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 TIAN Hai
Expand
  •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China

Received date: 2019-05-09

  Revised date: 2020-05-26

  Online published: 2025-04-01

Abstract

265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by using spatial analysis tools of ArcGIS and statistical tools of Exce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the typ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condensation type. From regional scale,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their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Zhangjiakou,Shijiazhuang,Xingtai,Han'dan and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region,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concentrated in inter-mountain basin area in northwest Hebei province,Taihang mountain area in southwest Hebei province and Taihang- and Yanshan mountain area in Beijing. Terrain,history and economic level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is region.

Cite this article

TIAN Hai . Spatial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 40(7) : 143 -14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7.016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近些年出现的名词,它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保护传统村落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2]自2003年以来,住建部等部委相继公布了七批次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2012年以来,又陆续公布了五批次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阶段内,各地方政府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省(市、区)级历史文化名村或传统村落的评定和保护方案。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续关注和接续推动下,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成果不断。
这些研究成果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讨论传统村落的概念与内涵[3]、空间意象[4]与基因图谱[5];二是从微观的视角对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研究,讨论村落内部的建筑与布局、分析其空间形态和结构特征[6-10];三是从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价值评价[11-12]、探讨具体的保护和开发方式[13-15];四是用宏观的视角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这类研究大多以行政区域[16-34]或地域[35-36]、流域[37]、文化区[38]等为单位,对传统村落的分布进行探讨。从行政区域看,多以全国尺度[16-18]、省域尺度[19-32]和市县尺度[33-34]为视角,尤以一省为研究区域最为普遍。在分析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时,大多侧重从地形、坡向、交通、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讨论。
总的来看,目前用宏观视角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成果较多,但也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多以单一的行政区或文化区为单位,从区域协同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在影响因素的选取上,多采用研究区内的现状指标,比如交通、人口、经济等,从历史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分布进行讨论的比较少。近年来,国家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非常重视,京津冀虽然为三个省级行政区,但它们山水相连、历史相近、文脉相通,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产生、发展与分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对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分析,探讨其分布规律,讨论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滦河流域内,主要涉及到河北平原和太行山地、燕山山地等地形单元。地理位置介于36°03′N~42°37′N,113°27′E~E119°50′E之间。东临渤海,西以太行山脉与山西省分界,东南部与山东省相连,西南部与河南省毗邻,西北和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北部与辽宁省相接。总面积约21.6×104km2。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开发较早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先后有18个村落入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32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外还有113个村落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或市级传统村落。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选取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利用ArcGIS10.2的空间分析工具和Excel相关函数对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核密度的计算。分析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加以归纳。

2.2 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传统村落信息通过以下渠道搜集:第一,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截至2019年共七批),京津冀地区共有38个;第二,由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和财政部等单位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至2019年共五批),其中京津冀地区共有232个;第三,京津冀地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包括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及北京市传统村落,其中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共四批,计69个,北京市传统村落于2018年公布,首批共计44个。把以上数据合并,删去重复的村落,整理得到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共265个。这些村落的坐标通过Google Earth进行标定,一般标在村落的正中位置,将标定的村落导出为kml格式文件,应用ArcGIS10.2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图(图1)。
图1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

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3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1 空间分布类型

从宏观的视角来衡量,传统村落属于点状要素。点状要素有三种空间分布类型,分别是均匀、随机和凝聚,这可以用最邻近距离和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判断[39]。最邻近点指数R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40],其公式为:
R = r ¯ 1 / r ¯ E
式中: r ¯ 1为实际最邻近距离; r ¯ 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当R>1时,点状要素趋向于均匀分布;当R=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性;当R<1时,点状要素趋向于凝聚分布。
运用ArcGIS10.2软件的Spatial Statistics中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r ¯ 1=7.22 km; r ¯ E=14.06 km,最邻近比率R=0.51<1,所以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趋向于凝聚分布。

3.2 空间分布均衡性

3.2.1 集中程度分析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41],可以用来衡量传统村落在京津冀各地区的分布状况,用公式表示为:
G = 100 × i = 1 n X i T 2
式中: G为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 X i为第i个市域的传统村落数量; T为传统村落总数;n为市域总数。 G取值在0~100之间, G值越大,传统村落分布得越集中;反之则越分散。
表1可知,传统村落总数T=265,市域总数n=13。运用Excel计算,得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41.1。若265个传统村落平均分布在各市之内,则每个市的传统村落数量应为265/13=20.38个,地理集中指数G=41.1>20.38,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市域尺度来看,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北京境内。
表1 京津冀地区各市域传统村落统计

Tab.1 Stat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different citi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地市名称 传统村落数量/个 排位 占比/% 累计占比/%
张家口 54 1 20.38 20.38
石家庄 53 2 20.00 40.38
邢台 45 3 16.98 57.36
邯郸 44 4 16.6 73.96
北京 44 4 16.6 90.56
保定 14 6 5.28 95.84
天津 4 7 1.51 97.35
唐山 3 8 1.13 98.48
承德 1 9 0.38 98.86
秦皇岛 1 9 0.38 99.24
沧州 1 9 0.38 99.62
衡水 1 9 0.38 100.00
廊坊 0 13 0.00 100.00
总计 265

注:北京和天津均为中央直辖市,与河北省同为省级行政单位,但其市域面积与河北省辖地级市面积相当,为方便讨论,将北京、天津与河北省各地级市放在一起讨论,特此说明。

3.2.2 市域分布特征

利用ArcGIS10.2对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市域分布状况(图2),图中市域色块颜色越深,则传统村落分布得越多。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传统村落在京津冀各市里分布得很不均衡。排在前面的主要是张家口、石家庄、邢台、北京和邯郸,排在后面的主要有廊坊、衡水、沧州、秦皇岛和承德。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的市域特征为,邻近太行山脉的地区传统村落多,邻近燕山山脉的地区传统村落较少,而市域主要位于河北平原上,境内没有山地的地区,其传统村落的数量最少。
图2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市域分布图

Fig.2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3.2.3 均衡程度分析

不平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齐全程度,本研究利用其测算传统村落在京津冀地区各市域中的分布均衡情况,可采用洛伦兹曲线中计算集中指数的公式[42],其公式为:
S = i = 1 n Y i - 50 n + 1 100 n - 50 n + 1
式中:n为市域个数; Y i为传统村落在总区域内所占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介于0~1之间,若研究对象平均分布在各区域内,则S=0;若研究对象全部集中在一个区域中,则S=1。计算出不平衡指数,可以衡量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各市中分布的均衡状况,通过Excel计算得不平衡指数S=0.62,表明传统村落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均衡。
表1还可以作出京津冀各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3),由图3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北京等5个市境内,这5个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占到了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总数的90%以上。
图3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空间洛伦兹曲线

Fig.3 Lorenz curve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根据京津冀地区13个市域各方面的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分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南区和冀南区五大地理区域。东北区包括唐山、承德和秦皇岛;西北区包括北京和张家口;西南区包括石家庄和保定;东南区包括天津、沧州、廊坊和衡水;冀南区包括邯郸和邢台。数据统计显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冀南区和西南区等区域。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的具体情况统计详见表2
表2 京津冀地区五大区域传统村落统计

Tab.2 Stat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five region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区域 总数/个 比重/% 累计比重/%
西北区 98 36.98 36.98
冀南区 89 33.58 70.56
西南区 67 25.28 95.84
东南区 6 2.26 98.10
东北区 5 1.89 100.00
基尼系数是地理学中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可以用于刻画空间要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40]。此处用其度量传统村落在京津冀地区主要地理分区中的空间分布状况。其公式为:
G = - i = 1 N P i l n P i l n N
式中: P i为第i个区域内传统村落数占总区域村落总数的比重;N为区域数量,共5个。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系数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公式,计算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尼系数G=0.772,说明传统村落在京津冀五大地理分区中分布不均衡,呈集中分布的态势,最集中的地区均在西部山区,排在第一位的是西北区,占到了总数的37%,其次是冀南区和西南区,分别占总数的33.6%和25.3%,这三个地区分布着京津冀地区95%以上的传统村落。而东北区和东南区两个地方的传统村落数量稀少,分别仅占2.26%和1.89%,其传统村落数量不到总数的5%。

3.3 空间分布密度

利用ArcGIS10.2的Kernel Density工具对京津冀地区265个传统村落进行分析,得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分布格局(图4)。由图4可见,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有五个高密度地区,分别位于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北京境内,其中以张家口西南部的蔚县以及石家庄西面的井陉县一带最为明显。上述高密度地区均位于或紧邻太行山脉,其中井陉县直接坐落于太行山区,而蔚县则处于太行山与恒山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经济也欠发达,但是这些因素也使得这些地区与外界交流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和破坏也相对较少,这一点为传统村落的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村落风貌及民风民俗能够比较完好地传承至今。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张家口西南部的蔚县盆地、石家庄西部的井陉县山区一带形成了传统村落的两个高密度中心。除此之外,邢台、邯郸和北京境内的几个高密度中心也都位于太行山区,在地形和环境上与这两个高密度中心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图4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

Fig.4 Kernel dens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4 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形因素

自然环境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又以地形因素最为明显。京津冀地区在地形上差异明显,地貌类型丰富:它的东南部是广袤的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西部和北部山地耸峙,包括一系列起伏程度不一的中山和低山,其中西部是冀西山地区,拥有雄伟的太行山脉,北部是燕山和大马群山,通称冀北山地区。这两片山地区之间散布着若干大小不一的盆地,统称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盆地内部和边缘分布着一些洪积台地和平缓丘陵。最西北一带是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通称坝上高原区。多样的地形地貌为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更是为传统村落的保存与延续提供了便利条件。
运用ArcGIS10.2将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与地形高程图进行叠加,得出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情况(图5)。
图5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

Fig.5 The distribution on different heigh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图5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大多位于海拔200 m以上的地区,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太行山地区。太行山是绵亘在本区西部的巨大山脉,海拔较高,山多坡陡,沟壑高深,交通相对滞后,其内部又有相间分布着若干小盆地,如张家口地区的蔚县盆地、怀安盆地等。受地形的阻隔,这些山沟谷地与盆地散落在太行山区,形成了相对偏远、闭塞和孤立的区域。这种环境比较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存,它使得这些地区的村落受外界干扰较少,村落的整体风貌和风俗习惯得以沿袭和传承至今。
反观地势平坦的河北平原,这一广大区域内,传统村落的数量却十分稀少,这是因为平原上人员流动频繁,村容村貌和风俗习惯容易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另外,这一带在历史时期屡受河患、水旱灾害和战乱的影响,导致这一带不利于传统村落的长久维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村落得以延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相对封闭和险要的自然环境。

4.2 社会经济因素

本研究搜集了京津冀地区各市域统计信息网上公开的资料及各市政府官网上的相关材料,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到京津冀地区各市域2017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表3)。
表3 京津冀地区各市域2017年GDP

Tab.3 The GDP of different cities in Beijng-Tianjin-Hebei region in 2017

市域 GDP/亿元 增长率/% 总量排名
北京 28 000 6.7 1
天津 18 595 3.6 2
唐山 7 106 6.5 3
石家庄 6 461 7.3 4
沧州 3 817 7.0 5
邯郸 3 666 7.1 6
保定 3 227 6.0 7
廊坊 2 881 6.8 8
邢台 2 236 7.0 9
承德 1 619 7.1 10
张家口 1 556 6.8 11
衡水 1 550 7.2 12
秦皇岛 1 506 7.3 13
表3,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与相关市域的GDP多寡存在一定关系,即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总量较少的地区。这说明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地区经济状况的影响,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经济发达的地区,如北京、石家庄等地,民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较浓,政府更注重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并且有条件有能力对传统村落进行开发、登记、修复与保护,因此,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大都能得到妥善的分级管理与保护。而经济总量偏少的地区,如邢台、张家口等地,则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村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面貌变化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村落延续其原始风貌,从而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延续。总的来看,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当地社会风气与经济状况的影响。

4.3 历史因素

同样是山区,京津冀地区西部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的传统村落,而北部和东北部的燕山山地一带,传统村落则相对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京津冀地区在历史时期的开发程度密不可分。京津冀地区开发较早,但内部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自战国及秦汉时代以来,京津冀地区长期作为中原政权的边疆重地,或成为游牧民族政权向中原前进的跳板[43]。在这一区域内,西起今张家口一带,中间经过北京北部,东至秦皇岛山海关一线,大致形成了塞外和塞内两大政治文化区域。这一线以南的太行山区,长期处在中原政权的管辖之下,耕作方式以定居的农耕活动为主,利于定居聚落如村落或堡寨的形成;这一线以北的燕山、大马群山地区,长期属于塞外之地,经常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占据,其土地利用方式以游牧或渔猎为主,开发强度小,不利于定居聚落的形成。到辽、金以后,这一地区逐渐上升到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元明清三代更是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畿辅之地,但这一带作为农牧交错带的性质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且辽金元清的统治阶级均以游牧或森林民族为主,对燕山、大马群山一带大多采取封禁的政策,主要是作为狩猎或游乐、避暑的场所来使用。明代时期,这一线以西以北长期成为明政府与元朝残余势力及后来蒙古各部落争夺的战场,为应对蒙古的威胁,明政府在这一带设置了大量卫所、屯堡,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难以在这一带维持高强度的持续开发。因此,历史时期的燕山、大马群山一带,定居的聚落远远少于其西南侧的太行山一带,所以这一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稀少。

5 结论与讨论

以京津冀地区26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从其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出凝聚型的分布特征。从市域尺度分析,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态势,主要分布在张家口、石家庄、邢台、邯郸和北京等地区,并在这几个地区中形成了多个高密度中心,密度最高的地方分布在张家口境内的蔚县和石家庄境内的井陉县。在五大地理区域中,传统村落分布也不均衡,其中最集中的地区在西北区,其次为西南区;东北区和东南区的分布情况则较为分散。从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是在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这些村落大多深藏于太行山区的沟壑与谷地之中,还有的散落在广袤的河北平原之上,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它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它们既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何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尚需深入而有效地探讨。这里仅对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下一步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将传统村落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与区域的开发联系起来。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方面,要注重对现有传统村落信息的采集,借助高科技手段对传统村落及其内部的重要文物和主要建筑等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充分利用电子数据建档设项,建立详实的网上数据库。在大数据时代,可凭借丰富的数据信息开展网上旅游等文化活动,对传统村落的内涵与文化进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在制定地区发展纲要时,可考虑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把传统村落打造成地方旅游的名片,使得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地区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循着这个思路,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可着力对京津冀地区各传统村落进行针对性的细化研究,充分发掘出每个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特质,以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发展规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国家文物局, 等. 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EB/OL]. 2012-04-23.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2018-02-04.

[3]
胡燕, 陈晟, 曹玮, 等.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10-13.

[4]
刘沛林, 董双双. 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 地理研究, 1998(1):32-39.

[5]
刘沛林.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11.

[6]
何峰.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2.

[7]
张东. 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8]
孙莹. 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9]
胡学慧. 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10]
胡最, 郑文武,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J]. 地理学报, 2018, 73(2):317-332.

DOI

[11]
王云才, 郭焕成, 杨丽. 北京市郊区传统村落价值评价及可持续利用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为例[J]. 地理科学, 2006(6):735-742.

[12]
刘沛林, 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1 304-1 310.

[13]
张大玉.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协同保护与发展研究[J].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7, 33(1):1-5.

[14]
刘春腊, 刘沛林. 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J]. 经济地理, 2011, 31(11):1 923-1 929.

[15]
贾盈盈. 焦作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7.

[16]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J]. 地理研究, 2013, 32(8):1 477-1 485.

[17]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 29(4):44-51.

[18]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839-850.

DOI

[19]
肖瑶. 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 晋中: 山西农业大学, 2016.

[20]
孙军涛, 牛俊杰, 张侃侃, 等. 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 32(3):102-107.

[21]
林莉. 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22]
汪兴毅, 管欣, 丁晶晶. 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解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6(2):19-25.

[23]
郭亚玮. 福建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4]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江西省传统村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8):39-44.

[25]
李晓彤, 宋俊学, 程钰. 山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3(3):334-343.

[26]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2):189-194.

[27]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等.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 35(8):1 525-1 534.

[28]
冯亚芬, 俞万源, 雷汝林. 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2):236-243.

DOI

[29]
袁少雄, 唐光良, 张虹鸥, 等. 广东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民系特征[J]. 热带地理, 2017, 37(3):318-327.

DOI

[30]
朱凯凯. 陕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景观特征研究[D]. 西安: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8.

[31]
林燕. 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成因分析[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8.

[32]
金江磊, 闫浩文, 杨树文, 等. 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J]. 测绘科学, 2018(12):28-33.

[33]
梁步青, 肖大威, 陶金, 等.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与演化[J]. 经济地理, 2018, 38(8):196-203.

DOI

[34]
于涛. 青岛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16.

[35]
卢松, 张小军, 张业臣. 徽州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10):1 690-1 698.

[36]
关中美, 王同文, 职晓晓. 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J]. 经济地理, 2017, 37(9):225-232.

[37]
陈君子, 刘大均, 周勇, 等. 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J]. 经济地理, 2018, 38(2):148-153.

[38]
李咪, 芮旸, 王成新, 等.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吴越文化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8):1 693-1 702.

[39]
张超, 杨秉赓. 计量地理学基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40]
吴必虎, 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J]. 人文地理, 2003(1):1-5,28.

[41]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42]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43]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