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晓华,郭旭,王昀. 产业转移、要素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2018,34(5):47-62,179-180.
[2] 张晶,陈志龙.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转移[J]. 统计研究,2021,38(6):70-85.
[3] Wang F,Xia J J,Xu J J.To upgrade or to relocate?Explaining heterogeneous responses of Chinese light manufacturing firms to rising labor cost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20,60(C):101333-101360.
[4] Waldkirch A,Nunnenkamp P,Bremont J E A. Employment effects of FDI in Mexico's non-maquiladora manufacturing[J].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9,45(7):1165-1183.
[5] 张婷,高德婷,蔡熙乾,等. 以“稳外资”助推“稳就业”[J]. 财贸经济,2021,42(6):104-118.
[6] 臧新,赵炯. 外资区域转移背景下FDI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3):78-94.
[7] 陈龙,张力. 区域产业转移与就业技能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 宏观经济研究,2021(6):62-79,160.
[8] 辜胜阻,孙祥栋,刘江日. 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思考[J]. 人口研究,2013,37(3):3-10.
[9] 赵明,吴唯佳. 产业转移视角下传统农区城镇化路径与模式研究——基于周口市企业的调查[J]. 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2):1-6,44.
[10] 贺胜兵,张倩.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了吗[J]. 当代财经,2022,449(4):111-123.
[11] Jude C,Silaghi M P.Employment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New evidence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145(1):32-49
[12] 潘文泳,郭南希,段艳艳. FDI挤出了中国非正规就业吗——来自CHIP数据库的经验证据[J]. 宏观经济研究,2022(2):42-60,175.
[13] 王春凯. 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与梯度陷阱——中西部地区转移企业招工难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21(2):109-115.
[14] 刘友金,吕政. 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 经济学动态,2012(11):21-27.
[15] 陈凡,周民良.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否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 云南社会科学,2020(1):104-110.
[16] Walter I,Ugelow J L.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Ambio,1979,8(23):102-109.
[17] 沈坤荣,金刚,方娴. 环境规制引起了污染就近转移吗?[J]. 经济研究,2017,52(5):44-59.
[18] 丁婷婷,葛察忠,段显明. 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转移现象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S2):388-391.
[19] 豆建民,沈艳兵. 产业转移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96-102.
[20] 张华. 环境污染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来自环保问责制的证据[J]. 财经研究,2019,45(6):42-56.
[21] 李丁,张艳,马双,等. 大气污染的劳动力区域再配置效应和存量效应[J]. 经济研究,2021,56(5):127-143.
[22] 崔新蕾,孟祥文.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与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J]. 产业经济研究,2021(4):1-12
[23] 刘明,王霞. 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趋势及其影响因素[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7(3):26-46.
[24] 李涛,薛领,李国平. 产业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278个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 地理研究,2022,41(4):1092-1106.
[25] 袁华锡,封亦代,余泳泽. 制造业集聚促进抑或阻碍绿色发展绩效?——来自长江经济带的证据[J]. 经济地理,2022,42(6):121-131.
[26] 陶长琪,彭永樟,李富强. 产业梯度转移促进技术势能集聚的驱动机制与空间效应[J]. 中国软科学,2019(11):17-30.
[27]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28] 顾冉,蒲艳萍. 环境污染会加剧劳动力价格扭曲吗?——来自CFPS的微观证据[J]. 产业经济研究,2019(3):101-113.
[29] Porter M E,Linde C V D.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4):97-118.
[30] 赵连阁,钟搏,王学渊.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就业效应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4(5):70-82.
[31] Berman E,Bui L T M.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labor demand:Evidence from the South Coast Air Basi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79(2):265-295.
[32] 李珊珊. 环境规制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2016(5):90-100,128.
[33] 陆铭,李鹏飞,钟辉勇. 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新中国年的空间政治经济学[J]. 管理世界,2019,35(10):11-23,69,219.
[34] 许德友. 产业链的空间分离与转移——基于距离型成本的视角[J]. 财贸研究,2016,27(3):18-29.
[35] 袁冬梅,信超辉,袁珶. 产业集聚模式选择与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来自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口科学,2019,195(6):46-58,127.
[36] 韩峰,李玉双. 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规模扩张[J]. 经济研究,2019,54(11):149-164.
[37] 赖德胜,高曼. 地区就业岗位的创造——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就业乘数效应[J]. 中国人口科学,2017(4):28-40,126-127.
[38] 张秀生,黄鲜华. 区域制造业产业转移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研究[J]. 宏观质量研究,2017,5(3):62-75.
[39] 胡安俊,孙久文. 中国制造业转移的机制、次序与空间模式[J]. 经济学(季刊),2014,13(4):1533-1556.
[40] 孙早,侯玉琳. 工业智能化与产业梯度转移:对“雁阵理论”的再检验[J]. 世界经济,2021,44(7):29-54.
[41] 范子英,赵仁杰. 法治强化能够促进污染治理吗?——来自环保法庭设立的证据[J]. 经济研究,2019,54(3):21-37.
[42] 王家庭,李艳旭,马洪福,等.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动能转换:资本驱动还是技术驱动[J]. 中国工业经济,2019,374(5):99-117.
[43] Martin P,Rogers C A.Industrial location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5,39(3-4):335-351.
[44] 谢呈阳,王明辉. 交通基础设施对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J]. 管理世界,2020,36(12):52-64,161,65-66.
[45] 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46] 韩峰,柯善咨. 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J]. 管理世界,2012(10):55-70.
[47] 钱雪松,杜立,马文涛. 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研究:中介效应和体制内外差异[J]. 管理世界,2015(11):11-28,187.
[48] 王海江,苗长虹. 基于O-D网络的全国中心城市铁路客运联系及其分布规律[J]. 经济地理,2014,34(5):83-90,104.