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Identification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Its Revit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Take Fenghuang County,Hunan as an Example
Received date: 2020-06-16
Revised date: 2021-10-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3-31
A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village planning within the county (city) region,the type identification of village development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and its revitalization.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is inadequate and unbalanced,so 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classify the development types of villages in order to better consolidate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is paper,a model fo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and 261 villages in Fenghuang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are identif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types of villages are divided into five classifications and eight forms. 2) The villages are mainly the gathering-upgrading type and the renovation type. 3) The villages of Fenghuang County are mainly at the levels of low restriction,low and medium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low development potential leads to that the gathering-upgrading villages show flaky-shape distribution and near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roa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in Fenghuang Count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illag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lanning priorities and revitalization measures for various villages,accurately promotes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ZENG Can , LI Bohua , LI Cuifei , LEI Xiangyi , DOU Yindi . Type Identification of Village Developmen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and Its Revit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Take Fenghuang County,Hunan as an Example[J]. Economic geography, 2021 , 41(12) : 167 -176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12.018
表1 不同类型村庄划分标准及指标提取Tab.1 Standard and index extra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
类型 | 划分标准 | 指标提取 | 计算方法及指标说明 |
---|---|---|---|
特色保护类 (T) | 具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需要保护或开发的村庄 | 保护资源情况T1 | 是否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村庄保护名录的村庄。是否为拥有3A级以上景区的村庄 |
搬迁撤并类 (B) | 因重大项目建设需搬迁的村,如高速高铁建设等 | 重大建设项目影响B1 | 通过GIS将重大建设项目与建设用地相交获得 |
因位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等需要搬迁的村 | 生态红线占比B2 | 生态红线面积/村域总面积;大于80% | |
自然灾害多发、生存环境恶劣,受严重安全威胁需搬迁的村 | 建设适宜性B3 | 通过GIS将双评价不适宜建设区与建设用地相交获得;大于60% | |
城郊融合类 (C) | 位于城镇未来拓展方向上、与城镇开发边界相交 | 与城镇开发边界关系C1 | 通过GIS将城镇开发边界与村界相交获得;大于50% |
靠近城镇开发边界 | 村庄到城镇中心距离C2 | 通过GIS计算获得;距县中心5 km或市中心10 km以内 | |
承接城镇外溢功能,共享城镇设施 | 县城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C3 | 通过GIS按照县城各类设施的服务半径建立缓冲区(小学500 m、中学1 000 m、医院1 000 m) | |
集聚提升类 (J) | 人口、用地规模大 | 建设用地规模J1,人口规模J2 | 村庄建设用地总量;10 hm2以上 总人口数量;1 500人以上 |
经济产业基础好 | 经济发展水平J3 | 村民年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 | |
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 | 村庄到交通干道距离J4 | 通过GIS计算满足国道5 km或省道3 km以内覆盖村域60%以上的村庄 | |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 公共服务设施覆盖水平J5 | 村部、幼儿园、小学、村卫生室(所)、活动场地、敬老院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数量4项及以上 | |
国家相关试点村 | 国家试点情况J6 | 是否被列为国家相关试点村 | |
基础整治类 (Z) | 以上四类村庄之外的村庄 | - | - |
表2 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体系Tab.2 Evaluation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potential of village development |
维度 | 指标(权重) | 计算方法及指标说明 | 等级 | 区间阈值 | 赋值 |
---|---|---|---|---|---|
人口 | 人口集聚(15分) | 村庄户籍人口(人) | 人口集聚度低 | 0~1 000人 | 5分 |
人口集聚度中等 | 1 000~2 000人 | 10分 | |||
人口集聚度高 | >2 000人 | 15分 | |||
空心化程度(15分) | (户籍人口-居住本地且户口在本地人口数)/户籍人口(%) | 重度空心化 | ≥50% | 4分 | |
中度空心化 | 25%~50% | 8分 | |||
轻度空心化 | 0~25% | 12分 | |||
非空心化 | ≥0 | 15分 | |||
用地 | 国土开发强度(15分) | 村庄建设用地/村域面积(%) | 低强度开发 | 0~3% | 5分 |
中强度开发 | 3%~5% | 10分 | |||
高强度开发 | >5% | 15分 | |||
经济 | 村民收入(20分) | 村民人均年收入(元) | 收入较低 | 0~4 000元 | 8分 |
收入中等 | 4 000~7 000元 | 12分 | |||
收入较高 | 7 000~10 000元 | 16分 | |||
收入高 | >10 000元 | 20分 | |||
公共服务设施 | 设施完善度(15分) | 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数量(项) | 不完善 | 1项或0项 | 5分 |
基本完善 | 2项或3项 | 10分 | |||
较为完善 | ≥4项 | 15分 | |||
交通 | 道路覆盖范围类型(20分) | 村庄位于各级道路覆盖范围 | 国道5 km覆盖范围 | / | 20分 |
省道3 km覆盖范围 | / | 15分 | |||
三级道路800 m覆盖范围 | / | 10分 | |||
其他 | / | 5分 |
表3 村庄限制发展因素评价体系Tab.3 Evaluation system of limiting factors |
分项指标 | 量化指标 | 等级 | 区间 | 赋值 |
---|---|---|---|---|
生态红线 (40分) | 生态红线面积/村域面积(%) | 无冲突或轻度冲突 | 0<S≤10 | 10分 |
冲突一般 | 10<S≤30 | 20分 | ||
冲突较严重 | 30<S≤60 | 30分 | ||
冲突严重 | 60<S≤80 | 40分 | ||
灾害防治 (60分) | 村庄灾害覆盖类型 | 灾害严重 | 70%~100%重要防治区覆盖,或重要防护区与次要防治区覆盖度100% | 60分 |
灾害较严重 | 20%~70%为重要防治区覆盖+一般防治区,或50%以上为次要防治区+一般防治区 | 45分 | ||
灾害一般 | 50%以下为次要防治区+一般防治区,或20%以下为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 | 30分 | ||
灾害较轻 | 100%为一般防治区 | 15分 |
[1] |
|
[2] |
刘彦随. 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637-650.
|
[3] |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 经济地理, 2016, 36(7):1-8.
|
[4] |
贺雪峰.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19-26,152.
|
[5] |
黄祖辉. 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4):2-12.
|
[6] |
刘彦随, 李进涛.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J]. 地理学报, 2017, 72(1):161-173.
|
[7] |
刘彦随, 周扬, 刘继来. 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3):269-278.
|
[8] |
|
[9] |
|
[10] |
|
[11] |
李高峰, 郝润梅, 吴晓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类型划分[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0(3):1-10.
|
[12] |
郭晓鸣, 张克俊, 虞洪, 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 农村经济, 2018(1):11-20.
|
[13] |
文琦, 郑殿元. 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3):509-521.
|
[14] |
乔陆印. 乡村振兴村庄类型识别与振兴策略研究——以山西省长子县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1340-1348.
|
[15] |
李裕瑞, 卜长利, 曹智, 等. 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村庄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2):243-256.
|
[16] |
杨秀, 余龄敏, 赵秀峰, 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潜力评估、分类与规划引导[J]. 规划师, 2019, 35(19):62-67.
|
[17] |
罗怡.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8.
|
[18] |
史秋洁, 刘涛, 曹广忠. 面向规划建设的村庄分类指标体系研究[J]. 人文地理, 2017, 32(6):121-128.
|
[19] |
崔明, 覃志豪, 唐冲, 等. 我国新农村建设类型划分与模式研究[J]. 城市规划, 2006(12):27-32.
|
[20] |
朱彬, 马晓冬.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 人文地理, 2011, 26(4):66-72.
|
[21] |
单勇兵, 马晓冬, 仇方道. 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J]. 地理科学, 2012, 32(11):1340-1347.
|
[22] |
璩路路, 李裕瑞, 李琳娜, 等. 农牧交错带乡村空间发展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10):153-161.
|
[23] |
李义龙, 廖和平, 李涛, 等. 都市近郊区乡村性评价及精准脱贫模式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8):56-66.
|
[24] |
孟欢欢, 李同昇, 于正松, 等. 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 33(2):144-148.
|
[25] |
周华, 王炳君. 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9):48-55.
|
[26] |
王艳飞, 刘彦随, 李玉恒, 等. 乡村转型发展格局与驱动机制的区域性分析[J]. 经济地理, 2016, 36(5):135-142.
|
[27] |
郭艳军, 刘彦随, 李裕瑞. 农村内生式发展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北京市顺义区北郎中村为例[J]. 经济地理, 2012, 32(9):114-125.
|
[28] |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1-6.
|
[29] |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 1991, 11(3):1-6.
|
[30]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 人民日报,2018-09-27(01).
|
[31] |
中央农办, 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R]. 2019-01-04.
|
[32] |
湘自然资办. 关于加快做好县域村庄分类和布局工作的通知[R]. 2019-11-06.
|
[33] |
王良健, 陈坤秋, 李宁慧. 中国县域农村人口空心化程度的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J]. 人口学刊, 2017, 39(5):14-2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