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7-03
Revised date: 2020-02-01
Online published: 2025-04-11
As a new form of industrial spatia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 town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new-type urbanization,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life and ecology. Based on the root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and method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403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which are officially announced by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and explores the industrial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ased on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natural resource root and social capital root,combin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are divid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eight sub-categories and 15 basic types. 2) The number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ladder. There are more tertiary industry-oriented characteristic towns than secondary industry-oriented ones,more secondary industry-oriented ones than first industry-oriented ones,fourth industry-oriented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the least. Moreover,their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xisting industrial base in each region,with obvious rooted characteristics. 3)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aggregated as a whole,and the trend of aggregation is obvious. The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balanced in all provinces,and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the central region has the highest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Currently,high-density aggregation area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ub-density aggregation areas in Beijing-Tianjin and Pearl River Delta have been formed in space. 4)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eatur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needs to be excavated,the fourth industry is developing,the type of towns can be improved,the rationality of layout and spatial structure need to be optimized.
LU Pei , ZHANG Jinhe , WANG Chang , ZHAO Lin . Classific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3) : 52 -6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3.007
表1 当前中国特色小镇的分类情况Tab.1 Current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China |
分类主体 | 分类依据 | 分类 |
---|---|---|
住建部等三部(2016) | 功能 | 商贸流通型、工业发展型、农业服务型、旅游发展型、历史文化型、民族聚居型 |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5) | 产业 | 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历史经典 |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6) | 产业 | 高端制造小镇、新一代信息技术小镇、创意创业小镇、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和历史经典产业 |
表2 特色小镇基本类型释义表Tab.2 Interpretation table of basic types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
主类 | 亚类 | 基本类型 | 简要说明 | 实例 |
---|---|---|---|---|
A一产 导向型 | AA 农业依 托型 | AAA 基础农业主导型 | 指依托对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对林业的培育、对动物的饲养和捕捉、对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和捕捞支撑当地经济的特色小镇的类型 | 虾田小镇、稻蟹小镇、海参小镇、渔业小镇等 |
AAB 农旅结合主导型 | 指将农林牧渔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特色小镇类型,具体包括度假、观光、休闲等形式 | 葡萄酒小镇、茉莉小镇、玫瑰小镇、水蜜桃小镇、沙棘小镇、渔港小镇、园艺小镇、农艺小镇、湘莲小镇、茶谷小镇、稻田小镇等 | ||
B二产 导向型 | BA 制造业 依托型 | BAA 传统制造业 主导型 | 指经过传统动力机械制造或手工制作生产新的产品来支撑当地经济的小镇,具体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饮料制造,烟草制造,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金属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方式产生经济收益,形成发展优势的类型 | 食品特色小镇、拉面小镇、蓝印花布非遗小镇、陶瓷小镇、石雕小镇、佛珠小镇、灯饰小镇、纺织小镇、皮革小镇、丝绸小镇、五金小镇、红木小镇等 |
BAB 高端制造业 主导型 | 指经过新型动力系统,依靠新型能源、新型技术和手段来制造生产新产品,以此为发展优势的小镇,具体包括汽车制造,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航空航天小镇、汽车小镇、智能装备小镇、机器人小镇等 | ||
BB 采矿业 依托型 | BBA 煤炭开采主导型 | 指对不同类型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级等生产活动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发展优势的类型 | 煤炭小镇等 | |
BBB 石油天然气开采主导型 | 指在陆地或海洋,对天然原油、液态或气态 天然气的开采,对煤矿瓦斯气(煤层气)的开采产生经济效益,形成发展优势的类型 | 石油小镇、天然气小镇等 | ||
C三产 导向型 | CA 旅游发展 依托型 | CAA 生态资源主导型 | 指自身拥有禀赋的自然资源,坐拥秀丽山/水/林/田/湖的小镇,以此为发展基础 | 江豚小镇、水乡小镇、森林小镇、海洋小镇、农垦风情小镇等 |
CAB 历史文化主导型 | 指具备厚重历史脉络、深厚文化内涵的小镇,该类小镇在规划建设中也能尊重历史与传统,延续历史文脉 | 侗乡小镇、禅意小镇、戏曲文化小镇、太极文化小镇、民族风情小镇、休闲古城古镇、文化名城小镇、红色旅游小镇、桥乡文化小镇、南越文化小镇、客家文化小镇、广府古村落文化小镇 | ||
CAC 康养健康主导型 | 以养生休闲、健康生活为目的培育的特色小镇 | 体育小镇、滑雪小镇、中医药小镇、康复小镇、医疗小镇、药谷小镇等 | ||
CAD 综合旅游主导型 | 兼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悠久的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区位等旅游开发要素的小镇,用来开发打造综合性的旅游小镇的类型 | 温泉小镇、避暑小镇、画乡小镇、西北风情小镇、氧吧小镇等 | ||
CB 交通仓储 依托型 | CBA 商贸流通主导型 | 指依托商品流通支撑当地经济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小镇 | 电商小镇、物流小镇、商贸小镇、淘宝小镇等 | |
CC 货币金融 依托型 | CCA 金融服务主导型 | 提供货币金融、资本市场、保险等服务类型的小镇,以此为发展优势 | 基金小镇、金融小镇、保险小镇等 | |
D四产 导向型 | DA 信息技术 依托型 | DAA 信息技术主导型 | 以科技与软件开发、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主要特色,依靠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小镇 | 互联网小镇、物联网小镇、大数据小镇、智慧小镇、绿色循环小镇、新能源小镇、循环经济小镇等 |
DAB 创意创业主导型 | 以企业孵化和经营为主要特色,着重创新发展 | 梦想小镇、时尚小镇、云栖小镇等 | ||
DB 教育行业 依托型 | DBA 教育资源主导型 | 指提供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并以此为小镇发展基础的类型 | 教育小镇、研学小镇等 |
表3 最邻近距离指数统计表Tab.3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 index statistics table |
指标 | 第一批 | 第二批 | 前两批 |
---|---|---|---|
实际最邻近距离 理论最邻近距离 R值 Z值 | 1.1486Degrees 1.7609Degrees 0.65 -7.50 | 0.7656Degrees 1.1611Degrees 0.66 -10.82 | 0.6430Degress 1.0258Degrees 0.63 -14.33 |
表5 中国特色小镇的省域及地带分布情况Tab.5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provinces and regions |
省份 | 数量/个 | 所占百分比/% | 省份 | 数量/个 | 所占百分比 | 省份 | 数量/个 | 所占百分比/% |
---|---|---|---|---|---|---|---|---|
北京 | 7 | 1.74 | 陕西 | 12 | 2.98 | 内蒙古 | 12 | 2.98 |
天津 | 5 | 1.24 | 吉林 | 9 | 2.23 | 广西 | 14 | 3.47 |
河北 | 12 | 2.98 | 黑龙江 | 11 | 2.73 | 重庆 | 13 | 3.23 |
辽宁 | 13 | 3.23 | 安徽 | 15 | 3.72 | 四川 | 20 | 4.96 |
上海 | 9 | 2.23 | 江西 | 12 | 2.98 | 贵州 | 15 | 3.72 |
江苏 | 22 | 5.46 | 河南 | 15 | 3.72 | 云南 | 13 | 3.23 |
浙江 | 23 | 5.71 | 湖北 | 16 | 3.97 | 西藏 | 7 | 1.74 |
福建 | 14 | 3.47 | 湖南 | 16 | 3.97 | 陕西 | 14 | 3.47 |
山东 | 22 | 5.46 | 甘肃 | 8 | 1.99 | |||
广东 | 20 | 4.96 | 青海 | 6 | 1.49 | |||
海南 | 7 | 1.74 | 宁夏 | 7 | 1.74 | |||
新疆 | 14 | 3.47 | ||||||
东部 | 154 | 38.21 | 中部 | 106 | 26.30 | 西部 | 143 | 35.48 |
[1] |
|
[2] |
吴良镛.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 建筑学报, 2002, 49(2):6-8.
|
[3] |
付晓东, 付俊帅. 主导产业根植性的理论渊源与启示[J]. 区域经济评论, 2017, 33(1):26-32.
|
[4] |
王佳琪, 袁永博, 张明媛. 基于根植性理论的特色小城镇产业规划研究——以辽宁省庄河市大郑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8, 36(12):32-38.
|
[5] |
盛世豪, 张伟明. 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19(3):36-38.
|
[6] |
姚尚建. 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 39(1):45-50.
|
[7] |
张立. 新时期的“小城镇、大战略”——试论人口高输出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机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56(1):23-32.
|
[8] |
胡春林. 现代服务业主导新型城镇化研究[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8.
|
[9] |
卫龙宝, 史新杰.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 19(3):28-32.
|
[10] |
|
[11] |
孙九霞. 以可持续旅游统筹城乡:城乡间平等“互哺”[J]. 旅游学刊, 2011, 26(12):9-10.
|
[12] |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地理研究, 2015, 34(7):1205-1 212.
|
[13] |
张吉福. 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模式——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145-151.
|
[14] |
陈安华, 江琴, 张歆, 等. “特色小镇”影响下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反思——以永康市龙山运动小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6, 34(3):54-61.
|
[15] |
周旭霞. 特色小镇的建构路径[J]. 浙江经济, 2015, 32(6): 25-26.
|
[16] |
周晓虹. 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 28(4):12-19.
|
[17] |
许益波, 汪斌, 杨琴.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以浙江上虞e游小镇为例[J]. 经济师, 2016, 31(8):90-92.
|
[18] |
金凤君. 空间组织与效率研究的经济地理学意义[J].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4(4):55-59.
|
[19] |
范斌. 基于根植性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机制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18, 39(1):84-89.
|
[20] |
谢宏, 李颖灏, 韦有义.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8):1283-1 291.
|
[21] |
张思蒙, 李宪宝.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区域影响因素[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 34(8):1074-1 079.
|
[22] |
吴必虎, 肖金玉.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7):6-11.
|
[23] |
张超, 杨秉赓. 计量地理学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
[24] |
李小建, 许家伟, 海贝贝. 县域聚落分布格局演变分析—— 基于1929—2013年河南巩义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 2015, 70(12):1870-1 883.
|
[25] |
朱鹤, 刘家明, 陶慧, 等. 北京城市休闲商务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J]. 地理学报, 2015, 70(8):1215-1 228.
|
[26] |
费欢. 根植性视角下我国特色小镇的转变与发展[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8, 9(4):89-93.
|
[27] |
|
[28] |
|
[29] |
王缉慈, 王可. 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J]. 地理研究, 1999, 18(4):357-362.
|
[30] |
刘恒江, 陈继祥.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5, 25(5):607-611.
|
[31] |
|
[32] |
王奇, 叶文虎.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13(1):11-14.
|
[33] |
|
[34] |
姜长云. 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5, 6(3):5-10.
|
[35] |
张来武. 六次产业理论与创新驱动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
[36] |
刘思华. 创建五次产业分类法,推动21世纪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 生态经济, 2000, 16(6):5-13.
|
[37] |
王树林. 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M]. 北京: 京华出版社,1996.
|
[38] |
安金明. 旅游下乡:城乡统筹与旅游发展的现实选择[J]. 旅游学刊, 2011, 26(12):7-8.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