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Infrastruc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Received date: 2024-06-26
Revised date: 2024-09-07
Online published: 2024-10-31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carbon" in China,the comprehensiv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ener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urgen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18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from 2010 to 2019 and the quasi-experiment of "Broadband China" strategy,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n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ts mechanism by using two-way fixed effect model,DID model and PSM-DID model. It's found that: 1) Digital infrastruc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2) Mechanism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digital infrastructure effectively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from production and domestic energy consumption by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3) Heterogeneity assessments demonstrate that digital infrastructur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ons,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non-resource-based cities,but the low-carbon effe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more pronounced in northern cities and resource-based cities.
WEN Yi , LI Heshan , ZHANG Lei . Digital Infrastruc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J]. Economic geography, 2024 , 44(9) : 144 -152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9.015
表1 “宽带中国”试点城市名单Tab.1 List of pilot cities of "Broadband China" strategy |
批次 | 城市(城市群) |
---|---|
第一批 (2014年) |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长株潭城市群、石家庄市、大连市、本溪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哈尔滨市、大庆市、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昆山市、金华市、芜湖市、安庆市、福州市(含平潭)、厦门市、泉州市、南昌市、上饶市、青岛市、淄博市、威海市、临沂市、郑州市、洛阳市、武汉市、广州市、深圳市、中山市、成都市、攀枝花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贵阳市、银川市、吴忠市、阿拉尔市 |
第二批 (2015年) | 太原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鞍山市、盘锦市、白山市、扬州市、嘉兴市、合肥市、铜陵市、莆田市、新余市、赣州市、东营市、济宁市、德州市、新乡市、永城市、黄石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随州市、岳阳市、汕头市、梅州市、东莞市、重庆市江津区、重庆市荣昌区、绵阳市、内江市、宜宾市、达州市、玉溪市、兰州市、张掖市、固原市、中卫市、克拉玛依市 |
第三批 (2016年) | 阳泉市、晋中市、乌海市、包头市、通辽市、沈阳市、牡丹江市、无锡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宿州市、黄山市、马鞍山市、吉安市、烟台市、枣庄市、商丘市、焦作市、南阳市、鄂州市、衡阳市、益阳市、玉林市、海口市、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市北碚区、雅安市、泸州市、南充市、遵义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拉萨市、林芝市、渭南市、武威市、酒泉市、天水市、西宁市 |
表2 能源消费低碳化指数构成Tab.2 Composi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variables |
指数 | 维度 | 组成部分 | 指标 |
---|---|---|---|
能 源 消 费 低 碳 化 | 能源 系统 结构 | 能源结构 | 煤炭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 |
电力结构 | 当地发电用煤量与总用电量之比[kg标准煤当量/(kW·h)] | ||
能源强度 | 单位GDP能耗(标准煤当量/万元) | ||
能源使用 | 人均能源消耗(人均标准煤当量) | ||
人均用电量[(kW·h)/人] | |||
环境 可持 续性 | 碳排放强度 | 单位GDP CO2排放量(t/万元) | |
人均碳排放 | 城市范围内人均CO2排放量(t/人) | ||
空气污染(PM2.5) | 可吸入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μg/m3) |
图1 中国城市能源消费低碳化指数空间分布演变注:1.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3)276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2.根据2010—2019年样本取值将中国城市能源消费低碳化指数水平分为4个等级:[6.21,41.70)为较低水平,(41.70,52.48]为中等水平,(52.48,63.98]为较高水平,(63.98,100.00]为高水平。 Fig.1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low-carbon index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ese cities |
表3 数字基础设施对能源消费低碳化的影响:基准回归Tab.3 Impact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on low-carbon energy consumption: Benchmark regression |
变量 | (1) | (2) | (3) | (4) |
---|---|---|---|---|
group·policy | 6.7307*** (19.4681) | 2.1979*** (6.0819) | 1.3704*** (3.3465) | 1.2923*** (3.4854) |
城镇化水平 | 8.9928*** (5.2018) | 7.8050*** (4.4527) | ||
基础设施 | 1.8749 (1.4107) | 0.4315 (0.3379) | ||
人均GDP | 9.9721*** (17.3698) | 8.8086*** (10.4243) | ||
金融发展 | 0.9092* (1.7108) | 0.1451 (0.4584) | ||
人口密度 | -0.0036 (-1.3855) | -0.0037 (-1.4519) | ||
外商直接投资 | 0.0935 (0.1765) | -0.1930 (-0.3205) | ||
财政分权度 | 6.1989 (1.2707) | 9.6444 (1.5401) | ||
常数项 | 49.5193*** (378.7795) | -73.9888*** (-14.0102) | 50.3947*** (421.1612) | -57.1380*** (-5.9127)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年份固定效应 | 否 | 否 | 是 | 是 |
N | 2180 | 2180 | 2180 | 2180 |
表4 机制检验结果Tab.4 Mechanism verification results |
变量 | 技术创新 | |||
---|---|---|---|---|
(1) | (2) | (3) | (4) | |
group·policy | 0.7141*** | 0.3760*** | 0.3331*** | 0.3243*** |
(10.9164) | (5.7055) | (5.3984) | (4.7423) | |
常数项 | 0.8124*** | -8.8643*** | 0.8747*** | -2.5601** |
(39.6883) | (-8.3063) | (48.5150) | (-2.1820) | |
控制变量 | 否 | 是 | 否 | 是 |
年份固定效应 | 否 | 否 | 是 | 是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N | 2180 | 2180 | 2180 | 2180 |
R² | 0.8421 | 0.8605 | 0.8618 | 0.8660 |
表5 异质性检验Tab.5 Heterogeneity test |
变量 | 能源消费低碳化 | |||
---|---|---|---|---|
(1) | (2) | (3) | (4) | |
北方城市 | 南方城市 | 非资源城市 | 资源城市 | |
group·policy | 1.2676*** | 0.8800* | 1.0918** | 1.6131*** |
(-2.5861) | (-1.7315) | (-2.3362) | (-2.6326) | |
常数项 | 71.85*** | -89.23*** | -34.18** | -80.22*** |
(-4.0914) | (-6.9057) | (-2.2214) | (-5.8132) | |
控制变量 | 是 | 是 | 是 | 是 |
城市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年份固定效应 | 是 | 是 | 是 | 是 |
N | 1100 | 1080 | 1240 | 940 |
R2 | 0.9393 | 0.9371 | 0.9382 | 0.9386 |
[1] |
邹秀清, 孙学成, 葛天越, 等. 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差异、影响机理及碳达峰预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3):548-557.
|
[2] |
卢奕亨, 田云, 周丽丽. 四川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3, 44(11):1-14.
|
[3] |
王兴民, 吴静, 白冰, 等. 中国CO2排放的空间分异与驱动因素——基于19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40(11):29-38.
|
[4] |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J]. 管理世界, 2022, 38(2):46-69,4-10.
|
[5] |
傅晓华, 王赫, 杨欣欣. 基于STIRPAT模型的碳排放情景预测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34-42.
|
[6] |
田艳平, 李佳锶. 居民政策感知与家庭能源消费低碳化[J]. 消费经济, 2024, 40(1):61-73.
|
[7] |
张青青, 曲衍波, 展凌云, 等. 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动态演进及驱动效应[J]. 地理学报, 2023, 78(9):2186-2208.
|
[8] |
夏克郁, 陈迎. 基于消费的碳公平:内涵、测度与政策含义[J]. 消费经济, 2024, 40(2):51-62.
|
[9] |
张斌, 卫丹琪, 丁乙, 等. 基于夜间灯光和土地利用的珠江流域城市碳排放估算及其时空动态特征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2024, 39(3):317-328.
|
[10] |
张磊, 许明, 阳镇. 知识产权保护的雾霾污染减轻效应及其技术创新机制检验[J]. 南开经济研究, 2021(1):164-183.
|
[11] |
袁惊柱. 低碳转型背景下煤炭消费率先达峰的路径与政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3(2):12-22.
|
[12] |
马茜, 张红兵, 廖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知识流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准自然实验与空间溢出的经验证据[J]. 产业经济研究, 2022(6):114-128.
|
[13] |
马青山, 何凌云, 袁恩宇. 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宽带中国”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 财经科学, 2021(4):76-90.
|
[14] |
沈坤荣, 林剑威, 傅元海.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可得性与企业创新边界[J]. 中国工业经济, 2023(1):57-75.
|
[15] |
王磊, 李吉.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现代经济探讨, 2024(1):77-89.
|
[16] |
张涛, 李均超. 网络基础设施、包容性绿色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3, 40(4):113-135.
|
[17] |
牛子恒, 崔宝玉.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气污染治理——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 经济学报, 2021, 8(4):153-180.
|
[18] |
|
[19] |
焦豪, 崔瑜, 张亚敏.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高技能创业人才吸引[J]. 经济研究, 2023, 58(12):150-166.
|
[20] |
张磊, 廖芳. 中国式消费现代化:理论逻辑、指标体系和变动趋势[J]. 财经科学, 2024(1):117-133.
|
[21] |
|
[22] |
邓荣荣, 张翱祥.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理研究[J]. 南方经济, 2022(2):18-37.
|
[23] |
陆凤芝, 王辉, 景光正.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 统计研究, 2024, 41(8):112-125.
|
[24] |
刘军, 王励铧.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43(2):152-160.
|
[25] |
尹西明, 陈泰伦, 金珺, 等. 数字基础设施如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279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3(12):90-101.
|
[26] |
|
[27] |
程钰, 张悦, 王晶晶. 中国省域碳排放绩效时空演变与技术创新驱动研究[J]. 地理科学, 2023, 43(2):313-323.
|
[28] |
|
[29] |
|
[30] |
张华.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降低碳排放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 经济管理, 2020, 42(6):25-41.
|
[31] |
李珊, 湛泳.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2, 24(5):3-18,107.
|
[32] |
|
[33] |
江艇. 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22(5):100-120.
|
[34] |
陈容, 张杰. 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分化了吗——基于地级城市生产率的证据[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3(2):104-117.
|
[35] |
陈华帅, 马伟, 毛璐璐.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家庭旅游消费:来自“宽带中国”试点的证据[J]. 消费经济, 2024, 40(3):88-100.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