 付俊帅. 主导产业根植性的理论渊源与启示[J]. 区域经济评论, 2017, 33(1):26-32.

[4]
王佳琪, 袁永博, 张明媛. 基于根植性理论的特色小城镇产业规划研究——以辽宁省庄河市大郑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8, 36(12):32-38.

[5]
盛世豪, 张伟明. 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19(3):36-38.

[6]
姚尚建. 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 39(1):45-50.

[7]
张立. 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56(1):23-32.

[8]
胡春林. 现代服务业主导新型城镇化研究[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8.

[9]
卫龙宝, 史新杰.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19(3):28-32.

[10]
Chen Shaojun, Shi Xiaohao. Heterogeneity analysis applica- 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 social assessment[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 Service Science. IEEE, 2010.

[11]
孙九霞. 以可持续旅游统筹城乡:城乡间平等“互哺”[J]. 旅游学刊, 2011, 26(12):9-10.

[12]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地理研究, 2015, 34(7):1205-1 212.

[13]
张吉福. 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145-151.

[14]
陈安华, 江琴, 张歆, 等. “特色小镇”影响下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反思——以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6, 34(3):54-61.

[15]
周旭霞. 特色小镇的建构路径[J]. 浙江经济, 2015, 32(6): 25-26.

[16]
周晓虹. 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 28(4):12-19.

[17]
许益波, 汪斌, 杨琴.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以浙江上虞e游小镇为例[J]. 经济师, 2016, 31(8):90-92.

[18]
金凤君. 空间组织与效率研究的经济地理学意义[J].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4(4):55-59.

[19]
范斌. 基于根植性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机制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18, 39(1):84-89.

[20]
谢宏, 李颖灏, 韦有义.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8):1283-1 291.

[21]
张思蒙, 李宪宝.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影响因素[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8):1074-1 079.

[22]
吴必虎, 肖金玉.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7):6-11.

[23]
张超, 杨秉赓. 计量地理学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4]
李小建, 许家伟, 海贝贝. 县域聚落分布格局演变分析—— 基于1929—2013年河南巩义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 2015, 70(12):1870-1 883.

[25]
朱鹤, 刘家明, 陶慧, 等. 北京城市休闲商务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 地理学报, 2015, 70(8):1215-1 228.

[26]
费欢. 根植性视角下我国特色小镇的转变与发展[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 9(4):89-93.

[27]
Polanyi K.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 Boston, MA: Beacon Press,1944.

[28]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 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481-510.

[29]
王缉慈, 王可. 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J]. 地理研究, 1999, 18(4):357-362.

[30]
刘恒江, 陈继祥.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5, 25(5):607-611.

[31]
Krugman P. 1st nature,2nd nature,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 33(2):129-144.

[32]
王奇, 叶文虎.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3(1):11-14.

[33]
Porat U M. The information economy:definition and measure- ment[M].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7.

[34]
姜长云.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 6(3):5-10.

[35]
张来武. 六次产业理论与创新驱动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6]
刘思华. 创建五次产业分类法,推动21世纪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 生态经济, 2000, 16(6):5-13.

[37]
王树林. 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M]. 北京: 京华出版社,1996.

[38]
安金明. 旅游下乡: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的现实选择[J]. 旅游学刊, 2011, 26(12):7-8.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