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fication Strategy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

  • SHEN Tiyan , 1 ,
  • LI Zhibin 1 ,
  • LING Yingkai 1 ,
  • GUO Jie 2
Expand
  • 1. School of Govern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2. Sinopec Economics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29,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1-27

  Revised date: 2021-08-22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Abstract

Th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ons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promoting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of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by constructing the matrices to measure the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the geographical proximity,and then using the K-means clustering method to get the outcome. This paper identifies 68 kinds of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Also,this paper provides a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se clusters,including their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country level and their difference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ite this article

SHEN Tiyan , LI Zhibin , LING Yingkai , GUO Jie .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9) : 103 -114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9.011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1],集群式的产业发展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鲜明特色,它不仅是我国竞争力的区域根基,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时期,产业集群建设作为我国区域战略的优先方向,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国家发展战略纲领中,均提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等要求。在“十四五”时期,产业集群的发展依然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并强调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因此,深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理论指导集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研究作为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学者们围绕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机理、产业集群的特征、产业集群政策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6],研究体系较为广泛,但是由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采用的研究范式不同,集群研究的主题和进展也难以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我国集群理论研究的突破以及对集群政策制定实施的指导。近年来,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定量学派基于其北美标准产业集群划分,推动了美国产业集群地图、欧洲产业集群地图的开发和发布,带动了欧美产业集群研究的定量化和大数据化,开启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可计算研究范式新时代[7-8]。因此,构建一般性的和标准化的产业集群定量研究方法是我国产业集群研究工作突破的关键,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战略的重要保障。如何科学有效地识别和划分中国的标准产业集群,是集群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基础问题。
国内外学者多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目的出发,提出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现有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经验法[2,9-11];定量方法包括集聚程度识别法、区位熵识别法、主成分法、聚类分析法、图谱及网络分析法等。本文基于Porter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1],从产业集群的“联系”和“邻近”两个本质特征出发,将产业集群定量识别研究划分为以下四类(表1):①第Ⅰ类识别方法并不考虑产业联系和地理邻近,而是从现实的“集聚”表现反推,可以将其称为产业集中度法。产业集中度的识别方法以区位熵等集中度指标作为识别标准,多通过就业人数或企业规模等的区位熵结果进行不同地理单元上的比较,或者将空间自相关统计量落到地理单元上并比较其变化。如王今等通过计算各省就业人数的区位熵,从而判断各省是否存在汽车产业的集聚现象,在产业存在集聚的前提下根据区位熵的增加趋势识别出汽车产业集群[12]。这种方法在计算产业区位熵时不仅忽略了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且由于没有考虑企业的真实地理邻近,而是按照地理单元归属进行加总,其识别出的“产业集群”结果更类似于地区特定产业相对规模。②第Ⅱ类识别方法仅考虑产业联系而忽略了地理邻近性,因此称其为“产业关联法”。这类识别方法以研究对象区域边界作为产业的地理边界,通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划分产业集群,识别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是研究区域中的产业分类的结果,由于此类研究中对产业联系的定义多为投入产出联系,又可称其为“投入产出法”。Feser通过多变量聚类法得到核心产业,根据与每个产业集群中核心产业的联系强度添加次核心产业得到不互斥的产业集群[13],国内学者中贺灿飞等通过主成分法辨识了北京市制造业集群[14],孙铁山等也通过多变量聚类法识别了北京的基准产业集群[15]。Duque等提出了可根据指标得分差异性大小自动确定分类数目的网络分析法,将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进行数据降解和网络分割确定核心产业,并利用删去弱联系的方式划定产业集群[16]。Delgado等完善了层次聚类法,先定义相似度矩阵并确定边界参数,再使用层次聚类函数构建聚类,得到互相排斥的产业集群,即一个产业只能属于一个集群[7]。③第Ⅲ类识别方法仅考虑地理邻近特征,不考虑产业联系,可以称之为“地理边界法”。这类研究专注于识别出集群的地理范围和地理边界,多通过密度分析的方式,因此也可以称为“密度法”,如Duranton等首次将计量地理中的点密度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学中集群的识别上,他们对英国的四位数行业的企业点进行K函数分析,识别出产业地方化的范围在0~50 km之间[1]。Alcácer等根据半导体产业的企业专利位置数据识别出北美、西欧和日本的半导体集群的范围[18]。这类研究在企业个体数据的基础上考虑了地理邻近,但是通常只能对于特定产业进行分析,对产业间的联系缺乏考虑,其识别出的更多是产业集聚范围而非产业集群。④第Ⅳ类识别方法遵循产业集群定义,综合考虑产业联系和地理邻近双重特征进行识别,我们将其称为“双重特征法”[19],本文所提出的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就属于双重特征法。“双重特征法”相比前三种方法而言,具有可计算和标准化的特性,识别结果更符合产业集群的定义,因此也更有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参考意义。孙铁山等也认为将空间分析技术与投入产出分析结合,是弥补其产业关联法识别出的集群结果不足的改进方向[15]
表1 产业集群定量识别方法分类

Tab.1 Class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

不考虑产业联系 考虑产业联系
不考虑地理邻近 第Ⅰ类:产业集中度法 第Ⅱ类:产业关联法
考虑地理邻近 第Ⅲ类:地理边界法 第Ⅳ类:双重特征法
本文旨在提出针对中国的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国家标准产业集群(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是指将国家经济作为整体,基于一国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特征和产业地理邻近特征识别的全国范围的产业集群模板。将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应用于区域产业集群分析,可以有效揭示区域产业集群在国家层面的相对优势或不足[15,20-22]。不同于产业关联法在识别产业关联时以投入产出部门作为产业类别对象[15,20],国家标准产业集群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四位数(小类)产业分类作为产业类别对象。相较而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四位数产业分类更细致,能够更精确地识别产业联系,并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作为国家标准,同时也是企业和产业数据统计的分类口径,因此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产业集群有助于对集群进行评价和比较。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和划分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具有一般性和普适性。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在测度产业联系时是基于全国产业数据计算而得,能够通过全面地覆盖整个国家相关产业活动,识别出完整的各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第二,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具有动态可比性。由于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一般性和普适性,其识别结果对于一国范围内的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类型集群应用都具有可比性,既有利于同一区域不同产业集群间的对比,也便于不同区域相同产业集群的比较,另一方面,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可针对特定区域产业集群在不同时间的对比分析,揭示地区内部或者集群内部产业活动或者集群演化的特征或者趋势。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一般性、普适性和动态可比性共同决定了其具有标准性优势,能够有效反映区域经济的相对发展水平,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在国家的地位、竞争能力以及潜力,为集群研究提供实证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

本文使用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方法进行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与划分。首先是对产业关联和地理邻近的数学测度,我们根据行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确定其两两之间的产业联系,建立产业联系矩阵,并将空间分析方法纳入进来,通过双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到产业两两之间的地理邻近关系矩阵,最终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得到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划分结果,并与文献中现有的各种中国的产业集群识别结果及北美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进行对比。

1.1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实现

1.1.1 产业联系矩阵

同第Ⅱ类中的多数研究一样,本文假设行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能够由投入产出关系表征。为了达到标准化的产业集群识别要求,需要以四位数行业分类作为产业联系的基本单元,因此需要以特定方式将投入产出关联映射到我国的四位数行业分类上。
中国的投入产出表根据行业部门的细分程度可以划分为十位数部门投入产出表和百位数部门投入产出表。其中,十位数的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分类数量有42个,百位数的投入产出表部门在不同年份的部门分类数量有所差异,如1997年部门数有124个,2002年有122个等,但是基本数量保持在100多个,与中国的四位数行业分类数量仍相差较多。理论上,使用千位数部门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才能够精准反映四位数行业分类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但我国的公开统计数据中并没有细分至千位数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这使得本文在使用投入产出关系构建产业联系矩阵时面临和Guo等同样的困境[23]。对此,本文参照Guo等中近似匹配的方式[23],将百位数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对应至四位数的行业分类代码。由于千位数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百位数部门的投入产出表的进一步细分,采用百位数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近似匹配,不可避免地会使产业联系矩阵权重值的设定误差增大。因此综合理论层面的合理性和数据层面的可实现性的考虑,本文构建的产业联系矩阵须基于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假设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千位数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可得时,假设一完全可以放松。
假设一:百位数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千位数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但会放大对真实产业投入产出联系度量的误差波动。
我们选取2007年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基准,将913个四位数行业分类代码与135个部门一一对应,将投入产出表的完全消耗系数映射到四位数行业分类上。具体而言,通过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完全消耗矩阵:
a i j = x i j i = 1 n x i j     i , j = 1,2 , , n
式中: a i j表示部门i和部门j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 x i j表示部门i直接在部门j消耗的产品数量。
B = I - A - 1 - 1
式中:B是完全消耗系数矩阵;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是单位矩阵。对此矩阵进行标准化后,所有数值的范围在[0,1],据此得到913个四位数行业分类代码与135个部门的对应关系,即在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基础上,建立913个行业两两之间的产业联系矩阵,其中同行业之间的系数值为1,行业间系数等同于所对应的消耗系数。
显然,不同年份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会发生变化,因此产业联系矩阵应当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137个百位数部门的投入产出表,2012和2017年149个百位数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各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都相应地发生变动。随着时间跨度增加,产业间关联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但由于产业发展具有连续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可以对产业关联关系的动态性做出相应的假设,即假设二。
假设二:产业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但在较短的时间跨度、较大的研究尺度和稳定的产业发展阶段内,可以认为产业关联关系变化程度较小,产业集群识别结果应用于后续分析具有合理性。
对于产业形态已经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在不发生外部冲击和技术革命的情况下,其多数产业间关联关系基本稳定,因此产业关联关系随时间变化较小,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而言,产业的迅速发展会使得产业间关联关系也以较快的速度发生变化,但在一个连续的产业发展时期,例如每个五年计划之内,由于产业发展目标不发生较大变动,产业发展进程相对连续,可以认为产业关联关系并不发生突破性变动;此外,相同时间跨度下,微观尺度和小范围内的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变化要大于宏观尺度和大范围产业,某一产业迅速发展和衰落会很快地对小范围和局部的产业技术经济联系造成影响,但从宏观尺度特别是一国的全产业范围来看,产业关联关系变化也较慢。

1.1.2 地理邻近矩阵

对于行业间的地理邻近特征,通过行业间的空间邻近性矩阵来表征,即两个行业空间分布越相近,在空间邻近性矩阵中的数值越大。本文引入空间分析方法,用行业两两间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的计算结果表示行业间空间邻近度。双变量的全局空间相关性是对单变量空间自相关的扩展,能够测度两个变量在同一区域i的空间相关性。双变量Moran's I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I = n · i n j n W i j · y i - y i ¯ z j - z j ¯ i n j n W i j · i n y i - y i ¯ 2 i n z i - z i ¯ 2
式中:n表示区域样本的个数;变量y和变量z是区域的不同属性值,对二者进行标准化后,两个变量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W是空间权重矩阵,相邻为1,不相邻为0。本文的权重矩阵由Rook式的邻接矩阵进行行标准化得到,因此W z i可被看作区域i周边相邻区域z值的均值。由于空间权重矩阵进行了行标准化,所以最终的空间权重矩阵并非对称矩阵,变量y对变量z的空间依赖性,不等同于变量z对变量y的空间依赖性。
进一步地,使用蒙特卡洛模拟随机重复的方法检验双变量Moran's I统计量的显著性。蒙特卡洛模拟随机重复方法假定在区域i的变量y值是固定的,相邻区域的变量z值来自于除区域i以外的其余区域随机排列的均值。这个随机排列过程重复上千次后得到的I*,与真实的双变量空间相关性I的结果对比,根据I*小于I的比例,得到I的伪显著性水平p值。当p值较小(比如p<0.05时),表明空间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较为可信。
考虑到产业集群发展和实践多以省市为政策实行单位,且我国多数情况下地级市为集群政策较为有效的最小行政单元,因此本文将地级市作为区域单元,并依托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计算913个四位数行业在地级市尺度两两之间的双变量全局Moran's I统计量,并通过999次蒙特卡洛模拟得到显著性水平,最终以行业间Moran's I数值得到行业间的空间邻近性矩阵。当两个行业的双变量Moran's I显著为正时,数值越大,认为这两个行业之间的空间集聚特征越类似,具有越大的空间邻近性,在邻近性矩阵显示Moran's I的数值。当两个行业的双变量Moran's I不显著或者显著小于等于零时,认为两个行业不具有空间邻近效应,在邻近性矩阵中用0表示。

1.1.3 聚类算法实现

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簇的过程,相同簇中的对象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聚类方法主要分为层次聚类方法和非层次聚类方法,常用的聚类算法有采用k均值、k中心点等算法。本文使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使用2007年我国135个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2008年)数据分别测算产业联系矩阵和地理邻近矩阵,然后通过Python编程具体实现k均值聚类过程:①定义相似矩阵。在聚类之前,需要知道相关产业形成集群是定义在何种程度上的行业相关,从而得到相似度矩阵。本文建立了投入产出关系矩阵、空间邻近性矩阵,并将两种相似度矩阵加权得到最终的相似度矩阵M。在两个矩阵的权重设置上,以产业联系矩阵的权重占0.1作为开始,以0.1作为间隔直到权重为0.9,分别进行设置加权得到最终相似度矩阵的结果。②确定k个点作为种子。种子的数量确定是决定最终类别数量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集群数量的确定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办法,大多通过经验给出。本文参考Delgado等对于北美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过程[7],将k值的设置以70作为中点,以5作为间隔,试验了50~90之间的分类数量。③迭代聚类。在确定好k个种子后,通过计算每个点与聚类中心点的欧氏距离相似度确定其最近的聚类中心,此过程不断重复迭代,直到所有聚类中心包括的行业数目不再变化,此时局部的误差平方和最小。最终多次结果对比,确定矩阵权重分别是0.5、0.5,产业集群数量为70个,此时所得到的结果中异常值最少。

1.2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

将中国913个四位数行业进行聚类,得到了中国的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划分结果。由于数据限制导致的识别偏误问题,即便进行了多次尝试,聚类结果仍存在个别异常值,我们将最终识别结果与实际产业分类对比,并基于本文所依托项目课题组专家团队的意见,通过专家经验法对异常值进行判断调整,调整后的集群数量为68个(表2)。
表2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划分结果

Tab.2 Identification outcome of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集群
编号
集群名称 产业
数量
集群
编号
集群名称 产业
数量
集群
编号
集群名称 产业
数量
1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28 24 生物医药 7 47 农业用品及农产品批发 17
2 木材生产及制造 15 25 橡胶制品 8 48 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 33
3 畜牧饲养 7 26 非金属矿物及耐火材料制品 17 49 物流运输服务 10
4 水产养殖及加工 15 27 塑料及塑料制品生产 8 50 食品及饮料零售 10
5 煤炭开采加工 4 28 通用设备制造 16 51 服装及百货零售 32
6 石油开采加工 9 29 农业专用设备制造 8 52 金融服务 13
7 金属矿产采选 17 30 工业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34 53 商务服务 23
8 金属冶炼及加工 24 31 铁路设备制造 6 54 保险 3
9 金属制品制造 22 32 汽车及摩托车制造 9 55 技术与文体服务 17
10 非金属矿产采选 10 33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 6 56 公共事业服务 7
11 食品加工 25 34 船舶制造及修理 9 57 汽车产品和服务 7
12 畜禽屠宰及加工 3 35 通讯设备制造 15 58 旅游 5
13 酒及饮料制造 14 36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18 59 居民服务 38
14 烟草加工 3 37 照明及电气设备 9 60 医疗服务 12
15 纺织 29 38 医疗设备制造 9 61 教育服务 15
16 服装制造 6 39 仪器仪表制造 15 62 环境服务 4
17 制鞋 4 40 家用器具制造 15 63 休闲娱乐服务 3
18 皮革制品 7 41 日用杂品制造 3 64 房地产 4
19 家具制造 5 42 电力生产 4 65 出版 8
20 造纸及纸制品生产 6 43 工矿和工程建筑 16 66 电影电视制作 3
21 印刷 6 44 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 29 67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4
22 文体用品制造 33 45 交通运输服务 22 6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7
23 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 28 46 信息服务 15

1.3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评价

为了探究定量识别的结果合理性,本文将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与国内外现有的产业集群识别和划分结果进行对比(表3)。与以前的关于中国的产业集群分类结果[14-15]相比,本文识别出的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涵盖的产业范围更广、产业粒度也更细,包括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从农林牧渔到公共服务和管理组织的各个四位数行业,因此划分的产业集群数目更多,与之前产业集群分类的规模差异较大。其次,本文研究的空间尺度更大,从地方扩展到全国,一般性和适用范围更广。此外,由于本文考虑了空间邻近的特征,不单是产业之间联系,因此划分的产业集群类型中,不但有专门的农林牧渔及采矿集群、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同时也有农林牧渔行业、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混合型集群。
表3 产业集群不同分类方法结果对比

Tab.3 Comparison of identification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

代表学者 笔者 Delgado等 贺灿飞等 孙铁山等
研究时间 2008 2009 1997 2002
研究对象 中国全国 美国全国 中国北京 中国北京
产业数 913 778 74 122
产业来源 国民经济
行业分类
北美产业
分类
投入
产出表
投入
产出表
集群数 68 51 14 22
集群规模 13.4 15.3 5.3 5.5
制造业集群数量 31 27 14 14
服务业集群数量 26 13 0 3
混合型集群数量 8 5 0 0
其他集群数量 3 6 0 5

注:其他集群是指专门从事农林牧渔、采矿、能源等产业的集群,不包括这些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混合的集群。集群规模指该产业分类方法识别出的产业集群中平均包含的产业类别数目,例如本文将913个产业类别划分为68个产业集群,平均每个集群包含913/68≈13.4个产业类别数。

本文的识别方式与Delgado等对于北美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方式更加相似[7],但是由于两个国家在统计口径、产业分类、数据可得性等方面存在差异,识别结果也有一定差异。一方面,本文识别出的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精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北美标准产业集群,这是由于在构建产业联系矩阵时,需要将投入产出部门映射到行业分类上,由于美国的行业分类能够达到六位数的产业粒度水平,且可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产业联系数据,因此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产业联系矩阵;而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仅到四位数水平,且与投入产出数据并不能完全匹配,因此产业联系矩阵中来自产业粒度水平的差异可能会使本文对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精度一定程度上低于北美标准产业集群。值得注意的是,产业粒度的差异造成了本文原始聚类结果中的异常值问题,所幸由于异常值很少,对于整体识别结果并无较大影响,可以通过专家法进行调整,且这一识别精度问题可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投入产出表测算的进一步发展而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本文的识别结果和北美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的差异也能够反映出两国产业和集群的区别,例如在美国的标准产业集群分类结果中有拖车、房车和家用器具集群,而由于中国的产业分类中并没有房车制造产业,因此识别结果中只有家用器具制造集群;美国无工艺品制造等产业分类,而中国的分类结果中,工艺品制造被划分在文体产品制造集群中;此外,与美国识别结果相比,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还包含中成药制造、中药饮品加工等中国独有的产业类别。
具体到集群层面,本文选择了两个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分别对比识别结果。以木材生产及制造集群为例,在美国的分类结果中,该集群分为森林集群(Forestry)和木产品集群(Woods Products),这两个集群基本涵盖了本文识别的木材生产及制造集群内所有产业。在孙铁山等识别结果中,木材及竹材采运属于能源工业集群,木材加工等产业属于造纸及印刷包装业集群[15]。在本文的分类结果中,木材生产及制造集群包含了从育苗育种、造林、木材采集运输到锯材加工、木制品制造等一系列相关的行业类别。以汽车制造集群为例,Delgado等的北美标准产业集群与本文的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基本一致,都包括汽车制造、汽车零配件制造、摩托车及配件制造、阀门和旋塞的制造等行业类别,但美国对汽车的行业分类更加细致,汽车零配件还被进一步划分为汽车制动系统制造、汽车传动件制造、汽车转向零件制造、汽车座椅和内饰制造等细分行业类别[7]。而在贺灿飞等的识别结果中,汽车制造与锅炉及原动机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其他普通机械制造、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一起被划分在钢压延加工集群中[14]
整体而言,产业集群的定义和识别仍然是一个相对主观的研究,学者们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等有所差异,识别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可以看到,本文从产业联系和地理邻近两个特征出发进行的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一方面补充了中国在全国尺度上对全行业分类进行集群识别的空白;另一方面识别的结果也更为贴近实际和标准化,从而不仅能够对中国的不同区域、不同集群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能够与美国的北美标准产业集群进行对比分析。

2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总体特征分析

基于前文对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和划分结果,将企业个体数据汇总至集群层面,分别在国家尺度和省级尺度上对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宏观特征进行分析。本文使用的企业数据一方面来自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四位数行业分类标准参照《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数据库中产业范围涵盖913个四位数行业,其属性特征包括企业邮政编码、就业人数、企业地址等。另一方面,根据计算发现,99%获批的专利申请会在申请年份之后的四年内公开,因此我们爬取了《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中2013—2017年中国公布的所用专利个体数据,属性字段包括专利公开号、申请日、公开日、邮码和地址、专利主分类号等,并利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专利个体数据进行补充,在剔除了海外及港澳台地址申请的专利和地址模糊的专利后,最终获得有效数据量在95%以上,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利数据的邮政编码和区划编码将所有专利落到地级市的空间单元上,并按照申请年份汇总,整理了各标准产业集群2013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以此来衡量集群的创新能力。

2.1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整体分析

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汇总基础上,首先从就业人员数量、企业数量、就业企业比和专利申请数量等多个方面对全国尺度上中国67类国家标准产业集群(暂不统计33号航空航天设备制造集群,下同)的整体特征进行分析(表4)。其中,集群的就业人数能够反映该类产业集群容纳劳动力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企业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企业进入集群门槛程度的高低;就业企业比为集群就业人数与企业数的比值,可以反映集群内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专利数量是一个产业集群中所有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汇总,可以作为该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体现。整体而言,从全国尺度来看,建筑业与服务业类别的产业集群为我国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零售批发业和服务业类别的产业集群的企业进入门槛最低;制造业类别的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最强。
表4 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2013年各项数据汇总情况

Tab.4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in 2013

编号 集群名称 就业数 企业数 就业
企业比
专利数
数量(人) 比重(%) 数量(个) 比重(%) 数量(件) 比重(%)
1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8 948 529 2.56 388 269 3.70 23 10 613 1.87
2 木材生产及制造 3 398 623 0.97 96 601 0.92 35 3 751 0.66
3 畜牧饲养 2 813 938 0.80 225 980 2.15 12 922 0.16
4 水产养殖及加工 1 713 515 0.49 64 575 0.62 27 2 543 0.45
5 煤炭开采加工 5 380 659 1.54 18 959 0.18 284 209 0.04
6 石油开采加工 1 688 663 0.48 8 466 0.08 199 11 708 2.06
7 金属矿产采选 1 351 395 0.39 18 146 0.17 74 583 0.10
8 金属冶炼及加工 6 786 177 1.94 65 370 0.62 104 5 484 0.96
9 金属制品制造 5 592 006 1.60 155 307 1.48 36 18 191 3.20
10 非金属矿产采选 1 173 971 0.34 35 744 0.34 33 83 0.01
11 食品加工 5 744 408 1.64 83 825 0.80 69 15 968 2.81
12 畜禽屠宰及加工 1 356 384 0.39 12 153 0.12 112 1 446 0.25
13 酒及饮料制造 2 349 152 0.67 26 864 0.26 87 6 144 1.08
14 烟草加工 161 842 0.05 158 0.00 1 024 416 0.07
15 纺织 9 209 380 2.63 137 539 1.31 67 9 985 1.76
16 服装制造 5 597 540 1.60 82 215 0.78 68 2 436 0.43
17 制鞋 2 785 667 0.80 25 466 0.24 109 429 0.08
18 皮革制品 1 325 801 0.38 18 253 0.17 73 2 408 0.42
19 家具制造 1 952 940 0.56 41 393 0.39 47 2 756 0.48
20 造纸及纸制品生产 2 104 646 0.60 47 126 0.45 45 1 747 0.31
21 印刷 1 967 149 0.56 61 342 0.58 32 1 820 0.32
22 文体用品制造 5 423 204 1.55 93 095 0.89 58 10 114 1.78
23 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 4 361 944 1.25 51 789 0.49 84 46 318 8.15
24 生物医药 2 234 158 0.64 10 935 0.10 204 30 231 5.32
25 橡胶制品 1 220 339 0.35 19 221 0.18 63 3 716 0.65
26 非金属矿物及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2 775 975 0.79 33 649 0.32 82 7 528 1.32
27 塑料及塑料制品生产 3 866 881 1.10 92 382 0.88 42 7 850 1.38
28 通用设备制造 3 791 928 1.08 120 409 1.15 31 48 237 8.48
29 农业专用设备制造 462 356 0.13 5 815 0.06 80 8 217 1.44
30 工业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5 136 920 1.47 112 320 1.07 46 47 896 8.42
31 铁路设备制造 404 421 0.12 1 771 0.02 228 2 475 0.44
32 汽车及摩托车制造 5 744 604 1.64 69 168 0.66 83 7 905 1.39
34 船舶制造及修理 1 087 599 0.31 11 186 0.11 97 5 879 1.03
35 通讯设备制造 1 967 782 0.56 9 849 0.09 200 15 240 2.68
36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8 855 018 2.53 67 851 0.65 131 38 592 6.79
37 照明及电气设备 4 710 695 1.35 81 315 0.77 58 20 020 3.52
38 医疗设备制造 729 251 0.21 9 112 0.09 80 17 000 2.99
39 仪器仪表制造 1 099 959 0.31 16 624 0.16 66 34 097 6.00
40 家用器具制造 2 445 375 0.70 26 580 0.25 92 14 139 2.49
41 日用杂品制造 931 034 0.27 21 874 0.21 43 3 323 0.58
42 电力生产 1 325 400 0.38 32 572 0.31 41 2 136 0.38
43 工矿和工程建筑 10 902 258 3.11 70 310 0.67 155 7 580 1.33
44 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 51 043 248 14.58 493 838 4.70 103 28 483 5.01
45 交通运输服务 6 200 012 1.77 124 465 1.19 50 0 0.00
46 信息服务 5 258 400 1.50 270 734 2.58 19 21 711 3.82
47 农业用品及农产品批发 4 898 246 1.40 279 845 2.67 18 0 0.00
48 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 13 385 720 3.82 1 277 445 12.17 10 0 0.00
49 物流运输服务 4 286 213 1.22 186 885 1.78 23 0 0.00
50 食品及饮料零售 3 042 310 0.87 144 594 1.38 21 0 0.00
51 服装及百货零售 9 086 605 2.60 786 232 7.49 12 0 0.00
52 金融服务 827 855 0.24 43 245 0.41 19 0 0.00
53 商务服务 14 879 735 4.25 908 562 8.65 16 38 0.01
54 保险 1 491 524 0.43 12 121 0.12 123 0 0.00
55 技术与文体服务 3 696 187 1.06 235 162 2.24 16 0 0.00
56 公共事业服务 2 762 463 0.79 29 549 0.28 93 2 686 0.47
57 汽车产品和服务 3 469 286 0.99 223 332 2.13 16 185 0.03
58 旅游 2 838 751 0.81 64 123 0.61 44 0 0.00
59 居民服务 17 779 930 5.08 553 877 5.28 32 29 673 5.22
60 医疗服务 8 519 379 2.43 171 070 1.63 50 0 0.00
61 教育服务 19 365 529 5.53 402 338 3.83 48 0 0.00
62 环境服务 346 626 0.10 7 308 0.07 47 1 303 0.23
63 休闲娱乐服务 550 504 0.16 24 181 0.23 23 0 0.00
64 房地产 8 664 834 2.47 337 730 3.22 26 0 0.00
65 出版 444 764 0.13 5 173 0.05 86 0 0.00
66 电影电视制作 371 478 0.11 7 098 0.07 52 0 0.00
67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1 821 405 0.52 4 371 0.04 417 0 0.00
68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2 221 043 6.35 1 333 621 12.70 17 0 0.00
合计 合计 350 131 533 100.00 10 498 477 100.00 33 568 658 100.00
具体而言,从就业人数特征来看,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集群(14.5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集群(6.35%)、教育服务集群(5.53%)、居民服务集群(5.08%)、商务服务集群(4.25%)是就业人数最多的5个集群。相反,烟草加工(0.05%)、环境服务(0.10%)、电视电影制作(0.11%)、铁路设备制造(0.12%)以及出版集群(0.13%)的就业人数最少。就业人数的多少与集群本身所包含的行业数量、行业的劳动力密集程度有关,建筑业和服务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该类别的产业集群容纳的就业人数显然最高。而烟草业、影视业等从业门槛较高或者行业规模较小的产业集群容纳的劳动力数量则最少。
从企业数量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70%)、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12.17%)、商务服务(8.65%)、服装及百货零售(7.49%)和居民服务(5.28%)是企业数量最多的5个集群,烟草加工(0.00%)、铁路设备制造(0.02%)、城市公共交通服务(0.04%)、出版(0.05%)和农业专用设备制造(0.06%)是企业数量最少的5个集群。由于批发零售业和一些服务业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因此这类集群中的企业数量规模也最大。而烟草加工、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等行业作为国有垄断行业,其企业数量最少。
就业数量和企业数量可以认为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集群的规模特征,因此本文进一步计算了各产业集群的就业企业比。其中,烟草加工(1024)、城市公共交通服务(417)、煤炭开采加工(284)、铁路设备制造(228)以及生物医药(204)是就业企业比最高的5个集群,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10)、服装及百货零售(12)、畜牧饲养(12)、汽车产品和服务(16)以及技术与文体服务(16)是就业企业比最低的5个集群。可以看到,尽管国有垄断行业类别的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都较少,但单个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最强;相反,批发零售类集群尽管企业数量和就业人数较多,但由于个体企业比例高,因此单个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较弱。
从专利数量来看,通用设备制造(8.48%)、工业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8.42%)、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8.15%)、电子信息设备制造(6.79%)和仪器仪表制造(6.00%)是专利数量最高的5个集群,而交通运输服务、农业用品及农产品批发、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物流运输服务、食品及饮料零售、服装及百货零售、金融服务、保险、技术与文体服务、旅游、医疗服务、教育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房地产、出版、电视电影制作、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服务业类别的产业集群专利数量为0。制造业类别的产业集群是创新的领头阵地。

2.2 中国分省份产业集群特征比较

进一步地,本文依据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分类将企业数据汇总至省级尺度,并通过计算地方产业集群的区位熵,得到各省市生产专业化或者集中化程度最高的5类国家标准产业集群,以进行省份间对比(表5)。区位熵能够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于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仅展示各省市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就业区位熵排名结果,就业区位熵基于各省市各类集群的劳动力数量计算,能够从就业规模角度体现各省市不同集群的集中度特征。整体而言,不同省份就业区位熵排名前五的产业集群类别呈现较大的差异,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中就业集中度占据优势的多为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类别的产业集群,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中就业集中度高的则多为低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或是矿产开采业相关的产业集群。
表5 各省份排名前五的产业集群比较

Tab.5 Comparison of top 5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in each province

省份 排名 就业区位熵排名前5的产业集群
1 2 3 4 5
广东 1 家用器具制造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皮革制品 文体用品制造 通讯设备制造
江苏 2 船舶制造及修理 仪器仪表制造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照明及电气设备 纺织
浙江 3 日用杂品制造 纺织 制鞋 家用器具制造 皮革制品
山东 4 畜禽屠宰及加工 橡胶制品 水产养殖及加工 农业专用设备制造 农业用品及农产品批发
河南 5 通讯设备制造 畜禽屠宰及加工 农业专用设备制造 非金属矿物及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食品加工
四川 6 酒及饮料制造 畜禽屠宰及加工 电力生产 铁路设备制造 家具制造
福建 7 制鞋 日用杂品制造 皮革制品 水产养殖及加工 服装制造
湖北 8 水产养殖及加工 非金属矿产采选 汽车及摩托车制造 食品及饮料零售 酒及饮料制造
河北 9 金属矿产采选 金属冶炼及加工 铁路设备制造 橡胶制品 非金属矿物及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辽宁 10 石油开采加工 金属矿产采选 铁路设备制造 水产养殖及加工 通用设备制造
安徽 11 烟草加工 环境服务 煤炭开采加工 服装制造 工矿和工程建筑
上海 12 物流运输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 商务服务 信息服务
北京 13 出版 金融服务 信息服务 城市公共交通服务 电影电视制作
江西 14 非金属矿产采选 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 医疗设备制造 交通运输服务 木材生产及制造
重庆 15 汽车及摩托车制造 保险 交通运输服务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
湖南 16 铁路设备制造 非金属矿产采选 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非金属矿物及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山西 17 煤炭开采加工 石油开采加工 畜牧饲养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铁路设备制造
陕西 18 铁路设备制造 电力生产 煤炭开采加工 石油开采加工 旅游
广西 19 木材生产及制造 非金属矿产采选 电力生产 畜牧饲养 金属矿产采选
云南 20 烟草加工 金属矿产采选 煤炭开采加工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非金属矿产采选
黑龙江 21 木材生产及制造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铁路设备制造 煤炭开采加工 烟草加工
内蒙古 22 金属矿产采选 煤炭开采加工 非金属矿产采选 畜牧饲养 电力生产
天津 23 物流运输服务 石油开采加工 文体用品制造 汽车及摩托车制造 金属制品制造
贵州 24 烟草加工 煤炭开采加工 酒及饮料制造 非金属矿产采选 公共事业服务
新疆 25 石油开采加工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畜牧饲养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交通运输服务
吉林 26 生物医药 木材生产及制造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畜牧饲养 畜禽屠宰及加工
甘肃 27 畜牧饲养 石油开采加工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电力生产 公共事业服务
海南 28 旅游 木材生产及制造 水产养殖及加工 休闲娱乐服务 房地产
宁夏 29 电力生产 石油开采加工 煤炭开采加工 金融服务 畜牧饲养
青海 30 畜牧饲养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金属矿产采选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交通运输服务
西藏 3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电力生产 电影电视制作 旅游 金属矿产采选
具体来看,作为制造业强省的广东省省内就业集中程度最高的产业集群是家用器具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皮革制品、文体用品制造和通讯设备制造;作为国内政治中心的北京和金融中心的上海则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相关的产业集群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集中优势。各个省份的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例如海南省就业区位熵最高的是旅游产业集群,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则是以本地集群或者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为主,例如山西省就业集中度排名靠前的是煤炭开采加工集群、石油开采加工集群,青海省就业集中度最高的是畜牧饲养集群,以及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黑龙江省的木材生产及制造集群等。

3 中美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特征比较

进一步地,我们希望对前文识别出的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宏观特征与同年的美国产业集群宏观特征进行对比。本文选取识别策略相近的,即同样通过产业分类进行集群划分的Delgado 等识别的北美标准产业集群结果进行比较。Delgado等采用的是2009年的美国产业分类对美国的标准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和划分,并在此划分基础上对集群宏观特征逐年进行整理收集[7],故本文也采用了相对应的年份,即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数据识别和划分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考虑到时效性和借鉴意义,本章节只展示中美产业集群在2013年时的宏观特征对比结果。由于Delgado等的识别结果中存在贸易型集群和本地型集群的区分[7],我们也对应地将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划分为贸易型和本地型,并分别从集群就业人数和专利数量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表6 2013年中美贸易型标准产业集群特征对比

Tab.6 Comparison of trading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2013

排名 中国标准产业集群(贸易型) 美国标准产业集群(贸易型)
集群名称 数量 比重(%) 集群名称 数量 比重(%)




(人)
1 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 51 043 248 27.97 商业服务(Business Services) 10 968 828 -
2 纺织 9 209 380 5.05 配送和电子商务(Distribution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5 525 841 -
3 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 8 948 529 4.90 接待和旅游服务(Hospitality and Tourism) 3 055 126 -
4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8 855 018 4.85 教育和知识创造(Education and Knowledge Creation) 2 970 559 -
5 金属冶炼及加工 6 786 177 3.72 金融服务(Financial Services) 1 892 173 -




(件)
1 通用设备制造 48 237 9.19 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nalytical Instruments) 41 371 35.4
2 工业及其它专用设备制造 47 896 9.12 通信设备及服务(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and Services) 12 818 11.0
3 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 46 318 8.82 生产技术和重型机械(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Heavy Machinery) 11 004 9.42
4 电子信息设备制造 38 592 7.35 医疗设备(Medical Devices) 6 094 5.22
5 仪器仪表制造 34 097 6.49 光电装备(Lighting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5 207 4.46

3.1 中美贸易型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特征比较

对于贸易型产业集群,从就业人数方面,2013年中国容纳就业人数排名前五的标准产业集群分别为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纺织、农业生产及相关产品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以及金属冶炼及加工集群,这5个集群容纳的就业人口数量占所有贸易型集群就业人口数量的46.49%,其中排名第一的建筑材料制造和建筑安装集群的就业人数超过5 000万,占贸易型集群的27.97%,是排名第二的纺织集群的就业人数的5倍以上;而美国就业人数排名前五的贸易型集群分别为商业服务、配送和电子商务、接待和旅游服务、教育和知识创造以及金融服务集群,其中排名第一的商业服务集群容纳了大约1 100万的就业人口,排名第二的配送和电子商务集群的就业人数为552万人。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集群属于建筑业,除此之外,制造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就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部分第一产业为主,而美国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集群以第三产业为主,就业人数排名前五的产业集群均为服务业集群。
从专利数量方面,2013年中国专利数量排名前五的产业集群分别为通用设备制造、工业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仪器仪表制造集群,专利数量占贸易型产业集群的比重分别为9.19%、9.12%、8.82%、7.35%和6.49%,且各集群间差距不大,可以看出,中国贸易型产业集群中创新力度较强的集群多为传统制造产业集群,这也与我国的工业体系发展阶段相对应。美国贸易型产业集群中专利数量排名前五的集群分别为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通信设备及服务、生产技术和重型机械、医疗设备和光电装备集群,以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产业为主,其中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集群的专利数量占贸易型产业集群的比重为35.4%,是美国的创新主力产业集群。

3.2 中美本地型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特征比较

对于本地型产业集群,从就业人数方面,中国排名前五的产业集群分别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服务、居民服务、商务服务和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集群,5个集群的总就业人数占本地型产业集群就业人数的52.27%,其中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就业人数为2 222万人,占本地型产业集群就业人数的13.25%,另外4个产业集群容纳的就业人数均超过1 000万人。美国就业人数排名前五的本地型产业集群分别为本地型医疗服务、本地型接待机构、本地型商务服务、本地型房地产开发建设、本地型服装及商品零售集群,其中本地型医疗服务和本地型接待机构集群容纳就业人数分别为1 656万人和1 165万人。中美两国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本地型产业集群类型一定程度上相似,都是以公共服务和商务服务为主。
表7 2013年中美本地型标准产业集群特征对比

Tab.7 Comparison of loc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uster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2013

排名 中国标准产业集群(本地型) 美国标准产业集群(本地型)
集群名称 数量 比重(%) 集群名称 数量 比重(%)




(人)
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2 221 043 13.25 本地型医疗服务(Local Health Services) 16 565 893 -
2 教育服务 19 365 529 11.55 本地型接待机构(Local Hospitality Establishment) 11 652 210 -
3 居民服务 17 779 930 10.61 本地型商务服务(Local Commercial Services) 8 319 195 -
4 商务服务 14 879 735 8.88 本地型房地产开发建设(Local Real Estate,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7 454 340 -
5 食品及其他产品批发运输 13 385 720 7.98 本地型服装及商品零售(Local Retailing of Clothing and General Merchandise) 4 739 875 -




(件)
1 居民服务 29 673 68.06 本地型商务服务(Local Commercial Services) 1 369 42.8
2 工矿和工程建筑 7 580 17.38 本地型工业品和服务(Local Industr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1 034 32.3
3 公共事业服务 2 686 6.16 本地型医疗服务(Local Health Services) 343 10.7
4 畜禽屠宰及加工 1 446 3.32 本地型房地产开发建设(Local Real Estate,Construction,and Development) 228 7.13
5 环境服务 1 303 2.99 本地型能源业(Local Utilities) 109 3.41
从专利数量方面,中国排名前五的本地型产业集群为居民服务、工矿和工程建筑、公共事业服务、畜禽屠宰及加工、环境服务集群,其中居民服务集群的专利数量为29 673件,占本地型产业集群专利数量的68%,工矿和工程建筑集群的专利数量为7 580件,占比17%,5个集群的总专利数量占比超过95%。美国排名前五的本地型产业集群分别为本地型商务服务、本地型工业品和服务、本地型医疗服务、本地型房地产开发建设和本地型能源业集群,其中排名第一的本地型商务服务的专利数量为1 369件,占美国本地型产业集群专利数量的42.8%,本地型工业品和服务集群专利数量占比为32.3%,5个集群的总专利数量占比同样超过95%。可以看出,中美本地型集群的创新集聚特征都非常明显,排名前五的集群贡献了绝大多数专利数量。此外,中国本地型产业集群的创新数量远超美国,但侧重点有所区别,中国本地型产业集群中的专利侧重于居民服务,而美国本地型集群中专利来源主要是商务服务、工业品服务等集群。

4 结论

产业集群的科学识别与划分是区域集群研究的基础,有助于为集群研究提供实证支撑、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产业联系和地理邻近的双重特征识别策略以识别和划分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填补了国内集群研究中对于一般化、可比较和标准化集群研究范式的空白,并使用2007年我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微观企业数据识别了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划分结果,在此识别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总体特征、不同省份产业集群特征差异和2013年中美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特征差异。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①本文提出的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策略从产业集群的两个本质特征“产业联系”和“地理邻近”出发,首先,根据国家尺度的产业部门间投入产出表映射得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各产业分类两两间的产业联系权重,并建立产业联系矩阵;其次,以地级市作为区域单元计算产业分类两两间的双变量空间相关性系数,以此得到地理邻近关系矩阵;最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基于误差平方和最小原则得到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划分结果。本文提出的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策略在地理尺度和时间尺度上具有一般性、普适性和动态可比的标准化特征,对于集群研究和集群政策制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②本文基于2007年135部门投入产出表和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数据计算得到913个四位数产业两两之间的产业联系矩阵和地理邻近矩阵,并聚类得到中国68个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分类结果。与国内现有产业集群分类结果相比,本文识别出的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涵盖的产业范围更广、产业粒度更细,划分的产业集群数目更多;其次,本文识别策略的空间适用性更广,能够应用于国家尺度和区域尺度分析;此外,本文的识别策略同时考虑了产业关联特征和空间邻近特征,因此划分的产业集群类型中不但有专门的农林牧渔及采矿集群、制造业集群和服务业集群,也有农林牧渔行业、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混合型集群,识别结果更贴近实际。
③基于2013年全国经济普查汇总数据和专利数据对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发展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建筑业与服务业类别的产业集群为我国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零售批发业和服务业类别的产业集群的企业进入门槛最低;制造业类别的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最强;部分国有垄断行业的集群中企业创造就业能力较强。通过对不同省份的国家标准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对比,发现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往往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关的产业集群的集中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落后省份的集中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往往以低端制造业类型或者本地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为主。通过对中美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进行对比,发现对于贸易型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就业优势分别来源于制造业相关集群和建筑业相关集群,而美国则来源于信息技术及高端制造相关集群和服务业相关集群,对于本地型产业集群,中美两国表现相对较为一致。
本文的识别方式与美国Delgado等的识别方式更加相似[7],但由于千位数部门投入产出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在构建产业关联矩阵时要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产业关联矩阵的误差也影响到最终聚类的68个标准产业集群结果的精确性。此外,由于无法获得更新的经济普查微观数据,本文使用了可得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微观企业数据进行集群划分。但整体而言,这并不影响本文提出的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策略的应用,当数据可得性进一步提高时,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的识别结果也将更加精确和完善,从数据层面和关联角度去完善和优化中国国家标准产业集群识别结果,将会是未来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向,基于可比的标准集群识别的发展评估对于集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1]
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1990, 1(1):14-14.

[2]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11:77-90.

[3]
Henderson J V, Shalizi Z, Venables A J.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1(1):81-105.

[4]
朱华晟. 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4(3):102-108.

[5]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6]
Andersson T, Schwaag-Serger S, Sörvik J, et al. The Cluster Policies Whitebook[M]. Holmbergs:IKED, 2004.

[7]
Delgado M, Porter M E, Stern S. Defining clusters of related industr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16(1):1-38.

[8]
Porter M E.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regions[C]//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Routledge,2012:137-166.

[9]
黎继子, 刘春玲, 蔡根女.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05(2):118-125.

[10]
Abushaikha I. The influence of logistics clustering on distribution capabilities:A qualitativ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2018, 46(6):577-594.

[11]
吕可文, 苗长虹, 王静, 等. 协同演化与集群成长——河南禹州钧瓷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J]. 地理研究, 2018, 37(7):1320-1333.

DOI

[12]
王今, 侯岚, 张颖. 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1):117-120.

[13]
Feser E J. An updated set of benchmark value chains for the United States[R]. Regional Economics Applications Laboratory,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4.

[14]
贺灿飞, 梁进社, 张华. 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 地理科学, 2005(5):11-18.

[15]
孙铁山, 卢明华, 李国平. 全国基准产业集群识别及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4):873-884.

[16]
Duque J C, Rey S J. A network based approach towards industry clustering[C]// Blien U,Maier G(eds.). The Economics of Regional Clusters. Northampton,Mass.:Edward Elgar,2008:41-68.

[17]
Duranton G, Overman H G. Testing for localization using micro-geographic data[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5, 72(4):1077-1106.

[18]
Alcácer J, Zhao M. Zooming in:A practical manual for identifying geographic cluster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1):10-21.

[19]
郭洁. 复杂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8.

[20]
Feser E J, Bergman E M. 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00, 34(1):1-19.

[21]
Strcit M E. Spatial associations and economic linkages between industries[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69, 9(2):177-188.

[22]
Czamanski S, Ablas L A Q. Ident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omplexe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findings[J]. Urban Studies, 1979, 16(1):61-80.

[23]
Guo J, Lao X, Shen T. Location-based method to identify industrial clust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in China[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19, 145(2):04019001.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