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樊杰,王亚飞. 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J]. 经济地理,2019,39(1):1-7.
[2] 方创琳. 博台线——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的重要功能与建设构想[J]. 地理学报,2020,75(2):211-225.
[3] 郑度. 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 地理学报,1935,2(2):33-74.
[5]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J]. 地理学报,2015,70(4):551-566.
[6] 杨强,李丽,王运动,等. 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 地理研究,2016,35(8):1547-1560.
[7] 高向东,王新贤,朱蓓倩. 基于“胡焕庸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变动[J]. 人口研究,2016,40(3):3-17.
[8] 李佳洺,陆大道,徐成东,等. 胡焕庸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J]. 地理学报,2017,72(1):148-160.
[9] 戚伟,刘盛和,周亮.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规律及“胡焕庸线”思想应用[J]. 地理学报,2019,75(2),255-267.
[10] 王开泳,邓羽. 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的地理学内涵[J]. 地理研究,2016,35(5):825-835.
[11] 陈明星,李杨,龚颖华,等. 胡焕庸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J]. 地理学报,2016,71(2):179-193.
[12] 陆大道,王铮,封志明,等.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J]. 地理研究,2016,35(5):805-824.
[13] 潘倩,金晓斌,周寅康. 近300年来中国人口变化及时空分布格局[J]. 地理研究,2013,32(7):1291-1302.
[14] 龚胜生,陈云. 中国人口疏密区分界线的历史变迁及数学拟合与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2019,74(10):2147-2162.
[15] 游珍,封志明,雷涯邻,等. 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分布的地域特征与国别差异[J]. 人口研究,2015,39(5):87-99.
[16] 武荣伟,王若宇,刘晔,等. 2000—2015年中国高学历人才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2020,40(11):1822-1830.
[17] 吕晨,樊杰,孙威.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2009,29(11):1797-1802.
[18] 柏中强,王卷乐,杨雅萍,等. 基于乡镇尺度的中国25省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5,70(8):1229-1242.
[19] 张慧. 建国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地域格局及集疏变化分析[J]. 经济地理,2012,32(10):29-35.
[20]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等. 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488-3495.
[21] Liu Y,Stillwell J,Shen J,et al.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tate policy in China,1985-2010[J]. 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2014,7(1):47-70.
[22] 王露,封志明,杨艳昭,等. 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4,69(12):1790-1798.
[23] He C,Chen T,Mao X,et al.Economic transition,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in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6,51:39-47.
[24] 方精云. 我国森林植被带的生态气候学分析[J]. 生态学报,1991,11(4):377-387.
[25] 方精云. 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J]. 植物学报,2001,43(5):522-533.
[26] 张百平. 中国南北过渡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3):305-311.
[27] 李双双,延军平,杨赛霓,等. 1960—2016年秦岭—淮河地区热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4):504-514.
[28] 李双双,延军平,武亚群,等. 秦岭—淮河南北供暖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2019,74(9):1866-1877.
[29]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 1960—2013年秦岭—淮河南北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3):354-363.
[30] 谭忠厚. 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的计算和模拟[D]. 兰州:兰州大学,2011.
[31] 竺可桢. 中国的亚热带[J]. 科学通报,1958(17):524-528.
[32] 王彬燕,王士君,田俊峰,等. 中国重点产业创新产出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2019,38(2):259-272.
[33] 梅林,郭艳花,陈妍.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J].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3):352-362.
[34] 王德怀,李旭东. 贵州乌江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 地理科学,2019,39(3):477-486.
[35] 王劲峰,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2017,72(1):116-134.
[36] 胡焕庸. 中国人口的分布、区划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0(2):139-145.
[37] Liu J,Yang Q,Liu J,et al.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popul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Qinling-Huaihe Line”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2020,12(11):4545.
[38]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等.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171-1177.
[39] 刘鉴,杨青山,江孝君,等.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人口[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2):225-234.
[40] 程东亚,李旭东. 贵州省乌江流域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J]. 地理研究,2020,39(6):1427-1438.
[41] 刘晏伶,冯健. 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文地理,2014,29(2):129-137.
[42] 谭俊涛,张平宇,李静. 中国区域创新绩效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2016,36(1):39-46.
[43]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课题组. 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20)[J]. 中国西部,2021(4):96-104.
[44] 董雪兵,池若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的时空演进特征[J]. 经济地理,2020,40(10):11-21.
[45] 杨明洪,黄平. 南北差距中的结构效应及空间差异性测度[J]. 经济问题探索,2020(5):1-13.
[46] 魏颖,耿德伟,陈天杰. 基于科技大数据的我国南北差距分析[J]. 中国经贸导刊,2019(16):18-20.
[47] 李扬,刘慧,汤青. 198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时空格局特征[J]. 地理研究,2015,34(6):1135-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