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 Integration of Tourists' Public Transport Satisfaction in Xi'an

  • WANG Li ,
  • SUN Haiwen ,
  • WEN Jiaqi ,
  • ZHAO Yu
Expand
  • Tourism College and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Shaanxi,China

Received date: 2021-01-26

  Revised date: 2021-04-29

  Online published: 2025-03-31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a varie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ourist public transportation satisfaction,this study applies the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of multi-variable interactions to explore the complex pathwa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ourist public transportation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mong the 32 combinations b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are safety,convenience,comfort,scientific aesthetics and additional functions,7 combinations of which are sufficient conditions to form specific combining approaches,which can affect the tourist public transportation satisfaction. 2) In the single item,the comfort factor constitute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outcome variable,but the rest of other factors could not constitut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influence tourist public transportation satisfaction. 3)The overall coverage rate of 7 combination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s about 0.871135,and the overall consistency is about 0.863739. 4) Convenience has the highest frequency among all the combining pathway. 5) The combinations involve both comfort and convenience,which is at the highest original coverage rate. 6) The combinations definitely does not contain both comfort and convenience,which is at the lowest original coverage rate.

Cite this article

WANG Li , SUN Haiwen , WEN Jiaqi , ZHAO Yu .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 Integration of Tourists' Public Transport Satisfaction in Xi'an[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7) : 231 -239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7.025

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密切相连,旅游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作为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关键的通道连接,是沟通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纽带,其供给完善程度和服务品质决定了是否能够满足游客不同的时空选择需求,对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旅游系统中的关键组成要素,是游客在目的地区域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基础。公共交通主要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特定路线按照规定的时间、站点及票价,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快捷、及时的客运服务系统[3]。通常以公共汽车、地铁为主,辅助于有轨(无轨)电车、轮渡、缆车、轻轨、出租车、自行车、摩托车等其它公共交通方式[4]。公共交通因其装载容量大、获得程度简易、服务范围广泛,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公共交通对城市健康发展,减少资源占用、节约能源、缓解环境污染压力、改善交通拥堵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6]。2020年7月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方案》提出,省会城市作为绿色出行创建对象之一,应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小汽车通行总量,整体提升我国各城市的绿色出行水平。表明未来城市内部交通发展的重心应转向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为居民和游客的出行流动采用公共交通方式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在城市旅游环境中,高质量的公共交通建设便于游客出行,增强游客使用公共交通的意愿,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提升旅游体验的双重效果。游客公共交通出行作为城市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满意度及其构件是游客使用公共交通价值感知的重要表征,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对外形象和游客认可水平,对目的地游客到访量乃至重游意愿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城市中游客公共交通的满意度水平及其体验认知构成要素与作用路径,进一步丰富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有利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和配置,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水平,以更好满足游客出行需求,提升游客体验质量,增强目的地旅游吸引力,促进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综述

1.1 公共交通和旅游发展

公共交通和城市旅游之间的关系,反映交通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长期的“双向共生关系”[7-8]。一方面,移动性作为大城市游客旅游的基本保障,是影响旅游舒适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提供快捷、舒适、高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加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9-12],也是促进旅游经济要素流动、转移、配置及提升旅游效率的重要条件[13]。如Le-Klähn提出目的地交通方式选择是旅游决策过程中的复杂组成部分,公共交通被认为是可持续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和影响游客对目的地满意度的因素[14]。Yang研究提出公共交通被大部分自由行游客使用,对公共交通的改善能够推进城市旅游业的更好发展[15]。王兆峰等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效率的影响,提出改善交通条件对提升旅游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6]。郭向阳等对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发现公路交通的发展程度对城市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17]。此外,公共交通作为旅游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认为是附加的旅游产品,增加了游客体验[18-19],如Thompson等研究认为游客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体验不仅影响目的地满意度,而且对游客的行为意图也会产生直接影响[20]。另一方面,交通在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受益于旅游发展[21]。旅游收入为公共交通发展和服务改善提供资金支持,使用城市交通系统的游客提升了目的地交通收入。例如,Albalate等的研究指出巴塞罗那的机场到城市中心的路线以及城市旅游巴士两项公共交通服务和旅游紧密联系,其经济盈利补偿了其他交通系统的永久性运营赤字[22]。此外,从有关交通与旅游耦合关系的研究中,得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交通建设和完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例如胡静等在对西南民族地区进行两者的耦合研究时,针对旅游和交通存在错位的现象提出发挥核心景点作用,不断完善交通网络[23]。余菲菲等认为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交通运行发展,对交通的容量、安全便捷性、舒适性等提出需求[24]。公共交通与城市旅游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对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5]

1.2 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

衡量顾客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是交通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议题,是反映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优劣的根本指标。不同学者对顾客公共交通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有所不同。De Oña通过对欧洲5个国家城市(马德里、罗马、柏林、里斯本和伦敦)的用户调查发现交通频率、准时性和速度是评价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26]。之后在对马德里的研究中把影响公共交通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分类,如核心要素与外围要素,外部环境要素(可靠性、频率、速度、可达性、价格、信息、转乘的难易程度、车辆状况)与个人感知要素(舒适、安全、便利、美观),技术要素与功能要素等[27]。Dong等着重研究了安全性对顾客公共交通满意度的影响,结合全球传染性病大流行这一特殊因素,得出安全性越高,对公共交通满意度越高[28]。Allen等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考虑在内,从功能性、安全性和享乐性三个方面评估了拉丁美洲四个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满意度差异[29]。张文会等对哈尔滨市乘客常规公交满意度研究发现满意度高低受到天气影响,冬季满意度普遍低于夏季[30]。城市交通系统的使用者包括固定需求的居民和弹性需求的游客,不同群体的交通满意度具有差异性[31]。如Kinsella等研究指出游客与当地用户在公共交通的需求和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游客更关心信息的服务和可靠性,而当地居民则重视准时、发车频率和等待时间[32]。在游客公共交通满意度研究领域,Stradling等认为年龄和使用频率对游客对交通的满意度影响最大,而家庭收入、汽车可达性和性别等因素影响较小[33]。Yi等在研究马来西亚某区域的国际游客公共交通满意度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得出舒适性、可达性和安全性是三大关键影响因素[34]。王兆峰对张家界的游客满意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满意度和行为意图的影响[35]。曹小曙运用网络大数据,对中国直辖市的旅游交通满意度进行了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36]。卢松对黄山市游客公共交通满意度评价发现,影响程度按照时间性、便捷性、舒适性、合理性递减[37]。汪丽等分析西安市三大历史文化景区旅游交通满意度,得到影响满意度差异的要素体现在基础设施质量、便利性、景区道路设计和安全性四个方面[38]
上述研究基本得出共识即公共交通与旅游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及其满意度无论是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发展还是对旅游者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纵观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研究,一方面,主要聚焦于城市居民和公交使用者的研究,专门针对游客的系统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主要从影响其满意度的因子重要性进行分析,鲜有从多个条件路径组态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探讨,对于国内的实证研究尤显不足。综上,本文建构满意度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集定向比较分析(fsQCA)探讨西安市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以及影响路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区域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北地区东部,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旅游资源总量庞大,形成了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发展格局,与西安市为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地位有着显著的密切关系[39]。旅游人次从2017年的18 093.14万增至2019年的30 110.43万,年平均增长率为32.2%,同时,旅游收入也呈上升趋势,从2017年的1 633.3亿元增至2019年的3 146.05亿元,平均增长率达到40%,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旅游总收入对地区经济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西安市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作为1998年入选的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2019年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旅游城市之一,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首批60个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西安旅游业在新时代中正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公共交通作为游客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形象和风貌。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规范整治,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已逐步取得完善,2017—2019年,西安已开通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88.97 km增至132.41 km,年均增长率达到23.45%,运营里程居中国内地城市第12位,城市出租车由14 509辆增加到16 832辆,年均增长7.9%,城市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由13标台增至17标台,年均增长率为14.6%。可以看出,公共交通的改进虽然为西安市旅游业繁荣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支撑条件,但却仍然滞后于旅游发展的增长需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仍存在不足之处亟需解决,如换乘衔接问题、智能化信息应用不足、人多车少导致的车内拥挤问题等[40]

2.2 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2.2.1 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和问卷量表的构建参考相关文献中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并结合案例地实际公共交通运行情况进行设计,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游客出行情况、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评价三个部分。问卷题项从总体满意度以及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其他附加功能五个方面对公共交通满意度进行评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测度方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对应的量值为1~5。
在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认知指标构建上,便利性、安全性和科学美观性的14个题项综合参考王兆峰对于张家界游客公共交通感知设计量表[35]、Ingvardson对欧洲六城市的大规模乘客公共交通满意度设计量表[41]和卢松对黄山市旅游地公共交通性能设计量表[42],以此来反映游客出行的基本心理需求和公共交通功能效应。舒适性和附加功能的6个题项主要参考Le-Klähn对德国慕尼黑游客公共交通满意度分析量表[43]和Van Lierop研究整理的公共交通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44],来反映公共交通内部的设施、环境以及服务情况。而在西安市公共交通整体满意度评价构建上,则是借鉴Nasir对马来西亚兰卡威岛外国游客对目的地吸引力与忠诚度关系之满意度研究[45],通过喜欢、满意、正确3个指标来衡量使用西安市公共交通的总体满意程度。

2.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小组选择3个典型景区即陕西历史博物馆、回民街、大雁塔作为问卷发放地点,于2019年11月20—30日期间对外地游客展开调研。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大雁塔位于雁塔区,回民街位于莲湖区,其中,大雁塔是国家5A级景区,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4A级景区,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3个景区全年均会接待大量外地游客,游客比较聚集,周边有较为密集的道路网络和公交站点分布,保证了外地游客使用公共交通的可能性,便于实现样本采集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同时,本研究旨在分析西安市游客公共交通使用的总体满意度,且游客旅游流动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3个调研点符合研究要求。调查问卷共发放320份,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大雁塔各发放100份问卷,回民街发放120份问卷,所有问卷全部现场收回,去除问卷信息和题项回答不完整、不使用公共交通等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93.75%。
样本统计显示出受访者人口结构特征(表1)。
表1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N=300)

Tab.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rvey samples (N=300)

变量 类别 数量(个) 百分比(%) 变量 类别 数量(个) 百分比(%)
性别 131 43.67 职业 公务员或事业单位 32 10.67
169 56.33 企业员工 79 26.33
年龄(岁) 18以下 11 3.67 个体经营户 88 29.33
18~30 129 43.00 退休人员 16 5.33
31~45 92 30.67 农民 5 1.67
46~60 62 20.67 学生 80 26.67
60以上 6 2.00 收入(元) 没有收入 75 25.00
婚姻 已婚 169 56.33 ≤2 000 15 5.00
未婚 131 43.67 2 001~8 000 177 59.00
子女情况 没有孩子 142 47.33 8 001~15 000 27 9.00
学龄前 21 7.00 15 001~50 000 4 1.33
上学 76 25.33 >50 000 2 0.67
工作 61 20.33 居住地 陕西省 106 35.33
教育程度 高中及以下 96 32.00 省外 194 64.67
大专或本科 155 51.67 私家车 144 48.00
硕士 45 15.00 156 52.00
博士 4 1.33 居住地交通方式 私家车 107 35.67
驾照 174 58.00 公共交通 165 55.00
126 42.00 步行 28 9.33

2.3 研究方法

2.3.1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定性比较分析法(QCA)通过对复杂的多因素问题以组态形式有效分析其中因果关系。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依据数据的要素,挖掘结果发生的多个条件组合[46]。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相较于传统的聚类分析有其特有的优势,主要体现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可以有效地描述不同条件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能够清晰地表达不同要素对于结果变量的作用[46]。本研究分析的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具有复杂的影响因素,因此适合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2.3.2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应用的指标

通过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一般呈现出三种结果,即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选取一致性和覆盖率这两个解释参数作为判断标准。
①一致性。一致性与通常统计分析中的显著性表达的概念具有相似性,其目的是对条件组合的因果关系程度进行判断。即结果变量Y的产生,与单个条件变量X或多个条件变量组合的一致性程度。一致性数值处于0.75以上,越接近1,说明解释力越强。
C o n s i s t e n c y X i Y i = m i n X i , Y i X i
式中: X i为条件组合中的隶属分数; Y i为结果中的隶属分数;Consistency取值范围为(0,1)。
②覆盖率。覆盖率是指评估条件变量组合对于结果变量发生的概率。主要用以表达因果路径的解释能力,其数值高低决定了因果的解释力强弱程度。但覆盖率数值并无特定标准,通常以一致性数值为覆盖率数值的三倍作为判别依据。
C o v e r a g e X i Y i = m i n X i , Y i Y i
式中: X i Y i的含义同公式(1);Coverage取值范围为(0,1)。

2.3.3 变量赋值

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时,首先将分析的变量数值通过隶属度编码为0~1的隶属度分数[46],之后运用布尔代数的方法计算逻辑真值表,计算造成结果变量发生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本研究中,所有正向表述的题项均采用5级李克特(Likert)量表,以符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赋值要求。在进行变量赋值时,界定分值在3~5,赋值(校准)为0~1,分值为5,赋值为1,分值小于3,赋值为0,数据分析使用fsQCA3.0软件完成[47],真值表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解释和被解释变量真值表

Tab.2 Assignment value of explanatory and explained variables

便利性 安全性 舒适性 科学美观性 附加功能 满意度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1 1 0 1
1 1 0 1 1 1
1 0 0 0 1 1
1 0 0 1 0 1
1 0 1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0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3 结果分析

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Amos软件对分析的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采用的方法为最大似然估计。信度分析的指标主要包括标准化的因素负荷量、Cronbach's α、组合信度(CR)值和平均萃取变异量(AVE),效度分析主要采用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的指标。通过删除标准化因素负荷量值小于0.6的题项[48],最后用于分析的题项数为22题,其中偏态值介于-0.668~0.185,峰度值介于-0.862~1.865,均满足偏态绝对值和峰度绝对值的标准[48]
通过表3所示,各潜在变量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介于0.704~0.933之间,均满足不低于0.6的标准;Cronbach's α的值分别为0.729、0.877、0.753、0.796、0.891、0.901,均高于0.7;CR值分别为0.879、0.904、0.825、0.867、0.925、0.938,满足大于0.7的要求;AVE值分别为0.784、0.575、0.702、0.621、0.754、0.834,满足大于0.5的标准[48]
表3 变量分析结果

Tab.3 Results of variable analysis

变量 题项 标准化因素负荷量 Cronbach's α CR AVE
便利性 公共交通容易使用 0.705*** 0.877 0.904 0.575
转、换乘方便 0.714***
等车时间短 0.776***
车辆实时更新信息 0.749***
公共交通准时到达 0.764***
发车频率高 0.821***
车辆可达性好 0.774***
安全性 乘车安全 0.851*** 0.729 0.879 0.784
等车环境安全 0.918***
舒适性 等车时感到舒适 0.840*** 0.891 0.925 0.754
座椅舒适性高 0.890***
车内清洁 0.872***
车内空间宽敞 0.871***
科学美观性 站台及间距设计合理 0.704*** 0.796 0.867 0.621
线路设计科学 0.818***
交通标示清晰明确 0.834***
车辆外观设计美观 0.791***
附加功能 司机服务态度好 0.886*** 0.753 0.825 0.702
票价便宜 0.787***
满意度 很喜欢西安公共交通 0.880*** 0.901 0.938 0.834
旅行时使用市内公共公共交通很满意 0.933***
使用市内公共交通旅行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0.926***

注:***p<0.001。

表4显示,收敛效度检验通过各潜在变量AVE值介于0.575~0.834之间,可以看出符合收敛效度均大于0.5的标准;区别效度检验通过各潜在变量的AVE的开根号值与对应变量之间相关系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前者均大于后者,说明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满足Kline的建议准则[48]
表4 区别效度分析

Tab.4 Analysis of discriminant validity

便利性 安全性 舒适性 科学美观性 附加功能 满意度
便利性 [0.758]
安全性 0.598 [0.885]
舒适性 0.668 0.535 [0.868]
科学美观性 0.622 0.590 0.653 [0.788]
附加功能 0.589 0.509 0.551 0.486 [0.838]
满意度 0.673 0.586 0.671 0.700 0.482 [0.913]

注:[ ]内为AVE的开根号值,其余数值为变量的皮尔森相关系数。

3.2 单变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分析

在定性比较分析中,使用覆盖率和一致性来确定条件变量集合对结果变量集合解释的充分必要条件[49]。由于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而且在对条件变量进行定义时会产生差异性,因此在特定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将校准值调高0.1,而阈值达到0.9。
对单项西安市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能否构成结果变量的充要条件进行检验。通过表5对单项因素的一致性和覆盖率可以看出,只有舒适性因素构成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充要条件,其余均不构成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充要条件。
表5 单项因素的一致性和覆盖率

Tab.5 Consistency and coverage rate of individual factor

变量 一致性 覆盖率
便利性 0.897111 0.808664
安全性 0.794222 0.861253
舒适性 0.927476 0.802592
科学美观性 0.874116 0.861418
附加功能 0.838739 0.849507
从数据可以看出,单个条件变量无法获得的结果,需要对条件变量进行组合分析,还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以满足分析要求。因此,当游客对公共交通出行具有满意度时,只有舒适性因素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其余单个因素都不能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

3.3 定性比较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能够有效揭示条件组合对结果发生的影响,挖掘不同条件组合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运行fsQCA分析时,一致性门槛值的建议标准需大于0.75,才代表条件组合对结果变量具有解释能力[49]。以此为基础,为进一步提升研究问题的解释力,本文在分析时调高一致性阈值为0.8。
研究运用fsQCA3.0,组态分析300份个案数据,输出复杂解、中间解和简化解结果,主要区别是包含的逻辑余项,即反事实假设的条件组合。本研究中排除所有反事实假设的条件组合,对复杂解进行分析,共归纳出7条有效路径,见表6。这7条有效路径中的任意组合都不满足结果变量的充要条件,表明存在可以解释的其它组合路径。
表6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

Tab.6 Results of fuzzy 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序号 组合 原始覆盖率 净覆盖率 一致性
1 ~科学美观性*舒适性*~附加功能 0.409552 0.025472 0.900791
2 便利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 0.790802 0.062500 0.918002
3 便利性*~安全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 0.380307 0.006368 0.943949
4 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附加功能 0.702772 0.010790 0.949948
5 便利性*安全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 0.690449 0.002418 0.943594
6 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 0.257665 0.004009 0.948145
7 ~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 0.216450 0.003361 0.928192
总体一致性:0.863739
总体覆盖率:0.871135

注:“*”是变量之间的连接符号,表示“且”的交集关系;“~”表示“非”,即“不存在。

通过表6得到的分析数值可以看出,在7条有效路径中,任意组合阈值均满足一致性判断标准,说明这些组合可以构成影响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充分条件。原始覆盖率介于0.216450~0.790802之间。以上数据表明在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5个因素组成的7条有效路径组合中,并不存在某个单个路径组合能够完全解释所有个案,说明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实现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以上5要素所形成的特定路径形成的。同时,路径组合的最高净覆盖率为0.062500,表明有6.25%的案例能够被该条路径解释(且不能被其他路径解释),最低净覆盖率为0.002418,表明0.24%的案例能够被该条路径解释(且不能被其他路径解释)。

3.4 路径组合分析

以上数据分析得出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总体覆盖率为0.871135,表明7个组合路径能够解释研究中87.11%的案例。而便利性在7个路径组合中作为“一定包含”要素分别出现5次,说明时间、频率、可达性等能够高效满足旅游需求的要素具有首要作用。“附加功能”作为“一定包含”要素分别出现4次,附加功能主要包含司机态度和票价,说明对于旅游者来说,东道主态度和价格对满意度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安全性和科学美观性则在7个组合路径中作为“一定包含”要素分别出现的次数最少,均为3次,可见对于旅游者来说,安全和车体设计在满意度路径中重要性低于其在时间和可达性上展示出的实用价值和东道主态度具有的情感价值。
从路径组合的具体构成及其影响程度来看,路径组合的解释力分为三个层级。在第一层级,有3个条件组合的原始覆盖率超过了50%,分别为条件组合2、4和5,这3条路径围绕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3大功能发挥作用。其中,条件组合2“便利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和条件组合4“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附加功能”构成了2个原始覆盖率最高的组合,分别为0.790802和0.702772,二者都包含“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双要素共同作用;路径组合5的原始覆盖率为0.690449,其构成为“便利性*安全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可见,在路径组合的总体结构中,便利性可被视为游客出行满意度影响因素路径的核心要素。在第二层级,原始覆盖率介于30%~50%的组合为条件组合1“~科学美观性*舒适性*~附加功能”和组合3“便利性*~安全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该2条路径组合具有舒适性、便利性和科学美观性为主的特征,同时均排除了附加要素的作用。可见,虽然科学美观性作为单要素在路径组合中出现的频率相对其他要素并不高,但当其出现时,也能够带来一定的满意度结果。条件组合1中舒适性作为唯一“一定包含”的要素,也能够构成满意度结果。在第三层级,原始覆盖率低于30%的路径包含路径组合6“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和组合7“~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附加功能”,此二者具有的特征是均排除了舒适性要素,并分别纳入了便利性和附加功能、安全性与附加功能,显示出功能价值、安全价值和情感价值对旅游者公共交通满意度的实现具有意义。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立足于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多种影响因素的现实条件,从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影响因素由多个条件路径组态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收集的数据特点,采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由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和附加功能形成的影响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构型。fsQCA方法能够深度挖掘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路径组合,均对结果变量能够进行很好的解释。研究发现:
第一,对于单项条件变量来说,只有舒适性因素能够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其余单个因素都不能构成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必要条件。要通过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科学美观性和附加功能等要素实现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需要进行条件组合。
第二,通过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复杂解得到的充分条件路径组合共有7条,这些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条件路径组合的总体覆盖率约为0.871135,即在本研究中所有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结果中,有约87.11%的个案都落入了这7条条件路径组合中,总体一致性约为0.863739,超过了本文规定0.8的阈值标准。
第三,在所有路径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便利性,该要素出现在其中的5条路径组合中。可见,作为便利性特征的易使用、转换乘方便、等车时间短、车辆信息实时更新、准时到达、发车频率高和可达性好等实用性功能对公交出行的游客来说具有最基本的意义。同时,“附加功能”出现在4条路径组合中,司机态度和车票价格成为游客获得公交出行满意度的重要要素。安全性和科学美观性则出现在3条路径组合中,即对于旅游者来说,安全和车体设计的重要性低于其在时间和可达性上展示出的实用价值和东道主态度具有的情感价值。
第四,围绕“一定包含”便利性和舒适性的共同作用构成了2个原始覆盖率最高的组合;而当组合“一定不包含”便利性和舒适性时,产生了原始覆盖率最低的组合。与结论一中舒适性作为单要素的必要性和结论三中便利性出现的最高频率综合来看,便利性和舒适性对于游客公交出行具有核心意义。

4.2 讨论

首先,本研究解释了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组合的结果,并且组合具有多样化特征,因此不同的目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路径组合提升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
其次,对于单要素来说,只有舒适性因素构成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在路径组合中,便利性要素成为各路径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便利性和舒适性的组合构成了覆盖率最高的两个路径。可以看出,对于游客来说,具有实用性特征的便利性和享受性特征的舒适性能够构成满意度的最佳组合。这一结论启发目的地管理者要以便利性要素为基础,同时提升舒适性。实际上,便利性与舒适性具有相通之处。例如,发车频次高则车内拥挤度低,支付方式便捷多样则能使游客进入车体时支付顺畅,从而感受更为舒适。因此,目的地需针对景区分布,不断优化换乘路线、缩短等车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实时更新信息、提升车辆可达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车内环境和硬件设施的舒适性。由于西安的景区种类多元,具体区域遍及城市内部和郊区,因此具体可增强公交车前往不同区域景区的可达性,通过手机软件更新实时信息等。同时,由于当下支付方式的变革,也需要通过增加移动支付等方式提高便捷性。
第三,在路径组合中,附加功能在游客公共交通出行满意度占据重要地位,在路径中出现的频率甚至要高于舒适性、安全性和科学美观性。由于附加功能主要指司机服务态度和票价,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旅游者来说,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工具不仅是一种到达某个特定目的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当地体验,因此公交司机的角色不仅是日常生活系统中的交通工作人员或服务人员,更是代表当地形象和游客体验满意度的东道主角色,因此其态度不仅代表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商业交往态度,更是东道主居民和游客之间社会交往态度的重要承载,能够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及其居民的感知,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这一结论说明,旅游地的管理部门除了要在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度等技术性和硬件性条件上进行提升,也要培育公交司机作为东道主的责任感、自豪感,基于情感提升公交服务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水平。
[1]
卢松. 旅游交通研究进展及启示[J]. 热带地理, 2009, 29(4):394-399.

[2]
叶茂, 王兆峰, 谭勇. 湘西地区交通与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特征与效应[J]. 经济地理, 2020, 40(8):138-144.

[3]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概论[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4]
丁卓. 基于复杂网络的智慧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5]
Ni A, Zhang C, Hu Y, et 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he corporate image on passenger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transport in China[J]. Transport Policy, 2020,94:54-65.

[6]
Sorupia E.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ourism[J]. Eastern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2005(5):1767-1777.

[7]
Taaffe R, Morrill R, Gould P. Transport expans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J]. Geographical Review, 1963, 53(4):503-529.

[8]
马国强, 汪慧玲, 许倩. 西北地区旅游经济与交通业共生发展[J]. 经济地理, 2019, 39(10):223-230.

[9]
Crouch G I, Ritchie J R B. Tourism,competitiveness,and societal prosper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9, 44(3):135-152.

[10]
Sarma M K. Towards positioning a tourist destination:a study of Northeast India[J]. Journal o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2003, 2(2):104-119.

[11]
Alkheder S A.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 sustainability in major Jordanian tourism cities[J]. 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6, 13(3):253-273.

[12]
Nutsugbodo R Y, Amenumey E K, Mensah C A. Public transport mode preferenc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in Ghana:Implications for transport planning[J]. Travel Behaviourand Society, 2018,11:1-8.

[13]
郭向阳, 穆学青, 明庆忠, 等. 典型山区旅游地旅游效率与交通协调格局及演进模式[J]. 经济地理, 2020, 40(8):212-221.

[14]
Le-Klähn D-T, Roosen J, Gerike R,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ourists’ public transport use and areas visited at destinations[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5, 17(5):738-757.

[15]
Yang Y. Analysis of public transport for urban tourism in China[D].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0:31-32.

[16]
王兆峰, 徐赛. 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效率的影响与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7):1148-1155.

DOI

[17]
郭向阳, 明庆忠, 丁正山. 公路交通对城市旅游经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吗?——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2):80-91.

[18]
Virkar A R, Mallya P D. A review of dimensions of tourism transport affecting tourist satisfaction[J]. Indian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Management Studies, 2018, 9(1):72-80.

[19]
Zheng W, Liao Z, Lin Z. Navigating through the complex transport system:A heuristic approach for city tourism recommendation[J]. Tourism Management, 2020,81:1-14.

[20]
Thompson K, Schofield 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transport performance and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7, 15(2):136-144.

[21]
蔡瀚赓. 云南省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耦合分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

[22]
Albalate D, Bel G. Tourism and urban public transport:Holding demand pressure under supply constrain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3):425-433.

[23]
胡静, 贾垚焱, 李亚娟, 等. 西南民族旅游地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3(1):154-164.

[24]
余菲菲, 胡文海, 荣慧芳. 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9):1116-1122.

DOI

[25]
李凌雁, 翁钢民. 中国旅游与交通发展耦合性分析及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2):62-66.

[26]
De Oña J. Understanding the mediator role of satisfaction in public transport:A cross-country analysis[J]. Transport Policy, 2021,100:129-149.

[27]
De Oña J, Estévez E, De Oña R. Public transport users versus private vehicle users:Differences about quality of service,satisfac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 public transport in Madrid(Spain)[J]. Travel Behaviour and Society, 2021,23:76-85.

[28]
Dong H, Ma S, Jia N, et al. Understanding public transport satisfaction in post COVID-19 pandemic[J]. Transport Policy, 2021,101:81-88.

[29]
Allen J, Muñoz J C, De Dios Ortúzar J. Understanding public transport satisfaction:Using Maslow's hierarchy of (transit) needs[J]. Transport policy, 2019,81:75-94.

[30]
张文会, 刘委, 王圣鼎, 等. 基于结构方程的城市常规公交满意度评价[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1, 19(1):43-51.

[31]
戢晓峰, 杨春丽, 陈方, 等. 考虑居民与游客群体差异的城市交通满意度多维测度——以大理为例[J]. 公路交通科技, 2020, 37(11):98-106,129.

DOI

[32]
Kinsella J, Caulfield B. An examination of the quality and ease-of-use of public transport in Dublin from a new comer’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2011, 14(1):69-81.

[33]
Stradling S, Carreno M, Rye T, et al. Passenger perceptions and the ideal urban bus journey experience[J]. Transport Policy, 2007, 14(4):283-292.

[34]
Yi L M, Wan T S, Haldorai K, et al. Structureequation analysi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n empirical study in Klang Valley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8,7:778-782.

[35]
王兆峰. 张家界旅游城市游客公共交通感知、满意度与行为[J]. 地理研究, 2014, 33(5):978-987.

DOI

[36]
曹小曙, 刘丹. 大数据视角下中国城市旅游交通满意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热带地理, 2018, 38(6):771-780.

DOI

[37]
卢松. 黄山市公共交通性能及其游客满意度研究[C]// 北京联合大学. 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学刊》编辑部,2011:369.

[38]
汪丽, 曹小曙. 历史文化景区旅游交通满意度研究——以西安三大景区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5(4):665-669.

[39]
杨延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旅游发展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19.

[40]
李想. 西安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 27(24):180-181.

[41]
Ingvardson J B, Nielsen O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s,satisfaction and public transport use:A comparison across six European citie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 2019,126:37-57.

[42]
卢松, 潘蕙, 曹超轶. 旅游地公共交通性能的游客感知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11, 26(6):133-137,159.

[43]
Le-Klähn D T, Hall C M, Gerike R. Analysis of visitor satisfaction with public transport in Munich[J]. Journal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2014, 17(3):68-85.

[44]
Van Lierop D, Badami M G, El-Geneidy A M. What influences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in public transport?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Transport Reviews, 2018, 38(1):52-72.

[45]
Nasir M N M, Mohamad M, Ghani N I A, et al. Testing mediation roles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nd destination loyalty relationship using phantom approach[J]. 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 2020, 10(2):443-454.

[46]
Ragin C C, Sedziaka A A. QCA and Fuzzy Set Applications to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47]
张圆刚, 余向洋. 生活空间重构旅游者的乡村游憩影响因素与路径——一个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7):1633-1646.

DOI

[48]
Kline R B.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 New York: Guiford Press,1998.

[49]
Ragin C C. Set Relations in social research:Evaluating their consistency and coverage[J]. Political Analysis, 2006, 14(3):291-310.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