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round Dongting Lake from the Whole Domain Tourism

  • XIONG Ying , 1, 2, 3 ,
  • ZHANG Qian 2 ,
  • HOU Kelun 2 ,
  • YIN Jianjun 1 ,
  • HUANG Lihua 2
Expand
  •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6,Hunan,China
  • 3. Key Laboratory of Dongting Lake Aquatic Eco-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Restoration of 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114,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19-11-29

  Revised date: 2020-04-24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Abstract

Whole domain tourism is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to enhanc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promot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tourism'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natural resources,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infrastructure level and location conditions,cities around Dongting Lake,possessing profou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any scenic spots,hav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of tourism,and their benefits are not high. First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domain tourism,this paper chooses 28 indicators of tourism performance,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m support competitiveness of four cities around Dongting Lake,and evaluates tourism performance,resources,support and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four cities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nking of tourism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 proper sequence is Changsha City,Changde City,Yueyang City and Yiyang City. Then,SWO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ourism cooperation mechanism around Dongting Lake. It is interesting to find that the domains around Dongting Lake have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s,regions,socio-economic found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capacity,inconsistent overall planning,and unreasonable product structure and so 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cities around Dongting Lake and mutua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a tourism pattern "one circle,four belts and four groups" could be developed,and overall tourism brand image around Dongting Lake should be intensified as well. In the meanwhile,some scenic spots could be built,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eed be improved,and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market could be jointly expanded.

Cite this article

XIONG Ying , ZHANG Qian , HOU Kelun , YIN Jianjun , HUANG Lihua .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and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round Dongting Lake from the Whole Domain Tourism[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7) : 211 -21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7.024

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线,也是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1]。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了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应统一布局、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旅游发展由单一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型,进一步拓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涵和外延,全域化进程中旅游目的地合作发展日渐凸显。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方法、行为模式及政府之间的合作对旅游竞争力提升影响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方法上,Deasy、Sessa等研究了宾夕法尼亚州的两个竞争性景点,对旅游景点与客源地之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旅游区域合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3];Butler等受产品生命周期的启发,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一般包括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和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4];Steven等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以社会组织的旅游合作关系为研究对象,并以美国的阿肯色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探讨了森林服务机构、商业组织和旅游协会之间在旅游规划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关系[5];Tamzi等从旅游规划视角阐述了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为解决规划、协调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持续的、动态的旅游合作机制[6];梁艺桦等应用系统学自组织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演化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西安咸阳旅游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7];Cunha等提出了一个衡量旅游集群对当地发展影响的模型,以评估旅游集群的相互作用,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8];石丹则以生态位理论为主,将区域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从战略、路径、保障三个层面构建区域旅游(城市)竞合发展的三位一体对策体系[9];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熊敏从国际区域层面研究中东与中国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提出以政府为主导,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多行业联动发展的模式[10]。在政府之间的合作对旅游竞争力提升影响的研究方面,Gajdošík等概述了非洲部分国家开展旅游合作的指导方针[11];陈雯等以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圈”的实践为例,通过对地方政府合作过程的梳理,运用博弈分析方法剖析了各城市政府之间共享合作的动力机制及策略选择[12]。李松柏探讨了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13];贺小荣等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14];丰晓旭等评价了我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15]。同时,众多学者还开展省市层面的全域旅游研究[16-18]。综上,有关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丰富成果。但从全域旅游视角探讨地区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仍较不足,如何促进地区旅游发展,实现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仍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环洞庭湖城市(常德、岳阳、益阳、长沙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法对4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横向对比其旅游竞争力现状以及动态变化,以此从整体层面了解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格局与特点;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环洞庭湖城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性分析,最后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角度,提出促进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洞庭湖地处长江中游,不仅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性湖泊,而且环湖区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充分发挥环洞庭湖城市水体资源和湘楚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锦绣潇湘·天下洞庭”的区域品牌,深化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闻名国内外的湖泊度假旅游观光目的地。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研究环洞庭湖城市的旅游竞争力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环洞庭湖城市(湖南部分)主要包括湖南省的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为了更好地发展全域旅游,本研究将长沙市整体纳入到研究范围。环洞庭湖区域重要旅游资源分布如图1
图1 环洞庭湖区域重要旅游资源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around Dongting Lake area

1.2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1.2.1 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科学性、可获取性与实用性的原则,从旅游业绩、旅游资源、旅游支撑三个方面,选取了28个指标构建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表1)。旅游业绩竞争力指标包括:接待入境游客数、接待国内游客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收入、地均旅游收入、旅游收入占GDP比重7个指标,这些均为经济性的指标。旅游资源竞争力指标包括: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A级景区、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数量,这10个指标与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具有较大关联。旅游支撑竞争力指标包括: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总量、进出口总额、国际直接投资(FDI)、公园绿地面积。
表1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1 Index for evaluating tourism achievement competitiveness of around Dongting Lake cities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单位)




旅游业绩竞争力 入境游客(万人);国内游客(万人);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均旅游收入(万元);地均旅游收入(万元/km2);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旅游资源竞争力 世界遗产地(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处);5A级景区(处);4A级景区(处);国家重点文物(处);国家森林公园(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
旅游支撑竞争力 旅行社数(家);星级饭店数(家);GDP(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客运总量(亿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FDI(亿美元);公园绿地面积(hm2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长沙、常德、岳阳、益阳4个市2000—2016年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各市统计年鉴、《湖南统计年鉴》和旅游部门等门户网站。

1.2.2 评价方法

旅游竞争力评价涉及众多指标,其关系复杂。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多变量数学分析法,它使用少数的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不同指标或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将几个密切相关的变量归在同一类别当中,每一类的变量就会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出总体信息。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应用SPSS软件进行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①采用SPSS17.0计算出各个因子所具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再提取主因子,在此基础上求出主因子的得分;②根据每一个主因子的贡献率,求得各市各项竞争力的得分;③根据4个城市的旅游业绩竞争力得分、旅游资源竞争力得分和旅游支撑竞争力得分,采用加权求和求得各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得分。

2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2.1 旅游业绩竞争力

根据资料获取入境游客、国内游客等7项旅游业绩竞争评价指标数据,具体见表2。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2016年环洞庭湖城市旅游业绩竞争力值。结果显示,环洞庭湖城市的旅游业绩竞争力呈现比较明显的差异。其中,长沙得分为1.077,在整个区域中占显著地位;常德、岳阳、益阳分别为-0.328、-0.263、-0.486,3市旅游业绩竞争力相对较弱,且相对于长沙市的差距较大。
表2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业绩竞争力评价值

Tab.2 Scores of evaluating tourism achievement competitiveness of around Dongting Lake cities

城市 入境游客
(万人)
国内游客
(万人)
旅游外汇收入
(亿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人均旅游收入
(万元)
地均旅游收入
(万元/km2
旅游收入占GDP比重
(%)
评价值
长沙 121.5 12 328.5 7.96 1 482.01 2.008 1 298.51 16.46 1.077
常德 18.4 4 030.5 0.69 314.00 0.545 175.21 10.78 -0.328
岳阳 27.79 5 007 1.37 405.00 0.729 275.62 13.35 -0.263
益阳 2.67 2 496 0.09 146.00 0.332 119.40 9.85 -0.486

2.2 旅游资源竞争力

根据资料获取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11项资源竞争评价指标数据,具体见表3。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4市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得分,分别为0.687、0.009、0.054、-0.749,结果显示,在旅游资源竞争力方面,长沙仍处于领先地位,益阳评分最低,这说明4市在旅游资源禀赋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
表3 环洞庭湖城市各市旅游资源竞争力评价值

Tab.3 Scores of evaluating tourism resources competitiveness of around Dongting Lake cities (2016)

指标 世界遗
产地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A级
景区
4A级
景区
国家重
点文物
国家森
林公园
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
国家历史文
化名镇(村)
全国工农业
旅游示范点
评价值
长沙 0 1 1 2 18 12 4 2 1 5 0.687
常德 0 1 0 0 9 20 6 1 0 0 0.009
岳阳 0 2 1 1 6 10 4 1 1 0 0.054
益阳 0 0 0 0 3 4 3 1 0 1 -0.749

2.3 旅游支撑竞争力

研究区域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等11项资源支撑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见表4。评价结果显示,长沙市在旅游支撑方面依旧领先于其他3市,除了长沙市得分1.093高于平均水平之外,常德、岳阳、益阳3市结果不高,得分分别仅为-0.327、-0.361、-0.405。
表4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支撑竞争力评价值

Tab.4 Scores of evaluating tourism supporting competitiveness of around Dongting Lake cities (2016)

城市 旅行社数
(家)
星级饭
店数
(家)
GDP
(亿元)
人均
GDP
(元)
地方财
政收入
(亿元)
固定资
产投资
(亿元)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亿元)
客运
总量
(亿人)
进出口
总额
(亿美元)
外商直
接投资
(亿美元)
公园绿
地面积
(hm2
评价值
长沙 290 62 9 323.70 123 681 1 231.02 6 693.3 4 117.40 11.27 109.35 48.14 3 779 1.093
常德 60 35 2 955.50 50 572 157.30 2 011.8 1 058 0.99 7.30 8.89 1 237 -0.327
岳阳 67 43 3 100.87 54 832 330.75 2 317.4 1 142.88 1.05 14.87 4.15 690 -0.361
益阳 63 18 1 493.18 33 568 68.03 1 315.7 641.47 1.186 6.39 2.39 597 -0.405

2.4 旅游综合竞争力

基于旅游业绩、资源、支撑三方面的得分,得到环洞庭湖城市综合旅游竞争力评分。评价结果显示,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的得分分别为1.055、 -0.263、-0.239、-0.553。为直观对比长沙、常德、岳阳、益阳4市的旅游竞争力动态变化,开展2000—2015年的评价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在此期间,环洞庭湖4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但长沙市上升的幅度明显要大于其他3市,常德市、岳阳市发展速度较为稳定,益阳市发展速度相对较慢。15年间,环洞庭湖4个城市旅游竞争力未出现赶超现象,得分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沙、岳阳、常德、益阳。从综合得分看,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不均衡的状况,长沙市竞争力大幅高于其他3市,旅游竞争力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环洞庭湖城市旅游整体实力的提升,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合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2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竞争力动态变化图(2000—2015年)

Fig.2 Dynamic change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around Dongting Lake cities (2000-2015)

3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合作的基础与条件分析

3.1 区域旅游基础与优势

3.1.1 旅游资源优势

环洞庭湖区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有以湖光山色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有以湖湘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为该区域旅游的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环洞庭湖各个城市旅游资源特色及旅游目的地类型见表5。目前,环湖地区有岳阳楼—洞庭湖、桃花源和福寿山—汨罗江、岳麓山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中,具有独特性特征的资源不在少数。如洞庭湖作为天然湖泊型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代名楼中唯一的纯木结构建筑;素有亚洲最大的自然荷花景区美誉的、以“千亩荷花”著称的团湖;久负盛名的“人间仙境”——桃花源景区;“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江南地区第一古刹——夹山寺;有“鹤之王国”美称的内陆湿地保护区——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表5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目的地类型

Tab.5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yp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around Dongting Lake area

城市 特色 标志性景区 旅游目的地类型
长沙 以山水洲城、悠久历史、革命摇篮为特色 岳麓山、橘子洲头、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新民学会旧址、靖港古镇、湖南广播电视中心 集观光旅游、影视文化、求知问古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常德 以桃源盛景、秀丽山水、主题乐园为特色 桃花源、花岩溪、老西门、华侨城欢乐水世界、环柳叶湖风光带 集观光度假、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岳阳 以洞庭风光、千年名楼、红色旅游为特色 岳阳楼—君山岛、张谷英古村落、任弼时纪念馆、圣安寺、平江起义纪念馆 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宗教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益阳 以茶马古道、现代体育公园、洞庭山水风光为特色 安化茶马古道、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益阳奥林匹克公园、高城马帮、羞女峰 集观光度假、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1.2 区位交通优势

环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之滨,邻近湖北省、江西省,不仅是湖南省北部的门户之地,而且还处于长江中下游旅游圈的“大旅游”格局之中,其具备的旅游区位优势较明显。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闻名国内外的众多文化旅游以及自然风光景点,而且沿长江往上游可至长江三峡、巴蜀之地,往下游可达湖北赤壁、江西庐山等著名景点。环洞庭湖区内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拥有京广线、京港澳高速、沪渝高速等多条通达各地的交通干线。在水路交通方面,湘、资、沅、澧四水入洞庭湖,呈放射状覆盖在湖湘大地之上,有湖南省最大港口城陵矶港,水运优势突出。在航空运输上,有常德桃花源机场和岳阳机场,扩大了环洞庭湖区的旅游影响半径。

3.1.3 社会经济基础良好

环洞庭湖地区地理条件优越,历来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形成了较为先进的、完备的产业体系,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由于环洞庭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为该地区的商贸及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机遇。环洞庭湖城市(包括长沙市)近十年的GDP与人均GDP如图3所示。从图3可知,2008—2017年区域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对湖南省GDP的贡献率一直处于50%左右,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整个区域旅游整合奠定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图3 环洞庭湖城市近10年经济发展变化图

Fig.3 Chang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round Dongting Lake cities in recent ten years

3.1.4 旅游合作发展态势良好

自“十二五”以来,旅游业就是环洞庭湖城市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2014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打造“天下洞庭”整体品牌,推进环洞庭湖区域发展,开发“空中看洞庭”直升机旅游航线等低空游乐项目。随即湖南、湖北两省制定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至2030年,将有27个重大旅游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达2 649.3亿元,将进一步推进环洞庭湖区域城市旅游合作。2016年,环洞庭湖城市共接待游客总20 3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4.8%;实现旅游总收入1 832.28亿元,较上年增长20.9%,旅游发展态势较好。

3.2 区域旅游发展的不足

3.2.1 旅游资源同质性强,竞争激烈

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类型同质性较突出,水观光有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大通湖4个主要观景区,其中还不乏常德的柳叶湖、清水湖、花岩溪,益阳的皇家湖、雪峰湖、沅江胭脂湖等以湖泊为依托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同质性强,景点相似度高,导致域内同质竞争。除域内旅游资源同质外,区域之间旅游资源也具有极大的竞争性——江南地带水资源丰富,太湖、鄱阳湖等大型湖泊旅游构成环洞庭湖旅游的外部竞争环境,在环洞庭湖旅游品牌效应不明显的背景下,易分散环洞庭湖的旅游市场客源。环洞庭湖部分旅游资源同质状况见表6
表6 环洞庭湖旅游资源同质状况表

Tab.6 Homogene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Dongting lake rim region

类别 类型 旅游资源名称
A地文景观类 AA综合自然旅游地 岳阳:君山、大云山、桃花山;常德:德山
AB沉积与构造 常德:嘉山、石龙山
AC地质地貌过程形迹 岳阳:幕阜山、鹅形山、车轱山、药姑山、智峰山、连云山;益阳:四方山、塞子仑、会龙山、凤凰山、子良岩、羞女山、风洞、火云洞、仙翁洞;常德:关山、阳山、药山、两竺山、钦山、仙姑山、黄闻山、穿山石、花山、狮子岩、灵岩洞、高灵洞、紫霞洞、水源洞、圣珠洞、伏波洞、仙源古洞
B水域景观类 BA河段 岳阳:东洞庭湖、莲湖(团湖);益阳:南洞庭湖;常德:柳叶湖、花岩溪水库
BB天然湖泊与池沼 岳阳:三江口、三段锦瀑布、东湖、鹤龙湖、柳毅井;益阳:罗溪瀑布、南茅运河;常德:沅江、目平湖、桃花溪
BC瀑布 岳阳:龙涎井;益阳:胭脂湖、诸葛井、滴水岩瀑布、羞女泉;常德:五溪湖、龙凤湖、五柳湖
C生物景观类 CA树木 常德: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黄山头国家森林公园、河秋森林公园、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花岩溪自然保护区;岳阳:东洞庭湘阴横岭湖、华容佳成自然保护区、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益阳:桃花江森林公园、洪山竹海森林公园、沅江南洞庭湖、安化红岩、安化六步溪自然保护区
CB草原与草地 岳阳:临湘五尖山森林公园、幕皋山森林公园、南湖自然保护区、斑竹、古杉;益阳:拓溪森林公园、北峰山森林公园、龙虎山森林公园、穿天云树;常德:太阳山森林公园、天供山森林公园、津市森林公园、名古树群落、原始次生林
CC花卉地 岳阳:君山竹林;益阳:千年银杏、千年奇树、百竹园、桂园古樟、将军樟;常德:共冲鹭林、红果林、银杏抱槐、母子树、连理枝、摩顶松、空心古杉

3.2.2 旅游发展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

由于湖区的旅游发展方式仍旧处于相对粗放的状态,从而导致旅游产品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状况。总体而言,环洞庭湖地区仍以观光型的旅游项目为主体,部分景区重复开发,环湖区旅游资源同质性造成的区域内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造成不利影响。湖泊旅游在资源配置上本身就具有相对偏大的同质性,若环湖城市在发展旅游业中不重视旅游产品的结构,一味任其粗放发展,其直接结果将造成旅客停留时间短,降低旅客回头率及消费需求。此外,环洞庭湖区部分景区存在旅游商品更新慢、休闲度假基础设施配备不健全等不足,拉大了环湖区与国内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的差距。

3.2.3 旅游环境问题严峻

随着环洞庭湖区域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其自然、人文环境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影响了洞庭湖水域调蓄功能。同时种植大面积的外来物种欧美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生态洲滩的地力。洞庭湖区域广袤的湿地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珍稀鸟类、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但受水体污染、乱采砂石、违法捕捞等影响,导致湿地鸟类、鱼类数量和种类的急剧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挑战。

3.2.4 管理体制不完善,合作规划有待提升

环洞庭湖城市隶属于长沙、常德、岳阳以及益阳四大行政区,对于跨越了不同行政区域,范围较大的旅游资源,各个地区易造成重复建设,甚至造成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各县市在制定旅游规划时缺乏统筹,未能从整体层面制定合作机制。2014年制定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对环湖地区的旅游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实际举措以及实施推进有待加强。环洞庭湖区域面临同质旅游资源的竞争,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滞后。

3.3 机遇与挑战

3.3.1 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

从国外旅游环境来看,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跨国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国签证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等,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保持相对较高增速,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从国内环境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世界旅游组织曾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以及全球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到2020年环洞庭湖湖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 110亿元,旅游人数总和要突破3.3亿人次。

3.3.2 环洞庭湖区域交通条件改善

环湖区水、陆、空交通便利,京广线、石长线和焦柳线形成了湖区的交通环,洛湛线深入湖区腹地,京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铁路,国道、省道及湖区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区域内各市、县经由路网衔接,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加快了地区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洞庭湖区大小港口密布,水网纵横,内河航运条件优越。据《湖南省高速公路“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环洞庭湖区域内各景点,交通枢纽间都有高速直通,将极大地提高区域内通达度。

3.3.3 战略地位显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长江视察来岳阳(君山华龙码头和城陵矶水文站)时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思想,并嘱托要守护好一江碧水,把长江、洞庭湖留给子孙、留给未来,让“一湖四水”清水长流、岁岁安澜。洞庭湖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区域,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其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方面都会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随后,湖南省制定了《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些战略部署体现了湖区重要的经济、生态地位,随着计划实施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整治等变化都将为庭湖区域旅游合作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4 促进环洞庭湖城市旅游合作的策略

4.1 加快推进“一圈三带四组团”旅游格局发展

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基于环洞庭湖城市旅游资源,以及交通区位、发展基础等条件,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环洞庭湖城市应着力推进“一圈三带四组团”旅游格局的发展。具体如图5
图5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合作发展格局示意图

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tourism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Dongting Lake

“一圈”是以湖体为中心,围绕东、南、西洞庭三大国际重要湿地,构建环洞庭湖水生态旅游圈。这一圈是整个环洞庭湖区旅游格局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洞庭湖水域及湿地面积分布较多的区域。这一圈层应主推“洞庭水上游”,发展“游艇经济”,在项目开发上力求游客参与性与娱乐性。
“三带”是根据环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类型、开发程度以及交通线路划分的旅游发展带。总体概括为:以生态山水、休闲度假、湖乡风情为特色的长(沙)—益(阳)—常(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带;以名湖名楼、名人名城、古镇体验为特色的长(沙)—岳(阳)—武(汉)名城文化旅游发展带;以鱼米之乡、湖乡风情、湖区平原为特色的岳(阳)—常(德)—吉(首)生态风情旅游发展带。具体见表7。另外,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依托湖北荆州、湖南常德、湖南娄底城市节点,可打造以文化名城、湘楚文化、历史遗迹为特色的荆(州)—常(德)—娄(底)荆楚文化旅游发展带,体验湘楚文化、鄂西文化,从南到北串起长江三峡旅游城市,助推环湖旅游发展。
表7 环洞庭湖城市旅游业发展带

Tab.7 Tourism development belt of Dongting Lake coastal cities

名称 特色 轴带城市 交通线路 发展方向
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带 生态山水、休闲度假、湖乡风情 长沙、益阳、常德 焦柳铁路、石长铁路、S7107、G5513、G319 这条轴为整个环湖区的西南纵线,以生态山水、休闲度假、湖乡风情为特色,注重湖区内部资源整合,南向串起长株潭城市群
生态风情旅游发展带 鱼米之乡、湖乡风情、湖区平原 岳阳、常德、吉首 常岳九铁路、G56、G319、S306 以鱼米之乡、湖乡风情、湖区平原为特色,可进一步往西串联湘西旅游城市,从生态风情融入民族特色,以岳—常—吉为轴西向发展
名城文化旅游发展带 名湖名楼、名人名城、古镇体验 长沙、岳阳、武汉 京广铁路、G4、G107、G50、G240、S13、S61、S201、 这条带是以古建筑、古城、古村落为主线,重点以岳阳楼等名建筑文化支撑,可向北拓展至湖北武汉,以长—岳—武为轴北向发展
“四组团”是指东洞庭湖组团、西洞庭湖组团、南洞庭湖组团和湖湘文化旅游组团。东洞庭湖旅游组团以岳阳楼君山岛为主导,南洞庭湖旅游组团以赤山岛为主导,西洞庭湖旅游组团以桃花源为主导,湖湘文化旅游组团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的精神为主导。四组团应整合资源,避免同质建设,展现不同特色,实现区域内不同优势的旅游合作和优势互补,以此提升环洞庭湖区整体旅游竞争力。

4.2 统筹推进区域合作

为提升环湖区整体的旅游竞争力,区域内应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打破行政分割进行统筹规划。在统筹规划的条件下,形成“环洞庭湖旅游业聚集圈”,圈内基础设施共享、信息互通。在圈内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具体包括在区域内的监测数据公开,互相监督不同分区的环境状况;在污染防治方面,确立“污染源追踪系统”,不同层级部门与相关企业跨区合作,从源头上对污染进行防治。同时,着力完善环湖区各市旅游规划体系,以科学规划指引全域旅游发展,强化主题包装,推动环湖景区景点连点、成线、扩面,进一步加强各市旅游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与建设,旅游项目及产品避免同质化,发掘各有差异和特色的旅游项目。同时,通过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旅游政务管理系统和智慧旅游客户端,提升区域旅游整体质量和竞争力[19]

4.3 强化环洞庭湖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按照《湖南省建设全域旅游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环洞庭湖城市要充分发挥水体资源和湘楚文化资源优势,深化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国际知名湖泊度假旅游目的地。以“锦绣潇湘·天下洞庭”为区域品牌,强化环洞庭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乐水之旅尽在洞庭”品牌。同时在品牌形象营造过程中充分应用旅游APP推出环洞庭湖精美旅游产品,制定特色旅游路线,结合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能力,给游客以舒适、愉快的旅途享受。

4.4 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基于全域旅游理念,进一步整合湖区的现有开发景区与潜在的旅游资源,深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为不同游客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旅游体验。
①线路一——洞庭乐水之旅:长沙出发—乔口鱼都—沅江南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岳阳楼—君山岛—返回长沙。
②线路二——洞庭避暑之旅:长沙出发—益阳南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梓山湖国际高尔夫度假区—常德欢乐水世界—常德桃源盛景—乌云界漂流—返回长沙。
③线路三——洞庭美食之旅:长沙出发—益阳沅江—常德—岳阳—返回长沙。

4.5 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

洞庭湖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整个湖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湖区生态环境是否优良,已经成为环洞庭湖地区的旅游业永续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既要从宏观角度出发解决问题,又要采取一系列微观措施,创新一体化发展之路。环湖各市应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发展清洁、绿色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洞庭湖自然生态的影响。同时,拓展康养、健身等绿色游乐项目。包括环湖自行车游、环湖绿道步行游等在内的体育项目是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一系列旅游项目中,要坚持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构建环洞庭湖生态旅游圈。

4.6 共同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环洞庭湖区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核心市场、基本市场和机会市场,从而形成完整的客源市场结构体系[20]。其中,在国内旅游市场方面,湖南、湖北、江西及周边地区为核心市场,广东、浙江、江苏等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为基本市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及西北地区的城市为机会市场;在国际旅游市场方面,港澳台为环洞庭湖旅游的核心市场,北美、日韩、东南亚及欧洲为基本市场,大洋洲及非洲为机会市场。今后,环洞庭湖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源市场,制定出差异化的特色营销策略。要加大对核心目标市场的开发力度,针对核心目标市场的需求研发出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通道逐步向优质核心客源市场延伸,密切保持同核心客源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加强对基本目标市场的培育,理顺其营销渠道,创新特色营销手段,推动基本目标市场向核心目标市场转化,应围绕度假、观光、商务、文化等专项旅游,开拓新兴市场。
[1]
周永博, 沈敏, 吴建, 等. 迈向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供需错配及其治理[J]. 旅游学刊, 2018, 33(6):36-48.

[2]
G Deasy, P Griess. Impact of a Tourist Facility on its Hinterland[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66, 56(1):290-306.

[3]
Sessa A. The science of system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15(2):219-235.

[4]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5-12.

[5]
Selin S, Beason K.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4):639-652.

[6]
Tamzi B amal, Donald Getz. 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ourism planning[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22(1):186-204.

[7]
梁艺桦, 杨新军, 马晓龙.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3):105-108.

[8]
Cunha S K D, Cunha J C D. Tourism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proposal for a systemic model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local development[J]. Bar Brazilian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5, 2(2):47-62.

[9]
石丹. 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4.

[10]
熊敏. 中国与中东欧旅游动态竞争力与旅游合作研究[D]. 长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

[11]
Gajdošík T. Network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sti-nations[J]. Czech Journal of Tourism, 2015, 4(1):26-44.

[12]
陈雯, 王珏, 高金龙.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旅游共享合作机制——长三角的经验借鉴[J]. 热带地理, 2017, 37(6):784-791.

DOI

[13]
李松柏. 环太湖城市旅游竞争力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 经济地理, 2014, 34(2):180-186.

[14]
贺小荣, 胡强盛. 湖南省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机制[J]. 经济地理, 2018, 38(7):209-216.

[15]
丰晓旭, 夏杰长. 我国全域旅游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经济地理, 2018, 38(4):183-192.

[16]
徐雨利, 李振亭. 我国国内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演替与全域旅游供给升级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9, 47(2):84-90.

[17]
王光文. 呼和浩特市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9(2):54-58.

[18]
庄伟光, 邹开敏. 广东以全域旅游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J]. 中国国情国力, 2019(3):7-10.

[19]
许先普, 陈天鑫. 旅游消费、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均衡发展[J]. 消费经济, 2019(2):25-33.

[20]
杨华旗. 基于湖泊旅游开发视角下的环洞庭湖区旅游业发展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