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 of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Received date: 2020-05-27
Revised date: 2020-10-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of green eco-spa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this study analyzes the knowledge map structure of China's green eco-network research applying CiteSpace software,and summarizes the discipline,research team,journal distribution,research hotpots and trends of China's green eco-network research.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1) The research on green eco-network in China mainly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embryonic stage (1993-1999),the initial stage (2000-2009)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2010-2019). 2) "Ecological network","landscape pattern","ecological corridor"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are hot research fields. 3) There have obvious multi-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research content,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ns,the research object ha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a single ecosystem to a comprehensive ecosystem at different scale(city,provincial,Chinese and global). The research content develops from simple network construction to more specific directions such as network system construction,network system evaluation and network optim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reen eco-network related researches in China in recent 20 years,th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of the review of China's green eco-space network,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rther expanding the research system and content of China's green ecological.
WEI Baojing , HU Xijun , ZHU Manle , PENG Linyu , XU Kaiheng .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 of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9) : 174 -183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9.018
表1 1993—2019年绿色生态网络研究前20位作者及所在机构Tab.1 Top 20 authors and their institutes in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s research(1993-2019) |
发文量(篇) | 作者 | 发文单位 | 发文量(篇) | 作者 | 发文单位 |
---|---|---|---|---|---|
11 | 于强 | 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4 | 陈春娣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10 | 张启斌 | 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4 | 王彤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 |
9 | 岳德鹏 | 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4 | 吴胜军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8 | 王云才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 | 4 | 韩博平 | 厦门大学生物系 |
6 | 刘滨谊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 | 4 | 傅强 |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
5 | 张浪 |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 3 | 陆禹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
4 | 苏凯 | 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3 | Yang Di | 佛罗里达大学地理系 |
4 | 刘建华 | 北京林业大学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3 | 贾振毅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4 | 陆明 |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 3 | 李洪远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表2 生态网络构成Tab.2 Composi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 |
生态网络要素构成 | 空间界定 | 生态空间类型 | 功能效益 |
---|---|---|---|
生态源地 | 斑块 | 森林、湿地、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文化保护区等 | 生物物种栖息扩散的生境斑块 |
生态廊道 | 廊道 | 河流、道路、防护带等 | 生物空间迁移的通道 |
生态节点 | 斑块 | 廊道的相交点或转折点 | 连接相邻生态源并对生态流运行起关键作用的区位 |
表3 绿色生态网络研究视角变化Tab.3 The evolution of perspectives of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
时间 | 研究尺度 | 研究内容 |
---|---|---|
1990s | 单一生态系统 | 生态网络概念、城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 |
2000s | 特殊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地 | 城市绿地、绿地生态网络、景观生态学、生态廊道、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网络、景观格局分析 |
2010s | 多尺度综合研究 |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空间管控、优化策略、多尺度、网络优化策略、生态网络分析、网络构建 |
表4 绿色生态网络数据获取方式及内容Tab.4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ent in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
数据获取方式 | 数据内容 |
---|---|
传统数据 | 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年鉴、实地测量、实地采样、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二调数据、三调数据等 |
新数据 | 卫星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兴趣点(POI)、兴趣面(AOI)、人口迁徙、人口热力、手机信令数据、网络大数据等 |
表5 生态网络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研究趋势Tab.5 Research trend of ecological network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ns |
类别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主要研究技术 |
---|---|---|
数理方法 | 概率、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 | SAR、GWR、MGWR等数学模型的应用 |
3S技术 | 遥感解译、景观指数、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等 | ArcGIS、ENVI、Erdas、Fragstats、Conefor等分析软件的应用 |
机器学习 | 遥感信息解译、统计数据等 | Python、Java、R等计算机语言 |
[1] |
傅伯杰.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J]. 地理研究, 2010, 29(3):383-396.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刘滨谊, 王鹏. 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研究前沿[J]. 中国园林, 2010, 26(3):1-5.
|
[8] |
韩博平. 生态网络分析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1993, 12(6):41-45.
|
[9] |
何云核, 李宏开.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现状、目标与发展对策[J]. 生物学杂志, 1998, 15(5):34-35.
|
[10] |
韩博平. 生态网络分析与模拟的软件系统ASSEN及其应用[J]. 生态科学, 1994(2):18-25.
|
[11] |
李灵军. 发展城郊绿化与构建城市绿地的生态网络空间[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7, 26(2):15-17.
|
[12] |
吴未, 郭洁, 吴祖宜. 城市生态网络与效能规划[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19(2):51-53.
|
[13] |
孔繁花, 尹海伟. 济南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 生态学报, 2008, 28(4):1711-1719.
|
[14] |
熊建新. 滨湖地区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完整性与优化对策——以西洞庭湖区常德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08, 28(5):752-755,770.
|
[15] |
王云才. 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 地理研究, 2009, 28(2):284-292.
|
[16] |
王海珍, 张利权. 基于GIS、景观格局和网络分析法的厦门本岛生态网络规划[J]. 植物生态学报, 2005(1):144-152.
|
[17] |
戚仁海, 熊斯顿. 基于景观格局和网络分析法的崇明绿地系统现状和规划的评价[J]. 生态科学, 2007, 26(3):208-214.
|
[18] |
王戈, 于强,
|
[19] |
王戈, 于强,
|
[20] |
王云才, 吕东, 彭震伟, 等. 基于生态网络规划的生态红线划定研究——以安徽省宣城市南漪湖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 223(3):28-35.
|
[21] |
王云才, 瞿奇, 王忙忙. 景观生态空间网络的图式语言及其应用[J]. 中国园林, 2015, 31(8):77-81.
|
[22] |
刘滨谊, 吴敏. 基于空间效能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系统及其评价指标[J]. 中国园林, 2014, 30(8):46-50.
|
[23] |
刘滨谊, 卫丽亚. 基于生态能级的县域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初探[J]. 风景园林, 2015(5):44-52.
|
[24] |
|
[25] |
郑茜. 武汉市生态空间评价与优化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
[26] |
李卫锋, 王仰麟, 彭建, 等. 深圳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8):1403-1410.
|
[27] |
汤峰, 王力, 张蓬涛, 等. 基于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网络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9):263-272.
|
[28] |
李晟, 李涛, 彭重华, 等. 基于综合评价法的洞庭湖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2687-2698.
|
[29] |
|
[30] |
王让会. 景观尺度、过程及格局(LSPP)研究的内涵及特点[J]. 热带地理, 2018, 38(4):458-464.
|
[31] |
王璐, 袁艳斌, 董恒, 等.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1):96-103.
|
[32] |
陈文波, 肖笃宁, 李秀珍. 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121-125.
|
[33] |
车通, 李成, 罗云建. 城市扩张过程中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J]. 生态学报, 2020, 40(10):3283-3294.
|
[34] |
杜腾飞, 齐伟, 朱西存, 等.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地丘陵区自然资源空间精准识别与管制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1190-1200.
|
[35] |
彭建, 赵会娟, 刘焱序, 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7, 36(3):407-419.
|
[36] |
陈昕, 彭建, 刘焱序, 等. 基于“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的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J]. 地理研究, 2017, 36(3):471-484.
|
[37] |
肖铁桥, 顾康康, 杨倩倩, 等. 基于空间效能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以亳州市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1):80-85,120.
|
[38] |
高宇, 木皓可, 张云路, 等. 基于MSPA分析方法的市域尺度绿色网络体系构建路径优化研究——以招远市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20):7547-7556.
|
[39] |
郑茜, 曾菊新, 罗静, 等. 武汉市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管治研究[J]. 经济地理, 2018, 38(9):191-199.
|
[40] |
李迪华. 绿道作为国家与地方战略从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到连接城乡的生态网络[J]. 风景园林, 2012(3):49-54.
|
[41] |
郭秀娟, 税嘉陵, 钱小琴. 山西大同沿古长城生态廊道构建[J]. 中国城市林业, 2019, 17(3):75-79.
|
[42] |
胡炳旭, 汪东川, 王志恒, 等.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J]. 生态学报, 2018, 38(12):4383-4392.
|
[43] |
李志华, 于洋, 陈利, 等.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优化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3(5):33-39,72.
|
[44] |
吴晶晶, 栗云召, 高猛, 等. 四种河流水系阻力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网络构建及对比研究[J]. 湿地科学, 2018, 16(4):493-501
|
[45] |
孔令桥, 王雅晴, 郑华, 等. 流域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方法——以长江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3):835-843.
|
[46] |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J]. 地理学报, 2019, 74(6):1267-1278.
|
[47] |
沈悦, 刘天科, 周璞.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理论分析及管制策略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7, 31(12):17-24.
|
[48] |
吴敏, 吴晓勤. 基于“生态融城”理念的城市生态网络规划探索——兼论空间规划中生态功能的分割与再联系[J]. 城市规划, 2018, 42(7):9-17.
|
[49] |
常君雪, 帅红.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典型城市生态空间识别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21, 44(1):30-40.
|
[50] |
王元栋, 张晓瑞, 张如意. 基于连接、渗透和均衡性的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绩溪县规划区为例[J]. 城市建筑, 2019, 16(1):5-12.
|
[51] |
于强.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荒漠绿洲区生态网络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52] |
刘骏杰, 陈璟如, 来燕妮, 等. 基于景观格局和连接度评价的生态网络方法优化与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9):3108-3118.
|
[53] |
杨倩倩. 基于结构与功能耦合的城市生态网络优化研究[D]. 合肥: 安徽建筑大学, 2019.
|
[54] |
|
[55] |
|
[56] |
刘瑜. 社会感知视角下的若干人文地理学基本问题再思考[J]. 地理学报, 2016, 71(4):564-575.
|
[57] |
杨俊, 由浩琳, 张育庆, 等. 从传统数据到大数据+的人居环境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1):166-176.
|
[58] |
秦昆, 林珲, 胡迪, 等. 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综述[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5):912-928.
|
[59] |
游惠明, 韩建亮, 潘德灼, 等. 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价及驱动力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2):4286-4292.
|
[60] |
高雅玲, 黄河, 李治慧, 等. 基于MSPA的平潭岛生态网络构建[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8(5):640-648.
|
[61] |
陆禹, 佘济云, 罗改改, 等. 基于粒度反推法和GIS空间分析的景观格局优化[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2):534-545.
|
[62] |
周露, 王让会, 彭擎, 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区域景观格局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 35(3):925-931.
|
[63] |
王金凤, 刘方, 白晓永, 等. 西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及模拟预测[J]. 生态学报, 2019, 39(19):7057-7066.
|
[64] |
刘建华, 张启斌,
|
[65] |
王越, 宋戈, 张红梅. 黑龙江省县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J]. 经济地理, 2016, 36(8):147-151.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