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eishan Area

  • HUANG Xuejia , 1, 2, 3 ,
  • SHEN Shouyun , 1, 3, ,
  • HU Xijun 1, 3 ,
  • LIAO Qiulin 1, 3 ,
  • TONG Yao 1 ,
  • CAO Yuchi 1, 3 ,
  • SUN Xinpeng 1
Expand
  • 1.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 2. Art and Design College,Hunan City University,Yiyang 413000,Hunan,China
  • 3. Hunan Big Dat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Protected Areas Landscape Resources,Changsha 410004,Hunan,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6-19

  Revised date: 2024-02-20

  Online published: 2024-09-12

Abstract

The Meishan area is rich in distinct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s and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cultural heritage landscapes reflect the evolution law of human settlement space in central Hunan,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tegrated preservation,systematic management,and localized adap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Meishan's protected cultural relics,agricultural heritages,traditional villages,and ancient paths,uses the spatial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at various period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and using the random forest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natural factor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Cultural heritages showed the randomly 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iod of Qin Dynasty-Han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Sui Dynasty-Tang Dynasty,whereas in other historical periods,it exhibited a clustered distribution. 2) Distribution patterns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time,showing a high-density shift from the middle and lower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Zijiang River. 3)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of cultural heritages is shifting towards the southwest of the Meishan area,the aggregation degree is changing from agglomeration to dispersion. 4) Influenced by natural conditions,these cultural heritages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plains or hills below 500 meters elevation,on slopes with 2° to 15° inclines,more than 1 km away from geological disaster zones,with a higher concentration within 1km of rivers and in lateritic regions. 5) Rivers are the primary influencing factor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in this area,follow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opographic factors, soil factor is of least importance.

Cite this article

HUANG Xuejia , SHEN Shouyun , HU Xijun , LIAO Qiulin , TONG Yao , CAO Yuchi , SUN Xinpeng .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in Meishan Area[J]. Economic geography, 2024 , 44(3) : 218 -228 . DOI: 10.15957/j.cnki.jjdl.2024.03.022

我国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印记,也是世代人的精神家园,蕴含了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发布以来,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研究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占主体,延续至今仍有较高的研究热度[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保护条例,秉持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理念,共同维护文化遗产“历史的原真性、风貌的完整性、文化的传承性和生活的延续性”[2]。“新要求”扩展了文化遗产保护语义,从更科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化遗产保护是动态的、多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我国关于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的文献数量自2010年来持续增长[3],研究对象多为文物保护单位[4]、非物质文化遗产[5]、农业文化遗产[6]、传统聚落[7]等,研究方法多采用GIS空间分析法与自然和人文影响因素分析相结合,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探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格局和演变特征。该方法对于遗产地的保护与传承、管理与改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体现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区域包含了黄河流域[8]、长江流域[5]、京杭大运河[9]、京津冀地区[10]、部分省市[11]和其他江河流域[12]等,其中关于自然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高程、坡度、坡向、河流等方面[4,11,13],从地质灾害和土壤因素分析得较少。关于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有随机森林[14]、地理探测器[15]、地理加权回归[7]等,本研究针对梅山地区样本数据特征,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测试,优选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该地区自然因素的重要性。随着空间分析向更深层次发展,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处理复杂的空间系统,更科学地预测和调控空间运行规律,并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梅山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宋朝后与中原相通,与汉文化交融,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如风雨廊桥、传统村落、古茶园、古梯田等,具有浓厚的地域景观特色。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形态,在相对封闭落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长期续存着原始渔猎、稻作、巫傩等生产生活习俗,孕育了古梅山人崇拜祖先、敬畏山灵、重义轻利、远离官非的传统文化思想[16]。文化遗产作为古梅山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承载着重要的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极富旅游价值。然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梅山地区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堪忧,部分历史建筑遭到了自然或人为的损毁和破坏,当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随意改建文物,破坏了整体风貌。同时,遗产地“空心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地域性传统文化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各遗产点之间管理较为松散,缺乏整体性保护和规划。因此,梅山地区相较于湘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较为落后。
目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景观生态学、民俗学、艺术学和历史学等领域[16-20],研究内容多为古建筑形制、聚落空间形态、景观格局分析、宗教信仰和非遗保护等,缺乏对文化遗产各时期、多种类、全尺度的研究,无法从全局上把握其空间关系。本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法对不同时期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化特征进行归纳与总结,并结合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其形成机理,再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计算各因素对遗产分布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本研究丰富了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有助于梅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对促进梅山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具有实践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据《宋史》卷四百九十四《西南溪峒诸蛮下》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今长沙),南接邵(今邵阳),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澧(今常德、澧县),而梅山居其中。[21]”梅山蛮是西南溪峒诸蛮中的一支,因居住梅山而称为梅山峒蛮[22]。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以章惇为荆湖南北察访使,檄谕“开梅山”,始设安化、新化两县来统治这一地区[23]。依据相关文献史料的考证和学术界对梅山地区地理范围的共识,梅山地区大致在今邵阳、宁乡、益阳和湘乡之间,中心在今安化、新化一带,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24]。因此本研究所指梅山地区即梅山的核心区域——安化和新化县(图1)。
图1 梅山地区各时期文化遗产整体分布情况

Fig.1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Meishan area at each period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梅山在北宋以前仍属“化外之地”[25],文化遗产数量较少,自北宋至晚清时期文化遗产数量则呈现爆发式增长。结合前人研究和梅山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将时间划分为史前至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以来4个时期[10]。其中史前至先秦时期文化遗产数量为17处,秦汉至隋唐时期共15处,宋元明清时期增至265处,近代以来共94处。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对梅山地区的高程、水系、土壤、地质灾害数据和文化遗产基础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处理。通过ALOS下载得到12.5 m的DEM数据图,基于DEM数据在ArcGIS中提取文化遗产点的坡度、坡向信息[26];通过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下载该地区的水系和地质灾害点数据;通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下载土壤分布数据。根据已发表的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移动文物目录(湖南卷2-2)》《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和地方文物局提供的文物保护资料整理了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点的地理坐标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缺失的数据进行了补充。目前统计得到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共391处(安化县238处,新化县153处),再根据该地区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将其分为4大类,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共357处(古遗址54处、古墓葬38处、古建筑162处、石窟寺及石刻1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2处)、农业文化遗产9处、传统村落20处、古道5处(表1)。
表1 各历史时期梅山地区不同类型文化遗产数量及占比

Tab.1 Types and propor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文化遗产类型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古遗址 15 88.24 13 86.66 26 9.81 - - 54 13.81
古墓葬 2 11.76 1 6.67 35 13.21 - - 38 9.72
古建筑 - - - - 162 61.13 - - 162 41.43
石窟寺及石刻 - - - - 11 4.15 - - 11 2.81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 - - - - - 92 97.87 92 23.53
农业文化遗产 - - 1 6.67 6 2.26 2 2.13 9 2.30
传统村落 - - - - 20 7.55 - - 20 5.12
古道 - - - - 5 1.89 - - 5 1.28

2.2 研究方法

将所收集数据经过预处理后,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随机森林模型,结合相关计算公式展开研究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①利用ArcGIS中平均最邻近工具分析梅山地区文化遗产之间的空间邻近性,得出该地区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聚集、离散还是随机[13]
②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计算梅山地区文化遗产不同时期空间上的聚集情况,得出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和人类聚集区的变化趋势[10]
③通过ArcGIS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工具得到区域内各历史时期地理要素的重心坐标、偏离距离与空间分布方向等,反映出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空间演化过程和全局特征[4]
④结合6类自然因素数据,分析该地区文化遗产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各时期人类活动范围和聚居地选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⑤通过随机森林(RF)模型分析各自然因素变量的重要指数并排序[14],再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讨论不同变量对于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

3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3.1 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模式

根据梅山地区历史演化进程和样本数据的整理,将文化遗产按年代划分为史前至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以来4个时期。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平均最邻近工具和计算公式分析得到4个时期文化遗产的空间邻近性(表2)。结果表明,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在史前至先秦、宋元明清和近代以来3个时期最邻近比率小于1,Z得分小于-2.58,分布模式呈集聚分布,且聚集程度高;在秦汉至隋唐时期最邻近比率为0.99,值接近于1,且Z得分为-0.05,不具备明显集聚特征,说明该时期分布模式呈随机分布。
表2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最邻近指数和空间分布模式

Tab.2 Nearest neighbor index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历史时期 文化遗产数量(个) 平均观测距离(m) 预期平均距离(m) 最邻近比率 Z得分 分布模式
史前至先秦 17 4130.6971 6663.1778 0.619929 -2.997920 集聚
秦汉至隋唐 15 9511.6994 9573.2056 0.993575 -0.047603 随机
宋元明清 265 2037.8503 3067.4676 0.664343 -10.433468 集聚
近代以来 94 3839.9442 5189.0437 0.740010 -4.822269 集聚

3.2 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格局

基于ArcGIS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结合区域历史、地理和人文信息,分析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计算结果得出史前至先秦、秦汉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代以来4个时期的核密度分布格局(图2)。从图2可以看出: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类型丰富,不同时期遗产数量差距较大;宋元明清时期高密度区数量明显增加,并随着时间推移由资水中下游向中上游迁移。
图2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核密度分布格局

Fig.2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ultural heritages in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3.2.1 史前至先秦时期

据考古发现,梅山地区史前至先秦时期的文化遗产数量仅为17个,主要集中在安化县中东部地区,其中仙溪镇和梅城镇分布较多,共有8处,沿洢水流域分布;其次在东坪、江南、小淹一带,近资水沿岸分布,该时期文化遗产类型为古遗址(15处)和古墓葬(2处)(图2a)。目前已发掘的距今最为久远的遗址为旧石器时代的青桑村遗址,由此可知,梅山地区的人类活动最早发迹于安化县小淹镇陶澍村(原青桑村红霍溪组),该遗址点位于资水北岸,近洞庭湖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此后,人类活动范围逐渐沿资水和洢水向西、向南延伸。

3.2.2 秦汉至隋唐时期

该时期高密度区分布与史前至先秦时期相近,但更为集中(图2b)。其中,一处以安化梅城镇为中心向仙溪镇分布,另一处则聚集于安化江南镇资水沿岸。该时期文化遗产类型主要为古遗址、古墓葬和古梯田,如位于新化县水车镇的紫鹊界梯田,就是先民在秦汉时期依雪峰山麓开山辟土造就的蔚为大观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该时期的梅山“不与中国通”,地理环境相对闭塞,与中原主流文化隔离甚至对立,因此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遗存较少,多相传于民间或现代考古发现。

3.2.3 宋元明清时期

自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后,梅山地区被正式纳入政治版图,中原、东南各地移民迁徙至此,呈现出一种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其进程完成于晚清,因此该时期文化遗产数量急剧增长,分布格局也发生了转变。该时期共出现了2个高密度区和4个次级高密度区,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以安化梅城镇及四周的东坪、江南和小淹镇为中心的资水中下游一带,次级高密度区分别集中在安化的长塘和大福镇沂溪流域及渠江镇茶园片区、新化的孟公镇至上梅街道一带和水车镇片区(图2c)。相较于秦汉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分布格局呈现多点聚集的态势,且沿资水干流分布较多。新化县宋朝以前文化遗产信息几乎为空白,宋朝后大量外地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汉、苗、瑶等多民族文化交融,创造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瑰宝。该时期文化遗产类型主要为古建筑,共265处,占比为68%,其中风雨廊桥65处,国家级传统村落20处,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景观。

3.2.4 近代以来

近代以来,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以新化上梅、上渡、枫林街道为中心形成一个高密度区,同时在安化县西北部和东部区域分布也较多(图2d)。该时期文化遗产类型主要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92处,其中以抗战时期重要遗存点为主。综观各历史时期核密度分布格局,高密度区已由安化梅城镇经资水中下游向中上游转移。该时期文化遗产的分布聚集点与我国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路线有许多重合之处,红六军团经安化县马路镇向新化县方向进军,途经新化琅塘镇、桑梓镇、上梅镇、科头乡、奉家镇等十余个乡镇,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印记”。

3.3 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分布重心及演变趋势

根据文化遗产数据信息特征,将历史时期共划分为4组,运用ArcGIS软件和计算公式得到梅山地区4个时期文化遗产的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坐标(图3)。史前至先秦时期文化遗产重心在安化县仙溪镇西部与滔溪镇交界处(111.58°E,28.26°N),秦汉至隋唐时期重心坐标移至安化县江南镇东南部(111.46°E,28.23°N),宋元明清时期移至新化县白溪镇东北部(111.34°E,28.10°N),近代以来移至白溪镇中部(111.29°E,28.05°N)。各历史时期重心坐标整体偏移的轨迹表明,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重心由东北部逐渐转移至中部,呈现整体向西南偏移的趋势,宋朝以前重心在安化县境内,宋朝后重心移至新化县境内。
图3 梅山地区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分布重心及方向特征

Fig.3 Gravity center and dir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结合标准差椭圆参数中长轴和短轴的长度列和方向角列,得出史前至先秦时期长短半轴扁率较大,转角θ为120.46°,呈明显东南—西北向分布;秦汉至隋唐时期长短半轴扁率较小,转角θ为74.88°,大致呈东西向分布;宋元明清时期扁率最大,转角θ为43.78°,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近代以来长短半轴扁率最小,转角θ为32.97°,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从椭圆扁率和短轴的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史前至先秦和宋元明清时期集聚程度高,秦汉至隋唐和近代以来聚集程度低,因此,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空间聚集程度表现为集聚—分散—集聚—分散交替演变的过程,分布范围随时间推移逐渐扩大。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参数反映了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聚集程度和迁移方向,演化进程与该地区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宋元明清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且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历史上记载的“章惇开梅山”“江西填湖广”“瑶族南迁”等大事件皆发生于该时期。

4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1 海拔因素

梅山地区位于雪峰山北段、资水中游一带,该地区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部地貌为山丘盆地,地势较高,再往南为山势雄厚的雪峰山主脉;东北部地势相对较低,再往北为洞庭湖平原。由图4a图5a表3可知,该地区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占文化遗产总量的89.26%,这表明早期人类活动更倾向于选择地势相对平缓、交通较为便利、更适宜传统农业生产的低海拔地带。从各时期海拔分布特征来看,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宋元明清时期形成一个高峰,文化遗产的分布逐渐向200~500 m的丘陵地带迁移。从不同文化遗产类型的分布情况来看,将近一半数量的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500~1000 m范围内,该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为古茶园和古梯田,多依山分布,故海拔较高(图5a)。
图4 梅山地区各时期文化遗产在不同自然因素下的空间分布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eishan area in different periods under different natural factors

图5 不同文化遗产属性受6个自然因素影响的数据分析

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cultural heritages and natural factors

表3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与海拔高程关系

Tab.3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nd elevation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海拔高程(m)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0,200) 13 76.47 12 80.00 138 52.08 47 50.00 210 53.71
[200,500) 4 23.53 2 13.33 100 37.74 33 35.11 139 35.55
[500,1000) - - 1 6.67 25 9.43 14 14.89 40 10.23
≥1000 - - - - 2 0.75 - - 2 0.51

4.2 坡度因素

依据国际地理学会联合会地貌调查与制图委员会关于坡度等级的划分,按角度划分为平地、微斜坡、缓斜坡、斜坡、陡坡、峭坡和垂直壁7种类型[27]。由图4b图5b表4可知,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在5.1°~15.0°的斜坡上分布最多,占比为42.97%;在2.1°~5.0°的缓斜坡和15.1°~35.0°的陡坡分布较多,分别占比为24.30%和21.48%;其他坡度范围分布较少。该结果表明人们在山地空间选择上偏向于坡度适中的斜坡地形,该地形地势有利于防御和地面排水,土壤和植被状况较好,适宜人类长期居住与耕作。其中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则多分布在15.1°~35.0°的陡坡上,据文献资料查证,该地区传统村落坐落于大山深处,将近一半的传统村落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此外,梅山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平地和微斜坡地带易积水洪涝,而峭坡以上地段地势险峻,限制了聚居选址和耕作空间的选择,两者均不利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开展,故文化遗产分布较少。综合海拔因素得出,200 m以下资水干流及其支流地带地势较为平缓,其他地区的地形坡度相对较大,山地丘陵临水较近,因此该地区多山地文化遗产景观。
表4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与坡度关系

Tab.4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nd slope gradient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坡度等级(°)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0.0~0.5 - - - - 7 2.64 4 4.26 11 2.81
0.6~2.0 2 11.76 2 13.33 15 5.66 5 5.32 24 6.14
2.1~5.0 6 35.29 8 53.33 57 21.51 24 25.53 95 24.30
5.1~15.0 8 47.06 4 26.67 118 44.53 38 40.43 168 42.97
15.1~35.0 1 5.88 1 6.67 60 22.64 22 23.40 84 21.48
35.1~55.0 - - - - 8 3.02 1 1.06 9 2.30
55.1~90.0 - - - - - - - - - -

4.3 坡向因素

不同坡向受光照时间和角度不同,温度和降水也有所差异,同时坡向也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28]。据图4c图5c表5可知,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在各坡向分布较为均衡,结合山体走势表现为东南、西南、西北坡分布较多,正西和正北坡分布较少。分布较均匀的现象表明研究区域内早期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广,对各种自然条件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没有表现出对某一坡向的强烈依赖。各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遗产类型的分布情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史前至先秦时期的古遗址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坡;秦汉至隋唐时期阳坡面分布较多,古墓葬分布坡向趋同;宋元明清时期以西南坡居多,同时该坡向分布较多的文化遗产类型有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和古道;近代以来的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以东南坡、南坡和西坡分布居多。同时,该地区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对日照的要求各不相同,有些喜阳,有些耐阴,如茶树属耐阴植物,具有喜光怕晒等特性,该地区统计的8处古茶园皆分布于西、西南、东、东北坡向;而紫鹊界梯田依据水稻喜阳、喜高温、多湿的生长习性,位于日照充足、降雨量充沛的东南坡向。因此研究结果还需结合遗产点的相关属性和其他因素探讨遗产点分布的综合影响机制。
表5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与坡向关系

Tab.5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nd slope direction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坡向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正北 1 5.88 1 6.67 32 12.08 7 7.45 41 10.49
东北 4 23.53 2 13.33 30 11.32 11 11.70 47 12.02
正东 1 5.88 - - 36 13.58 10 10.64 47 12.02
东南 2 11.76 4 26.67 32 12.08 14 14.89 52 13.30
正南 2 11.76 3 20.00 29 10.94 14 14.89 48 12.28
西南 2 11.76 1 6.67 40 15.09 9 9.57 52 13.30
正西 - - 1 6.67 27 10.19 14 14.89 42 10.74
西北 5 29.41 3 20.00 32 12.08 11 11.70 51 13.04

4.4 河流因素

早期人类在为家园选址时一般优先考虑河流因素,充足的水源有利于人类聚居,适宜农业生产,因此世界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29]。从图4d中河流的分布情况来看,河网密集且交织于山林间,人类择水而居的生活习惯促使人们更多地考虑河流因素,尤其是地势较为复杂的山区,水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由表6图5d可知,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多分布于距河流1 km范围内,共计301处,占遗产总数的76.98%。史前至先秦时期,先民对水源的依赖最为强烈,古遗址和古墓葬都分布于距河流1 km范围内,随着聚落生活的逐渐稳定和引水灌溉技术的提升,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地势较高、受洪水威胁较小的地带。文化遗产类型中仅有古道距河流较远,梅山地区陆路交通不发达,但人们善于利用河网优势进行货物运输和信息传播,在水域较窄、弯道较多的支流段利用竹排作为交通工具,到资水中下游东坪、江南镇的流域段地势才逐渐开阔平坦,排帮汇聚于此改用船舶运输,往西沿资水到洞庭湖,再通往汉口、上海、南京等地。因此河流对于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从而对文化遗产的分布起到了主导作用。
表6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与河流关系

Tab.6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nd rivers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距河流距离(km)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1 17 100 13 86.67 203 76.60 68 72.34 301 76.98
[1,2) - - 2 13.33 45 16.98 11 11.70 58 14.83
[2,5) - - - - 17 6.42 14 14.89 31 7.93
≥5 - - - - - - 1 1.06 1 0.26

4.5 土壤因素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标准(GB/T17296-2009),将砖红壤、黄壤和红壤归为铁铝土纲,据图4e得出铁铝土在梅山地区所占面积最大,栅格数占比为79.28%,其中红壤占比为62.97%,为该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据图5e表7可知,文化遗产在砖红壤、黄壤和红壤区域分布最多,占比达70.59%;其次是水稻土区域,占比为21.48%;黄棕壤分布最少,占比仅0.77%。从该地区土壤特性来看,丘陵地带的红壤偏酸性,pH值大多在5~6之间,加之冰碛岩演化生成的富硒土壤,适宜茶树种植[30],故明嘉靖《安化县志》卷五有描述宜茶环境“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记载。因此该地区有多处茶业遗存点,如古茶园、古商埠、早期茶厂、古茶道、茶亭、茶碑等,构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茶文化遗产。
表7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与土壤类型关系

Tab.7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nd soil types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土壤类型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黄棕壤 - - - - 3 1.13 - - 3 0.77
石灰(岩)土 - - - - 12 4.53 5 5.32 17 4.35
水稻土 1 5.88 1 6.67 59 22.26 23 24.47 84 21.48
砖红壤、黄壤、红壤 14 82.35 13 86.67 186 70.19 63 67.02 276 70.59
湖泊、水库 2 11.76 1 6.67 5 1.89 3 3.19 11 2.81

4.6 地质灾害因素

根据图4f图5f表8可知:①该地区地质灾害点较为密集,但险情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斜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其中滑坡灾害点最多,共273处,占总数的57.59%;其次为斜坡灾害,共101处,占总数的21.31%。②文化遗产点在安全区和低风险区内分布最多,占比为76.98%,中高风险区占比为23.02%。各时期文化遗产分布距地质灾害点越远则分布越多,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表现趋同,说明文化遗产分布数量与距灾害点距离呈正向相关。
表8 历史时期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与地质灾害关系

Tab.8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in the Meishan area at each historical period

距地质灾害点距离(m) 史前至先秦 秦汉至隋唐 宋元明清 近代以来 总计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数量(处) 占比(%)
<500 1 5.88 - - 15 5.66 7 7.45 23 5.88
[500,1000) 2 11.76 2 13.33 46 17.36 17 18.09 67 17.14
[1000,2000) 7 41.18 4 26.67 84 31.70 34 36.17 129 32.99
≥2000 7 41.18 9 60.00 120 45.28 36 38.30 172 43.99

4.7 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分析

随机森林(RF)是Bootstrap抽样和决策树的集成模型,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了RF具有很高的预测准确率,对异常值和噪声具有很好的容忍度,且不易出现过拟合[31]。结果显示,6组自然因素数据集的RF模型准确率为63.29%,影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流、地质灾害、坡向、海拔、坡度、土壤(图6)。①河流为当地居民选址、聚居与生产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与距水距离的遗产分布数据结果一致(表6);②地质灾害、坡向、海拔、坡度的重要性指数较高且数值相近,因此安全性和地形也是古人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③土壤对遗产分布的重要性最低,结合核密度分布情况(图2),聚集区内土壤类型为适合作物生长的红壤、黄壤和水稻土,因此古人不需要过多考虑土壤因素。
图6 各自然因素影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指数

Fig.6 Importance index of each natural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eishan area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本文以梅山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史料、历史舆图、文物保护资料和实地考察整理得到391处文化遗产点数据信息。利用高程、坡度、坡向、水系等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自然环境因素探讨与文化遗产分布的关系。得到结论如下:①平均最邻近指数分析表明,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在史前至先秦、宋元明清和近代以来3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分布模式为集聚分布,且空间聚集程度高;在秦汉至隋唐时期空间分布模式呈随机分布。②综合4个历史时期核密度分析结果,文化遗产分布高密度区呈现由资水中下游向中上游迁移的趋势。该地区人类活动最早发迹于安化小淹镇的资水北岸,而后在安化洢水流域的梅城镇、仙溪镇以及东坪、江南、小淹镇为中心的资水中下游一带聚居,且长期属于文化遗产聚集区。宋元明清时期遗产分布出现向资水中上游地区转移的趋势,并在近代形成以新化上梅、上渡、枫林街道为中心的高密度区,核密度分布特征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③随着时间推移,梅山地区文化遗产分布重心由东北部转移至中部,呈现出整体向西南偏移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方向角度逐渐缩小,分布方向由东南—西北向逐步转变为东北—西南向,空间聚集程度表现为集聚到分散交替演变的过程。④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坡度2°~15°的缓斜坡和斜坡、距地质灾害点1 km外的区域,各坡向分布较为均匀;距河流1 km范围内及红壤地区分布最多。⑤综合各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分布的影响,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河流、地质灾害、坡向、海拔、坡度、土壤。河流为当地居民选址、聚居与生产生活最重要的因素,而对土壤的依赖度最低。

5.2 讨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模式、分布格局和重心迁移轨迹与北宋“开梅山”、江西填湖广、瑶族南迁、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印证了各历史时期人口流动与文化遗产分布的关系。从自然影响因素来看,古梅山人多聚水而居,对河流的依赖度最高,反观其他流域内居民的择址方式,同样把河流作为首选条件[29];该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降雨量充沛,文化遗产各坡向分布均匀且多分布在斜坡地带,而其他区域文化遗产则以阳坡[10,13]、平坡和缓斜坡地带分布居多[3,10,11,13];随机森林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地质灾害因素对文化遗产分布影响较大,仅次于河流因素,因此可为其他区域文化遗产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借鉴;土壤因素虽对遗产分布影响不大,但土壤类型的分布数据佐证了该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为茶树的生长和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了梅山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成为万里茶道的茶源地之一。但是,关于对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时空演变脉络的梳理,研究样本数据尚有不足之处。由于该地区地形相对复杂,遗产考古发掘工作尚在持续进行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未被发现的遗产点出现,遗产等级的评定也会逐年调整和更新,因此,遗产点数据库将会不断优化和完善。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湘中地区人类聚居空间的演变规律,梅山文化在河流山川的孕育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景营建范式,凸显了楚巫文化基因。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提出以下建议:①重视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统筹与文化遗产关联的自然山体、河流水系、森林植被、茶园耕地等生态要素,做好生态保育工作,夯实文化遗产山水景观空间格局基底,维护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观的独特性;②构建梅山地区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采用“核心保护—多级别缓冲”方法,整合孤立的文化遗存点,通过节点、线路、空间、叙事性将其串珠成链,实现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化管理,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发挥其内在动力;③促进文化遗产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功能属性,守护好梅山文化这块原始楚巫文化的“活化石”,让地方性知识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下获得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延续梅山文脉。
综上,基于本研究结论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①将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结合人文因素从多角度审视和叙事,分析文化遗产中物质系统与非物质系统的耦合关系;②从应用价值方面优化梅山地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策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体制化、法制化进程,改善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观及其周边人居环境,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景观韧性;③从更大尺度探索荆楚文化景观特征与机理,明确荆楚文化景观空间圈层,从而完善荆楚风景研究体系。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关系到不同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研究尺度和技术方法,同时还要紧密契合国家政策、人民诉求和行业动向,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智能管理和活化利用做出新的尝试。
[1]
贾小琳, 冯扬. 近三十年来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124-135.

[2]
李瑞.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N]. 中国文物报,2022-10-26(06).

[3]
许春晓, 何玲玲. 我国文化遗产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4(3):104-112,120.

[4]
田小波, 胡静, 徐欣, 等. 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理[J]. 经济地理, 2021, 41(1):191-201.

DOI

[5]
廖岚钦, 胡娟.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3(5):804-814.

[6]
刘进, 冷志明, 刘建平, 等. 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J]. 经济地理, 2021, 41(12):205-212.

DOI

[7]
李江苏, 王晓蕊, 李小建.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40(2):143-153.

DOI

[8]
周成, 柳炳华, 张旭红, 等.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沙漠, 2021, 41(6):10-20.

DOI

[9]
Chen M, Wang J, Sun J, et al.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response in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Basin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3,https://doi.org/10.3390/su151310348.

[10]
岳菊, 戴湘毅. 京津冀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12):221-230.

DOI

[11]
金爱博, 张诗阳, 王向荣. 浙江省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联研究——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中国园林, 2022, 38(9):22-28.

[12]
梁君, 汪慧敏. 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J]. 社会科学, 2018(12):39-49.

[13]
杜心宇, 胡希军, 金晓玲, 等. 洞庭湖区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时空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J]. 经济地理, 2021, 41(8):167-176.

DOI

[14]
宋长江, 孙旭东, 蔺雪莹, 等. 基于随机森林的帽儿山珍贵硬阔叶树种适宜性分布[J]. 森林工程, 2023, 39(3):64-72.

[15]
吴克华, 苏维词, 贾真真, 等. 基于GIS与地理探测器的旅游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力分析——以贵州为例[J]. 地理科学, 2022, 42(5):841-850.

DOI

[16]
李慧君. 明清以来梅山文化圈民间信仰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17]
黄筱蔚. 湘中梅山区域传统村落及其建筑空间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18]
陈书芳. 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19]
马珂. 基于安化茶旅一体化背景下的梅山环境设计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20]
胡最, 闵庆文, 刘沛林. 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探索——以紫鹊界、上堡和联合梯田系统为例[J]. 经济地理, 2018, 38(2):180-187.

DOI

[21]
[ 元脱脱, 阿鲁图. 宋史·卷494·西南溪峒诸蛮: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1419.

[22]
李新吾, 李志勇. “梅山苏氏”汉化史迹钩沉[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6):37-41.

[23]
周探科. 梅山地域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6):5-8.

[24]
伍新田. 湖南通史[M]. 长沙: 湖南出版社, 1994.

[25]
曾维君. 简论梅山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53-56,160.

[26]
聂芹, 满旺, 袁莹, 等. 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扩散及对地理环境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23, 43(8):1392-1400.

DOI

[27]
许丽, 李江海, 刘持恒, 等.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可可西里地貌及区划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5):833-842.

[28]
刘海洋, 付雨鑫, 殷铭徽. 东北地区唐代渤海古城遗址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2, 42(6):1005-1014.

DOI

[29]
汪芳, 安黎哲, 党安荣, 等. 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J]. 地理研究, 2020, 39(8):1707-1724.

DOI

[30]
张豪杰, 郝心愿, 周超, 等.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 茶叶科学, 2020, 40(4):465-477.

[31]
申泽西, 张强, 吴文欢, 等. 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空间格局及驱动因子[J]. 地理学报, 2022, 77(5):1211-1224.

DOI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